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与骨伤科区别(6篇)
骨科与骨伤科区别篇1
关键词:骨科手术;预防感染;护理
院内感染是一个病人出现重大感染并发症的原因,其中手术感染是一直被临床研究的领域。在各种感染中,以骨科感染预后更为困难,骨科组织和关节感染会使病人预后效果不良,引起的关节功能受损、畸形、强直,手术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可能发生败血症、菌血症等,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延长疗程,增加了病人的身心痛苦及经济负担,因此从各个手术环节着手,改善术前术中的护理条件,控制危险因素,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骨科手术的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到7月有临床骨科手术的25岁~55岁病人100例,总结护理经验,将报告阐述如下。
1一般资料
1.1患者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2月到7月有临床骨科手术的25岁~55岁病人100例,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其中男66例,女34例,开放性外伤骨科手术59例,闭合性手术41例。
1.2患者特点骨科患者年龄跨度较大,在护理上就是一个较大的难题,难以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患者一般都要卧床休息,加强心理教育,特别是开放性外伤骨科手术,患者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伤口污染严重,入院时必须清创,护理中要特别注意伤口是否遭到更严重的感染,从患者入院至出院实施全程的健康教育,加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2],和护理人员共同努力,将取得更优的效果。
2术前护理
2.1病人术前准备
开放性外伤骨科手术病人术前应做好健康教育,术前禁食。注意病人电解质紊乱,及时补液纠正。保持伤口洁净,择期进行手术的病人,术前一天备皮,范围要广,清洗干净。备皮后,用3%碘伏将手术野消毒2遍,减少细菌滋生,备皮时减少肢体暴露,避免术前患者受凉发烧。急诊开放性手术,先清洗伤肢,用消毒毛巾及肥皂液、生理盐水或碘伏从伤口向外冲洗,避免污染伤口,引起术前感染,盖好创面,等待手术。对闭合性骨折病人,术前3天开始用肥皂水清洗,备皮后用无菌巾包扎,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术野区剃毛与否切口感染无明显差别[3]。
对年老体弱的病人,要尽量卧床休息,加强术前营养,注重练习深呼吸,加强呼吸系统循环,防止肺部感染,采取病房探视控制,禁止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亲属探访。对于糖尿病患者术前要低糖饮食,监测血糖、尿糖,对于有高血压的病人术前要保持心态平静,将血压控制到正常范围,对有吸烟嗜好的病人,禁止吸烟。一般在术前1/2小时,病人接受静脉抗生素治疗,生理盐水100ml加头孢唑林钠1.0g,使骨周围组织和关节药物浓度维持4-6小时,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予追加抗生素一次,对伤口感染控制有重要意义。
心理护理对骨科患者对患者来说,不可或缺,大部分患者恐惧、焦虑,特别是对突发的外伤性骨科手术,患者及其亲属表现情绪低落、烦躁,对病情的治疗毫无促进作用[4]。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讲解术前术后病情的发展状况,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加强病人对付病魔的信心,训练患者的自理能力,贯穿整个治疗护理过程,只有病人和医护人员相互协调配合,树立信心,方可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这是护理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往往会被忽视,但它发挥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2.2手术环境
手术间空气每天层流空气净化,术前提前30分钟开启。每日术前使用清洁水擦拭工作台面,术毕整理好用物后,再次使用清洁水擦拭工作台面。特殊感染病人,术毕使用1:50的84消毒液清洁工作台面。
3术中护理
3.1手术间护理
控制手术间内人员,有研究显示:人体在静坐时每分钟可散布尘埃数为105个,轻微活动时为106个,快速步行时为107个。据临床资料显示,手术过程中,浮游细菌是有明显变化的,手术开始降落量最大,在手术结束时,又引起一个降落量的峰值,因此手术医护人员是手术中引起细菌浮游值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控制这个危险因素,要求护士将手术所需物品带入手术室做好相应准备,动作要求轻柔,避免挪动病人,减少人员走动,控制参观人数,与手术台要保持距离,禁止跨越手术区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减少一切可能发生的感染机会。
3.2手术器械消毒
在整个骨科手术中,各种手术物品灭菌是预防感染最关键的一步,要选择正确有效的消毒方式,结合科学的监测手段,方能达到灭菌防感染的目的。对能耐热、耐湿、耐高温的器械、敷料等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其它物品也尽量采用如低温等离子、2%茂二醛浸泡10h灭菌,严格执行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原则。人工关节置换需在百级手术间内进行[5],确保手术过程细菌含量减少到不构成感染威胁。
3.3手术切口的保护
为了防止毛发、皮脂腺分泌物污染切口,切皮前用皮肤粘贴膜,手术台需要盖上无菌巾,以避免感染机会。在骨科手术中,超过4小时的手术,必须再次消毒切口,更换各类无菌巾,以免细菌繁殖。伤口的敷料不宜太厚,特别在夏天,会导致皮肤毛孔排汗不通畅,会给细菌繁殖创造良好的条件,不利于切口的预后效果。
3.4缩短手术时间
缩短手术时间是减少术中感染重要的一项措施,这和医生的熟练掌握手术技术密不可分。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充分暴露手术野,缝合不留缝合不留残腔,充分引流。手术中,护理人员应将准备工作做好,配合医生,熟知手术中各项环节,方可减少手术时间,争取患者的生存时间。
3.5生命指证检测
手术中护理人员应该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指标,血压、心率、失液量、失血,及时反馈,让主刀医生确定补液方案[6],确保术中生命质量,预防术中感染。
4小结
有文献研究结果显示[7],对骨科病人的优质护理可以改善病人预后,加入患者的心理护理、手术室内外环境的管理的优化护理组手术切口感染概率为1.5%,与普通护理组(基础护理、手术室内的管理护理、术区护理、切口保护)手术切口感染率3%,术前术中的优化护理,可以减少感染率,在手术前的准备(空气消毒、手术间人员流动控制、病人术前准备)和术中(切口保护、手术时间缩短、手术器械灭菌消毒)严格执行,是降低感染的一项重大措施。
参考文献
[1]杜克.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05.
[2]崔远霞.健康教育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报,2006,27(5):639.
[3]龚平.骨科手术中如何预防和减少感染[J].中外医疗,2009,42(1):42
[4]许艾珍,谭爱平,陈秋辉,等.骨科手术过程中护理配合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96-97.
[5]陈妙华;林幼玲;黄旭华;外科手术伤口感染易感因素的预防及护理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17期
骨科与骨伤科区别篇2
【关键词】下颌骨;颏部;骨折
【中国分类号】R7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21-02
下颌骨骨折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创伤,颏部骨折常并发下颌骨其它部位骨折。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和工伤的增多,颌面部骨折病人迅速增长,下颌骨颏部作为下颌骨的薄弱区域,是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6%~57%。本研究回顾了乌海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8年5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下颌骨骨折的患者中存在颏部骨折的资料较完整的病例163例,对患者伴发骨折的类型及其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助于以后的临床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8年5月到2012年1月乌海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下颌骨颏部骨折163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每例患者均通过下颌骨CT平扫+冠状位扫描,确诊为下颌骨颏部骨折)。
1.2方法对下颌骨颏部骨折住院患者资料伴发下颌骨骨折的类型及其发生年龄(≥12岁,﹤12岁)、性别(男,女)、致伤原因情况进行分组列表,并对性别,年龄进行分组列表行行乘列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伴发骨折的类型
2.2伴发下颌骨骨折与年龄分布情况
2.3伴发下颌骨骨折与性别分布情况
2.4致伤原因
3讨论
3.1颏部骨折伴其他好发部位骨折的特点:下颌骨骨折是由于下颌骨受到暴力外伤所致。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可动的骨骼,骨质结构远较上颌骨致密,由于处于面下份的位置,可接受多方向的暴力,因而下颌骨骨折比较常见,是颌面骨骨折中发生率最高者,其好发部位常为颏部、颏孔部、下颌角部、髁状突颈部等[1]。一般人常规会认为受力部位应力较大,容易发生骨折,但多数研究认为颏部受力时髁突应力最大最易骨折[2-3],典型的受力方式也是研究最多的受力方式是下颌骨颏部受力时出现下颌骨其它部位的骨折的情况。在本研究中颏部骨折伴髁突骨折所占比例最高占54.55%,其次是下颌骨角部27.78%,最后是下颌骨体部17.67%,这说明颏部受力时,通过力的传导,应力的重新分布,髁突成为一个应力集中区,较易发生骨折。这与idrich等[4]对1067例下颌骨骨折病例回顾性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下颌角部的骨折比例最高类似,也与一些学者研究类似,颏部舌侧区是下颌骨的最大张应力区域,同时具有较高张应力的区域有磨牙后区的内侧面、髁状突颈的外表面和下颌角的外表面,这些部位都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5]。认为颏部受力的情况下,下颌颏部舌侧区应力最大,其次是下颌角外侧,磨牙后区内侧及髁突颈部,本研究髁突骨折较多这与髁突的解剖生理因素有关,其位于下颌骨的上端又位于颅底附近,髁突颈部又是下颌骨最细部位,作用力反作用力均集中于此故容易发生骨折。
3.2颏部骨折与性别及致伤原因的关系:本资料研究显示男女构成比2.74:1,男性多于女性,男性的受伤比例大于女性,社会活动中户外工作,危险工作大都是有男性承担的,相应的受伤的比例也大与女性,最常见的致伤原因为交通伤(34例,36.17%)和坠落伤(25例,26.59%)。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汽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但我国人口众多,道路拥挤,道路不平整,而且国人交通意识差,造成交通事故频发,所以交通事故伤最多。其次是坠落伤较多,这可能和患者的安全意识差,不遵守安全生产规则有关,
3.3颏部骨折与年龄的关系:年龄分布,≥12岁的患者144例,﹤12岁的患者54例,构成比为2.67:1。说明年龄越大受伤的机率越大,参加的活动越多,﹤12岁患者由于较多时候有父母或其他人员看护出现受伤的机率较少。≥12岁的患者髁突骨折最多,﹤12岁患者下颌角部骨折最多见,经卡方检验,P﹤0.05,说明年龄因素在颏部骨折并发下颌骨其他好发部位骨折中有差异显著性。有人认为下颌骨应力主要分布于下颌体的颏孔区、下颌角而且这两部位骨折也常见[6-7],还有人作研究得出结论是在儿童时期下颌骨应力主要集中于下颌骨体部,角部,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年时应力主要集中于下颌骨髁颈部,到老年时下颌骨髁颈部的应力有所下降。中年人下颌颈部骨折最多见,为高发年龄。
4结论
随机性创伤事件中下颌骨颏部骨折伴发下颌骨其他部位骨折中常伴发下颌骨髁突骨折;下颌骨颏部骨折与年龄存在相关性,≥12岁的患者髁突骨折最多;﹤12岁患者下颌角部骨折最多;骨折多见于男性,交通事故伤和坠落伤是最常见的致伤原因。
参考文献
[1]王林,李珊,刘亚蕊.下颌骨骨折的临床回顾性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5):113-115
[2]徐岩朱国雄黄迪炎下颌骨骨折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实用医药杂志2011,28(1):23-24
[3]白乐康安虹杜斌.无牙颌患者垂直距离对髁突前斜面应力分布的影响.口腔医学2007,27(2)67-69
[4]FridrichKL,Pena-VelascoG,OlsonRA.Changingtrendswithmandibularfractures:Areviewof1,067cases[J].JOralMaxillofacSurg,1992,50(6):586-589
[5]薄斌,周树夏,曹建广,等.下颌骨在撞击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20(2):45-47
骨科与骨伤科区别篇3
【关键词】外伤性视神经病;CT影像;视神经管
【中图分类号】R52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161-02
外伤性视神经病是指由于头部、额部、眶外上方以及领面受到暴力打击后,外力经骨传导达视神经管区(包括视神经管内段、眶口和颅口附近),使视神经管变形、骨折,或视神经受牵拉、撕裂导致部分或全部的视力丧失所引起的一系列病损。骨折最常发生在视神经管的薄弱处,如蝶骨小翼及小翼根部、蝶窦顶部和筛窦外侧壁。视神经管骨折是外伤性视神经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视神经管骨折尤其是骨折合并骨膜下出血或骨折片移位可使视神经管变窄,视神经局部受压,是外科急诊减压手术的指征之一,故早期诊断该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外伤性视神经病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检查。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间在某医院耳鼻喉科行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手术的102例(107眼)病人的住院病例,阅读其CT片及报告,并对照手术记录描述,对CT诊断与临床实际情况的符合率进行分析。
102例(107眼)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中,男89例(93眼),女13例(14眼),左眼51例,右眼46例,双眼5例,年龄8岁至53岁,平均28岁。102例中汽车伤49例;摩托车伤38例;暴力伤10例;高处坠落伤3例;枝条戳伤2例。
外伤至手术的时间为5小时至57天,临床表现为:闭合性颅脑外伤,特别是额部及眉弓处的钝挫伤史;不同程度的视力损伤(无光感、光感、手动、指数等);无眼球内陷,眼球运动正常④眼睑肿胀淤血,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眼底检查正常或视盘颜色稍淡。
1.2术前CT影像扫描。所有病人术前常规行轴位及冠状位鼻窦CT扫描,视神经管区行薄层靶扫描,以骨性鼻尖与前床突的连线(床鼻线)为轴位扫描基线,以“床鼻线”的垂直线为冠状位扫描基线。利用骨重建方式,层厚1.25mm,层距1.25nun。骨窗宽1500~2000,窗位250~5OOHU,软组织窗宽400~750,窗位30~50HU。CT片评价标准为:图像清晰,骨质结构显示清晰,不影响CT诊断。
1.3手术方法。所以病人均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中控制性降压,取患者鼻腔入路,应用鼻内窥镜,多清除筛窦内积血及碎骨片,去除部分上鼻甲及蝶窦前壁,暴露眶纸板,沿眶纸板向后内方向寻找眶尖,并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所示,在蝶窦外上壁或气房内寻找视神经管隆凸。鼻内镜下可清晰显示视神经管骨折的部位、类型及视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将视神经管隆凸表面粘膜剥开,暴露骨管后,以小钩与刮匙去除骨片,充分暴露管段视神经并开放视神经管周径达1/2,向前外至总键环。
按眼球确认视神经随之活动后,以小尖刀沿视神经走行方向纵行切开鞘膜与总腿环,然后以地塞米松冲洗视神经表面,蘸地塞米松之明胶海绵覆盖视神经,填塞蝶窦、后筛,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术毕。
2结果
将107只患眼的CT表现与手术所见实际情况按骨折形态进行分类,结果见表2~1所示:
3讨论
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除病史及临床表现外,CT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对明确是否合并视神经管骨折及骨折部位、形态有重要意义。
医院相关科室可以对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常规行鼻窦水平位+冠状位CT扫描,视神经管区行薄层靶扫描。冠状位扫描可清楚地显示视神经管各壁(尤其是上下壁)蝶窦顶壁及眶尖骨折情况,水平位可以显示整个视神经管的长度,两者结合可互为补充,使诊断更加准确。
许多文献报道视神经管区高分辨率薄层CT扫描可较准确地判断视神经管骨折的部位及形态,但是我们观察到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在CT上发现损伤的部位,而视神经损伤的程度则更难判断。本组病例中CT对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率为85%,比一些文献中报道的高。我们认为这得益于:①对视神经管区行薄层靶扫描;②扫描运用骨重建技术,使层厚、层间距均小于1.5mm;③以骨性鼻尖与前床突的连线即“床鼻线”为冠状位扫描基线,以“床鼻线”的垂直线为冠状位扫描基线。“床鼻线”与视神经管走行完全一致,使视神经管显示更清晰。并且,以“床鼻线”为基线在定位图上更容易定位,使视神经管的扫描计划更容易制定,显示视神经管全程只需3~4层,为一绝佳基线,值得推广利用。
参考文献
[1]李永生,庄明华等.外伤性视神经病损伤机制研究进展,中国现代医学.2008,4
骨科与骨伤科区别篇4
【关键词】关节
摘要:目的:制作不同程度关节软骨损伤的动物模型,对关节软骨损伤后软骨再生修复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进行系统研究。方法:选用1岁龄健康Leghorn鸡20只,随机分四组。甲组:切取左侧髋臼3×4mm全层软骨,再植回原处固定;乙组:切除左侧髋臼3×4mm全层软骨;丙组:切除左侧髋臼6×8mm全层软骨;丁组:切除左侧全部髋臼软骨。健康右侧髋臼为对照组。饲养7个月,一次宰杀,行肉眼、光镜、电镜观察。结果:甲组髋臼软骨损伤处完全修复;乙组软骨缺损区为纤维软骨再生修复;丙组与丁组髋臼软骨缺损区主要被纤维组织充填。结论:我们认为关节软骨再生修复能力有限,关节软骨再生修复程度与关节软骨损伤程度、有无关节软骨缺损以及关节软骨缺损程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关节软骨;损伤;再生修复
HistologyStudyintheRegenerativeRepairofArticularCartilageInjury
Abstract:Objective:Wesetseveralanimalmodelswitharticularinjuryinvariousdegreesandstudiedsystemicallyonthehistologyandultra-microscopicstructureofcartilaginousregenerationafterinjury.Method:20healthyleghornchickensof1.yearoldweredividedrandomlyinto4group.IngroupA3×4mmwholelayersofacetabularcartilageswerecutoutandthenreplantedtotheiroriginalsitesandfixed.IngroupB3×4mmwholelayersofacetabiularcartilageswerecutout.IngroupC6×8mmwholelayersofacetabularcartilageswerecutout.IngroupDallacetabularcartilageswerecutout..Acetabuliaonhealthysideswereconsideredasthecontrolledgroups.7monthslaterallthechickenswerekilledandtheiracetabularwereexaminedwithnakedeye,opticalandelectronicmicroscope.Result:TheacetabularinjuriesingroupArepairedcompletely;regenerativerepairoffibrouscartilagesoccurredintheinjuryareaingroupB;thedefectiveareasofacetablarcartilagesingroupCandDweremainlyfilledwithfibroustissue.Conclusion:Wethoughttheabilityoftherepairofinjuredarticularcartilageswasnotunlimited.Thedegreeofregenerativerepairofarticularcartilageswasinverselyproportionaltothedegreeofarticularcartilageinjury,thecartilaginousdefectsandthedegreeofthedefects.
Keywords:Articularcartilage;Injury;Regenerativerepair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关节软骨损伤甚至缺损导致关节功能障碍是骨科的常见问题。资料表明由于关节软骨无血管、神经及淋巴液供应,关节软骨损伤后再生修复困难。为此我们制作了不同程度关节软骨损伤的动物模型,对关节软骨损伤再生修复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与分组:选用1岁龄健康Leghorn鸡20只,雌雄兼有,体重1.4+0.11kg,随机分四组,用甲氧氟烷开放吸入麻醉,①甲组:麻醉生效后,手术显露左髋关节脱出股骨头,切取髋臼顶部3×4mm全层软骨,再植回原处用3~0尼龙线间断缝合固定。将股骨头复位逐层缝合。②乙组:切除左侧髋臼顶部3×4mm全层软骨深至松质骨。③丙组:切除左侧髋臼顶部6×8mm全层软骨。④丁组:切除左侧髋臼全部软骨。以右侧髋关节位自身对照组。术后均未行外固定,饲养7个月观察结果。
1.2观察方法:①大体标本观察:饲养7个月,所有实验动物一次性宰杀,肉眼观察关节软骨颜色、质地、关节面光滑程度。②光镜:用20%中尔马林固定标本、做HE和PAS染色后光学显微镜观察。③电镜:扫描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
2结果
2.1实验动物术后一般情况:各实验动物术后1周内左下肢跛行,不愿行走。术后10d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有2只实验动物不明原因死亡,另取2只动物按上述实验方法补充。
2.2大体标本观察结果:①甲组:手术左侧髋臼内表面软骨的颜色、形态、弹性及表面光滑度与对照组无差别。②乙组:切除3×4mm的髋臼软骨缺损区已有类似于软骨再生组织充填,中央部略凹陷,边缘与关节软骨结合较好,光滑度佳,形态及颜色基本与对照组相同,弹性略差。股骨头无形态改变。③丙组:手术左侧髋臼软骨缺损区内表面凹陷,表面为灰白色、质地较软的不透明组织覆盖,并与股骨头有少量软组织粘连,与软骨缺损区接触的股骨头关节表面不平。④丁组:髋臼与股骨头广泛软组织粘连,髋臼内表面为灰白色软组织覆盖,股骨头表面凸凹不平、轻度变形。
2.3光镜观察结果:①甲组:其软骨损伤处的组织学特性与对照组相同,具有典型的关节透明软骨结构,层次清晰,分表层、移行层、辐射层、软股骨质钙化层,软骨下“潮线”清晰,未见软骨退化现象。②乙组:关节软骨缺损区的再生填充组织表面微薄层的纤维组织向深层逐渐移行为纤维软骨,软骨陷窝清晰,5~8个软骨细胞聚集成的同源细胞群在基质中均匀分布,软骨细胞呈圆形、数量多,排列与关节面平行。③丙组:切除6mm×8mm的关节软骨缺损区主要被纤维组织充填,大量的成纤维细胞与关节面平行。纤维组织中散在较大的软骨细胞团,幼稚软骨细胞数目多、染色深、间质少,靠近骨组织的软骨细胞团,软骨细胞数量多、基质少,软骨陷窝不清。
2.4电镜观察结果:①甲组:其软骨损伤区扫描电镜显示与对照组相同,为正常的透明软骨,表层软骨细胞较扁,质膜有段突起,具有光滑、完整的核膜,基质中含大量与关节面平均的由胶原纤维构成的纤维束,胞质中内质网与高尔基体不发达,缺乏线粒体。移行层细胞呈卵圆形,质膜有较长突起,胞质中存在大量线粒体,大多数细胞的胞质中存在胶原纤维,高尔基体中有胞质小泡。有的小泡充满颗粒性电子致密物质,细胞质中致密体存在。辐射层软骨较大,质膜有较多突起,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达。②乙组:软骨缺损区修复再生组织表层为大量由胶原纤维构成的纤维,与关节面平行,纤维束间存在成纤维细胞,向深层逐渐转变为纤维软骨,其软骨细胞与对照组移行层软骨细胞特征一致,区别在于基质中含大量的由胶原纤维构成的纤维束交叉或平均排列,基质含量少,软骨细胞质中除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达外,胞质小泡增多,多数小泡充满颗粒性电子致密物质。纤维组织与软骨间的移行区域的细胞特征介于成纤维细胞与软骨细胞之间,软骨陷窝清晰。③丙组:软骨缺损区的填充组织以纤维组织为主。在与正常软骨接触处及纤维组织中存在由幼稚细胞软骨组成的软骨细胞团增殖活跃,质膜突起较多,质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明显扩张,线粒体数目增多,胞质小泡明显多于对照组,小泡中存在颗粒型电子致密物质,基质含量少,基质中胶原纤维含量介于透明软骨之间。④丁组:髋臼内表面完全由纤维组织覆盖,少量的软骨细胞聚集成团,其软骨细胞处于幼稚状态,其特征与丙组再生的软骨细胞相同,有蜕变的软骨细胞存在,外形不规则,细胞核致密,核膜上完整,胞质中亚细胞结构不清楚。
3讨论
3.1关于动物模型:选用鸡制作实验动物模型有许多优点[1,2]:鸡是双下肢行走,负重特点与人髋关节有许多相似之处,且接受实验的肢体始终负重,避免四足动物抬起患肢而三足行走,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另外对侧髋关节作为自身对照组,符合统计学上设立自身配对的实验要求,可比性强。
3.2软骨损伤的再生修复:Sheldon认为软骨受伤后,如果软骨细胞保存完好,软骨基质可以迅速再生成。本实验甲组动物切取髋臼顶部3×4mm全层软骨后,又植回原处牢固固定,经7个月修复,肉眼,光镜、电镜观察与正常关节结构特征无差异。我们认为关节软骨损伤后,只要早期给予可靠的、较长时间的固定,可以完全愈合,不会对关节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软骨细胞被破坏时,此软骨细胞虽然不能再生,但可以在软骨再生过程中起诱导作用[3]。关节软骨损伤,缺损或部分切除后不能独自再生,而是由新生的纤维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变圆,在其周围形成包裹、并逐渐转化为新的软骨细胞[4]。此种化生过程可以在机械作用条件下产生,特别是在压力与摩擦相结合的部位。戴金炉、朱通伯[2]也认为关节面的相互接触是影响软骨再生的重要因素。本实验乙组动物髋臼软骨切除区为3×4mm,面积较小,经7个月修复,软骨缺损区由纤维软骨覆盖,中央部略凹陷,边缘与正常关节软骨结合较好,这证明由纤维组织化生转变为纤维软骨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软骨缺损区四周正常的软骨组织,参与软骨再生修复过程比化生过程快。本组实验丙组与丁组髋臼软骨缺损区的充填再生组织中的幼稚软骨细胞团明显多于丁组。而且丙组及丁组实验侧的髋关节与软骨缺损区相接触的关节表面凸凹不平,证明关节软骨缺损后其再生修复能力与关节软骨缺损面积有关。如果关节软骨缺损面积较大或完全丧失,通过自身修复的机会很小,且对整个关节结构及功能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必须采用软骨移植,软骨膜或骨膜移植[5,6]才能获得较满意的关节软骨的再生修复。我们认为关节软骨损伤再生修复能力有限,关节软骨的再生修复程度与关节软骨的损伤程度、是否有软骨缺损及关节软骨缺损的面积呈反比例关系。
参考文献:
[1]唐成林,孙丹舟,许则民.以鸡做动物模型研究手术和负重对股骨头发育的影响[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3,19:287.
[2]戴金炉,朱通伯,肖建德.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90,10(3):203-205.
[3]赫国荣.髋臼Y型软骨损伤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8,9(3):174-176.
[4]Shedon,HandK.A,Robioson:Studiesoncartilage.ElectronmicroscopicobservationonrabbiteatCartilagefollowingtheadministrationofpapin[J].Biopgys,Biochem,Cytol,8:151,160.
骨科与骨伤科区别篇5
【关键词】颌下区;气管插管;全面部骨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交通肇事、工作意外而导致的严重外伤越来越多,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表现为全面部骨折的发病率在逐年提高。对这类骨折手术时都要采用全身麻醉,常规的口腔插管会影响术中咬合关系的恢复,鼻腔插管又会影响面中部,尤其是鼻骨骨折的同期复位。为了达到二者兼顾,既往多会采用气管切开术,但此办法创伤较大,术后患者易合并呼吸道感染,造成更大的损伤。针对这一难题,我科自2011年以来,采取颌下区气管插管,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手术的全面部骨折患者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0-60岁,4例为交通肇事、2例为工作时从高处意外坠落而受伤。
1.2方法手术中选用麻醉科钢丝气管导管,先行常规口腔插管,待全麻稳定后,于下颌第二前磨牙至第二磨牙之间,口底舌下皱襞外侧作一长1.5-2.0cm的切口,切开粘膜后,于舌下腺外侧与下颌骨骨膜之间钝性分离,并穿过下颌舌骨肌通向颌下区,止于皮肤,于皮肤相应位置平行于下颌下缘,并距其2.0cm处切开,形成一隧道,由口外用止血钳沿此隧道通入口内,将从麻醉机接头处卸下的气管插管的尾部引导至颌下,将气管插管与麻醉机接头重新连接,颌下切口处缝合一针固定气管插管。插管于口腔内可放置于舌外缘与下颌骨内侧之间。经麻醉师确定全麻平稳后,即可开始手术。根据上下颌骨骨折段的数量、移位程度、牙存在与否决定骨折复位的顺序,首要考虑的是咬合关系的恢复[1]。术后将气管插管由口外经隧道还回口内,接麻醉机后分别缝合口内和颌下切口。
2结果
所有的患者术中均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且不妨碍口内咬合关系的恢复,术后均未发生活动性出血、感染、窒息、面神经下颌缘支、舌神经及颌下腺导管损伤等并发症。
3讨论
全面部骨折的患者在手术治疗时,若采用常规口腔插管会影响术中咬合关系的恢复,难以成功治疗骨折,经鼻腔插管又会影响鼻骨骨折的同期复位。既往的解决方法是行气管切开术,但该方法对患者的创伤很大,且易并发呼吸道感染,造成更大的损伤,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颌下区气管插管既不影响骨折的复位,又不会给患者造成太大的创伤,符合微创外科的潮流,易于为医患双方所接受,且该方法简便易行,无需增加贵重的器械,即可完成,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2]。但在临床具体操作中需要注意:①隧道走行位置:口内切口为下颌第二前磨牙至第二磨牙之间,口底舌下皱襞外侧,切开粘膜后,于舌下腺外侧与下颌骨骨膜之间钝性分离,并穿过下颌舌骨肌通向颌下区,颌下区皮肤切口平行于下颌下缘,并距其2.0cm处。注意避开面神经下颌缘支、舌神经、舌下神经、颌下腺导管等重要结构。②注意导管的选择和插管深度的控制:为了保证术中气道的畅通,应选用合适管径并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弹性的钢丝导管,插管引至颌下后核对插管的深度,并让麻醉师再次确认无误后,方可缝针固定插管,术后,将插管还回口腔后,也要再次核对,以确保手术安全。
参考文献
骨科与骨伤科区别篇6
1微创骨科技术的应用现状
随着微创理念在骨科领域的普及与不断深入,微创骨科涉及的领域和手术种类不断拓展,特别是在创伤、关节、脊柱和导航辅助等骨科领域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同时,人们也开始用循证医学方法对微创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进行科学总结,使一些骨科微创手术逐步走向成熟,成为定型手术。
1.1微创技术与骨折治疗
传统的骨折治疗由于过分强调坚强内固定和解剖结构重建、以提高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客观上常常以严重损伤骨的血运为代价,而忽视了骨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产生一系列并发症。诸如术后内固定失败、延迟愈合、骨不连和钢板下骨质疏松等日益突出,引发了人们对传统骨折治疗理念的反思。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对骨折生物学环境与骨折愈合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骨折的固定原则固定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单纯强调骨折固定的机械稳定性向间接复位、生物学固定方式转变,强调微创技术的运用和保护骨折端局部血运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骨折个体化治疗的理念。骨科疾患的微创手术治疗与骨折的非手术治疗并不矛盾。手法和手术治疗骨折各有其适应证,而从微创手术角度来看,显然手法治疗更符合微创化的要求。此外,随着微创治疗观念的逐步形成,将医源性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尽量采用简便有效的方法治疗骨科疾患,使组织修复处于较理想的生物学环境中,以利于术后功能康复,客观上又促进了骨折治疗观念的转变。
1.2微创技术与脊柱外科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内窥镜辅助下脊柱外科技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康复快等优点,90年代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脊柱椎间盘镜手术,胸腔镜或腹腔镜辅助下胸、腰椎间盘摘除术,腹腔镜下腰椎病灶清除术,胸腔镜下脊柱侧凸松解及矫形融合固定,脊柱骨折的前方减压和重建,胸椎病灶活检、清除,感染的清创、引流等,均呈现其创伤小,疗效较满意的优点。传统的脊椎后路经椎板间隙小开窗腰椎间盘摘除术经多年临床证实为一种经典的标准术式。自从1996年经椎板间隙途径的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系统(MED)问世以来,借助MED的辅助,可以有效实现开窗手术的内镜化,不仅使开窗切口更小,还可通过内镜电视监视系统,将术野组织放大后便于更清楚的显露与分辨,在完成开窗、神经剥离、椎间盘摘除等过程中使创伤减至最低,目前已经在国内广泛开展,技术手段日趋成熟,已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经皮微创脊柱外科应用经皮穿刺技术微创治疗脊柱疾病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采用X线透视监测,利用蛋白酶注射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并发症较多,远期疗效受到质疑。70年代后期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在病变的椎间盘内置入套管,并通过套管用特制器械对髓核组织进行切割,使并发症有所降低。90年代通过置入椎间盘的工作套管放入激光光导纤维,利用激光的能量使腰椎间盘髓核组织气(碳)化,减轻或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达到治疗目的。经皮椎弓根置入技术借助传统的X线透视或虚拟X线导航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开放手术应用椎弓根螺钉时损伤脊髓、血管、神经根及置钉不当导致的机械力学问题,特别是在颈椎和上胸椎,明显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与精确性。此外,还有将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应用于上颈椎骨折固定的报道。近年发展起来的经皮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以及特定肿瘤(如血管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方面已取得较理想的疗效,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该方法并不适用于年轻患者压缩性骨折的治疗。由于经皮技术应用于脊柱外科创伤小、恢复快,不干扰椎管内的结构,并发症低,操作简单,疗效较满意,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
1.3计算机辅助的微创骨科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可视化技术的进步,将透视成像系统与影像导航结合形成的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已经得到了初步临床应用。通过手术导航系统对手术区的结构进行三维立体定向和定位,对手术操作进行实时指导和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内固定装置放置的精确度,而且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患者和手术医生的放射线暴露,便于开展更加复杂的手术。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骨科领域,特别是在脊柱外科、骨盆与髋关节外科、髓内钉固定技术等手术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临床疗效,不仅缩小了手术切口,简化了手术操作,而且可提高手术精确度,减少手术并发症和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创骨科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微创或无创治疗是外科医师追求的理想境界,尽管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将骨科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但随着微创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全面启动与进一步拓展,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对微创技术认识上的偏颇与应用中存在的误区。微创外科是一个整体的理念与外科新技术,对微创的认识不能单纯局限在手术上,而应从全局、系统、综合地考虑与应用,合理选择手术指征、正确实施微创技术。同时,微创技术(包括导航手术)是建立在坚实的外科手术基本功及丰富外科手术经验之上的一项现代外科新技术,良好的手术技能及丰富的手术经验是微创手术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否则,如若使用不当,反而可能将手术由短时变长时、由简单变复杂、由轻创变重创。
目前骨科微创手术主要存在以下误区:(1)对微创手术器材的作用原理及应用特征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存在技术操作与治疗上的误区,影响了治疗效果。(2)手术指征过宽,一味追求微创手术。由于微创手术暴露范围小,难以观察病变和解剖结构的全貌,加上需要借特殊的设备和器械,因此,需理性认识微创技术同样有适应证及应用的局限性,不能一味地片面追求微创手术而放弃传统手术,以微创的益处牺牲骨科疾患治疗的远期疗效。(3)把微创理解为小切口,片面强调小切口,由于术野暴露不充分而影响手术操作,甚至加重对切口区软组织医源性损伤,或者使病变探查不彻底。(4)四肢微创手术小切口及非直视下的手术操作,增加了重要神经血管的损伤几率;微创并不是意味着手术危险性的降低和操作容易,熟悉局部解剖及个性化手术操作,经过更加严格的岗前培训和资质认证,是降低或避免副损伤发生的重要举措。
3微创骨科的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骨科微创诊断与治疗技术取得不断进步。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骨科领域后,大大改善了人们对骨科疾患的认识,使骨科领域微创诊疗的发展突飞猛进,诊断水平不断提高,治疗领域不断拓展,新的手术种类不断涌现,手术技术日趋成熟,手术更精确、更安全、更有效。但微创骨科技术作为传统骨科新的发展趋势,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需要不断完善与发展;同时,微创骨科技术能否取得预期的理想疗效,还需要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客观分析与综合评价。骨科微创技术将成为21世纪骨科领域的主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微创技术作为有创手术和无创手术发展的桥梁,将变得更成熟并得到更大的发展,促使骨科学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与其他疾病的诊疗一样,骨科伤病的诊疗也可能会从大体、细胞、分子水平走向基因水平,骨科医师的双手将从传统开刀手术中解脱出来,使骨科疾患的诊断、检测技术一方面朝着微创、微观、微量或无创方向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朝着适时遥控、动态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向极微创或无创治疗的目标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鲁玉来,刘玉杰,周东生.骨科微创治疗技术[J].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