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6篇)
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历史生物)
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2.海陆变迁:
(1)改变地表的作用有来自内部(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和来自外部(流水、风力、海浪和冰川)两种。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3)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历史生物)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证据例举: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海上看帆船;月食现象;北极星高度的变化;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
2、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刘三起义);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陆地1.49占29%,海洋3.61占71%)。
二、地球仪
纬线(纬度);经线(经度)。
形状圆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1/赤道长,极点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等长约为2万千米。
①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
②赤道:在地球仪表面,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叫赤道。
口诀一:南纬S、北纬N,西经W、东经E。
口诀二:向北增加为北纬,向南增加为南纬,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周期:一天。
2、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
3、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地球绕着地轴自己转)。
4、公转的意义:(地球绕着太阳转)。
a、一年中太阳直射纬度的变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b、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夏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长、北极圈内极昼;冬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短,北极圈极夜;南北半球情况相反)。
c、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66.5°—90°);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热带(南北纬23.5°之间);热带与寒带之间是温带(23.5°—66.5°)。
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历史生物)
商鞅变法
1、背景:
①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和推广,导致私田出现。
②奴隶主改变剥削方式,出租土地,转化为地主。
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3、时间:公元前356年。
4、内容: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
③建立县制。
5、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富强的封建国家。
6、影响: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其它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了。
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历史生物)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西晋统一南北,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
(1)公元263年,魏国灭蜀。
(2)西晋建立: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3)西晋统一南北:公元280年,西晋进攻吴国,吴国投降,西晋统一南北。
(4)西晋灭亡: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5)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政府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强迫他们当兵、服徭役,甚至掠卖为奴婢。这激起了内迁各族的反抗。
2、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时间:西晋时,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2)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3)内迁的意义(影响):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在历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东晋和十六国
(1)东晋建立:公元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
(2)十六国的形成:西晋末年以来的130多年中,各族统治者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历把北方15个主要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十六国。十六国中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北方。
4、淝水之战:
(1)过程: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进行决战,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失败。
(2)前秦失败的原因:
第一,前秦虽统一了黄河流域,但基础不稳;
第二,苻坚狂妄自大,一意孤行,战时又临阵惊恐;
第三,东晋内部团结,计划周密,战术运用得当。
(3)淝水之战中有的关成语,并反映了什么?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都源于淝水之战。这些成语反映了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由狂妄自大到临阵惊恐的心态,是前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历史生物)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类群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其中前三种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期会产生一种叫做孢子的生殖细胞。因为通过孢子进行繁殖,所以又称为孢子植物(没有种子植物)。
2、藻类植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如淡水:水绵,衣藻海水:紫菜、海带)。
(1)形态结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
(3)繁殖方式:用孢子进行繁殖。
3、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
(1)生物圈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2)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如鱼类饵料);
(3)供食用(如海带紫菜);
(4)药用。
4、苔藓植物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葫芦藓、地钱、树干苔藓)。
(1)形态结构: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只起固定植物体作用);
(2)营养方式:苔藓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方式:用孢子(生殖细胞)进行繁殖。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蕨类植物多数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如里白、贯众、满江红)。
(1)形态结构: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2)营养方式:蕨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
(3)繁殖方式:用孢子(生殖细胞)进行繁殖。
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可供食用,如蕨菜;
(2)可供药用,如卷柏、贯众等;
(3)作为绿肥和饲料,如满江红;
(4)煤的来源。
6、种子植物的分类:根据子叶数目分为
(1)双子叶植物:胚里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叶脉网状),营养都储存在子叶中。如蚕豆、大豆、花生;
(2)单子叶植物:胚里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叶脉弧形),营养大部分储存在胚乳中。如水稻、小麦、高粱。
7、种子的结构:
(1)种皮:保护作用;
(2)胚(包含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是新植物的幼体,将来能发育成一个植物体;
(3)只有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子叶、胚乳中储藏的营养物质是胚发育成幼苗时养料的来源。
8、种子和孢子的比较:种子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适应环境的结构特点,如果环境过于干燥或寒冷,它可以处于休眠状态。孢子只是一个细胞,只有散落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才能萌发。
9、种子植物的分类: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分为①*子植物(如:松、银杏、苏铁、红豆杉、水杉、圆柏、侧柏)②被子植物。
10、被子植物成为地球上分布广泛的植物原因:被子植物一般都具有非常发达的输导组织,从而保证了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高效率地运输;它们一般都能开花和结果,所结的果实能够保护里面的种子,不少果实还能帮助种子传播。
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历史生物)
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大,跨纬度广,东西距离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广的大洲,跨经度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4、亚洲之:
(1)世界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世界上流经国家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深和蓄水量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