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法的心理学基础(6篇)
直接法的心理学基础篇1
1.“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及动力来自于就业前景和社会的认同感,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帮助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构筑工程背景,挖掘、激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内在驱动力,重视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团队合作的意识、完成项目和建构知识的成就感。教师的作用从传统上的绝对中心地位转变到主导地位,即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主要引导教学向特定方面发展,从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探索、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等环节来建构知识。2.以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为主线一种精神即工程精神,一种意识即创新意识。这与工科院校的定位——培养具有工程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工程人才相一致。工程精神是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的知、情、意的统一,是工程文化的灵魂,其核心是实践精神。工程是改造自然、创造新的人工自然物的实践活动,创新是其另一个重要精神。工程精神的培育首先要通过学校教育这个途径,尤其是高等工科院校更是培育工程精神的摇篮。工科院校必须根据不同的工程专业特点,凝练出相应的工程精神,并把工程精神的教育贯穿于工学教育的全过程。所以教师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坚持以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为主线,通过在教学内容上设置工程背景,开发工程项目来建构学习理论知识,合理设置理论和实践环节,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优化课程体系。[2]3.以项目为基本的教学要素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执行过程设计教学思路,这不仅使学生主动建构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方法的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的社会能力等。教师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如何贯彻工程精神和创新意识,设置、开发合适的项目是关键环节。项目可以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来源于日常生活、或将现有实验再设计、将电子竞赛的题目合理分解和编排,在课程体系优化中要坚持项目贯穿、工程覆盖的思想来设置内容,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3,4]
该课程体系服务于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学科基础和工程基础教育,以培养学生系统化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充分体现课程之间的联系,强化基础理论与后续专业、前沿科技的衔接,并且积极探索综合的实践性环节,将相应内容更加有效地融合。1.分层次、模块化、多角度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内容上分为三个层次,即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机学。每一层次即每一课程应根据内容和前后关联情况划分为若干模块,模块之间、层次之间、多个角度互相联系。如图1所示,以电路课程模块化内容设置为例简述。电路理论内容体系根据电路类型、分析方法、内容层次递进可分为四个模块: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线性电路暂态分析和二端口网络。直流电路作第一个模块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分析方法是整个线性电路分析的基础。交流电路的分析思路为相量法,基础仍是直流电路中的一般分析法,此外互感、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也可归入交流电路模块。前两模块均属于线性电路的稳态分析,仍然进一步应用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暂态分析是电路理论的另一研究内容,可采用时域分析法和复频域分析法,而复频域分析法还可以转化为相量分析法,或者说相量法是它的一个特例。二端口网络和非线性电阻模块描述了简单电路和复杂电路的关系,复杂电路采用系统化方法建立矩阵形式的方程,本模块内容起承前启后的作用。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是“模拟电子”、“电机学”和后续课程的基础,交流电路的分析是必要工具,暂态分析过程除了可以产生波形外必须考虑可能带来的后果。可见将内容分层次模块化可以使彼此的联系更加清晰紧密,其出处和应用更为明确,对加强学生的系统化学习和多角度应用将大有裨益。2.小项目遍布、大项目首尾的项目驱动式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设置合适的项目,可选取来自现实工程项目或现实项目的案例,创造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程环境,每个项目中往往包含了工程实际的典型问题,一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和合作,综合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并考虑约束条件来解决问题。因此对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实践应用、团队合作、主动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有所提高。在课程教学开始时布置大项目,使其能够涵盖课程大部分重要理论。大项目要难易适中、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兴趣,并且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紧密联系课程内容,此即小项目遍布、大项目首尾。3.分层互联—同心互联的课程体系首先,课程体系体现分层互联,每一层次即每一课程应根据内容和前后关联情况划分为若干模块,模块之间多个角度互相联系,形成了分层次、模块化、多角度的教学内容,内容注重层次之间的联系、课程之间的联系、“三电”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其次,课程体系体现同心互联,以项目为中心,以分析实际问题为动力,注重理论与实际电路的联系,理论与工程项目的联系,并且通过课内实验、课外实验、项目、课程设计、电子竞赛相互串接、有机融合、多方位互动,即实现了围绕工程项目的同心互联的课程体系。4.课内、课外实验互补,课程设计、电子竞赛相得益彰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置基础类实验,包括仪器仪表使用、元器件识别、安全用电知识、基本验证类实验、基本测试类实验,同时穿插设置创新类实验,包括以设计的思路进行基础实验、设计创新实验、仿真实验、实物制作与焊接类实验。在“三电”课程结束之后设置涵盖主要内容的课程设计,包括方案确定、仿真模拟、实物焊接、调试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各级各类电子竞赛,即课内课外实验互补,课程设计、电子竞赛相得益彰的课程体系。
分层互联—同心互联、项目驱动的“三电”基础课程体系服务于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学科基础和工程基础教育,以培养学生系统化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充分体现课程之间的联系,基础理论与后续专业、前沿科技的衔接,并且围绕项目教学和项目设计将相应内容更加有效地融合。然而特色鲜明、优点突出的课程体系是否能真正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至少还需加强以下几个环节:完善的、公平的、动态的考核机制和质量监控体系;教师工程能力的提高问题和企业深入融合的问题;优质便捷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问题。
本文作者:韩素敏艾永乐工作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直接法的心理学基础篇2
【关键词】复习课;问题驱动;分层教学
数学作为一门中职学校传统文化课,怎样体现出它的应用价值,提高中职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中等技术人才的数学素质的要求变得十分重要。
一、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探析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技能为核心”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因此中职数学课的教学即要作为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又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新一轮公共基础课改革中,中职数学课的课时量大幅削减,而作为基础公共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点却不能大量删减,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凸显,课堂教学很难向深层次推进。
此外,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学习数学只停留在对一个又一个的公式、符号、定理及习题的记忆与反复演练上。剥离了数学知识的实际来源,被动地接受与灌输,于是学数学就显得枯燥无味。再加上中职的学生本身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学习没有信心,有畏惧心理。
怎样让学生能够摆脱机械的记忆与训练,跳出枯燥的题海,重新迸发出思维的花火,将冰冷的数学知识化为火热的思考,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之美呢?笔者将问题驱动式教学引入中职数学课堂,将数学课设计成环环相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问题”生成的结构与流程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确定教学主线。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确定一条教学主线,以此将驱动课堂教学的问题串联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问题的生成都将围绕这一教学主线展开。如果说数学知识如同一颗颗闪光的明珠,那么教学主线就是串起明珠的丝线,在教学主线的串联下教学内容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有机组成。
其次,围绕重点,分解难点。剖析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再加工,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将围绕教学重点生成若干个问题,通过上述问题将难点分散,形成梯度,为不同程度的同学搭起同构知识的“脚手架”。
最后,适当选题。根据已经确定的教学主线和重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情况、预设的学习目标选取例题,即要有代表性,又要有一定的梯度,便于分层次教学。
三、案例的深层解读
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本质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本堂课的教学主线确立为用几何法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围绕这条教学主线,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生成驱动本节课教学的“问题链”。
问题一: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回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发现可以用判别式法通过确定直线与圆交点的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或用几何法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
对直线方程、圆方程相关知识的回顾,为下一步知识的综合运用扫清障碍,铺平道路;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体现了解析几何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指导思想,也是本节课中判断直线与圆位置相关问题的重要方法。
问题二:直线与圆位置的判定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是可以直接利用判别式法或几何法,是对相关知识的直接运用,是本节课的基础。学生通过理论与问题相联系,对判别式法和几何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为进一步综合运用上述两种方法搭建好了知识与能力的架构。
例1:判断直线l:y=-x+2与圆C:x2+y2-2x=0的位置关系。
(变式练习1)已知直线l:y=x+m,圆C:x2+y2-2x=0,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问题三:相交弦问题
通过例题1和变式练习1,学生对用判别式法和几何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有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问题,大都可以化归到用上述两种方法加以解决”并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
例2:例1中,已知直线l:y=-x+2与圆C:x2+y2-2x=0相交,求直线l被圆C所截的弦长。
对于例题2,教师可以给出三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比较三种解法的差别:解法一为几何法,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抓住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之间的关系,利用垂径定理求所截弦的长度,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运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勾股定理,减少中间过程,降低计算量;解法二为判别式法,通过解直线与圆的方程组直接求交点的坐标,再利用距离公式直接求所截弦的长度,目的明确,方法直接,但有时计算量较大;解法三利用韦达定理,避免了直接求交点坐标。因此当交点坐标计算较繁时,解法三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同时,解法三中也蕴含了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思想方法――设而不求,即通过设点A、B的坐标为求弦长的过渡量,而并不直接求出。这种思想方法在解决轨迹问题的时候也经常用到。
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解类似的问题时,以几何法为主,学有余力的学生兼顾其他方法,拓展思路。这样既符合中职学生起点低,基础薄弱的特点,又能为基础较好的同学提供开阔思路的方法,实现了教学的层次化。
(变式练习2)若过点P(0,3)的直线l被圆x2+y2=4截得的弦长为2,求直线l的方程。
问题四:切线问题
切线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其中求过圆外一点的切线方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采用几何法,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首先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若点在圆上则过该点的切线只有一条,若点在圆外则过该点的切线有两条;在设直线方程的时候要特别考虑斜率k是否存在,以此突破难点。
例3:过点M(6,8),作圆(x-3)2+(y-4)2=25的切线,求这切线的方程。(点在圆上的情况)
(变式练习3)已知点P(2,3),过点P做圆(x-1)2+(y-1)2=1切线,求切线的方程。(点在圆外的情况)
四、问题驱动教学的反思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其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就是“问题”。
1.问题驱动教学有效解决了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中高目标与低
起点的有效衔接问题。采用问题驱动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原有知识点,通过“问题链”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之成为相互联系的有机体,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同构;问题的设置分散了教学的难点,一串精心设置的问题如同逐级上升的阶梯,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沿着台阶拾阶而上,最终到达预先设定的终点,落实教学目标。
2.问题驱动教学对中职数学课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了可
行性方案。问题驱动教学既以问题为平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起共同的准备知识的基础;又以问题为导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努力方向。既让基础薄弱的同学学会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深入探究的机会。
3.问题驱动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问题是由教师抛给学生的,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处理好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有待进一步的发掘。
其次,要抓住“问题链”的主线。数学问题有很多,解题方法也有很多,因此需要分析寻找其中的共性,加以归纳总结,实现多解归一、多题归一,而不是简单的一题多解,进行解题方法的罗列。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教师要针对学情生成问题,或增加梯度降低难度,或适当发散巩固提高,解决好知识“脚手架”何时搭和怎样搭的问题,让数学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有机组成。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2]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3][美]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直接法的心理学基础篇3
有很多小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他们要面对新的环境,对于突然增加的新学科,尤其是他们的心理仍处于幼稚与成熟、独立与依赖等错综交织的状态,而中学老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一样,不再像小学老师那样保姆式地扶着他们走……因此他们不能适应而造成成绩下滑,这就是适应问题。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有差异,要求也不同。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教学,必须解决好小学数学教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
一、要走进学生心灵,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数学教学要求有了变化,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的都是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而升入初一后,要学的知识在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此时如果不注意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方面的衔接过渡,必有一些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因此我们有必要走进学生心灵,考虑到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渐进性,认真分析研究中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方面的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做好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过渡。
二、要走进教材,研究教学内容的衔接
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就是研究中小学教材的联系,找出衔接点。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主要体现为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这种飞跃给学生认识带来了困难,集中复习一些与初中数学紧密联系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解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而中学用代数解法(列方程)。算术解法较强调套类型,而代数解法则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大转折,但学生开始往往习惯于用算术解法,面对用代数解法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找相等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好这方面的衔接,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用算术解法是不方便的,最好用代数解法,只要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再利用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三、要重视方法,研究学科教学与学习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是建立在简单、直观、可塑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直观形象的引导产生对比、分析,进行简单的归纳思维,而初中数学教学则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思维的一个重大飞跃,也是他们感到数学难学的原因。引导学生思维并不是把知识的结论简单告知学生,让学生去记、去背,然后再去套模式、想套路去解决数学问题,而是通过构建,形成知识点,蕴含或产生知识的背景,让学生自我观察,相互讨论,自我尝试、归纳、总结知识特点和规律,自主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直接法的心理学基础篇4
教学方法是教师据以进行工作、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它影响和决定着教学质量。
从十九世纪后期对语法翻译法提出改革后的一百多年来,随着社会需求和教育教学的发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综合法、暗示法、沉默法、功能法、折中法等新的外语教学法层出不穷,其分歧主要在于怎样处理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态度和方法。就此,教学法可分为两大流派――一种以语法翻译法为代表,称为传统派;一种以直接法为代表,称为改革派。传统派过分强调利用学生的母语、能力和经验来传授外语,以培养书面语言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为主,因此重语法理论轻实践运用;而改革派过分强调模仿幼儿学习母语的过程,主张用外语教授外语,注重模仿和机械操练,以培养听说口语能力为主,因此重实践轻理论。
这两大流派,各有其特点,各有其优点和缺点。用传统派方法培养的学生,善于阅读和书面翻译,语言文字基础较好,独立学习能力较强;缺点是花费时间多,见效慢,口语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较差。而用改革派培养的学生听说能力强,起点高,见效快,快速阅读能力较强,但“后劲不足”,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基础较差。事实上,传统派和改革派两者都从外语教学的目的和结果、从功能的角度来研究方法体系的,都不同程度地忽视对外语教学客观心理过程、对学生思维结构的改造和发展的深入研究分析。语法理论和实际训练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片面地强调其中的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纯粹的语法翻译法属于实质教育欧洲大陆派的教育方法体系,它把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本质看成传授知识,看成是反复的单调的“认识、理解和记忆”,把一切都先知识化再转化为技能(即通过知识学习技能)。其最大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其最大的缺点是不能有效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和快读、速读等综合能力,不大能适应现代科学知识飞速发展的需要。
而纯粹的直接法则属于形式教育派的方法体系,它把外语教学过程的本质看成培养语言行为习惯和能力,把一切都先技能化再转化为知识(即通过技能学习知识).其最大的优点是能有效地培养听说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从而使其更容易直接与外国人接触、更容易使用外文刊物;其最大的缺点是忽视学外语者的母语基础和智力及思维发展基础,忽视语法理论对实践的基础性作用。
英国有位语言专家在介绍现代教学法时说过:“要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方法,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譬如: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记忆力好,愿意开口说外语,以听说法(即强调以句型为核心、以口语为基础)进行教学,较容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到初三以上,课文内容量、语法现象及侧重点有所不同,听说法则不大适应教学要求。
因此,中学外语教学应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即综合应用听说法语法翻译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思想上以综合学习论为基础的学派综合派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自觉实践法
自觉实践法是自觉理解引导直觉操练并最终达到直觉运用听从而学外语的目的的教学法流派。它是50年代末期前苏联外语教学法改革产物,典型的综合性教学法学派。它主张的“自觉”可以从认知学习论之中找到根据。但两者并非简单拼凑,而是有机的结合。它认为,多次重复的行为,只有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识的自觉的,才能收到巩固的效果,故学习外语应始于自觉活动。但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随心所欲的运用。别利亚耶夫的外语教学心理学认为,只有直觉掌握外语,才是真正的掌握,才能用外语进行思维。但后天性的直觉是熟练技巧的升华,熟练技巧是操练出来的,是条件反射的结果。故在训练熟练技巧方面,必须求助于联结派学说。
自觉实践主张的自觉和直觉有着内在的辨证联系,从学习过程看,自觉为知觉开道;从学习结果看,直觉又是自觉的内化,自觉的目的在于取消自觉。但是直觉掌握外语的目的又体现于实践运用。故自觉实践法要求操练与交际活动的结合。在这方面,它采取了两个措施。第一,根据功能、情景、结构三结合的原则选取教材。即先根据需要选取功能,在所选功能范围内,找出典型情景,再采用典型情景中的典型词句。同时安排多种语体,以适应不同交际场合的需要。第二,在一定情景下的综合操练。所谓综合操练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语音、词法、词汇、修辞和社会文化、习惯的综合;另一方面是听说读写的综合,综合操练要借助广泛的直观手段在模拟的情景下进行,以保证其交际性、实用性,从而使外语教学循着“理解―操练―自动化”的脉络前进。
二、折中法
折中法是吸引了许多盲从者而本身尚不完善的体系和学派。它的内涵有多种理解。较早提出具体办法的是美国学者鲍斯通(C.B.Paullston),他主张吸功能法之长在教材选用常用的功能项目所需句型;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组成真实的情景;再以句型为主,循序渐进地进行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和交际操练。另外,还有三种理解。一种认为,以理性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学派与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学派之综合乃是折中,比如,翻译法与直接法相结合的综合法,就是折中法。一种认为,自听说法陷入混乱后,产生了一些不依据语言学和心理学新理论建立起来的教学法。比如,沉默法、全身反应法,按其性质说是直接法,但却不走直接法的机械练习以培养语言习惯的途径,而是依靠学生的主动性和情感作用,这是折中法。还有一种认为,折中法的要点是不走极端,而取各家之长,据具体情形来灵活采用各种方式方法,以培养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但是折中法不是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趋势,它可能只是教师对待外语教学所持的一种态度。
三、分阶段教学法
这是美国学者黎天睦(TimothyLight)今年来提出的。他主张不按学习时间的长短而按语言水平把学习分作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各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法体系。比如,初级阶段的学生主要依靠教师和课本进行教学,其重点是结构,且无真正的语言环境和交际,故宜采用听说法,辅以翻译法。中级阶段的学生已可以说一些外语、能到社会上活动,阅读速度提高,能自学和互学,宜采用功能法而不用听说法。到了高级阶段,学生占有的材料多了,自学能力强了,兴趣集中于教材内容而非结构,对外国文化反映日趋正确,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景,选用确切的词语。因此,宜采用认知法或翻译法,辅以听说法,通过纠正重点错误,教授新词语、句型、写作能力,在语言运用的流利与得体诸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直接法的心理学基础篇5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词汇是外语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语言若离开了词汇,就无所谓语言。正像建筑一座大厦一样,没有最基础的建筑材料,即使有再好的设计也不会建起雄伟的大厦。语言也是如此。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最基础的砖块。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学离不开词汇教学。在中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若不能打下良好的词汇基础,就无法进行高层次的英语学习活动。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结合自己在各类学校见习、实习、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在此,简要地探讨掌握英语词汇的教学技巧,探究英语词汇的教学规律。
一、英语词汇量的学习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现在英语大概有六十万个单词,也有部分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现在有大概一百多万个单词。其中,在莎士比亚时代大约有十四万个。而对于一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而言,在其七岁时,大约已掌握了六千到七千的词汇量,到成年时,一般掌握两万到三万的词汇量。那么,对于外国人而言,学习英语需要掌握多少词汇量呢?美国英语作家肯尼迪(Kennedy)从外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出发,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并根据大量的文献记载,总结出了一百个常用的英语单词。其中,英语动词、名词、代词和冠词,占相当大的比例,其中动词的比例最大。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让学生把英语的动词、名词、代词学好,而且,英语初学者一定要精通这些最常用的词汇,这是学习英语的基础。
二、学生心理发展、认知特点和词汇教学
根据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多年研究表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其心理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别。在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往往由于各种差异的存在,其认知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根据笔者的中小学工作经验,总结出了一些规律。低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层次比较低,以感性、具体的认知为主要特点。在小学三四年级阶段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对于词汇的学习,主要以视觉、听觉等直观的刺激为主要手段。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倾向使用视频、声音、图片等方式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或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水平等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在此阶段,课堂教学活动可以适当地加以抽象的成份在其中,而渐渐地少用或不用视频、图片等直观的刺激手段,这也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三、词汇教学的因素
(一)教师的因素
英语专业的教师,首先必须精通英语。这其中就包括语音准确、语法基础扎实、词汇量大、听说能力强。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知道的东西,就必须比他在课上讲的多二十倍。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材料中挑最重要的讲。”如果教师的词汇量远大于学生已掌握的词汇量,那么在课堂上,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用所需知识,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就不会因为学生的发问而张口结舌,也就避免了让学生受教师“临时创作”痛苦的折磨。在词汇的教学活动中,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因为词汇学习的本身就是比较枯燥的过程,所以要在课堂上“变换着花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二)学生的因素
学生是教师讲授的对象,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对于所教授的学生,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还要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根据个体的差异采用不同方法。学生的已有知识是影响词汇教学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差异较大。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同龄的学生已经接受一定的英语知识,拥有了一定的词汇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就相对容易了很多。而经济发展水平缓慢的地区,由于师资条件等因素,同龄的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就相对落后了。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上下工夫,促进教育事业的平衡发展。
四、词汇教学的一般方法
(一)直接法,即教师直接将新词汇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词汇表(wordsinlists)或各种词汇练习上,同时也直接利用母语进行翻译的方法
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发展认知水平有限,对英语的认识的局限性,结合其心理发展特点,宜采用该种方法。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较为广泛地采用直接法进行教学活动。下面就直接法教学活动中,几种常见的用法进行简要的解析。
1.重复法。大多是指机械的重复。即在课堂上,学生跟教师不断地朗读新单词,并要求学生反复地练习。这种传统的方法在现代英语课堂活动中仍被大量地使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能够正确地读写新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但该方法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如在练习中,往往只注重发音等的练习,而忽略了单词的本身意义。因此,在课堂中,既要读同时也要掌握其含义。
2.对比法。即通过比较不同的词汇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讲授的方法。在中小学教学中,形容词的学习较多地使用了该方法。如:long和short,big和small等。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对比的方法,教师可以更轻松地讲解其知识点。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并在实际生活当中进行应用。
3.图片法。笔者在小学实习期间,发现图片教学法较多地被应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借助图片理解词义不经过第一语言的翻译,有利于培养外语思维。但是有时也会发现学生很难明白教师给出图片的意思,其所给出的图片意义太过隐晦。这样不仅不利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展开,而且还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所以,在设计图片环节时要遵循“有难度、能猜对”的原则。
(二)间接法,即非通过直接学习词汇的意义,而是通过其他学习词汇的方法
阅读法,通过阅读文章等学习新词汇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针对初中高年级的学生,即将新授课文分段,学生按小组在指定的段落内寻找新词,然后查词典确认词的含义。各小组可以通过合作确定新词的音标、读法、词义、用法,然后由各小组代表进行讲解。该方法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探寻新的词汇。作为教师,应在学生结束交流活动后及时进行总结,适当表扬和鼓励。
参考文献:
[1]薛中梁.英语课堂教学过程[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2).
[2]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直接法的心理学基础篇6
关键词:课程体系;项目驱动;模块化;系统化
作者简介:韩素敏(1979-),女,河南宜阳人,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艾永乐(1963-),男,河南辉县人,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河南焦作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JG037);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课题编号:[2011]-JKGHAD-0292);河南理工大学“三电”基础课程部级教学团队,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号:教高函[2009]18号);河南理工大学“三电”基础课程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号:教高[2009]483号);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2JG0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52-03
河南理工大学“三电”基础课程部级教学团队于2009年6月获教育部立项建设,团队始终坚持以“面向工程、夯实基础、注重实践、不断创新”为人才培养目标,把教学体系的改革和优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长期持续研究。“电路理论”、“电子技术”和“电机学”(简称“三电”)是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衔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基本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性课程。该课程作为工程教育重要环节的“三电”课程,面临着“大工程教育”理念的冲击,尤其是于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更加强调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我国国情的原因,目前的“三电”课程体系只重理论推导,不重实际应用;只重课堂教学,不重实验和动手;只重考试成绩,不重知识应用;只重本课程知识;不重知识的系统衔接;只重经典知识,不重前沿发展。因此,改革和优化目前的“三电”基础课程体系,使其更好地融入工程背景,使课程之间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环节融会贯通、“三电”课程与后续课程有效衔接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1,2,4]
一、面向工程的“三电”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三电”课程除包含“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机学”,还延伸至“电子系统仿真”、“CAD、EDA技术与实践”等辅助课程。体系内的课程在理论上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本课题根据课程的基本内涵和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在模块化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优化,从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内涵出发,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三电”课程体系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形成了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新型课程体系。“三电”课程体系设置遵循以下原则和主旨。[1]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而不是教师或教材为中心,学生的角色定位从传统意义上“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能力的主动建构者。“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及动力来自于就业前景和社会的认同感,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帮助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构筑工程背景,挖掘、激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内在驱动力,重视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团队合作的意识、完成项目和建构知识的成就感。教师的作用从传统上的绝对中心地位转变到主导地位,即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主要引导教学向特定方面发展,从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探索、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等环节来建构知识。
2.以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为主线
一种精神即工程精神,一种意识即创新意识。这与工科院校的定位——培养具有工程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工程人才相一致。工程精神是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的知、情、意的统一,是工程文化的灵魂,其核心是实践精神。工程是改造自然、创造新的人工自然物的实践活动,创新是其另一个重要精神。工程精神的培育首先要通过学校教育这个途径,尤其是高等工科院校更是培育工程精神的摇篮。工科院校必须根据不同的工程专业特点,凝练出相应的工程精神,并把工程精神的教育贯穿于工学教育的全过程。所以教师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坚持以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为主线,通过在教学内容上设置工程背景,开发工程项目来建构学习理论知识,合理设置理论和实践环节,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优化课程体系。[2]
3.以项目为基本的教学要素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执行过程设计教学思路,这不仅使学生主动建构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方法的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的社会能力等。教师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如何贯彻工程精神和创新意识,设置、开发合适的项目是关键环节。项目可以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来源于日常生活、或将现有实验再设计、将电子竞赛的题目合理分解和编排,在课程体系优化中要坚持项目贯穿、工程覆盖的思想来设置内容,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3,4]
二、分层互联—同心互联,项目驱动的“三电”基础课程体系的特色
该课程体系服务于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学科基础和工程基础教育,以培养学生系统化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充分体现课程之间的联系,强化基础理论与后续专业、前沿科技的衔接,并且积极探索综合的实践性环节,将相应内容更加有效地融合。
1.分层次、模块化、多角度课程内容设置
教学内容上分为三个层次,即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机学。每一层次即每一课程应根据内容和前后关联情况划分为若干模块,模块之间、层次之间、多个角度互相联系。如图1所示,以电路课程模块化内容设置为例简述。电路理论内容体系根据电路类型、分析方法、内容层次递进可分为四个模块: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线性电路暂态分析和二端口网络。直流电路作第一个模块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分析方法是整个线性电路分析的基础。交流电路的分析思路为相量法,基础仍是直流电路中的一般分析法,此外互感、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也可归入交流电路模块。前两模块均属于线性电路的稳态分析,仍然进一步应用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暂态分析是电路理论的另一研究内容,可采用时域分析法和复频域分析法,而复频域分析法还可以转化为相量分析法,或者说相量法是它的一个特例。二端口网络和非线性电阻模块描述了简单电路和复杂电路的关系,复杂电路采用系统化方法建立矩阵形式的方程,本模块内容起承前启后的作用。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是“模拟电子”、“电机学”和后续课程的基础,交流电路的分析是必要工具,暂态分析过程除了可以产生波形外必须考虑可能带来的后果。可见将内容分层次模块化可以使彼此的联系更加清晰紧密,其出处和应用更为明确,对加强学生的系统化学习和多角度应用将大有裨益。
2.小项目遍布、大项目首尾的项目驱动式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设置合适的项目,可选取来自现实工程项目或现实项目的案例,创造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程环境,每个项目中往往包含了工程实际的典型问题,一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和合作,综合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并考虑约束条件来解决问题。因此对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实践应用、团队合作、主动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有所提高。在课程教学开始时布置大项目,使其能够涵盖课程大部分重要理论。大项目要难易适中、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兴趣,并且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紧密联系课程内容,此即小项目遍布、大项目首尾。
3.分层互联—同心互联的课程体系
首先,课程体系体现分层互联,每一层次即每一课程应根据内容和前后关联情况划分为若干模块,模块之间多个角度互相联系,形成了分层次、模块化、多角度的教学内容,内容注重层次之间的联系、课程之间的联系、“三电”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其次,课程体系体现同心互联,以项目为中心,以分析实际问题为动力,注重理论与实际电路的联系,理论与工程项目的联系,并且通过课内实验、课外实验、项目、课程设计、电子竞赛相互串接、有机融合、多方位互动,即实现了围绕工程项目的同心互联的课程体系。
4.课内、课外实验互补,课程设计、电子竞赛相得益彰
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置基础类实验,包括仪器仪表使用、元器件识别、安全用电知识、基本验证类实验、基本测试类实验,同时穿插设置创新类实验,包括以设计的思路进行基础实验、设计创新实验、仿真实验、实物制作与焊接类实验。在“三电”课程结束之后设置涵盖主要内容的课程设计,包括方案确定、仿真模拟、实物焊接、调试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各级各类电子竞赛,即课内课外实验互补,课程设计、电子竞赛相得益彰的课程体系。
三、结论
分层互联—同心互联、项目驱动的“三电”基础课程体系服务于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学科基础和工程基础教育,以培养学生系统化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充分体现课程之间的联系,基础理论与后续专业、前沿科技的衔接,并且围绕项目教学和项目设计将相应内容更加有效地融合。然而特色鲜明、优点突出的课程体系是否能真正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至少还需加强以下几个环节:完善的、公平的、动态的考核机制和质量监控体系;教师工程能力的提高问题和企业深入融合的问题;优质便捷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7-30.
[2]徐长山,梁权,赵艳斌.工程精神论纲[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26(9):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