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宝宝幼儿急疹如何护理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4-04-15 手机浏览

宝宝幼儿急疹如何护理范文篇1

手足口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吗,会不会给宝宝带来生命危险?

手足口病其实就是一种病毒感染,并不是中国独有,而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这种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对于绝大多数宝宝来说,7~10天就能完全康复。所以妈妈其实可以放轻松心情,不用过于紧张。

不过对于少数重症宝宝来说,可能会有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脑炎、肺炎、脑膜炎、心肌炎等,可能危及生命,所以需要妈妈随时监控宝宝的病情发展,不能掉以轻心,必要时要及时送医院。

哪些宝宝更容易患手足口病?

0~5岁的宝宝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春、夏季是高发期。而9月份是幼儿园入学季,感染机会有可能增加,传染性也会比较强,需要妈妈引起重视。再有得过手足口的宝宝,还有可能再次“中招”,父母应加强护理。

手足口病的传染性很强吗?

是的。其实这种病自身的危害性并不是很大,引起人们恐慌和担心的主要是它的传染性很强。致病病毒可以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传播途径很多。所以一旦发现宝宝有疑似症状,就应该在家适当隔离7天左右,这期间别去幼儿园,或者其他人多的场所。同样,如果小区或者幼儿园有其他小朋友患病,也应该让自己家宝宝与他适当保持距离,以免被传染。

妈妈可以通过哪些典型症状初步判断宝宝被传染了了手足口病?

1.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宝宝感觉口腔不适,一般患病1~2天就会出现,小宝宝会流口水、食欲差、一吃饭喝水就会哭闹,大些的宝宝会说自己嗓子疼,让宝宝张大嘴巴,会看到口腔黏膜的皮疹,上腭、颊黏膜、舌部、唇齿侧有白色的疱疹或者溃疡,有的宝宝完全没感觉,有的会感觉很痛,影响进食。

2.有的宝宝会发烧,一般是低烧。部分宝宝还会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3.随后宝宝的小手和小脚上会出现红色的皮疹,部分表面有水疱,严重时甚至在臀部和四肢都有少量皮疹出现。这些皮疹一般不疼、不痒、不结痂、不留疤,宝宝也不会有抓挠等情况出现。

宝宝出现疑似症状后,父母应该怎么处理?

先做适当隔离。暂时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宝宝接触或者玩耍。

症状轻微先在家观察。对于2岁以上的宝宝,只是轻微的症状比如嗓子不舒服、低烧、食欲差,或仅仅接触过手足口病人,没有任何症状,可以先不去医院,以免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在家中护理时,给宝宝多喝水,清淡饮食,并随时监测宝宝的病情发展。

以下情况要去看医生。发现宝宝的手、足、口三个部位都出现皮疹后,要去看医生。对于2岁以下宝宝,有可疑症状建议及早就诊,因为小宝宝抵抗力差,容易出现并发症。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宝宝精神状态不好,高热不退,有惊厥、啫睡等冲经系统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做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怎样在家中护理患病的宝宝?

1.口腔溃疡带来的疼痛,会让宝宝不吃、不喝,甚至不停地哭闹。对此实在没有特效的药,只能靠父母的精心护理,尽量给他一些流食,比如奶或粥。

2.用淡盐水给宝宝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小宝宝,你可以用消毒纱布蘸淡盐水给他擦拭口腔。

3.别去接触其他的宝宝,宝宝的唾液、痰等分泌物要用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宝宝的便便收集好后丢入厕所,别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宝宝的便盆;无论是父母还是看护人,接触宝宝前、换尿布后或处理宝宝便便后都要洗手。

4.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妈妈要及早告诉老师,不要着急让宝宝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给其他宝宝。

怎么做才能预防宝宝得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和环境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居室最好经常通通风;流行期间妈妈不要带宝宝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宝宝;宝宝得过手足口并不等于终身免疫。也就是说,得过手足口的宝宝还可能被传染,所以父母要在手足口高发的季节做好预防。

Tips

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病有何区别?

两者其实十分相似,都有口腔疱疹症状,甚至有时候是同一种病毒引起,只是表现不同,所以两者在预防和护理上的方法和原则基本相同。这也就提醒爸爸妈妈,在预防手足口病的同时,也不要忽略疱疹性咽颊炎。

如果要对宝宝的用品进行消毒,具体该怎么做呢?

如果家里有宝宝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

宝宝幼儿急疹如何护理范文

突发高烧

据医生统计,发高烧占宝宝半夜急诊的80%左右,而引起发烧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感冒。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在短期内让宝宝退烧是不成问题的。

专家告诉你:

1.宝宝第一次发烧,通常是宝宝急疹。没有其他症状,突然发烧,可能会高烧(根据体质来定,有的宝宝容易发高烧,有的宝宝不容易),一般会烧两三天,烧退即疹出。宝宝急疹引起的发烧没有特效药,千万不要用抗生素,只需在家好好护理。

2.发烧是身体启动自我保护机制的体现,是好事。有的妈妈害怕宝宝烧坏脑子,其实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大部分病毒、细菌需要39℃以上的温度才能杀死,所以不要急于服用退烧药。

3.如果宝宝温度接近40℃,为了防止宝宝高热惊厥,有必要吃退烧药。

4.发烧去医院通常要求先验血。如果白细胞高或C反应蛋白升高,则说明有细菌感染;如果白细胞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超过范围,则是病毒感染。有细菌感染需用抗生素,病毒感染则不需要。

Tips:紧急就医指南

1.39.5℃以上物理降温后,体温并不下降。

2.宝宝未满2个月且发热38℃以上。

3.无意识。

4.出现抽搐痉挛现象。

咳嗽

据统计,每天就诊儿童中有70%~80%是以发热伴咳嗽或单纯咳嗽为主诉就诊。针对宝宝咳嗽,各种治疗方法常常难以奏效,约有12%的宝宝会导致并发症,24%的宝宝需要复诊。

专家告诉你:

1.如果咳嗽剧烈,如有医生给的药,吃一些是必要的。凡是咳嗽药,不外含有两种成分:一种是祛痰药,使痰稀化易于排出;另一种是镇咳药,用以麻醉气管黏膜,抑制咳嗽,两者配合适当才能使咳嗽逐渐平息下来。

2.当发生呼吸困难并且每次出气时都伴有笛鸣音者,便是哮喘。此时最重要的是缓解呼吸困难。可让患儿取前屈坐位,拍打背部,这样大都可以缓解。若有医生给的药,应立即让患儿服下,严重者应立即去医院。

3.如果咳嗽发出“空、空”的声音,像狗叫似的,说明已有喉炎,严重的可发生呼吸困难,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4.咳嗽剧烈时,要怀疑是肺炎,即使不大发烧,也最好去医院诊治。

Tips:紧急就医指南

1.突然咳得很严重,呼吸困难时,可能有异物堵住了气管。

2.咳嗽又伴随发烧、脸色不好、呼吸痛苦时,则可能是肺炎或支气管炎。

腹泻

急性胃肠炎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儿童的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列为第2位,在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宝宝尤为突出,全世界每年发生30~50亿例病例,其中500~1000万例死亡。

专家告诉你:

宝宝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婴幼儿胃肠道功能比较差,对外界感染的抵抗力低,稍有不适就容易发病。

急性胃肠炎如果引起的是轻型腹泻,一般状况良好,每天大便在10次以下,为黄色或黄绿色,少量黏液或白色皂块,粪质不多,有时大便呈“蛋花汤样”。急性胃肠炎也可以引起较重的腹泻,每天大便数次至数十次。大量水样便,少量黏液,恶心呕吐,食欲低下,有时呕吐出咖啡样物。如出现低血钾,可有腹胀,有全身中毒症状;如不规律低烧或高烧,烦躁不安进而精神不振,意识朦胧,甚至昏迷。

Tips:紧急就医指南

1.一天腹泻或呕吐超过5次。

2.小便量大幅减少,且颜色加深。

3.嘴唇很干,皮肤弹性很差,哭的时候没有泪水。

4.不像平常般玩闹,精神活力变差很多。

哮喘病急性发作

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全世界约有1.5亿儿童患者,发病率增长很快。根据国内部分地区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为0.5%~3.33%,个别地区则高达5%。哮喘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是大多数患者的发病年龄在5岁之前,3岁以前发病的小患者占50%。

专家告诉你:

典型的哮喘每次发作均很突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作,发病前多有吸入花粉、螨尘、冷空气或刺激性气体等,发病时先出现鼻痒、流涕、打喷嚏、干咳,继而出现胸闷、喘息、呼吸困难,双肺可以听到哮鸣音,严重者常常被迫取端坐位,两肩耸起,头向前俯,用力喘息,全身出汗,发作可持续几十分钟或数小时,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需给氧、雾化等综合治疗方可缓解,缓解后可能无任何症状,如同常人。

Tips:紧急就医指南

患儿夜晚发作如表现呼吸困难、面部及口唇青紫,大汗淋淋,应立即送附近医院抢救,不可耽误病情。

腹痛

腹痛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而且引起腹痛的原因非常复杂,不同年龄宝宝的腹痛病因有一定差异,如新生儿期,可见到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所致的肠梗阻及胎粪性腹膜炎;婴儿期则以肠炎、肠套叠为多见;幼儿期则以寄生虫、肠炎、阑尾炎、溃疡病多见。

专家告诉你:

在患儿腹痛的同时,多伴有啼哭、烦躁不安、表情痛苦,在阵发性加剧时患儿大声啼哭、坐卧不安、或在床上打滚、紧按腹部或热敷后腹痛减轻或缓解者,可能为肠管、胆管等管状器官痉挛;肠道阻塞或泌尿系结石多为阵发性腹痛;而发作极不规律者,多属内科疾病,如肠蛔虫症、急性肠炎等;持续性腹痛,变动时加剧,腹痛拒按者,常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的表现。起病即有发热,提示为炎症性疾病;如病初无发热、以后才发热者,多为继发感染。

Tips:紧急就医指南

1.腹痛剧烈,一时不能缓解。

2.腹痛的同时伴有发热。

3.婴儿腹痛后出现果酱样大便、柏油样大便或鲜红血便。

4.宝宝腹痛时触摸腹部有腹肌紧张、反跳痛或腹部摸到肿块。

抽搐

儿科急诊中,最让家长紧张,需紧急处理的,非抽搐莫属!宝宝出现抽搐现象,并不能将它和癫痫划上等号,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专家告诉你:

高热惊厥多发于6个月至4岁之间的宝宝,发病率约30%~50%。6个月以下或6岁以上很少发生,由于婴幼儿正处在旺盛的生长发育阶段,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很不完善,大脑皮层控制能力较差,抑制过程薄弱,兴奋过程占相对优势,兴奋易于扩散,而发热可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因此,发热、尤其高热时,宝宝容易出现抽搐。发热时,一般体温在38℃~39℃之间。当体温超过39℃时,患儿会出现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幻觉甚至手足抽搐等现象,重者表现为全身强直,眼球突然上翻,牙关紧闭,神志不清。

Tips:紧急就医指南

1.四肢抽动、紧咬牙关,甚至昏迷。

宝宝幼儿急疹如何护理范文

比如,在幼儿园晨间检查中,医生发现有个孩子口腔上颚和舌尖有多个不规则溃疡,还伴有流涕,其他无异常。因为没有通过实验室鉴定,不能确定是被何种病毒或细菌感染,但可以断定该孩子被感染了,于是对他进行隔离观察。到下午,该孩子的手、脚上也发出了明显的小疱疹,此时医生断定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当即告诉家长带孩子回家隔离并治疗。“手足口病”属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如果没有发现孩子的口腔症状,疑似患儿进入了教室,此病就会大肆流行。

家长要留意的孩子口腔症状:

一、感染性口炎

此病婴幼儿中较多见,可单纯发病,也可继发腹泻、营养不良、急性感染、久病体弱等全身性疾病。主要有以下两种:

1.鹅口疮

病状描述:鹅口疮又名雪口,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口炎。口腔内白膜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常见于上下唇内侧,颊黏膜、舌面、牙龈、软硬腭上,有时也会波及咽部。开始为乳白色点状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略微凸起,周边不红。不易擦去,若强行擦拭后局部潮红,可有溢血。一般无全身症状,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医生建议:1.一般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每日2~3次。2.面积较大时,可用制霉菌素加水涂抹患处,一天3次,一般3~4天即可治愈。3.使用正规抗菌素以减少本病的复发。4.对于白膜蔓延到喉头、气管、食管乃至血液的严重病儿,必须及时送医院治疗。

2.疱疹性口炎

病状描述:疱疹性口炎是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多见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本病终年可发,冬春季为流行高峰,具有传染性,可在托幼机构群体发病。若不治疗,经过1~2周会自愈,但易复发。反复发作者通常与微量元素锌的缺乏有关。

医生建议:急性期多为对症处理,如退热、镇静,局部可用疱疹净(研细涂之)或中药锡类散。保持口腔清洁,勤喂水,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以减少刺激。还应补充微量元素锌,以起到预防复发的作用。

二、手足口病

病状描述:通常以3岁以下的宝宝最为多见,皮疹主要出现在口腔黏膜、手和脚部,尤其是口腔黏膜多数都出疹子,同时伴发口腔溃疡的也较多;应与水痘相区别,水痘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处较多,四肢、头面部少,手心、脚心及口腔黏膜上的疹子少见。

医生建议:此病只要悉心护理,一般一周就能痊愈。首先应隔离治疗。此病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治疗,比如可以在疼痛的溃疡面上涂抹扑热息痛溶液,或者用盐水漱口以缓解口腔疼痛。也可采用“冰淇淋疗法”,适当吃棒冰或冰淇淋可促使溃疡愈合,临床应用效果较好。还可喝冷开水,用冷开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以防继发感染。一般不需服抗病毒的药。如较严重,应给予抗病毒、抗感染的药。发病期间饮食宜清淡,不要吃酸性果汁和固体食物,可服维生素,吃一些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多喝牛奶和水等饮料。

三、麻疹

病状描述:麻疹发病初期为发烧、咳嗽、流鼻涕、眼结膜充血(红眼),90%患儿出现麻疹黏膜斑,在口腔两侧颊黏膜靠第一臼齿处有0.5~1mm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白点很快增多,融合成片,表浅糜烂,似鹅口疮,2~3日即消失。皮疹由额、面、颈向胸、背、腹及四肢蔓延而遍及全身。

医生建议:8个月的宝宝要接种麻疹疫苗,防止麻疹发生。

四、外伤性溃疡

1.舌系带溃疡

病状描述:宝宝舌系带过短,新萌出的乳牙锐利,在咀嚼过程中反复摩擦形成溃疡,久之会形成较硬的纤维瘢痕,影响舌的运动。也有的宝宝经常吮吸拇指、异物(如玩具等),反复多次后可在黏膜较薄的上颌处形成对称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

医生建议:1.治疗此类疾病关键在于去除创伤刺激因素,如纠正不良习惯、磨去过锐的切缘、牙尖等。2.局部涂抹1%龙胆紫等消毒抗菌药。3.如舌系带反复溃疡已形成瘢痕的,应带患儿到口腔科行舌系带矫正术。

2.自我伤害性溃疡

病状描述:此种“外伤性溃烂”是由宝宝自己咬伤引起的,大部分是在舌头上,或靠近牙齿咬合面的脸颊黏膜上方。妈妈可以看看宝宝有没有吃了什么特别的东西,有没有不正常的咀嚼,也可能是因牙齿长出来,一开始咬合的习惯还没建立好,所以自己会咬到。其他如本身牙齿形状或位置异常,也会导致咬合干扰,妈妈要多注意。

医生建议:极少的患儿需要把牙齿粗糙的部分磨平,一般到宝宝牙齿慢慢长到比较好的位置时问题就会解决。如果已经在舌头内侧造成了很大的伤口,引起饮食困难,将牙齿拔掉将是最后的选择,但恒牙要到六七岁时才会再长,所以尽量不要拔。有的宝宝常会将手放在嘴里抠来抠去,或习惯咬嘴唇、咬玩具,都会造成外伤。妈妈要尽早帮宝宝改掉这些不良习惯。

五、其他

1.地图舌

病状描述:宝宝舌面上的舌苔出现了不均匀的剥脱,好像地图样。地图舌又叫剥脱性舌炎,缺乏微量元素锌是重要原因。乳牙萌出期较多见,还可能与消化不良、肠道寄生虫以及口腔内的慢性病灶如龋齿、扁桃体炎有关。地图舌出现后,一般无大的痛苦,但常伴有食欲不振,面黄肌瘦,盗汗夜惊,便溏或便秘,易感冒等症状。

医生建议: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可补充微量元素锌,如硫酸锌、葡萄糖酸锌、蛋白锌、铁锌氨基酸等。也可服用中药,驱除脾胃湿热可以收到良好效果。还要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继发感染。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蛋、豆等。不吃煎、炸、熏、烤、油腻的食物。

2.奶瓶性龋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