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中西医结合的前景(6篇)

来源: 时间:2024-05-04 手机浏览

中西医结合的前景篇1

文化定位传播

“位于南阳医圣故里的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仲景品牌,采用仲景经方,制造仲景名药。”吴延兵认为,该公司将仲景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借中医药文化传播企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是通过文化定位传播,树立自身品牌的经典案例。

吴延兵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其对中医文化的影响力是别人无法达到甚至超越的高度。张仲景是独有的。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将仲景注册商标,也是独有的,不可复制的。该公司将产品与仲景品牌和谐结合在一起,形成企业和仲景文化不可分割的联结关系,促进了企业文化的高端传播。创新中医理论

上市9种专利新药,核心产品通心络胶囊入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6个专利新药进入2009版国家医保目录。近年来,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创新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系列特色专利中药,形成了专利产品群,市场优势十分突出。

吴延兵说,通过创新中医理论铸造企业品牌的,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核心产品入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市场占有率无可代替;整个产品群相关度深,并且互相依存,是在创新理论基础上,由一种优势品种带动多种品种共同发展的典型代表。

发展公益事业

步长集团已发展成一个以医药产业为主,同时涉足高科技产业、健康产业等众多领域,多元化经营的产业集群。其医药板块步长制药在全国有多个事业部、多家生产企业,销售网络交叉覆盖全国1.5万个医院和13万零售药店。同时,该企业还组织开展“共铸中国心——西部地区心脑血管健康关爱计划“,以公益事业树立扩大自身影响。“步长集团形成了立体化的运营模式,具有灵活多变性的特点,这样不仅可以随时应对各种运营中的问题和困难,而且整合的终端网络资源、专家学术资源、政府资源等丰富资源,优势资源整合,完全可以达到1+1>2的效果。”吴延兵分析道。

实现跨界营销

中西医结合的前景篇2

一、总体规划理念

通过对全院的总体规划使医院新老医疗资源得到重新整合,充分发挥出经济与社会效益。充分体现“温馨高效、和谐简约、格调高雅”的主体思想,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室内外就医环境。便利病人的就医路线,创造舒适的候诊、治疗空间,提高对病人的服务质量及设施,同时也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自身的保健卫生条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了医院的使用者——人的活动。作为来医院看病的病人,应体验到最舒适和便利的流线安排;作为长期住院的病人和这里工作的医务人员,可以享受到最宜人和轻松的环境氛围。无论是室内共享大厅,还是医院室外的开放庭院和广场,都给人带来了自由的交流和活动空间。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合理使用空间,发挥空间的有效性,提高经济效率,符合经济投资和面积控制。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分期实施,可持续发展。贯彻“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精神,细致考虑目前的建设与远期建设的连贯性、可扩展性和可操作性,各期无缝衔接。

二、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

总体规划的医院占地面积约为61900平方米,建成后医院总建筑面积将达到约103500平方米,床位数将达到1020床,最终形成功能完善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总体规划以院区原有病房楼和医技楼为基础,在原医技楼基础上加建放疗中心。医技楼南侧为新建门急诊医技病房综合楼,建筑面积约为51700平方米,其中门急诊部分满足未来院区所有门急诊量,并有一定的发展预留空间。病房部分的设计从7层至16层共450床,以满足未来院区病房的需求。综合楼还设计了部分医技科室,作为对未来院区医技的发展用房。综合楼建设约8000平方米的地下车库,可容纳机动车约160辆,并设有约2000平方米的设备机房。有风雨连廊将原医技楼,原有病房楼和门急诊医技病房综合楼相连,使病人可在室内环境完成所有就诊过程。该区域形成整个院区的医疗区,资源整合,相互联系,功能比较完备。原有病房楼北侧地块规划为院区的后勤用地,新建后勤综合楼,建筑面积约为9600平方米,包括后勤,行政办公,洗衣房,库房,职工食堂,营养食堂,职工宿舍等综合功能,并充分考虑其处在健康路和健康西路转角处的沿街城市景观。宿舍部分位于三层至五层,日照可满足规范要求。医院区西侧为新征地块,规划中在新建门急诊综合楼西侧的地块建设科技实验楼,建筑面积约为96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6200平方米,地下为3400平方米的地下车库,可容纳机动车90辆,其建筑设计造型考虑于门急诊综合楼相呼应,沿宁海路形成一体的现代化院区形象。在原用病房楼西侧的地块建设康复病房楼,建筑面积约为6600平方米,拟设床位200床。康复楼南侧为集中景观绿化,方便康复病人休息散步。整个布局贯彻功能分区合理,用地疏密有致,分期实施,节约成本,有效运行的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规划思路有效可行。

三、医院的交通组织规划

医院主入口位于宁海路上,人车交通繁杂,总体规划需着重通过对医院的入口、广场、道路、院内步行道路规划,力求实现人车分流、洁污分流、动静分开的思想为医院提供高效、安全的立体交通体系。本工程主要有以下四项内容来组织交通出入口及广场的相互关系,并将其有机的结合。

1、医院的出入口设置

综合实际使用情况,沿健康路设置住院入口。沿宁海路东侧设置医院的门急诊出入口,西侧设置一个次入口。在健康西路上设后勤出入口,在基地西侧设一个附属出入口,以方便康复病房住院探视;出入口的设置,使人流得以合理流通,互不影响。

2、全院的交通组织

规划的全院道路最终形成四纵四横的格局,比较规整合理,由宁海路上的主入口进入院区为院区的一条主轴线,入口处设置环形回车道路,将车流导向东西侧,并可直接到达门诊入口前,结合景观绿化和铺地,形成入口广场。车行道主要由四周环通的道路解决,并作为院区的消防环道,科学合理,易于管理。

3、功能交通组织

门诊病人由宁海路上的门急诊出入口进入,通过环形道路,即可快捷的到达门诊入口。也可由环道导向至地下车库或地面停车场。急诊急救由门急诊出入口进入,通过环道分流方便快速的到达急诊部。住院探视人员入口由设在健康路上的住院入口进入由环路方便的到达病房楼住院大厅。物流流线由后勤出入口进入定期、定时、定线路作业,废弃物及污物流线夜间作业。

4、停车设置

根据国家及地方规范要求,全院将规划机动车510辆,其中地下停车160辆设在门急诊综合楼地下室,另有90辆设在新建科技实验楼地下室,其余为地面停车260辆,分散于门诊,急诊,病房,后勤等各功能区,而在西侧地块设置相对集中的地面停车场。根据救护车的使用特点,设计中集中布置在抢救区域前的场地。规划非机动车停车4000辆,设置在门急诊综合楼南侧,原病房楼西侧和北侧,不影响城市景观,使用相对方便。

四、总体规划分期建设需考虑事项

由于如皋市人民医院是一所1921年建立的历史悠久的老院,规划中需保留基地内现有的医技楼和病房楼。近期建设两栋楼:新建门急诊医技病房综合楼,新建后勤综合楼。考虑建设过程中,医院资源的整合过渡,需分步建设:首先拆除原有门急诊楼,同时征下沿宁海路的商务楼,迁入门急诊部临时过渡,然后建设门急诊医技病房综合楼,在拆除的门诊楼场地留出大面积的绿化用地。待综合楼竣工,再将门急诊部迁入,并拆除临时征下的商务楼。然后拆除原发电机房,迁入新建病房楼中,在原发电机房的场地建设新建后勤综合楼。同时征下西侧地块,作为集中地面停车场地。远期根据院方发展情况,拟在西侧地块规划建设科技实验楼和康复病房楼。建设完成后达到床位数1020床,功能进一步完善。

五、总体规划环境与景观需注意事项

医院的整个基地为相对规整的四边形,地势平坦。建筑必须与环境相结合,用景观来丰富建筑空间。沿健康路是一个开敞的空间,设置了开阔的院前广场空间,环境丰富,并可起到人流的导向性,通过广场与绿化结合,形成人们休闲和活动的开放空间,有着美化沿街景观作用,同时该广场位于新建的病房楼南侧,使住院病人及就诊病人能够得到良好的院内环境,清新的空气,减少患者焦虑。沿宁海路的主入口特别设置了回车广场。此广场与沿健康路的开放广场相连,视线完全开放,形成了非常开阔的入口景观视野。拟建的康复病房楼南侧形成大规模集中绿化用地,相对比较安静,可设计园林式景观,结合不同树种,布置雕塑,艺术灯具等小品,绿化作为康复住院病人休闲活动,散步疗养的场地,可供住院病人作为康复的医疗方式,又可达到美化医院的效果,达到绿化资源共享的目的。基地四周均布置绿化带,既可作为院区隔离公路噪声的生态屏障,又可净化改善整个院区的空气环境,美化医院的城市形象。在建筑物的周边用绿化环绕,建筑在绿化中生存,绿化衬托建筑。整个基地环境优美温馨,给病人提供了一个良好就医环境及愉悦的心情。规划全院绿地率将达到45%。

六、总体规划需考虑其他事项

1、总体消防

建设完成后的建筑间距均满足消防规范要求。全院主体交通形成消防环道,消防车可以方便的到达每个建筑物,建筑物四周设有4米以上的环通消防道路(利用车行道路),新建门急诊医急病房楼高层部分的东南、西北部分外墙直接落地,相应的设置了消防登高场地。

2、日照分析

主要建筑朝向均为南北向,根据日照分析原有病房楼,新建门急诊医技病房综合楼,新建康复病房楼病房部分均满足大寒日的3小时以上日照要求,日照符合规范要求。规划中新建建筑对医院周边建筑的日照影响由当地规划部门提供综合日照分析。根据日照分析后勤综合楼宿舍部分(3-5层)能满足规范的日照要求。

3、给水、排水

给水水源取自院区原有市政给水管,分别从其东面的健康路和南面的宁海路引入,为二路供水。院区给水管呈环状布置,以满足新建工程(高层建筑)的生活、消防需要。设置消防贮水池有待方案细化确定,各建筑物生活给水由院区给水管分枝引入。排水体制以室内污废分流,室外雨污分流考虑。分别接入院区雨污水排水系统。大楼污废水均集中排入院区污水处理站,并按环评要求,经有效处理达标后排往城市污水管。

4、电气

中西医结合的前景篇3

【关键词】中医文献岭南医学特点民国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就认识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所聚也”。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群,由于生活习惯、人群体质的差异,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证候和防治方法有其特殊性,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医家风格和医疗特色。岭南医学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于19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的基础,该校所收藏的民国时期岭南中医文献比较齐全,这部分藏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的学术思想和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笔者近年来在整理这部分藏书的同时,总结了这一时期岭南医学文献的特点。

承前启后,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民国时期,中医著述沿自清代以来的特点,重视对古典医籍整理研究,并在理论上有所提高。对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籍,不是原本照搬,而是经过系统整理及收集后世各家之说而予以补充,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如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云:“仲景书必跳出旁门可读,……先生收回唐宋以后之原书还诸仲景,而仲景不亡。其编曰《读过伤寒论》,不读则拾人牙慧,……是书乃伤寒论之文谰,先生即张仲景之书记,两本书若作一本读,则此解如蔓藤,觉有伤寒论为之前,是书宜今亦宜古。”[1]在近代教育体系确立之后,以一部经典、一家注疏作为教材的传统方法已不能适应,必须适应发展需求,将中医典籍的研究与新式教育体系相结合。对中医理论不仅作系统的整理,而且联系实际,去粗取精,进行发挥和提高。如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务在“博取众说,去其重复,撷其英华,发挥药性之本能,提挈药用之纲要,……又益以各种医书,补其未备,旁及西说,作借镜焉”[2],尽量采用各家之长,以启迪思路。

注重实践,结合临床总结经验

岭南医家一直非常重视医疗实践的有效性,不尚空谈。重临床、务实际这是一种优良的医学学风,但这也使岭南医家不擅总结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故在全国范围影响较小。民国时期广东中医学校的兴起,促使老中医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将其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如岭南骨伤科素有优良传统,其以精确的理伤手法、独特的固定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伤科用药著称于世。但近代广东骨伤科名医大多尚武,对医学理论探讨较少,伤科学著作甚少,其丰富的各种理伤手法,或散记载于其他医籍中,或在民间流传,一直未能归纳总结、整理提高。近代岭南著名骨伤科医家管季耀认为:“我中国驳骨一科,其术之妙,其药之效,其技之能,有不驾乎外国者哉?果能于各科之中,合中西医学,舍其短而取其长,细心研究,使我国四千余年至精至微之医药学,发明而广大之。”[3]“因将三世所历试不爽妙要灵方,编成课本,综其大纲,详其节目,俾学者有所循序焉。”[4]于1929年编撰的《伤科学讲义》,把骨伤经验上升为理论,填补了岭南,乃至全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文献编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其编撰形式呈多样化格局,既有专著,如黎庇留的《伤寒论崇正编》、黄公伟的《伤寒切解》、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等;又有教材讲义,如梁翰芬的《诊断学讲义》、管泽球的《外科学讲义》、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吕楚白的《儿科学讲义》等等;更有学术期刊,如李仲守主编的《医林一谔》、张阶平主编的《杏林医学》等。可以说,在编撰形式上,突破了原来经学式研究的独尊地位,开始从多种角度、多种思路对古典医籍进行注解和阐述,并借鉴了近代其他学科讲义的一些形式,编写通俗教材或给原文加注释,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作为入门阅读之用。如谢泽霖与李近圣合编的《妇科学讲义》,其中第一、二篇在所选录的名家论述之后加上按语。如该书第二章第一节,《素问》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5]之后紧跟按语:“按,经水固有应乎天气之因,而亦能因天气以为病,凡属六淫所伤者,是外因也。”[5]又如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西药概要讲义》,该书以贺氏治疗学为底本择要节录,详细论述了各种西药的成分、用法、疗效等等,还配有各类术语、药物的英文名。

学科门类,基础临床分类清晰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在学科分类上大致可分为基础、临床、中药、中西汇通等学科门类。基础类又分为中医基础类及西医基础类,如卢朋著的《医学史讲义》、陈汝来的《生理学讲义》、《病理学讲义》、马毅民的《卫生学讲义》等。临床类分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科,如内科有高轩、陈任枚、刘赤选、钟少桃等人分别编写的《温病学讲义》、杨志仁的《内科学讲义》、陈汝来的《杂病学讲义》、李光策、胡镜文分别编写的《金匮讲义》等,外科有管泽球、巫达云分别编写的《外科学讲义》、管季耀的《伤科学讲义》,妇科类有谢泽霖、李近圣、吕楚白、林国铭等分别编写的《妇科学讲义》,儿科有陈汝来的《儿科证治纂要》、吕楚白的《幼科要旨讲义》、《儿科学讲义》、古绍尧的《儿科学讲义》,五官有古绍尧的《喉科学讲义》、梁翰芬的《眼科讲义》,针灸有周仲房、梁慕周分别编写的《针灸学讲义》。中药方剂类有卢朋著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编写的《药物学》、《方剂学讲义》,邓鹤芝为广州光汉中医学校编写的《方剂学讲义》、以及黄悌君的《药物学》、罗绍祥的《药物学讲义》。中西汇通类有《中西医学比观》、《中西医学全书》等等。

随着对疾病认识日渐深化,临证经验的更加丰富,各科都有一些专门论述某些病种的著作问世,也使得教材分科更细。例如,儿科对麻疹、痘疹的诊治有进一步的研究,如陈伯坛的《麻疹蠡言》、《痘疹学讲义》、古绍尧的《痘疹证治》,外科对性病也有专论,如管泽球的《花柳学讲义》,且各有自己的见解。

教材内容,引进自然科学成果

民国时期的岭南医学文献主张吸收西方医学教育,用西医学知识丰富自己的教材,不满足于整理古籍文献与临证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倡中医教材融会贯通中西学说。在教材的编写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尝试,试图沟通中西医理。如张公让的《中西医学比观》。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比较粗疏,所以专门编撰了《全体学讲义》,该书绪论中有说:“欲研究身体之构造,须讲全体学(又曰人体解剖学);欲研究各部分之功用,须讲生理学。此二科者,乃医学之基础也。”[6]其他诸如《西法诊断学讲义》、《化学讲义》、《生理学讲义》等等,体现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谋生存、图发展的特点,并开始吸收和利用近代科学的成果和技术来补充及研究中医。

【参考文献】

1陈伯坛.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2卢朋著.药物学讲义·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3管季耀.伤科学讲义·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4管季耀.伤科学讲义·自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中西医结合的前景篇4

关键词:现代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规划概况

1.1规划背景

大沥原先重视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忽视农业的发展,形成大沥镇东部中部较发达,西部片区相对滞后的局面。“十二五”南海区产业发展计划“中枢两翼,核心带动”,首次将都市型农业发展列入其中。借此契机,大沥政府将加大投资,推动西部片区前进步伐,提升西部片区整体经济实力,使大沥各区域整体取得均衡发展。

1.2地理位置与规划范围

大沥西部地区地处广佛核心区边缘,位于南海区大沥镇的西部,北临松岗南国桃园、南接罗村街道办及机场片区,东至大沥镇中心、西临南海狮山大学城。规划用地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

1.3规划依据

(1)、《广东省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粤府办[1999]66号)

(2)、《广东省(广东省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

(3)、《佛山市农业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年)》

(4)、《佛山市建设农业现代化园区的实施意见(2004年)》

(5)、《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总体规划》(2004~2022)

(6)、《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7)、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范。

1.4规划原则

(1)生态的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应该注重生态环保,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创造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

(2)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从效益原则出发,规划中将考虑最佳投入和综合效益最高的项目组合。以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搞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经济效益。

(3)整合优化提升的原则

在形成农业休闲综合体的基础上,改善现有的观光休闲条件,优化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基于农作物的一产向三产附加值的增加进行提升和创新,从而实现由生产型农业向都市休闲型农业的升级。

(4)突出创新特色的原则

规划中应着眼于创新,打造游乐、文化、标志性景观等,形成核心吸引力,通过引入一些新的休闲观光项目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形成本地化的休闲结构和产品,并使得其快速成长为当地休闲观光农业的龙头产品。

(5)挖掘当地民俗文化的原则

规划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项目内在的民俗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提升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高水平利用。

(6)可操作原则

大沥西部片区的发展规划应切合实际,符合大沥镇的镇情和村庄现状的实际,提供大沥西部片区建设的框架,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当前建设发展提供依据。

1.5规划任务

(1)以《大沥总规》为依据,确定大沥西部农业的性质和发展思路;

(2)进行用地布局和道路系统规划,合理安排利用农业生产生态用地,优化配置资源;

(3)挖掘当地民俗、农业特色,使每个村庄组团都有规划亮点。

1.6规划期限

为与《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总体规划(2005-2022)》相衔接,本次规划以2011年为基期,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2年。

2现状概况与评价

2.1现状概况

2.1.1区位条件

大沥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中部,地处广州和佛山两地之间,东距广州9公里,南接佛山禅城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1.2自然条件

大沥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夏长冬短,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1.8℃;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563.37毫米,4-9月为汛期,其降雨量占全年的81%,7-9月为台风季节。大沥镇处于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水资源比较丰富。

2.1.3社会条件

大沥镇总面积125.7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6.2万人,外来人口约24万人,设大沥、盐步、黄岐3个办事处,共有32个村委会和15个社区居委会。

2.1.4历史文化资源

大沥镇有中国曲艺家协会创作基地、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醒狮之乡、书画之乡、粤曲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醒狮之乡、粤曲之乡)等荣誉称号。

大沥镇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如狮会、生菜会、龙母诞、龙舟赛等;大沥镇还有广东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文物单位,以及位于珠江黄岐段的龙母庙。

2.2综合评价

2.2.1、有利因素

区位优越,处于广佛都市圈的核心区域;

交通优势,周边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周边地区优势,处于广州、佛山禅城、南海桂城三大城市中心的边缘;

观光人群优势,周边居住组团的市民,都是周末、节假日观光潜在的消费人群;

人文优势,沥镇每年举办的狮会、生菜会、龙舟赛,都吸引四方友人前来观赏助兴,还有广东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曹边曹氏大宗祠、宋叶颙墓。

2.2.2、不利因素

(1)周边南海地区有大型的生态休闲农业基地,竞争激烈,分散客源。

(2)区内水系不够发达,河道狭窄尚未治理,缺乏特质景观,而且污染严重,水质差,近期难以充分利用。

(3)大部分乡村工业区、与耕地、民居混杂一起,严重污染环境,且不美观,破坏乡村的自然景观。

(4)由于土地使用权分散在各村各户,造成土地使用权的比较混乱。

3定位目标和规划结构

3.1目标定位

规划定位:“岭南乡村民俗博览都市休闲农业走廊”

规划目标:把大沥西部片区打造成岭南民俗游玩中心,都市度假生活中心,中医药科技研究中心,农业创意休闲中心,使大沥西部片区成为融合生态、农业、休闲民俗、旅游、产业的综合体。

3.2规划结构

总体规划结构为“一轴、一环、四组团”

“一轴”为机场涌的河道景观、周边的景观为大沥西部片区的景观轴线。

“一环”为环绕大沥西部片区的绿道,形成整体景观游览路线。

“四组团”为“生态度假生活组团”、“中医药科技组团”、“都市休闲农业组团”“乡村民俗文化组团”

4功能分区规划

4.1生态度假生活组团—“品味生活”

生态度假生活组团由广佛新世界都市综合体组成。

广佛新世界都市综合体,将保留原有的高尔夫俱乐部,建设现代健康生活示范区、商务度假、养生理疗和运动休闲等多种功能的都市综合体。

4.2中医药科技组团—“华南药谷”

中医药科技组团由中医药生物科技产业园和仙溪药谷公园组成

中医药生物科技产业园设置集“产、学、研、治疗、养生、休闲、交易”多位一体的中医药综合性产业集聚平台,形成广东省中医药、保健品、医疗设备、生物技术产业体系中的研发、生产和交易的重要节点。

仙溪药谷公园,设置中药广场、经脉广场、医圣广场、中医文化园、药材园,通过场景雕塑、景观小品,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环境景观的特色。

4.3都市休闲农业组团——“漫步田园”

都市休闲农业组团由蔬菜科技园、花卉天地、运动世界、田园休闲园组成。

中西医结合的前景篇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大,大学校园建设如火如荼[1]。校园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担负着继承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重担,如何在进行校园规划时将校园特色文化融合其中成了近年来学界的热门研究范畴。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六朝古都南京,学校具有八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共设有卫生管理与基础学院、临床与护理学院、药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医学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5个二级学院,开设临床医学、针灸推拿、护理、助产、药学、中药、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卫生信息管理、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17个专业。浦口校区建设于本世纪初,本文探讨的是浦口校区的校园规划。学校明确地把“办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卫生类高职院”作为办学目标,校园药草飘香,中医文化氛围浓厚,常年的中医文化熏陶使学校积淀了鲜明浓厚的中医特色文化底蕴。

1校园布局

1.1校园布局原则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浦口校区位于南京市老山脚下,占地面积310余亩,北侧紧临浦口区委党校;西侧与老山森林公园接近;南侧为象山南路;东侧为黄山岭路。基地地形呈缓坡状,地势由东往西逐渐上升、由北往南逐渐下降。校园东侧有老山泄洪渠贯穿整个校园,在校园内自然成湖。校园规划于21世纪初期,在规划时立足于对传统中医文化的认知,基于对中医文化的尊重,充分融合了中医文化精神,形成独具中医特色的校园规划。

1.2校园布局构思

位于老山国家森林公园脚下的校园,要以绿色老山为背景,依照西北高、东南低的最佳有利地形,逐步建成依山而起的建筑立体景观,要发扬中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中庸之道,不过于张扬个性,建筑的布局要简单大方。校园要充分保留天然山体、水面和植被,正确处理校区功能布局,形成“特色美、整体美”的校园空间。规划前通过查阅中医文化的书籍文献,试图提炼出有关中医文化特色的一些思想,以激发规划工作的灵感。人文自始初,中医伴随生,中医文化源远流长,药草飘香万古芬芳。中医坚持有机整体观,强调人体的任何组成部分都是作为身体整体的局部而存在的,中医认为:“将人的五脏、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液、五志、五味等各人体组成部分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联系起来,从而共同和谐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徐善继的《地理人子须知卷首》说道:“穴者,盖犹人身之穴位,取义至精。”

1.3校园布局解读

1.3.1一环——“交通环”

《医学入门经穴起止》说:“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即是说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大小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并像网络一样相互联络。浦口校区采用良好的道路结构作为“经脉”使校园各功能分区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并形成系统。在校园各功能区空间以外,规划一条机动车交通环路,作为校园的交通骨架,道路线形因地制宜,转折有度,不但充分结合地形,而且软化校园空间结构。所有校园次级路、步行系统等都通过这个环路进行组织,并与校园外部进行交通联系。地面机动车集中停车场按照接近使用区域的原则布置在环路。

1.3.2两轴——“悬湖轴”“杏林轴”

校园通过轴线美表现中医文化融汇贯通、通古博今,结合基地在东侧黄山岭路上的东入口以及南侧象山南路的南门入口,规划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入口轴线。采用中医特有词语“悬壶”和“杏林”将两根入口轴线分别命名“悬湖轴”和“杏林轴”,在景观上是校园主要区域的组织者和创造者,分别形成有收放韵律的空间序列、对比变化的空间界面,创造了有空间特色的校园入口,在文化意义上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同时,在两根轴线的交汇处建立广场,以我校首任校长杨崇瑞的名字命令为“崇瑞广场”。东轴(悬湖轴)穿越悬湖门(东门)、悬湖大道、悬湖台、崇瑞广场。轴线的设置依托现有堤坝加以拓宽,设置成车行、步行结合的主干道。南轴(杏林轴)穿越杏林门(南门)、杏林大道、崇瑞广场。轴线依山就势,南低北高,随着轴线的延伸而逐渐上升,创造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

1.3.3三门——东门、南门、西门

中医认为:“血脉畅通,病不得生。”这也是中医抵抗衰老理论的要义。将此致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血脉通畅,健康长寿”。校园共设三个大门,校园东侧的黄山岭路上设东大门,命名为悬湖门,南侧的象山南路上设南大门,命名为杏林门,西侧的规划路上设西大门。三个大门进出学校的人流、车流好比三股清流涌入学校,意喻打通“血脉”。

1.3.4四区——办公区、教学实验区、体育活动区、后勤生活区

人体是最大的药库,穴位是最天然的药物,很多疾病可以通过穴位治疗收到很好的效果[2]。校园要达到有效运转的效果,需要点中穴位,抓住要害。整个校园分为四大功能区板块:办公区、教学实验区、体育活动区、后勤生活区。四个功能区沿着地形形态自然延展,划分明确,关系清晰,并能较好地与周边道路相协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功能。在校园内设置教学实验区作为校园的核心区,教学试验区由教学楼、实训楼、培训中心、图书馆组成。对于百会穴,素有百脉之会,贯达全身的说法。高校行政管理涉及到高校日常正常运转的方方面面,在保证高校正常有效运转中具有统一协调指挥的领导作用。在校园内设置办公区如同百会穴,将学校中枢指令贯达学校各个层面。办公区由办公楼组成。研究表明,通过刺激合谷穴,能让身体的免疫机能大大增强。学校的体育运动区就是“合谷穴”,为教职工和学生多参加体育运动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娱乐身心提高良好的平台。体育运动区由操场和体育馆组成。足三里位于足阳明胃经,被视为“人体第一长寿穴”,是临床针灸科常用的保健穴位,属于人体的基础穴位。校园的后勤生活保障是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工作的物质保证,为此设立后勤生活区,作为校园基本保障区域,属于校园的基础组成部分。

2生态景观设计

2.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本案从校园总体规划出发,寻求自然与人文的交汇,根据地形地貌特色,因地制宜组织和构筑空间,保护自然景观,同山体呼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为学校营造出一种自然、人文、舒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自然山水校园。

2.2生态景观设计构思

将阴阳互易的理念体现在设计中,硬质的建筑、地面铺装与软质的绿化、水体相融合,建筑的实体正空间与虚空的广场、亭院相结合,种种类型的阴阳对比、消长、融合,形成和谐的校园。将中医以人为本的“仁”思想融入景观服务中,校园的景观本着为师生提供优质生活环境的原则,力求创造风景宜人,魅力校园的环境,力求为师生提供工作学习、培养人格、交往互动、情感交流、休闲娱乐的人性化活动空间。“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医文化的重要内涵,《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参”,尽量减少破坏原有山体、水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2.3生态景观设计解读

位于校园两条轴线交汇处位置的崇瑞广场紧临山体,广场四周上升的台阶将人引向广场中央树立的杨崇瑞博士雕塑,广场地面主要采用大面积的硬面铺装,在大面积硬面铺装中分割出部分小面积辅以绿化,体现出“阴阳互易”的文化精神,给人以视觉缓冲。广场是校园的活动集散场地和视觉文化交流中心,构成了广场的主要景观,是整个校园景观的升华。围绕崇瑞广场将校园生态景观打造为三个板块,分别为校园入口区、山体休闲区和滨水休闲区。校园入口区:校园入口区是对外展示校园风采、联结校内外过渡空间的窗口,所以整体绿化采用规整式布置,体现学校庄严的风格。从东校门至崇瑞广场为景观主轴,以两排法桐构成简洁明快的树荫,林荫道更注重营造符合交往尺度的优雅空间,意在增强环境归属感与吸引力。从南大门进校至崇瑞广场为景观次轴,轴线两侧模仿“脊柱”形态,树立广场景观灯柱,轴线的高差变化由台阶和坡道进行处理。山体休闲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采用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充分尊重自然地貌的发展,尽量保留现状山体,同时尽量不破坏原有植被。山体休闲区一直延伸到崇瑞广场前,并设置两处山顶观景平台,是校园视觉聚焦中心。另外,“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山体景观的细节设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山体增设沿山步行道路,方便师生使用,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给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休闲空间,在山坡下设立休闲凳,方便师生休憩。滨水休闲区:在悬湖中建造绿色小岛,环绕水系设置的木栈道和亲水平台、水中小岛,岛上设置亭落,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和清水空间。自然与硬质驳岸的设置与水生植物的共生形成“阴阳互易”的感官带给师生最好的感官效果。图书馆前的临时草坡形成亲水平台,采用自然的方法处理坡面,既方便师生临湖亲水观景,又方便交流对话。

中西医结合的前景篇6

关键词:医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构建

作者简介:彭爱民(1969-),男,湖南长沙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广东广州5103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141-02

一、文化、跨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

文化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是人们共同拥有的思想和标准。人类生活的每一方面如个人如何表达自己感情及思维方式、如何交往、如何解决问题等都与文化相关并随之改变。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无线电波一样,它承载信息,尽管无形但无处不在。正如大多数常听收音机的人却难以描述无线电波是怎样转化成声音的一样,人们难以描述文化,尽管文化是构成人们行为、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文化的无限性很明显,同时也很微妙、难以理解。人类特定的行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在这无形、难以捉摸的文化中逐步形成的。但如果把收音机调到正确的频率,它便能传达强大的信息。因此很有必要构建准确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学习者对其所习得的以英语为母语的文化要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这些母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思考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这就要求英语学习者具备跨文化意识。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意味着英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从而保证整个交际过程的有效性。英语教师讲授英语知识时,只教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教会学生怎样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言,也就是必须掌握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必须懂得何时何地该用何种语体、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因此英语教师要着力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构建。R.Lado认为:“在倡导语言结构对比的同时,也要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引起的学习上的困难。”

医学英语的教学更应该进行文化比较,构建跨文化意识,这是由医学英语的特点决定的。从词源学来看,医学英语词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拉丁语和希腊语占极高比率,其语源差不多全部来自希腊语和罗马语,其次是来自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其本身所含的文化信息量就多,加之中医传统文化本身难以理解和学习,中西医药文化差异极大,因此医学英语的教学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不仅是一种技能,而且是各种技能的集合体。构建学生跨文化意识,有助于他们语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交际效率。

二、了解中西医文化背景,消除跨文化交际误会

中华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中医是其瑰宝之一,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医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并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学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我国政府曾经提出了团结中西医、中西医并重、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促进中西医结合的政策和措施。中西医结合的根基源自中西医文化。不懂得中医和西医的文化背景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西医学。因此,医学英语教师要比较中西医学,让学生在中西医学对比中体会中医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硕果,在对比和构建中继承中医文化,同时也接受西医文化的精髓。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文化大熔炉,它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从以“WASP”为主流的文化到“大熔炉”文化再到“多元大拼盘”文化的演变过程,其医药文化也是世界诸多民族医药文化的综合。在美国,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医治疾病的模式,病人和医生之间文化的脱离往往会造成少数民族中不成比例的疾病和死亡。美国白人常对少数民族文化持偏见态度,例如,黑人患心脏充血或肺炎时,接受治疗的待遇比白人差;黑人或西班牙人很难得到肾透析或肾移植。目前,美国的医院、医疗机构、政府健康组织,特别是医药和护理学校都在招募不同种族的人,以更好地训练他们治疗不同背景、不同民族的病人,摆脱文化偏见。

因此,在吸收西方优秀医药文化的同时,也要了解这些医药文化的背景,消除与国外医务人员或病人交际时的跨文化障碍,消除文化偏见和民族歧视,让不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误会消灭于未然之时。

三、医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构建

1.词汇层面跨文化意识的构建

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威尔金斯(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意思,没有词汇则什么都无法表达。词汇的差异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不同特点。语言学家莱昂斯(Lyons)曾这样描述:每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这种语言的社会产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内涵丰富的成语、谚语和格言、比喻和联想、典故、委婉语、禁忌语中。

医学英语词汇通常有七种构词方式:词缀、合成、词类转换、混成、逆构法、剪切、首字母缩写。根据词源,医学英语词汇可以分为两大类:本土词汇和外来词汇。本土词汇来源于古英语,外来词汇来源于其他语种。而大部分医学英语词汇是来自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外来词汇。因此教医学生学习这些医学英语词汇时,很有必要让他们了解这些词汇不同的文化背景来源,这样学生既可以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又能了解国外文化,避免词汇记忆时的单调、枯燥、乏味感。

如cold一词,先说明其症状类似于“寒冷”,来源于古英语,有两种词形,即盎格鲁方言的cald和西撒克逊方言的ceald。1537年引入其“感冒、低温”之意。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大量古拉丁语和古希腊语词汇被引入到英语中来,医学英语词汇也同样受到希腊语的冲击。

又如anorexia一词,它是1598年引入英语的希腊词汇,由前缀an-(意为“没有”)和词根orexis(意为“口味”、“食欲”)构成,因此原词意为“缺乏食欲”。1873年,英国著名医生WilliamWhitneyGull创造了Anorexianervosa一词,意为“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多发生在青少年女子中的心理失常,其特征为非正常地害怕身体发胖,体形不佳,连续性厌食和体重锐减,通常伴有自发性呕吐,经闭和其他生理变化。

再如来自拉丁语的医学英语词汇,最早受其影响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罗马帝国的日益扩大,罗马人把其语言也带到整个帝国的其他地区。英格兰被征服者威廉领导的诺曼人征服以后,受拉丁语影响更大,因为诺曼人的语言就来自拉丁语。如abscess一词来源于1543年拉丁语abscessus,字面意思为“离开”,由前缀ab-(意为“离开”)和词根cedere(意为“走”)构成。意为“瘘管,即由于受伤、疾病或先天性变形引起的把脓肿、腔洞或空器官同身体或其他空器官连接起来的病变的通道。”

医学英语教师通过诸如上述词汇教学,医学生便能了解医学词汇中不同的词源,从而熟悉词源背后不同国家的医药文化。

2.文化背景知识层面跨文化意识的构建

文化背景知识指的是与具体某一语言材料有关的政治、历史、经济、地理、文教、科技等背景知识。医学英语教师在处理语言材料前,应适当介绍与材料有关的背景文化知识,这样既能建构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又能使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材料内容。

中医学是一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医学中现代科学术语虽不多见,却有大量的中国文化哲学术语。如果教师不从传统文化背景上去讲解,只从定义出发是不行的,况且,教科书、工具书上的定义都有可斟酌之处。因此,只有从这些术语发生、发展的文化背景着手,才能真正把握中医术语的内涵和本质。以“阴阳”(yinyang)为例。传统文化中儒家突出乾阳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偏重于“阳”;道家强调阴柔的归藏、包容功能,以贵柔尊、自然无为、致虚守静为“道”,偏于“阴”。中医学则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注重“阴阳和合”,阴阳并重,兼蓄儒道两家之精髓。《黄帝内经》开篇说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不仅是中医药整个文化在诊治疾病方面的总原则,而且是中医药学在养生方面的总原则。

西医学有很多新的现代科学术语,人们常能通过一些西方地名、人名等了解西方医药文化背景。例如,川崎氏病(Kawasaki’sdisease)最早在日本发现,现在仍然发病频率最高。在美国,川崎氏病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每年有4000多名儿童发此病,80%的患者年龄小于5岁;波动热(Brucellosis)或马耳他热是病人患的一种细菌感染疾病,由布鲁杆菌引起,通过与受感染的动物接触而传染,症状是发烧、虚弱、头痛,也称布鲁氏菌病或地中海热;霍奇金病(Hodgkin’sdisease),亦称淋巴肉芽肿(lympho-granulomatosis)或霍奇金肉瘤(Hodgkin’ssarcoma),根据恶性度和宿主的免疫状态,分类不断在变动,本病是一种以淋巴结系统的肿胀为特征的重症疾病。

3.文化价值观念层面跨文化意识的构建

无论是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医学英语特定词语文化内涵的教学,还是医药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价值观念的构建,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强调个性、金钱、超越、进取精神、上帝、标新立异、效率、守时等,而中国文化价值观念则强调爱国主义、团队精神、奉献、回报、谦逊、和谐、礼貌、道德、和平、勤劳等。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中医英语教学要结合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体现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弘扬中医药文化,实现跨文化的构建。

参考文献:

[1]Sitaram,K.S,GogdellR.T.Founding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M].Ohio:CharlesE.Merl,1976.

[2]Hanvey,CulturalAwareness[A].E.C.SmithandL.F.Luce,TowardInternationalism[C].NewburyHouse,1979.

[3]CookV.SecondLanguagelearningandLanguageTeaching[M].Bristol:GreatBritainJ.W.ArrowsmithLtd,1997.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杜学曾.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7]梁镛,刘德章.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罗传伟.跨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9]彭爱民.论医学类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6,(5).

[10]孙庆祥.医学英语术语学及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12]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