康复治疗技术(6篇)
康复治疗技术篇1
摘要在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教学实际中,认真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发掘学生自主性学习潜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对提高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尤其重要。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课程;实训实践;自主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086-02
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其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在临床教学中,除讲授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认知水平和需要,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己探究学习、研究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本质突出了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参与意识。学生自主性的强弱,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教师在专业课程讲授中应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教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及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质量。
1培养自主性学习的必要性
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康复治疗技术教学中必须树立顺应课程发展与变革的教学观和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自主性学习就是新的学习观的一种具体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其不仅在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学习能力等素质上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康复治疗技术课程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不仅要突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更应该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也对当前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出更新的要求,促使教师去思考更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康复治疗技术课程知识的学活学透。只有学生自主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素质,为以后的医学工作打好基础。自主性学习也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众所周知,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在医学界同样如此,医学上的遗留难题以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都需要年轻力量的加入、创新精神的加入,帮助解决医学难题。拥有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工作者。因此在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中,学生应该在接收知识的同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成为未来医学的接班人,促进医学的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医学界也需要具有主动探索精神的人,要培养具有主动探索精神的医学工作者,离不开对学生的个性的培养。
2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学生学习能力、天赋、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进行的教育教学形式,重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形成好学、要学的良好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是一系列过程,须从整体上加以考量,既要综合考虑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等因素,也要综合考虑其学习价值观、主体作用和身心素质等因素。结合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针对课程中对实践性、操作性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对具体课程的预习和实践,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或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实行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现阶段,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教学与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一样同为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又有其局限性,在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教学中实行教学形式多样化,如采用开放式与参与式教学等,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结合康复治疗技术课程的特点,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应丰富自己的知识量,充分了解所教课程内容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勤思考、善组织、举实例,使学生领会课程内容在临床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相关课程内容,让学生课前自学,充分了解和掌握此次课程的目标和要求;课程中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面对全班进行讲授或演练部分内容,然后学生互评;对讲授过程中存在争议的地方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最后教师点评。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积极改变以往课堂中死气沉沉的局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也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4加强实践实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在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中加强实训实践环节,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其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通过实践实训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效果。自主性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学习智能,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具有较高的智力活动过程,发展学生智能,这一点在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实践环节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动手操作,以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如在讲授Bobath技术一章时,先给学生演示相关操作技术,结合该操作过程中的重难点,逐步演示该操作给患者治疗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演示中抛出“如果我们需要解决患者某方面的功能治疗,下一步的手法是怎样的呢”等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实践、自主探究等。
这样通过展示、实际操作演示、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等一系列环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同时,学生参与了实际的操作过程,掌握了具体的操作步骤,成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实战活动,让学生在实战的活动中,感受医学的严谨以及知识的可行性。如带领学生在医院实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医学工作中,让他们感受到在课堂中掌握的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学生亲自体验之后,才会调整其态度,增强其学习知识的主动性。
5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方法,顾名思义,是为了掌握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目的而采取的方法、途径与手段,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等。在康复治疗技术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本课程特点与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要学”到“会学”。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一一讲给学生听,且教师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将所有的知识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讲课的过程中,要把事物中共有的、类似的、关键的地方讲清楚,并引申开来,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讲授完Bobath技术后,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训练,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基础;在讲授新知识时,如PDF技术,可以告诉学生用学习Bobath技术的方法与技巧,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回忆、教师考核等,以逐步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与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性。
6结语
充分建立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基础的课堂,结合本专业教育教学实际,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交流,相互尊重与创造,能有效实现教育目的,提高教育教学成效,也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发挥。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是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需要、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趋势,对学校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康复治疗技术篇2
【关键词】康复医学;理论研究;临床实践;检验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35-01
1康复医学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在医学治疗与护理工作中,康复医学由于直接关系着患者接受治疗后身心健康的有效恢复,因此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在康复医学国际普及发展的背景下,其理论知识的研究也日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在康复医学的理论研究中,美国与欧洲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康复医学的发展正成为医疗技术的发展主流方向。就我国康复医学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康复医学理念的日渐普及和康复医疗技术的推进,都充分表现出了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广阔空间。现代康复医学主要研究的理论内容是对伤残病患者病后机体的有效恢复方法,并通过将康复评测与训练融入到康复治疗中,从而更为有效的促进患者机体和心理的康复。由于康复治疗的开展是继临床治疗后的重要工作,因此,其理论研究的过程必须强调以患者为护理中心,并在满足患者实际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督促患者锻炼并加以鼓励,从而使其机体健康状况得到有效的恢复并保持。
2康复医学临床实践效果检验
康复医学的开展必须要与临床治疗相结合。在康复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就内外科医疗与妇幼医疗等康复医学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复查医学在临床中的开展不仅有效促进了及脑瘫,偏瘫和截瘫等患者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在慢性病,精神心理疾病等患者病情的康复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就中枢神经系统的康复医学临床成效进行分析,在对脑神经受损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的康复治疗方式主要是肢体运动的训练。由于训练过程中施行的康复治疗能够帮助患者重新构建脑神经功能,因此在康复治疗中通过对患者的运动方式进行训练,能够起到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在对周围神经组织受损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主要治疗方法是利用神经生长因子刺激交感神经与背根神经节细胞蛋白进行融合,从而促进神经元体积的膨胀,增加神经元之间的递质传输,更为有效的提高患者神经系统兴奋性。此外,神经系统的康复治疗还采用了脉冲电刺激的方法,即通过对患者进行定期的脉冲刺激治疗,促进患者神经细胞再生轴突的生长与分裂,从而有效的加快神经细胞的兴奋传递效率,提高患者神经系统的恢复效率,提高康复治疗的医疗效率。为了更为全面的保障康复治疗临床效果,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还要针对康复功能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对康复治疗的临床实践进行检验。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病状,康复治疗在临床中可以结合运动功能评估,心理神经评估以及机体运动控制能力评估等评估内容,从而更为全面的得出患者康复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以此为参照对康复治疗手段进行调整,并更为有效的实现康复治疗的多层次检验。
3康复医学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康复医学多元化发展的推广与完善,康复医学所接纳的患者类型将会进一步丰富,加之社会进步与发展对临床医疗康复要求的逐渐提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康复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更为有效的满足社会需求,康复医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将涉及到更为广泛的领域中,在保证医疗护理质量的同,通过指导并监督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从而促进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后康复效率的有效提升,并为其体制的增强和健康状态的保持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结语: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会在带动医学技术进步的同时,更为有效的促进康复医学临床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科学技术推动康复医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医学领域也应在临床医学医疗技术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康复医学技术加以完善,从而使康复医疗手段能够进一步丰富,从而满足患者更为广泛的康复需求,通过提高康复治疗的人性化而实现医疗技术与患者间的互动,使得患者更为积极的参加到康复治疗过程中。为了更深层次的发掘康复医疗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医护人员还要对康复医疗和临床医学技术进行更为紧密的结合,为护理医护工作的实际开展提供更为丰富的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25-36
[2]中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08-17
康复治疗技术篇3
关键词:康复针灸教学探索
康复治疗技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现代康复医学理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我国的,1989年才得以进入医学院校的殿堂。目前,我国康复医学人才数量不足,康复治疗师更是极其匮乏,许多高等职业院校都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培养出较高层次的实用型康复治疗师,传统康复知识的教授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且与西方现代康复医学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针灸技术是祖国医学的精髓,亦为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的主要疗法,在临床中使众多患者重新获得了健康,显示了其在治病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鉴于此,我们在针灸教学中,针对专业特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探索:
一、跳出课程桎梏,科学安排教学进度
传统的针灸教学基本都遵循先经络腧穴,后刺灸法,再针灸治疗的顺序,人为地将针灸学这一整体分为若干独立的教学板块。这样的教学安排隔离了相互之间的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知识序列递进和能力的序列提升。我们根据专业特点、针灸实际教学要求和学生学情的分析,对教学进度进行了重新调整,宗旨就是“早做多练,做学合一,对接临床”。具体教学做法是:在学生接触针灸课程之始就引入针具和初级刺灸手法训练,使其对针灸产生感性认识,从而点燃其求知的火种,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索欲;之后再学习经络腧穴,并在经络腧穴的教学过程中反复练习,充分掌握每个穴位的具体定位、主治作用及操作方法;全面进入刺灸法学习后,其练习不再以少数腧穴为对象,而以常见病的针灸处方为单位,以处方中的腧穴为对象,并结合病情采取相应的补泻等操作手法;进入针灸治疗时,学生已经熟悉了处方内容,则以病案讨论、仿真教学、临床见习为主。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及时地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求知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感性认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真正掌握了一定的具体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转贴于
二、以实践为起点、以操作为核心创新教学体系
要调整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适当压缩理论课,增加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多功能实训室,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可增加技能考核,在实训室建立模拟诊室,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逼真的临床医院场所,通过虚拟的情境,练习持针、进针手法、行针手法及针刺补泻,结合所学腧穴的不同,掌握不同的针刺方向、深浅度以及不同的补泻手法等技能。熟练后同学之间可进行实体操作,学生在身上用点穴笔点出穴位,然后自身练针或学生之间互相练针,亲自体验针感和各种不同的补泻手法,这样使学生们既获得了针刺的感性认识,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考试中可加入技能考核,考核内容主要是要求在人体上进行常用穴位(每人4个穴位)的定位,描述主治、操作及注意事项,并选取其中一个穴位进行实际操作(包括进针、出针及运针手法等),最后根据步骤给出成绩。理论课的成绩占总成绩的70%,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30%,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三、构建“教学做一体”的课堂
康复治疗技术篇4
关键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70-01
现就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材和实验指导的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和l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一、我国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现状
近10年来,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层次涉及研究生、本科、高职、中专教育,近几年尤以高职高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发展更为迅猛,但在本层次学历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师资条件缺乏规范的标准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
1.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康复治疗师是在康复或康复相关机构工作,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专业技术人员。康复治疗师的主要职责是在综合的康复治疗中为患者进行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心理治疗等,促进其康复。康复治疗师属医学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不属医学范畴。根据卫生部科教司制定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准入标准等确定如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扎实的康复医学基础理论,熟练的现代康复和传统康复治疗操作技能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和保健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高等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2.课程设置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这种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参照了国际PT教育体系及国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本科),同时结合高职的办学特点,与省内康复专家共同探讨,对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共识。具体做法为:首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核心能力,即具备康复功能评定及康复治疗能力;围绕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即康复医学概论、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技术、中国传统康复疗法、临床康复学、康复护理学、医学心理学、疾病学概要、中医学概论;依据核心课程搭建本专业的课程结构,即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职业能力课。课程安排为:第一年开设的主要为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同时开设康复医学概论,让学生学一些专业知识;第二年开设的课程主要为职业能力课;第三年为临床实习,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从中习得实践经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3.教学内容
我们的课程设置虽与国际玎教育体系及其它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教学内容涵盖了PT、OT、ST应掌握的内容(以Pr为主)。其中康复医学概论包括了运动学、残疾学、人体发育学的基本知识,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功能损伤后恢复的理论,肌骨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挛缩的形成及其功能恢复的理论,长期制动的不良反应及康复理论,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及康复方式等内容;康复评定学包括了肌力、关节活动度、反射发育、痉挛及肌张力、步态、认知、日常生活活动、生活质量等评定;运动疗法介绍了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训练、关节松动技术、增强肌力和耐力的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摆放及身体移动训练、牵引、神经生理学技术等内容;物理因子疗法介绍了电、光、声、磁、热等常规理疗方法;作业疗法侧重于作业治疗的基本技术,日常生活活动度的训练及环境改造等内容;传统康复疗法侧重于传统康复技术应用;临床康复学以临床疾病的功能障碍为主线,培养综合运用所学康复治疗技术的能力,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学在学习一般康复护理学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有关康复护理的技术及临床疾病的康复护理。
4.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学工作中,能力本位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能力培养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理论数学中采用的方法(1)在绪论教学中,讲清课程的地位及课程的框架,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2)减少纯理论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虽然高职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忽略。理论可用于指导实践。在教学中本着理论以“够用为度”的思想,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减少纯理论的教学。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完对称性颈紧张反射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偏瘫患者仰卧位时枕头不宜过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际例子将对称性颈紧张反射记住,同时又能学会用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3)将仅通过文字描述难以理解的康复训练内容,配以图、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方法(1)认识学习-实践-再认识。以运动疗法的实践课为例,在实践课开始前先让学生观看运动疗法的教学录像,让学生对运动疗法有一种感性认知,然后再具体进行各项技术的实践,实践后再一次观看教学录像,观看时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提问。这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践课上,开始时教师先示范,学生练习,渐渐地,教师不做示范,要求学生2人1组,看书上的文字描述或图,自己把动作做出来,教师根据巡视时发现的问题作总结示范,学生再自我检验、练习。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考核制度专业课的考核成绩为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课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课期末考核成绩。其中理论考核占60%,实践课平时考核占10%,实践课期末考核占30%。高职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也十分重视实践考核。实践课平时考核的方式为: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实践课期末考核的方式为:抽题考核。实验课上所学的内容都在考核范围内,学生随机抽题,按照抽到的题进行操作。
康复治疗技术篇5
【关键词】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针刺;康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05(2015)36-0009-04
近年来中风后患者偏瘫侧肩痛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中老年男性多见,约20%与肩关节半脱位有关[1];有研究认为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与机体中风后肩关节锁定机制失衡有关,该锁定功能出现紊乱可引起肩关节半脱位,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仍然不够明确[2]。如何预防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对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3]。有研究采用针刺或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均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有关针刺联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研究较少[4-6]。本研究重点探讨针刺联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被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18~75岁,平均(52±5)岁。将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各40例。A组(联合组),男22例,女18例,左侧偏瘫24例,右侧偏瘫16例,病程1~6个月,平均(6±2)个月;B组(康复组),男24例,女16例,左侧偏瘫25例,右侧偏瘫15例,病程1~7个月,平均(5±1)个月;C组(针刺组),男23例,女17例,左侧偏瘫26例,右侧偏瘫14例,病程2~8个月,平均(7±3)个月。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偏瘫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均获受试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满18周岁以上;符合脑中风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符合肩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无严重心肺疾病;不伴血管性痴呆;依从性佳[1]。
1.2.2排除标准此次发病前已有肩关节脱位史;严重肝肾疾病者;中风前患有严重抑郁障碍;合并严重精神症状者;不能配合完成治疗者[1]。
1.3方法
C组:基础治疗联合针刺治疗;B组:基础治疗联合康复技术。A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刺联合康复技术治疗。
1.3.1针刺取穴:肩k、肩s、肩前、肩贞、臂、曲池、手三里、合谷、中渚。操作方法:选用0.30×50mm针灸针针刺肩k、肩s、肩前、肩贞、臂、曲池、手三里、合谷、中渚等穴位0.8~1.5寸。常规消毒后按上述穴区向前或后透刺,针体与皮肤之间呈15°,至帽状腱膜下深约40mm。针后捻转200次/min,每根针捻转1min,留针6h。留针期间开始每隔30min捻转1次,重复2次,然后每隔2h捻转1次,直至出针。体针在针刺得气后用脉冲电针仪每组导线上下连接正极夹在肩k、肩s上,负极夹在肩贞、臂会上,用疏波,每次30min。头针与体针治疗1次/d,治疗6次后休息1d,疗程1个月。
1.3.2康复治疗治疗师一手与患肢手掌心相对相握,另一只手扶在患者肘关节处,使肩关节伸直,然后推压患者手臂,挤压肩、肘、腕关节,让受试者保持肩不后退,并尽量前伸对抗治疗师的压力;保持受试者床上抗痉挛,平卧时患侧背部及肩下加垫,以防肩部悬空,上臂下加垫防止肢体下坠,手法活动肩胛骨,被动轻柔地运动肩关节,嘱患者做耸肩运动,伸屈肩关节[1];上述训练每周5次,1周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1)肩关节半脱位程度:对受试者治疗前后进行肩关节正位X片检测,测量肩峰下缘和肱骨头关节面间的最短距离(AHI)[2];(2)依据美国MiclaelReese中心的评分标准对受试者肩关节活动功能评价[2];(3)依据文献[2]评分标准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
1.5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肩峰下未触及凹陷,患侧肩正位片示肩峰和肱骨头间的间隙14mm;无效:症状、体征、肩峰下凹陷无改善,患侧肩正位片示肩峰和肱骨头之间间隙未减少[1]。
1.6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结果
2.1三组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程度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肩关节半脱位程度均获改善(P
2.2三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肩关节活动功能均获改善(P
2.3三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神经功能缺损均获改善(P
2.4三组患者临床疗效
治疗后,三组临床疗效采用秩和检验,A组临床疗效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1615,P=0.0279),见表4。
3讨论
中风后偏瘫侧发生肩痛的患者人数近年来逐渐增多,肩痛的发生与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密切相关[5]。如何预防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热点之一[6];有学者发现可使用多种现代医学的方案预防肩关节半脱位[7-8]。如有研究在中风急性期将电刺激联合Bobath技术用于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可以减少肩关节半脱位发病率[9]。亦有很多临床医师将现代康复技术用于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和治疗中[10]。现代康复技术治疗肩关节半脱位主要以Brunnstorm的理论作为患者临床症状恢复的基础[11]。针刺是中医的一大特色,用于临床病症治疗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近年来为临床研究热点之一[12]。人体穴位可反映机体疾病情况,对相关穴位进行调理,可治疗某些病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且操作方便简单,易于被病患接受[13]。
由于现代康复方法与针刺技术预防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都是以Brunnstorm的理论为基础,且切入时机一样[14-15],因此这成为本研究将康复治疗与针刺方法联合用于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治疗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所选穴位主要为肩k、肩前、曲池、合谷等穴位,上述穴位均为上肢穴位[3]。针刺肩k穴具有治疗穴位附件相关病症的功效;针刺肩前穴对肩关节及上肢痛等病症治疗效果独特;针刺曲池穴可改善中风患者脑部血供,恢复脑组织功能,同时针刺该穴位亦具有改善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症状的功效;合谷穴亦为针刺常用穴位,针刺该穴同样可以改善中风患者不适症状[3]。本研究采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进行治疗,旨在达到祛瘀生新、病愈体复的治疗目的。本研究显示,在治疗后B组和C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肩关节功能障碍均获改善。提示康复技术和针刺技术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接受针刺联合康复技术治疗的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在经规范化治疗后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单用针刺或康复技术的治疗组,且联合治疗患者在肩关节功能、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效果均优于单用针刺或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表明针刺联合康复治疗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具有可行性,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病情、促进患者恢复,疗效确切。本研究中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具有提高疗效、改善临床症状的功效,笔者分析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针刺疗法和康复训练都是以Brunnstorm的六阶段为理论基础,因此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4],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证实两种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均具有促进患者康复的功效,因此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可以提高治疗效率,将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充分结合,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有效性及与时俱进性,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4]。
在研究中主要取穴点为肩k、肩前、曲池、合谷等穴位,对相关穴位进行科学针刺,使病患脑络通明,神思转清,心旷而神爽,以达事半功倍之效[3]。将针刺联合康复技术应用于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建立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及方法,具有先进的科学价值和理论价值,具有无创等优点,无并发症和后遗症,操作简便,复发率低,远期效果较好,是一种有效的新兴疗法[4]。该技术的出现,体现了学科的分化与融合,同时该研究的新方法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前景,可使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得到有效的治疗,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采取针刺联合康复技术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进行辨证施治,较单用针刺或康复技术治疗优势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ZhuY,SuB,LiN,etal.PainmanagementofhemiplegicshoulderpainpoststrokeinpatientsfromNanjing,China[J].NeuralRegenRes,2013,8(25):2389-2398.
[2]AppelC,PerryL,JonesF.Shoulderstrappingforstroke-relatedupperlimbdysfunctionandshoulderimpairments:systematicreview[J].NeuroRehabilitation,2014,35(2):191-204.
[3]何可,李丹丹,石章娥,等.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早期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74-76.
[4]叶斌,白玉龙,孙莉敏,等.中医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及推拿机理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2):120-122.
[5]deJongLD,DijkstraPU,GerritsenJ,etbinedarmstretchpositioningandneuromuscularelectricalstimulationduringrehabilitationdoesnotimproverangeofmotion,shoulderpainorfunctioninpatientsafterstroke:arandomisedtrial[J].JPhysiother,2013,59(4):245-254.
[6]白蓉,何予工.电针联合PNF技术治疗老年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3034-3035.
[7]McNaughtonH,McRaeA,GreenG,etal.StrokerehabilitationservicesinNewZealand:asurveyofserviceconfiguration,capacityandguidelineadherence[J].NZMedJ,2014,127(1402):10-19.
[8]周文萍,阚世锋,陈文华,等.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9):831-833.
[9]ChengSY,ZhaoYD,LiJ,etal.Plasmalevelsofglutamateduringstrokeisassociatedwithdevelopmentofpost-strokedepression[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14,47(3):126-135.
[10]彭育新,王斌.中药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2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3):258.
[11]傅立新.针灸验案四则[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3,2(4):36-38.
[12]ManigandanJB,GaneshGS,PattnaikM,etal.Effectofelectricalstimulationtolongheadofbicepsinreducingglenohumeralsubluxationafterstroke[J].NeuroRehabilitation,2014,34(2):245-252.
[13]罗杨飞,韩舰华,徐嘉营,等.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现状[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3,2(4):9-13.
[14]田晓芳.针刺验案二则[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3,2(1):30-32.
康复治疗技术篇6
现就我科在脑卒中病人康复训练中常用的一些心理咨询技术浅析如下:
康复科医生在初次接诊需康复治疗的脑卒中病人时,常会应用结构化技术。根据临床诊断、功能评估应对病人作出科学合理的治疗计划,同时还应向病人及家属阐明康复近期、远期目标,治疗的最佳时期,治疗时间、大致费用、总体治疗方案等,让病人及家属了解现实,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止不切实际的期望,从而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治疗。
在漫长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康复医疗工作者应多使用积极关注技术,发现病人细微变化。因为脑卒中病人病程长,功能恢复缓慢,多有情绪不稳,焦虑、烦躁、抑郁、失眠甚至丧失治疗信心,不配合治疗等情况出现。因此治疗训练过程中时刻要积极关注病人,充分理解病人心情,及时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帮助病人及时了解自己的变化、进步,多鼓励关心病人,改善病人不正确的认知,树立其合理信念,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早达到治疗目标。
治疗中要合理使用具体化技术,及时弄清病人的感受和想法,尤其是对有言语表达或认知障碍者或有多种并发症者,治疗师在训练过程中通过细心观察、耐心诱导,发现其异常表情变化及各种言语和非言语动作,结合及时的科学诊查评估,来了解病人的训练强度、承受能力、感受或其他不适情况等,合理调整治疗、训练方案。防止训练不足,避免训练过量及训练中意外发生。
对病人及家属的质疑、疑惑以及不现实的过高期望,治疗师应使用立即技术及时作出反应,平等、开放式地与其讨论分析、解释,澄清认知、消除疑虑,医患互补,增强互信,减少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