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建筑论文范例(3篇)
水工建筑论文范文
就建筑工程本身而言,不合格的防水材料对工程本身的质量的破坏作用力是很大的。经调查,现在很多的建筑质量问题都出现在因防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上。大量的数据表明,建筑防水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一项可以提高建筑工程本身的质量的相当重要的工作。这也是人们做好建筑施工中防水材料质量控制工作的目标。
2目前建筑防水工程材料在实际施工工作中出现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成因
因建筑防水材料存在质量因素,在建筑防水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各类问题是很多的。其中主要的问题有:
2.1建筑防水工程材料对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
在追求生活环境质量的今天,环境质量在建筑工程检验检测时是一项很重要的检测指标。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影响的各项因素中,防水材料的质量问题是很重要的。在人们使用的防水材料原料中经常含有毒有害的化合物质,包括苯基化合物等。这些有害的挥发性物质会严重的刺激人的眼睛和皮肤,造成皮肤过敏、眼睛流泪、肿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苯基化合物甚至可能会引发癌症的危险。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人们现阶段普遍使用的防水材料的主要成分造成的。
2.2落后的产品及技术对建筑防水工程材料质量的影响
现阶段国家在建筑防水材料的生产标准上有严格的规定,但是人们看到依然有大量的低档甚至是不合格的防水材料在生产和销售之中。这些使用落后的产品和技术生产的各类防水材料的质量是无法控制和保证的。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因为一些小的生产厂家或作坊式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生产防水材料的过程中使用了了劣质的的材料和落后的技术才造成的结果。
2.3影响建筑防水工程材料质量的制度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发现在建筑防水材料质量的控制工作中的很多问题都与人们现行标准和制度问题因素有关。在标准因素中,现在人们使用的许多标准都是2000年以前制定的,如《石油沥青玻璃纤维胎油毡GB/T14686-1993》标准是1993年制定的,显然已经严重落后于现现在的建筑施工质量要求了。在制度因素中,我国的许多现行制度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市场要求。如在西方国家防水工程的保质期多为10年至20年,而我国的防水工程保质期只有5年。再比如在防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追究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造成了追究责任难的现象,使得许多防水工程出现问题的业主,不得不选择自认倒霉的现象。
3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好建筑防水工程材料质量控制的措施
既然人们知道了建筑防水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在建筑工程质量中的重要性,而实际工作中又在质量控制中又存在很多的问题。人们应采取哪些措施做好相应质量控制工作?自我提出自己的几点措施意见:
3.1做好防水材料进货链的质量保证工作
产品进货链的质量检验监控在防水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措施。这主要包含两点工作:一是选用合格的防水材料;二是选用正确的防水材料。在进货过程中首先人们要选用拥有产品生产资质的正规厂商的合格产品。预防有部分包工人员以次充好,选用价格低、质量低的防水材料进行施工,影响了防水工程的质量。其次人们在建筑防水施工对防水材料进行选择时,应选用正确的防水材料,而不是因为成本等问题采用低档次的防水材料,进而影响建筑防水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在防水材料的进货链中,人们必须保证选购的防水产品既有质量保证又符合建筑工程的设计质量要求。这就要求防水进货的过程需要工程质量检验监督部门、工艺控制部门、施工操作部门集体合作把关,才能确保做好此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
3.2做好防水材料的日常质量抽查工作
因为建筑防水材料因为受到其本身特质影响,容易受到温度、湿度、阳光等外界因素影响。一旦仓储管理不当就会影响其质量,出现各类质量问题。且大多数的防水材料都有保质期,而建筑工程是一种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工作,所以防水材料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加大。所以在建筑防水材料的日常质检检测工作中,日常的防水材料质检抽检工作就十分必要。防水材料的日常质量抽检工作主要是针对建筑工程中库存的防水材料,特别是对已经打开使用、存放时间过长、保存环境恶劣等存在问题的材料要重点进行检查。质检人员在抽查中发现问题时要及时上报,并对相关的材料比如同时间进货的材料、存放条件相同的材料等进行全面检验,及时淘汰质检中发现的不合格的材料,确保整体的建筑防水工程符合质量标准。
3.3建立全面的质量监督工作,确保做好全面的质量控制工作
除了做好以上的质量控制工作外,在建筑防水材料质量的控制工作中还应该建立全面的质量监督工作。特别是在建筑工作具体过程中,质检检查部门必须做好质量监督工作。比如在施工过程中防水材料的处理过程中各种防水材料的比例十分重要,质检部门在质量监控过程中必须做好配比的监控工作。再比如防水施工工程中,卷型防水材料与防水涂料的使用顺序是一个很严格的的操作工艺,要求质量监控人员的严密控制。诸如此类实际工作的质量监督工作是质量控制工作十分重要的组成因素。
4结束语
水工建筑论文范文篇2
当水工建筑物修筑在地震烈度7°(含7°)以上区域时,应进行抗震计算,以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为做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水利部先后两次编制《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即SDJ-78(试行)和SL203-97。
在执行规范SL203-97过程中,发现4.9.1地震主动动土压力计算公式中,对主动动土压力系数Ce取值的提法值得商榷。
2地震主动动土压力计算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中给出的地震主动动土压力代表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Fe——地震主动动土压力代表值
qo——土表面单位长度的荷重
Ψ1——挡土墙面与垂直面夹角
Ψ2——土表面和水平面夹角
H——土的高度
γ——土的重度的标准值
φ——土的内摩擦角
θe——地震系数角
δ——挡土墙面与土之间的摩擦角
ζ——计算系数,动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效应时取1.0,拟静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效应时一般取0.25,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取0.35并规定,公式中的Ce应取式(2)中按“+”、“-”号计算结果中的大值
3墙后填土为水平面时主动土压力系数应小于1
主动土压力按库伦理论计算,墙后填土是砂土,只有内摩擦角φ,没有凝聚力C(若考虑凝聚力C的影响,则通过加大内摩擦角的办法,即采用“等值内摩擦角φ0”将凝聚力C包括进去),因此主动土压力系数是与土的内摩擦角φ密切相关的。在墙后填土为水平面,砂性土内摩擦角φ为15°~50°时,主动土压力系数应小于1。
3.1地震主动动土压力系数Ce计算公式中的明显不合理
在SL203-97中4.9.1条地震主动动土压力公式中,主动土压力系数Ce值的大小关键在于,规范要求取“+”、“-”号计算结果中的大值。此种提法不妥,因为采用时,Ce值肯定会大于1。
(1)地震主动动土压力与静土压力计算不同,在于水工建筑物遭遇地震时主动动土压力要考虑地震系数角θe的影响,θe是随着地震烈度的大小而变化,其公式为:
式中ζ——计算系数,一般取0.25,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取0.35
αh——水平向设计地震加速度
αv——竖向设计地震加速度,应取2/3×ah
现将不同地震列度的θe值计算如表1,可供抗震设计时应用。
可见,当Ce取“-”号时得2.8891,数值不确切。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应将库伦公式中的土容重γ,土的内摩擦角φ和墙面与土之间的摩擦角δ,均按地震基本烈度对应的地震系数角θe,分别修正为λ/cosθe,φ-θe。
(2)取地震烈度7°,土的内摩擦角φ为22°,11°,其余Ψ1、Ψ2为零的情况下,分析对Ce值的影响。不同φ值的Ce值计算如表2。
可见,Ce在采用时,其结果毫无实用价值。
3.2动土压力与静土压力比值分析。
地震主动动土压力包括静土压力和动土压力,用两者比值分析地震动土压力系数Ce采用的正确性。
(1)利用公式分析
已知地震主动动土压力系数为0.4318,而静土压力系数
(2)利用SDJ-78(试行)中公式核算
按公式
式中Ce——地震动土压力系数,取4.0
Cz——综合影响系数,取1/4
kH——水平向地震系数,7°度地震时为0.1
φ——内摩擦角,22°
E——静土压力
动土压力与静土压力比值为4%。
(3)利用SL203-97中4.9.1公式的编制说明近似估算主动动土压力值和其比值。
经过对某工程实例计算后,动土压力与静土压力比值为5%。
4计算实例
现用某节制闸翼墙桩基整体稳定实例进行分析,地震主动动土压力经采用不同计算方法,其结果见表3。
已知条件:扶壁式档墙,墙长20m;墙底宽8.0m,墙后填土水平高度7.5m;填土等值内摩擦角22°;翼墙墙面与土之间外摩擦角为11°。墙后水深6.78m土饱和容重为18.2kn/m3,遇7°地震时取地震系数角为1.46°。
由表3可看出SL203-97与GB50286-98地震主动动土压力数值极其相近,但SL203-97动土压力仅占静土压力的2.8%。其原因在于SL203-97中4.9.1-1公式含有数值。
当墙后填土表面为水平,且墙面无外荷,墙面与垂直面夹角(Ψ或α)为零时,简化计算公式如下:
虑0.9833影响,计算结果为2486.5KN≈2487.3KN(GB50286-98),其动土压力与静土压力比值亦为4.6%。
另外再分析SL203-97中4.9.1-1公式,计算系数ζ取0.25和0.35对地震主动动土数值的影响,见表5。
当ζ为0.35时,地震角取2.05°,则Ce值为0.4397,,和当ζ为0.25时,地震角取1.46°,则Ce值为明计算系数区分0.25和0.35实际意义不明显。
5结语
(1)经过分析计算,在采用SL203-97中4.9.1公式进行抗震设计时,地震主动动土压力系数Ce应只取值计算,这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港口工程技术规范》(1987年)、《水运工程建筑物抗震设计》JTJ201-84及《水工设计手册》第七卷挡土墙部分的规定相一致。
(2)在采用SL203-97中4.9.1公式时,计算系数不再区分0.25和0.35。
(3)建议SL203-97中4.9.1公式与《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中当地震设防时主动动土压力库伦公式相统一。
参考文献:
(1)甘维义,甘城.《水工设计手册》[S].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
(2)冯国栋等.《土力学地基与基础》[M].中国工业出版社,1963.
(3)《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S].水利电力出版社,1998.
(4)《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DJ10-78[S].水利电力出版社,1978.
水工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字:给排水工程建筑设计
一、问题的由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工作环境、生活质量,特别是对美的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原有的一套设计习惯。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求对以前不受建筑设计重视的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来一个较大的改革,以适应日趋变化的业主市场。
长期以来,给排水工程设计采用的是一种封闭静止的方法,就工艺而工艺,就生产而生产,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单一的一种功能,没有综合地考虑各种要素,因此工程的最终结果必然不能全方位地满足业主的各方面要求,更不能满足日趋重要的环境要求。
近年来给排水工程设计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必须在设计的观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革新,或者说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才能真正确保给排水工程的设计质量的提高,即良好的功能和良好的建筑形象的高度统一。良好的功能可为生产和管理人员创造舒适安全和整洁优美的环境,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良好的建筑形象也是一种功能,这种功能不光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水厂建筑的特点:一是工业建筑范畴,但不能忽略其美观;二是建筑物匍伏于地,尺度不大,并且形式单调均一分散、变化不大;三是构筑物所占比重特大,表现在体量闷沉、笨重,而且一般布置在厂区平面显眼的中心位置;四是污水处理厂气味重而难闻;五是为使水厂的环境更加接近自然,需有大面积的绿化。因此,水厂的建筑设计的意义倒并不完全在于如何做好工艺(这是很重要的),如何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而在于其理想的目标能得以实现,完美的构思能得以表达,合理的功能能得以兑现,以及优雅的环境能得以体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水厂的建筑设计首先应该在确实掌握丰富的信息、详实的资料的条件下,在加强内部工种联系的前提下,在正确的设计原则指导下和正确的方式组织下,有步骤、有计划地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去加以制订(其中还要特别重视国外的各种先进经验)。我们不能把设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封闭———自立门户的模式;单一———就事论事的模式,稳定———一成不变的模式;而应该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不断开放的、经常变化的动态体系,才能确保设计出一个完美的优秀工程。
二、要注意的几个因素
1工艺流程的要求
给水处理厂即一般常称的自来水厂。由于原水水质不同,工艺流程有各种组合,但它的基本工艺为混合、絮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在城市水厂中,基本流程为原水一级泵房加药絮凝池沉淀或澄清池滤池消毒清水池二级泵房用户。水厂内的主体处理构筑物中沉淀池、滤池基本上都高出地面,只有清水池可以埋入地下,而当沉淀采用平流式沉淀时,其池长达100余m,在水厂中会形成单调冗长的池体,都需加以仔细设计。
大多数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流程一般为提升后的污水重力经格栅沉砂初沉曝气二沉消毒出流。如果排入的水体是感潮水体,有时亦会在处理水排入前有提升泵站,以解决高潮时污水厂的出水问题。
对于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兴建的污水厂,为了解决构筑物的空池抗浮,往往以出水末端构筑物的高度为控制,而将进水泵站以后的构筑物以高出地面3~4m布置,这样就必须对这种沉闷不堪的大体量砼面作建筑处理,同时也必须对池间联系的狭小的通道走廊作恰当的建筑处理,否则作为一个整体环境来讲是极不理想的,往往也不易被人们所接受。
2总体规划的要求
总体规划非常重要,它是设计的灵魂。在规划时首先要有一个总体布局的构思,其中应包括:工艺布局的合理、道路走向的清晰、广场的适宜、地域的平衡、人流的互不交叉和公建用房(即生活区,其中包括办公、科研、试验、管理、会议室、食堂、厨房等内容)的最佳布置,然后按照①功能分区合理、简捷、便利、经济的原则;②风向、日照、地形有利的原则;③构图优美、对比均衡、空间流通的原则等,根据工艺流程的要求,结合厂址的自然条件及环境条件(包括地形以至地质条件、厂外道路系统、绿化条件、朝向、原有建筑物等)来进行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中必须注意要创造良好的日照、空气和通风条件,还要尽量避免噪声的干扰,合理安排和大量利用绿化,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统一规划(特别是厂前区),然后将建筑物(或构筑物)布置在经过深思熟虑的绿化等环境中。在绿化设施中须充分考虑到生态绿化和景观绿化的有机结合,并多种植些可以释放有益气体和减少尘埃的树种,以改善厂区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厂区的明洁度。
同时,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原则还必须在立足于“环境、空间、形式”三者统一的原则基础上,使群体形象和个体形象都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含蓄和谐调,并通过曲直、高低、虚实、明暗、黑白、凹凸、方圆、上下等造型元素和设计手法的运用充分体现出工艺工程设计的新境界。
3传统观念的改革
传统是指技术上、文化上历史的凝聚、沉淀和积累,它是人们长期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固有的客观存在。它之所以能长期继承,经久不衰,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一种固有的心理态势,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耐人寻味的余韵,因此它往往极易被人们长久地、习惯地循套,自然地袭用,即使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对成功来说总往往可加以原谅,或者最后说总的还是成功的。我们如果辩证地看,则可以这样说,在继承传统之余必须要有充分的创新,即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对传统作转变的工作”。如果工艺总是老一套形式,形式总是老面孔,色彩总是陈调重弹,即使在功能上还可以过得去,能满足业主的一般要求,但从社会发展来看,从两个文明来看,无论如何在组织形式上、在事先指导上、在各专业的协调、在通气上都应该重新思考,不能一味循旧。在工艺上必须要创新、要提高、要有些新东西。在选型、色彩上必须要美观、要有所升华,否则就不能使业主感到非常满意,不能心情舒畅。为此可以说挑战创新是必须的,是绝对的,没有创新就会暮气沉沉没有生气,就不能前进。
4防止专业之间的各行其是
长期以来,给排水工程的习惯做法是工艺一马当先,先提出设想,后再递交给其它各工种,尽管各工种可以回提条件给工艺,但由于已成习惯,且因为各专业对工程总的概念认识不足而未能充分进行必要的商榷了解,互相质疑,因此就提不出内在的、关键的问题,致使矛盾隐蔽得不到圆满的解决,有时还会引起返工,最后造成木已成舟的尴尬局面,导致项目得不到最佳的方案,达不到最理想的质量。
从管理科学上来说事先指导,预先协商,不把问题的解决拖到最后,这是最科学也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如果一个专业的设计,一味地关在工作室里,并且总是闭门苦思(即没有和其它有关专业认真商量研究),就只会把这些设计(即使是本专业中最优秀的设想)从一个社会现象变成了一个孤零零的个体,并且将这个专业完全裹入到“绝对正确”之中而一丝也动弹不得,其结果必然是感觉迟钝且视感平平,最后远不能满足业主的总要求。因此,在整体设计中要非常重视事先的协调,重视事先的各有关专业的参与协商,并且必须认识到这不光是一个单一的项目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优劣的关键必然是组成这个组织内的各有关要素的综合,而决不是一个主导专业的所为(当然,它是很重要的)。所以决不能允许各专业各行其是,或者说是过分地突出自己,而缺少必要的整体相融性。只有通过组织有序的精心的全面的设计安排,我们才能把一个初看好像支离破碎、意见分岐、没有完整性的模糊、凌乱的印象,变成一幅诗意盎然、变化有序、排列恰当、构图完美的图画。
5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建筑设计(特别是工业建筑)在思想上趋于封闭狭隘,在形式上趋于呆板一律,在色彩上趋于灰暗、单调,总之建筑在如何体现满足人类的舒适和精神要求这方面考虑得太少了,更谈不上在美观的构思上多下功夫,而只片面单纯地理解为单一的功能性构筑物,仅为满足生产而已,别无它求,诸如环境、空间、选型、尺度、色彩等方面都无关紧要也无须多考虑。
因此在工业建筑中,建筑的地位一直不高,也没有什么发言权,最后造成厂区建筑不美观,品味不高,大家不满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需要有一流的先进的工艺、能生产出较好的社会需要的产品,人们的追求向更高层次发展,更需要有一个包括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在内的赏心悦目的舒适的氛围,更需要防止和减少工业建筑常有的废水废气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这就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的建筑设计,对污染进行充分有效的处理,保证有清晰的水质和洁净的空气。建筑设计虽然不像工艺设计那样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从全局、长远的效应来看,其对提高生产效率、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社会的文明都能起到很好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给排水工程中建筑设计这个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它必须是全面的、综合的、整体效应的结果并必须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贯彻始终。设计实践告诉我们应该有一个懂总图的设计师来进行总的牵头、控制和协调,平衡各专业,取其所长限其所短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我们暂且称此设计师为总协调建筑师吧。在建筑设计全过程中,总协调建筑师要始终以能形成最佳环境景观的观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工艺流程的最先进、最便捷,结构布局的最经济、最合理,不断地向各有关专业的负责人就当地环境景观的形成进行有方向性的引导,并不时向他们提供大家能接受的各种状态建议或者能取得平衡的一些构想,以达到最广泛的共识,统一的行动。
为了对全局进行有效的控制,总协调师还要根据其对环境景观形成的基本观念预先策划制定各项设计细则,它将作为整体设计的原则引导各个单体在循序渐进中得以贯彻、实现、完善,起到启发创新的作用。在此前提下,又要避免造成对各单体专业自由构想的束缚,以细则为依据进行整个设计运作的协调,在各专业之间按照具体的变化情况就整体和单体衔接部分之间进行柔和的调整,使之达到统一。
此外,总协调师还要在尊重各专业特点的前提下,为实现全局的一种“缓和宽松的秩序”而进行工作,也就是说总的协调是指制约的开放性,或者说是在整体观上充分保持单体设计(专业设计)者的自立性,充分发挥其个性特点,把所谓的束缚性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最后达到辩证的统一,即互相限制了各自的不足,又保留了各自长处,而且彼此心情愉快,形成最佳的综合效应。
建筑物的设计处理大体有以下的一些手法:
1公共建筑(1)总平面要结合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构图优美,比例匀称,并注意韵律。(2)功能相近者尽量合并,减少地面分散的构筑群,要做到大中见小、见透。(3)要处理好内外部空间,做到宽松、明亮、空透、轻灵。(4)立面和平面都力求避免过于平直、呆板,可适当组织上下、左右、高低参差,和配以局部的弧形以示流畅、舒适。(5)色彩上可区别于厂区建筑,但又不能太过于突出,必须符合统一中求变化的大原则,即在和谐中求局部的突变和醒目。(6)屋顶的处理可以在平屋顶的基础上适当配以小斜顶,或局部注以建筑符号起到全区的点缀、装饰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