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范例(3篇)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范文篇1
一、数学概念教学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设计依据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以及实际生活中获得的知识,与学生通过最大努力所能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数学概念的学习只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概念教学时,第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学习的设计。首先,新概念是学生已有概念的上位概念。例如,在学习整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先列出一些式子,然后告诉学生哪些式子是方程、哪些式子不是方程,并引导学生分析方程应具备的属性;其次,学生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概念之上。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学生已具备方程的概念,教师在讲解时要结合方程解释一元一次方程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什么样的方程被称为一元一次方程;再次,即将学习的数学概念和学生已有的数学概念是同位关系。例如,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就是同位关系。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对比一元一次方程,比较两者的不同,从而突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本质特征。第二,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概念学习的形象化。初中生的理论学习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撑,具体事物可以促进学生的意义结构的发展、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在学习相交线和平行线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说明:剪刀的设计运用的是相交线的原理,铁路轨道的设计运用的是平行线原理。直线相交的特征是两条直线经过一个共同的点,也就是剪刀的轴,然后提出相关问题,如:①为什么剪刀要设计成相交?相交具有什么特征?②铁路轨道的两条边线具有什么特征?一直延伸会经过同一个点吗?③火车道的边线为什么设计成平行?那平行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可以使学生对相交和平行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建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
二、数学概念教学要注重过程化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对于许多数学概念的教学,教师采取的是先直接陈述,然后通过例题进行强化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熟记数学概念,但是很难使学生灵活运用这些概念。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认识概念形成的动态过程。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如果采用直接呈现的方式,让学生使用这些定理和方法进行判定,这样的概念学习是机械的。因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是建立在记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基础之上的,当学生遗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时,就无法进行判定了。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生会很快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思维方法并弄明白课本上的判定定理的推论过程,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定理和推论,促进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范文
关键词:化学;自主学习;不同课型
随着课改的不断进行,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依据化学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认知心理的不同特征,可以把化学课分为元素化合物、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及复习课等四种课型。同种课型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方法非常相似,但不同课型的学习内容不尽相同,因此不同课型应对应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模式。教学中应加强研究,积极探索,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一、“元素化合物”课型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学习
“元素化合物”是学习一些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法及其用途等方面知识的课型,是一类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及演绎思维能力的课型。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适用性强,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教学中,尤其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环境保护等知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将性质融入生活现象、社会问题中,真正做到从生活走进化学再进入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再进入应用。
二、“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课型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学习
化学概念理论比较抽象,在进行概念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日常概念对学习化学概念的影响。要引发学生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大胆地质疑和假设,并能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及评价。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上,要让学生参与概念理论观点的建立,在探究体验中建立概念。可以通过实验探索,记录、分析实验现象,推论实验结果。如,《原电池》一节中,从电池可使灯泡发亮引入问题:请利用已学过的化学反应和教师提供的仪器、药品设计一个电池装置。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Cu、C、Zn、Fe”交叉作电极,利用相同的材料(如铜线)作导线,利用电解质、非电解质溶液作对比实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对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实质、形成条件、一般规律等形成正确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解剖废旧干电池,认识干电池的组成,自主获取干电池的工作原理。
三、“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课型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学习
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可纳入技能学习的教学范畴。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理论,若要整体掌握技能可首先对其进行分解,把目标技能分解成若干个简单单元,从学生的实际起点出发,先进行范例演示,接着让学生练习并掌握简单单元,然后螺旋递进,最后综合强化。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的教学是一种范例教学,“举例说明”是范例教学最通用的方法,合理地选取好例题和习题是教学的关键。首先,例题和习题必须符合本课题的教学目标,符合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例题和习题必须精,必须典型。最后,例题和习题的呈现顺序要经过合理的安排,与学生的认知程序产生“共振”。
四、“复习课”课型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学习
复习课在教学中分布广、频率高、作用大。对学生是“温故而知新”,对老师而言是新课的延续。化学复习课特别是板块知识的复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复习内容,让学生站在一定高度,重新审视和梳理所学内容,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网络,以实现知识重组。化学反应类型、原理及规律如复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律、原电池、化学平衡等内容,教师可设计成复习提纲,引导学生自己去建构复习内容;对于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可用知识网络来加以建构,如铁三角、铝三角、烃及其衍生物的相互转化等。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同分异构体等,复习这类知识时就要统筹考虑该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一些典型题组,以螺旋递进式逐步加深,由学生自主整合、建构知识链条。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范文
一、“多元表征”融入初中代数变式教学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变式教学是一种常规教学模式,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变式教学作为一种中立的教学手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给予其不同的教学理念,以此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今,学习“多元表征”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新理念,与教学变式这一引导方式相结合,建立基于“多元表征”的变式教学,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教育改革的全新尝试,其意义重大。
1.培养学生的数学结构意识。数学的一般化思想的根本是结构的思想,换句话说,就是数学研究对象的本质是在各种各样的模式的基础上经过抽象而得出的数学结构。因此,在初中代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学生就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观点来处理问题。如以方程为例,通过“多元表征”的学习,学生就会打破对方程式的传统观念,不再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运算的程序,同时也把它看作是一种表示相等关系的数学结构。这样,学生就能将代数学习中的复杂的符号表达式看成一个整体对象来理解,并根据整体特点选择合适的表征形式,从而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
2.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代数学习能力。代数的概念、符号意识是学生学好初中代数的关键。代数作为一种抽象性的、符号性的学科,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代数则源自于操作过程的压缩,进而成为符号化的过程性概念,然后将得到的代数概念进行再压缩,进一步提高其符号化的程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代数产生的过程是需要动作表征操作的,其整个阶段的活动对象压缩的理解,则需要通过以“多元表征”来把握,只有熟练地借用灵活的外在表征,才能找出内在表征,并运用内在表征解决问题,实现代数模式的直观化。
二、基于“多元表征”的初中代数变式教学的具体策略
“多元表征”可以有效提升初中代数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如何充分发挥“多元表征”的转化协调、启发思考等功能,帮助学生灵活的掌握代数过程、代数对象以及压缩代数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1.结合新旧知识,灵活引入教学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新的教学任务时,可以借助新旧知识存在联系的材料,通过符号表征和言语表征,唤醒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进而通过符号表征的形式对旧知识进行复习,然后通过问题变式,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也加深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的教学内容非常关键。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教师就可以将一元一次方程、代数式、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数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通过对符号表征的理解会发现一次函数与方程和不等式都存在着联系和区别。这样的认识,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函数与方程和不等式的结构联系,也有利于建模应用。
2.运用图象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概念。为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代数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以及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形成完整的陈述性的知识网络表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符号表征的意义,对此,教师就应对图像表征进行变式,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对所表达的问题的语言和图象的表征进行分析,进而概括出符号表征,加深对符号表征的理解。教师在设置符号表征变式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了概念的本质,也明确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变式类型的数量问题,以适应和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原则,尽量丰富变式,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探究概念符号表征的类型,准确把握概念本质。
3.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探究解题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完概念及其应用之后,就应放手让学生对实际运用问题进行表征,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具体的解题中,教师应联系有关的公式或者概念,启发学生回忆过去的解题模式,并对其进行对照与修补,进而获得问题意义的全面表征。在解题策略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设置的过程性变式问题,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逐渐发现问题的解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