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汉族的文化习俗(6篇)

来源: 时间:2024-04-15 手机浏览

汉族的文化习俗篇1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满族和汉族习俗相融合。例如,拜年的习俗大多采用的是汉族习俗,如拜长辈,“散押岁钱、荷包,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等。而除夕时节祭祀祖先则采用的是满族习俗。这反映了曹雪芹虽然是汉族人,但满清入关后,深受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所以在他的文章中会出现满汉风俗习惯交融的情况。

关键词:《红楼梦》;满汉交融;习俗

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14-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064);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1438);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B97);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119号)

一、《红楼梦》中的满汉交融特征形成的历史条件

《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京旗文化是其最直接的背景。清代旗人与民人是社会成员的基本分类,规定隶属八旗①者为旗人,不属于八旗的为民人。旗人在地域上分为“关东旗人”、②“京师旗人”③和“驻防旗人”,④这三者中,京旗人口在军事政治中的作用最为重要。满人虽然把持着朝政,但生活在以汉人为主体的社会里,势必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满洲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在政策上进行了调整,以吸收汉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政权更迭,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更多体现在民间,满族人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吸收汉文化,北京的语言、服饰、饮食等各方面也散发着满族味道。这种文化上的互动,决定了清代文化多元性的特质,在这种大环境中诞生的《红楼梦》,必然是满汉文化融合背景下的产物。再有就是曹雪芹的家族渊源。曹雪芹祖上汉族,原是正白旗旗主多尔衮的家奴,皇家“包衣”,⑤满洲正白旗下的包衣汉军籍。虽然曹雪芹出身汉族,但是曹家清初就加入了八旗,到曹雪芹这辈儿已在满族圈子里生活了100多年。祖父曹寅,与康熙关系甚密,其母为康熙乳母,同时酷嗜汉文化。一家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二女被选作王妃。曹家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已经完全满族化了。曹雪芹虽然是汉族人,但深受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所以在他的文章中会出现满汉风俗习惯交融的情况。

二、《红楼梦》中的满汉交融的具体内容

(一)社会生活礼俗

虽然小说中所使用的语言多是北京话,但是也参杂进许多满语的成分,从中可以体会到许多满语语言文化。

满语中的“嬷嬷”一词,在文中出现频率极高,每个公子小姐都有自己的嬷嬷,“嬷嬷”即乳母或年纪大了的女仆人。第三回中“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母舅”,“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方门来”。还有同是在第三回中出现的“劳什子”一词,宝玉“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这里的“劳什子”在满语字典里的解释为说颠话,在小说中引申为令人讨厌的意思。还有在第六十四回中出现的“排插”⑥一词,“排插”正是满族旧居传统结构。还有“巴巴的”(特地的)、“忽喇巴的”(无端,凭空)、“无稽”(勿吉、窝集,是肃慎族系的古代部族名称)、“上档子”(档案)等词汇。小说中还出现了满式汉语。在语法上,满语习惯上把名词提前,动词靠后,否定也经常置后,所以文中会出现,“把莺儿不理”、“要去不能”这样的句式。这种从生活语言中传达出来的讯息,体现了满汉文化的交融。

服饰方面,满族作为一个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服饰发饰都体现其文化特色,箭袖⑦就是其中最具特色之一。小说中对宝玉登场的描写:“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这段穿着描写,箭袖、带、褂、靴,正是满族骑射民族的着装。而戴冠于首,又是明朝汉族贵族少年常有的打扮。宝玉的箭袖和冠,正是清代满汉融合在服饰上的体现。在服饰材料上,传统满族服饰多取材于兽皮树皮。入主中原后,服饰用料逐渐丰富。在小说第四十九回,出现了羊皮小鞋、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如意绦、青哆罗呢对襟褂子、缎狐腋褶子等。出现了丝织品、毛皮、呢料、棉织物、毛织物等多种衣料,都体现出满汉文化在服饰上的融合。

小说还通过对各种各样宴席的描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庞大的美食清单。在贾府的菜单里,鹿、獐子、麅子、野猪这类原料屡见不鲜,这些都是满族饮食文化的标志。小说中出现的烧烤鹿肉、奶制品、酥酪、野鸡崽子汤、元妃所赐的“内造饽饽”以及第五十三回乌进孝进的熊掌、獐子、狍子、山兔、雉鸡和人参、榛子、松穰等干果,都反映了来自白山黑水间的擅长射猎的满族人的风格。另外,满族人不食狗肉、不打乌鸦、喜鹊。在满族有义犬救主、乌鸦挡箭、喜鹊报喜之说。所以小说中从未提过吃狗肉、乌鸦肉、牛马肉等,满族虽受汉族文化影响,但仍旧保留了这一传统。

(二)家族礼仪文化

小说中的宁荣二府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世家大族,家族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血缘和地域”为基础形成的。小说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便道出了贾家的家族根脉,史家、⑧王家、⑨薛家,⑩贾史王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仅如此,这个家族在取名排行上都是有着一定规律的:宁荣二公,单名,水字旁;第二代,双字,中间为“代”;第三代,单名,文字辈;第四代,单名,玉子辈(宝玉是特例,是乳名);第五代,单名,草字辈。另玉字辈的四位小姐,都有“春”字。历史上,满族起名质朴简单,多以动物属相植物颜色等命名,这种从辈字上能直接辨别辈分长幼的起名方法,也是成熟在汉文化的影响之下。

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家族实行的是父权制,妇女在家族中的地位很低。而在贾府,贾母是辈分最高的人,子孙后代每日要请安,吃饭时要坐上座,是家中大事最后的裁决者。王熙凤是整个家族的大管家,人人都要尊称一声“二奶奶”。王熙凤养病时,“管家”一职由探春和李纨联合担任,“垂帘听政”和掌管琐事的“管家”都是女性。还有贾迎春,虽描写不多,但正是因为有了宫里的元妃娘娘,所以才有了浩浩荡荡的元妃省亲。在书中,女权颠覆了男权。而在满族的传说中,天女佛库伦受上天旨意生下满洲史祖布库里雍顺,所以在原始满族社会中,男女的地位相对平等。我们可以认为,贾家的“女权主义”在某些程度上也是受此影响。

婚嫁之礼方面,满族早先的婚姻制度带有氏族社会婚姻的特点,入关后受汉人伦理道德影响,摒弃陋习,延续了聘娶婚。聘娶婚自古以来是中国婚姻形式中最正宗的婚配,主要由家长做主,大体分为说亲、定亲礼、婚礼三大步骤。小说中宝玉和宝钗的婚礼就是满汉结合的典范。第九十七回说亲,薛姨妈叫薛蝌:“办泥金庚帖,填上八字,即叫人送到琏二爷那边去。”次日,贾琏见了薛姨妈:“捧过通书来,薛姨妈也谦逊了几句,点头应允。”第九十一回,贾政:“今冬且放了定,明春再过礼,过了老太太的生日,就定日子娶。”这里的描述就是过礼。娶亲,满族结婚婚礼是在晚上进行,小说中也是按照满族习俗来的。九十七回宝玉宝钗大婚:“一时大轿从大门口进来,家里细乐迎出去,十二对宫灯,拍着进来,倒也新鲜雅致。”“五更天”、“宫灯”,夜婚的标志很明显。

除此之外,还有收屋婚,即把有姿色的女奴留在房里,称“屋里人”。尊称姑娘、姨娘。小说中,袭人是宝玉的“屋里人”,而赵姨娘是典型“屋里人”,纵使生下了探春和贾环,仍旧未改变其半主子半奴才的地位。还有“陪房丫头”,即小姐出嫁前的贴身丫头,随着主子陪嫁过来,如王熙凤的丫头平儿。文章里还有“湘云出嫁回门,来贾母这边请安”,是满族婚俗里的回门习俗。

(三)宗教信仰

《柳边纪略》记载,满人生病必跳神,“降神之巫曰萨满”。在小说第二十五回,凤姐宝玉得了怪病,有人建议请巫婆跳神,由此出现了“跳神”的字眼。“跳神”一词最早由《满洲跳神还愿典例》中翻译而来,是有清以来满族萨满祭祀的专用俗语。萨满除跳神外,还有专用的道具,太虚幻境演出时,舞女轻敲的檀板。贾瑞病入膏肓时,跛足道人拿来的铜镜都是萨满元素的体现。除跳神外,祭星也是萨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事项,第三十六回贾母嘱咐下人:“一则打重了,得着实将养几个月才走得,二则他的星宿不利,祭了星不见外人,过了八月才许出二门。”据《吉林通志》记载:“祭星典礼,满族最重,一祭星,二祭祖。”

满族认为萨满是神与人的中介,有预示指示的功能,因此小说中出现了“女萨满”秦可卿,因其死后托梦与凤姐,预知了贾府及府内人员的未来,彰显了萨满的预知功能。宝玉也正是在秦可卿的房间休息,从而梦游太虚幻境。

除了萨满文化,《红楼梦》全篇也受到了儒释道思想的影响。道家的阴阳关、无为思想、宿命观在小说中都有所体现。小说第十六回,重点写了“相地”、“画样”、“引水”等情节,“水是园林的命脉”,实际上就是把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引入了造园。宝玉厌恶科举,不图功名利禄,崇尚逍遥自在。宝钗规劝他,他的反应是“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在第二十三回中,众姐妹和宝玉都搬进了大观园,对宝玉的描述是:“且说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更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刻画了宝玉不为名利所动的道家思维;木石前缘,金玉良缘则是宿命论的体现。除此之外,痴迷与炼制丹药的贾敬、贾母等清虚观打醮、大观园请道士驱邪逐妖,道教习俗弥漫贾府。

佛教倡导苦情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果轮回、此岸与彼岸世界说。在《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引述了“女娲氏炼石补天”的神话,成为故事的核心。接下来甄士隐在梦中听见的一僧一道口中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在三生石畔的故事,是第二个神话。在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出现了全书中描写最长最细致的梦,梦游太虚,“太虚”即为佛家用语,象征着“空”与“境”的最高理想境界。在作者笔下,前生今生来生三段轮回,表现在两个世界中。现实的世界是宁国府荣国府大观园,神话的世界是青埂峰、三生石、太虚境。两相交错中,道出人物命运,给人无尽遐想空间。

儒家讲究礼仪,贾府整个家族都是长幼尊卑,上下有序,井井有条的。贾政是典型的人物,“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其实思想僵滞,感情枯竭,是一个封建礼教忠实的信奉者和维护者”。文中开篇出现的一僧一道来到太虚幻境,正是儒释道三者巧妙的结合,相互融合。而第二回出现的《好了歌》更将这种巧妙地融合加以升华处理:“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儿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从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释,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佛法道法的一种相对、相依存的关系,承认因果又拒绝因,曹雪芹高度融汇了佛道二教的思想。文中的“木石前缘”、“金玉良缘”又有借物喻人的意思,原始的木石崇拜、花草崇拜、对配饰的讲究,又能从中找出满族神话相关的信息,从古老传说演化而来,又渗透出浓浓的满族文化意识。

三、结语

许多红学方面的研究专家都赞同《红楼梦》是一本文化的的书,这是因为《红楼梦》的创作得益于我国古老的文化的滋润.《红楼梦》篇幅之巨大,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戏曲、绘画、园林、医药、官制、民俗、礼仪、服饰、饮食、游戏等多方面。在继承我国古代文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曹雪芹的特殊经历使他能够深刻洞察当时的社会生活,深刻理解当时的历史,执着于对历史的审视和沉思,他将清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描写的惟妙惟肖,满族贵族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精神风貌在《红楼梦》中都有最逼真的再现。他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满族的历史文化,这种了解并不是游离于小说之外而是交融于故事之中的。曹雪芹以无比卓越的创造才能,深化了人物性格,寄托了美好的理想,使自己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的互动早已存在,兼容满汉文化,是清代北京满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小说从产生、被接受到传播,从作者到文本,皆与八旗文化息息相关,满汉文化在小说中的融合,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文化具有民族性,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清代满族面对人口多、经济文化水平都比自己高的汉族,自身被融合在所难免。不同于以往的吸收掳夺,满族是融合后的君临,在积极吸收精华的同时,清醒地抵制侵蚀,保有自己的特色。两种文化相互渗透,形成具有满汉交融特点的新文化,它带来的不仅是冲击,更多的是为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和特质。《红楼梦》非满非汉,汉中有满,满中有汉,研究《红楼梦》中的文化交融,有助于为多元一体的民族新文化建构提供借鉴。

注释:

①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②关东旗人,山海关以东,在满洲发祥地的东北驻扎屯居。

③京师旗人,在京师内城居住的旗人。

④驻防旗人,在直隶各省和西北等边疆地区驻扎旗人。

⑤包衣,满洲语,世仆。

⑥排插:历史上,满族的屋舍分为东、中、西三屋,西屋为长,满族人在西屋与中屋之间设排插板墙,以便家族中有大型聚会时,可以打开排插,沟通中屋与西屋,达到容纳多人的作用。

⑦箭袖:起源于北方民族的服饰。箭袖宽厚,袖缘易于上翻,便于骑射和劳作,把袖缘放下还可以保暖,颇为方便。

⑧史家:贾母的娘家,金陵世勋史侯。

⑨王家:王夫人的娘家,现任京营节度使,后升九省都检点。

⑩薛家:专为宫廷采办购置各种用品的“皇商”,王夫人之妹家。

汉族的文化习俗篇2

鲜卑源于东胡。汉初(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逃散,其中一支迁至内蒙古的鲜卑山,从此这一族人便以鲜卑为名出现在史册。汉武帝时派兵破匈奴,匈奴衰弱,鲜卑渐强,并逐渐南迁,进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逐渐由渔猎民族变为游牧民族。慕容鲜卑属于东部鲜卑,在南迁的过程中,慕容鲜卑进入了辽西地区。时值西晋末年时局动荡,大量汉族流民进入相对稳定的辽西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文化,慕容鲜卑开始与先进的汉文化密切接触。此后慕容鲜卑崛起于辽西,先后建立起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封建地方政权,并深入黄河流域,逐鹿中原,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也促进了慕容鲜卑自身的汉化过程。慕容鲜卑积极主动、全面的汉化政策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组织、文化教育,生活习俗、艺术等各个方面。他们改革进取的战略眼光和成功的操作,对当代社会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政治慕容鲜卑政权经历了由草原游牧民族政权到中原封建政权的转变

慕容政权的建立有它具体的发展过程和发展层次,经历了从具有明显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大单于到具有典型汉族特点的王、皇帝的过程,这在匈奴等之前是没有过的。慕容鲜卑早期“曾祖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祖木延左贤王。父涉归,以全柳城之功,进拜鲜卑单于,迁邑于辽东北”。此后慕容鲜卑逐渐与汉民族接触,“渐慕诸夏之风”。之后慕容立,在慎刑、选贤、重农、禁酒色、退便佞等治国方略的推动下,废除此方少数民族政权历来推行的“胡汉分治”政策,鼓励鲜卑汉化,重用汉族人,善待汉族归附者,设立郡县,安置汉族流民,大得人心。晋拜其为鲜卑都督。“永嘉初,自称鲜卑大单于”,慕容鲜卑政权正式建立。慕容死后其子慕容立,继续推行既定国策,实力大增,先后西败段部、东灭高句丽、北并宇文部成为东北强国。慕容于咸康三年称燕王。称谓的变化实质上体现了慕容氏政权性质的变化:由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转变。慕容死后第二年,慕容攻赵得幽州,迁都于蓟(今北京西南)。接灭冉魏、克邺城,永和八年(325年)慕容称帝,淮汉以北的中原地区及东北尽归挖制之中。至此,慕容鲜卑政权完成了由地方的鲜卑国向中国的封建割据政权的转变,在其汉化进程中迈进了一大步。

政治制度上慕容鲜卑的汉化更为迅速与明显。慕容鲜卑的统治者善于学习和运用汉族上层分子的封建统治的经验,注重民族融合,全面接纳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和制度。《晋书》载:“时二京倾覆,幽、冀沦陷,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乃立郡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可见慕容鲜卑政权建立之处已接纳并采用了中原王朝的郡县制。至慕容时政治系统与机构更为完备,设宰相、司马、列卿将帅等官职,同时“起文昌殿,乘金根车,驾六马,出入称警跸。以其妻段氏为王后,世子为太子”,因此《晋书》对慕容氏政权政治体制的描述为:“皆如魏武、晋文辅政故事”。

汉人在慕容鲜卑政权中担任要职,成为政权的重要支柱也是慕容鲜卑汉化的特点之一。慕容时便“推举贤才,委以庶政,以河东裴嶷、代郡鲁昌、北平阳耽为谋主,北海逢羡、广平游邃、北平西方虔、渤海封抽、西河宋、河东裴开为股肱”。慕容时更是对汉人委以重任,封弈被任命为国相,韩寿为司马,裴开、阳骛、王寓、李洪、杜群、宋该、刘瞻、石琮、皇甫真、阳协、宋晃、平熙、张泓等为列卿将帅。

慕容鲜卑为了改变其在汉人中的胡族形象,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创造胡汉融合的环境,还模仿汉人的做法,制造了一些神话。传说慕容的十二世祖乾罗忽于一夕“著金银襦铠,乘白马金银鞍勒,自天而坠”,“鲜卑神之,推为君长”。更有甚者,慕容鲜卑称其为东夷族商始祖契的后裔。《南燕录》载“慕容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昔高辛氏游于海滨,留少子厌越(即契)以君北夷,邑于紫蒙之野,世居辽左,号曰东胡。……秦、西汉之际为西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复以山为号。”这一段记载的假托性显而易见,殷之祖先出于夷,与东胡不是同属。其目的也十分明显,即淡化慕容鲜卑的胡族身份,使自身不为汉人所排斥,巩固其统治,进而融入中原社会。

慕容鲜卑在中国历史上是汉化较深的民族,这从慕容氏政权实行的民族政策上也可得到深刻的体现。许多少数民族政权都实行“胡汉分治”的政策,即对境内少数民族实行本族制,对境内汉族实行汉族制。匈奴的前赵政权最为典型,此后羯族的后赵、氐族的前秦、羌族的后秦都曾采用这一政策。慕容鲜卑政权自建立之初便不实行“胡汉分治”,无疑缩小了民族间的距离,进一步促进了慕容鲜卑的汉化。

二、经济慕容鲜卑在经济方面的汉化集中体现在其经济模式由渔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

慕容鲜卑最初属渔猎民族,史载“鲜卑众日多,田畜射猎,不足给食。后檀石槐乃案行乌侯秦水,广袤数百里,淳不流,中有鱼不能得。闻汉人善捕鱼,于是檀石槐东击汉国,得千余家,徙至乌侯秦水上,使捕鱼以助粮”。南迁至西拉木伦河流域后,转变成为典型的游牧民族,与乌丸人相同,“俗善骑射,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经常以牛马与汉魏进行交易。因此在慕容部建立政权之前,经济是以畜牧业为主,但同时也夹杂着少量的农业与手工业及渔猎遗风。

慕容鲜卑南进辽西后“渐慕诸夏之风”,其经济结构开始发生重大转向。“太康十年,又迁于徒河之青山”,“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政权建立后,慕容明确提出以农为本的发展方针:“稼穑者,国之本也,不可以不急。”同时他还在江南求得桑种,在辽川发展养蚕业。慕容继续施行重农政策。他进一步提出:“君以黎元为国,黎元以国为命,然则农者,国之本也。”同时“躬巡郡县,劝课农桑”。政策上,慕容接受记室参军汉人封裕的建议,提出:“苑囿悉可罢之,以给百姓无田业者。贫者全无资产,不能自存,各赐牧牛一头。若私有余力,乐取官牛垦官田者,其依魏、晋旧法。”即“持官牛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足以说明他们重视农业生产的程度,进而反映出农业已取代牧业在慕容鲜卑政权的经济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事实。从更广泛角度而言,慕容鲜卑政权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

三、社会组织鲜卑的早期社会组织与乌桓相同

《后汉书》载:其俗“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无世业相继”。这反映鲜卑这一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特征明显。鲜卑早期社会是由落、邑落、部构成,邑有小帅,部有大人。到檀石槐时,其军事、政治结合体中的邑,性质较前发生了变化。檀石槐将用武力合并起来的广大疆域,划分为三部六十余邑,各邑辖地广阔,与鲜卑早期自然形成的区域很小的邑落有很大区别。檀石槐死后,其三部六十余邑的体制随之瓦解,大人世袭制也逐渐代替了大人选举制,它标志着鲜卑阶级分化加深和私有制的进一步确立。其后,豪帅虽受汉魏政府封赏,但仍一直保持着部、邑落结构,鲜卑的武装未从邑落结构中分化出来,氏族制的遗风至公元3世纪轲比能时依然存在。如史称轲比能“每钞略得财物,均平分付,一决目前,终无所私,故得众死力,余部大人皆敬惮之”。至慕容鲜卑政权建立的前夕,慕容鲜卑社会仍处于部落联盟阶段。慕容鲜卑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后,社会组织形式急剧变化。由于依照汉魏典章制度设官置守,统治机构渐趋完备,封建等级制度日益森严,氏族制的遗风不再存留。由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慕容鲜卑由游牧向定居农耕转化的过程中,完整的部落群体难于存留,很多鲜卑部众破产,依附于鲜卑贵族和汉世家大族,成为他们庄园里的部曲、佃户。大量的人口迁徙更加速了慕容鲜卑原有社会组织形式的瓦解。新的社会组织已与汉人无异。

四、文化思想面对先进的汉文化,慕容鲜卑采取了积极学习继承的态度

早在慕容鲜卑政权建立之前,慕容鲜卑便已向往中原文化。前燕建立后慕容对汉文化极为重视,任用“儒学该通”之士教授鲜卑贵族弟子。史载“渤海封弈、平原宋该、安定皇甫岌、兰陵缪恺以文章才俊任居枢要,会稽左车、太山胡毋翼、鲁国孔纂以旧德清重引为宾友,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率国胄束修受业焉”。同时“览政之暇,亲临听之,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慕容作为曾接受儒学教育的慕容鲜卑首领,“雅好文籍”,进一步推动了汉文化在鲜卑族中的传播。他曾亲自编写《太上帝》和《典诫》十五篇作为鲜卑贵族子弟学习汉文化的教材,甚至经常亲自讲授汉学,“学徒甚盛,至千余人”。同时慕容“赐其大臣子弟为官学生者号高门生,立东庠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亲临东庠考试学生,其经通秀异者,擢充近侍””这些措施足以说明慕容对汉文化倾慕之深。鲜卑贵族中汉文化的盛行进一步推动了整个慕容鲜卑社会对汉文化的学习,因而慕容鲜卑政权统治区成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学术最发达的地区。

五、生活习俗慕容鲜卑在汉化的过程中生活习惯与民族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基本消失或与汉民族的生活方式融合,失去了固有的特点

慕容鲜卑原有的发式与服饰是很有特点的。《后汉书乌丸鲜卑传》载:“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三国志乌丸鲜卑传》裴注:“嫁女娶妇,髡头饮宴”。历代对髡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发式多有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与中原汉族的发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慕容鲜卑的妇女结婚后,发式与装束要发生改变,“妇女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著句决,饰以金碧。”关于慕容鲜卑早期的服饰,史书少有记载,但通过乌桓的服饰,我们可以推测出慕容鲜卑的服饰。史载乌桓:“食肉饭酪,以毛毳为衣”,由此可知慕容鲜卑狩猎所获的虎、豹、貂之皮是他们衣着的重要原料,同时他们也将兽毛织成各种毛织品。至莫拔跋时慕容鲜卑旧俗开始变化。慕容统治下的燕代地区创造并流行逍摇冠,于是鲜卑人,特别是对金银步摇冠极为偏好的慕容鲜卑上层开始敛发袭冠,无疑这是对旧俗的一次重大改革。此后慕容部不断南迁,与汉族接触增多,同时很多汉族流民迁移到慕容鲜卑统治区域内,慕容鲜卑中普遍出现了本族戎衣以外的中原衣制。随着慕容鲜卑统治区域内农业的发展及汉文化的盛行,使鲜卑发式、服饰与汉族逐渐接近,直至完全相同。

婚俗方面,慕容鲜卑在走出鲜卑山之前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存在古老的血缘群婚习俗。南迁到草原之后,群婚习俗残余依然浓重,当时的状况是“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宴毕,然后配合”。后来,流行抢婚,“其嫁娶皆先私通,略将女去,或岁百日,然后遣媒人送牛马羊以为聘取之礼,婿随妻归,见妻家无尊卑,旦起皆拜,而不自拜其父母。为妻家仆役二年,妻家乃厚遣送女,居处财物,一出妻家”慕容称帝后,强化了鲜卑与汉人的通婚制度,尤其是皇族与汉人的婚配,相当自由。众多鲜卑干脆以汉人称谓,统治者全力支持,这是鲜卑族全部汉化的制度保证。进入中原后,虽然仍有旧俗存留,如蒸母,抱嫂的习俗(把寡母或寡嫂收留在本氏族内以增加劳动力),但已实行一夫一妻制,与汉人无异。

慕容鲜卑的丧葬习俗也在汉族影响下发生了改变。早期“其俗……死则潜埋,无坟垄处所,至于葬送,皆虚设灵柩,立冢椁,生时车马器用皆烧之以送亡者。”慕容鲜卑进入辽西后,丧葬习俗变化巨大。考古学家从这一时期位于大凌河中下游的慕容鲜卑墓葬中发掘出大量陪葬品,但墓葬之间陪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差别巨大,说明慕容鲜卑已经有了明显的贫富分化与等级差别。这与慕容鲜卑进入辽西后与大量的汉族流民杂居,开始定居,从事农桑是分不开的。政权建立以后,慕容鲜卑的丧葬习俗进一步与汉族接近。从属于这一时期的墓葬文物中不难看出,虽然石椁墓、梯形棺椁、殉牲、流行马具仍依稀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习俗,但在汉文化的影响下,特别是上层鲜卑贵族中,其丧仪制度承袭了秦汉以来汉族勋臣显贵的传统,随葬品与汉族地区已没有大的差别了。

六、艺术慕容鲜卑艺术的汉化集中表现为音乐的汉化

慕容鲜卑的音乐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给汉族音乐注入了来自游牧民族的新鲜血液,对中国古代音乐,特别是隋、唐音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慕容鲜卑的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便创造了质朴粗犷的音乐,葬礼时必以歌舞表达哀思,《魏书》载:鲜卑同乌丸,“始死则哭,葬则歌舞相送”。随着慕容鲜卑的南迁,与汉族接触增多,其音乐逐渐见诸史册,如《慕容垂》、《慕容可汗》等。这些歌原是用鲜卑语演唱,属于适于狩猎、游牧民族演唱的歌谣。慕容鲜卑政权建立后,在吸收中原王朝传统音乐的基础上,鲜卑音乐与汉族音乐融合,被改造提升为一种新型的宫廷音乐。慕容盛在位时,有一次“听诗歌及周公之事,顾谓群臣曰:“周公之辅成王不能以至诚感上下,诛兄弟以杜流言,犹擅美于经传,歌德于管弦。至如我之太宰桓王,承百王之季,主在可夺之年,二寇窥窬,难过往日,临朝辅政,群情缉穆,经略外敷,辟境千里,以礼让维宗亲,德刑制群后,敦睦雍熙,时无二论。勋道之茂,岂可与周公同日而言乎!而燕咏阙而不论,盛德掩而不述,非所谓也。”乃命中书更为《燕颂》以述恪之功焉”。“颂”是中国古代用于“美盛德”的宫廷雅乐,而慕容盛在位前后的中书、中书令都是汉人,则《燕颂》应是汉文创作。此时慕容鲜卑音乐性质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完成了由俗到雅,由胡到汉的飞跃。

汉族的文化习俗篇3

关键词:文化;汉语教学;教学内容;教学途径

前言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汉文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汉语教学中汉文化的重要性,借此初步探索汉文化教学的内容与途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每种语言都有其多承载的民族文化,通过学习内容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语言。对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学习汉文化知识作为学习汉语的一个切入点,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一汉文化教学和汉语教学的关系

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双语政策的实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也得到了发展。对汉语教学的研究也更较深入,汉语教学中韩文化的教学便突出出来,本文为了研究汉文化的教学,首先看一下汉文化教学和汉语教学的关系

1、汉文化的定义

汉文化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说法,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历史事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其内容和结构总是在日益丰富,其地位和作用总是在不断调整。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作为一个整合词的形式出现是在西汉以后。目前中国学术界多数人的意见,文化游和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中国传统文化是通过儒家经典反映出来的。“传统文化”是在过去的一个很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是指周秦至清中叶这三千多年历史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指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东西,传统文化是官文化的反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根植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的稳定的状态的东西,但又有动态的东西包含其中,是过去和现在交融的过程,渗入了各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源上讲不是一源分流,而是殊途同归,是各种文化的大融合。由于汉民族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使汉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

2、汉语言教学的任务

对于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正确认识汉语教学的任务是教好汉语课的前提。

汉语教学的任务:向学生讲授汉语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教学内容的感染,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3、汉文化教学与汉语教学的关系

汉语教学及时语言教学,同时用时文化教学。语言和文化教学方式的统一性,是汉语教学最根本的特性。

汉文化教学是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汉语教学作为教学的宏观方面来把握,那汉文化教学作为汉语教学的一部分,则以一个微观的侧面进行把握。汉语教学面广,内容丰富,与之相对汉文化教学则面窄,内容偏居一面;汉文化的教学将促进对汉语言本身的理解,从而推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汉语教学的发展也势必会促进汉文化教学的发展,促进汉文化的传播。

二汉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汉语教学中汉文化的教学内容点多面广,加之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文中如若进行“穷尽式”研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本论文中阐述的汉文化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汉文化教学的内容。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每种语言都承载着其民族的文化。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也不同,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障碍,汉语学习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属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两种”。

1、交际文化的定义及内容

所谓“交际文化”是指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进行交际时,由于缺乏这种知识而产生误解,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

对少数民族进行的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社会礼俗属于汉语教学中交际文化教学内容之一,①其中表示问候的:汉民族见面问候时常说:“你好,您好!”,对年龄相仿和自己同等社会地位的人说:“你好”,对自己年长和社会地位高的、自己特别尊重的的人说:“您好”。因为汉族人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②又如汉族人打招呼时常说:“吃了吗?”,如果不了解汉文化的人肯定会想:“难道他想请我吃饭?”。③询问年龄,年轻者向年长者询问一般说:“您高寿啊?”“你多大年纪啊?”向同龄人问可说:“你多大啊?”“你多少岁啊?”向年幼者可问:“你几岁了?”“你多大了?”等等。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会和少数民族学生母语产生交际文化的差异和冲突,①例如在文化心理和宗教习俗的不同,汉语中诸如“上西天”、“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悟性”、“芸芸众生”、“阐”、“功德圆满”等词语都浸透着佛教或道教文化的痕迹。对这些词语讲授时应多讲文化背景。②与汉族心理有关的教学方面,如“天”“真命天子”“天命”“天意”“苍天有眼”“老天爷保佑”,汉民族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是万物的主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命运好转、遭难寻求解脱时,都会用到上述词语来表述。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解释汉民族的宗教情节和独特的心理感受,这样就便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了。

汉民族习俗和其他民族不同。习俗是习惯和风俗的简称。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风俗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不同。包括打招呼、问候、告别等用语的规范使用,比如送生日礼物,不可“送钟”,因其谐音“送终”。又如过年时“拜年”,有极少数的少数民族学生会对老师说“老师,您怎么不给我拜年去”,这样有时会让你哭笑不得。因此要加强汉语教学中交际文化的教学,以提高汉语教学的水平,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2、知识文化的定义及内容

所谓“知识文化”是指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进行交际时,对词语的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交际的双方或其中一方不会因缺乏这种知识而产生误解。

词汇属于汉语教学中知识文化教学的内容之一。词汇作为语言建筑材料,每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两种语言中必定有不可互译的词语,如对该民族文化理解不深或不理解,就难理解这些词语了,譬如:大多数的汉族菜肴、部分成语、俗语等在维吾尔语言、柯尔克孜语言中就没有现成的词语。“月老”一词源于汉民族民间传说,全称“月下老人”是主管人间婚姻的神,职责是将随身携带的袋子里的“赤绳”暗中系在男女双方的脚上,使之结为夫妻。这样理解就可避免学生单纯从字面把该词理解为“月亮下的老人”或“月亮老了”。常常作为“媒人、介绍人”的代称。“河东狮吼”,维吾尔语可译为“hotunyaman”。宋代陈季常(自称龙邱先生)之妻柳氏异常嫉妒且凶悍,管束丈夫极严,每逢她大声呵斥时,陈季常就不由得心惊胆战,因柳氏系河东人,后来坡就以“河东”一词指代柳氏,将此事写成一首打油诗:“龙丘居士亦堪怜,谈空说有夜不眠;一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因此,后人用“河东狮吼”比喻具有嫉妒心理而又性格厉害的妇人。“精卫填海”中“精卫”是古代神话中的小鸟名。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后用来比喻不畏艰难,意志坚强等就要通过表达解释文化背景来解释这些词语。汉族和维吾尔族对亲属称谓的表述有所不同,汉族人的亲属称谓词分的很细,父亲的亲属,母亲的亲属,妻子的亲属各有严密的称谓法。而维吾尔族人则不然,对男性亲属长辈称akataha,对女性亲属长辈称aqahede等。因此知识文化的教学是极为必要的。

3、对汉语教学中的汉文化教学要进行批判的“教”与“学”。

历史悠久的汉文化并不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石,它也存在着瑕疵之处。像“三从四德”、“男尊女卑”这样的封建文化,我们就要坚决抵制。

对文化的讲授时,作为教师自己应注意到要把优秀的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汉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讲授。塞选知识点时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根据自己培养起来的文化修养,也应对文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批判的学习,并加以继承。逐步培养起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观。

三汉文化教学的途径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实现。简单的说,就是如何让少数民族学生学得汉文化。汉文化教学任务的完成,我认为要通过如下相应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

1、进行汉文化的教学要对汉语文化进行相应的补充。

汉语教学中尤其是课文教学中,很容易遇到文化的内容,这时如何来给学生讲呢?譬如在古汉语作品中(文言文中),出现“虚左以让”。在教学中就要给少数民族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虚左位以让呢?”这在中国古时,以“左”为上位,表示尊敬,所以是“虚左以让”。这样解释清楚“虚左”的历史文化背景,就能更好地让少数民族学生理解汉语知识,学习汉语。

2、创造汉文化环境。

第二语言教学中主要是交际文化的影响最大。我们就可在课余对话中或实际生活中解决这些问题。在公交车上各民族同胞之间对老幼、孕妇互让座位不仅体现互相的尊重,传扬了美德,更加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高校民汉学生合住宿舍,是民族学生置身于汉文化环境的一种好办法,这样可以全方位的了解汉文化。民族学生到汉族家庭做客、居住、生活,也可使他们获得汉民族日常的文化习俗。这样得来,会使他们深刻理解这些知识。

3、开设专门的汉文化课程,加强汉语教学。

通过汉文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究竟要如何给学生提供汉文化知识呢?我认为要做到汉语言教学与汉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同时,还要开设专门的汉文化课程来系统地传授文化知识,且开设专门课程以传授文化知识是必要的,但从理论上讲,从多快好省的角度看问题,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并行更合理。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只教语言,不谈文化,实践上行不通,而且必然会影响到语言知识与语用技能的传授和习得;二是文化教学应是汉语教学必须贯彻始终的任务。语言与文化教学相结合,齐头并进应是汉语教学的奋斗目标。当然,传授文化知识的各种专门课程,就理论归纳和总结而言,仍有其存在的必要。

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儒家经典反映出来,学习汉文化,开设汉文化课程,不是为发思古之幽情,不是为了复兴儒学,而是想通过对汉文化的系统阐述来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质,让少数民族同学更好地认识汉文化,促进汉语教学的发展。从而重新来认识中华民族、中国传统文化,可加深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解。

4、通过生活习得汉文化常识,深入理解汉文化。

对汉文化的学习中有很多常识是可以通过生活习得的。譬如: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学生,便可以通过生活习得实现。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年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次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延续。元宵节燃灯、猜灯谜、吃“元宵”这些都是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的习俗;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吧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圆。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汉文化知识都是可以习得的。

5、汉文化的教学途径中,也要注意到汉语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

汉语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双语能力,培养自己的双语文化意识。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授关系密切。在进行汉语教学过程中,应时时注意汉文化有机渗透,将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贯穿于汉语教学的始终。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与“学”相长的过程,在教授少数民族学生汉文化知识的同时,作为汉语教师也要不断进行学习,加强自身的汉文化修养。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一知半解,敷衍学生或回避汉语教学中存在的汉文化问题,要又进取学习的精神,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影响身边的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加强汉文化教学。

结语

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提高汉语教学水平和质量,其中汉文化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汉文化教学的深入开展和逐步推进,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汉语学习的认识。对汉语教学整体而言那就一个全面的教学,其内容也必然包括汉文化教学,它们之间将形成互补关系,互相影响并促进共同发展。通过上述汉文化教学的内容和途径,来更好的完成汉语教学任务,使学生树立起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观,通过汉文化教学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对时代的了解,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司马文杰.文化社会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8

【2】刘介民.中国传统文化精神【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8

【3】蔡崇尧.汉语教学法概论【M】,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6

汉族的文化习俗篇4

关键词:英汉习语民族文化特征差异

习语是语言的一部分,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典故等,是一种在结构上与意义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它是语言中的精华与瑰宝,含义深刻且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时,习语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以下谈谈英汉习语与民族文化特征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差异

英汉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异而形成各具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而英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来自航海用语的习语。如:togowiththestream随波逐流,totaketheropes了如指掌,totrimone’sailstothewind随机应变,nailone’Scolorstothema坚持到底等等。英语中有不少用鱼来比喻人的习语:apoorfish可怜的家伙,acoldfish冷淡的人,queerfish怪人,ashyfish羞答答的家伙等…。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土地、山水对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如:山崩地裂、东山再起、水到渠成、土生土长、卷土重来、揠苗助长、顺藤摸瓜等。比喻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likewater,汉语是挥金如土。又如,中国盛产竹,竹子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习语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节外生枝等。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咏竹之高洁与坚贞。英美民族生活地区不产竹,bambo是舶来品、借用语,所以英语中与竹子相关的习语寥寥无几,更无联想意义。形容事物迅速发展,汉语用雨后春笋般、如雨后春笋,英语用likemLlshrooms。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常是骄阳似火,赤日炎炎似火烧。英国夏季气候凉爽宜人,英国人形容夏天是如“爱人”般可爱、温柔、美好。在汉语中东风是春天的使者,在英语中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著名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二、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俗是习语赖以生长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汉语有习语“小菜一碟”英语有习语apieceofcake。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义,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人在13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种食品,所以他们就用pieceo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小菜在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这两个习语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饮食风俗习惯。在性格方面,中国人质朴凝重,谦虚宽容;英美人性格外向开朗,看重自我,从不贬低自己。汉语习语如“不为祸死,不为福先”、“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枪打出头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命中无者莫强求”…等表现了中国人以自苦、中庸、明哲保身为特点的为人处世哲学。而英美人则强调人要不断创新,不满足现状,标新立异,寻找新的机会。如“Nomoney,nohoney.没有钱就休想得到称心如意的女人为伴侣;Allisfairinloveandwar.在爱情和战争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等习语就是这种形象的反映,这些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是接受不了的。

三、历史文化差异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由于古代中国长年战争,许多习语如围魏救赵、临阵磨枪、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卧薪尝胆、负荆请罪、三顾茅庐等出自国家间的征战故事,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古代的英国,磨坊和铁匠铺是农村的主要手工业生产地,许多习语如arut!ofthemilljob没有多大变化的普通工作,togotosomethingathammerandtongs全力以赴地,callaspadeaspade实话实说,tocomeundertheharmer被拍卖”等与此紧密相联。

四、典故和神话故事

大量英汉习语源于典故。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黔驴技穷”等是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画龙点睛、愚公移山”等出自神话传说。英语习语如“cat’Spaw受人愚弄的人,thebearandthetwotravelers患难见人心,thedogandthecook吃一堑,长一智”等出自《伊索寓言》,“Aladdin’Slame能满足人的一切愿望的东西,oldnqanofsea难以摆脱的人或物”等出自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丰富了习语,成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对事物认知的差异

汉英民族对客观事物各持己见,赋予事物不同的内涵。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习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有时也用“腾飞的巨龙”来形容我们的国家,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语中a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凶残狰狞的怪兽。撒旦被称为d~gon,凶暴的女人称为dragon,“亚洲四小龙”是“Fourtigers”,而不是“Four如ns”。又如在中国北方,猫头鹰出现就是一种凶兆,和吉祥全然无缘。英语中却有aswiseasanowl,表明西方人把owl象征“狡猾、机警、聪明”。两个民族都养狗,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狼心狗肺、狐群狗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狗头军师”等口j。由此可见中国人对狗讨厌之至,对狗没有任何赞美之意。然而,对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门或打猎,也可以做人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多数有褒义。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atopdog优胜者;agaydog快活人;awaterdog水性好的人;Youarealuckydog.你真幸运。”又如中国人用“花花公子”表示“只追求享受、过纸醉金迷生活的轻浮阔少爷”,用“拈花惹草”表示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而英语的flower却无汉语中提到的含义。再如daffodil汉语中是“黄水仙”,仅仅是一种花而已,但在英语中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在色彩方面,英语中的白色象征着快乐、纯洁。例如习语“daysmarkedwithawhitestone幸福的日子,awhitelie无恶意的谎言,whiteelephant大、笨而无用之物”…。但在汉语中,白色蕴涵悲怆贫寒,衰败死亡之意。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一穷二白”,都勾勒出苍凉寂凄、衰败哀愁的意境。

六、宗教差异

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人中国已一千多年,人们相信佛主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很多习语如“一尘不染、万事皆空、现身说法、借花献佛、在劫难逃”等与此有关。在英美,人们多信奉基督教,习语“Godhelpsthosewh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tohell下地狱,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theswordofDamocle即将临头的危险,attheeleventhhour最后时刻”等来自“圣经”。

总之,英汉习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富于表现力和生命力,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是民族文化在语言里的结晶,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芒。通过英汉习语来源的比较,我们看到了英汉两个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征,能更好地理解和灵活运用英汉习语。

参考文献:

[1]刘艳芹.从英汉习语看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J].平原大学学报,2O06,(4):87—89.

汉族的文化习俗篇5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主食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     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 菜肴     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蛇宴。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然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区别。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饮料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除酒和茶两种主要饮料,某些水果等制品也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人们的饮料。 节日食品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       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       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

一、

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 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汉族的文化习俗篇6

羌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丰富,是中国各个民族中一颗夺目的明珠,它与汉族及其他多个少数民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羌族概况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羌人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形成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西北高原和中原地区迁徙到岷江上游地区的二十万羌人,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它们大部分的生产、生活、习俗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至今仍然停留在依山而居、垒石为室”的较为落后的阶段。羌族自称尔玛”(xma)、玛”、尔麦”(xme)或日玛”(zma)、日麦”(zme)。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九寨沟、马尔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坝、红原、若尔盖、北川等县地。总人口306072人(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数),其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有15万余人,绵阳市有13万余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古羌人中的若干分支与汉族不断融合,聚居在岷江和涪江上游的羌族也与汉族及周围民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多元而又有鲜明特色的羌文化。

二、羌族文化及生活风俗各方面与汉族文化的关系

1.生活习俗

在饮食方面,羌族的主食是玉米和洋芋,辅以小麦、青稞。而北方汉族的主食则也是以玉米和小麦为主。从烹调方法上来看玉米和小麦也做成北方汉族广泛食用的主食馍馍(馒头),并且喜欢食用猪肉。吸旱烟大多为自制。从丧葬习俗上来看,羌族的丧葬形式有火葬、土葬和岩葬三种,丧葬习俗和北方汉族极为相似。首先,家里人死后,家属及时通知所有的亲属称为报丧,这种习俗和北方汉族是相同的。其次,羌族请端公”或释比”来家里超度亡灵,亲属给死者净身,全3到6件寿衣,将棺材放置于堂屋,在停丧期间直系亲属要头带三尺白布也就是汉族的披麻戴孝都是相同的。停丧期间直系亲属要日夜守候在死者身边唱颂歌,再有端公选定吉时下葬。送葬时亲人一路上要哭唱赞颂死者生前事迹和品质的颂歌,这与汉族也是基本相同的。从婚俗上看,解放前羌族也与汉族一样盛行指腹为婚、娃娃亲、买卖亲等讲究门当户对。父母包办婚姻、儿女无权反抗,还有繁衍后代是家族的头等大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等与汉族的观念基本相同。在婚俗上要说亲、订婚、定婚期、成亲和北方汉族也是如出一辙。在婚礼中,新娘会在天未大亮,太阳还未升起的时候被接走,会在男方和女方家中各自举办酒宴。新婚当夜还会在新郎家玩到天亮,还要在婚床上撒上花生、枣子、核桃等寓意早生贵子。新婚后新娘还要回娘家住上几天,这些跟北方汉族的婚俗是大同小异。羌族人民在正月初六的时候还会舞龙,他们同汉族一样把龙看成是吉祥的象征,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来乞求龙神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舞龙也成为新年的重大仪式活动。从服饰上看羌族妇女善于做羌绣,他们的绣花、挑花技艺精湛。羌族妇女绣得鞋垫、云云鞋同北方汉族早先的刺绣技术是一样的,北方妇女也普遍会绣鞋垫和绣花鞋。至今羌族和北方汉族的刺绣技法也是基本相同的,说明羌族和北方汉族的刺绣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2.宗教信仰

羌族信奉多种神,其中有很多神是与汉族的神是相同的。比如,天神、地神、山神、家神还有劳动工艺之神、地方神等等。铁匠神:羌族以太上老君为铁匠神,这是源于汉族的影响。家神或屋神:负责保护房屋和主人,在北方汉族家家都供奉着家神”或家仙”。财神:掌握家中的金钱和财运。和汉族一样羌族人民也信奉送子娘娘,相信她会送子、保护孕妇、生产和育婴。羌族和北方汉族信奉的很多神都是相同的。

3.民间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