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高层建筑方案(6篇)

来源: 时间:2024-04-13 手机浏览

高层建筑方案篇1

关键词:高层建筑,技术管理,方案探讨,安全性

一、我国高层建筑技术管理方案的现状

高层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初,当时主要集中在上海这个繁华的大都市。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还没有取得一定的进展,相关技术比较落后,致使高层建筑在国内出现的频率很少。在这之后,由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技术的发展,北京、深圳等地在高层建筑方面的规划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如今,在我国的任何一座城市,都可以看到众多的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已成为城市建筑中的主角,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虽然我国在高层建筑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导致经济效益大受影响。这些问题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重视建设,轻视管理;安全措施保障不到位;手工作业专业化程度低;建筑施工节能技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等等。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合,这样才能让我国的高层建筑技术管理能够与国际化的水平相接壤。

二、提高我国高层建筑技术管理方案的措施

1、在建设的过程中加大监管力度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以及相关的产权多元化的运作模式比比皆是,使得高层建筑方面的安全监管压力日益凸显。比如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人模糊,全生生产的投入不能落实到位,安全隐患不能减少或消除等等。鉴于以上种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整改:第一,强化建筑行业的管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的主要负责人,从而建立起一套自我规范管理的体系机制。一方面要在物业管理方面多下力度,让建筑安全的监管基础得以巩固,另一方面根据权责统一的原则,将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第二,联合相关部门一起建立多部门的运作机制。多部门之间可以相互协作,相互监督,从而对监管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三,相关部门出台关于高层建筑的合法合理的规范性文件,让整个建设过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第四,顺应时代的发展,出台其他有创新性的安全监管手段。比如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对于整个建筑过程进行跟踪回馈,将生产问题及时反应,确保整合建筑生产过程有条不紊的进行。

2、引进先进的技术和高端的人才,促使建筑作业专业化、现代化

在当前的建筑过程中,参与操作的人员大多都是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的农民工,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和现代化的专业培训,导致传统的手工作业在整个建筑过程中仍占着重要的比重。鉴于此,一方面需要做好高层建筑行业的人才储备工作,促使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得以提升。在任何社会生产中,人往往是第一生产力:发明创造要让人来进行,生产活动要由人参与,技术革新要让人来启动,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样要由人来开创。现如今,科技生产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因此,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更是不胜枚举。在高层建筑的施工管理过程中,质量管理仍然作为施工管理的根本而存在,而这其中,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在其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其对于管理质量的好坏有着决定性的制约因素。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经常性的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并采取一定的考核来鉴定培训的效果,从而让整个培训不是突于其表,而是落到实处,并且引进个更多专业化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在当前的现代化进程的大力发展背景下,顺理成章的要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投入到生产中,这样才能确保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整个生产效率的提升。

3、做好建筑施工的节能技术

能源问题不单单是针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受到的是世界人民的关注,作为其中的一方面内容,建筑节能已成为节能中的重中之重。建筑节能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的重要方向来看待,它是倡导节约型社会、体现社会和谐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节能问题,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现在已经作为一项先进的理念在建筑行业中推广。在科学理念的引导下,建筑节能技术将会成为高层建筑行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第一,对高层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要将建筑节能的的理念很好的融入到建筑的各个环节,那么在开始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引入这个理念,将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方案,可以将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恰到好处的安排,使人员尽情发挥自己的专长,使物有所用、物有所值,避免人才和物资材料的浪费,同时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监控作用,有效地缓解甚至避免施工过程中的窝工现象和机器的空转运行等现象。第二,对施工工艺进行改进。当今社会,由于城市住房的压力,促使了建筑行业加速发展,相关的施工工艺也随之加以改进,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新工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工作效率,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施工工艺的改进,一方面使得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愈来愈高,另一方面为减少建材的浪费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由此可见,改进施工工艺对建材的浪费作用起到很好的抵制作用。因此施工人员应该在施工过程中注重相关工艺的改进,让施工的整体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

综上所述,要做好高层建筑技术管理,必须在监管力度、先进的人才和技术、基恩呢个方面等多下功夫,促使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安全高效。

参考文献:

[1]韩福元,张建华;美国高层建筑管窥与思考[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高层建筑方案篇2

一、常见几种供水方式

一般二次增压采用以下几种供水方式:

1、水池-水泵(恒压变频或气压罐)-管网系统-用水点

此方式是集中供水。对于一、二层是商业群房,群房上建有多幢住宅的建筑,目前较多采用此种供水方案。一般设计有地下生活水池一座,集中恒压变频供水,不设屋顶水箱,最不利用水点是顶层住宅。主水泵一般有三台,二开一备自动切换,付泵为一小流量泵,夜间用水量小时主泵自动切换到付泵,以维持系统压力基本不变(气压罐一般不用于生活用水)。

2、水池-水泵-高位水箱-用水点

此方式也是集中供水。单幢次高层和高层建筑的高压供水区较多采用该种方案。一般也需要设计有一座地下水池,通过两台水泵(一用一备)抽水送至高水箱,再由高位水箱向下供水至各用水点。

3、单元水箱-单元增压泵-单元高位水箱-各单位无水点

此方式已简化为单元总水表进水。单元水箱和单元增压泵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我们称之为单元增压器。九四年与上海海鹰机械厂合作研制开发了第一代的单元增压器,并用于我所管理的工程中。经过半年使用,又发现了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作了多次修改,现在使用的是第三代产品。

二、比较(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现论上讲第一种方式恒压变频供水是较为理想和先进的。首先恒压变频供水保证出水压力不变,根据用水量大小进行变频供水,既节约电能,又保证水泵软启动(对电网电压冲击不大),延长了水泵寿命。各台水泵自动轮换使用,即最先投入使用的水泵最早退出运行,这样,各台水泵寿命均等,而且,一旦水泵出现故障,该系统能自动跳过故障泵运行。从造价上看较省,一般13万元左右一套,只需考虑水泵房的变频供水设备费、地下贮水池费,不需要屋顶水箱(约1500元/只),还可减少屋顶水箱的二次污染和保证顶层的供水压力(用热水器压力也没问题)。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却遇到了许多问题,给工作带来了麻烦,公司社会效益直接受到影响。我所承建的一个项目就采用了无屋顶水箱的集中变频供水方式,它的使用和日常管理所反映出的问题,就很有代表性。首先,由于是集中供水,进地下水池的总水表属自来水公司产权,他们只按此总水表所走的度数收取水费,表内管网的跑冒滴漏与他们无关。而一般管网跑冒滴漏总是难免的,即使没有,各单元的单元分表度数与地下水池的总水表也有误差,再到各分户水表度数相差更大,谁来承担这一差价,再加上水泵的电费(经测算约0.9度电/吨水)使得这里水价很高,住户无法承担,收交水电费成了很伤脑筋的事。从九四年至今,我开发公司一直在承着水泵电费和水费差价,这样无止尽地下去,不知到何时,这项费用是无法估算的。也无帐可出(因为这里没有实行物业管理)。而另一方面,通过四年多来的使用,我还发现,虽然该设备可以完全自动化,无需人天天管理,但它还有致命的弱点:水泵在自动切换时(卸载或加载时)水泵供水会出现短暂的低压,特别是电脑判断有故障需跳过故障泵运行时时间会更长。随着设备使用年限加长,设备房潮湿造成电脑元器件老化加快,水管路系统止回阀的失录,反映故障和处理故障的时间也延长,直接受害者就是顶层住户。一旦压力减低他们就无水,当跳过故障泵启动备用泵时压力又增大,所以顶层住户怨声不断。集中供水还有一最大的毛病就是,一旦供水系统有问题,无法供水,几百户人家都要遭殃。而且,由于水泵运行是由变频控制柜来完成的,如果变频控制柜出故障,一般的电工无法处理,需要厂家专业技术人员来解决,造成设备不能及时维修,供水无法保证。虽然设备房管理简单了,但住户用水缺乏保障,社会效益受到影响。

第二种方式是较成熟的水泵、水箱供水方式。水泵控制柜采用最简单的电器元器件,如出现故障,普通的电工就能维修,而且元器件的费用也低。再加上有高位水箱,不会造成一停电就停水,供水保障率高。但用在单幢次高层建筑同样也存在收交水电费难的问题。用在高层建筑,则可以由物业管理公司一并考虑解决。

第三种方式,是在吸取了以上两种供水方式的经验教训后产生的,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每个单元都要设增压器(约1万元/台),增加单元屋顶水箱(约1500元/只)增加进水总表安装费(约4000元/只),单元泵电表安装费(约4000元/只),还有各单元小水泵房土建费用等,总费用比上两种方式增加一、二十万元,但管理上解决了许多麻烦。首先,水电费各单元住户自己交,一旦水泵出故障,只影响该单元的十几户。房地产商一般宁愿一次性投入大一点,也不愿一背上个包袱,特别是与住户打交道。由于有屋顶水箱,高水位时停泵,低水位时启泵,这样,水泵也有了停息时间,既省电又不至于一停电就停泵无水供应,用水有了保障。社会效益明显好于前两种供水方式。但是,如果设备本身返修率大的话,也会给管理带来麻烦,必竟一个大泵房分成了许多小泵房。所以,选择品质优良、性能卓越的单元供水设备尤为重要。

三、单元增压器性能简介

从上面的介绍可知,单元增压器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使用和开发商的信誉。通过四年多的实际使用,我认为上海海鹰机械厂的第三代单元增压器质量很好,用电省,故障率低。而且,当市政管网压力高得足以使屋顶水箱夜间进水时,增压器的压力控制器会自动控制水泵停止工作,由旁通管直接供水。我所作的工程中采取了这种方式,运行效果很好。特别是近来市政管网的压力有了很大提高,夜间可达3.5kg/cm2左右,所以,实际使用中九层楼的住宅,水泵运行时间短、次数少,用电非常省,大约0.02元/吨水的电费。但是,我又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当水压较高,水泵较长时间不运转时,会出现水泵卡死。对此,我已建议厂家在水泵控制柜中增加定时器,每天定时运转泵两分钟左右。对于该单元增压器,我认为还应不断改进,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高层建筑方案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给排水施工;设计方案;

建筑给排水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居民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和生活用水的顺利排放。如果施工单位在给排水的施工中出现失误,会影响到整个大楼居民的用水和排水情况,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高层建筑的给排水是整个建筑工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十分重视给排水施工技术的把握,以提高建筑给排水施工的质量。

1.高层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1.1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员对于给排水工程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

建筑工程的给排水的施工质量问题是居民反映的主要问题,而这些问题大部分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员对于给排水工程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造成的,比如,下水道被堵、管道漏水、控制阀开启不灵等一些问题。

1.2施工人员施工经验不足,缺少施工标准

给排水工程项目的设计人员的设计与施工安装的实际不符,使设计人员的设计无法在实际安装中实现。这会使对于给水和排水系统的安装程序十分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施工人员施工经验不足,缺少施工标准,很多施工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施工工艺标准。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很快,很多的新材料、新技术被应用到给排水工程中。很多施工人员不能掌握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方法。

1.3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

管道的安装施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有多年安装经验、技术扎实的技术人员,进行安装。很多的施工企业为了减少施工的成本,请来一些没有安装经验的人员进行安装。在安装过程中不按照按照标准的安装流程进行安装,安装过程也不够谨慎。对于设施的安装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控制重点分析

2.1详细审核施工组织设计

给排水的工作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切实按此细则实施。有效的施工图技术交底与会审是项目施工的首要环节。

2.2做好主体施工阶段协调工作

(l)工程开工前应划分好各专业施工队之间的工程范围将各施工队的责任落实下来。(2)确定混凝土浇灌审批程序时安排专业给排水技术员参加,以保证主体工程施工中,专业施工队预留、预埋工作能及时和准确无误。确保后期施工中,给排水专业工程能按图纸要求实施工程。(3)重点阶段重点控制。通常包括地下室转换层及标准层头两层的施工阶段油于工程量流水作业连续性不够施工处于复杂变化的初期很容易引起给排水施工的混乱和错误。(4)做好设备、材料选型

与订货工作。

3.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

3.1施工前的准备

施工的前准备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保障,施工的前期准备包括分析图纸、确定施工过程中的使用的技术、施工过程中注意的事项等方面,在施工前对这些方面做好功课,做到成竹于胸。

3.1.1要明确室外供水管和室内供水管的关系

在施工前期必须要弄清楚室外供水管的位置,要保证室外供水管离施工建筑不要太远,室外供水管的半径要大于室内供水管的半径,以保证水管内能够产生足够的压力将水输送到顶楼。

3.1.2注意给排水管的位置

在施工前一定要确定给排水管的位置。给排水管位置的设定不能设在室内人员活动的地方,以防止产生对给排水管的破坏,一般给排水管要安装在墙角处,以免影响到居民的通行。

3.1.3注意地漏的位置

地漏的位置的确定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不影响正常生活,二,是不影响到排水,提高后续的维修费用。

3.1.4水泵的合理使用

水泵的安装环节是保障居民正常用水的重要环节,在水泵的安装之前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水泵的安装位置与目标建筑的距离,一般要不要离目标建筑太远。二是记录电泵运行的情况,检查运行是否出现问题。三是检查水泵运行过程中的水管的情况。水管是否出现震荡或破损的情况。

3.2施工安装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3.2.1给水系统的安装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给水系统的安装主要是对输水的管道进行安装,给水系统的安装要注意各个部分安装的时间,一般安装管道的安装要在吊顶的封闭之前,在吊顶封闭之后需要对管道进行明装拖吊,最后的支管只需在对墙面之前安装,以防止支管的安装影响到墙面的装修。

给水管一般采用PP―R的塑料管,在管道安装的过程中要设置3%―4%倾斜的角度,在吊顶内的塑料管要使用抗温的阻燃高压聚乙烯泡沫管,以防止吊灯高温破坏管道。这种管道的厚度压迫保持在15mm以内,并且外部缠上隔热的丝布,用U形管卡将管道固定。管道安装完毕后要压力的测试实验,水压达到2.0MPa为标准水压,此管道才可以正常进行给水。

3.2.2排水系统安装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排水系统采用的管道的材料是硬聚乙烯,这种材料具有坚固,性质稳定、抗腐蚀的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到排水管的制作中。在排水系统的管道安装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立管底部的安装,立管底部采用铸铁管,安装过程中要注意铸铁管与柔性胶圈接口的严密程度,防止污水的渗漏。吊灯内部的排水管使用15mm的高压聚乙烯材料,外部缠上玻璃丝布。调整好管道的坡度,管道的坡度要保持在5%以内。管道安装完毕后要压力的测试实验,要求管道注满水后课以正常排出。

3.2.3消防系统的安装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消防系统的安装实在主体结构已将建设完毕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安装之前需要对于周围场地进行清理,避免有杂物影响到施工,施工之前还要明确吊顶的高度、内隔墙的位置线长度等一些实际数据。消防栓系统管道主要采用焊接钢管作为主要的材料,焊接钢管外部要图上防锈漆,避免钢管受到腐蚀影响到正常的使用。管道在施工时需要一次性安装完毕,避免反复操作对管体造成破坏,影响消防的效果。安装完毕后采用U性管卡进行固定。最后要对消防管道进行实验,注入1.3MPa的压力,检验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3.2.4雨水系统的安装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雨水系统管道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焊接钢管,雨水系统的管道安装要其他系统的管道安装之后进行,在安装雨水系统的管道的过程中要注意其他管道安装的位置,对雨水系统管道安装的位置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免影响到其他系统管道的正常使用。

总结: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中始排水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分项工程,由于给排水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致使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必须针对给排水施工中的常见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处理来确保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路晓辉.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和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0)

高层建筑方案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给水方案、供水压力、排水方案、水汽混合、解决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thispapertotheirownyearsdrainagedesignexperienceasthebasis,thispaperprobesintohighbuildingwatersupplyschemeandsolveinsufficientpressurewatersupplyscheme,anddrainageschemeandsolvedrainagewatermixtwophaseflowsmoothlydesign,havenotdiscussedin,welcomeatDaFangZhiGutaught.

【keywords】high-risebuildings,watersupplyscheme,thesupplypressure,waterdrainagescheme,mixing,solve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规模日益增加,高层建筑作为城市解决居民居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受到广大人民的极度热爱与重视,然而随之水资源不足、供应不及时的现象也日益凸现。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合理设计高层建筑给水和排水系统成为诸多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就笔者积累总结的经验,简单小议一下高层建筑给水方案和解决供水压力不足方案的设计,和的。。。。。。

一、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

建筑给水系统是将水源中的水引入建筑内并输送到室内各配水龙头、生产机组和消防设备等用水点处,来满足各类用水设备对水质、水量和水压要求的冷水供应系统。1、建筑给水系统的分类和组成。建筑给水系统按用途可分为生活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建筑内部给水系统由引入管、水表、给水管道、配水装置和用水设备、升压和贮水设备、给水附件等组成。

2、高层给水方案设计。给水方案是指依据建筑物的高度、用水量、配水点布置及室外给水管网的压力和水量等因素确定的供水方案。常用的给水方案有:分区给水、直接给水和间接给水三种。高层建筑因其高度高,层数多,振动源多,用水量大的特点,为满足室内水压、供水量的充足和饮用水的卫生干净,常采用高位水箱给水、水泵补水的间接给水和分区给水相结合的方案。因为前者所需的设备简单、可靠性高、易维护、储存势能可以应对短时停水、停机、也可兼做消防前期给水。后者是根据高层的特色在竖向上分几个区给水,不然会因低层管道中静水压力过大,造成漏水、出水流量大、噪声等现象。

3、解决高层供水压力不足的方案设计。高层给水系统中常见的不足现象就是高处的水位供给不上,压力不足,个人建议可以从增加供水压力和减少管道阻力两处思考,后者对解决顶层供水压力不甚明显,故通常需要采用增加供水压力的方案,来提高供水压力满足高层需求。具体设想有:“①每户进水管上增设增压泵,不足之处就是水泵安装在室内噪音有点大。②提高水箱的底标高,增加用水点和水箱的高差。不足之处是提高水箱的底标高虽然节约投资,但不利于建筑整体的美观协调,且水箱提高1m,只能提高10kPa,当水箱底标高离屋顶8m,水箱充满水的情况下,才能确保顶层淋浴器的供水压力。而且,当今都提倡环保建筑,设计时不少学者都建议取消屋顶水箱,以减少二次污染,也使建筑外观效果更好些,所以个人认为不到不得已不建议采用此法提高水压。③采用分区恒压变量供水系统。此方法是根据计算得到供水小时最大流量的扬程,选择合适的供水泵,配置相应的变频器,在保持设定的工作压力情况下,由用户用水量的变化通过变频器控制水泵电机的转速,由水泵电机转速的变化,改变供水量,满足用户使用舒服性要求,达到恒压供水的效果。实践也证明采用该系统效果比较显著,能够有效解决供水压力不足现象,所以在高层建筑给水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

二、高层建筑排水系统设计

排水系统即排水的收集、输送、水质的处理和排放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总体的水处理系统,主要是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使用过的、受到污染的水以及降落到屋面的雨水和雪水收集起来,及时排到室外。

1、建筑排水系统的分类和组成。建筑排水系统大致可分为生活污水、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屋面雨水。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一般由排水管道、通气管道、卫生器具或生产设备受水器、清通设备、污中提升设备和污水局部处理设施等组成。

2、高层排水方案设计。不同性质的污废水用不同管道排出的体制为排水系统的分流制;将两类以上合并在同一种管道内排放,称为合流制;采用何种形式的排水方案应根据水质情况以及地方的要求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对于住宅高层建筑而言,通常采用生活污水和生活废水的合流制,具体做法是污水排入室外经过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厨房排水经隔油池处理排至化粪池。

屋面雨水建议设计为内排水系统,独立自成系统,雨水经屋面雨水斗收集后由管路输送直接排至室外。这里需要说的是有些设计从节省管材出发,将废水接入雨水立管中,个人认为这种设计十分不妥,因为雨水立管常有出口堵塞情况,一旦堵塞,雨水连同废水满溢室内,势必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室内排水系统应以就近分散外排为宜的方案进行设计,不宜过于集中,在管材耗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尽量多设立管,少拉横支管,因为立管单独外排,既可减少排水横管与其他管道、风道、梁、窗碰头,又可减少出水管堵塞带来的不利影响。

室外排水系统设计中,为提高外排水管道标高,及为避免排水管道穿钢筋混凝土地梁带来施工留洞困难,常常设计底层排水系统与楼层分开,底层单独外排。尤其对于那些地下水位较高,室外排水管道埋深较浅,且房屋结构基础多为浅基础的建筑,为提高室外排水管道标高,保证底层用户安全。一般超过四层,底层就要设计为单独外排。

3、解决高层建筑水气混合两相流顺畅的方案设计。高层建筑排水系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水气混合两相流的顺畅问题。在设计排水时首先要考虑高楼层排水对管材的冲刷,其次要考虑水气混合流对卫生器具水封稳定的破坏――“管中的气压发生激烈变化,会形成正压喷溅或负压抽吸,对排水管系中卫生器具水封的稳定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排水管道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鉴于高层建筑排水的特点,笔者认为在设计时应当重点考虑下属三方面。首先,必须进行严格的水力计算,控制立管的设计流量不超过规范规定的最大流量值。其次,在排水立管中采取一些消能措施,减少水流的下降速度,避免由于水流的冲击对管系造成破坏,工程中一般自顶层起每隔6层既要设置一套消能装置。最后,务必确保水管系的安全。具体措施就是设置专用的通气立管与大气相通,进而释放排水管系中的正压以及补给空气减小负压,使管内的气压保持接近大气压力,保证立管内的空气流通,排除排水管道中的有害气体,保护卫生器具的水封。多年的工程实践也表明了设置专用的通气立管可使立管排水能力提高一倍之多,除此之外还可采用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但应注意消能措施。在高层建筑排水系统设计时,上述这些方案设计不但可以解决高层建筑的水气混合两相流顺畅问题,还可使得由于建筑高度引起的排水不利因素得到合理消除,从而确保了高层建筑排水系统的安全运行。

三、总结:高层建筑给水方案和排水方案设计的好坏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对其要求更是更上一层楼,所以我们要多借鉴成功的案例,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前进,才能设计出更有效更科学更深的人心给设计方案,来造福社会,福佑黎民。

参考文献

【1】曾芳兰、张春明、刘强;关于建筑给排水设计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3期

【2】成纯赞;建筑给排水工程中若干通病及其防治[J];给水排水;2006年03期

高层建筑方案篇5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超高层建筑;给水系统分区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对高度的追求,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在中国,建筑规范规定100米以上高度的属于超高层建筑。有资料显示,当前中国正在建设的超高大楼总数超过200座,相当于美国同类摩天大楼的总数。而对于给排水专业来说,在设计中,超高层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的主要设计难点在于给水及消防系统的分区设计。现结合具体工程,鼎和大厦,来共同探讨给水系统中分区的问题。

1工程概况

鼎和大厦位于深圳市中心区福华三路与金田路交汇处,东侧为财富大厦,北侧为金中环国际商务大厦,西侧为星河丽思卡尔顿酒店,南侧面对深圳市会展中心。总用地面积:8205,总建筑面积:134544,办公建筑面积:96716.14,商业建筑面积:6670,地下室建筑面积:28395.22,避难层建筑面积:2761.51。

总体布局沿街呈“L”型布置,场地西北边形成一开阔广场。副楼部分共6层,一层层高6米,功能为办公入口、商业。二层至四层层高5.5米,功能为商业、办公。五至六层层高4.5米,功能为办公。七层层高4.5米,功能为屋顶花园、避难区。八、二十一、三十四层层高4.8米,功能为数据中心。九至十九层、二十二至三十二、三十五至四十六层层高4.2米,功能为办公。二十、三十三层层高4.5米,功能为设备房、避难区。地下室共4层。地下一层层高5.2米,功能为车库、自行车库。地下二层层高5.2米,功能为车库和设备机房;地下三层层高3.8米,功能为车库;地下四层层高3.8米,功能为车库和人防工程。

本项目水源为城市自来水,市政供水水压约0.30Mpa。由地块东侧金田路DN1000及南侧福华三路DN500市政给水管道上分别引入一路DN200给水接口,并在建筑物地下一层形成DN200环状给水管网,供本工程生活、消防用水。接口处设水表计量,并于水表后设置管道倒流防止器防止市政管道被倒流污染。

2给水系统供水方式

超高层建筑给水系统供水方式一般采用分区串联供水方式,按以下四种方案进行讨论:2.1方案一:在33F避难层设置生活中转水箱,33F以上采用变频加压水泵供水,4-7层采用变频加压水泵供水

用水按高度及功能共分为四大区。生活水池及转输水泵设于地下四层,33F避难层设二次加压泵房及中转水箱。一区(-4F~3F)生活用水由市政自来水直接供给;二区(4F~7F)生活用水由设于地下室的变频加压水泵供水;三区(8F~29F)生活用水由设于33F避难层的生活水箱供水,其中(8F~24F)生活用水由设于33F避难层生活水箱减压后供水;四区(30F~46F)生活用水由设于33F避难层的变频加压水泵供水,其中(30F~38F)生活用水由变频加压水泵减压阀供水。33F避难层的生活水箱由地下四层的一组生活转输泵供水。各分区用水压力超过0.35Mpa的楼层支管设减压阀减压。

此方案的特点是:只在33F避难层设置中转水箱及变频加压水泵供四区生活用水,地下四层设置一组生活转输泵供33F避难层水箱供水和一组变频加压水泵供二区用水。

各分区设计秒流量计算如(表一)

表1设计秒流量计算表

各水泵流量扬程:

传输泵:Q=39.66m3/h=0.0110m3/s(3、4区最大时流量),H=185m

②变频加压水泵:Q=4.23*3.6=15.23m3/h=0.00423m3/s(2区秒流量),H=75m

③变频加压水泵:Q=6.15*3.6=22.14m3/h=0.00615m3/s(4区秒流量),H=92m

2.2方案二:在20避难层设置生活水箱、33F避难层设置生活中转水箱,33F以上采用变频加压水泵供水

用水按高度及功能共分为四大区。生活水池及转输水泵设于地下四层,20F避难层设生活水箱、33F避难层设二次加压泵房及中转水箱。一区(-4F~3F)生活用水由市政自来水直接供给;二区(4F~16F)生活用水由由设于20F避难层的生活水箱供水,其中(4F~11F)生活用水由设于20F避难层生活水箱减压后供水;三区(17F~29F)生活用水由设于33F避难层的生活水箱供水,其中(17F~24F)生活用水由设于33F避难层生活水箱减压后供水;四区(30F~46F)生活用水由设于33F避难层的变频加压水泵供水,其中(30F~44F)生活用水由变频加压水泵减压阀供水。各分区用水压力超过0.35Mpa的楼层支管设减压阀减压。

此方案的特点是:分别在20F设置生活水箱、33F避难层设置中转水箱。地下四层设置一组生活供水泵供20F避难层水箱供水和一组生活转输泵供33F避难层水箱供水;33F避难层的变频加压水泵供四区生活用水。各水泵流量扬程:

传输泵:Q=30.34m3/h=0.00843m3/s(3、4区最大时流量),H=185m

②供水泵:Q=25.24m3/h=0.00701m3/s(2区最大时流量),H=127m

③变频加压水泵:Q=6.15*3.6=22.14m3/h=0.00615m3/s(4区秒流量),H=92m

2.3方案三:在20F避难层设置生活水箱、33F避难层设置生活中转水箱、屋顶机房层设置生活水箱

用水按高度及功能共分为四大区。生活水池及转输水泵设于地下四层,20F避难层设生活水箱、33F避难层设二次加压泵房及中转水箱、屋顶机房层设备区设生活水箱。一区(-4F~3F)生活用水由市政自来水直接供给;二区(4F~16F)生活用水由由设于20F避难层的生活水箱供水,其中(4F~11F)生活用水由设于20F避难层生活水箱减压后供水;三区(17F~29F)生活用水由设于33F避难层的生活水箱供水,其中(17F~24F)生活用水由设于33F避难层生活水箱减压后供水;四区(30F~46F)生活用水由设于屋顶机房层生活水箱供水,其中(30F~41F)生活用水由屋顶机房层生活水箱减压阀供水。各分区用水压力超过0.35Mpa的楼层支管设减压阀减压。

此方案的特点是:分别在20F设置生活水箱、33F避难层设置中转水箱、屋顶机房层设置生活水箱。地下四层设置一组生活供水泵供20F避难层水箱供水和一组生活转输泵供33F避难层水箱供水;33F避难层设置一组生活供水泵供屋顶机房水箱供水。各水泵流量扬程:

传输泵:Q=30.34m3/h=0.00843m3/s(3、4区最大时流量),H=185m

②供水泵:Q=28.84m3/h=0.00811m3/s(2区最大时流量),H=130m

③变频加压水泵:Q=17.12m3/h=0.00476m3/s(4区最大时流量),H=95m

2.4方案四:在20F避难层设置生活水箱、33F避难层设置生活中转水箱、屋顶机房层设置生活水箱,4-7层采用变频加压水泵供水

用水按高度及功能共分为五大区。生活水池及转输水泵设于地下四层,20F避难层设生活水箱、33F避难层设二次加压泵房及中转水箱、屋顶机房层设备区设生活水箱。一区(-4F~3F)生活用水由市政自来水直接供给;二区(4F~7F)生活用水由设于地下室的变频加压水泵供水;三区(8F~16F)生活用水由由设于20F避难层的生活水箱供水,其中(8F~11F)生活用水由设于20F避难层生活水箱减压后供水;四区(17F~29F)生活用水由设于33F避难层的生活水箱供水,其中(17F~24F)生活用水由设于33F避难层生活水箱减压后供水;五区(30F~46F)生活用水由设于屋顶机房层生活水箱供水,其中(30F~41F)生活用水由屋顶机房层生活水箱减压阀供水。各分区用水压力超过0.35Mpa的楼层支管设减压阀减压。

此方案的特点是:分别在20F设置生活水箱、33F避难层设置中转水箱、屋顶机房层设置生活水箱。地下四层设置一组生活供水泵供20F避难层水箱供水和一组生活转输泵供33F避难层水箱供水、一组变频加压水泵供二区用水;33F避难层设置一组生活供水泵供屋顶机房水箱供水。各水泵流量扬程:

①传输泵:Q=30.34m3/h=0.00843m3/s(4、5区最大时流量),H=185m

②供水泵:Q=9.62m3/h=0.00267m3/s(3区最大时流量),H=130m

③变频加压水泵:Q=4.23*3.6=15.23m3/h=0.00423m3/s(2区秒流量),H=75m

④供水泵:Q=17.12m3/h=0.00476m3/s(4区最大时流量),H=95m

生活给水系统能耗计算:计算公式按E=γ・Q・H

3几种方案能耗对比(表2)

综合以上各项分析表明:

分区越多,越节能(如方案四);但是设备增加,造价也相应增加。

水箱个数的增加,虽然增加了部分土建费用,带来的好处是供水的安全性增加和超压楼层数的减少,减少了减压阀的设置个数(如方案一则超压层数过多,需二级甚至三级减压)。

4结语

考虑到本项目为办公性质,用水点主要是公厕,因此选择水箱-水泵联合供水的方案三,既相对来说比较节能,又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供水安全,且水压稳定。

参考文献

[1]张玉先.给水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高层建筑方案篇6

关键词: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CFG桩复合地基,经济性,沉降控制。

一、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先后研制成功了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技术和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这两种技术因其施工设备造价低廉、施工工艺简单易行,而且改善地基各方面性能效果明显,在国内尤其是北方地区迅速得到广泛使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效益越来越成为人们首要考虑的问题。工程实践中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工程项目地基基础的方案确定并不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多种地基基础形式都可满足该项目的要求。例如,对于层数在十至二十层左右的小高层民用建筑,基底荷载不非常大,桩筏基础、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和CFG桩复合地基往往都可用于该项目。在这些方案中,必然有一种是“性价比”最好的。

本文结合典型的实际工程项目,从多方面分析对比,详述优选地基处理方案要考虑的因素,以期对相关工程优选地基处理方案有所帮助。

二、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和CFG桩复合地基介绍

(A)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夯实水泥土桩是人工或机械成孔,选用相对单一的土质材料,与水泥按一定的配比,在孔外充分拌和均匀制成水泥土,分层向孔内回填并强力夯实,制成均匀的水泥土桩,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形成复合地基。

夯实水泥土桩因其所使用的材料可就地取材、施工简单易行、经济合理、且能达到较高的地基承载力,从而受到广泛青睐。一般而言,夯实水泥土桩作为中等粘结强度桩,比较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淤泥质土、素填土、粉土、粉质粘土等地基加固,具有施工方便、无噪音、无振动、无泥浆废液等污染,且造价较低等特点。从近年来的施工经验上来看,夯实水泥土桩处理并解决300kpa承载力的地基已比较成熟。

(B)CFG桩复合地基

CFG桩复合地基是高粘结强度桩复合地基的代表。CFG桩是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简称,CFG桩复合地基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加水拌合形成桩,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形成复合地基。

CFG桩复合地基桩体成孔工艺分为两种,一种是排土成孔工艺,即成孔时将孔内土体排出;一种是非排土成孔工艺。由此决定了CFG桩复合地基加固地基主要通过“桩体置换”和“桩间土挤密”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并不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融合的。

CFG桩的施工工艺有多种,各有其适用范围。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研制的长螺旋钻管内泵压CFG桩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日趋完善,并大量应用于实践。

三、工程实例分析

(A)工程实例一

1。工程概况

保定地区某板式小高层住宅,三个单元,地上十四层,层高2.9m,地下两层,层高3m,功能为自行车库。建筑面积为13589平方米。建筑高度42.05米,室内外高差1.2米。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现浇楼板。本工程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本工程基础形式为梁板式筏板基础,基础埋深6.2米,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经计算,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包括筏板自重和筏板上回填土重)为286Kpa。

根据本工程地质报告,基础筏板底坐落在第③层粉质粘土层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40Kpa。无软弱下卧层。

2。方案对比

1)天然地基:由于基础埋深较深,承载力修正较多,计算所得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94Kpa。天然地基的承载力即可满足要求。地基变形验算结果总沉降量110.7(mm),满足设计要求。

2)桩筏基础:以第7层中砂层为桩端持力层,桩长约为12米。根据保定地区的施工机具情况,采用400mm直径钻孔灌注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490kN。考虑承台底土分担荷载作用,桩承担上部建筑总荷载的90%。据此布桩约布450根桩左右即可,桩中心距约1.45m左右即可。沉降计算结果为16.66mm。

3)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以第6层粉土为桩端持力层,桩长7m,桩径400m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133KN。面积置换率m=0.10。桩间距基本为1000mm左右,桩数880根。由此得到的复合地基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10Kpa,经深宽修正,=300Kpa,沉降量84.4(mm),满足设计要求。

3)CFG桩复合地基:以第7层中砂层为桩端持力层。桩长12.5m,桩径400m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450KN。面积置换率m=0.06。桩间距与桩筏方案相仿,基本为1500mm左右,桩数415根。复合地基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330Kpa。计算沉降量55.2(mm),满足设计要求。

经过以上分析,方案对比见下表

由上表明显可以看出,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方案各方面指标皆满足规范和使用要求,而且投资相对较小,对于类似的小高层住宅建筑尤其适用。

(B)工程实例二

1。工程概况

河北定州市某小区板式高层住宅楼,两个单元,地上十八层,首层为商业,带一层全地下室。总建筑面积为13589平方米,建筑高度53.2米,室内外高差0.3米。本工程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现浇楼板,抗震等级四级。本工程基础形式采用梁板式筏板基础,基础埋深4.5米,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经计算,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为315Kpa。

2。方案对比

1)天然地基:根据本工程地质报告,以第4层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30Kpa。经计算,天然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均不满足要求。

2)桩筏基础:采用400mm直径钻孔灌注桩,以第7层中砂为桩端持力层,桩长约16米。经计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630KN。本工程共需设置470根桩,桩距为1400mm左右。沉降计算,最终计算沉降S=24.4mm。

3)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以第5层细砂为桩端持力层,桩长5.5m,桩径400m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146KN。据此计算面积置换率m=0.12即可。根据此值布桩,桩间距基本为950mm左右,桩数970根。由此得到的复合地基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65Kpa,经深宽修正可满足承载力要求。沉降计算中,桩范围内土层的压缩模量采用复合地基的压缩模量,即该层天然地基压缩模量的ξ倍,ξ=/。最终计算沉降量S=80mm。

4)CFG桩复合地基:以第7层中砂层为桩端持力层。桩长15.5m,桩径400m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530KN。计算面积置换率m=0.065。桩间距与桩筏方案相仿,基本为1300mm左右,桩数570根。由此得到的复合地基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410Kpa。最终计算沉降量S=46mm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到:采用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就可以满足承载力和使用要求,其工艺简单,投资最小,但其提供的承载力用到了该工艺顶峰,对水泥土拌和材料质量以及施工质量将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最终检测结果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需要承担一定风险,而且其变形性能略逊其他方案。采用桩筏基础各方面性能绝对可靠,但其投资明显高于其他方案。CFG桩复合地基其承载力和变形均有较好表现,投资适中,笔者认为可作为首选方案。当然该方案还有可以继续优化的地方,比如可以适当减短桩长,以节约造价。

四、结论

1.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对于10层~20层的小高层住宅和普通公用建筑中广泛应用可优先采用。但当遇到以下一种或几种情况,夯实水泥土桩往往难以满足要求:1、承载力偏高(虽然现在有将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处理到300Kpa甚至更高的情况,但那样对施工技术、工艺以及施工机械的要求将很高,投资将会有较大提高,且质量易出问题;2、需要的桩长过长;3、处理范围内有地下水;4、处理范围内有松散砂层;5、处理范围内需要穿越卵石层或砾石层等硬壳。遇到这些情况要考虑采用CFG桩复合地基。

2.对于22层以上的住宅或公用建筑,采用像CFG桩一类的刚性桩复合地基,由于褥垫层良好的调节作用,桩间土的承载作用发挥得较为充分,在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的情况下,经济性能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