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实习工作总结范例(3篇)
药学专业实习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药学;课程设置;职业岗位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12(b)-131-03
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nvocationalpostadaptabilityandcurriculum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ofpharmacy
CHENJunrong,YUYongjun,WANGGuoming,LIGuangyuan,WUYue,WANGLei,QUXizhen
CangzhouMedicalCollege,HebeiProvince,Cangzhou061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postadaptabilityandcurriculum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ofpharmacy,inordertoprovidethebasisforthereformofcurriculumsystemofpharmacyspeciality.Methods:Itwascarriedoutbyinterviews,colloquiaandtheinvestigationofthequestionnairesamonggrade2007studentsmajoredinpharmacy.Results:Thecurriculumandteachingcontentcouldmeetthebasicrequirementsforstudents'practicework,butitalsoshowedthatthereweresomeproblemsinthedifferentaspectssuchasthepertinentofcurriculumdesign,thearrangementofpracticalteachingprocessetc.Conclusion:Itshouldbebasedonpostdemandandoccupationstandardtomaketeachingplansfor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ofpharmacy,inordertoimprovethequalityoftalentcultivation.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ofpharmacy;Curriculum;Vocationalpost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2]。药学专业为我校2005年开设的新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药学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方针,了解我校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要求适应状况,加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进行了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适应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三年制药学专业2007级学生(实习结束后返校)共86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71人。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谈心的方法进行。共发放问卷调查表86份,收回86份;召开座谈会2次,参加座谈30人;个别谈心15人次。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能满足实习岗位的需要、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在校期间课程对实习期间工作岗位的重要性、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及对我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等方面。
2结果
2.1实习生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
2007级三年制药学专业实习生共86人,实习单位包括:医院药房52人,药厂10人,药检所10人,医药公司4人,社会药房10人。实习岗位包括:在医院药房从事调剂、质检、药学服务等工作的药剂人员;药厂生产车间的工艺员及关键技术岗位操作员、质检部门的药品检验员等;药品检验所的药品质量检验技术人员;医药公司和社会药房的质管员、验收员、营业员、咨询服务人员等。我校药学专业2007级学生实习安排的原则是实习和就业单位选择、学生根据就业意向自主联系实习和学校安排三方面结合。从学生实习单位分布来看,目前我校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仍以各级医疗机构的药房为主,其次,学生去药品经营企业实习和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加,这与我校药学专业2008、2009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一致。
2.2实习生岗位适应情况
在“你认为你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能满足实习岗位的需要”的问卷调查中,回答“能满足”和“基本能满足”的学生占86%,表明我校2007级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能够适应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这与笔者实习检查期间从实习单位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一致,但仍有14%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实习岗位的需要。在与学生的座谈中了解到,有些同学在校期间对就业岗位没有充分认识,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学习效果不够好,没有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部分学生认为,由于在校时间短,学习的科目多,学习内容“广但不精”,因此到某一岗位后还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学生在校期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岗位见习和课间实习安排较少,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前接触岗位机会不多。调查结果提示,还应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抓好每个环节的落实,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地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
2.3对在校期间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
2.3.1总体评价86%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8名同学(14%)指出有一些该开设的课程没有开设(如病理生理学、物理化学、医学心理学),2名同学指出天然药物学和天然药物化学这两门课程没必要开设,2名同学指出药理学和临床疾病概论同时开设,先后顺序不够得当。在“你认为在校期间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是否合理”的调查问卷中,82%的同学回答教学任务安排适中,有5名同学(6%)认为“太紧,负担太重”,但也有3名同学(3%)感觉“太松,无事可做”。约有50%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中实验实训教学安排还不够合理,理论课多,实训课少。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认为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教学任务安排适中,但有部分同学认为实训课安排仍然较少,反映出学生渴望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2.3.2对各门课程的评价调研组发放调查问卷,列出2007级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所有必修课程,了解学生对各门课程教学时数安排和教学内容安排的评价。实习生对在校期间课程学时安排的评价结果显示:25门必修课程中,评价学时安排合理的学生比例在90%以上的有7门,80%~90%的有6门,70%~79%的有5门,60%~69%的有4门,60%以下的有3门,表明实习生对在校期间某些课程学时安排的合理性方面存在异议。公共基础课程中认为学时安排偏少的学生比例较高的有信息技术、数理统计、体育和英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临床疾病概论、解剖生理学概要、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被认为学时安排偏少的比例较高。
实习生对在校期间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各门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评价较高,25门必修课程,被认为内容安排合理的学生比例均在86%以上。有10%以上的学生认为临床疾病概论、医学伦理学、生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学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改进。
2.4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在“你认为在校期间哪些课程对你现在的工作岗位至关重要”的调查问卷中,学生认为对工作岗位重要的课程排序(按回答学生比例)前6位依次为:①药理学(82%);②药物分析(44%);③药物化学(40%);④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39%);⑤药剂学(35%);⑥药事管理与法规(35%)。这6门课程中,药理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5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均被列为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回答药理学对工作岗位至关重要的学生比例最高,这与本届实习生工作岗位多数在医院药房有关,说明了药理学课程对药房方向就业学生的重要性。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是我校在2007级人才培养计划中第一次列入必修课的一门课程,是针对药学服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所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执业药师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而一直被列为药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天然药物化学,无一人回答其对工作岗位至关重要。其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受到质疑,应进一步调查论证。
在“你认为学校应重点加强学生哪些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的调查问卷中,按学生回答比例递减排序,前5位依次为:①专业技能(68%);②事业心与责任感(63%);③职业道德(61%);④创新能力(61%);⑤协作精神(55%)。提示学校在重点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2.5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2%的学生认为应该针对药学专业的不同职业方向(医院药房、社会药房、药厂)分开培养。关于分开方向培养的时间,认为应该在入学时分开的占21%,入学半年后分开的占21%,入学一年后分开的占36%,入学一年半分开的占14%,实习时分开的占5%。此外在座谈和访谈中学生还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总结如下:①进一步加强校院(企)合作,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②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毕业后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打下良好的基础;③加强综合培训,特别是实习前的岗前综合培训;④组织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竞赛和技能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⑤采取有利于学生就业的灵活的实习管理方式。
3讨论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体现职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
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药学专业人才已经为社会各医药卫生相关企事业单位所需要,主要岗位包括药学服务、药物制剂生产、药品检验和药品营销。当前,高职药学专业的就业岗位已由过去的以医院药学为主转变为以药品生产、药品经营为主,医院药学工作也由药品的供应向药学服务转变,其中心任务将转变为指导合理用药[4]。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和行业对专业人才需要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更新专业培养方案,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以满足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适应的需要。
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工学结合”培养计划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进入职业岗位前知识、能力、素质的一次全面提升[5]。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能否满足实习工作岗位需要,是检验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实习生对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评价意见以及实习生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可为我们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从以上对我校2007级药学专业实习生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校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基本能满足学生实习工作岗位的要求,学生总体认为多数课程设置合理、教学内容安排恰当。但从不同侧面也反映出在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以及某些课程在学时、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几个方面将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予以考虑:①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考虑按不同的职业方向,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在注重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②鉴于目前我校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在医院和社会药房,课程设置时考虑增加医学基础课程、临床疾病概要和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学时数;③通过课外培养强化学生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④通过课外培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⑤专业课程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以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⑥强化实习前综合培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黎八保,张德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J].科技资讯,2008,(25):176.
[3]刘建超.工学结合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4):804-806.
[4]梁李广,廖朝东,宁文珍,等.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08,7(9):926-927.
药学专业实习工作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课程模块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生物制品检验、生物制品经营等工作岗位,能解决生物制品生产实践、经营中遇到的一般专业问题,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根据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我院高职生物制药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拓展课等五个模块。每模块的课程门数、学分、学时比例见表1。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安排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2.1%,占总学分比27.5%,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使用外语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存、自我发展、创新超越的需要,同时为专门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知识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化学、微生物学基础、药事管理与法规、人体结构生理学、实用药理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天然药物学知识、药物制剂技术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9.3%,占总学分比29.0%。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学习所必需,各门课程学习以理论和实训穿行,构建专业所需的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部分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技能方面特别要强调规范化操作。
1.基础化学包括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无机、有机化学基础较扎实,授教时侧重应用性较强的分析化学,理论方面总体以“够用”为度,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训操作技能,它是专业技能的基础。实训内容选择从传统的经典的训证为主转向应用性广的综合性实训,在这些实训中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熟悉基本原理与方法,能正确地记录、收集和处理数据,规范书写实训报告,并对实训结果进行客观分析,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科学、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2.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是既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又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基础中的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方法、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培养技术、微生物大小、环境中的分布测定技术、药物微生物检验技术、血清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的电泳技术、核酸提取技术、酶活测定技术、现酵技术的菌种选育、菌种保藏、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发酵过程的控制、发酵液分离、提取和精制等技术等是均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体解剖生理学、天然药物学知识、实用药理基础、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是涉及医药方面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天然药物的功效、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提取制备、各种制剂制备等实训,完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规范生产、规范管理的全过程学习。并采用现代检测分析手段与方法,对原料药与制剂药的质量、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学习如何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使学生对医药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为以后从事药学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课
专业课包括生物药物检验技术、生物制药设备、生物制药工艺、GMP实务4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8.4%,占总学分比7.2%,是构建专业核心能力最为重要和必要的课程。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测定各类生化药物的含量、检测其安全性的技术、评价生化药物的质量的方法,生物制药设备中对通用设备和生物制药工艺使用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方法,生化药物的生产工艺流程的操作技术、生产规范化管理技术都是日后从事专业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
四、综合实践
包括微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药品制剂技术实操训练及GMP技能训练、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技能训练、生物制药工艺技能训练、毕业实习与设计共6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2.1%,占总学分比38.5%。此模块突出特点是综合性。通过较复杂的、融合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的校内综合实训,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不同实训项目中多次操作,反复整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各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通过在生物制药技术相关的岗位上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及论文设计,突出对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工作能力的综合训练,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设计和实施方案、写出论文,两年来学习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此阶段相互碰撞、相互揉合,上升为综合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五、拓展课
包括药学文献检索、生物药品新药开发基础知识、基因工程原理3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0%,占总学分比2.9%。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获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专业范围的自我发展,提升自身位置及从事高层次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还可选修药品市场营销、药用植物识别技术、生命的奥秘等课程,以拓展视野,拓宽就业范围。
课程设置体现了“厚基础、重专业技能”的原则,课程结构比较合理。课程设置及结构安排完全是为了达到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及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开展的,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药学专业实习工作总结范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1-0121-04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在药学本科的培养方案中,很多医药院校都包含《药学英语》课程,或为专业必修课,或为专业选修课。不同院校所用的教材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而且普遍认为市场可供选择的几种教材各有优势,但是都存在一些不足[1,2],不少院校结合自身特点补充了一些教学资料甚至自编教材,同时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西部民族地区药学本科中进行《药学英语》的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右江民族医学院2011版专业培养方案规定,《药学英语》是我校药学本科(四年制)学生第3~4学年的专业选修课程,共36学时2.0学分。从我校2009级药学本科开始,笔者从事了2年的《药学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下面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浅谈《药学英语》在民族地区药学本科中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1.教学目标的定位
我校地处少数民族聚居的百色革命老区,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的60%以上。我校的培养目标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药人才,大多数毕业生到本民族地区的基层单位工作。因此,我校药学本科药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要立足我校学生的实际,服务于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毕业生未来工作和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定位。相对于东部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我校药学本科生的公共英语基础较薄弱,听说水平更低,而且将来多到本地区的基层单位工作,进行专业外语交流的机会很少,专业外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药品说明书的阅读、深造学习、科研前的文献检索和论文题目与摘要的写作上。因此,我校药学英语的教学重点在于中低难度专业外语的阅
2.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安排
目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药学英语》教材有:①复旦大学出版社,章国斌主编,涵盖药品说明书、英美药典、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美国《化学文摘》(CA)和药店英语等内容。②高等教育出版社,李有贵主编,以药品说明书的主要内容为纲,对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宗旨是提高学生在药学涉外业务中的英语交际能力。③人民卫生出版社,史志祥主编,分上下册。上册为基础药学英语部分(科普类),除按药学专业学科分单元介绍外,还有药典、药品说明书、新药研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章节,每单元最后介绍医药英语构词知识。下册为专业药学英语部分(以专业杂志最新论文为主),也按学科分单元。④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史志祥主编,包括临床药学英语、药品英语名称、专业文献阅读和翻译、药品说明书、中药学英语等。⑤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大魁主编,包含临床药学概况、药物评价、药物治疗学、药物安全性、药历文档、专业研究论文与医生和患者的沟通等。根据教学目标定位,我校选用适合分学科深造学习的教材,即史志祥主编的《药学英语》(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由于该教材存在一些不足,尚不完全符合我校的教学需要,笔者汇编了教学资料予以弥补。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
(1)专业词汇该教材没有摆脱公共英语的思维模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文阅读-背单词-做题的老路上[1]。而我校药学英语教学重点是阅读翻译,影响阅读的关键是专业词汇,这正是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的最大区别,应是本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本课程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学习专业词汇的方法。很多词汇中包含具有固定含义的前缀、后缀和词根,少量的前缀、后缀可以派生出大量单词,掌握前缀、后缀可以轻松学习专业词汇[3]。尽管该教材课后以15个表的方式汇编了大量医药英语词根和零散的前缀、后缀,改善了第3版教材忽视专业词汇构词法的面貌,但是没有系统汇编常见前缀、后缀,难以与公共英语衔接;没有汇编有机化合物的英文命名法则,难于教学大量药物的化学名称,而这恰恰是药学英语的核心词汇。为了照顾学生的公共英语基础,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笔者补充了英语常用前缀、后缀和词根表,于第1次课(3学时)讲授,实现公共英语词汇与专业英语词汇的衔接;为了便于学习药物的化学名称,笔者补充了英文化学命名简介等资料,于第2次课讲授,这也是第1次课构词法的应用。
(2)课文阅读第3~7次课,笔者选教了7篇上册的课文,内容分别涉及不同学科,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构词法和英文化学命名法则推断专业词汇的含义,同时总结翻译技巧。第8~9次课选教2篇涉及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的下册课文,重点是了解专业英语论文的结构。
(3)实践应用该教材涉及药品说明书,进行了一些科普性的介绍,但是没有对药品说明书的常见项目进行系统介绍,也没有举例进行说明书的阅读,学完后不能真正掌握药品说明书的阅读技巧。此外,该教材没有涉及文献检索和论文题目与摘要的写作,不适应科研和的实际需要。因此,笔者补充了FDA英文药品说明书规定项目、2个药品的英文说明书、CA检索讲义、论文英文题目与摘要的写作技巧和常见错误分析等资料,于第10~12次课讲授。
3.教学方法与效果
由于授课内容包括几个板块,不同板块之间差异较大,宜针对不同板块运用不同的授课方法。
(1)专业词汇板块从公共英语单词学习经验交流入手,与专业英语词汇进行比较,轻松过渡以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如给出一个大学英语四级核心词汇president,提问学生是如何学习和记忆的?引导学生总结出前缀、后缀、词根、复合和外来语等几种构词法。接着分类列出常见的前缀、后缀等,运用构词法分析公共英语单词,再引导学生推测专业英语词汇的意思。例如,表示否定、相反意义的常见前缀有:ab,dis,in,un否定;mis,pseudo错误;anti,contro,counter相反,反抗。分析disappear,“不出现”就是“消失”,推断antibody,“反抗身体”就是“抗体”。对于有机化合物的英文命名法则,先要求记住甲烷methane,乙烷ethane等几个烷烃,指出ane是烷烃的后缀,其余部分是表示碳数的词根,各类有机物命名相应改变前缀、后缀即可,如醇类的后缀是把烷烃后缀的e改为ol,甲醇就是把methane相应改后缀即得methanol。课堂中逐一总结,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后布置一些代表性化合物的命名。事实证明,该教学法很受学生欢迎,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大增,为专业词汇学习和后续课文阅读奠定了良好基础。
(2)上册课文板块这部分的课文很多,不可能在短短的5次课内学完,笔者认真选择了几篇中低难度的课文进行教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每次课认真筛选十几个有代表性的中低难度的句子作为翻译任务,进行任务型教学;另根据我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实际,个别难度较大的句子不作为翻译任务,由教师直接引导学生翻译。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起到引导、启发作用。上课时,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3人),每组都有一个句子的翻译任务,由各组举手领取任务,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翻译作答。翻译前,允许翻译者提问生词求助,面对求助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构词法和化学命名法则推断生词含义;翻译后,教师引导学生纠正、完善翻译,同时总结翻译技巧。如给出翻译任务:
Withthedevelopmentofgeneticengineeringandproductionofmonoclonalantibodies,itislikelythatevenmoreagentswillbeproducedartificially.
引导学生推断生词:mono单,clone克隆,monoclonal单克隆的;anti抗,antibody抗体。学生翻译为: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和单克隆抗体的生产,人工生产的药物会越来越多。此时,教师引导性提问:中成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都是人工生产的,这里的producedartificially到底是提取还是合成呢?最后总结翻译技巧:必要时适当换词以避免字面直译的歧义,这里的producedartificially翻译为“人工合成”更佳。实践证明,本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阅读翻译能力。
(3)下册课文板块下册课文难度普遍较大,不适合任务型教学法。为了让学生对科研论文有一定的了解,为将来深入学习和科研打基础,笔者选了2篇具有论文经典结构的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重点介绍论文的结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推断文中的专业词汇。经询问,学生表示下册课文较难读懂,难以独立翻译,但是学习后对科研论文结构有了基本认识。
(4)实践应用板块该板块包括药品说明书、文献检索和写作,需要重视实践练习并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师给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和操作步骤后,结合实例进行示范实践,然后给出实践练习任务由学生当堂实践,接着以抽查方式检验学生的练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马上进行补充讲解和纠正。最后,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要求全体学生按时完成。从完成的实践任务来看,学生初步熟悉了以上几种应用技能。
4.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授课学期安排不太合理我校2011版专业培养方案规定,药学本科(四年制)学生第3~4学年选修《药学英语》。根据我校药学本科实习时间安排,可选的学期是大三上或下学期,而学生多集中在大三上学期选修该科目,教务处又安排在上半学期教学,学生还没有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理学等专业课的中文基础,或中英文同时学习,此时学习专业外语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学生难以学好该课程。建议培养方案规定,只能在大三下学期选修该课程,如果确实需要安排在大三上学期也要安排到下半学期,努力让学生具备药学专业的中文基础后再学习本课程。
(2)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足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在课前少有预习,在课堂上听课学习的积极性不够,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要求每组学生完成一个翻译任务,除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外,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互动教学的进行。学生在课后也很少复习和自学其他课文,布置课后作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复习。但这些手段更多的是强迫学生被动学习,没有真正从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后尝试在课程开始时提出实际工作的一些问题,突出本课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用实例体现本课程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本课程。
(3)课堂互动气氛不够活跃在词汇板块的互动教学中,学生表现得很积极,但是在上册课文句子的翻译互动中表现不够积极,举手主动领取任务的不多,往往要教师指定小组来翻译。领取任务后,小组内部讨论不热烈,往往是由基础较好的同学作答,其余同学较少发言。这些问题反映了很多学生的公共英语基础太薄弱,想积极参与但是底子不足。只有努力提高学生的公共英语水平,才能真正学好药学英语。
(4)教师自身水平有待提高我校外语部的教师由于缺乏药学专业知识,要教好药学英语有较大的困难,而药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外语训练,特别是口语和听力训练,也没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授课时外语口语表达不够流利、准确,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特别是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药学专业毕业的授课教师要积极向外语部的教师学习口语和听力,在外语部教师的帮助下努力提高自身水平。
参考文献[1]陈龙.高等医药院校“药学英语”教学的新思考[J].医学信息,2012,25(2):3233.
[2]刘涛,徐玉玲,万德光.基于药学英语特点的教学过程优化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