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6篇)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1
[关键词]庞贝古城;龙门石窟;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93-03
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和我国的龙门石窟一样,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两者同为大型露天文物遗址,在文物病害和保护方法上有诸多相通之处。笔者有幸于2010年11月参加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的赴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期间有机会听取了庞贝古城文物保护专家的讲座,并赴庞贝古城进行了实地考察,从而对庞贝古城有了初步了解。2010年11月6日,庞贝古城内的重要建筑角斗士训练营石头屋在暴雨中倒塌。11月30日,庞贝古城遗址内的“道德者之家”花园外墙也因暴雨垮塌。12月1日,又有两处建筑墙壁发生坍塌。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庞贝古城接连发生三起坍塌事故,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作为龙门石窟的工作人员,自然就引发了从庞贝古城保护到龙门石窟保护的思考。
一、庞贝古城的保护
(一)庞贝古城坍塌事故原因分析
2011年11月9日,也就是庞贝古城发生第一次坍塌事故后的第三天,庞贝古城保护修复实验室主任为培训班做了有关庞贝古城的专题讲座,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到事故发生地负责保护人员对第一起事故原因的分析。
庞贝古城坍塌事故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技术上的原因。11月6日发生倒塌事故的角斗士训练营石头屋是20世纪50年代在一位著名文物保护专家主持下重建的,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技术手段,在重建中大量运用了钢筋混凝土。随着时间的推移,钢混结构中的钢筋由于遭受腐蚀体积增大、承载力降低,加上大雨的冲淋,致使建筑荷载骤增,超过建筑最大承载能力,从而导致垮塌事故发生。二是人为因素。倒塌事件本可以避免,但各种原因交织,最终还是不幸发生。疏忽大意、对文物的监控力度不够、缺少定期维护、资金短缺是造成事件发生的人为原因。
(二)庞贝古城保护存在的问题
庞贝古城保护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点:一是环境潮湿带来的诸多文物病害,如墙体表层脱落、墙体被腐蚀、植物滋生等。二是保护性破坏,如20世纪30~60年代大量使用水泥对墙体进行加固。为保护壁画在其周围使用铁构件支撑固定玻璃罩,采用石蜡作为壁画的保护材料。90年代为解决地下水侵袭墙体采用铅层阻隔地下水,加固墙体残留未能及时去除而对文物造成新的破坏。三是人为因素破坏,主要体现为在文物上乱涂乱画,这些破坏无法修复。
庞贝古城接连的倒塌事件为意大利的文物保护事业敲响了警钟。通过这一次事件,或许会对其文物保护技术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龙门石窟的保护
作为同庞贝古城类似的大型遗址类露天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也需要正视保护工作,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防患于未然,在保护工作中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龙门石窟的保护是从石窟开凿之日就相伴而生的,如开窟时修建窟檐、排水沟,在造像上涂防风化材料等,其中很多保护设施在目前仍能起到很好作用。当然也有部分保护措施对文物造成了破坏,如在奉先寺、潜溪寺、宾阳洞等洞窟前为修建保护性房屋而破坏壁面雕刻,并导致通风不畅、洞窟内湿度增加,加速了雕刻风化等问题。龙门石窟大规模科学规范的保护工作应该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时为解决石窟存在的围岩崩塌、洞窟漏水等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为龙门石窟的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2002年开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使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人员开阔了眼界,在工程进行中学习到很多保护知识,并对龙门石窟的保护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从2006年开始,龙门石窟还进行了洞窟的日常维护工作,此工作消除了石窟存在的隐患,减缓了病害的进一步发育,增强了立壁表面岩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有效保护了维护区域的石窟和雕刻。
(一)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尽管龙门石窟在前期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不足以解决石窟存在的多种问题。从目前龙门石窟的病害现状来看,有以下几点需要重点关注:
1.石窟围岩稳定性问题
石窟围岩稳定性的问题一直是龙门石窟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1971~1985年,龙门石窟就曾针对性地将崩塌的洞窟、雕刻品及危岩采用化学灌浆和钢筋铆杆加固等工程技术,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抢险加固工程,使洞窟、雕刻崩塌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此后又于1987~1992年历时五年的综合治理工程中,对岩体及洞窟进行了加固。通过这些维修工程的实施,龙门石窟东、西两山的岩体和主要洞窟得到加固,基本解决了岩体稳定性问题,洞窟渗漏状况得到改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窟围岩再次出现崩塌掉块现象。综合分析,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当时的加固工程未涉及区域出现的围岩不稳定现象。最近几年,在历次的危石排查中,经常发现即将脱落的危石。应当说,这种现象是目前影响围岩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加固过的区域再次出现不稳定现象。主要表现为加固区域部分岩体出现新的裂缝,此外,当时加固时所用的水泥砂浆覆盖层部分有脱落危险,用手就可以轻松取下。这种不稳定现象产生主要的原因为加固材料的逐渐老化,周边爆破、火车过境等震动源的震动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造成的根劈作用等。
2.石窟水问题
水是影响龙门石窟最大的一个问题。影响洞窟的水有四个来源,包括因降雨造成的洞窟渗漏水、洞窟冷凝水、地下水以及大气水。水对龙门石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加速雕刻品风化、洞窟渗漏使雕刻品表面形成凝浆覆盖层、造成生物病害的滋生和蔓延等。
3.石窟雕刻品风化问题
雕刻品风化问题一直以来是困扰石质文物保护界的一大难题。龙门石窟在防风化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如采用有机硅树脂进行防风化实验,同中科院理化所合作研发防风化材料、建立露天防风化试验场等措施进行防风化治理的研究,这些措施的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现实中仍无法广泛使用,因而不能有效解决文物风化问题。龙门石窟的风化病害产生原因主要在于其所处环境为露天,极易遭受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现象的影响。近年来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文物的风化速度显著加快。2003年4月,龙门石窟景区实现了封闭管理,原从景区过境的洛伊公路改道,对景区文物造成污染的汽车尾气、粉尘、震动以及噪音污染等得到有效缓解,景区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尽管如此,大环境对龙门石窟文物风化的负面作用仍不可低估。
4.人为破坏问题
人为破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护性破坏,二是游客在文物上及周边区域随意刻画。在龙门石窟之前的保护工程中,同庞贝古城一样,也存在一定的保护性破坏情况。在上世纪70~90年代进行的两次龙门石窟保护工程中,曾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进行加固、修建窟檐、岩体支护等保护工作,但由于水泥最终会分解生成对文物有害的盐分,在水的作用下不断结晶和析出,反而造成文物风化加剧。经笔者调查,在这些有普通硅酸盐水泥存在的区域附近,文物风化程度明显严重于无水泥区域。这种现象在庞贝古城出现了,在龙门石窟也未能幸免。龙门石窟也出现过为防止碑刻进一步风化而在其表面采用石蜡封护,从而导致碑刻表面大面积脱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此外,由于龙门石窟是对外开放的景区,每年接待百万以上游客。景区内出现游客在文物上刻画、抚摸等不文明行为,对文物造成危害,其中绝大部分已经无法修复,损失不可估量。
以上是目前龙门石窟文物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文物安全,其中有些问题目前尚无法得到全面解决。
(二)龙门石窟文物保护方法探讨
1.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和日常保养维护并行的保护措施
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和日常保养维护并行的保护措施,能有效解决石窟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如围岩的稳定性问题、洞窟渗、漏水问题等。综合治理工程成功的例子非常多,龙门石窟上世纪实施的综合治理工程就是其中一例,在工程实施之后的20年左右起到了非常好的保护作用,围岩的稳定性得到了极大改善,渗、漏水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实施工程是一个很好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如果仅靠实施工程来解决文物保护问题并不现实,且存在一定弊端。其原因有三:一是实施保护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经费问题是实施保护工程的关键;二是龙门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保护工程需要得到主管部门批准,工程从准备到施工完成周期较长;三是实施保护工程势必对文物造成一定的破坏,尽管破坏相较保护效果微乎其微。日常的保养维护是保护工程之外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工作的体现,能有效减缓文物遭受破坏的速度或使文物免遭破坏。在龙门石窟,每年都要定期进行岩体稳定性检查,这项工作也是日常保养维护工作的一部分,可以及时发现石窟岩体存在的稳定性问题,并及时加以处理,从而有效减少发生围岩崩塌的可能性。
同围岩稳定性解决方法相同,可采用实施治理工程和日常保养维护并行的方法解决水问题。在龙门石窟历史上,对于水的治理有过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从石窟开始营造之初,就修建有排水沟,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雨水对雕刻的直接冲刷,有效保护了石刻的安全。通过清除洞顶的柏树、荆棘等植物,也能起到一定的治水作用;在雕刻表面喷洒有机硅防水剂,可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防水效果;拆除原洞窟外的封闭式窟檐,能有效缓解大气水在洞窟内的凝结。当然,采取的综合治理工程更是较为彻底地解决了部分洞窟的渗、漏水问题。在日常保养维护工作中,也曾采取封、堵、排的方法进行防渗处理,如对裂隙封缝进行封堵,对洞窟表面渗、漏水线路进行适当修改,以避免渗、漏水对文物的直接影响,封闭渗、漏水裂隙并预埋导水管,使渗、漏水从预埋导水管流出,从而避免对文物的伤害等。
2.采取物理方法延缓文物风化
前文已经提到,治理石质文物风化是一大难题,现阶段文物保护工作者所做的工作都还处于研究阶段,大面积实施保护目前尚未取得满意效果。近年来,龙门石窟在风化治理问题上做了很多探讨,但都没有实际应用。笔者认为,对于治理风化问题要慎之又慎,不要轻易在文物上实施防风化治理措施,即使要做,也要在做过充分的、足够长时间的室内室外实验基础上,明确对文物无副作用,且能保证如有不良作用可以及时去除附加的防风化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在20世纪60年代,云冈石窟就曾出现过在石雕表面进行防风化化学喷涂实验失败的例子,之后花了很大力气才把防风化材料去除。在目前研究防风化治理阶段,最现实可靠的方法有二:一是继续加大防风化治理的研究,尽可能早地研发出适合文物的无害防风化材料和工艺;二是尽可能采取物理方法来延缓文物风化速度,如龙门石窟已经实现改善文物所处小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洞窟内采取除湿措施等。
3.加强宣传,采取措施,严防人为破坏
对于保护性破坏问题,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对于龙门石窟上世纪进行综合治理工程中所产生的保护性破坏,迫切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如在西山南部诸多洞窟采用的水泥砂浆条石支护岩体问题,已经明显出现周边文物严重风化问题,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许多雕刻品可能将很快消失殆尽。应当在科学进行力学实验的前提下,将原支护体拆除,采用新型材料重新进行抢救性保护,以避免水泥砂浆继续危害雕刻品。对于游客的随意刻画问题,应当在游客进入窟区游览前,做好爱护文物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在游客能够随意刻画的区域增设防护网。尽管可能会影响游客领略龙门石窟佛教文化和破坏龙门石窟的环境协调性,但这也是为保护文物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
三、结语
庞贝古城是1750年开始发掘和保护的,其保护工作一直伴随着发掘而进行,保护历史悠久。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虽说从开窟时就已经开始,但真正意义上的科技保护也仅能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悠久的保护历史和实践使意大利在文物保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尽管庞贝古城接连发生了坍塌事故,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保护理念和技术落后。事实上,在文物保护方面,意大利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非常多。庞贝古城的坍塌事故为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警示我们注重日常管理、保养和维护,及时发现和解决文物存在的问题,把可能出现的文物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刘景龙.龙门石窟保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黄克忠.沿途文物建筑的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刘景龙.水对龙门石窟的危害和防治[J].中原文物,1982,(3).
[4]杨刚亮.龙门石窟的日常维护[J].中国文物报,2004-9-3.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2
古城墙在修缮后坍塌
历史上,河北邢台这座古城曾以“顺德府,好城墙”、“京南第一城”闻名遐迩。
2005年的夏天,年久失修的这段古城墙到处杂草丛生,墙体损坏严重。邢台市政府决定对历史文化公园内的古城墙进行修缮。
通过上级审批和公开招投标程序后,邢台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同河北兴发古建有限公司(化名)签订了修缮古城墙施工合同。下属单位邢台市园林管理局同北京顺泰设计院(化名)和河北庆隆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化名)分别签下设计合同和监理合同。
在剪彩仪式后,投资近400万元的修缮工程动工了。施工场上,运土机、拉砖车来来往往,百余名工人光着脊背,在炙烤的太阳下筛土、铲泥、运砖……热火朝天的场面仿佛又回到那个全靠人力劳作的岁月。
经过一年修缮,古城墙再现出当年巍峨、高耸的壮观气势。质量验收顺利“过关”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修缮后的古城墙交由邢台市园林局管理。没多久,一些游人发现公园古城墙东段顶部出现了轻微裂缝。闻讯后,兴发古建公司立即维修了损坏部位。然而,这只是修缮后古城墙“并发症”的开始。2009年5月,古城墙东段墙体和顶部出现多处龟裂,随时都有倒塌危险。
曾经坚固而有防御工事的古城墙,如今成了无人靠近的“危墙”。好事办成了坏事,这让市园林局的领导痛心不已,他们决定为“哭泣”的古城墙讨回“公道”。
可是,打官司不能没有证据。2009年7月,市园林局委托河北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对古城墙的裂缝原因进行鉴定。
谁为坍塌的古城墙担责
长达千年之久的古城墙没有坍塌,反而修缮后却出现大面积坍塌?事实究竟如何,谁该为坍塌的古城墙负责?
古城墙属于文物,修缮标准和施工要求不同其他建筑物。这份由河北省建筑工程质量中心出具的古城墙坍塌结论为:一是设计图纸中未对城墙体内填筑的素土、灰土的夯实质量应达到的标准作出明确说明。二是古城墙基础深度及尺寸与设计不符,且施工质量较差,城墙内部填土夹杂碎砖块、石块,并且部分填土较松散、含水分量较高。综合分析,施工时填土质量较差,且工体压实质量未达到质量标准。
然而,邢台市园林局带着这份鉴定报告追责时,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却并不“买单”,都说自己“严格按规定执行”不存在任何过错,没有责任。
市园林局一纸诉讼将设计、施工和监理三方告到邢台市桥东区人民法院。三方被告辩称,市园林局委托的鉴定单位不具有古建筑物质量鉴定资格,鉴定所依据的材料不全面。对此,法官依据当事人协商结果,委托了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古城墙坍塌成因重新鉴定。
2010年9月9日,山东省建筑科学院技术人员在屡次深入现场勘查后,对古城墙坍塌的原因作出结论:“邢台市历史文化公园内古城墙修缮工程的城墙内部填土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是导致城墙坍塌的直接原因。地基承载力不足、同一段城墙内外侧分期施工、建设过程不合理是导致城墙坍塌的原因之一。”
两份鉴定结论书让原告园林局认为三方面原因致使古城墙坍塌:一是设计单位存在缺陷;二是施工单位未按设计要求施工;三是监理单位监理不到位。
然而,被告北京顺泰设计院辩称:我公司拥有古建筑修缮保护设计资质。我们认为,古城墙墙心部分为素土分层夯筑的施工工艺,因此,在方案中仍然按照原传统做法设计。所修复的内侧城墙砌体做法是按照古城墙外原有的砌体做法设计,并在隐蔽部位添加了适当加固措施。因此,在施工图纸中无需对地基承载力方面进行注释说明。古城墙倒塌后通过现场实地勘察,城墙基础并无坍塌现象,这说明原地基稳固,能够承载上部城墙的全部负载,同时证明修缮设计合理,我们不存在过错。
面对原告指责,被告河北兴发古建有限公司辩称:
我们按照合同约定在监理工程师现场监督下,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竣工后,经质量验收为“合格工程”。取样检测中发现的碎砖、石头可能是原来城墙中的,或是施工中产生的碎石碎砖残留物,但这不能导致城墙裂缝。每次回填土都是经过检验、检测,含水分指标是合格的。检测认为部分填土含水分较高,这是城墙裂缝变形渗水造成的,不属于用土的质量问题。原告称,施工时土体压实质量未达标,不符合实际。因城墙裂缝变形渗水后,土体质量已经发生变化,几年后再取样作为判断施工时土体质量依据是不合理的,应以当时施工时夯土压实系数为准。古城墙系历史文物,该工程是修复工程,修复后不可能像一般建筑工程一样坚固并保证使用寿命。我们国家也没有合理使用期限规定。另外,遭遇特大自然灾害是古城墙部分倒塌的主因。据当地气象部门信息:2009年5月9日的那场暴雨24小时降水量达175毫米是邢台市55年来最大的暴雨。
被告河北庆隆工程建设监理公司辩称,城墙倒塌的根本原因是建设方违法作业造成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不做地质勘察不能建设作业,原告没有地质勘察无法衡量承载力。此外,设计完成后需要有关部门审查,原告没有审查,属于违法施工。
对簿公堂后厘清是非
邢台市桥东区法院的法官通过几次协商,四方当事人仍然相互推诿,谁也不肯让步妥协。最终,调解不欢而散。
2011年11月4日上午,四方当事人准时出现在法庭上。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激烈辩论,法官对当事人争议的事实作出认定:原告在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时,未按规定向设计单位提供相关的地质勘察资料,致使设计单位未能按照详细地质资料设计,导致设计工程存有瑕疵。此外,建设过程不合理导致修缮工程未能按照约定如期完工,均是城墙坍塌的原因,原告应该承担古城墙坍塌的相应责任;北京顺泰设计院在接受原告委托设计中,应全面客观按照相应资料对修复工程进行设计,在原告未提交地质勘察资料可能存有隐患情况下,作出设计方案存有失误,应承担责任;河北兴发古建公司在施工中,未按照设计要求,在明确要求素土夯实的情况下,在回填物中夹杂建筑垃圾、碎石块等是导致工程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主要成因,因此应对古城墙坍塌承担主要赔偿责任;被告河北庆隆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疏于管理,应在其签订的监理责任内承担赔偿责任。
然而,究竟如何赔偿?审理此案的法官几乎查遍了所有资料,但是没有找到修缮古城墙坍塌后合适的赔偿依据。合议庭研究后,决定依据承揽合同,最为保守的《民法》规定,划分当事人过错责任和赔偿数额:原告承担古城墙坍塌原因20%责任,赔偿维修费56.2万元;被告河北兴发古建公司承担60%,赔偿维修费170万元;北京顺泰研究院设计院和河北庆隆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各承担10%,赔偿维修费28万元。
接到判决书,三方被告均对自己承担的责任不服,表示上诉。
2012年4月10日,二审法院开庭审理后认为,市园林局作为建设方,分别与上诉人签订设计、施工、监理合同,四方均应根据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构成违约的,应依法承担责任。依照《民事诉讼法》153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河北兴发古建公司不服,申请再审。2013年4月18日,河北省高院指定邢台市中级法院再审。2013年12月16日,邢台市中级法院经过开庭审理后,作出维持(2012)邢民二终字第25号民事判决。
2014年6月,对再审判决不满意的河北兴发古建公司向邢台市检察院递交了民事抗诉申请书。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3
【关键词】古建筑修复测绘材料技术蚁害防治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一座古代的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当代的仿古建筑无论在外形上做的多么神似,但如果其内在的历史遗迹几乎为零,其文化内涵肯定无法达到与古迹相同的高度。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便是今天古建筑保护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再去欣赏古建筑时不应只关注其外在的美学特征,更应透过古建筑的砖墙看到其内在的文化魅力。
1.修复前对古建筑现状测绘
修复和保护好古建筑,首先要把握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的分寸,否则,就要走偏方向。因此在修复前,做好古建筑现状图测绘工作、保证古建筑现状资料的完整性,是古建筑修复与保护能否顺利进行的直接因素,是贯彻古建筑修复原则的关键要素之一。在修复测绘时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古建筑现状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绘,准确绘制古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大样图等建筑图与结构图;将破损部位、破损程度在图上绘制,准确掌握相关数据。对其裂、腐、歪、错、脱、残等进行勘查,也可进行拍照记录,从建筑外观、内部结构、色彩处理和建筑装饰等方面真实客观地记录古建筑的现状面貌,这些图像资料就是古建筑被毁损后需要进行修复与保护最直接的参考资料。做好对古建筑的现状面貌,包括其历史文化、建筑规模、外观风格、空间布局、人文地理及环境空间等文字方面的客观记载,保证古建筑档案资料上具备相对的完整性。
(2)对古建筑确定是否“原状”和破损程度,进行现场勘测调查和鉴定。调查分析哪些是原有的部件,哪些是后加的部件;对破损程度和破损原因进一步进行分析,弄清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查阅档案和维修文献,确定修复时间,研究每次修理细节,为修复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2.解决好材料和技术问题
修复古建筑要用原有的材料、原有的技术,这是贯彻修复原则、搞好古建筑修复的根本保证,因此在当前的古建筑修复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木结构修缮中的偷梁换柱、拼镶补缺、墩接暗榫以及砖石结构中的补石剔砖等传统技术。文物及建设等各级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完善管理制度,落实专项资金,将宝贵的传统工艺技术的经验传承下去,使古建筑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2)保证维修古建筑的材料质量合格,做到工精料实。尤其是彩画原料、琉璃瓦件、木材砖石等质量要合格。
(3)在不损害古建筑原有价值的前提下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有利于施工和维修加固的效果,也更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
(4)如采用环氧树脂配剂灌注、充填解决柱加固问题。环氧树脂配剂可用于粘结木料,拼镶构件的残缺、破损部分及粘结加固、灌注填充砖石建筑、古窟崖壁。
(5)利用钢、铁、铜和锡等加固古建筑的传统材料,用于木结构梁柱劈裂加固的铁箍等。
(6)采用新的测绘技术和设备,从而更准确、更迅速地指导修复前的古建筑情况,采用照相记录,以便更好地进行分析和制订方案。
(7)现代化运输、施工机具的使用,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如钻孔、磨砖、刨平等。
3.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改造
由于古建筑主构件是木材,决定了其具有燃烧物多、火焰大、温度高、蔓延快的特点,其火灾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用火不慎、电线电器设备起火、雷击等。所以在古建筑的修复和改造中,必须做好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保证修复和改建后的安全使用,同时合理布置消防设施,与建筑的整体风格相呼应,尽量做到不影响建筑的内部结构,满足功能需求,使其能较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和生活的需要。因此古建筑修复中的防火改造也是面临的难点和需要协调的技术重点之一。在古建筑防火中应做好以下几项防范措施。
(1)利用古建筑原有的防火设施,设置有效的避雷设施,古建筑内的可燃饰物等易燃材料要采取必要的阻燃措施,按安全技术规程设置电器照明设施等,严格控制火源。
(2)进行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安全评估,参照现有的消防技术规范,采用可行方法解决防火间距问题,开设消防通道,实行有效的防火间隔。
(3)在尽量保持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对古建筑的柱、梁及楼板等承重木构件表面进行阻燃处理。
(4)加强消防设施和自救能力。如增加消防水池、室外消火栓系统等消防设施;安装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配备移动式灭火器。
(5)重视安全疏散、配置辅助设施。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用途的特点设置缓降梯、直爬梯等辅助疏散设施,确保人员疏散安全。
(6)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健全防火管理制度,落实消防安全检查和管理制度,对存在的火灾隐患及时整改。
4.解决古建筑修复中的虫蚁害
古建筑历史久远,木构件多,特别是村落建筑周围生态环境优越,使古建筑难免存在白蚁危害。要达到古建筑长期处于免受白蚁危害的安全状态,需制订科学可行的白蚁防治技术方案,杜绝白蚁入侵。预防措施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选择抗白蚁树种木材(水曲柳、紫檀、苦楝、香樟、柏木、柳杉及木莲等)。
(2)为了防治地面和地下水对建筑物的破坏,造成古建筑出现漏雨使木构件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引起霉腐并产生蚁害。必须在古建筑修复中,设置良好的排水系统,保证不漏雨,所有的木柱都加柱础,隔离地下水。
(3)用药物对木构件进行涂刷、灌注、诱杀处理。在保证不改变建筑物原风格的前提下,应考虑与防虫蛀、防霉腐、加固等材料的兼容性,避免出现相互影响药效的情况。新型古建筑白蚁防治剂必须是高效、低毒的,使用时不应对文物的彩画等产生不良影响。
(4)对建筑群周围房屋采取封闭式防治措施,以免邻近房屋建筑的白蚁入侵危害。
(5)建筑内外的园林绿化综合防治措施。灭治建筑内外树木和草坪的白蚁;埋设防治监控系统于树木或草坪边诱集白蚁并定期检查,一旦发现白蚁危害须立即灭治,必须找到蚁源,彻底根治。
5.结束语
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与否,对古建筑的安全与价值至关重要。古建筑不能再生,在保护措施上的任何疏忽,其造成的后果是不可挽回的。因此,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决定着修缮保护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而衡量修缮的质量和水平,关键是要看修缮后古建筑自身价值得到了多少保护,安全隐患是否得到消除,是否最有助于其社会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4202
1引言
在佛山昔日经济极其繁华的东华里,岭南天地作为旧城改造项目延续了佛山传统文化风貌和城市脉络,同时为佛山市民引入了时尚现代的生活理念与健康休闲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既保留城市人文气息,又宣扬物质文明的项目,“新天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符号的象征,岭南天地的实施体现的是拥有历史文脉古迹的旧城如何体现现代化繁华物质文明的一种方式,是对岭南建筑和岭南园林艺术特色的继承与发扬。
2项目概况
佛山岭南天地是由瑞安房地产公司实施的综合社区开发项目,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东华,占地达65hm2,分五期完工,2008年10月动工建设,2010年11月首期对外开放,2022年全部完工。该场地保留有文物单位22处、历史建筑128栋、古街巷8条,以及大量具岭南风格的特色建筑,其中包括简氏别墅、嫁娶屋、众胜堂祖铺、酒会馆、龙塘诗社、简照南佛堂等[1]。
3园林艺术特色
佛山岭南天地园林注重庭园建筑空间布局,强调以建筑、装饰、小品、植物等元素综合取得艺术效果[2],其特征体现为装修精美,综合运用“三塑三雕”、铁铸、铜铸、壁画、灰批、彩描、嵌瓷以及书法对联等艺术处理。另外,岭南建筑特有的技术措施如以荫棚骑楼防晒防雨,宅园空间和建筑结构注重自然通风降温,以房屋镬耳山墙来防火防台风,建筑基础以石础来防湿防虫,用夯土墙来防蚀防漏[3]。岭南天地运用现代手法,充分保留了骑楼、镬耳山墙、雕花屋檐、瓦脊、蜿蜒街巷等原有建筑特色,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元素,让历史与现代元素和谐交融,创建一个崭新的岭南特色项目。
3.1保留岭南园林建筑格局
岭南园林整体格局布置为建筑绕庭,分有前庭和后院、书斋和侧庭、前宅和后庭,用连房广厦的形式使用连廊将船厅、亭榭、楼阁等连成一片,形成既分隔又连通的庭园空间[4]。“高墙冷巷”的做法是岭南传统庭院中的特色,多进院落与邻居山墙挨得很近,或者自家就有多跨院落,每跨之间留有很窄的通风长巷,太阳一整天只有中午时段照墙较多,大部分时间被相邻屋顶或山墙所挡,这样既保证了通风,又减少了日照[5],该项目实施中保留主体建筑布局,展现原有建筑风貌和建筑格局。
3.2注重功能建筑的艺术装饰
岭南天地项目注重建筑饰面的装饰艺术,运用小木作装修与传统“三雕三塑”以及嵌瓷工艺,通过塑形、画图、涂色、陈设等艺术手段强调建筑的艺术美感。长期以来岭南地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多,建筑造型和装饰纹样具有西洋特色,如采用罗马式拱形门窗和巴洛克式柱头、规则式水池、建筑细部的欧式柱头、西洋式护栏构件、铁枝花饰样、镶嵌套色玻璃等,这些都是岭南私家园林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最好例证。
3.3彰显本土特色的园林小品布置
本土特色的元素最能体现在对材料的使用上。造园材料就近就地取材,使用了大量的砖瓦和旧石材。佛山是陶瓷之乡,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对陶瓷的使用充分体现了本土特色,如嵌瓷、陶制品、瓦片、方砖等,另外岭南园林中继承的中国古典文化抱鼓石、置石、楹联等亦随处可见。
3.4大胆运用现代艺术产品
正如著名建筑师林兆璋先生所讲的那样“岭南建筑最根本的精髓是不留痕迹的中西结合,以中国传统文化规划空间和尊重自然,引进各种建筑语言,包括西方注重功能性的特点、建筑材料的运用等,再结合岭南的实用性特点,最终形成空间中凸显自然,自然中隐藏空间的岭南文化”。本项目中铁艺艺术、玻璃幕墙、新技术发光构件得到了大量使用,在注重功能的同时,装饰效果显著,体现出岭南园林兼容并包的特点。
3.5多样化应用特色岭南园林植物
岭南天地植物种类丰富,本项目使用了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观赏植物红花羊蹄甲、凤凰木、大叶紫薇、芒果、人心果、九里香、龙船花等40多种,其中含笑、鸳鸯茉莉、海芋、春羽等植物以地栽、花池栽培和盆栽等不同的形式使用,爬山虎、绿萝等攀援植物做垂直绿化,佛甲草大面积用于屋顶绿化,并保护性地保存了现有的龙眼、白兰、九里香、鸡蛋花、高山榕等大树古树近百株。绿萝攀援于龙眼树干上,营造出热带植物群落的观感;爬山虎置于古色古香的木门周边,自然气息浓厚;枝叶繁茂的秋枫置于道路两旁,三、五年之后即可形成遮阴效果极佳的林荫大道。
4结语
我国园林艺术种类丰富,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分支,岭南园林长期以来保留了自有的特色,独树一帜。从继承和发扬岭南园林艺术来看,佛山岭南天地旧城改造项目园林艺术特色主要有:
(1)运用建筑风格和装饰元素表现岭南园林“兼容并蓄”的景观特色;
(2)运用场地景观保留与复古的技术,做到硬质景观做旧如旧的特色;
(3)运用本土建筑材料营造“地域乡土”的特色景观;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5
二王庙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
二王庙古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王庙位于岷江北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年间(494~498年)改祀李冰父子。现存建筑系晚清和民国时期建造,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
“5・12”汶川地震使都江堰堰区内的古建筑群遭受重创。二王庙所在的山体滑坡,秦堰楼下沉,戏楼、厢房、52级梯步、照壁、三官殿、观澜亭、疏江亭、前山门等建筑和围墙全部垮塌……
2008年6月30日,二王庙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拉开序幕。工程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勘察设计总负责,泉州刺桐古建筑公司施工,河北木石古代建筑设计公司监理。
作为四川省灾后文物抢救保护重点工程,二王庙古建筑群的抢救保护采取了“同步勘察设计、同步监理、同步施工”的创新方式进行。2010年11月18日,二王庙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竣工,并被国家文物局授予“优秀文物保护工程特别奖”。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中期修复试验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雕凿于南宋时期,是大足石刻中最精美、雕刻工艺最复杂、历史上重修次数最多、体量规模最大的一尊雕像。造像龛高7.7米,宽12.5米,占崖立面面积97平方米。造像由一尊千手观音,男女立像四尊,二力士,二饿鬼以及干余只手和流云、法器、宝塔等名物组成。
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委托,由敦煌研究院牵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共同参加,于2010年9月1日至11月30日进行了干手观音彩绘及金箔加固中期试验,对加固材料进行了大量实验室试验及分析,完成了岩体及金箔加固材料的试验,得出较满意的结果。对修复工艺作了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保护修复思路。2011年1月,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中期修复试验通过了专家验收。
文物维修之三
七曲山大庙古建筑群灾后抢险维修和壁画彩绘保护修复工程
梓潼七曲山大庙位于四川省梓潼县北9公里,始建于晋,为蜀地百姓祭祀张亚子而建,后几经重建。整个大庙占地3万平方米,较完整地展现了由元到清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1996年,七曲山大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12”汶川地震给梓潼七曲山大庙造成了严重损害。大庙古建筑群体屋面多处移位变形、脱落破损,许多脊饰震坏,天尊殿及两侧配殿四面墙体全部垮塌,殿内泥塑三清像全部毁坏,大庙内一幅明代珍贵壁画毁损为碎片……
2008年5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了梓潼七曲山大庙的勘察设计任务。10月22日,梓潼七曲山大庙抢险维修工程、梓潼七曲山大庙壁画和彩绘保护修复工程同时开工,分别由陕西省韩城市秦鑫古建筑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安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施工。工程于2010年9月20日全面竣工。
文物维修之四
佛山祖庙修缮工程
广东佛山祖庙始建于公元1078~1085年,后毁于战火,公元1372年重建。佛山祖庙集明、清两代优秀古建筑和当地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铸造等民间艺术于一体,现存古代主体建筑3600平方米,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祖庙维修工程由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负责方案制定,佛山市工程承包总公司施工,佛山市顺德区立德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监理。工程于2008年1月19日正式动工,采取多个单体建筑修缮交叉进行的方式进行施工。
至2008年底,完成了万福台、东西厢房、东西两廊、灵应牌坊、碑廊、钟鼓楼施工项目;2009年完成了三门、文魁阁、武安阁、前殿、前殿两廊等单体建筑的维修;2010年完成最后两个单体建筑――庆真楼和祖庙正殿的修缮。2010年10月底,正殿修缮工程结束,标志着祖庙全面修缮工程主体完成。
文物维修之五
西什库教堂主教府修缮工程
西什库教堂,也称北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1703年开堂,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教府始建于1887年,为教堂的一个附属建筑群,占地2万多平方米,是一座以中国传统四合院为主要建筑格局,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落。
西什库教堂主教府修缮工程于2008年6月30日动工,2010年9月30日竣工。工程投资近3000万元,由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承建,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北京大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施工,北京方亭监理公司监理。
本工程施工范围主要包括第一至四进院、图书馆、东西两侧附属工程、二进院小品、东侧大门等殿院的修缮,涉及建筑面积6556.75平方米。各进院正房及厢房屋面恢复的女儿墙及三、四进院正房明间恢复的欧式教堂风格的门楼,是本次修缮工程中恢复主教府历史原貌的重点。
文物维修之六
涿州辽代双塔修缮工程
智度寺塔和云居寺塔被称为“涿州双塔”,是河北涿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双塔建于辽代,云居寺塔始建于辽大安八年(1092年),智度寺塔始建于辽太平十一年(1031年),双塔均为八角形楼阁式仿木结构砖塔,内部结构为套筒式,塔内各层均设八角形回廊。2001年,涿州双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记载,双塔在辽、金、明、清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塔顶坍塌,塔体开裂,又经多年雨水冲刷破损加剧,年久失修损毁严重。
国家文物局2000年开始对双塔修复进行规划和设计(设计和施工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负责),2001年开始施工,2006年智度寺塔抢修工程完工。
云居寺塔修缮工程于2008年开工,维修范围主要包括塌毁的塔顶、残损的塔身及顶部的避雷针等。2010年4月,涿州双塔修复工程历经10年努力顺利竣工,修缮后的涿州双塔基本恢复了原貌。
文物维修之七
大昭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区的东南部,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先后被称为“惹刹”“逻些”等,9世纪改称“大昭寺”,意为“存放经书的大殿”。
大昭寺建筑风格独特,雄伟壮观。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佛像,佛殿和回廊内外满布的壁画均具有很高的史料及艺术价值,其中《文成公主进藏图》、《大昭寺修建图》弥足珍贵,寺内还保存有唐代以来的大量历史文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曾几次安排专项资金对大昭寺进行抢救性维修。但由于年代久远,大昭寺建筑险情仍十分突出,特别是释迦牟尼主殿前的梁架结构已不堪重负,随时有坍塌的危险,严重威胁着大昭寺内僧侣和文物的安全。
拉萨大昭寺文物保护维修一期工程于2009年8月开工。工程总投资近1400万元,维修范围主要包括拨正或替换释迦牟尼主殿、干佛殿前廊和北廊等处出现的歪闪、变形、断裂的木构件;替换附属建筑中的虫蛀木构件;对新替换的木构件实施防腐、防虫蛀处理:楼地面阿嘎土和屋面阿嘎土重新处理:
更换挑檐局部糟朽;维修金顶;修补彩画和壁画,对壁画进行保护等。工程于2010年10月29日通过初步验收。
文物维修之八
拉梢寺壁画彩塑浮雕保护修复工程
拉梢寺位于甘肃省武山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鲁班峡中,是水帘洞石窟群的精华,保存着东西文化融合的佛教艺术结晶,2007年列入中国与中亚五国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备选点,其主体开凿于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后经历代重修。佛龛多为小型摩崖浅龛,造像以摩崖石胎浮雕为主,兼有部分泥塑,绘有大面积的说法、听法、千佛等壁画。
拉梢寺壁画彩塑浮雕保护修复工程由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进行施工,于2009年8月开始实施,运用除尘、清污、整形、回位、注浆、补缝等工艺,分三个阶段完成了约4519.5平方米病害壁画、19身彩塑、9个佛龛、4座佛塔、28身浮雕的保护修复。
文物维修之九
交河故城二期抢险加固工程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西部的交河故城(雅尔湖故城),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2000多年来东西方古代文化交流及贸易往来的见证,城内建筑遗迹及街巷遗迹犹存,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交河故城二期抢险加固工程投资2150万元,由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领导小组执行办公室承建,敦煌研究院设计,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施工,新疆昆仑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监理。
交河故城抢险加固工程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土遗址加固工程。二期工程于2009年3月开工建设,主要完成了官署、南门西阙以及西崖体的维修加固。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土坯砌筑、锚杆锚固、表面渗透、充填注浆等技术方法对土建筑遗址本体进行保护加固;采用楠竹复合加筋锚杆对遗址危崖体进行锚固;采用局部改沟、筑堤等工程措施消除地表汇水、积水对土建筑遗址的危害。2010年12月10日,工程通过了竣工验收。
文物维修之十
南京朝天宫古建筑群维修工程
南京朝天宫位于江苏南京市水西门内,相传该处原为吴王夫差所筑之冶城,晋建)台城寺,唐改太清宫,五代吴王杨溥于其地建紫极宫。南京朝天宫是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明清官式古建筑群,也是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195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朝天宫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崇圣殿不断“遇险”:部分屋顶构件出现变形,檐口的瓦、椽、板开始掉落。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6
关键词:农业设施;配套;建设;调研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1基本情况
在“4·14”玉树地震发生后,按照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经过州县农牧局,下派技术人员及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日光节能温室重建和维修工作顺利进行。
1.1重建情况
灾后日光节能温室重建及维修总规模1923栋,重建1325栋,其中州本级138栋,玉树县768栋,称多县265栋,囊谦县92栋,杂多县30栋,治多县20栋,曲麻莱县12栋。维修598栋,其中囊谦县452栋,杂多县23栋,治多县42栋,曲麻莱县81栋。温室重建和维修工程涉及州本级和6县20个乡镇35个村,共有45个建设点。
目前全州共完成温室建设1781栋,新建1226栋,维修555栋,占计划任务的93%。由于管理不到位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公路建设等原因已拆除温室154栋,其中玉树县78栋,称多县20栋,囊谦县拆除维修温室5栋,治多县拆除维修1栋。
1.2种植情况
目前为止,全州已完成温室种植1247栋,占已建成温室的69.4%,其中州本级种植73栋,占100%,玉树县种植531栋,占72.3%,称多县种植50栋,占18.9%,囊谦县种植496栋,占91.2%,治多县种植30栋,占48.4%,杂多县种植29栋,占54.7%,曲麻莱县种植38栋,占55.2%。
1.3温室水电路配套工程建设情况
玉树县投资2000万元农业发资金配套工程于2010年11月份开工,总体工程已完工;州本级及其余5县的温室配套工程,发改委于2013年6月5日下达可以批复,总投资2513万元。截止目前,州本级、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5县已完工,囊谦县因降雨和农牧民之间用地矛盾,共有5处基础设施未完成。
2市场需求情况预测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结古地区现有常住和外来流动人口17万多,每天的蔬菜需求量为45t左右。结古地区日光节能温室投入生产的460多栋,加上恢复种植的拱棚360多栋,每天供应市场的蔬菜达24t多(其中叶菜类约15t,茄果类约2t,其他蔬菜约7t),占53%以上的市场,基本实现了省指挥部提出的为结古地区受灾居民及援建大军供应蔬菜,平抑市场菜价的目标,发挥了温室应有的效益。
由于灾后玉树州蔬菜生产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预计在夏秋季节蔬菜生产旺季供应当地市场的同时,有部分蔬菜将销往邻近的四川省石渠县和自治区的昌都地区,随玉树州蔬菜规模化的生产,完全可就近供应这些地区。所以,蔬菜产销不成问题,市场前景广阔。
3存在的问题
3.1工程质量问题
在建日光节能温室过程中,发现施工单位存在工程质量问题,其中有不符合技术规范的墙体80栋,墙体包砖不符合要求的30栋,棚架钢管不达标退回20t,棚架钢管焊接不规范150套,棚架安装不规范30栋,覆膜不规范135栋。
3.2种植技术
由于绝大多数菜农都是由“牧民、农民”转向菜农,对温室蔬菜的温度、湿度调控不当,对设施农业小环境内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差,种植技术较滞后。
3.3管理
由于管理不当,使温室墙体倒塌,棚膜、管理房、前坎、蓄水池、骨架等损坏现象普遍存在。
4对策及建议
针对出现的问题,省、州、县3级农牧业部门通力协作,明确责任主体,坚持领导联点和技术人员专人包村相结合,技术指导与现场观摩学习交流相结合,克服各种困难,采取得力措施,建设全省难度最大的温室。
4.1温室建设
4.1.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省农牧厅高度重视州灾后重建工作,先后派工作组检查指导温室建设工作,并先后派西宁、海东地区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同时,州局抽调州县技术人员分片包点负责温室重建工作。
4.1.2强化指导,加快进度
为做好温室重建与维修的技术监督、指导、协调、服务工作,省州县3级农牧业务部门按技术规范严格要求,及时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发现质量不合格、施工不规范等问题当场填写整改通知单,要求限期整改返工,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完工。
4.1.3树立样板,以点带面
针对缺乏温棚建造技术的实际,省农牧厅组织技术人员修建示范棚,组织州县技术人员、乡村干部和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召开现场观摩会和培训班,由省派人员“现场讲解、答疑、操作”,提高了州县技术人员的能力,为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工程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4.2加强蔬菜种植技术
针对温棚种植方面存在的问题,自2010年开始,省农牧厅着手安排培训工作,通过现场观摩、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培训了几百人次,加强温室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以实用技术为主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菜农蔬菜种植技术水平,对种植效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4.3加大管理力度
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的生产,对温室也要加大管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