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的表现(6篇)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篇1
关键词:分类;物种多样性;铁矿
中图分类号:X1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02403
1引言
我国铁矿资源多分布于山区,采矿作为生态影响的干扰因子之一,主要影响表现为对土地利用、地表植被和土壤的破坏等,其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在短期内很难消除[1]。近年来,铁矿开采和加工的生态影响问题在国内生态影响评价领域备受关注。目前,有关铁矿开采对生态影响的研究较多[2,3],纵观这些研究,从定量角度分析其对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南峪口铁矿开采加工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问题为切入点,对该矿区不同功能区的植物群落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铁矿开采活动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为我国铁矿资源开采的生态影响评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2研究区自然概况
研究区位于山西省繁峙县东南,距繁峙县城直线距离25km,行政区划隶属于繁峙县东山乡管辖。矿区中心地理坐标:39°10′59″~39°12′38″N,113°32′02″~113°34′12″E,周边与中兴矿业、宏盛铁矿邻接。研究区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3℃,极端最低气温-24.3℃,极端最高气温37.6℃,年平均日照时数2906h,年平均降雨量400mm,无霜期约130d。
3研究方法
3.1样地的选择与调查
根据研究区的实际现状,2012年8月,采用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在研究区不同功能区范围内,选择代表性区域共设置30个样方,其中包括乔木样方2个,草本样方28个。乔木样方大小为10m×10m,且在每个样方对角线上设1m×1m草本样方2个。调查内容包括:乔木种的多度、高度、胸径、盖度;草本植物的平均高度和盖度。同时记录各群落的综合特征和生境特征,包括群落总盖度、各层分盖度、海拔、经纬度、坡度、坡向、枯枝落叶层厚度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
3.2数据处理
本文选用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采用物种重要值一起参与计算[4]。
4结果与分析
4.1物种组成
在调查中共记录种子植物81种,隶属于26科,61属。植被类型以草丛为主,建群种为披针苔草(Carexlanceolata)、铁杆蒿(Koelreuteriapaniculata)、狗尾草(Setairaviridis)。植物群落中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蔷薇科占总种数的56%,以喜阳耐旱的旱生种类居多。
对7个功能区植物群落的科、属、种组成数据统计可知,铁矿开采区、炸药库及工业场地周围植物种类较少,植物种类仅占评价区植物总种数的38%,植被覆盖度较低,与矿区非开采区、拟选废石场、矿界外评价区、相邻矿区相比人为扰动较大,对土地利用和植被的破坏较严重(表1)。
4.3不同功能区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物种多样性不仅可以反映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程度,也可以反映植物群落及其环境的保护状况。由表2分析可知,不同功能区的丰富度指数R和Shannon-wiener指数H′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匀度指数E1和E5也表现出与R和H′相似的变化趋势,因此,用这些指数来描述各功能区性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Simpson指数λ与其他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如铁矿开采区的Simpson指数在所有功能区中最大,这是因为该功能区没有乔木层,在草本层,优势种披针苔草为丛生,盖度达30%,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占据显著优势,从而导致了Simpson指数较高。矿界外评价区与矿区非开采区生态环境处于完全自然状态,没有受到采矿干扰,植物群落保存较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矿区非开采区人为干扰较小,草本层植物生长发育良好,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也较高。相邻矿区受人为因素干扰相对较轻,乔木层覆盖度相对较大,林内较为阴湿,草本植物中种类虽较多,但以披针苔草占据优势,导致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稍低于矿区非开采区。鉴于炸药库的特殊性和危险性,必须人为采取防护工作,如清除植被、工程硬化等,对地表植被和土壤造成极大破坏,导致炸药库物种种类贫乏,多样性指数较低。受人类采矿活动严重干扰,铁矿开采区地表草本遭到严重破坏,草本植物种类
5结论
(1)依据群落外貌、种类组成特点和建群种的一致性,结合野外调查的生态分析和群落物种配置,将评价区的植被划分为8个群落类型,反映了矿区不同功能区的植物群落主要类型。
(2)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结果,不同功能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表现出明显差异,按照物种多样性指数大小排序:矿界外评价区>矿区非开采区>拟选废石场>相邻矿区>工业场地>炸药库>铁矿开采区,反映了铁矿开采活动对周边环境干扰程度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钱振华,孙秀红,尤红军,等.铁矿开采业的生态保护对策――阜新市典型铁矿生态问题解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2,28(5):41~43.
\[2\]翁雅彤.露天开采小型铁矿生态影响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1):377~378.
\[3\]徐涛.植物群落对铁矿开采的生态响应――以大茨背铁矿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4):94~96.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篇2
【关键词】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重要值
【abstract】thispaperusingrichnessindex,Shannonwienerindex,Pielouindexandspeciesdiversityindexindex,analyzesthejiuhuamountainareasaretypicalofthetwokindsofdeciduousbroadleavedforest(typeⅠMaLi,lobulesoak,mapleincense;ⅡMaLimixedtype,whiteoak,beechtreesmixedforests)plantdiversitycharacteristics.
【keywords】bettercomparability;Speciesdiversity;Importantvalue
中图分类号:J5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九华山地区两种落叶阔叶林的基本情况
类型Ⅰ属于天然次生落叶阔叶混交林,位于酉华镇,面积为5公顷。类型Ⅱ,位于朱备镇,面积1.2公顷。标准地的基本情况以及样方的设置见表4-1
表1样地基本情况
2.分析与研究
(1)植物组成结构分析两种落叶阔叶林类型植物种类组成如表2,由此可知,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垂直分布规律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从物种丰富度统计数据总体来看是,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Ⅰ共有植物物种37种,而类型Ⅱ仅有25种植物。分层物种丰富度,两种森林类型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即灌木层大于草本层和乔木层,乔木层最小、树种非常单调。
表2不同样地植物种类组成
表3类型Ⅰ标准地中乔―灌―草三个层次植物的重要值
可以看出灌木层物种种类繁多,其优势种明显,但以淡竹、乌药、野鸭椿、野茉莉、栎类等较为常见。该层中新生的乔木幼树较多,尤以栎类幼树更为多见,且生长良好,草本层高度、层盖度在不同的地段有较大差异,个别地段甚至寸草不生。
表4类型Ⅱ标准地中乔―灌―草三个层次植物的重要值
类型Ⅰ乔木层主要由麻栎、小叶栎、枫香组成,在所选取的五块标准地内共有乔木个体株数100株,其中以麻栎最多,个体数为50株,而且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其次是小叶栎,个体数为27株,而枫香个体数目较少,有23株。
类型Ⅱ:麻栎占绝对优势,远远大于白栎和榉树,从灌木层重要值可以看出该林分灌木茂盛,优势明显,因此,作为最底层的草本层大都是一些耐阴植物或者攀援生长的植物,物种丰富度较小,盖度也最小。
(2)植物多样性数量特征从表-4可以看出,两种森林类型各层物种丰富度指数(S)排序均是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而总体上是类型Ⅰ>类型Ⅱ,表明本文所研究的群落类型具有亚顶级阶段的森林群落特征。群落均匀度指数(J)在类型Ⅰ中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而类型Ⅱ则是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这说明,在类型Ⅰ中,草本分布均匀,稍大于灌木层均匀度指数,乔木最小;而类型Ⅱ则是灌木的均匀度指数最大,草本层次之,最小的依然是乔木层。
生态优势度指数(D)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相比则基本上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类型Ⅰ生态优势度指数以乔木层最大,但优势不是特别明显,乔、灌、草生态优势度指数依次为:1.017,0.256,0.285,各层总体上看差别不大,灌木层最低,这说明在该类型林分中,各层物种生态优势分布相对均匀,层内共建种较多。类型Ⅱ乔、灌、草生态优势度指数依次为:0.556,0.28,0.424。乔木层优势度指数最高,说明乔木层被某一个树种占据主导地位,这个树种就是麻栎,上面的树种重要值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草本层草本植物种类虽然不多,但分布均匀,优势明显。
表5两种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数量特征
由表5可以看出:类型Ⅰ中:乔木层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灌木层、草本层和乔木层中最低。乔木层物种多样性较低,除乔木层均匀度Pielou指数低于0.5以外,灌木层、草本层均在0.5以上,也说明该群落是比较稳定的群落类型,这与麻栎林作为安徽省长江南北地带性森林群落的特性和地位是相符的。
类型Ⅱ中: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小,其值(H)为0.18,调查标准地内的乔木树种有三种:麻栎、白栎、榉树。人为干扰是造成类型Ⅱ乔木层树种单调的主要原因。与类型Ⅰ相似,类型Ⅱ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也高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其原因也是由于研究地处于低海拔、靠近村镇,封育早期受人为活动影响比较大的缘故,但后来保护和恢复得好,灌木层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进而对草本层起到了抑制作用。
3.结论与讨论
(1)青阳县自从对次生林进行封山育林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为今天的较为成熟的相对稳定的森林群落,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木材,更在生态和景观上作用重大。
(2)在所调查统计的两种类型林的参数统计中,共涉及植物物种45种,隶属32科41个属,封育虽然从一定意义上,起到了作用,但是并为实现严格意义上的封山育林,林下植被遭到的破坏导致该研究标准地内物种多样性指数较小,灌木层相对较丰富的结果。
作者简介: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篇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评估标准;传统文化DNA;文化多样性;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7)01-0137-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o是一门技术含量颇高的学问。保护得好是保护,保护得不好便是破坏。那么,什么样的保护是科学保护?什么样的保护又是反科学的保护呢?在长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我们提炼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评估三标准。
一、通过保护是否保住了民族传统文化的DN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代表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地域标志性文化。譬如看电影,屏幕上掠过的是满目青山,肯定不知道这是到了哪里。但如果随着画面切换,《沂蒙小调》响起,肯定知道到了山东沂蒙;《海菜腔》响起,肯定知道到了云南石屏;《信天游》响起,肯定知道到了陕西北部。而这《沂蒙小调》《海菜腔》《信天游》便是地域标志性文化,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DNA主要蕴藏在这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文化DNA,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标志性符号。“同时,它也是一袋救命的‘脐带血’――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外来文化如何冲击,自身传统如何失落,只要保护好这最后一袋‘脐带血’,这个民族的传统即或命悬一线,也能起死回生”[1]。传承人的任务,就是要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DNA以活态的形式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原汁原味”的标准有三:一是“表现内容”必须“原汁原味”;二是“表现形式”必须“原汁原味”;三是“所用原料”必须“原汁原味”。这既是判断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否“原汁原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传承人是否在科学传承的三条“底线”[2]。
(一)对表现内容“原汁原味”的要求
拿传统戏曲来说,只要唱的是传统剧目,在内容上便是“原汁原味”。拿唐卡来说,画的是佛祖菩萨、佛本生故事、密宗本尊各神、观音度母、护法神、上师高僧与大成就者等,就是“原汁原味”;如果是旧瓶装新酒,排的是当代戏,画的是世俗人物或是风景名胜,在传承内容上肯定已经出了问题。
(二)对表现形式“原汁原味”的要求
拿传统戏曲来说,只要用的是传统唱法,在形式上便是“原汁原味”。拿唐卡来说,只要所绘唐卡符合《造像量度经》规定的比例,符合《造像量度经》的固有表现方式,就是“原汁原味”;反之,如果在表现形式上已经发生改变,不再按《造像量度经》规定比例与表现方式来画,这样的传承至少在表现形式上已经出现了问题。
(三)对所用原料“原汁原味”的要求
称得上“原汁原味”的戏曲,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定位、说白方式、曲词唱腔、科介表演必须是固有的。只要坚持这样做,传承便是“原汁原味”的。拿唐卡来说,一幅“原汁原味”的唐卡,所用原料必须是传统的矿物质颜料。如果使用原料出现变化,用广告色、油画色取代了传统的矿物质颜料,就不再是正宗的唐卡。
总之,只要传承人没有逾越这三条“底线”,即或有所变动,都算是“原汁原味”。作为传承人,就算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相反,如果传承人放弃传统,在表现内容、表现形式、使用原料上已经不再沿用传统,而是摒弃固有,全心创新,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时的他,已经不再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样的传承人必须“下课”。这样要求传承人,是想告诉他们:这一代传承人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极度濒危的境况下“上岗”的。全国人民都希望通过传承人让已经所剩不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死回生”“死灰复燃”。如果传承人不负责任,而是一门心思地搞所谓的创新,其结局只有一个――这些已经传承了千百年之久的好东西,如历史上的金砖制造技术、弓箭制作技术、皮影演唱艺术、评书表演艺术等,很可能就会在这一代因为传承人的“渎职”而彻底“断流”。我们尊重所有人的每一个选择――毕竟人们服务社会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一旦走上了传承人这条路,就应该把该传承的东西传承好。如果不愿从事这项工作,当然可以早早退下,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嫌弃而影响到民族优秀文明的传承。因为,传承人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简简单单的工艺品,简简单单的民间土方,更不是简简单单想编就能编出来的歌舞表演。相反,它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历史创造,代表着一个民族某一历史时期传统手工技艺的最高水平,传统医疗技术的最高水平,传统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它们既是后人了解本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创造新文学、新艺术、新科学、新技术的重要源泉。正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重要,所以,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先人们,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都义无反顾地坚守了下来。作为社会一分子,一定要明白传承人所做工作的特殊性,一定要鼓励他们凝神聚气、全心全意地保护好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而不是仅凭着自己的嗜好,让传承人学素描、学人体、学一点透视、学时尚构图,对传承人施以“西方化”“时尚化”或是“艺术化”的改造。改造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会变得更加“靓丽”,更加“时尚”,但是,这些改造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祖先所创“遗产”,而是今人所创“现产”,保护这样的每天都能生产出来的“现产”有何价值?有何意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走过了整整14个年头,现在想想,我们是否真的已经忘却了出发时的目标?是否真的已经无法找到“回家的路”?
社会在发展,但社会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肯定会给人分为两类:一部分人负责保护传统――比如考古工作者、博物馆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的任务不是创新,而是原汁原味的继承;而另外一部分人――也是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人专门负责创新――譬如小说家、文艺工作者、文化创意工作者。他们的任务,就是根据祖先留下的老样子,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一个治疟疾的老方子成就了屠呦呦,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如果你把老方子改得面目全非了,对屠呦呦而言,就已经失去了起码的借鉴价值。在中国,承载祖先智慧的这种老方子可谓成千上万,到底能成就多少个屠呦呦呢?但有一点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继承与创新并不矛盾,只要处理得好,两者就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久发展。事实将会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完全没有必要以牺牲本民族传统基因的纯正性为前提。
二、通过保护是否保住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再加之山水阻隔、族源差异,中华文明本身便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其任务就是要保护好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别是那些独具特色的优秀的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最终实现对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如果经过培训或是改编改造,多样性变成了单一性,独特性变成了普泛性,保护便是失败的;如果经过努力,保住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并进而实现了对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保护便是成功的。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来自各个层面的“文化霸权主义”。它们最典型、最直接的做法,便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用汉文化取代少数民族文化,用时尚文化取代自以为“已经过时”了的传统文化。事实已经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有两个:一是导致本国传统的迅速“异化”,二是导致本国传统的迅速“同质化”。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通过保护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进而保护好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初衷显然背道而驰。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历史上从未提到过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而偏偏在工业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在传统农耕社会中,由于手工操作的缘故,人们每生产一个产品都是独特的,整个社会生产出的产品自然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特征;但进入大工业时代之后,大工业生产的单一性,严重地破坏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让人们突然意识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可贵,故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启动了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历程。历史将会证明:只有保护好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才可找到更多的与祖先交流的渠道与窗口,才会了解到更完整的古代文明;只有保护好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为新文化、新艺术、新科学、新技术的创造,积累下更多更好的参考与资源;只有保护好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建立起更多的与其他民族交流的渠道,进而促进民族和谐、推进社会稳定,实现天下大同。
如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认识不足,就会很容易想到用自己的审美一统天下审美,用自己的文化一统天下文化。其结果,必然会伤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并最终成为破坏民族文化、破坏民族传统的罪人。费孝通先生生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的意思是说,各民族人民在保护好本民族认为最美好东西的同时,也应学会欣赏其他民族认为美好的东西。只有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保护下来,天下大同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保护遗产应该从尊重遗产,特别是尊重他人遗产做起。
三、通过保护是否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民族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盲目创新的危险如影随形。譬如前些年,听说人们喜欢红心鸭蛋,便有人喂鸭子苏丹红,结果给人吃出了癌症;听说人们喜欢浓牛奶,便有人往牛奶中添加三聚氰氨,结果把娃娃脑袋吃大了;听说人们喜欢白馒头,便有人在笼屉中吊白块,结果把人的肝肾吃坏了。这都是“创新”,但无人喝彩。说明没有榜样、没有参照、没有道德底线的创新不仅误国,而且害民。
人类社会要发展,创新是必然的选项。但创新决不能以否定传统为前提。历史经验证明,作为一种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不会阻止社会发展,反过来还会在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创造新文化、新艺术、新科学、新技术的重要源泉。历史上,无论是乐坛上的《茉莉花》《梁祝》,文坛上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是让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都是在民间智慧的基础上创造、研制出来的。反之,如果蔑视传统、否定传统,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因资源短缺、后劲不足而裹足不前。恼飧鼋嵌壤此担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保护好那些尽管已经所剩不多,但却足以代表人类文明最高水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就像一潭“源头活水”,只要保护好,想做可乐就可以做可乐,想做雪碧就可以做雪碧,想沏茶就可以沏茶。但是,如果我们霸占了、搅浑了这潭“源头活水”,或是在源头上直接做起了可乐,以后别人做什么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那潭“源头活水”,再好的“开发”也应该在它的“下游”进行。
总之,无论是谁,无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只要通过努力,保住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DNA,就能够保住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多样性,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积累下深厚的文化资源,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保护就是科学的,反之就是破坏。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篇4
一提到作文,学生头疼、老师也头皮发麻,一打开电脑,网络上写作方法与技巧比比皆是,尽管学生也买了很多的作文书籍,但作文水平很难提升。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作文教学仍然是很多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道“暗礁”。笔者查找了大量的书籍和网络资源,结合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认为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中、小学作文只要把写人的文章写好,作文水平就会提高,原因很简单:中小学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类型。人在事中,事中有人,不管是写事的记叙文还是写人的记叙文,“人”才是最关键的,只要把人物写“活”了,文章就成功了。怎样才能把人物写“活”呢?有句话说得好:人物之美,美在个性,写人,就是要写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出人物的个性;只要写出个性,就把人写“活”了。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呢?
一、表现人物的主题要深刻
表现人物的主题就是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也就是你所欣赏、所敬佩、所感动,你要赞美和歌颂的地方。写谁?究竟选择什么样的人物入笔呢?建议写我们最熟悉的人或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因为熟悉才能写的真实,因为印象最深刻才能写得细腻。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在确立主题,主题一旦确立,选材就有了依据。如:“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我最敬佩的人”等这类作文的主题,就是要突出他们的精神品质,他们的事迹令你感动,你要通过你的笔赞美他们的精神,歌颂他们的品质,那么他们一定是你最熟悉、印象最深的人,我们就要抓住题目中的字眼,“好”、“敬佩”就是文章的题眼,怎样才能体现老师的“好”,怎样才能使你“敬佩”,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你所熟悉的人在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们所做的事,他们的音容笑貌都会像放电影一样在你脑海中呈现。把握住了主题,选材就不会偏。
二、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例要典型
主题确立后,就是选材,选材很重要,你所熟悉的人在你的视野里,他的言行举止、他所作的事很多,得从中选取最能体现主题的事例。如:“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这一命题作文中,我的一个学生为了体现老师“严”的品质,他选取了这样一个事例:一次,他把一道数学题中的“720”误写成了“270”,结果错了,老师揪他的眼皮,并罚做俯卧撑。这个事例虽能体现老师的“严”,但不能体现老师的“好”,为什么呢?在新课改的今天,课堂上,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主角,老师只起引导作用,是配角,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绝对不允许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出现,这有违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个事例不但不能突出老师的“好”,反而是这个老师的一个“污点”,所以选材相当重要,稍不注意,就会和主题背道而驰。
要想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在选材上必须用鲜活而又典型的事例,事例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多件。一件事例就应该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尤其是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细节要真实再现出来。例如,为了体现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好,可用一件典型事例,如:上课字词不讲解——自查工具书,文章主旨不归纳——自己概括,思考题不讲解——小组合作,自己探讨。一个单元结束后考试,试题为,只要是老师不讲的几乎全考到了,结果一塌糊涂,第二天重考,没想到试卷和原来一模一样,结果还是一塌糊涂,第三天再考,学生忙的不亦乐乎,该记的记,该思考的合作探究,考试结果可想而知。慢慢的学生的自觉性越来越强,思维能力越来越敏捷,班上的成绩越来越好。就这个事例体现了老师教学方法好,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多件事例就应该选取不同的角度去多方位展现人物的个性,可以按照事例的轻重或中心的需要,恰当安排详略。如:“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就可以用多个事例体现“好”——学习上关注、生活上关照、生病时关心等事例全方位表现老师的优秀品质。
三、突出人物的描写要细腻
细腻地描写决定着人物刻画的成败,如何把人物刻画的活灵活现,这就需要描写了,描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它的作用很大,例如:写一场球赛的精彩,就需要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双方队员进攻与防守的情况,进攻队员怎样控球、传球、上篮,防守队员怎样防守,写得够详细,作者觉得够精彩,但读者不一定认同,如果加上侧面烘托,那效果就不一样了,把台下观众的语言、动作、神态描述一翻,读者就觉得这场球赛紧张、精彩。对人物的刻画也一样,采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这里的正面描写主要是指直接对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进行描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描写时要抓住最典型的特征来写。
(一)人的外貌描写要以“形”传“神”。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并通过外貌描写来传神,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它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二)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三)动作描写要有鲜明的个性。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同样是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的。
(四)心理描写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五)神态描写也要以“形”传“神”。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
把人物的这几方面写到位,这个人物就活灵活现的跃然纸上了,就写“活”了,写出了个性。
四、表达主题的结构要创新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篇5
关键词:无锡市公园绿地;植物组成;群落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S71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013-04
1引言
植物群落在城市绿地系统中起到的生态效应越来越大,城市绿地建设越来越注重生态群落的营建和保护修复。城市绿地植被类型和自然植被在生境条件、特征及性质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属与人工植被类群[1],城市公园绿地群落受人工干扰强烈,除大型城市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外,多数城市绿地类型规模较小,类型丰富。城市绿地建设的基础是其中的植物组成种类以及组合形成的植物群落。植物景观设计应重点关注植物种类的选择以及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2,3]。本文选择无锡主要公园绿地进行现场勘查,重点针对植物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已期为无锡市公园绿地建设提出本底资料和优化建议。
2材料与方法
2.1研究地概况
无锡位于长三角平原腹地,北纬31°07′~32°02′、东经119°31′~120°36′,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121.7mm,年平均气温16.2℃。该地区为冲击湖平原,隶属江南地层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丘陵,土壤主要以潮土类、水稻土类、黄棕壤类为主。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要地带性植被,植物种类丰富[4~7]。
2.2研究方法
在全面踏查无锡市各类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本次研究重点调查全市性公园(G111)、区域性公园(G112)、历史名园(G134)和风景名胜区(G135)等公园绿地类型,具体包括:鼋头渚风景区、锡惠公园、吟苑、梅园、蠡园等。本次调查公园植物群落样地44个,样地大小400m2。植物样地的选择主要考虑因素有稳定性、多样性和代表性(表1)。
群落样地调查运用“每木调查方法”,对样地群落拉尺定桩进行边界确定,针对样地中乔木(胸径>5cm)进行每木测定,主要指标有胸径(D)、高度(H)、冠幅(L)、种名、数量及长势;灌草层主要测定指标有盖度(G)、均高(H)及种名及生长状态等。同时对每样地的位置、土壤类型、海拔、坡向、坡度、和群落面貌结构等因子进行相应记录,对所采集到的植物标本进行科属归纳[8,9]。
3结果与分析
3.1植物组成
3.1.1植物数量特征分析
在样地数据处理分析基础上,统计出本次调查共有维管束植物318种,隶属于103科234属,其中蕨类植物为10科11属11种,裸子植物为6科12属17种,被子植物87科212属291种。样地植物种类数量占无锡区域现有植物科、属、种的56.2%、27.3%、15.9%,占江苏地区现有植物科、种的52.28%、13.57%(表2)。无锡公园绿地植物种类丰富,占比全省植物资源比例较高,为无锡公园绿地建设提供充分的植物材料。
3.1.2维管束植物科、种的组成分析
组成无锡公园绿地319种维管束植物中,含8种以上的科有蔷薇科(Rosaceae)(14属28种)、菊科(Asteraceae)(14属16种)、禾本科(Gramineae)(12属14种)、豆科(Leguminosae)(8属11种)、蓼科(Polygonaceae)(3属9种)、樟科(Lauraceae)(5属9种)、百合科(Liliaceae)(8属9种)、木樨科(Oleaceae)(5属8种)、漆树科(Anacardiaceae)(1属8种)。含有5种以上的科有:壳斗科(Fagaceae)(4属7种)、榆科(Ulmaceae)(4属6种)、木兰科(Magnoliaceae)(3属6种)、大戟科(Euphorbiaceae)(6属6种)、山茶科(Theaceae)(2属6种)、忍冬科(Caprifoliaceae)(4属6种)、毛茛科(Ranunculaceae)(5属6种)、松科(Pinaceae)(2属5种)、杉科(Taxodiaceae)(4属5种)、桑科(Moraceae)(4属5种)、小檗科(Berberidaceae)(3属5种)。可见无锡公园绿地植物优势科主要有:菊科、蔷薇科、和禾本科等,本地植物区系较丰富,单科、单属中少。
3.1.3植物分布特征
在318种维管束植物中,江苏乡土植物202种,占比63.5%。其中乔木共81种,乡土种45种,栽培植物及外来引种36种,占比44.4%;灌木共102种,乡土植物为48种,外来引种及栽培植物为57种,占比56.9%;草本134种,栽培植物及外来引种21种;草本和藤本类植物以乡土植物为主,占比83.7%(表3)。可见本地区在乔木层和草本层应用中地带性乡土植物占了较大的优势,而在灌木层中外来及栽培植物占有比例超过了地带性植物。
3.2植物群落基本类型分析
根据植物群落中各植物类型(针叶、落叶、常绿、落叶树种)所占建群种比例和重要值差异,将44个调研样地群落进行归类分为:落叶阔叶型16个,占比36.4%;常绿针叶型7个,占比15.9%;常G阔叶型8个,占比18.2%;常绿落叶混交型7个,占比15.9%;针阔混交型4个,占比9.1%;常绿落叶针叶混交型1个,占比2.2%。可见,在调查的公园绿地植物群落中落叶阔叶型的群落数量比例最高,其次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群落出现比例总和与落叶阔叶型相当,由此可见无锡城市公园绿地现有植被外观主体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相。
3.3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3.3.1乔木层密度分析
对样地群落乔木层中常绿和落叶树种占比进行分析,得出在植物群落中乔木层全为落叶树种的样地有8个,常绿落叶比为0。乔木层全部为常绿树种的群落有2个,乔木层为纯常绿种或纯落叶种的群落占比22%。落叶树种比例大于常绿树种比例的样地有8个,常绿树种比例大于落叶树种的样地共24个。因此,调查44个样地群落中总体乔木层常绿树种比例大。
3.3.2灌木层重要值分析
考虑灌木层植物数量特征,不宜用密度作为主要测度指标。用各物种重要值代替密度和个体数,按中位数值把多盖度数值进行转换,然后计算其重要值[10]。本次分析群落中灌木密度按照各个灌木在群落中的重要值综合指标计算[11]。根据表4对灌木层中常绿与落叶树种重要值比可以看出,有1个植物群落样地(锡惠公园1#样地)灌木层缺失,有2个植物群落中出现灌木层全为常绿树种,占地总调查样地的4.44%。在其他42个样地中,有18个样地中落叶灌木占优势,有23个样地中常绿灌木占优势。
3.3.3乔木层树种组成
44个样地乔木树种81种,其中裸子植物15种,包括常绿裸子植物12种,落叶裸子植物3种;被子植物66种,其中常绿被子植物18种,落叶被子植物48种。植物群落建群种种类丰富,共28种,其中落叶树种18种,常绿树种10种(常绿阔叶5种)(表4),但建群种样地出现频率较低,仅有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和黑松(Pinusthunbergii)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建群种的构成及数量特征较好的反映无锡地区地带性植被和栽培植被特征,对未来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对于骨架树种的选择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3.3.4灌木层树种组成
样地中共有灌木104种,由表5可见,44个样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灌木种是海桐(Pittosporumtobira),出现了15次,频度33%;其次是毛鹃(Rhododendronpulchrum)出现了13次,频度29%;有23种植物在样地中出现了2次,占样地出现的灌木物种总数23%;在样地中仅出现1次的种有51种,占比49%。由此可见,样地林下灌木层虽然物种丰富度较高,但运用频率很低多为点栽型或自然演替分布,频率较高的灌木种均为常规绿化运用灌木苗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存在乔木层树种更新现象,灌木层出现一定频度的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朴树(Celtissinensis)、棕榈(Trachycarpusfortunei)幼苗等。
3.3.5草本层植物组成
在45个样地中共有草本植物134种,对草本层植物出现频度分析可以看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红花酢浆草(Oxaliscorymbosa)和络石(Trachelospermumjasminoides),频度分别为42%、31%和26%。其次吉祥草(Reineckiacarnea)和荩草(Arthraxonhispidus)分别出现了9次和8次,频度分别为20%和17%,其他草本植物频度相对较低,在样方中出现次数一般低于5次(表6)。可见,草本层中麦冬、红花酢浆草和络石出现频度很高,地带性乡土植被种类丰富,但出现频度较低。
4小结与讨论
4.1乡土树种与栽培引种植物的比例控制
调查得出,无锡公园绿地乡土植物运用比例较高,超过60%,区域地带性植被丰富,乡土植物的运用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乡土草本植物资源可以进一步的挖掘应用,如紫楠(Phoebesheareri)、白檀(Symplocospaniculata)、四照花(Dendrobenthamiajaponica)、山胡椒(Linderaglauca)、红蓼(Polygonumorientale)、紫花地丁(Violaphilippica)等。同时注意引种外来新优品种,推广适应性强、观赏特型好的栽植植物,如北美红栎(Quercusrubra)、欧洲鹅耳枥(Carpinusbetulus)蓝剑柏(Sabinascop‘bluearrow’)、灌丛石蚕(Teucriumfruticans)等,来丰富无锡地区城市公园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充分考虑地带性植被特征,遵循群落演替和植被发育规律,同时注意新优品种引进,才能推进城市绿地建设中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提升[12,13]。
4.2植物材料均衡运用
从乔、灌层树种组成分析可以看出,无锡公园绿地树种种类丰富、观赏特性多样,完全可以构建出景观丰富、生态功能完备的城市植被系统。但是在部分公园中存在常规种运用数量和频率过高等问题,新优种和乡土原生树种运用相对较少。如果样地中乔木层女贞、广玉兰、香樟等树种运用广泛,而北美红栎、色叶槭、栓皮栎、浙江楠等新优及乡土种运用较少。灌木、草本层中也存在常规种运用过多的情况。建议在日后的公园建设中,提高对新优种的运用,特别是一些观赏效果好、生长适应性佳的乡土树种和野生种。注重公园绿地中局部景观节点中对草本植物的运用,通过增加一些观赏特性好的草花植物种类,如蒲苇(Cortaderiaselloana)、花叶芒(Miscanthussinensis‘Variegatus’)、天蓝鼠尾草(Saiviaofficinalis)、香彩雀(Angeloniasalicariifolia)、波斯菊(Cosmosbipinnatus)、银叶菊(Seneciocineraria)等,来丰富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的色彩和层次。
4.3天然次生林保护
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具有较丰富的树种、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在调研样地中,鼋头渚景区和锡惠景区分布着一定面积的天然此生林,如在鼋头渚景区广福寺周边分布有“栓皮栎―三角枫―荩草”群丛,群落高度约15m,郁闭度>85%,乔木层优势种为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伴生有白栎(Quercusfabri)、茅栗(Castaneaseguinii)、盐肤木(Rhuschinensis)等,灌木层有三角枫(Acerbuergerianum)、白檀、荚o(Viburnumdilatatum)、糯米条(Abeliachinensis)、红脉钓樟(Linderarubronervia)等,草本有荩草(Arthraxonhispidus)、爵床(Rostellulariaprocumbens)、贯众(RhizomaCyrtomii)、络石(Trachelospermumjasminoides)等,此类群物种丰富度高,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生物多样性较高。笔者建议,在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中要加强对此类天然次生林的保护,避免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森林的破坏,必要时对部分天然次生林条件合适可以采取封育保护措施,避免人为干扰。
参考文献:
[1]王伯荪.植物群落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张庆费.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3):36~38.
[3]严玲璋.略论21世纪上海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园林,1998,14(2):44~46.
[4]江苏省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2年).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编,2004.
[5]黄宝龙.江苏森林[M].无锡: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6]刘P勋,黄致远.江苏省植被区划[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报,1987,11(3):226~233.
[7]邬嘉颖,邬秉左.绿化建设对次生林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无锡三山公园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1,9(3):34~36.
[8]谢春平,方彦,袁永全,等.南京城市边缘次生林主要乔木种群生态位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2,30(1):7~11.
[9]莫治新.塔里木河上游地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8):325~327.
[10]宋永昌.植被生B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W.J.Sutherland.生态学调查方法手册(英)[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篇6
[关键词]动画表演关联性动物人物
1.动物和人物身上“关联性”的体现
动画表演是超越现实的,这点不同于影视表演,动画师是在创造动画运动的感觉,而不是照搬现实。动画师在表演设计中将动物角色和人物角色在造型上、性格和动作姿态表演上的借鉴和互通称之为“关联”。
1.1造型上的关联
动画造型是角色性格特点的外在体现,角色设计师通过对剧本的理解和需要,根据剧本中描述的角色独特气质和性格,运用美术造型手段将角色从内在的骨骼、躯干,到外在的肌肉、表象以及服饰,细节之处绘制出来。动画造型的种类有很多,其中动物类造型和人物类造型在动画片中居多,因为他们的原型都是来自于现实世界的主要生命体。在很多优秀的动画作品中,动物角色和人物角色在造型细节设计上有很多借鉴和互通的地方。这种借鉴和互通在中国早期的动画艺术作品里可以经常看到,比如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形象。这个角色的原型是“猴子”,但是在故事中赋予了它“人”的思想和意识以及行为方式。在造型上,孙悟空被设计成有着人一样的躯干和四肢,且比例与人的结构相仿,面部特征保留了猴子的大耳朵和红脸蛋儿,突出了京剧脸谱的特点,好似京剧里的“武生”形象;再比如《101斑点狗》里的反面角色库伊拉和她的手下,在造型设计上就借鉴了秃鹫和乌鸦这两种动物,表现出他们邪恶、阴险的“兽性”一面。在动画片中可以看到很多将动物身上的特征关联到人物角色身上的例子,人的脸可能长得像鱼,有一双泡泡眼,也有可能人长了一副像马的脸或是老鼠的脸等等。总之,这种外表上的造型关联性已经成为动画角色设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
1.2情绪、动作姿态上的关联
动物和人物角色的关联性在造型元素的基础上更深入、更复杂的便是挖掘他们在情绪、动作姿态上的关联性。然而在相当一部分动画作品中,对人物角色(动物角色)的表演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关联上,却没有继续表现出更多的动物特征(人物特征)。动画设计师在进行角色表演时,往往会融入其它生命体的动作以及特性来进行联想,如此一来动画角色的表演既能让观众感受到来自于角色本身的“真实”性,又能表现出角色性格特征下不同寻常的一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很好地证明了动物角色和人物角色在情绪、动作表演上的关联性。早期的迪士尼动画电影中,可以看到很多的动物角色作为影片的主角来表演,并且观众从这些动物角色的表演中可以真实感受到它们的情感、思想和更多难以言表的感觉。动画师在设计这些动物角色动作的时候,如果只是照搬现实原型的运动规律来实现角色在运动中的流畅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观众并不能与荧幕上一个只会运动而毫无情感个性的角色产生共鸣。像小鹿斑比和小飞象这样的动物角色,他们的表演方式都运用了与人类相同的姿态和风格手法,迪士尼的动画师们用了很多方法将动物“人性化”处理。同样的道理,人物角色的表演不能因为创作者是人类自身就忽视了在表演上的更高要求,而是应该在熟悉的基础上利用“关联性”创造与众不同的表演方式,让人物角色的表演关联了动物的性格、姿态后变得更加丰富。
2.通过“关联”设计动物表演
2.1动物关联动物
通过“关联”设计表演,不论针对的是动物角色还是人物角色,首先都需要对角色的性格特征做出准确的判断。通过挖掘相似角色身上的特点,并将其转移到该角色身上从而提升角色的表演,否则胡乱嫁接有可能导致角色性格表达不准确,最后刻画出来的角色有一种“四不像”的感觉。迪士尼动画《灰姑娘》中的恶猫路西费的表演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动画师将它狡猾、阴险的性格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对恶猫的性格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动画师融合了蛇的动作去丰富角色的表演。影片中有一个典型段落表现了恶猫路西费像“毒蛇”一样在爬行,躯干几乎是贴近地面,四肢弯曲,尾巴紧贴地面像蛇一样随着身体的前行做“S”形的曲线运动。动画师将猫身上的这种“流体”感同蛇在运动中所产生的“流体”感结合在一起,以增强猫的特性。
2.2动物关联人物
很多优秀动画作品中的动物角色都像动物那样运动,但却像人类那样思考和表演。这里说的动物角色像动物那样运动的意思,是指这些动物角色在造型外貌上还较多保留了动物自身的特点,在一些基本的动作上也是按照现实世界中动物原型的方式去运动。但是设计师会将一些人类的表情、动作融合到这些动物表演中,让动物角色的表演在不破坏其真实性的前提下产生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狮子王》中那个爱说话的犀鸟沙祖的表演就是基于配音演员罗温・艾金森(憨豆先生的扮演者)创作的。“罗温・艾金森有一张极富延展性的脸,可以作出丰富的表情――我吸收了这点,并且也将它用在了沙祖身上。罗温表演出沙祖厉声说话的样子――与盛气凌人的姿势以及蓄意的动作相配合。”①动画师艾伦.伍德伯里在接到创作沙祖动作的任务以后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有些是基于“真实的”犀鸟的,有些是基于配音演员罗温・艾金森的,通过观察沙祖的表演不难发现,演员罗温・艾金森的表情和沙祖的表情、说话时的一举一动简直是如出一辙。动物关联人物的例子有很多,尤其是在迪士尼早期的动画片中,主要是以动物角色为主。1942年创作的《小鹿斑比》中,小鹿、兔子桑普和臭鼬的部分行为都参考了小孩的动作和感情,但在角色的造型上和主要的运动方式上还是大量保留了这些动物本身的特征,通过这种动物和人物的关联使得动物的表演更加贴近观众的感受,产生一种真实可信的共鸣感。
3.通过“关联”设计人物表演
很多动画片中的人物角色都“关联”了非人类的特性。他们的外貌体态、运动和行为都类似可以象征他们性格的动物。在《101斑点狗》影片开头的一个段落中,女艺术学生牵着一条阿富汗犬,然后是一位丰满的妇女牵着一只小斗牛犬,还有手里夹着包牵着贵妃犬的法国女孩和一边吃雪糕一边牵着狗的小女孩。动画设计师巧妙地将主人和宠物狗之间通过体态、外在颜色、动作特点进行了“关联”,让这几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表演都各有特色,产生了一种喜剧效果。片中的反面角色库依拉在造型设计上非常贴近秃鹫的特点,同样在动作表演上也融入了秃鹫的感觉。影片里库依拉索要刚出生的小狗,她还未入室阴影就笼罩了房门,动画师很好地借助“剪影效果”将库依拉的轮廓勾勒出来,就像一只伸着长脖子的秃鹫。在动作设计上突出了库依拉向前凸出的细长脖子和快速转动的脑袋,就像秃鹫瞄准猎物时贪婪的姿态一样。可见坏人表面上虽然是人,但是通过动画表演将他们内心“兽性”的一面表现出来,从而为动画角色带来很多出乎意料的东西,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表演。
动画中的人类通常是最难扮演的角色,因为作为观众本身太了解自身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是细枝末节的变化,以至于在表演上的一个小错误,一个奇怪的动作设计都会马上被察觉,相反当观众在看动物或奇幻角色的表演时就会宽容得多。很多奇幻角色是以“人形”的神话人物出现的,动画师通过“关联”一些非生命体的特质来进行表演。如《辛巴达七海传奇》中的纷争女神厄里斯,她虽以“人形”存在,但是又不同于一般人类的运动方式,而是给人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动画师抓住了这些特点,将液体、烟雾的运动质感融入到纷争女神厄里斯的表演中。片中厄里斯变化成辛巴达的样子去偷取和平之书,动画师在表现厄里斯的肢体动作和头发飘动上运用了液体流动的特质,更是借助烟雾运动的质感来表现厄里斯来无影、去无踪的运动方式。可见在进行动画表演的时候,不仅可以通过动物和人物这两种造型进行联想,只要有助于角色的表演,能强化角色的性格特点,甚至可以关联一切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造型元素。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