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居民消费水平分析(6篇)

来源: 时间:2024-06-03 手机浏览

居民消费水平分析篇1

关键词:居民消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证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飞速地发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比例关系却不尽如人意,消费增长大大慢于投资增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并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为实现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效目的,我们要在洞察当前居民消费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的原因,并探索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和措施。我们就从人均量的角度出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二、数据说明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上得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和城镇人均消费的数据(1988--2009)。在本文,采取GDP为Y作为因变量,农村居民人均消费X1和城镇人均消费X2作为自变量。,居民消费。具体数据见下表:

表1单位:元

obsYX1X2Y1X3X41988379138405

居民消费水平分析篇2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地域为研究视角,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消费总体水平等方面分析了经济圈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认为:女性与男性都喜欢参与体育运动,但在消费观念上,女性比男性节约,使女性整体体育消费水平低于男性;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并不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成正比;体育消费是文化消费的一种,具有消费能力的层次性;体育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成正比;居民消费潜力巨大。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按人口平均实际消费的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或劳务)产品的数量。本文从地域的角度对经济圈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保障其健康的消费行为和理念,同时也可以为城市社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三市的各社区中随机抽取了韭菜园办事处、朝阳街办事处(长沙芙蓉区)、金盆岭办事处、城南路办事处(长沙天心区)、麓山南路办事处、银盆岭办事处(长沙岳麓区)、望麓园办事处、伍家岭办事处(长沙开福区)、左家塘街道办事处、井湾子街道办事处(长沙雨花区)、中洲路街道办事处、五里堆街道办事处(湘潭岳塘区)、雨湖路街道办事处、中山路街道办事处(湘潭雨湖区)、宋家桥街道办事处、仙庾镇街道办事处(株洲荷塘区)、建宁街道办事处、五里墩乡街道办事处(株洲芦淞区)、田心街道办事处、清水塘街道办事处(株洲石峰区)天台科技园、金德工业园(株洲高新区)等22个社区,然后在抽取的每个社区中再随机抽取各年龄段的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现状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设计了《经济圈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200份,调查居民共分5个年龄段(16—30岁、31—4O岁、41—5O岁、51—59岁、6O岁以上),每个年龄段发放440份问卷,平均每个社区每个年龄段发放2O份。回收问卷1970份,回收率89.55,有效问卷1922份,有效率97.56。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满足社会学分析和统计学样本量的基本要求。

(2)访谈法。对三市部分社区的居民进行访谈,调查了解了居民的日常消费及体育消费的支出情况;在体育方面花钱是否值得;钱都花在了哪些方面;社区居民的体育态度;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及日常活动情况等。这些内容也是设计本论文普查问卷的理论依据。

1.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得的各项数据,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性别的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分析

经济圈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支出在性别上存在一定差异,在过去的一年中,体育消费平均在100元以下的女性居民占54.65,男性是53.83,这个比率基本相等.但平均消费100—300元的女性居民与男性居民相比呈上升趋势,体育消费在300元以上的呈下降趋势。男性居民去年的平均体育消费金额为157.85元,而女性的平均体育消费金额为123.96元,见表1。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健康第一”的影响下,女性与男性都喜欢参与体育运动,但在消费观念上,女性比男性节约,以致女性500元以上的体育消费的比率是男性的5O,使女性整体体育消费水平低于男性。

2.2不同年龄段的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分析

从调查的数据中可知,16-30岁的居民群体在体育消费支出上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居民群体(见表2)。16—30岁的群体体育消费平均消费金额为222.38元,而31—4O岁的群体体育消费平均消费金额为143.25元,41—5O岁的群体体育消费平均消费金额为130.73元,51-59岁的群体体育消费平均消费金额为107.57元,60岁以上的群体体育消费平均消费金额为90.67元。30-4o岁、41—5O岁的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比率低于51—59岁、6O岁以上的居民,而体育消费支出却高于51—59岁、6O岁以上的居民群体,这说明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并不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成正比,这种消费水平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消费动机造成的。

2.3不同文化程度的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分析

因为“体育消费尽管也包含少量对物质产品的消费,但就整体而言,它属于服务产品消费,是文化消费的一种”,它“具有能力的层次性”。在物质消费活动中,一般来说只要拥有,就能消费,只是因为,最基本的物质消费是人的本能。但体育消费则不同,它要求具有很高的消费能力,即必须具备与体育消费相适应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体育消费能力强的消费者,能够消费多样化的体育产品,而体育消费能力弱的消费者则只能消费浅显、单一的体育产品,这种文化程度的不同造成了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

2.4经济圈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总体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看出(表4),年平均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人群占整个经济圈城市居民的53.65,也就是说:经济圈城市居民群体中有超过一半的人群每月用于体育的花费低于9元,平均到每天低于0.3元,这个数据令人堪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研报告,当前人类健康状况非常严峻,约15为健康者,15为病患者,7O左右的人处于“亚健康状况”,我国近期的调研结果与上述结果相似,且“亚健康状况”的比例有进一步攀升的迹象。处于“亚健康状况”的以中年人为最多,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体育锻炼。

从表中可看出,年体育消费金额在100—500元之间的群体,随体育消费金额的增长数量呈上升趋势,而到500元以上又呈现下降的趋势:年消费在500元以上城市居民占总人数的8.65%,这一群体在体育产业学中被称为体育高消费群体,虽然这一部分人的比率不高,但是,这足以说明全国性健身运动的蓬勃兴起给体育产业带来的巨大影响。由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快速增长,使他们在经济上具备进行体育消费的能力,随着我国整体消费结构的提升,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追求会进一步提高,并且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经济全球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会进一步增大,体育消费将会成为人们日常消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统计软件SPSS11.0的数据处理,得出经济圈社区居民人均年体育消费的金额为138.92元,而2002年上海居民的人均体育消费就达到了234.32元,这两个数值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这一结论很值得我们深思,应该说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从三市的情况看,长沙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的金额为167.64元,株洲市居民为126.25元,湘潭市居民为122.87元,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体育消费成正比关系,经济发达,体育消费水平就高。

居民消费水平分析篇3

关键词:消费水平;时间序列;二次型模型;指数型模型

一、引言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现在物价上涨,我国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提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所谓时间序列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的统计数据。对时间序列进行观察,研究,找出一定的规律,预测将来的趋势。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时间序列随处可见,时间序列分析的应用领域很广泛。本文将运用于经济领域。

二、样本与数据处理

本文选用1993年-2012年的居民的消费水平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根据EViews7.0得到时序图,知样本总体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进一步做单位根检验可得:P值为1,P值大于0.05,故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存在单位根,该序列不平稳。

由于序列不平稳,所以对样本数据进行差分处理。经过一阶差分后的单位根检验结果中,P值为0.4349,P值大于0.05,故接受原假设,即存在单位根,该序列不平稳。经过二阶差分后的单位根检验结果中,P值为0.01,P值小于0.05,故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单位根,该序列平稳。

三、模型的选择

1.二次型模型的建立

由于原序列经过二阶差分得到平稳序列可知,此序列可能为二次型序列,所以对其进行二次型模型处理。

(1)确定二次型模型

由EViews7.0

图对原序列的二次型拟合图

由图1可得到二次型模型,但也需要对其残差自相关等分析,而后对残差进行模型拟合。

(2)二次型模型残差分析

由EViews7.0可得二次型模型的残差分析图,可得Q统计量的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5%,所以该序列为非白噪声序列,则需要进行残差模型的拟合,使得序列的模型由两部分组成,即二次型模型和残差序列进行残差模型的拟合。

(3)残差序列模型的拟合

由EViews7.0可得二次型模型的残差分析图可知,残差的偏自相关图看成为2阶截尾,因此建立模型ar(2)进行拟合。由EViews7.0可得残差序列估计结果可知其常数项未能通过检验,所以删去常数项,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中AR(1)对应的常数为1.2953,P值为0,AR(2)对应的常数为-0.6441,P值为0.003,拟合优度为0.7116。由残差模型可得出残差模型拟合效果很好,而且各统计量都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4)对此模型做残差是否为白噪声序列检验,由EViews7.0可得白噪声检验图,该残差序列检验的P值都显著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所以该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不需要继续研究。

(5)残差的异方差性检验

利用EViews7.0进行ARCH检验可得P值为0.3577,所以P值显著都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所以残差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6)由以上步骤可知,二次型模型显著,则建立模型:

2.指数型模型的建立

(1)对该序列求取一阶差比率,一阶差比率数相差不大,对该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P值为0.0137,P值小于0.05,故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单位根,该序列各期数值的一阶差比率平稳。所以可以用指数型模型进行拟合。

(2)由EViews7.0可得原序列指数型模型估计,常数为7.091156,P值为0,@TREND为0.121162,P值为0,拟合优度为0.9773。由指数型模型可知,该模型基本显著,但仍需对残差进行检验,再由EViews7.0得出指数模型残差检验图,可知该模型残差P值皆小于0.05,所以为非白噪声序列,则还需对残差模型拟合。

(3)残差序列的拟合

根据指数模型的残差检验图可知,该残差序列的偏自相关系数二阶截尾,所以选用AR(2)模型进行拟合。得到模型中的AR(1)的常数项为1.26,AR(2)的常数项为-0.5906,拟合优度为0.7778。可知残差模型拟合效果很好,且都通过显著性检验。(4)残差模型的白噪声检验与异方差检验

由eviews7.0可得残差模型的白噪声性检验结果,该残差序列检验的P值都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所以该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不需要继续研究。

利用EViews7.0进行ARCH检验可得P值为0.242,所以P值显著都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所以残差模型不存在异方差该残差序列。

(5)由对数模型通过变换,可得原序列的指数型模型为:

四、最优模型的选择及预测

二次型模型中的拟合优度等于0.9818,指数型模型的拟合优度等于0.9773,所以二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大概的确定二次型模型比较理想,进一步比较二次型和指数型的拟合图知:二次型模型预测效果更好。

由二次型模型预测出的2013~2015年的预测值如下:

表指数型模型预测结果单位:元

五、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1.结论

居民消费水平的值和预测值,说明中国居民消费指数一直处于增长趋势,这是也说明人均可收配支出增长,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同时使消费水平持续增长,政府调控也非常重要。由于在预测预测中影响因数很多,所以预测值仅为理论值,实际值以中国统计年鉴为准。不过通过我们的预测,还是可以预见居民的消费水平会继续保持增长趋势。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对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2.政策性建议

政府在制定消费政策时要根据消费函数的特征进行制定。由协整理论可知居民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居民的收入,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最重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适当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3)要继续强化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庞浩.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居民消费水平分析篇4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收入水平;扩展线性支出模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内需的扩大的愿望以及要求越来越强烈,城镇居民对生活消费的支出是社会内需的一部分,研究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费结构有利于发现城镇居民在扩大内需上的作用以及出现的问题,有助于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研究消费结构,模型表示如下:

Vi=piQi=piqi+bi(X-V0)(i=l,2,…,m)

其中Qi、Vi是对第i类商品的需求量和消费支出,pi、qi分别为第i类商品的价格和基本需求量,bi为边际消费倾向,V0(=Epq)为总基本需求支出,X为收入水平。估计估计ELES模型中的系数方法:

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m个一元线性,回归模型:Vi=ai+biX,其中,ai=piqibiV0(i=1,2,m)

计算总基本支出V0:V0=∑aI/(1∑bi)

计算各项基本支出:piqi=ai+biV0(i=1,2,3,m)收入弹性:i=dQi*X/dX*Qi=biX/pi*Qi=biX/Vi

2.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2010年城镇居民各收入阶层的收入和消费结构分析。消费结构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把城镇居民分为五个收入阶层,分别为困难户、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

恩格尔系数差异。从整体上看,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为6703.7元,恩格尔系数为31.9%,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城镇居民平均处于富裕阶段。从各收入阶层来看,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高,恩格尔系数由40.7%下降至15.1%,有5%的城镇居民仍处于小康阶段,有20%处于富裕阶段,有80%处于最富裕阶段。

收入增长与消费增长的差异。2010年城镇人均收入为21439.15元,相对于2009年的18858.1元增长了13.7%,而消费性支出为13471.5元相对于2009年的12264.6元增长了9.8%。从不同收入阶层上看,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最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的收入增长高于平均水平,而中等收入户、最低收入户、困难户、中等偏下户的消费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绝对值上看,收入增长率较低的最高收入户收入增长5085.6元,远高于困难户增长的547.3元,为困难户的9倍。支出增长率较低的最高收入户2757元,为困难户增长的458.5元的6倍。占60%的中等收入居民2010年相对于2009年的消费支出人均增加了3386元,占20%的高收入人均居民消费支出增加4494元,占20%的低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加1647元。

边际消费倾向分析。运用ELES模型对2010年城镇居民各收入阶层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各项目边际消费倾向,以及收入弹性。

表1

由上表可见,总的来看,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年基本消费需求为4563元,基本消费总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54。即每增加1元的收入,有约0.54元用于生活消费,而将有0.46元进行储蓄或是投资。

从消费支出项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最高的为交通和通信,交通和通信支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渐提高,占最高收入户支出的12%,这说明对于城镇居民,交通和通信对其重要性强,当收入提高时,更加倾向于改善交通和通信结构。

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第二位高。虽然食品的支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支出所占比重降低,但城镇居民对食品的消费倾向仍然较高,当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时,他们仍然会把提高食品消费水平放在重要地位

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倾向排第三位,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城镇居民,更加倾向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支出,但这部门仅占收入的7.8%,针对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特点,加强发展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需求收入弹性分析。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反映了需求对收入的变动反应程度。当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时,消费需求变化幅度大于收入变化幅度,小于1时情况相反。由表1可知,城镇居民对生活消费支出各项的收入弹性系数均小于1,表明城镇居民收入变动幅度对消费变动的影响较小,即使收入水平较快增长,城镇居民对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也不会较快。收入弹性相对较高的是食品、衣着,当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增加时,会对食品和衣着支出的影响相对较大。其次是居住、交通和通信,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这两项的消费支出反应一般。而医疗保健和其他商品服务的收入弹性系数最低,当收入水平提高时,想要提高医疗保健、商品服务等消费支出的愿望并不强烈。总的来看,城镇居民对生活消费支出的提高愿望并不强烈,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并不强烈。

3.结论

城镇居民大多数处于富裕阶段。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对于国际标准的比较,我国有95%以上居民除以富裕阶段以上。生活消费支出主要由高收入居民带动,其次是中等收入居民,最后是低收入居民。

整体来看,城镇居民对生活消费的总体支出或是各项支出的倾向较低。就对各项支出倾向看,更倾向于交通和通信,交通和通信支出,收入水平较高的阶层更加倾向于交通通信、教育的支出。而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倾向较低。

我国城镇居民对增加及改善除食品和衣着外的生活消费支出的愿望低。对生活消费支出的各项需求收入弹性低,不利于改善居民消费结构。

4.政策建议

提高中等收入水平居民消费愿望。占城镇居民人口数量的60%的中等收入居民年消费增长绝对数低于占20%的高收入居民。提高中等收入居民的支出有利于扩大社会内需。

改变消费观念。城镇居民对生活支出消费仍较为保守,对生活消费支出各项的消费倾向低,以及需求收入弹性低是我国无法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原因。改变消费观念有助于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及需求收入弹性,有助于在根本上增加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03

居民消费水平分析篇5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定量分析

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构成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原动力。只有消费水平提高了,国民经济才可以获得持久的发展。本研究对近年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以及由消费水平所决定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进行定量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回归模型,利用灰色理论进行预测分析,构建计量模型,为建立合理的农村消费水平增长模式提供参考。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阶段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人瞩目,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686.31元上升至2010年的5919元。伴随着人均收入的大幅增长,农村居民的年平均消费水平由1990年的560元上升至2010年的4455元,增长了约6.9倍。经过仔细分析,自1990年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5年农村居民消费快速增长。中国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在此期间稳定增长,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686.3元增加至1995年的1577.7元,增长了129%。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560元增至1313元,增长134.5%。

第二阶段:1996—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出现放缓。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速放慢,消费支出也出现明显的放缓趋势,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下降14.39%。此期间,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明显快于农村居民,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三阶段:2001—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恢复稳定增长态势。这1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366.4元增加到2010年的5919元,增长了150.1%。同期居民消费支出由2001年的1969元增加到2010年的4455元,增长了126.2%。而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由6859.6元上升至19109.4元,增加了178.5%;同期居民消费水平由7161元增至15907元,增加了122%。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增长的态势更加强劲,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被逐渐拉大。见图1所示。

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定量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

选取因变量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Y),自变量X1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X2为人口自然增率,X3为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4国内生产总值。用逐步回归法建立模型。

(二)建立逐步回归模型

用逐步回归法可得回归方程为: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显著性水平,自由度,P=0.000

(三)异方差的检验及修正

1、用等级相关系数法检验异方差

计算得:等级相关系数,P值=0.016,认为残差的绝对值abs()与自变量显著相关,所以存在异方差。

2、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消除异方差

用一元加权最小二乘估计计算的回归方程为: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普通最小二乘估计。这说明加权最小二乘估计的拟合效果略好于普通最小二乘的效果,选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是正确的。

(四)模型的经济意义

经过模型的建立及修正,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只与他们的纯收入有较强的关系,由建立的模型可知,当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1元时,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会增加0.778元,所以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最好办法是提升收入。

三、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预测分析

采用灰色预测模型方法,预测2015年和2022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判断未来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趋势。本文采用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GM(1,1)模型(GrayModel)来进行定量分析。

收集中国统计年鉴中,1990年至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作为原始数据列。采用累加生成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构造数据矩阵和数据向量,得出预测模型。

灰色模型预测和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见表3所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灰色预测可以不断地对预测做出调整,与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精度,如表3所示。因此,采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由灰色预测结果可知,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为5064.897元;2015年的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为6685.966元。可以看出,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消费支出依然可以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

四、结论与建议

消费水平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回归模型、灰色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消费支出水平总体上表现出逐年稳步、快速增长的态势。由回归模型可以看出,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相关密切,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每增加1元,消费支出相应的就增加0.778元。因此,要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最好方法是提高收入。

灰色预测与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精度。灰色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在2012—2015年期间,将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有望超过6000元。

为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建议:狠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农民的素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等。

参考文献:

[1]马立平.居民消费行为的定量研究[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08-122

[2]牛树海.河南省农村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2):155-161

[3庞皓.计量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7.

[4]焦爱英.农村住宅市场组合预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04):186-187

居民消费水平分析篇6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可支配收入逐步回归分析MATLAB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已不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问题,在许多方面已被广泛的研究。本文着重探讨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主要与消费水平价格指数、可支配收入、人口增长率以及工资水平等有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与数据拟合得相对较好、能够反映其内部规律的回归模型。

二、问题分析及变量选择

制约和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生产发展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市场物价水平、通货膨胀情况、消费品的质量与包装等。为了得到与数据拟合的相对较好、能够反映其内部规律的回归模型,首先我们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消费水平价格指数、可支配收入、人口增长率以及城镇居民工资水平),以及相关关系以便接下来建立模型:

(1)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用劳动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了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2)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对社会消费需求总水平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可支配收入越低,消费水平也越低。

(3)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发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4)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工资水平

人们的工资收入并非都是可以由消费者自由支配的收入,比如要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等。同时,居民也会享有社会福利、社会优救济和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带来的收入。本文研究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的目的主要是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对应。

三、数据收集整理

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等官方网站,搜集了从1990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工资水平等相关数据,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真实性。

回归前后消费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图

从残差图中可以看出只有两个异常点(1993年和2002年),从拟合图可以看出拟合优度很高,回归效果好;通过计算得知R2=0.999和F=3835.4,说明其结果很好,p远小于,此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且各参数的置信区间都没有包含零点,所以对模型系数的解释可靠。

五、结束语

本文建立的模型能客观真实反映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情况;求得的模型拟合优度较高,回归效果较好而且拟合参数置信区间均未包含零点,对模型的系数解释可靠;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模型不断引入对因变量影响显著和剔除对因变量影响不显著的自变量,使得最终模型的确立更加合理。除我们考虑的几个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有影响。

总之,我们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

[2]张恒利,徐英花,关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预测》,1996.0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