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经济研究(6篇)
煤炭经济研究篇1
【关键词】设备配套有偿托管租赁调剂
煤炭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从事煤炭生产、施工的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煤炭企业均把投资、工期、质量作为基本建设的三件大事来抓,往往把降低投资的重要性放在后面考虑。而且,对生产单位来说,不存在经济效益好坏的问题,完成生产计划才是最高准则。对生产设备的购置,只要上级同意和条件许可,越多越好,越全越好,越洋越好。由于生产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盲目购置、超量购置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况只能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
如今,在设备投资方面,一些企业渐渐明白,购进设备不再是企业投资的最好办法。要改变煤炭企业设备投资不注重效益的状况,有效的途径是实行设备合理的配套、调剂、租赁设备,使企业内部设备闲置率降低,合理配套后对永久或暂时闲置的设备实行设备租赁制,加强设备租赁管理可以有效的缓解煤炭企业设备成本的压力。本文根据神东煤炭集团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剖析了大型矿区统一调剂配套使用设备及煤炭设备有偿托管和租赁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神东内、对外设备租赁服务模式,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大型煤炭企业如何更科学、经济、高效的使用设备。
1矿井及产量概述
神东公司现拥有高产高效矿井17座(18个井),其中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矿井有10个。神东矿区的历年总产量及矿井情况见表1。
表1神东矿区的历史总产量及矿井情况
年度1998199920042005200720092013
总产量/万吨704106878199659106611780023498
矿井数量4589101621
>10Mt矿井数量00466911
2资产及分类整体情况
神东公司资产按照非有偿使用资产和有偿使用资产进行分类管理,目前全公司机电类设备资产62938台,原值362.66亿元,净值141.85亿元,其中:
有偿使用设备共计21144台,原值284.66亿元、净值116.55亿元,占机电设备资产总原值的78.5%;
非有偿使用设备共计41794台,原值78.00亿元、净值25.3亿元,占机电设备总原值的21.5%。
2.1有偿使用设备
神东有偿使用设备包括综采设备、连采设备、特种车辆、垛式支架、辅助车辆、国产其他设备5大类,共计21144台套,资产原值284.66亿元,资产净值116.55亿元,详见表2。
表2有偿使用设备资产情况统计表
序号设备类别资产原值(亿元)资产净值(亿元)设备数量备注
1综采设备208.586.0214632
2连采设备27.8610.92405
3特种车辆15.517.38242
4垛式支架7.462.471987
5辅助车辆11.684.513342
6国产其他13.655.25536
合计284.66116.5521144
2.2非有偿使用设备
神东煤炭集团非有偿使用设备包括:洗选运销设备、维修中心设备、地质测量设备、供电中心设备以及各生产矿井和生产辅助单位小型设备,共计41794台,资产原值78.00亿元,资产净值25.31亿元,详见表3。
表3神东公司非有偿设备汇总表
序号设备类别原值(亿元)净值(亿元)数量(台/套)备注
1洗选运销设备25.069.057287
2维修中心设备4.852.343199
3地质测量设备0.970.34372
4供电中心设备4.011.642490
5各矿其它设备43.1211.9428446
合计78.0025.3141794
3设备固定资产管理
3.1管理模式
神东煤炭集团将凡构成公司固定资产的设备,划分为有偿使用设备和非有偿使用设备。有偿使用设备由设备管理中心集中管理财务账也在设备管理中心,非有偿使用设备由各单位自行管理财务账在各基层单位,设备管理中心监管。各生产矿井和地面生产单位以及生产服务中心、生产准备处的设备实行有偿使用管理;其余单位的设备实行非有偿使用管理。
3.2有偿使用设备管理
有偿使用设备管理实行多权分离管理模式,集团是设备产权单位,设备管理中心负责有偿使用设备的帐物管理,并负责购置计划编制、新设备及修复设备验收、统一配套发放、现场运行和设备报废鉴定,各生产单位对有偿使用设备进行有偿使用,缴纳有偿使用费用,同时负责有偿使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3.3非有偿使用设备管理
非有偿使用设备管理实行双重管理模式,各单位对非有偿使用设备负责对账务、运营、报废处置等进行全面管理,设备管理中心负责监管。另外设备管理中心负责非有偿设备的购置计划的审核和统一提报,科学购置,合理内部调剂。
4有偿使用设备管理模式
有偿使用设备主要是采掘移动设备,有偿使用设备的管理以设备管理中心为核心,从采购计划,到货验收、调剂配套、维修计划,最后到报废处置,实行全寿命管理。
4.1管理流程
设备管理中心通过生产管理系统接收生产接续计划形成设备配套计划,根据系统对设备的需求,对购置设备选型,编制下一年度设备需求计划(本年度设备购置计划);设备到货后建立资产账目,验收入库归设备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根据各矿地质条件和产量的不同计划,对设备进行统一调剂配套,矿方使用时以有偿使用的方式收取有偿使用费用,使用完毕后设备回收至设备管理中心统一管理;使用完后根据设备状态,参考过煤量等参数,需维修的设备由设备管理中心委托设备维修中心进行检修,检修完毕后移交设备管理中心入库,继续进入下一循环,根据各矿不同的需求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剂配套使用。
4.2技术改造及报废处置
(1)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结构不合理等情况时,设备管理中心负责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2)设备使用的过煤量等指标达到设备报废标准时,设备管理中心负责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对设备进行评估,评估完毕后,如果设备的实际状态可以满足继续使用的要求,或者设备状态具有重新修复的价值,即使设备使用已经达到设备报废的相关指标,设备仍可继续使用,进行核销财务账目,实物继续使用;确实不能继续使用时进行报废处置;若设备状态确实无修复价值时,由设备管理中心负责报废处置。
5设备调剂配套管理
5.1综、连采设备调剂
根据各矿对综、连采设备的不同需求,设备管理中心负责对综、连采设备进行统一配套和调剂。神东矿区原煤年生产量可达2.3亿t,现有综采机械化设备70套,连采机械化设备368台(套),2013年全年安排工作面搬家倒面81安76撤,月平均安排搬家倒面7安7撤,搬家倒面高峰期安排9安9撤。2004―2013年神东矿区工作面安装、回撤次数,设备调剂数量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见表4。
设备管理中心现有综、连采设备配套人员6名,调剂验收人员17名,平均每1名配套人员管理3.7个矿井的设备配套工作,平均每1名调剂验收人员管理1.3个矿井。
表4工作面安装、回撤次数,设备调剂数量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
年度工作面安装次数工作面回撤次数调剂设备数量(台套)总产量(万吨)
2004201689647819
20052423117039659
200633321618510889
200736341743010661
200842371967111533
200948412216117800
201058532763920500
201158502732022180
201250482450021650
201356532725023498
5.2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调剂
各单位对非有偿使用设备负责对账务、运营、报废处置等进行全面管理,设备管理中心负责监管,设备管理中心在监管的同时,针对各基层单位提报的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购置计划进行审核,汇总后统一提报,对已经购置的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负责全面协调工作,及时梳理各矿井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数量,及时补充和周转调剂,充分发挥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的使用效率。
5.3设备对外调剂
随着煤炭开采导致的煤层和地质条件变化和国家对煤炭行业的安全要求的提高,部分已购置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神东矿区生产安全的需求,不能继续使用降低了设备利用率。对不能满足任何矿井安全生产需求的设备,及时进行处置。因此神东设备管理中心专门成立对外调剂部,主要负责闲置设备对外拍卖及租赁业务。
6取得的效益
6.1统一调剂配套取得的效益
相比单独矿井公司的煤炭企业,为满足矿井生产往往需要为一个采高工作面准备2套替换维修和生产的设备,按照神东矿区矿井群设备调剂配套管理模式,针对同采掘调剂的矿井及工作进行设备的统一调剂后,可以极大地节约设备采购数量,降低设备采购成本。同时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将神东现有各矿井采掘工作面按照独立各矿井采掘设备自己管理和周转,不同采掘条件的工作面使用和备用检修不同的采掘设备,至少需要92套综采设备,但是按照神东矿区矿井群设备配套管理模式整体调剂配套设备,共计需要设备约64套,可节约28套综采设备的采购,每套综采设备按照3.5亿元计算,共计可节约设备采购资金约98亿元,同时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详见表5。
表5神东现有设备矿井单独循环与大循环理论对比分析表
采高分类现有采高矿井同期在采面矿井内循环所需量大循环所需量现有数量备注
7.0m大柳塔矿23755
补连塔矿12
上湾煤矿12
6.3m上湾煤矿12644
哈拉沟矿12
补连塔矿12
5.5m哈拉沟矿12878富余小阻力5.5m支架可对外调剂
补连塔矿12
柳塔煤矿12
万利一矿12
5.0m大矿活井23151212
上湾煤矿12
石圪台矿12
乌兰木伦12
补连塔矿12
榆家梁矿12
万利一矿12
4.5m石圪台矿23325
4.0m上湾煤矿121688
榆家梁矿23
乌兰木伦12
布尔台矿12
寸二煤矿12
柳塔煤矿12
锦界煤矿23
3.5m锦界煤矿12151314富余小阻力3.5m液压支架,可以对外调剂使用。
布尔台矿23
大矿活井12
石圪台矿12
乌兰木伦12
柳塔煤矿12
寸一煤矿12
2.8m布尔台矿12633
寸二煤矿12
石圪台矿12
2.4m榆家梁矿12433
三道沟矿12
2.2m哈拉沟矿12422
石圪台矿12
4.2mF保德煤矿12633
上榆泉矿12
大矿活井12
3.9mF布尔台矿12223
合计4992926470
6.2减少购置新设备
经过合理优化采掘设备的调剂配套,节约设备购置资金共计35.48亿元,其中2012年报集团公司核减设备购置资金26.7亿元并批复(中国神华煤〔2012〕346号),2013年报集团公司核减设备购置资金8.78亿元并批复(中国神华煤〔2013〕379号)。极大的减少了设备的购置资金。
6.3集团内部统一调剂取得的效益
通过诸多手段和措施,大力提升了对外调剂业务的处置力度,2012年,通过给神新能源公司调剂闲置4.2米放顶煤液压支架等业务,盘活闲置设备86台、随机备件1807件,调剂金额5171.98万元。2013年已对外调剂闲置设备186台、备件444件,调剂金额共计11386.65万元,较2012年全年增长120.16%,其中:调剂闲置设备10361.79万元、备件(材料)1024.86万元。
通过加强与集团相关部门的沟通与交流,理顺闲置设备在神华集团内部调剂的通道。先后给神华包头矿业李家壕煤矿调剂一整套闲置5.5米采高综采设备及掘锚机、采煤机备件285件,给宁煤集团调剂闲置JOY三机备件121件,盘活闲置资产11173.68万元,既提高了闲置物资设备利用率,又为集团节约了采购资金。
6.4神东内部小型设备统一管理
合理调剂小型设备,减少了资产购置,2012年公司内部周转调剂小型移动设备220台(套),原值3364.00万元。核对各单位第三批专资金购置小型设备需求情况,经核实可调剂使用的小型设备41台,核减设备购置资金2815.4万元。2013年矿井之间调剂使用小型移动设备共计244台/套,节约购置资金约1358万元。
7设备有偿托管及租赁模式的进一步研究
随着神东矿区煤层开采不断延伸,大部分矿井已进入深层开采,加之综采工作面上覆预留煤柱和采空区影响,前期采购的工作阻力小于10000KN的液压支架无法满足深度开采需求,需逐步替换为大阻力液压支架,导致前期采购的部分小阻力液压支架闲置。
随着神东矿区采场条件变化,2006年榆家梁煤矿、上湾煤矿、补连塔煤矿开始使用6.3m综采设备,目前榆家梁煤矿、补连塔煤矿6.3m厚度煤层开采完毕,导致6.3m综采设备闲置量增加;2009年大柳塔煤矿、补连塔煤矿、上湾煤矿开始使用7.0m综采设备,目前上湾煤矿7.0m厚度煤层开采完毕,导致7.0m综采设备闲置。
2009年四公司整合和2013年三个矿井并入神东公司托管。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神东范围内所有采掘设备统一调剂配套使用,实现了设备资源共享,设备周转利用率加快,使部分采掘设备富余,下一步计划加大对富余设备的对外有偿托管及租赁,进一步降低设备的闲置率,盘活闲置设备,贯彻轻资产运营的管理理念。
煤炭经济研究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价格机制;产业链
1经济危机对中国煤炭行业的影响分析
1.1市场需求减少,价格大幅下滑
国际金融动荡、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大幅放缓,一方面使以美元计价的原油价格大幅走低,而煤炭、石油互为替代的特性,使煤价面临大的调整压力;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走弱,使中国外部需求大幅度削弱,中国经济多年来赖以增长的投资和出口部门遭受严峻挑战。煤炭下游钢铁等行业产能弱势供需平衡的格局短时间内被打破,而继续向更趋严重的过剩态势发展,从普遍来看,第二产业即重化工绝大多数产业将无法逃避过剩和不断紧缩的态势,建立于外部需求之上而不是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增长结构将不可持续。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我国煤炭行业多种产品价格出现持续下跌。
1.2煤炭库存增加,供求矛盾进一步凸显
随着煤炭市场需求的大幅减少,我国煤炭供给能力却不断增加(见图1),港口煤炭库存急剧增加。2008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26.22亿吨,同比增长12.8%,增幅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在煤炭需求不断减少的状况下,增加的煤炭供应能力已经超过了煤炭需求,从而导致我国煤炭库存量持续攀升,港口库存快速增加,部分地区煤炭中转及库存出现“三高”现象,即部分北方中转港口、南方接卸港口、电厂库存煤炭量均居高不下。作为我国北方沿海煤炭下水的主要港口,截至2008年年底,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创历史新高达940万吨,已经超过该港煤炭储存能力(900万吨)。
2.3煤炭进出口市场格局变化
国际石油、煤炭价格大幅度下滑,而国内煤炭价格虽然有所下滑,但由于价格仍高于国际煤炭市场,这就造成我国煤炭市场供求格局将会进一步发生变化(见图2)。首先,由于国际市场煤炭价格偏低,会刺激我国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放弃采购国内煤炭,转向采购国际市场煤炭,减少对国内煤炭的需求。其次,由于国际煤炭市场下滑的幅度较大,速度较快,势必倒逼挤压国内煤炭市场,加大国内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再次,由于国内外煤炭市场价格的反差,再加上煤炭出口加税的影响,势必使我国的煤炭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图12002-2008年中国原煤产量趋势
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图22002-2009中国煤炭进出口变化趋势图
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我国煤炭行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思路
2.1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升行业抗风险能力
以市场运作为主,强化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打破区域界限,发展跨区域企业集团;打破行业界限,发展煤、电、化、路、港为一体的跨行业企业集团;打破所有制界限,发展各类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致力于通过兼并重组培养特大型煤炭集团,加快实施战略性重组整合,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做准备。把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培育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的主体、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建设的主体、平衡国内市场供需关系的主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逐步形成若干个由国有资本控股、担负跨省区市煤炭供应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高国家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力和对煤炭市场的调控力,保障煤炭供应安全,提升煤炭行业的竞争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促进煤炭工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2.2完善能源价格的改革机制
今后应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国家要适机取消临时价格干预政策,推动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的市场信号作用;煤炭企业要及时更新观念,努力创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市场决定煤炭价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稳步有序的提高煤炭产品价格;另外,真正实现煤炭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必须将煤炭外部成本外部化,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和能源税等措施是煤炭价格准确的体现其真实成本,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符合现阶段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2.3推动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一,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完善煤层气开发宏观调控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和经济扶持政策,协调煤炭开采与煤层气抽采的关系,改进煤层气矿业权管理,加强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的攻关,制定“先采气、后采煤”的具体实施办法,统筹规划建设长输管网。第二,鼓励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加强技术攻关,解决煤炭气化液化的技术障碍,制定生产和使用煤制油、醇、醚等替代燃料的财税优惠政策,促进煤炭深度加工转化。完善煤炭产品质量标准,促进煤炭洗选加工的发展,限制未经洗选加工煤炭的长距离运输和使用。第三,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新建和扩建煤矿项目,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严禁设立永久性煤矸石堆场。以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电厂为重点,建立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认证和督察制度。对综合利用煤矸石、煤泥等资源,实行更加合理的财税扶持政策。最后,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煤炭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明确企业和政府的责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保护和治理步入良性循环。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选择,符合当前形势下我国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实现资源良性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由之路。
2.4不失时机的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
尽管我国已经建成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现代化煤矿,神华、中煤、大同等大型企业集团快速发展壮大。但是,产业集中度低下、煤炭行业利润水平不均衡、全行业的采煤机械化程度落后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煤炭行业必须加快推进煤炭产业的结构调整步伐,延伸产业链条,使单位产量煤炭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变扩大开采的外延式发展方式为多方挖潜的内涵式发展方式。把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与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注入循环经济理念。充分依托煤炭资源优势,拓展“煤矸石-煤泥-热电”煤电化产业链,“焦炭-甲醇-建材产品”煤焦化产业链和“煤矸石-矿井水-合成油”煤油化产业链等,建设具有煤炭企业发展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式集群,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做到资源、能源、排放物、废弃物的合理、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刘永峰.从国家竞争优势浅谈我国煤炭业的发展[j].市场论坛,2008,(3).
[2]肖莉.金融危机下煤炭产业转型发展思考[j].经济问题,2009,(6).
[3]黄佐研.煤炭价格机制沿革与发展趋势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8).
煤炭经济研究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109-02
近年来我国煤炭产量不断增加,因此我国在未来仍然需要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结构,对促进煤炭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1]。但如果煤炭存在质量差和利用率低等情况,将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因此煤炭企业需要注重试下低碳利用。如今我国加大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尤其是煤炭企业低碳经济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煤炭企业处于风险环境中谋求生存,其逐渐加强了财务风险管理,以期通过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等方式,改善管理机制,即结合低碳经营思想和方针,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2]。
一、低碳经济及财务风险管理的概述及理论
1.低碳经济概述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在20世纪一百年中,人类一共消耗煤炭2650亿吨,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严重危害了全球的生态平衡,较大程度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今煤炭仍然是各个国家的主要使用能源,但如果仍然采用高碳模式,则会导致地球不堪重负。另外生态平衡被破坏,全球变暖,所造成的危害堪比两次世界大战,因此为了避免该类情况的发生,各个国家均需要认识到采取减排行动的重要性[3]。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4]中推行了低碳经济,其主要是指在生产生活中利用更少的自然资源和消耗更少的自然资源,起到降低环境污染,且获得更高的经济产出。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标注和质量,同时还能够在创新全新商机的情况下推动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属于一种比较新颖的经济发展模式,是21世纪区别以往经济发展的明显特征,我国作为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国家,更加注重发展低碳经济,以期通过研发生物经济等,推动低碳能源全新技术的发展,且还能够实现帮助一些企业实现低碳高增长模式。
2.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从人们将风险纳入经济范畴,到如今已经有百年时间,然而在长久的时间内,无论是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等,均无法针对风险给出明确的定义,一般人们认为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即其不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其他领域,均可能出现损失。一般而言,风险主要是指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存在的差度及损失的可能性。煤炭企业在日常运营活动中需要对煤炭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继而可能导致煤炭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等,煤炭企业面对该种情况,其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均会出现变化,从而导致未来发展出现不确定性,具有较高的风险。常见风险主要包含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等,其中财务风险属于一种微观经济风险。煤炭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风险的体现,呈现出客观性、不确定性、损失性和收益性等特征。根据影响企业财务风险因素分类,可以将财务风险分为外部财务风险和内部财务风险,外部财务风险是由政治、经济、自然等风险组成,内部财务风险是由制度性、操作性和固有等财务风险组成,均具有不确定性,属于可能发生的损失,而不是一定会发生损失[5]。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对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
如今我国更加注重发展低碳经济,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推动和落实低碳经济,煤炭企业在该宏观环境下,其生产经营目标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即煤炭企业的筹资、投资、资金运营等财务管理均受到影响,继而带来一定的风险。
1.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筹资影响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的筹资难度加大,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实现高碳生产经营的改革。在低碳经济理论的影响下,如今很多领域开始推行低碳融资理念,主要是指银行业通过开展绿色信贷政策,促进更多的金融资金向低碳企业流动,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如《绿色信贷指引》[6]。虽然绿色信贷政策促使更多的资金流向低碳企业,但进一步提高了煤炭企业的融资难度,而且如今大部分煤炭企业仍然需要银行贷款贷维持煤炭生产和销售。另外煤炭企业的偿债风险也逐渐增加,因为其需要在生产中加强对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增加企业资金使用量,导致煤炭企业筹资数额增加,偿债风险也相应增加。
2.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投资影响
随着政府及社会越来越注重低碳经济发展,针对造成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的煤炭企业,人们对其的生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煤炭企业必须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究,但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7]。虽然目前国际上提出了清洁发展机制,认为一些发展国家需要向低碳技术不成熟的国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但如今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仍然存在资金不足、技术不足和研发能力不足等情况,尤其是在低碳技术和设备的投资方面,缺乏周密的分析,导致投资存在盲目性,继而增加投资风险,无法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
3.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资金运营影响
低碳经济对煤炭企业的影响还表现在资金运营方面,如会导致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由于煤炭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久而久之破坏情况日益加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政府也会逐渐对煤炭企业生态环境破坏情况失去忍耐力,继而煤炭企业需要增加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增加了运营成本。如今我国通过税制转型,促使企业逐渐先节能减排,如增值税转型,控制煤炭企业的利润,继而影响煤炭企业财务管理。
4.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
在传统煤炭企业生产模式中,其具有高污染和高能耗等特征,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如今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如果该转变生产模式,改变高污染和高能耗特征,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则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较为受到极大的制约。其不仅会市场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国家和国际相关政策条例的管制,因此煤炭企业必须加强生产运营模式的改革。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及指标体系
1.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风险的特点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煤炭企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其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固定资产投资增大,煤炭资源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结构,且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在市场需求量增大的情况下,煤炭企业会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力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另外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要求煤炭企业必须做到低碳生产,因此煤炭企业还需要加大低碳技术和设备的投资力度,即煤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8]。②成本费用增加,煤炭企业具有生产复杂、环节多等特征,因此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还需要加大低碳技术的研究力度,投入更多的科研资金,继而导致煤炭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另外我国出台了很多政策,并实行了税制改革,以期推动企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然而对于煤炭企业,低碳经济相关政策加大了生产成本,同时有压缩了企业的利润,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③资产负债率增高,银行带来是煤炭企业资金筹集的主要方式,其为了能够快速适应低碳经济模式,加强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继而增加筹集资金数额,增加利息。另外煤炭企业资金流动率较低,进一步增加财务风险。④可持续经营风险增大,在低碳经济背景先,煤炭企业需要快速适应国家法律及相关政策的制约,大力发展低碳路线,但尤其煤炭企业本身为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在发展低碳路线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继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指标体系
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务高风险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偿债能力指标,煤炭企业偿债能力可以采用速动比率和现金债务等来衡量短期偿债能力,采用利息保障倍数和长期资产使用率衡量长期偿债能力。传统煤炭企业主要是利用资产负债率衡量长期偿债能力,如今采用长期资产使用率进行衡量,主要是由于煤炭企业生产运营对固定资产的投入较多,因此如果企业资产负债比较高,如果采用资产负债率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则会导致煤炭企业财务风险得出错误结论[9]。②运营能力指标,煤炭企业运用能力指标衡量内容主要包括存货周转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固定资产先进周转率等。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占有很多的比重,因此针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回报的衡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③盈利能力指标,煤炭企业运营能力指标主要包含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净利率等。④发展能力指标,煤炭企业发展能力指标主要包含净资产收益率、资源储量比率等。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完善
1.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构建原则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多,且对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煤炭企业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应对财务风险。首先煤炭企业针对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需要遵循低碳性和经济性相统一的原则。煤炭企业需要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确保推动煤炭企业绿色经济发展。此外煤炭企业还需要通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收受率、减少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破坏等,实现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化的目的。煤炭企业还需要注重全面管理与重点监控统一,加强资源分配优化,将人力、财力等集中在重点项目中[10]。此外煤炭企业还需要加强成本控制,通过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将成本和效益纳入制度中,确保收益大于成本。
2.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构建目标
煤炭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管理,首先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目标,针对煤炭企业逐渐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进行衡量,并采取合理防治措施。其次煤炭企业还需要做好财务风险防范目标,即煤炭企业需要针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针对企业可能受到的损失,采用回避、转移和分散等方式,确保将财务风险控制的可承受范围内。
煤炭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应当以信息化为基础,财务报表即财务资源为依据,且必须具有信息收集功能、诊断功能和治疗功能等,确保能够有效对风险进行监测和控制。此外煤炭企业还需要做好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控制财务风险的扩散,避免更加严重的财务分析发生。
3.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优化措施
煤炭经济研究篇4
关键词:环境;煤炭;多元化;发展
我国地大物博,煤炭资源也相当丰富,是享誉全球的煤炭大国。煤炭的需求量也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不断增加,相应的,我国的碳排放也随着煤炭使用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空气也直接受此原因影响,变的更加浑浊,虽然说我国现在已经在降低对煤炭的使用需求,但是煤炭经济多元化发展仍旧成为当前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加强环境污染在煤炭经济发展中的重视必要性
煤炭资源一方面成为高速发展中国经济中所需求的主要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机遇往往离不开挑战,也就是说,煤炭经济也迎来了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既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又为国家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外,我国人口一直在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国家经济也在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这也就成为矿产资源越发紧缺的主要原因,加之开采煤炭资源的方式长期不合理,致使不仅水和大气在煤炭的生产过程中被污染,还出现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以及污染环境的地面塌陷、煤矸石和噪音等现象。既从生态平衡上对煤矿周围造成了破坏,还从生存和生活环境方面对周围居民造成了严重威胁,进而为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通常这种对生态和环境造成的破坏都是长期而不易恢复的。因此,倘若不能够从持续、有效和多元化的角度出发针对煤炭经济的污染和安全问题进行改善,那么随时都会由于国民经济、环境保护和煤炭经济三者之间的不协调而制约可持续化发展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由此也可以看出,围绕安全生产的降低污染为核心对煤炭经济发展制定安全高效的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煤矿区存在的环境问题
1.土地污染
露天开采是目前开采煤炭较广泛使用的方式,地表植被在这样的开采方式影响下容易被严重破坏进而对其地质地貌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农业的土地也会由于过量开采煤矿资源而出现下陷、裂缝情况被严重阻碍发展,另外,灰尘噪音是煤矿开采时会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不仅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使生态环境变的脆弱。尤其是开采东部平原的煤矿资源时,积水和土地盐渍化的现象更是尤为突出,而在西部,也因受其影响而相继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各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灾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土地资源在不合理的开采下已经被影响的格外严重,也严重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2.水资源污染
由于地底会在不断开采煤炭资源的过程中而被逐步挖空,从个人导致地下水资源当中可被利用的部分也被破坏,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极其严重,即便是人为的对地下水系统进行强制改变也并不会发挥多大作用。除此之外,矿区外也会由于开采煤炭而产生的大量矿井水被排放,极大的破坏了水资源。有报道数据显示,每年有高达22亿吨以上的矿井水向外排放,而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攀升,另外,大量的矿井水并不能被完全通过净化而实现重复利用,大概只有不超过20%的矿井水能够实现净化重复利用。水资源也在这些没有被净化处理过的矿井水影响下呈现出严重浪费的趋势,还对矿区周边固有的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可以说,煤炭开采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和污染,当中也包含洗煤水和矸石淋溶水。
3.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财政投入在拥有煤炭资源的城市呈现出严重不足的现象,以致于对于净化处理污染物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在煤炭企业一直得不到有效开展,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匮乏和技术支持不到位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经济生态环境的恶化创造了条件。人均耕地面积由于不断增加的采空塌陷区和矸石山的影响下越来越少,风中漂浮着矸石灰、煤尘等物质,严重污染了周边的空气环境,并且地下水系统以及地表都会受其影响而严重的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除此之外,建筑物也会在过度开采煤炭所造成的地面塌陷和地表下沉影响下而出现歪斜甚至倒塌的现象,这样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阻碍持续发展城市经济的脚步。
三、煤炭经济多元化发展思考
1.对资源进行整合,将经营联合化
我国在开采煤炭资源的过程中已逐渐养成先破坏再治理的恶习,这种不能够将管理做到提前预防的方式,很难真正的解决环境受开采煤炭资源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问题,所以,需要相关环保机构根据煤矿生产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构建能够促进其长效发展的管理制度,对多元化发展煤炭经济大力推进,运用管理制度对煤矿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监督,同时通过相应的设施建设来加强其保护力度,进而实现对具体生产开采矿山的情况进行掌控,对于排放出来的各类污染物质进行严格管理。
2.加大对污染管理的治理力度
煤泥是煤炭生产中所大量产生的物质,除了浮选药剂是煤泥中所大量包含的之外,还有聚凝剂也是煤泥中的主要包含物质,而环境就会在这些物质超出规定指标的情况下被严重破坏。有数据显示,三百万立方是煤泥每年在我国的排放量,因此,治理煤泥是治理开采煤炭污染的首要工作。对此可以通过煤泥的价值最大化利用来有效将煤泥污染的问题进行解决。比如说可以通过烘干机对煤泥进行处理,使其可以作为原料加工成为煤泥型煤炭,最终提供给居民生活或者锅炉燃料使用;为了能够从生产成本上对火电进行节约,可以将其作为燃料供电厂使用;水泥的性能也可以通过煤泥的添加而显著提高。
四、结语
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如果对其监管不到位,必将会为环境带来极其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加之煤炭资源的最大特性就是不可再生利用,并且它已成为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对其进行开采、开发应用的同时,要格外注意其多元化发展,由此才能够对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应对,并且能够实现更为健康持续的煤炭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喜珍.环境污染视域下的煤炭经济多元化发展思考[J].煤炭技术,2013,19(6):12-13.
[2]李江.关于壮大煤炭产业推动煤炭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2,27(8):24-25.
煤炭经济研究篇5
关键词:政府激励;最优回采率;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马川(2012)[1]主要通过优化开拓布局,合理布置采区和工作面进而减少煤炭资源的损失量,达到提高煤炭回采率的目的;韩杰(2010)[2]和张海志(2013)[3]主要是通过加强管理和技术设备更新及建立严格的奖惩体系来实现煤炭回采率的提升;赵国浩(2011)[4]主要通过找到煤炭资源的最优耗竭率来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赵国浩还在经济学视角下提出了煤炭资源的最优回采率。本文在赵国浩探究煤炭资源最优回采率的基础上,在政府干预下,进一步探究煤炭资源最优回采率,目的是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与社会效益最大化一致。
二、中国煤炭资源回采率现状
(一)地理条件限制。中国炭资源分布不均,且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比较落后的偏远地区,地质结构复杂,交通不便利,对煤炭开采造成了极大困难,严重影响着煤炭回采率。
(二)“唯利是图”,放任开采。为短期获得高额利润,弃难采易,采厚弃薄,造成了煤炭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技术落后。煤炭企业开采规模不一,且小规模煤炭企业生产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下,导致了煤炭资源的非必要浪费,大大降低了煤炭资源的回采率。
(四)管理不当。由于煤炭企业都是寻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忽视了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更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为更快地获得利润,煤炭企业没有合理优化开采布局,留下很多保护煤柱及边角煤无法利用,造成了煤炭资源大量浪费。同时,由于煤炭回采率的计量和要求指导刚性差,无法对煤炭企业形成有效监督。
总之,通过分析能源结构及煤炭资源回采率低下的一系列因素,本文的目的不仅是提高煤炭回采率,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找到煤炭资源最优回采率,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一致性。通过建立模型来进一步探讨煤炭资源最优回采率。
三、模型建立
本模型是以赵国浩在经济学视角下求解煤炭最优回采率的基础上建立的,通过引入政府激励因素而量化形成的。其基本假设条件如下:
a)煤炭资源可开采量是一定的,假设为Y,t;
b)煤炭资源回采率的提高需支付一定的成本,假设为A(k),成本A是回采率k的函数;
c)煤炭资源单位时间开采量Q(t)与煤炭资源回采率k成正比,且煤炭资源回采率k是认为可控的,则:
Q=kY,(1)
d)当煤炭资源完全开发时,即当Y完全开发,此时政府货币激励为R,R为常数,R>0,则:
r=R/Y(2)
式(2)中,r为吨煤货币激励,元/t;
e)假设煤炭资源开采的各项外部环境成本F(Q)是关于煤炭资源开采量Q的函数,且F(Q)、A(k)是与煤炭资源回采率k近似成指数分布的函数;
f)P为销售煤炭的吨煤价格(元/t),C1为不考虑外部环境成本和提高回采率成本的吨煤成本(元/t)。
假设函数如下:
外部环境成本函数:
F(Q)=∑ni=1Fi(k)=12ak2+b,(3)
提高回采率成本函数:
A(k)=12ck2+d,(4)
式(3)~式(4)中,F(Q)为煤炭资源开采各项外部环境成本函数;Fi(k)为第i项环境损失造成的成本,单位:元,它是煤炭回采率k的函数;A(k)是提高煤炭回采率所产生的成本,单位:元,它也是关于煤炭回采率k的函数,两者都是随着煤炭回采率的提高而增加的,是煤炭回采率的增函数。其中,a、b、c、d是外部环境成本函数与提高回采率函数的系数,且都是大于0的常数。
假设外部环境成本与提高回采率成本之和为C2:
C2=F(Q)+A(k)=∑niFi(k)+A(K)
=12ak2+b+12ck2+d=12mk2+n,(5)
式(5)中,C2为外部环境成本与提高回采率成本之,单位:元;m、n为C2的函数系数,且均为大于0的常数,C2的一阶、二阶导数C2′、C2″也都大于0。
在经济学视角下考虑到政府激励的情况下以企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函数:
π2=P×Q+r×Q-C1×Q-C2
=(P+r-C1)kY-12mk2-n,(6)
式(6)中π2为引入政府激励的利润额。
对π2进行两边求导:
π2′=(P+r-C1)*Y-mk。(7)
令π2′=0,即(P+r-C1)Y-mk=0,求得:引入政府激励的最优回采率
k2*=(P+r-C1)*Ym,0 四、结语 中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低下,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经济学角度下分析煤炭资源最优回采率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综合考虑到煤炭开采的各项成本及煤炭企业的销售收益,在经济分析下找到最优煤炭回采率,进而实现煤炭企业净收益最大化,本文在引入政府货币激励这一因素,进而影响煤炭回采率的变化,促进煤炭企业自觉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的意识和效果,在最优煤炭回采率处实现社会与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有效统一。(作者单位:1.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141);山西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晋教财[2012]46号);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3081070);2015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晋教财[2015]41号) 参考文献: [1]马川.关于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的技术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12):29-31. [2]韩杰.加强资源管理,提高煤炭回采率[J].科技风,2010.12:7-8. (一)加强技术力量的积累与应用 根据煤炭企业的发展需求和钢材、电力等企业客户的要求,积极主动的投入雄厚的资本和人力,研究并推广应用新型的科学技术,生产新产品,改良老产品,开发和利用废弃物。争取保持煤炭企业在同类企业中的技术、创新领先地位。在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同时,主动地与国家各个学院或者科研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主动寻求并参与国家或企业的技术类工程项目,并可以通过引进外来先进技术来改良本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先人一筹的主动权率先注入大量的资金,研究并开发应用一系列的新型采煤技术和产品工艺。同时,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调整企业内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促使各个部门的配合紧密,反应迅速。能在较短时间内将产品推向市场并取得技术上的优势。要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于重要的技术信息要采取技术封锁等方式以防止其他企业的模仿和盗用。最后通过制定同类行业技术标准的方式,使随后跟进的企业在使用相同技术或者制造相同产品时,必须以本企业的标准进行,抬高其参与市场竞争的成本以取得本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优势。高技术、高质量所带来的不仅是高起点,它还为煤炭企业带来了高效率和源源不断的利益。结合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坚持本企业的矿区高产和高线的建设方针。通过与本国技术部门的合作以及对外来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对企业技术进行开发和完善,以市场之短,扬我之长,以应用为目的的进行企业技术改进和创新。取得企业技术的突破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是我们进行企业技术改造的最初目标和最终目的。 (二)对煤炭资源进行分类研究,提升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环境污染 从目前世界能源的使用方面来看,煤炭仍然是主要的能源,近年来原油的价格不断攀升促使人们对煤炭能源的热情有所提高。就我国来讲,露天煤矿的高岭土进行富集后可以获得较为纯净的高岭土,而优质的高岭土是较为昂贵的陶瓷原料和涂料,煤矿企业可以对高岭土进行初步的富集和粉粹,将制作成初级产品后转卖给下游企业。同时,我国每年生产煤炭一亿吨就要丢弃煤矸石达一千四百万吨。事实上中国现在煤矸石堆积量已经超过30亿吨,占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40%以上。而实际上,煤矸石中的二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铝占据80%左右,而这些物质正是天然的粘土资源,可以用来煅烧水泥、建筑用砖等工业原料。通过引进煤矸石制作水泥生产线,将煤矸石磨碎成粉,用于制砖或者水泥。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的同时,也改善了矿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加了煤矿企业的收入。对于不能利用的废弃物质,则用来填埋之前塌陷的矿坑。煤泥可以用作发电材料,对于矿井废水较为清澈的实现内部循环系统,对于较为浑浊不容易处理的则将其引入远处的塌方地带,沉淀的物质用来填充矿坑,上层的废水则进行气浮除油后在经过分离的方式得到较为清澈的水,用于灌溉周围植被,以减少废弃土地的数量。 (三)建立并发展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 从维护能源安全的方面来考虑,煤炭企业实行循环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状态下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共同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煤炭企业的资源率总体来说是比较低的,各种浪费情况也十分严重,因此从生产和管理方面进行改良和完善,是建立循环性煤炭企业的重要选择。在煤炭的开采方面,我们必须统筹规划,实施综合勘探、开发和利用;加强开采管理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开发的准入资格,改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加强对煤炭资源及伴生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性开采利用,实现煤炭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同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利用率。积极推广煤资源和其伴生资源的深度加工技术的开发,以提升煤炭产品和伴生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煤矿结构的优化及升级,加强新型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提倡节约用煤,提倡人们的绿色消费,增强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煤炭资源浪费。在煤炭企业的经营模式方面实施法治建设,促使建立国家统一的宏观循环经济政策,以国家政策方针的要求和支持实行企业经济运营模式建设。在煤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实行环保建设,资源的综合利用。从前期的计划、生产、流程的控制上实行以先进技术为引导,技术人员作支撑的生产模式。在后续的经营销售、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上积极开发第三产业,在降低资源消耗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将循环经济推向更高层次。 二、结语煤炭经济研究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