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范例(3篇)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21世纪,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时代,在教育教学中,计算机技术被运用得越来越广泛。初中语文教学也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在教学中充分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一个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从而使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更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1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模块之一,同时,阅读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现渠道之一。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能力,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和作文水平的提高都有突出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学生阅读学习中的主要模式。课内阅读中,学生学习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课外阅读中,学生实践课内阅读中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两者相辅相成。
1.1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是学生阅读技巧学习的重要阶段。在课内阅读中,教师通过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导学生阅读的技巧,使学生能够在独立阅读中自由地运用所学知识获取文章中的主要信息,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写板书和运用课本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较弱,同时,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所板书的内容,使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学生的接受范围存在差距。
一方面,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可以自由地对课件进行设计,自主地选择课堂教学的内容,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润色,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另一方面,运用计算机辅助阅读教学,可以将文章中重点的词句明确地标出来,节省了课堂中学生翻书查找的时间,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为清晰。通过计算机技术所制作的课件来教学,教师不需要像传统的语文教学一样将板书展示出来,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效地牵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真正做到跟随教师的脚步。
1.2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学生实践课内阅读知识运用的平台,也是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重要平台。传统的课外阅读教学以督促学生看课外书为主,但学生的阅读进度教师很难把握。而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来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将挑选好的文章或小说展示在课件上,并对学生可能看不懂的词语进行标注,使学生更好的阅读下去。同时,教师能够自主地对文章进行删改,使文章更符合学生阅读,还能够自主地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设置,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这一资源共享的平台对于教育行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的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训练时,需要学生购买练习册或是给学生打印试卷等,耗费了大量的资源。而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就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的平台,获取自己所需的阅读材料,节省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使教学资源变得更为丰富。
2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作文是学生思想和知识的统一表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是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地对自己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描述;二则是要求学生感受生活,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并在作文练习中将该体验展示出来。
2.1情境构建
例如,在对作文题目《家》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与家相关的视频,如描述家人温馨场面的视频、描述家人日常互动的视频等。视频的播放可以将学生快速地带到家人相处的场面中,每个人的家庭相处模式都不一样。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会产生联想:我和我的家人是怎样相处的呢?在我和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有什么是难忘的?然后,教师展示学生所提供的全家福,让大家感受家庭的温暖。在讲完了家庭后,教师可以展示国庆节的举国庆祝的场面,将家的概念从“小家”提升到“大家”中,使作文的立意更深刻。通过情境构建,教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这对学生写作立意的提升有十分突出的帮助。
2.2对比提高
学生写完作文后,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同时,与同学的作文进行对比,学习优秀的范文,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在学生进行习作后,用投影的功能对学生所写的作文进行对比和评价,帮助学生作文能力得到提高。
(江西省于都县第五中学,江西赣州342300)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一、明白概念,树立主体意识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只有概念清楚,才能较好地抓好实施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工作。概念不清楚,模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起来就会乱了套,失去了应有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力。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实行“对话”教学,语文老师应该明白一个概念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对话”阅读?“对话”阅读的过程中涉及哪些方面、有哪些对象?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操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学生阅读文本是一种对话,教师实施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对话过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学生阅读,其过程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这个过程是无声的,但内心是有一股滚动着的激流,是一种思考、分析、判断、感受的一种十分复杂的综合的心智活动。而老师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是主体,客体是文本,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怎样搭起沟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呢?
一要树立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即主体,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学的组织者要是没有这个意识,教学时就有可能本末倒置,没有了主次。二要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一种热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积极愉快地去接受它,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它。”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并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热情。比如说,在《化石吟》这一科学抒情诗体裁的阅读教学时,课堂教学刚开始,我用《一个美丽的传说》创设情境,然后由此导入。“石头怎么会说话,它怎么说,说了什么”这样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探究这首诗的欲望。同时,利用化石图片也同样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带着激动、兴奋、急切的心情去阅读探究课文。
二、借助“媒体”,营造对话氛围
无论做什么事,讲的就是一种氛围。学生阅读文本,虽然是一种个性化的独立行为,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也离不开“氛围”这两个字,特别是“对话理论”已经成为人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共识之后,这一“氛围”就显得更为重要。笔者认为,对话阅读的氛围越浓,其阅读效果就会更好。也就是说,只有营造良好的和谐的对话阅读的氛围,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于文本的阅读理解之中。反之,则要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对话阅读文本的氛围,落实对话阅读。比如说,我们可以借助媒体,渲染氛围。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恰当运用,为学生创设一个比较良好的对话阅读情境,一则可以弥补学生一些知识的缺陷,二则可以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从而帮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比如说,在教学《三峡》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一是借助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三峡那种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感官上对三峡来一次亲历,亲历课文意境;二是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韵之美。
三、借助问题,落实对话阅读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59-01
一、概述阅读教学及其问题设计
想要推广初中阅读教学法,就要对其概念及基本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深入研究它的具体策略。
1.阅读教学的概念及基本方法。阅读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通过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相交流沟通。具体行为表现为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整个教学材料中所要表现的具体内容,包括了各种文字形式和深层次含义。在使用阅读教学法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和适应能力,只有学生真正适应了这种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其发挥到最大的作用。阅读教学法除了提高学生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外,更应该将其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一种发散性思维,使其不只是理解教学材料中所包含的知识、寓意。更应该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探索更多教学材料以外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教学教会学生的不只是收获课本上单一的知识,而是使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2.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及其原则。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环节对阅读教学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指的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教学材料进行阅读和理解而设计的一些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学材料,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想要去了解这些材料。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教学材料的内容。因此,要使阅读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就要设计一些比较优秀的问题。以下,是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1)设计的问题要与实际教学结合,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的内容、不能超出学生的适应能力;(2)设计的问题不要过于简单,要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与想象空间;(3)设计的问题要联系教学材料,对教学有实际的引导作用,有一定的意义和内涵。
二、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当前的困惑及对策
1.当前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困惑。阅读教学法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中已经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但是效果还不够明显,通过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育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当前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问题设计单一化。有一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总是采用同一种提问方式,学生对这些问题早已经司空见惯,很难提起兴趣继续阅读,这就促使阅读教学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2)问题设计没有体现实际应用意义。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实际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只是一味追求问题数量的多少,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思考他们所要猎取的内容,导致了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发展。
2.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1)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科目学习。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这些问题中,从而帮助他们对教学材料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高科技的教学仪器来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比如现在初中教学中会经常使用到的投影仪、幻灯片等等。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鲁迅先生“故乡”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故乡这篇文章的视频,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视频,可以使学生感受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情节是课文中未提及的,然后通过提问与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来完成阅读教学。(2)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适应能力相适应。每一个学生对新事物与新知识的接受与适应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与适应能力。只有这样设计问题,才能使阅读教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成功”一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有所差异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应该包括不同类型的学生。这样所分出的小组全面性更突出,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分完组后,教师可以让每一组都来讨论对成功的认识与理解,然后每个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本组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3)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探索能力相适应。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如何才能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就要在设计问题的时候突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如在上述问题“成功”一节中,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自由辩论的时间,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来进行自由辩论,看他们哪个组的论据更加具有说服力。通过自由辩论,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未知生命的探索欲望。这样,阅读教学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育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所以,它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文化的传承效果。因此,本文从何如进行阅读教育、阅读教育中设计问题环节的注意原则以及现阶段阅读教育依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剖析,提出了一些设计问题时的具体对策。通过这些措施,能够真正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