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的特征(6篇)
单细胞生物的特征篇1
[关键词]脑室肿瘤;胶质神经元肿瘤;第四脑室;菊形团形成;病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12(c)-0011-04
Clinicalandpathologicalobservationonthe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ofthefourthventricle
LIYun-yuanLIWei-qingMAXiao-meiXURong-rongXIAChun-yan
DepartmentofPathology,ChangzhengHospitaloftheSecon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Shanghai2000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clinicalpathologicalcharacteristics,imagingchange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of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RGNT)inthefourthventricleforimprovingtheunderstandingofthedisease.MethodsTheclinical,radiological,andpathologicalfeaturesofthethreepatientswithRGNTinourhospitalfromNovember2007toJuly2015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andtherelevantliteraturewerereviewed.ResultsAllthepatientsweremalewithameanageof19years(from14to26).Theclinicalsymptomsincludeddizziness,vomiting,ataxiaandsoon.MRIrevealedhypo-intensityonT1-weightedimage,hyper-intensityonT2-weightedimage.Histopathologicalfindingsshowedthetypicalbiphasicfeaturewithneurocyticandglialarchitecture.Theneoplastictissueconsistedofsmallcellswithroundnucleiresemblingneurocytesoftenarrangedtoformneurocyticrosettesorperivascularrosettesradiatingaroundcentralcapillaries.Theglialcomponenttendedtoexhibitpilocyticastrocytomalikemorphologywithlong,hair-likeprocesses.ConclusionRGNTinthefourthventricleisarareandslowgrowthneoplasm.Thetumoroftenoccurinthefourthventricle,withitsuniquehistological,immunohistochemicalfeatures.Currentmanagementhasreliedonsurgery,andpostoperativelong-termclosefollow-upisneeded.
第四脑室形成菊形团的胶|神经元肿瘤(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RGNT)是WHO(2007)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新独立分类的肿瘤,好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中线,组织学上表现为神经细胞和胶质成分共存,含神经细胞性菊形团和(或)围血管假菊形团结构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成分。自2002年Komori等[1]报道首例以来,目前已有多篇相关病例的报道[2-12],但国内报道较少。由于RGNT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在组织学检查时可见多种复杂构象,若肿瘤发生于非典型部位,极易被误诊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或神经细胞瘤,是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难点[13]。本研究报道3例RGNT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组织学特征、治疗和预后等,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例患者均为2007年11月~2015年7月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的手术病例,患者均行肿瘤全切术。
1.2方法
送检组织采用4%中性甲醛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采用MaxVision两步法,Syn(克隆号SYP02)、GFAP(克隆号GA-5)、S100(克隆号4C4.9)、NSE(克隆号E27)、NeuN(克隆号A60)、Vimentin(克隆号SP20)、IDH1(克隆号H09)、Ki67(克隆号MIB-1)等均为即用型,Vimentin为兔抗人单克隆抗体,其余抗体均为鼠抗人单克隆抗体;所有抗体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及巨检、镜检、免疫组化特征。
2结果
2.1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患者年龄为14~26岁,平均19岁,均为男性。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及视物重影等。MRI检查显示,3例RGNT均位于第四脑室,T1WI呈稍低信号影(图1a)、T2WI呈高信号影,增强后见不均匀强化,伴有囊性变(图1b)。肿瘤直径2.0~4.0cm,平均2.7cm(表1)。
2.2巨检特征分析
肿瘤实性,灰白、灰黄、局部暗红色,部分囊性变,内容物为胶冻样或淡黄色液体。
2.3镜检特征分析
肿瘤主要有两种成分,一种是大小较一致的神经细胞,形成菊形团和(或)以血管为中心的假菊形团,中央为嗜酸性物质,菊形团多是单层细胞围绕形成(图2a),或形成微囊状结构,内容淡粉红色物,囊内未见明显细胞成分;另一种以胶质成分为主,绝大部分区域表现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形态,可见Rosenthal纤维和嗜酸性颗粒小体,也可见少突胶质细胞瘤样和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样成分(图2b)。血管形态复杂,可为薄壁分支状血管、厚壁血管或透明变性,也可见血管栓塞和肾小球样结构(图2c)。
2.4免疫组化分析
Syn(菊形团+)(图3a),S100、GFAP(胶质成分+)(图3b),NeuN、NSE(个别细胞+)(图3c),Vimentin(+),Ki67的阳性率均
3讨论
RGNT是一种神经胶质成分混合存在的肿瘤,WHOⅠ级,有良好的组织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在WHO(2007)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有详细阐述。此类肿瘤相对罕见,有其独特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形态特征。
3.1临床特征
RGNT多见于年轻人,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中线部位,可延伸至第四脑室和(或)中脑导水管,并可影响邻近下丘脑、小脑蚓部、松果体区、鞍区,还可以同时发生于第三脑室和侧脑室,这可能是脑脊液播散的结果[14-16]。根据文献总结,发生于第四脑室患者的发病年龄为6~74岁,平均29.7岁;多为青年人,男∶女为39∶32[2]。本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共济失调等,少数病例无症状,一般无急性的神经系统症状。本文报道的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4~26岁,平均19岁,临床表现有眩晕、呕吐、共济失调、视物重影等。
3.2影像学特征
MRI典型表现为界限相对清楚的实性或囊性或囊实性占位性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可局灶或多灶性增强,继发脑水肿。本文报道的3例均位于第四脑室,T1WI呈低信号影、T2WI呈高信号影,增强后见不均匀强化;3例均有囊性变。
3.3组织学特征
RGNT常局限性生长,偶可见侵及脑干和(或)脑实质[17],具有特征性的双向结构(神经细胞和胶质结构)。主要特点:①大小较一致的神经细胞,形成神经菊形团和(或)假菊形团,中央为嗜酸性物质,假菊形团是纤细的瘤细胞突起放射状排列在血管周围;神经细胞核圆形,染色质颗粒状,核仁不明显,胞浆少,胞突纤细,可存在于部分为微囊的黏液状基质中。②胶质成分显著,主要表现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形态,可见Rosenthal纤维、嗜酸性颗粒小体、微钙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瘤细胞呈梭形、星形,核卵圆形,染色质中等,胞突可形成紧密或松散的纤维状背景;在微囊状的区域可见少突胶质样细胞,偶见核周空晕。③血管形态复杂,有新生薄壁分支状血管和肾小球样结构,有厚壁血管,管壁纤维化、玻璃样变性。④一般无核分裂象和坏死,偶见神经节细胞,周围脑组织变化不明显。根据组织学等特点,推测RGNT可能起源于幕下室管膜原始的具有分化潜能的间质细胞,即成熟哺乳动物脑室周围发生基质的残留[18]。本文报道的3例均具备RGNT典型的组织学特征。
3.4免疫M化
神经菊形团或假菊形团Syn阳性,肿瘤性神经细胞的胞质突起也可表达MAP2和NSE;胶质成分GFAP和S100阳性,菊形团和假菊形团阴性;Ki67标记指数通常较低,3例均
3.5鉴别诊断
①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常在20岁前出现部分癫痫伴或不伴继发性泛化性发作,无进行性神经缺陷;MRI清晰显示幕上DNT病变皮层局部解剖情况,无占位效应及瘤周水肿;组织学典型特征是“特殊的胶质神经元成分”,即由少突胶质样细胞沿着轴突束排列,形成与皮质表面垂直的柱形结构;正常形态的神经元漂浮在淡嗜酸性的间隙中,可见散在分布的GFAP阳性星芒状细胞[20]。②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20岁前多见,好发部位有视神经、视交叉/下丘脑、丘脑和基底节;CT或MRI均表现为界清、对比增强病灶,少数见钙化;具有双相组织学特点,含Rosenthal纤维的密集的双极性细胞区,也含有微囊和嗜酸性颗粒小体/透明滴的多极性细胞区,但无神经菊形团和(或)围绕血管的假菊形团。③少突胶质细胞瘤:多见于成人,主要位于大脑半球;MRI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周围水肿不明显。组织学特点:瘤细胞中等密度、形态单一,核圆、核周有空晕;可见分枝状毛细血管网及微钙化、黏液/囊性变;无菊形团结构。④中枢神经细胞瘤:多见于年轻人,主要位于侧脑室、第三脑室;MRI示界清病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组织学特点:大小一致的圆形的瘤细胞构成,伴神经元分化;其他特点包括少突胶质瘤样的蜂窝状结构;不规则菊形团或围绕血管的假菊形团,有分枝状毛细血管。免疫组化:Syn在神经毡弥漫(+),纤维带和血管周围无细胞区阳性具有诊断价值,NeuN(+)。⑤松果体细胞瘤:好发于成人的松果体;MRI示病灶界清,T1WI呈低或等强度信号,T2WI呈均匀增强信号。组织学特点:瘤细胞相对较小、大小一致,核圆或椭圆形,核仁不明显,染色质细,浆均匀红染,排列成片状或分叶状,可见菊形团,由丰富、纤细的瘤细胞突起构成。
3.6治疗与预后
RGNT目前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预后相对较好,部分患者术后出现残疾或功能障碍,可能与发病部位相关。本文报道的3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等不良状况。
[参考文献]
[1]KomoriT,ScheithauerBW,HiroseT.A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ofthefourthventricle:infratentorialformofdysembry-oplasticneuroepithelialtumour[J].AmJSurgPathol,2002,26(5):582-591.
[2]TetsuyaY,TeppeiM,KaishiS,etal.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originatinginthehypothalamus[J].BrainTumorPathol,2015,32(4):1-6.
[3]JoanneZ,RanjithB,RogerE,etal.Acomprehensiveanalysisof41patientswith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softhefourthventricle[J].JClinNeurosci,2013,20(3):335-341.
[4]AlbaneseA,MangiolaA,PompucciA,etal.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urofthefourthventricle:reportofacasewithclinicalandsurgicalimplications[J].JNeurooncol,2005,71(2):195-197.
[5]IstvanV,MarleneA,AndreasK,etal.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ofthefourthventricle:reportoftwocaseswithadifferentialdiagnosticoverview[J].PatholResPract,2007,203(8):613-619.
[6]FranzM,MatthiasP,WolfgangD,etal.Clinicoradiologicalfeaturesof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RGNT)ofthefourthventricle:reportoffourcasesandliteraturereview[J].JNeurooncol,2008,90(3):301-308.
[7]LuanS,ZhuangD,SunL,etal.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RGNT)ofthefourthventricle:casereportandreviewofliterature[J].ClinNeurolNeurosurg,2010,112(4):362-364.
[8]ShahMN,LeonardJR,PerryA.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softheposteriorfossa[J].JNeurosurgPediatr,2010,5(1):98-103.
[9]GorkyM,ChandrajitP,JitenderS,etal.Imagingfeaturesof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urs(RGNTs):aseriesofsevencases[J].EurRadiol,2016,26(1):262-270.
[10]NozomiM,YinW,YoichiN.Coexpressionofglialandneuronalmarkersintheneurocyticrosettesof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s[J].BrainTumorPathol,2014,31(1):17-22.
[11]FrydenbergE,LahertyR,RodriguezM,etal.A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urofthepinealgland[J].JClinNeurosci,2010,17(10):1326-1328.
[12]XuJ,YangY,LiuY,etal.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inthepinealglandandthethirdventricle:acasewithradiologicalandclinicalimplications[J].QuantImagingMedSurg,2012,2(3):227-231.
[13]⒋笪埃卢晓芳,李扬,等.罕见脑实质内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临床病理学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3):232-239.
[14]AnanM,InoueR,IshiiK,etal.A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ofthespinalcord:thefirstcaseofa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originatingfromthespinalcord[J].HumPathol,2009,40(6):898-901.
[15]PodlesekD,GeigerK,HendryDJ,etal.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ofthefourthventricleinanelderlypatient[J].JNeurooncol,2011,103(3):727-731.
[16]ScheithauerBW,SilvaAI,KetterlingRP,etal.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reportofachiasmal-opticnerveexampleinneurofibromatosistype1:specialpathologyreport[J].Neurosurgery,2009,64(4):771-772.
[17]SoniaGC,RaquelSB,RafaelSS,etal.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RGNT)ofthefourthventricle:ahighlyaggressivecase[J].BrainTumorPathol,2014,32(2):1-7.
[18]R小梅,刘惠敏,何金,等.胚胎发育不良神经上皮瘤和第四脑室形成菊形团结构的胶质神经元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29(9):1020-1022.
[19]MarcoG,YasminAM,JenniferH.FGFR1Mutationsin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softhefourthventricle[J].NeuropatholExpNeurol,2014,73(6):580-584.
单细胞生物的特征篇2
论文摘要:细胞凋亡又叫细胞程序性死亡,是植物正常发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已成为植物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对植物凋亡的一般特征、植物营养和生殖生长中的细胞凋亡以及植物-病原物互作中的细胞凋亡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植物细胞凋亡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
细胞凋亡是多细胞生物体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部分细胞所采取的一种由内在基因编程调节,通过主动的生化过程而自杀死亡的方式[1]。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常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的现象最早是kree在1965年观察到的,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后,他于1972年将其重新命名为细胞凋亡。之后近20年,细胞凋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细胞调亡在动物生长发育中、尤其在维持动物体内细胞和组织平衡、特化、形态建成和防病、抗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动物一样,在植物生长发育中也存在着细胞凋亡现象。但由于植物生长发育和细胞结构的特殊性,有关植物细胞凋亡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植物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凋亡是高等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植物体度过不良环境的重要手段。目前,植物细胞凋亡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植物细胞生物学的新兴研究领域和热点之一。本文就植物细胞凋亡的一般特征、检测方法、在植物中的存在及意义作一综合阐述。
1植物细胞凋亡的一般特征
经历细胞凋亡过程的细胞呈现一些典型的形态学变化,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细胞体积缩小,染色质凝集、断裂、趋边化,细胞器解体、消失,细胞膜发泡形成凋亡小体(其中包含有凝集的细胞核断片和细胞器)[3.4]。随着研究的深入,分子生物学证据也逐步被阐明:细胞染色质dna在核小体连接部位断裂,其片段大小为200bp的倍数,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到特征性的dna梯度(dnaladder),此特征还可以通过超速离心、末端标记电泳以及原位缺口翻译技术等进行定性、定量测定。细胞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变化是细胞凋亡的重要诊断依据。
2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2.1细胞形态学观察法
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石蜡切片的he染色是组织形态学检测的常规方法,光学显微镜下细胞核呈蓝黑色,胞浆呈淡红色。凋亡细胞在组织中单个散在分布,表现在核染色质致密浓缩,核碎裂等。
(1)电子显微镜。电镜观察,凋亡细胞染色质固缩,常聚集于核膜上呈境界分明的块状或新月形小体,初期细胞可见完整的细胞器,细胞膜完整,凋亡小体形成。目前一致认为,电镜下获得凋亡细胞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是判断细胞凋亡的最可靠依据。
(2)荧光显微镜。对体外培养的活细胞经荧光色素处理,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常用荧光色素有吖啶橙、hoechst33258或hoechst33342、碘化丙啶(pi)、溴乙锭(eb)。前两种可分别进入活细胞和死细胞,而后两种荧光素仅能进入死细胞。不同的荧光素使核着染不同颜色的荧光,正常细胞呈均匀荧光染色,而凋亡细胞呈致密浓染的颗粒状或块状荧光。
2.2反映凋亡细胞膜改变的方法:染料排斥法。
除了电镜能反映细胞膜完整性外,还可用染料排斥法,如台盼蓝、pi等。坏死细胞膜破损,被染料着染。而凋亡细胞细胞膜完整,不被着染。但在体外培养的细胞最终也会发生继发性坏死。因此,此法不能单独用来判断凋亡细胞。另一种方法是判断胞质膜的不对称性。在正常细胞膜上,磷脂酰丝氨酸基团(ps)位于胞内侧,而在细胞凋亡早期膜上此基团则转向胞外侧,以利于被吞噬。因此,磷脂酰丝氨酸基团位置的改变,可作为凋亡细胞的一个标志。
2.3反映脱氧核糖核酸有规律断裂的方法
细胞凋亡过程中,dna有规律地断裂可以通过下述几种方法检测出来。
(1)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细胞悬液经裂解消化按常规法提取dna后,于含eb的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正常细胞dna呈单一条带。细胞凋亡时呈典型的梯状条带,系180~200bp左右的及多聚核小体的梯状dna条带。坏死时则呈现模糊的弥散状条带。dna电泳法是判断细胞凋亡的经典方法.peg6000诱导的小麦叶片[7]、羟自由基诱导的烟草细胞[8]、细胞色素c诱导的胡萝卜和烟草原生质体[9]和乙烯诱导的胡萝卜原生质体[10]发生pcd时均检测到dna梯状条带。
(2)流式细胞仪检测法。细胞发生凋亡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但其程度介于正常细胞和坏死细胞之间,利用这一特点,被检测细胞悬液用萤光素染色利用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悬液中细胞萤光强度来区分正常细胞、坏死细胞和凋亡细胞。
(3)原位末端标记法(insituend2labeling,isel)。通过dna多聚酶i把已标记的核苷酸结合到dna的单链断裂处,以寻找有无ap发生。标记的方法有同位素标记、荧光素标记、地高辛或生物素标记等。
(4)原位切口平移法(insitunicktranslation,is2nt)。利用dna多聚酶将核苷酸整合到ap细胞内断裂的dna3′羟基末端,同时水解5′末端,以修复dna。若用已标记的核苷酸,即可显示出有断裂dna的细胞。该法同样也可用于细胞悬液中ap的观察。
(5)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dt2me2diatedx2dutpnickendlabeling,tunel)。末端转移酶(tdt)介导的x2dutp缺口标记法是目标原位检测ap最为敏感、快速、特异的方法,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末端转移酶(tdt)可催化在dna片段的3′羟基末端合成多核苷酸聚合物的反应,即dna片段加尾。利用末端转移酶(tdt)将标记的脱氧核苷酸转移到dna缺口或3′羟基末端上,通常所用的核苷酸为dutp,标记物为地戈辛、生物素、荧光素等。
(6)elisa法。对ap细胞内dna片段的检测还可用elisa法。悬浮细胞经裂解,高速离心去除核的成分后,取上清加入已包被有抗组蛋白抗体的反应板,反应后再加酶标抗dna抗体,若上清中含断裂的dna片段,则可通过此双抗体夹心法得以检出[11]。
3植物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萌发的种子中的糊粉层、维管束的木质部、生殖器官的组织(如花药和子房)及根冠等组织中均有细胞凋亡的发生[12]。虽然在细胞水平上,与细胞凋亡相关联的水解酶的激活、一些蛋白的失活以及核dna的断裂都可以经常观察到,但是这些现象的发生机制到近来才有所了解。
3.1导管的形成
导管是由排列有序的死亡的导管分子(trachearyelements,tes)构成。王雅清和崔克明[13]对杜仲木质部导管分化的研究证明,其分化过程也发生了细胞凋亡。所有这些研究都表明木质部导管分化与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玉米生长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根部皮层细胞崩溃死亡形成通气组织,而通气组织与植物的同化、呼吸、蒸腾作用都有密切关系[14].
3.2单性花的形成
许多单性花植物在花原基分化时存在雌蕊和雄蕊原基细胞,在后期发育的特定阶段雌蕊或雄蕊原基细胞出现细胞凋亡,从而最终形成单性花。
3.3大、小孢子的形成和发育
大多数种子植物中,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大孢子。仅有1个能发育成雌配子体,其余的3个大孢子退化。例如,蕨类植物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产生4个大孢子,这4个大孢子通常呈线型或t型排列,仅有1个能继续发育成雌配子体,其余3个都死亡。对其超微结构的研究表明,其退化解体过程也符合细胞凋亡的基本特征[15]。
3.3雌雄配子体的发育
植物中雌雄配子体的发育有细胞凋亡参与其中。裸子植物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原叶细胞的退化和雌配子中颈细胞、腹沟细胞的消失及珠心细胞的衰退也是细胞凋亡的结果。在被子植物雌配子体(胚囊)发育过程中,珠心组织被作为营养物质吸收而退化的过程是细胞凋亡[16].
3.4胚的发育
在胚性细胞分化和发育过程中,存在着细胞凋亡[17]。植物的胚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在胚的形成过程中,助细胞、反足细胞和胚柄细胞都因发生细胞凋亡而消失。胚柄由受精卵第一次分裂形成,当胚发育到一定阶段,胚柄发生细胞凋亡,形态上表现为质壁分离,原生质体固缩。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中,在胚和胚乳之间有一层或几层排列整齐的糊粉层细胞,含大量糊粉粒。胚胎发育早期由胚柄提供营养形成种子,后期则通过糊粉层细胞形成分泌组织,分泌水解酶,水解胚乳成分,种子萌发后,糊粉层功能完成,便开始凋亡,是典型的细胞凋亡。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其他胚乳和无胚乳种子子叶中一些贮藏细胞也会发生类似的细胞凋亡,没有这些细胞凋亡,幼苗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会因饥饿而死亡。
3.5根冠细胞的死亡
根冠位于根尖的顶部,是由许多薄壁细胞组成的冠状结构。在根的发育过程中,根冠细胞不断脱落,并由顶端分生组织不断产生新的细胞,从内侧补充使根冠细胞得以保持定数。对根冠细胞脱落的研究证明,其脱落过程是典型的细胞凋亡。正是这些细胞的主动死亡,才保证了根顶端分生组织在生长过程中避免与土壤磨擦而受伤,进而保证了根的正常发育。对玉米根尖进行低温胁迫或用细胞毒素类药物如放线菌d、秋水仙碱处理后,这些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同样具有dnaladder、染色质和细胞核浓缩等特征,说明环境因子和药物也可诱导根尖细胞发生凋亡[19.20]。
3.6叶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在叶子的发育过程中,叶缘的各种裂、齿和叶片中的空洞(如龟背竹叶片)的形成等都是由于相关部位细胞的凋亡所造成的。此外,对叶片衰老过程的研究发现,衰老起始时,叶绿体首先被自体吞噬,此后水解酶、rna酶等活性上升,而且以液泡内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最为显著[21],这些都是细胞凋亡的特征。因此,叶子脱落前叶片的衰老过程也是pcd。
4环境胁迫诱导的植物pcd
4.1植物超敏反应中的pcd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eresponsehr)是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所引起的适应性反应,其中的细胞死亡被证明是细胞凋亡。在植物超敏反应中,dna片段化,特征性切割核小体的核酸酶被激活等生理生化特征和凋亡小体等形态特征都被证实。
4.2盐胁迫诱导的pcd
无机盐kcn、nacl、cacl2和一些重金属离子等在一定条件下均可诱导植物细胞出现与动物细胞凋亡类似的特征。宁顺斌[22]等人的实验证明烟草、玉米的根尖在高盐(nacl500mmol/l)处理后,出现明显的dna梯状电泳图谱。林久生和王根轩[23]用20%peg溶液(-0.63mpa)对小麦根系进行渗透胁迫,在小麦叶片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上观察到明显的梯状dna条带,表明peg处理诱发了dna核小体间的断裂,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3’oh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出现阳性结果。
4.3活性氧与植物细胞凋亡
活性氧是一类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物质,主要包括超氧化物、过氧化氢、羟自由基等,各种逆境条件,包括冷害、渗透胁迫、低氧、臭氧、紫外线等导致的植物细胞凋亡最终都与活性氧的产生有关。当细胞外一些信息如辐射、高温等通过细胞活性氧传入细胞引起其脂质过氧化或与细胞凋亡有关基因的表达时,细胞也会凋亡[24]。陈明等[25]研究发现以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处理小麦可以明显提高ros清除酶,如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活性,从而清除因盐胁迫产生的氧自由基或活性氧ros,或直接清除ros来保持细胞处于还原状态。
5研究植物细胞凋亡的意义及展望
导管细胞的退化死亡、筛管细胞原生质的自溶,形成了植物体的输导组织;这些细胞死亡之前,细胞内物质可被其他细胞回收利用,这是植物能够独立营养的一个特性,叶片衰老死亡即是适应营养重新分配的结果,但这个过程却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因此,要搞清植物细胞凋亡的发生程序,对粮食生产及作物储藏技术改良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超敏反应中,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采取主动死亡的方式,从而限制感染部位病原菌的生长,阻止病原菌的传播,以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这种植物自身的主动抗病反应,若在植物抗病育种中加以应用,使植物能够自动、有效地抵抗病原物的侵染,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避免环境污染,从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由于植物细胞凋亡的同步性很低、凋亡时间很短,同时由于细胞内各种因子相互作用,调控机制及其复杂,使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细胞水平的研究存在很大困难。近年来,利用非细胞体系来研究细胞凋亡的模式的建立和应用弥补了上述不足。有研究表明[26],利用非细胞体系研究细胞内复杂的生化活动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在细胞周期调控、dna复制、核小体与染色质构建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非细胞凋亡体系的建立与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植物细胞凋亡生化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为植物细胞凋亡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随着植物细胞凋亡的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植物细胞凋亡需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植物体发生细胞凋亡的机理还不清楚,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研究还远没有动物深入。尽管许多实验表明植物细胞凋亡与动物是相似的,但分子水平共同特征少,目前仅发现少数几个基因参与植物细胞凋亡的过程[27]。研究过程中常局限于某一特定现象,很少有将这些现象和植物发育的具体过程联系起来,加上植物生长周期较长,给研究带来一定困难。植物细胞凋亡的研究如果能与植物的经济利用联系起来,将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如能发现诱导果实发育中细胞凋亡发生的因子,通过人为调控,改变生长发育期,提高果品产量和品质,则将会极大地推动果树现代化生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历等.编程性细胞死亡及研究方法[j].细胞生物学杂志,17(3):127-128.
[2]蒋争凡,翟中和.细胞凋亡[j].科学通报,1999,44(18):1920-1928.
[3]宝福凯.编程性细胞死亡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1995年,细胞生物学杂志,17(3):122-126.
[4]杨帆,王文亮,王伯云.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7,13(1):8—9
[7]林久生,王根轩.渗透胁迫诱导的小麦叶片细胞程序性死亡.植物生理学报,2001,27:221~225.
[8]夏慧莉,陈浩4华志明,陈睦传,沈明山.生物工程进展,1998,18(3):32—36
[9]孙英丽,赵允,刘春香,翟中和.细胞色素c能诱导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植物学报,1999,41:379~383.
[10]周军,朱海珍,姜晓芳,戴尧仁.乙烯诱导胡萝卜原生质体凋亡.植物学报,1999,41:747~750.
[11]张伟成,严文梅,娄成后.小麦衰退珠心中解体原生质体向胚囊的迁移及其对增殖中反足细胞的哺育[j].植物学报,1984,26(1):11221.
[12]郭小丁.植物细胞的编程性死亡[j].1998年,植物学通报,15(5):40-43.
[13]王雅清,崔克明.杜仲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分化中的程序性死亡[j].植物学报,1998,40:1102-1107.
[14]华志明,陈睦传,沈明山.细胞生存与死亡的社会控制[j].1998年,生物工程进展,18(3):32?36
.[15]陈朱希昭,陈耀堂,高信曾.太谷核不育小麦花药组织和小孢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j]1植物学报,1984,26:235?240
[16]尤瑞麟.小麦珠心细胞衰退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j].植物学报,1985,27:345-353.
[17]邢更妹,李杉.植物体细胞胚发生中抗氧化系统代谢动态和细胞程序性死亡[j].生命科学,2000,12(5):214-216..
[19]宁顺斌,宋运淳,王玲,等.低温胁迫诱导玉米根尖细胞凋亡的形态和生化证据[j].植物生理学报,2000,26(3):189-194.
[20]宁顺斌,宋运淳.药物诱导的玉米根尖细胞凋亡[j].植物学报,2000,42(7):693-696.
[21]杨征,蔡陈凌,宋运淳.植物细胞凋亡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进展,1999,26(5):4392443
[22]宁顺斌,宋运淳,王玲等.盐胁迫诱导的植物细胞凋亡———植物抗盐的可能性生理机制[j].实验生物学报,2000,33(3):6132623.
潘建伟,陈虹,顾青(2002)环境胁迫诱导的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遗传,24:385-388
[23]林久生,王根轩.渗透胁迫诱导的小麦时片细胞程序性死亡.植物生理学报,2001,27(3):221~225
[24]吴逸,戴尧仁.羟自由基诱导烟草细胞凋亡.植物生理学报,1999,25:339~342.
[25]陈明,沈文飚,阮海华,等.一氧化氮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根生长和氧化损伤的影响.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4,30(5):569~576
单细胞生物的特征篇3
[关键词]皮肤;浆细胞为主淋巴组织瘤样增生;临床病理
[中图分类号]R73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3)12-124-03
皮肤淋巴组织瘤样增生是发生于皮肤的一种良性淋巴病变,多见于青年女性,好发于面部单个或多个高出于皮面的皮肤结节,发病周期短,常可自愈,国内文献鲜有报道[1-3]。本研究报道1例发生于手腕部的以浆细胞增生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生物学行为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女,18岁。右手腕部皮肤包块10年(图1)。查体:右手腕部皮肤包块,大小1.3cm×1.1cm×0.7cm,表面光滑,皮色同周围,局麻下门诊手术完整切除送检。
1.2方法
标本经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用Maxvision两步法,LCA,CD3、CD20、CD38、CD138、MUM-1、Ki-67,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操作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用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3讨论
3.1临床特点
皮肤淋巴组织瘤样增生又称淋巴增生、淋巴腺病、皮肤良性淋巴细胞瘤以及Spiegler-Fendt类肉瘤等,主要发生于妇女面部,呈青黑色结节或斑块,常为单发,可能是对创伤、虫咬及其他不明原因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4]。本例患者,发生于儿童期,病史长达10年,肿块生长缓慢。
3.2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皮肤淋巴组织瘤样增生应满足以下特征:(1)细胞类型多样性;(2)有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3)淋巴滤泡形成,伴或不伴生发中心;(4)有吞噬核碎片的组织细胞;(5)血管增生;(6)浸润细胞主要位于血管周或附属器周;(7)表皮有明显增生[4]。
本例特征:(1)病史长达10年,未见明显恶性变体征;(2)发生部位为手腕部,部位较为特殊;(3)镜检增生细胞以浆细胞和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为主,生长于皮下、增生血管和皮肤附属器周围,表皮增生向下延伸,未见破坏;(4)免疫标记淋巴样细胞呈多样性表达(CD3、CD20阳性),且多克隆表达,浆细胞标记MUM-1强表达;(5)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
鉴别主要同皮肤淋巴瘤鉴别,皮肤淋巴瘤细胞具有单一性,明显异性,浸润破坏皮肤、血管壁和附属器,本例经组织学和免疫标记及外院会诊,诊断成立。
3.3治疗与预后
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最佳选择,尤其对长期不能自愈,原因不明皮肤肿块采用肿物单纯切除为恰当治疗,经病理确诊后,无需其他治疗,由于本病少见,故病理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实在尚难鉴别的病例,可暂作良性报告,但要注明需随诊观察,必要时再取材[5]。以免过度诊断和治疗,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赵婕,杨蕾.眼睑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1例[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19(7):551.
[2]张亚勤,郭玮,王万杰,等.皮肤淋巴瘤样增生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4):252.
[3]李春阳,孙青,王玉坤,等.皮肤假性淋巴瘤9例临床与组织病理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12):732-734.
[4]阿克曼.阿克曼外科病理学(上卷)[M].第8版.回允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90.
单细胞生物的特征篇4
[关键词]颠茄草;原植物鉴定;性状特征;显微特征
药材颠茄草为茄科植物颠茄AtropabelladonnaL.的干燥全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茄科茄族枸杞亚族颠茄属中的一个种,全草入药。原产欧洲中、南部及小亚细亚[1]。20世纪30年代至今,我国栽培引种1种。颠茄俗名“野山茄”,主要用于胃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胆绞痛,输尿管结石等引起的腹痛,胃炎及胃痉挛引起的呕吐和腹泻,迷走神经兴奋导致的多汗、流涎、心率慢、头晕、晕服等。青光眼患者忌用。成药制剂产品有浸膏、流浸膏、颠茄酊、复方颠茄片等,其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解痉药,有解除平滑肌痉挛、镇痛、抑制腺体分泌、扩大瞳孔等功效[2]。随着颠茄提取物大量出口及国内需求的增加,以颠茄为原料的制药厂扩大生产规模,颠茄种植面积增加。
颠茄系列商品市场常见流通形式除以颠茄浸膏、流浸膏、颠茄提取物等半成品外,药材常以原药材切段或粉碎的形式销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了颠茄草[3]。鉴别项下仅有粉末显微特征,因药用部位为全草,粉末显微有它的局限和不足,不能专属、准确可靠的鉴别颠茄草,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直接鉴别定论,带来很大的困难。本实验在植物分类学方法鉴定的基础上,对颠茄草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根、茎、叶横切面显微特征和粉末显微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图文形式详细记录了颠茄草的组织和粉末显微特征,为日后工作中鉴别颠茄草提供参考依据,为颠茄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1材料
实验所用材料于2013年采集于颠茄草种植基地,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标本馆提供。经张继主任药师植物分类学鉴定,确定为颠茄A.belladonna。
2方法
观察记录样品外观性状特征,采用OLYMPUSSZX12体式显微镜数码成像系统观察和记录其微观性状特征。分别对根、茎、叶进行组织切片,对药材进行粉末制片,加水合氯醛透化,置显微镜下观察、拍摄,采用OLYMPUSBX51显微数码成像系统记录横切面及粉末显微特征。
3结果
3.1原植物形态
颠茄栽培为一年生或多年生,株高0.5~2.0m。根呈圆柱形,茎下部单一,带紫色,上部叉状分支,嫩枝绿色,多腺毛,老时逐渐脱落。单叶互生或在枝上部大小不等2叶双生,叶柄长达4cm,幼时生腺毛;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7~25cm,宽3~12cm,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并下延到叶柄,上面暗绿色或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沿叶脉有柔毛。花俯垂,花梗长2~3cm,密生白色腺毛;花萼长约为花冠之半,裂片三角形,长1~1.5cm。顶端渐尖,生腺毛,花后稍增大,果时呈星芒状往外开展;花冠筒状钟形,下部黄绿色,上部淡紫色,长2.5~3cm,直径约1.5cm,筒中部稍膨大,5浅裂,裂片顶端钝。浆果球形,直径约1.5~2cm,成熟后紫黑色,光滑,汁液紫色。种子扁肾脏形,褐色,长1.5~2cm,宽1.2~1.8cm。花果期6月至9月。在开花至结果期内采挖,除去粗茎及泥沙,切段干燥。
颠茄在土壤丰富、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长茂盛,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寒冷,忌高温,以20~25℃的气温生长快,超过30℃生长缓慢。北方地区5月至6月植株生长快,7月生长慢,冬季不能露地越冬,只作一年生栽培;长江以南产区可作多年生栽培[4]。
3.2药材性状
本品根呈圆柱形,直径5~15mm,表面浅灰棕色,具纵皱纹;老根木质,细根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灰白色,木部宽广,棕黄色,形成层环纹明显。髓部白色,中空。茎呈扁圆柱形,直径3~6mm,表面黄绿色,有细纵皱纹及稀疏的细点状皮孔,中空,幼茎有毛。叶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卵状椭圆形,黄绿色至深棕色。花萼5裂,花冠钟状。果实球形,直径5~8mm,具长梗,种子多数,表面有网纹。气微,味微苦、辛(图1)。
3.3显微特征
3.3.1根的横切面木栓层薄,由数列木栓细胞组成。皮层薄壁组织中散有草酸钙砂晶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韧皮部有筛管及薄壁细胞。形成层环状。木质部占大部分,由射线间隔。导管与周围的管胞及少数木纤维结成群,散列于非木化的木薄壁组织间(老根木质部,木薄壁细胞多为木纤维所替代)。木质部尚有木间韧皮部。根中央可见二原型的初生木质部(图2)。
3.3.2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切向延长的类方形细胞,皮层较宽,薄壁组织中散有草酸钙砂晶细胞。维管束双韧型,韧皮部狭窄,外侧有纤维单一或2~个相聚,壁厚,排列成环。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单一或2~4个相聚成径向排列,导管直径20~50μm,木纤维壁增厚,直径10~25μm,木射线细胞1~3列。可见内生韧皮部,髓部宽广,髓细胞类圆形(图3)。
3.3.3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扁而长,有气孔。下表皮细胞较小,气孔较上表皮多;腺毛有长短2种,长腺毛具2~4个细胞的柄部和单细胞的头部,短腺毛具单细胞的柄部和1至多个细胞的头部,非腺毛少数。栅栏组织细胞1列,在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常含草酸钙砂晶的大型细胞,可见草酸钙簇晶;中脉维管束双韧型,木质部呈新月形。中脉薄壁细胞中亦含有草酸钙砂晶(图4)。
3.3.4粉末本品粉末浅绿色或浅棕绿色。草酸钙砂晶甚多,直径3~10μm,亦可见簇晶和柱晶(分别来自叶的栅栏细胞和海绵细胞,茎的薄壁细胞中)。叶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具角质条纹;气孔不等式。淀粉粒众多,呈类圆形、盔帽形或多角形,直径8~26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大粒层纹明显。偶见腺毛,腺毛头部单细胞、柄2~4细胞及头部5~6细胞、柄单细胞。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螺纹导管,直径24~50μm。亦可见木纤维、波状弯曲的种皮石细胞与花粉粒等(图5)。
4讨论
国内外文献偏重于对颠茄草及其浸膏、提取物、复方制剂中的化学成分和临床药理作用研究,本次实验在植物分类学的基础上,对颠茄草的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颠茄草的生药学鉴别特征。为颠茄草药材的鉴定提供了基础和理论依据。
颠茄草为茄科植物,具有茄科植物典型的显微特征,草酸钙砂晶和双韧维管束,颠茄草的草酸钙砂晶在根、茎、叶细胞中均存在,其中在叶的海绵细胞中存在密集,在叶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可见簇晶,在茎的薄壁细胞中偶见柱晶,在粉末显微中大量散在草酸钙砂晶,偶见簇晶和柱晶。粉末显微中还多见淀粉粒,导管、木纤维、木薄壁细胞、种皮石细胞等,而极少见腺毛。
颠茄全株各部分均有毒,另有俗名“毒茄”(deadlynightshade)[1],存在于植物中的不稳定的左旋莨菪碱,在贮藏、加工、提制过程中逐渐转化为比较稳定的消旋莨菪碱即阿托品,尚含其他微量生物碱如东莨菪碱、阿托胺等。吸入足够的剂量,将严重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侵入者肌肉里的神经末梢。果实味道甘甜,含有剧毒,绝对不可以食用,2个浆果的摄取量就可以使一个小孩丧命。甚至在采收,加工过程中均需小心以免产生过敏症状。
[致谢]样品收集及标本观察得到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标本馆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JSNiederkorn.Atreatiseonbelladonna[M].Cincinnaii,Ohio:LloydBrothers,1904.
[2]肖培根.新编中药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402.
[3]中国药典.一部[S].2010:355.
[4]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第67卷.第1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9.
PharmacognosticalstudyofAtropabelladonna
LIUCan-huang1,ZHANGJi2*,KANGShuai2,LIUTa-si3,ZHAOJing4
(1.LoudiHunan,ProvincialInstituteforDrugControl,Loudi417000,China;
2.NationalInstitutesforFoodandDrugControl,Beijing100050,China;
3.Hun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angsha410208,China;
4.Benxi,LiaoningProvincialInstituteforDrugControl,Benxi117000,China)
[Abstract]Basedontheresearchofplanttaxonomyandbotanicalinvestigation,microscopiccharacteristicsoftheroot,stem,leaftransversesectionandpowderofAtropabelladonnawerestudiedforidentificationoftheherb.Theresearchdetailedandmadecleartothedescriptionidentificationandmicroscopiccharacteristicsofofficinalpartsoftheherbs.TheworkprovidedreferencefortheidentificationofA.belladonnaherbsandpiecesofworkinthefuture,aswellasatheoreticalbasisforthefurtherresearch,development,medicinaluseandtheupgradingofqualitystandards.
单细胞生物的特征篇5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与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在抗原表达、细胞形态、增殖潜能和体内外血管生成方面的异同点.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用含生长因子的内皮培养基接种于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中.细胞在接种后每2h去除1次未黏附细胞共2次,然后隔日换液1次,直到晚期克隆出现.同期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进行比较.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直接荧光染色法测定细胞结合荆豆凝集素及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体外培养细胞的群体倍增次数确定细胞增殖潜能,胶原凝胶细胞体外种植及裸鼠体内移植实验分别测定体外及体内血管生成功能.结果:epc在培养21~28d出现,表现出典型的内皮细胞“铺路石”外貌.与huvec相比,epc表达高水平的cd36和kdr(epcvshuvec,p<0.01),但表达cd146,结合植物凝集素和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在两种细胞间未存在统计学差异.体外培养100d,epc和huvec分别传代46次和25次,只有epc能在体外和裸鼠体内胶原凝胶中形成管腔样结构.结论:人外周血来源的epc虽然具备成熟内皮细胞的表型和形态特点,但仍保留干/祖细胞的完整生物学特征.
【关键词】血管生成;内皮细胞;祖细胞;生物学性状
0引言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原始储存部位在骨髓,受缺血信号刺激后向外周血释放,募集到缺血部位参与血管新生.但另有研究却发现,epcs在肿瘤血管新生、受损血管内皮修复、或成年动物体内血管再生方面,所起作用很小或几乎不起作用[1-3].我们研究首先确认外周血循环中是否存在有真正的epcs,然后将其与成熟内皮细胞进行完整生物学性状对比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histopaque,1.077,fitc标记的植物凝集素(ulexeuropaeusagglutinin?1,uea?1)、纤连蛋白(fibronectin)、fitc标记的抗?vegf?2受体(kdr)、i型胶原均为sigma公司产品;添加各种生长因子和胎牛血清的内皮细胞完全培养基(egm?2mvsinglequots)和i型胶原酶为bectondickinson公司产品;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购自abdserotec公司;vwf一抗和fitc标记二抗均购自dako公司;pe?cd34,fitc?cd14,fitc?cd146,均为bd公司产品.健康志愿者11(男9,女2)例,年龄46.5±13.1岁,肘静脉取血每例50ml,肝素(20ku/l)抗凝.hanks1∶1稀释血液,加入histo?paque经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cells,mnc).用hanks洗涤mncs3次,重悬于egm?2,调整细胞计数2×109/l,接种于100mg/l纤连蛋白包被的24孔培养板中.另在无菌条件下取正常剖腹产健康新生儿脐带20~30cm,pbs冲洗脐静脉腔,i型胶原酶灌注,37℃水浴消化15min.收集消化液、离心、洗涤,egm?2调整细胞计数2×109/l,接种于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瓶中,取2~3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用于实验.
1.2方法根据单核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具有短期松散附壁的特点,应用序列黏附法去除淋巴细胞的混杂.每例血样在分离出mnc并接种后每隔2h去除1次未黏附细胞,共2次,然后加入egm?2静止培养,4d后换液.此后隔天换液1次,直至典型的内皮细胞克隆出现,然后消化传代,取2~3代细胞进行实验.
1.2.1表面抗原表达的测定贴壁细胞用pbs洗涤2次,2.5g/l胰酶/edta消化后制成细胞悬液,密度为1×109/l.每份细胞悬液取150μl×2分装2个试管,分别加入fiti?cd14,fitc?cd146,fitc?kdr,pe?cd34及同型对照mab各20μl,避光反应30min,pbs洗涤2次测定,每例均以流式细胞术复测3次.上机后收集20000个细胞,荧光强度以对数放大,结果以各种抗原表达阳性百分率表示.
1.2.2内皮细胞vwf的表达贴壁细胞生长至80%汇合时用1∶1甲醇/丙酮固定,vwf一抗及fitc标记的二抗均作1∶50稀释,严格按说明步骤进行.
1.2.3细胞增殖潜能的测定epc及原代huvec生长至亚汇合状态时分别消化,制成稀释的细胞悬液,密度均为2×107/l,传代接种于25ml培养瓶中.然后按此方法对这两种细胞分别持续传代,直至细胞衰老.每传代细胞1次,记数为1次群体倍增.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群体倍增次数为纵坐标,绘制细胞群体倍增曲线图.
1.2.4体外血管形成实验用冷藏的egm?2配置浓度为2g/l的i型胶原溶液,100g/l碳酸氢钠滴定溶液ph值7.4~7.6,加入96孔板中每孔100μl,37℃放置30min使其成胶.分别将2~3代贴壁的epc和huvec制成细胞悬液,加入凝胶之上每孔5×104个细胞,置培养箱内孵育,不同时间点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生成情况.
1.2.5体内血管生成实验无胸腺裸鼠22只,7~11wk,购自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收集epcs和huvecs,制成浓度为2×109/l的细胞悬液.用1.5g/l的碳酸氢钠、25mol/lhepes,100ml/l胎牛血清、300ml/legm?2制备浓度为3g/l的胶原溶液.将等量的细胞悬液与胶原溶液混合,每只裸鼠后肢sc细胞?胶原溶液1ml.将裸鼠置于饲养笼28℃条件下30~60min,触摸裸鼠移植部位皮丘呈胶冻感为移植成功,然后常规条件饲养.21~30d处死裸鼠,取出移植体行病理切片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两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mnc接种后7~11d可见有簇状聚集的早期克隆出现,中间是圆形细胞,周边有向外爬行生长的梭状或多角形细胞(图1a).持续培养至21~28d可观察到晚期克隆的出现,细胞均呈多角形或纺锤形,紧密贴壁,聚集向外生长(图1b).至35~42d,可见细胞增殖、逐渐汇合成片,呈现内皮细胞典型的“铺路石”外貌(图1c,d).huvec接种当时为圆形、悬浮,24h后细胞即伸展、贴壁,呈梭形或多角形(图2a),5~7d后贴壁细胞基本汇合成单层,外观与epc来源细胞相同(图2b,c).
2.1epcs与huvecs表型特征对比huvec相比,epc表达高水平的干/祖细胞标记cd34和kdr(p<0.01,图3).单核细胞特异抗原cd14在两组细胞表面仅有微量表达,而泛内皮细胞标记cd146在两组细胞均为高表达但无统计学差异.vwf鉴定两组细胞均阳性证实为内皮细胞起源.a:第7日形成早期克隆×40;b:第22日形成晚期克隆×40;c:第37日晚期克隆增殖汇合;d:晚期克隆再种植形成单层内皮细胞,呈典型铺路石样外观×100.
图1epc体外培养细胞形态
a:种植后24h伸展贴壁×40;b:6d后增殖汇合×40;c:第二代huvecs呈铺路石外观×100.
图2huvecs体外培养形态特点
2.2epcs及huvecs体外增殖潜能对比epc传代接种后经历1~2d潜伏适应期,然后增殖旺盛,每3~4d传代1次.在100d时间内,epc传代46次,曲线陡直上升(图4).此后传代时间渐延长,曲线由水平转为下降趋势.huvec传代周期为5~7d,曲线缓慢平坦上升,表明细胞增殖潜能低于epc.在68d时间内、同等培养条件下huvec共传代21次,然后曲线迅速下降,提示细胞开始衰老.在相同的100d时间内,huvec总计传代25次.
图3epc与huvec表达抗原阳性百分率比较(x±s,n=33,bp<0.01vshuvec)
图4epchuvecs体外培养群体倍增曲线
2.3胶原凝胶体外血管生成贴壁的epc和huvec分别消化再种植于i型胶原凝胶上,36h后可见epc伸展呈纺锤状,并相互连接形成管腔样结构(图5a),72h后可见原管腔增大,管壁可见有细胞向管腔中央呈发芽状生长(图5b).持续观察huvec未见形成管腔样结构,至1wk后仅见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融合成片(图5c).
a:epcs种植36h形成管腔结构;b:72h后管腔扩大,并见管壁细胞向腔内呈发芽状生长;c:huvecs种植不能形成管腔结构.
图5胶原凝胶体外血管生成×100
2.4裸鼠体内血管生成裸鼠22只细胞移植均获成功(epc和huvec组各11只),饲养期间未发现裸鼠有异常反应.移植体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epc组11只裸鼠中有8只在胶原凝胶移植体中观察到了典型的微血管结构,并与小鼠组织构成了人?鼠嵌合血管,其间可见小鼠的血细胞流动(图6a).而huvec组仅在1只裸鼠的移植体中观察到了类似微血管样结构(图6b),其余10只裸鼠移植体中均显示出不规则的细胞聚集现象,未观察到血管结构(图6c).
a:epc组细胞移植形成典型血管结构,管腔中可见小鼠血细胞;b:huvec组细胞移植仅1例形成不典型管腔;c:其余huvec组细胞移植均不能形成管腔结构,仅有不规则细胞聚集).
图6细胞移植裸鼠体内血管生成he×200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成人外周血循环中的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内皮培养条件下,于不同时间段内可形成早期和晚期克隆.yoder等[4]研究表明,这种早期克隆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列,再种植不能分化成内皮细胞,因而还不属于真正的epc.在早期克隆出现后持续培养,直至获得具有内皮细胞形态特征的晚期克隆后,才显现出干/祖细胞和内皮细胞双重生物学特征.因此,这种晚期克隆及其分化产生的近代细胞,应属于真正的epc.本研究显示,epc体外再种植培养可呈现典型“铺路石”外观,与huvec形态相同.两种细胞表达vwf,结合植物凝集素及吞噬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均为阳性,不表达单核细胞标记cd14而高表达泛内皮细胞标志cd146,提示二者均为内皮细胞来源.与huvec相比,epc表达更高水平的cd34和kdr.由于cd34是多数干/祖细胞的共有标志,而kdr的高表达预示着细胞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更敏感,增殖力和血管生成能力更强[5].由此可见,我们所获得的晚期克隆来源细胞除了具备成熟内皮细胞的全部表型外,还显现出非成熟细胞(即干/祖细胞)的特征.
本研究显示,在同等培养条件下,晚期克隆来源的epc增殖速度快、传代周期短,在100d时间内传代近50次而无明显衰老征象.相反,huvec虽然在6代以内的生长方式和细胞形态接近epc,但传代周期进行性延长,在2mo的时间内只能传代21次即迅速衰老,说明自我复制能力低下,也符合一般成熟细胞的特点.本研究显示,将晚期克隆来源细胞种植于胶原凝胶中,可生成典型的管腔样结构,而huvec种植后只出现细胞聚集,无典型管腔形成,说明前者具备干/祖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双重特征.晚期克隆细胞能够在动物体内增殖并形成血管,因而具有epc完整的生物学特征.鉴于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循环中出现的内皮细胞是自血管壁脱落的衰老细胞,与huvecs相比在体外更不易存活和增殖[6].因此有理由相信,我们所获得的晚期克隆细胞属于纯化的epcs,未被成熟血管内皮细胞混杂.
【参考文献】
[1]gothertjr,gustinse,vaneekelenja,etal.geneticallytaggingendothelialcellsinvivo:bonemarrow?derivedcellsdonotcontributetotumorendothelium[j].blood,2004,104(6):1769-1777.
[2]dimmelers,zeiheram,schneidermd.unchainmyheart:thescientificfoundationsofcardiacrepair[j].jclininvest,2005,115(3):572-583.
[3]booscj,lipgyh,blannad.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incardiovasculardisease[j].jamcollcardiol,2006,48(8):1538-1547.
[4]yodermc,meadle,praterd,etal.redefining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analysisandhematopoieticstem/progenitorcellprincipals[j].blood,2007,109(5):1801-1809.
单细胞生物的特征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丝分裂;特征;意义;多媒体;教学
一、有丝分裂的基本概念
真核细胞分裂产生体细胞的过程就是有丝分裂,这是细胞分裂的基本方式。细胞有丝分裂中,非常关键的性质就是周期性,也就是能够连续分裂的细胞。开始阶段为一次分裂完成,然后结束阶段为下一次分裂完成,这就属于一个细胞周期。其过程包括染色体、有关酶的合成与DNA等。有丝分裂能够让遗传物质精确地世代相传,同时能够让生物个体得到正常的发育和生长,从而让物种绵延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得到保障。
二、有丝分裂在各个时期的特征及其意义
分裂间期与分裂期这两个时期就称之为一个细胞周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与分裂期的时间比例是不均衡的。分裂间期在整个分裂期中的比例为90%左右,分裂期在整个分裂期中的比例为5%到10%左右。可以用一个圆表示细胞周期,对于不同的细胞来说,细胞周期也是相对不同的,部分的细胞周期较长,而部分的细胞周期较短。细胞在做出有丝分裂时,细胞核与细胞质在形态上都会产生变化,这期间被称之为有丝分裂期。有丝分裂的过程是具有连续性的,为方便形容,将其归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有丝分裂间期。有丝分裂间期是周细胞的开始,主要有DNA合成前期(G1)、DNA合成期(S)、DNA合成后期(G2)这三个部分组成,在这之中,RNA(即核糖核酸)的复制与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主要是在G1期与G2期进行完成,DNA的复制在S期进行完成。染色体蛋白质与DNA解旋酶的合成主要是在G1期进行完成,细胞分裂期有关酶与纺锤丝蛋白质的合成在G2期完成。因为染色质没有高度螺旋,所以是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而非染色体,在这个阶段中,使DNA的复制与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得以完成。第二,有丝分裂前期。开始阶段为分裂期,然后到核膜解体完成的一个阶段,在有丝分裂前期被间期细胞进入的时候,核的体积加大,由染色质组成的细染色线慢慢变短加粗,以至染色体的形成。由于在间期中,染色体已经得到复制,因而任何一条染色体都是通过两条染色单体组成。核仁在前期的后半段时间逐步消失,在前期最后的时间,核膜裂开,从而使染色体在细胞质中散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时靠近核膜有两个中心体,中心体放射出星体丝,也就是放射状微管,带有星体丝的两个中心体慢慢分开,移向相对的两端,核膜破裂后,在细胞的两端之间开始形成纺锤体。第三,有丝分裂前中期。是从核膜破裂开始到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结束的一个时期,纺锤体的最终形成与染色体向赤道面的运动是其主要过程。
纺锤体分为两类,包含有星纺锤体与无星纺锤体。其中有星纺锤体包含纺锤丝,也称之为微管,包含星体微管、极微管与动粒微管,而无星纺锤体则只包含极微管和着丝点微管。第四,有丝分裂中期。开始阶段是从染色体排列至赤道面上,然后至它们的染色单体。在分向两端以前,这段期间则被称之为分裂中期,有的时候会将分裂前中期也包含在分裂中期里面,中期染色体缩短加粗,则是对这个物种独有的数目与形态的表现。第五,有丝分裂后期。是任何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同时向两端移动的阶段。分开的染色体被称之为子染色体,子染色体到达两端时后期结束,其向两端的移动主要是依靠纺锤体的活动来完成。第六,有丝分裂末期。从子染色体到达两端开始,然后形成两个子细胞结束,子核的形成与细胞体的分裂是这个阶段的主要过程。形成子核的过程基本上就是和前期正好相反的经历。这时到达两端的子染色体,应当先解螺旋,然后轮廓消失,其附近汇集核膜成分,经相互交融之后变成子核的核膜,核内产生核仁,细胞裂开并分为两个,从而形成两个子细胞。在这个阶段产生了细胞板,细胞板能够形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有丝分裂,就是把亲代细胞的染色体通过复制(实际上是DNA的复制)之后,准确的将其均匀分拨在两个子细胞里,因为染色体上带有遗传物质DNA,所以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使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得到维持。由此可以得知,在生物的遗传过程中,细胞的有丝分裂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丝分裂在任何的分裂方式中,都占领非常关键的位置。有丝分裂使组织与细胞之间的遗传的统一性得到了保证,对人类能够正常的生活与延续至关重要。因而,在高中生物中,对于学习有丝分裂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苏楠楠.剖析高中生物有丝分裂[J].考试周刊,2014(59):14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