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岩土壤特点范例(3篇)
石灰岩土壤特点范文
关键词:紫色土;系统分类;发生分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22-0069-03
Abstract:Firstly,thedistributionofpurplesoil,theformationofsoilconditionsandthecharacteristicswereinstructedbrieflyinthisstudy.Thenthesystematic-classificationandoccurrence-classificationofpurplesoilwereanalyzed.Thenthedataofthesoil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underthesamesub-classificationoftypicaldistributionpointswereanalyzed.Theresultshowedthatthetaxonomyclassificationsystematalllevelsismoreclearandspecifictaxaundersystematic-classification,comparedwiththesoiloccurrence-classification.Thepracticalapplicationvalueofsystematic-classificationwasbigger.
Keywords:Purplesoil;Systematic-classification;Occurrence-classification
紫色土是热带、亚热带紫红色岩层直接风化形成的A-C型土壤,其理化性质与母岩组成直接相关,土层浅薄,剖面层次发育不明显,仍为初育阶段。由于母岩富含矿质养分,且风化迅速,不失为良好的肥沃土壤。紫色土以2000多万hm2的面积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15个省(区)。由于紫色土一般具有成土作用迅速、矿物组成复杂、矿质养分含量丰富、土质偏壤性、耕性和土壤生产性好、自然肥力高等特点,所以土壤宜种作物多、出产丰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宝贵农业土壤资源[1]。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紫色土进行了大量研究[2]。梭颇[3]出版的《中国之土壤》把紫色土土类分为中性紫色土、钙质紫色土和酸性紫色土3个亚类。20世纪50年代末,基于土壤生产的重要性提出了紫泥土和紫泥田两个土类。20世纪70年代末建立了较为详细的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并对紫色土分类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紫色土壤分类系统尚不够具体,仍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笔者经查阅文献,对紫色土进行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进行参比,旨在为其科学分类提供依据。
1紫色土概况
1.1特点及分布紫色土有机质含量1.0%左右,其发育程度较同地区的红、黄壤为迟缓,尚不具脱硅富铝化特征,属化学风化微弱的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值为7.5~8.5,石灰含量随母质而异,盐基饱和度达80%~90%。紫色土矿质养分丰富,在四川盆地的丘陵地区中为较肥沃土壤,其农业利用价值很高。紫t色岩层上发育的土壤,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广,并在南方诸省(云南、内蒙、安徽、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河南、浙江、海南、湖北、湖南、福建、贵州、重庆及陕西)盆地中零星分布。(如图1)。
1.2成土条件紫色土的母岩主要是第三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紫色砂岩、紫色砂页岩、紫色砂砾岩、紫红色砂岩及紫色凝灰质砂岩等。第三纪、白垩纪和侏罗纪的紫色砂页岩、紫色凝灰质砂岩富含磷、钾、钙等元素,其风化物上发育土壤多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侏罗纪紫色砂岩上发育的土壤,磷、钾、钙等元素缺乏,多呈酸性反应。紫色土所在地自然植被以稀疏草灌为主,有些山丘有散生人工马尾松、杉林。少部分土层较厚的山麓有马尾松、杉、栎类等乔木林生长。有些缓坡地已辟为旱地,种植各种旱作和茶、桑等。
1.3形成特点
1.3.1物理风化强烈紫色土母岩颜色较深,吸热性强,矿物组成复杂,物理性状不一。岩石胶结不良,极易崩解,使物理风化极为强烈。在高温多雨,地面又少植物覆被情况下,这种过程尤为明显,紫色岩风化物及其所发育的土壤,均因无粘结性而十分松散,易受流水侵蚀而不断更新,使物理风化更为突出,也使土壤发育处于相对幼年阶段。
1.3.2化学风化微弱紫色土更新快,成土时间短,使矿物来不及彻底化学风化。同时紫色岩类胶结物多为碳酸盐类及硅、铁质氧化物,以胶膜形式覆被于矿物颗粒表面,也阻碍了矿物的化学风化过程。在土壤的粉砂粒矿物中,除有石英外,尚有大量长石、云母等原生矿物。土体中二氧化硅含量大于65%,铁、铝等氧化物在剖面上无明显移动。土壤粘粒的硅铝率高达3.75~4.30,硅铝铁率为2.89~3.28。虽然因降水丰富而使碳酸钙不断遭到淋溶,但因能不断地得到补充而阻滞了土壤中盐基淋失过程,使土壤长期处在相对幼年阶段。
1.3.3旱耕熟化作用紫色土大多处于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宜于种植小麦、油菜和柑桔等多种作物和果木。经过长期合理耕作,施肥的土壤,表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阳离子交换量均高于原来非耕作土壤。
2紫色土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联系和区别。经查阅文献[2,4-8],整理得表1。
分析上表1可得,采用系统分类方法对紫色土进行分类,可将其划分为雏形土、新成土和人为土3个土纲,湿润雏形土、正常新成土和水耕人为土3个亚纲,紫色湿润雏形土、紫色正常新成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3个土类。在紫色湿润雏形土土类中,可划分为表蚀紫色湿润雏形土、耕淀紫色湿润雏形土、斑纹紫色湿润雏形土、石灰紫色湿润雏形土、酸性紫色湿润雏形土和普通紫色湿润雏形土6个亚类;在紫色正常新成土土类中,可划分为酸性紫色正常新成土、石灰紫色正常新成土和普通紫色正常新成土3个亚类;在简育水耕人为土土类中,可划分为弱育简育水耕人为土、潜育简育水耕人为土、铁渗简育水耕人为土、铁聚简育水耕人为土、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5个亚类。采用发生分类方法对紫色土进行分类,可将其划分为初育土1个土纲,石质初育土1个亚纲,紫色土1个土类。在紫色土土类中,可划分为酸性紫色土、石灰紫色土和中性紫色土3个亚类。
3发生分类下同一亚类典型分布点土壤理化性质
3.1石灰性紫色土典型分布点土壤理化性质由表2可得,选取的3个典型分布点的土壤都是石灰性紫色土亚类下的不同土种,其理化性质间差异明显。不同分布点土壤发生层厚度各不同,祝山村土壤的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及碳酸钙含量比其他两村略高。且查阅资料发现,飞跃村土壤特点:好耕易种,宜耕期长,雨后即能下地耕种,但土层浅薄,养分贫乏,保水保肥性差,怕旱耐涝,供肥差,作物前期长势稍好,中后期易脱肥早衰;同心村土壤特点:砂性重,耕性好,耕期长,雨后即可下地,但土层浅薄,土体构型差,通透性强,抗旱力弱,土壤熟化度低,养分缺乏,肥效快,作物前期长势好,后劲不足,易早衰;祝山村土壤特点:质地粘重,粉砂含量高,遇雨易淀浆板结,易造成作物闭气死苗,此外,其土层深厚,结构较好,毛管孔隙发育,通气性和保水、保肥性能较佳。
3.2酸性紫色土典型分布点土壤理化性质观察表3可得,选取的2个典型分布点的土壤都是酸性紫色土亚类下的不同土种,其理化性质间差异明显。不同分布点土壤发生层厚度各不同,农科村土壤的容重、全氮、全磷、全钾要高于二毛牛村,而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低于二毛牛村。经调查发现,农科村土壤特点:质地适中,好耕作,心土层紧实,具有一定的保水保肥性能,土壤偏酸,缺磷,属中下等肥力水平;二毛牛村土壤特点:质地偏重,耕作费工,宜耕期短,土壤保肥供肥性能较强,土性偏凉,肥效迟缓,但后沤献恪
4小结
由上述分析可得,发生分类下同一亚类,不同分布点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且土壤特点各不相同。紫色土发生分类下紫色土划分比较笼统,不够详细。由此可得,相较于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分类各级分类单元的分类标准更为明确具体,实际应用价值将更大。
参考文献
[1]何毓蓉,黄成敏,宫阿都.中国紫色土的微结构研究――兼论在ST制土壤基层分类上的应用[J].西南农业学报,2002(1):65-69.
[2]黄景,李志先,银秋玲,等.广西紫色土系统分类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10(9):947-950.
[3]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徐建忠,唐时嘉,张建辉,等.紫色水耕人为土系统分类[J].山地研究,1996(S1):20-24.
[5]曾觉廷.紫色土分类研究[J].西南农学院学报,1984(1):1-14.
[6]唐时嘉,徐建忠,张建辉,等.紫色土系统分类研究[J].山地研究,1996(S1):14-19.
[7]于东升,史学正,刘多森.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石灰岩土壤特点范文篇2
[关键词]辽宁北宁市徐家岭金矿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P618.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320-01
1、区域地质背景
区域上,徐家岭地区地层有太古宙角闪石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浅粒岩、磁铁石英岩;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Chd)中粒石英砂岩、含透辉石长石石英砂岩、石英岩质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高于庄组(Chg)含燧石条带灰质白云岩、含锰白云岩、透闪石化灰质白云岩、透闪石化含叠层石白云岩、厚层白云质灰岩、薄层条带状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含碳质粉砂岩夹薄层白云质灰岩;中生界白垩系孙家湾组(Ks)复成分的砾岩、夹含砾砂岩、杂砂岩;沙海组(Ks?)含砾长石石英砂岩、页岩夹煤线及次火山角砾岩夹砂岩透镜体。
区域构造较复杂,主要表现为韧性剪切带和脆性构造,韧性剪切带分东西向韧性剪切带、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和北西向韧性剪切带,徐家岭金矿与北西向韧性剪切带关系密切。脆性构造以NE-NNE向断裂构造为主,其次为NW向。NW向断裂构造穿切了NE向构造,NE向断裂构造总体走向15°-45°,断裂面大多NW倾,具有多期次活动。NW向断裂构造规模较小分布零散,它切割了NE向断裂构造,构造性质为张扭性。
区内侵入岩较发育,以太古宙变质深成岩分布最为广泛,中生代岩浆岩次之,另外还发育有规模不等的中酸性岩脉。
1、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砂砾石、砂;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含砾亚粘土、砂质土;3、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一段:条带状透闪石化含叠层石灰质白云岩、中厚层含锰砂质白云岩、厚层白云质灰岩;4、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上部为中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含透辉石长石石英砂岩,底部为石英岩质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5、太古宙大东沟片麻岩;6、地层界线;7、逆断层;8、产状
图1辽宁北宁市徐家岭金矿区地质略图
2、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太古宙上壳岩组合,岩石类型多为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角闪岩该岩石组合中金丰度值略高于地壳克拉克值一,也明显高于本区其它岩石组合,认为是金矿的初始矿源层。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chd)该组呈北西向分布在逆断层上盘,与下伏的太古宙大东沟片麻岩为不整合接触。岩层产状与断层产状基本一致,倾向北东,倾角60°。北西向延长1200m,宽100-300m。底部为石英岩质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中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含透辉石长石石英砂岩;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倾向北东。高于庄组(chg)该组与下伏的大红峪组为整合接触。岩石为条带状透闪石化含锰砂质白云岩、厚层白云质灰岩(见图1)。
区内构造较发育,主要表现为脆性断裂构造。
断层呈北西向,为太古宙片麻岩与元古宙大红峪组石英岩质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的接触界线。断层内主要见有断层泥及破碎物,局部见有角砾,平面上比较平直,断层性质为压扭性。断层走向北东,倾向45°,倾角60°,出露长约1100m,南北延走向方向均被第四系掩盖。
区内岩浆岩为太古宙变质深成岩,在区内西北部及南部均有出露,约占矿区面积26%,主要为花岗岩类岩石的区域变质岩-大东沟片麻岩大东沟片麻岩,主要岩性为黑云二长片麻岩。
3、矿体地质特征
通过对土壤异常区内开展地表槽探工程揭露及样品测试工作,共圈定6条金矿化体,各矿化体特征如下:
①Au-11、Au-12矿体特征
Au-11、Au-12矿化体由TCY02-1槽探单工程探制,矿体呈似层状,走向180°,倾向90°,倾角85°,真厚度为0.77m、0.51m。矿体及矿体项底板均为混合花岗岩。品位分别为1.24g/t和2.01g/t。该矿体体与土壤Aut1异常稳合,异常值15.23ppb。
②Au-13矿体特征
Au-13矿化体由TCY03-1槽探单工程探制,矿体呈似层状,走向90°,倾向0°,倾角65°,真厚度为0.51m。矿体为硅化构造破碎蚀变岩,矿体项底板均为混合花岗岩。品位为1.53g/t。该矿体体与土壤Aut1异常稳合,异常值12.36ppb。
③Aus-14矿体特征
Au-14矿体由TCY03-1槽探单工程探制,矿体呈似层状,走向90°,倾向0°,倾角45°,真厚度为0.36m。矿体为硅化构造破碎蚀变岩,矿体项底板均为混合花岗岩。品位为0.67g/t。该矿体体与土壤Aut1异常稳合,异常值12.36ppb。
④Au-15、Au-16矿体特征
Au-15、Au-15矿化体由TCY05-1槽探单工程探制,矿体呈似层状,走向60°,倾向330°,倾角73°,真厚度分别为0.29m、0.30m。矿体为硅化构造破碎蚀变岩,矿体项底板均为混合花岗岩。品位分别为0.59g/t、0.97g/t。该矿体体与土壤Aut1异常稳合,异常值15.96ppb。
4、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开展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共圈定土壤金异常1处,Au元素与Ag、Cu、As元素相关,Aut1异常总体走向北东130°,长600m,宽200m,异常强度4.12-25.36ppb,在该异常处发现Au-11、Au-12、Au-13、Au-14、Au-15、Au-12共计5条矿化体,。
5、矿床成因
徐家岭金矿赋存于北西向韧性剪切糜棱岩带内,金矿质可能来源于太古宙深成变质岩之中。受变形变质作用的影响,后期的变质热液及岩浆热液捕获变质岩中的Au元素,随着岩浆热液的迁移,在构造薄弱部位发生沉淀而形成矿体。该矿床成因类型应属于变生热液蚀变糜棱岩型金矿。
6、找矿标志
徐家岭金矿区找矿标志有以下几点:
1、太古宙变质深成岩中韧性剪切带内。
2、糜棱岩带内的蚀变糜棱岩及岩脉或侵入于其中的花岗细晶岩脉的顶底板处。
3、安山岩、闪长岩等浅成超浅成次火山岩脉与糜棱岩接触蚀变带中。
4、地球化学上具有Au、Ag、Cu、As等元素异常的地区。
石灰岩土壤特点范文
关键词: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相关分析;宜昌
中图分类号:S15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4-5628-05
土壤有机质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因子,在调节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结构、培育土壤肥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1,2]。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限制性元素,土壤氮素和磷素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和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因此在生产实践中也受到广泛关注[3,4]。受母质、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生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土壤养分在不同尺度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5-7],从区域尺度上研究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开展土壤质量管理、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布局是有必要的。
目前开展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小尺度上,一般针对某种土壤类型或特定生态系统[8-12],而区域性研究较少,并且研究结论也因研究区域和对象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使得研究成果在应用上具有一定局限性。为此,以宜昌为研究区,选择典型土壤剖面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以期为开展土壤养分的分区管理及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地理坐标为110°15′-111°52′E、29°56′-31°35′N,面积21250.79km2。宜昌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与中部分别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89.33%,东部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10.67%。宜昌属于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6~18℃,多年平均降水量983~1406mm。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地势起伏大,水系发育充分。形成黄壤、黄棕壤和棕壤、红壤4个地带性土类以及紫色土、石灰(岩)土、潮土、(山地)草甸土和水稻土5个非地带性土类,其中黄壤、黄棕壤和石灰岩土的面积较大,共占宜昌市土壤面积的61.34%,红壤和草甸土的面积很小,共占宜昌市土壤面积不到1%。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并有落叶阔叶林、针叶混交林以及灌草丛分布[13]。
1.2样品采集与处理
试验分析数据来源于宜昌市境内13个典型土壤剖面,样品采集完成于2010年8月。样点涉及黄壤、红壤、黄棕壤、棕壤4类地带性土壤,以及非地带性土壤中的石灰岩土、潮土和水稻土。多数样点为未受人工扰动的原状土,而农田样点避开道路与田埂(图1)。样点选好后,沿着垂直方向开挖100cm的土壤剖面,然后分别对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等不同深度土壤进行分层采集,并从地表往下整层均匀地采集混合样品。共获取分层样品91个,混合样品13个,每个样品重量约为300g。土壤样品装袋密封,贴上标签,并做好样点信息记录,样点位置由GPS定位。另外,每层用铝盒采集土样用于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并用100cm3环刀采集原状土以测定土壤容重。
1.3样品测定与分析方法
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先进行预处理。在室内阴凉通风处自然干燥,然后手工去除石块、残根等杂物后用球磨机磨碎,过100目筛后装袋待测。按照相关土壤理化指标分析标准[14],全氮的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全磷的测定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有机质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硫酸亚铁滴定法。对每个测定项目测3个平行样,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采用SPSS18.0对样本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采用Excel2007及Origin7.0进行相关图表绘制。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土类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分异特征
一般认为,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大小取决于有机物的输入与输出量。自然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主要是土壤母质中的有机矿物和植物凋落物及其残体。棕壤、黄棕壤的分布区与针绿阔叶混交林或常绿阔叶和落叶混交林重合,土壤发育的生物气候条件既有利于自然植被的生长,又会产生大量的有机物质输入。尤其是山地棕壤分布区,年均气温为7.4~7.8℃,≥10℃积温只有2000~2298℃,热量偏低,雨量丰富,湿冷的环境对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更为有利。水稻土是经人工定性培育、熟化形成的非地带性土壤,由于较高水平的有机肥料投入和高茬禾秆还田以及良好的水分条件,水稻土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较丰富,仅次于棕壤和黄棕壤。石灰岩土一般分布于低山丘陵区,湿润的气候条件、灌丛草被以及钙的凝聚作用使得土壤有机质累积量较高。红壤、黄壤分布于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区,一般具有热量高、雨量多的特点,年均气温16.7℃,年均降水量在1200mm以上,≥10℃积温可达5300℃。传统的沟谷农业对红壤、黄壤的土壤系统破坏较为严重,造成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中的氮素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的残体和生物固氮,与有机质有着相似的来源,因此全氮含量的分异特征与有机质的分布相似,并且随着植被根系分泌物以及残体输入的多少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土壤中的磷素主要来自土壤母质中的含磷矿物、土壤有机质及人工施用的含磷肥料。在此次采样中,长江冲积物形成的潮土全磷含量最高,石灰岩发育形成的石灰岩土全磷含量次之,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棕壤全磷含量排第三位。
2.2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及其变异性
2.3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垂直分布特征
2.4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
3小结
1)宜昌地区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表现出显著的分异特征。按照不同土壤类型,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的排序结果为棕壤>黄棕壤>水稻土>石灰岩土>红壤>潮土>黄壤,土壤全氮与有机质的排序结果基本一致,土壤全磷的排序结果为潮土>石灰岩土>棕壤>水稻土>黄壤>红壤>黄棕壤。
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均在10~20cm土层的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94.2%、72.6%、63.1%,并且各土层土壤养分变异系数随剖面深度增加呈减小的趋势。
3)根据各采样点的环境特征及相关分析,宜昌地区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含量差异主要与地表植被、气候条件、土壤结构、人工有机肥料投入等因素有关,与土壤质地关系不大。土壤全磷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没有明显相关性,主要与土壤母质磷素矿物含量及土壤自身的发育过程有关。
4)不同类型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各异。除潮土外,其他类型土壤全氮与有机质的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大部分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均表现出从表层往下减少的趋势,以黄棕壤与棕壤较为典型,但各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转折点不同。土壤全磷沿剖面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5)较差的自然条件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利用活动,导致红壤与黄壤各土壤养分含量均较低。应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并通过分区治理和相关水保措施,遏制土壤退化趋势,提高红壤与黄壤分布区土壤的生产性能。
参考文献:
[1]蒋勇军,袁道先,谢世友,等.典型岩溶流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J].生态学报,2007,27(5):2040-2047.
[2]杨东,刘强.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张掖市甘州区土壤全氮、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分析[J].土壤通报,2011,42(3):593-597.
[3]陈伏生,曾德慧.耕种对沙地土壤全磷空间变异性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5,25(增刊):85-88.
[4]刘志鹏,邵明安.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水分及全氮的垂直变异[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5):71-77.
[5]胡克林,李保国,林启美,等.农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1999,15(3):33-38.
[6]连纲,郭旭东,傅伯杰,等.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预测[J].生态学报,2008,28(3):946-954
[7]张振明,余新晓,王友生,等.森林不同土壤层全氮空间变异特征[J].生态学报,2011,31(5):1213-1220.
[8]尹云峰,蔡祖聪,钦绳武.长期施肥条件下潮土不同组分有机质动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5):875-878
[9]邹焱,苏以荣,路鹏,等.洞庭湖区不同耕种方式下水稻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状况[J].土壤通报,2006,37(4):671-674.
[10]赵同谦,张华,徐华山,等.黄河湿地孟津段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8,23(6):638-643.
[11]刘序,徐剑波,胡月明,等.基于DEM的广东省赤红壤全磷与地形因子相关分析[J].土壤,2009,41(6):1014-1017.
[12]辛颖,聂立水,张志毅,等.鲁西平原毛白杨造林地土壤全氮空间变异性研究[J].土壤通报,2011,42(1):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