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无痕技术范例(3篇)
纳米无痕技术范文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子宫疤痕处妊娠患者的诊治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我院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处妊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保守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血β-HCG水平、病灶血流丰富例数比例B组高于A组;术中出血、住院时间B组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子宫动脉栓塞;动脉灌注;甲氨蝶呤
【中图分类号】
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016-02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及各种助孕技术的使用,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辅助检查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CSP得到诊断,但尚无统一治疗方案。本研究通过分析2009-2012年我院收治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处疤痕患者的治疗方法,旨在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处疤痕妊娠患者的诊治方法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9-2012年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病例6例。患者年龄23-41岁,平均28.7岁;6例有2次剖宫产史,余为1次剖宫产史;剖宫产术式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末次剖宫产时间与发生子宫切口处妊娠的时间间隔1-12年,其中2年及以下者15例。
1.2临床表现:
29例患者中,24例来院就诊时停经,停经时间为38-77天,无腹痛及阴道流血等不适;5例无明显停经,有阴道不规则流血。
1.3超声影像:
29例患者均经超声显示子宫切口处妊娠而确诊。其中14例在子宫下段切口处可见孕囊(11例有胚芽,3例探及心管搏动);15例在子宫下段切口部位见混合结构(9例彩色血流丰富)。本组病例中浆膜层厚度3例0.1cm,5例0.2cm,其余21例均0.4cm。
1.4治疗方法及疗效:
29例患者分别接受保守治疗与开腹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分为:A组14例:MTX+米非司酮治疗(MTX20mg,ivdrop,qd×5天治疗期间出现毒性反应予“四氢叶酸”解毒,MTX治疗同时口服米非司酮25mg,Bid×7d)。B组8例:子宫动脉栓塞术+动脉灌注MTX治疗。2-3天复查血β-HCG,治疗后复查阴道超声观察CSP病灶大小及血流情况。若血β-HCG4mm,病灶无明显缩小行刮宫术;若血β-HCG下降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x±s表示。以P
2结果
2.1保守组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比较:A组停经时间为59.1±19.6d天,B组为51.3±11.7d天;病灶直径A组为3.05±1.42cmcm,B组为2.36±1.23cmcm;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β-HCG水平A组中位数2298.2±7632.2IU/LIU/L,B组2896.3±4875.2IU/LIU/L;A组病灶血流丰富例数比例4例,占28.5%,B组8例,占100%;A、B两组比较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保守组治疗前临床指标比较
2.2不同治疗组疗效的比较
2.2.1A组14例,13例治愈,成功率92.8%(13/14),1例因病灶血流仍丰富且直径>5cm,改行瘢痕修补术后治愈。1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刮宫,7例治疗1个疗程后刮宫。刮宫术中出血约30-90ml,平均51.1±21.8ml。5例患者血β-HCG下降至正常,瘢痕处肌层
2.2.2B组8例,治愈7例,成功率87.5%(7/8),1例因血流仍丰富,包块>3cm改行瘢痕修补术后治愈。5例2天内行刮宫术,术中出血10-25ml,平均16.8±7.1ml。2例因瘢痕处肌层
2.2.3C组7例开腹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手术成功,5例保留生育功能。术中出血150ml-1200ml,平均为398±363.0ml,平均住院时间11.8±6.6天。出院时血β-HCG值均降至正常。
3讨论
目前CSP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综合文献归纳为:①切口部位瘢痕组织多为无收缩功能的纤维结缔组织,流产或清宫术中血窦难以自行收缩关闭而导致致命性大出血或子宫破裂[1]。②可能与内分泌异常及组胺等生化异常有关[2]。
从上述保守组疗效探讨及分析结果显示,虽然各组疗效无明显区别,但对其治疗前临床指标比较显示:子宫动脉栓塞组血β-HCG值及病灶血流丰富例数比例明显高于MTX肌注+米非司酮口服组,提示对于血β-HCG值较低,病灶血流较少的患者选择MTX肌注+米非司酮口服治疗,而对于血β-HCG水平较高,病灶血流丰富的患者,我院多选择介入+动脉灌注MTX治疗,且介入后刮宫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安全性高,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张英等曾报道研究了96例CSP患者临床资料,得出结论:病灶直径大、血β-HCG水平高、病灶距浆膜层近或病灶血液供应丰富的患者选择MTX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清宫治疗效果明显,安全可靠,支持本研究观点。
综上所述,随着剖宫产率及CSP发生率的增加,对该病的诊治越来越成熟。对有剖宫产病史及流产征象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时做出诊断及早治疗,争取在短时间内杀死胚胎,以免孕囊不断生长致子宫破裂,威胁母亲生命。
参考文献
纳米无痕技术范文篇2
最后对低银无铅焊料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低银无铅焊料,纳米压痕试验,可靠性,微观组织
中图分类号:A715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及电子行业对成本的控制,低银无铅焊料逐渐取代了高银无铅焊料。低银无铅焊料明显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延展性,相对于高银焊料,有更优异的抗跌落性能,但由于其出现的时间还不长,许多性质需要研究,低银无铅焊料的出现为电子封装的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对低银无铅焊料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材料的改性、对材料的力学性能的研究,可靠性的研究,微观组织结构的研究几个方面。
1对材料的改性的研究
研究发现,低银含量的焊料相对于高银焊料有优异的抗跌落性能,但是随着银含量的减少,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焊接时具有较高的起始熔化温度,熔程加长,高温蠕变性能变差等,通过在材料中添加微量元素可以使材料的性能得到改善[1-6],例如毕文珍等[3]对Sn-XAg-0.3Cu-3Bi-0.05Er(SACBE)(X=1.0,1.5,2.0)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与高银焊料Sn-3.0Ag-0.5Cu相比,SACBE焊料的起始熔化温度降低,润湿性能提高,韧性也得到改善。
2材料的力学性能的研究
目前为止,应力和应变仍然是评价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参数。随着消费型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跌落、撞击现象时有发生,只考察材料的准静态下的力学性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电子行业发展需求。研究发现,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与静态力学性能有很大差别,且温度对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都是不能忽略的。
另外,随着封装技术的高集成度与高密度的发展趋势,焊点的体积已经由常规的毫米数量级(mm)降至微米数量级(µm)在微小尺寸和微小尺度内,材料在宏观状态下呈现出的力学性能已经不再适用。表现出尺寸效应。因此,许多宏观的力学参数进入微观尺度后要重新界定。纳米压痕技术能够在有限的微小的材料体积内产生很高的应力、应变或应变率,已广泛应用于对无铅焊点的力学性能的研究中。张新等将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系统与压痕实验装置相结合,设计了动态压痕试验装置,能够得到微小焊点的动态性能。刘美娜等通过利用纳米压痕实验比较了低银无铅焊料与高银无铅焊料在循环力的作用下的性能,发现在实验过程中,低银无铅焊料Sn-0.3Ag-0.7Cu的能量损耗大于高银无铅焊料Sn-3.0Ag-0.5Cu。
3可靠性研究
电子产品在使用时,会放出大量的热,热量会通过封装体的传导到达焊点,因为封装体与基板间的热膨胀系数存在差异,则电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焊点反复经历着拉压应力的变化,如同热疲劳;会慢慢产生裂纹,直至形成一断裂面,电路发生断路,最后导致元件失效。
另外,在实际生活中,电子产品经常暴露在大气中,大气中的水分会进入到封装材料中,封装体会发生膨胀,当水分蒸发时,会导致封装体材料的收缩,伴随着封装体材料的反复的吸湿与水分蒸发,,焊点在反复的拉伸与挤压的应力的作用下,如同热循环作用慢慢产生裂纹,最终导致焊点断裂,
当电子产品在跌落时候,由于电路板与封装体刚度膨胀系数的不同,在电路板因为受到跌落撞击弯曲时,焊点也会反复承受拉压应力,最终导致失效。
综上,可得焊点在湿热载荷以及跌落中的失效的共同点都是因为焊点反复受到了不同方向的应力,最终导致焊点失效。王强翔,吴卫华等比较了低银焊料与高银焊料,锡铅焊料的抗跌落性能,温度循环及老化性能进行了对比,发现低银无铅焊料的温度循环特性差于高银焊料,抗跌落性能优于高银焊料。成俊,郝虎等除了研究热疲劳的影响,还从微观角度探讨了电流对焊点的影响。
4微观组织
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决定了材料的性能,微观组织的不同是材料的性能不同的根本原因。Mookam,N等对不同的焊接条件下低银无铅焊点与基板间的金属化合物组织的生长进行了研究。刘艳斌等发现,与高银焊料相比,低银焊料不仅成本低,而且组织和性能较好。目前对其金属化合物的力学性能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秦飞等建立了微观尺度下的焊料/金属间化合物/铜焊盘的有限元模型,实现了对金属间化合物微观尺度下损伤,开裂和扩展的模拟。
近年来,对于焊点性能的研究跨越了机械、化学、材料学、力学、晶体学等各个学科。又出现了许多新方法、新技术,例如同步辐射技术、原位观察等技术,相信各个学科的结合对焊点的研究更能够全面揭示焊点失效的本质,而不仅仅停留在对某一种性能的研究上,为电子行业的可靠性设计提供更全面、科学的数据。
参考文献
[1]胡安民,等.Sn-Ag-Cu-Bi-Cr低银无铅焊料
[2]KariyaY,HosoiT,KimuraT,etal.LowcyclefatiguepropertiesofNiaddedlowsilvercontentSn-Ag-Cuflipchipinterconnects[J].
[3]毕文珍,林飞,鞠国魁,等.低银Sn-Ag-Cu-Bi-Er焊料及其焊点的拉伸性能研究[J].
[4]施纪红.低银无铅焊料的应用―SAC105+Mn焊点可靠性验证试验[J].
纳米无痕技术范文
那么它到底是生活美容,还是医学美容?到底是人人都能在家做的,还是必须要去正规医美机构进行的?
答案,即将揭晓……
微针美容是什么
微针,即微小的针具。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美容领域,被称之为微针美塑疗法,即Mesotherapy疗法。英文mesodem为“中胚层”的意思,而therapy在英文里为治疗、医疗的意思,所以国外的学者将其合并称为Mesotherapy,即中胚层疗法。
微针美塑疗法源自法国,由内科医生Dr.MichelPistor于1952年首先应用于临床治疗上的各项疾病;1987年法国卫生部正式将微针美塑纳入合法的传统医学治疗项目之一;1988年意大利皮肤科医生发现将phosphatidylcholine打入皮下,即有溶脂、消脂的效果,微针美塑疗法遂正式踏入美容回春的市场;之后,美国率先引入Mesotherapy作医学美容用途,旋即在当地掀起一股热潮;至今,微针美塑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美容领域,但全球范围内,真正参与受训并提供这种疗法的医生却仍在少数。
本文专家李青峰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教授、主任、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会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整形与重建外科分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主委、上海市医师协会整形外科医师分会会长。
微针美容的原理
微针美容的目的就是要细胞进行自我修复,即利用微针滚轮上许多微小的针头,刺激皮肤,采用“点对点”超微渗透技术,在很短时间内微针可以做出超过几百万个微细管道,定位、定层、定量地将活性成分直接导入到深层皮肤细胞,从而达到各种美容效果(针对个人需求给予不同的配方)。这种微刺动作,不仅“微创伤”愈合迅速,且不留疤痕,不会造成皮肤过大的伤口与负担,在修复时期,还能够活化细胞,促进胶原蛋白及弹性纤维增生,藉以填补凹洞、淡化痘疤色素,由内而外地使新肌肤“重生”。
微针美容并非人人都能操作
然而,微针美容虽有种种优点,却也并非谁都能做。它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比如红肿、起泡,皮层坏死、凹凸不平等,多是由于技术上的操控失误导致。目前,中国对微针美容并没有明确的监管要求,甚至有很多化妆品零售商将产品与微针搭配贩卖,实际上这是很危险的。
事实上,在美国,FDA已经开始对微针器械进行了分级:一级设备,皮肤针器械长度为0.3毫米或更短,只侧重于改善皮肤的外观,并没有穿透角质层,它是不属于FDA管制范围的;二级设备,设备针长度大于0.3毫米或者设备针长度不大于0.3毫米,但制造商声称可以改变身体机能,属FDA管制,上市前需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针长大于0.3毫米将有可能引起血液倒流);三级设备,设备针长度大于0.3毫米或可调长度,必须经过FDA上市前的认同或上市间隙就安全性进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生活美容(包括美容师)仅可使用一级设备,否则就是违法的行为。
微针最新科技:微针缓释给药贴片治疗疤痕
许多疤痕治疗需要打很多针,是相当麻烦且痛苦的。通过滚轮状的细小微针,把治疗疤痕的贴片药物注入到相应层次,通过缓释技术,在12小时内释放渗透完全,从而改善皮肤的延展性和柔软度,淡化疤痕。
不过,贴片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疤痕,但这种技术在国内应用不成熟,希望疤痕领域有更多突破进展问世。
不破坏皮肤结构的完整性。
逐步清除皮肤深层毒素和废物。
建立大量的皮肤微细管道,输送基底美容产品。
直接输送所需活性成分到皮肤最佳吸收位置,目的明确,效果显著,产品成分渗透率明显高于普通美容产品。
刺激皮肤自愈能力,促进皮肤新陈代谢,保持皮肤弹性和姣美。
激活细胞、修复受损组织,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达到去皱、提升、美白、抗衰老的功效。
特有的生物活性成分促进细胞免疫力增强,减缓肌肤衰老,可长期保持年轻态。
利用伤口的自然愈合能力,诱导皮肤自身的营养和胶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