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石油技术论文(6篇)

来源: 时间:2024-07-24 手机浏览

石油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技术创新;石油峰值;系统动力学

一、理论概念介绍

1.1技术创新概念及理论

傅家骥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1]

在这里认为所谓技术创新就是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开始,经过研究与发展、工程化、商业化生产,直到市场应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它是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是当今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技术创新成功指成功的技术创新必然加速推动长期盈利增长,在一定评估期限内,具体表现为在经济收益、市场状态和主体素质等方面单独或同时取得较高的期望效益。

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及其成功的标准不同的是,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油气能源产业,石油工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不仅在于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还在于企业所承担的社会效益。因此石油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的投入不仅被经济效益决定,更受到社会效益的左右,在我国尤为明显。

1.2石油峰值概念及争议

全球石油供给能力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2]。

对石油峰值问题的研究始源于1949年,以M.K.Hubbert的论文Energyfromfossilfuels为标志[3]。美国著名地质学家Hubbert在上世纪50年代成功预测了美国本土48个州的石油产量将在1970年前后达到峰值,该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有限的资源都会遵循一个基础规律:生产由零开始,然后产量逐渐增长,直到一个无法超越的峰值(Hubbertpeak),一旦达到峰值,产量逐渐降低,直至该资源被采尽。此外Hubbert认为地质学家对油田内石油分布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生产者总是先生产容易得到的油,因此在油田生命周期的青年期,产量快速上升;但不久随着油田开采程度的不断提高,容易开采的石油逐渐变少,要开采剩余石油储量的难度越带越大,油田产量开始下降。

石油峰值研究协会(ASPO)创始人科林.坎贝尔关于石油峰值的定义是: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任何油田、国家、地区乃至世界的石油产量在逐渐增加到最大之后都会开始递减,这个最大值就是石油峰值[4]。

当然并不是所有专家学者都认同“石油峰值”理论,世界能源巨头BP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彼得.戴维斯就认为不存在绝对的资源极点。沙特阿拉伯国有企业、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石油公司高管表示,全世界之开采了一万亿桶原油,约占地球5.7万亿桶的总开采原油储量的18%,所以他认为石油产量即将到达峰值的理论站不住脚并且宣称全世界至少还有100多年的充足原油储量。此外不少反对“峰值论”的人士坚持认为世界石油资源是很丰富的,北极,深海以及各种非常规油气资源都存在人类可以利用的大量石油资源,不必为此忧心忡忡。美国地质调查局也乐观认为,世界石油与天然气资源量为33450亿桶,剩余石油储量可轻松满足2022年前的需求[5]。

二、技术创新对石油工业的影响

2.1技术创新对油气勘探开发的影响

20世纪石油工业突飞猛进,在东亚、中亚,北美、中东先后发现了一批大型和特大型油气田。这些成果基本都源于高新技术或高科技的发展,如高分辨率和四维地震技术,欠平衡钻井和完井技术、测井成像和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等。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面对更加复杂的地质条件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必须有新的更大的发展。石油产出量增长是石油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在历史上科学技术进步为石油储量增长提供了巨大动力。20世纪60-70年代世界上曾流行石油储量短缺,石油工业很快步入穷途的预言。然而1970年后,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完全否定了这种悲观的论调。1971―1996年的26年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806.4亿吨,但新增储量达到1610亿吨。到1997年初,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已由1971年的729.4亿吨上升到了1537.2亿吨,石油储采比由28.3提高到了43.1。1980―1999年的20年间,全球石油产量基本保持在30亿吨左右,期间累计采出原油600多亿吨,而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980年仅为880亿吨,到1999年增加到了1386亿吨。2000年石油和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分别为1409亿吨和149万亿立方米,可谓“越采越多”[6]。

世界石油工业储产量的稳步增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世界石油勘探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勘探向深层、深水和边远地区、极地地区等地下和自然地理条件困难的地区发展。勘探成熟度越来越高,已发现油气田的勘探成熟区仍然是常规油气勘探的主战场。由寻找巨型油气藏向同时寻找中、小型油气藏的方向发展。

石油工业的未来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许多技术,比如仿生井、纳米机器人、千兆级网络模拟技术以及其他技术,虽然已经起步,但仍然有许多技术难题没有解决,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技术的发展必将使油气勘探开发进入新的阶段。技术创新对于油气勘探开发至关重要。

2.2技术创新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影响

非常规油气资源包括页岩油、超重油、油砂矿、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及让天然气水合物等。当前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最为现实的接替能源,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7]。国家在2008年对全国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进了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全国煤层气可采资源量10万亿m3,页岩气资源量是26万亿m3;估计致密砂岩气资源量12万亿m3;页岩油资源量是476x108t,超重油和油砂资源量超过59.7x108t,天然气水合物70万亿m3。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有着巨大的潜力[8]。

这里简要介绍下页岩油、超重油和油砂在我国的发展情况。页岩油资源在我国十分丰富,按已探明的油页岩资源统计,全国油页岩资源储量为7199.37x108t,我国储量位居世界第四。根据最新的油页岩资源评价显示我国油页岩资源规模大、分布广、勘查程度低、含油率中等偏好。目前我国有页岩的开发已经迈出关键步伐。据悉辽宁省抚顺矿业集团2005年产页岩油约20x104t,2009年产量接近40x104t。我国油砂资源也比较丰富,其目前正处于规模化开发的前期试验阶段。此外重质油沥青资源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已在15个大中型含油盆地和地区发现了近百个重质油油气藏,成带分布且规模大。我国的重质油、沥青主要产于中、新生代的陆相地层。预计我国未发现的重质油资源约为250x108t,沥青资源潜力更大。

作为重要的接替能源,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油气工业中心向非常规油气资源过渡只是个时间问题[9]。但是由于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往往存在于复杂特殊的地质条件中,部分开发技术适用性差、不成熟,开发成本高;低渗透储层单井产量低,缺乏有效增产技术;综合利用率低,所以政府应尽快组织和引导跨部门、跨学科的全国性系统资源评价与研究工作,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以推进产学研结合,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铺平道路。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成功开发与利用,将可以弥补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常规油气资源的不足,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保障[10]。用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非常规油气资源大有可为。

三、技术创新――石油生产系统模型建立

技术创新对石油工业的影响应该是显著的,在这里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讨论技术创新对于石油峰值的影响。

3.1HubbertSD模型[11]

图1是一个最简单的Hubbert曲线SD模型流程图,模型中有两个存量,分别是累计产量(cumulative-pro)和累计已探明储量(accumulative-proved-reserves),还设计了四个流量,分别是实际年生产量(actual-production),由Hubbert曲线公式算出的年生产量(Hubbert-prd),已探明储量(proved-reserves)以及每年增加的探明储量(annual-proved-reserves-addition)。模型还包括五个辅助变量,它们包含成长系数(a),历史年生产量(prd),最终可采储量(ultimate-reserves),年探明储量(actual-proved-reserves)和储量年增加量(delta-reserves)。五个辅助变量中只有储量年增加量(delta-reserves)是内生的,它取决于流量已探明储量(proved-reserves),其余四个辅助变量皆是外生变量,外生变量中历史年产量(prd)和年探明储量(actualprovedreserves)是表函数。

3.2技术创新――石油产量关系分析

石油工业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往往技术创新的影响十分显著。首先表现在技术创新所引发的重大基础理论的突破,尤其在地质勘探领域的每一次理论突破都会带来石油工业的一次进步,从历史来看一些大油田的发现总是伴随着地质理论的更新,如何保证理论紧随步伐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需要企业对各个研究机构研究中心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不能急功近利。

理论的突破可能使最终可采储量有所增加。国外石油公司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投入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太大,所以技术创新必须从基础工作入手,从基础理论抓起,坚持不懈[12]。20世纪20―50年代石油勘探方面,由“前期地质时期”进入到背斜理论时期。重力、地震折射波和地震反射法开始使用,使人们在平原和盆地地区都能从事油气勘探活动。20世纪60―70年代,石油地质理论方面诞生了板块构造理论;地震勘探技术方面出现了叠加技术和数字记录仪;数字计算机也开始应用于石油行业。80年代以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工艺,主要有:盆地模拟、油气藏描述和数值模拟等,同时还有水平井,分支井钻井技术、小曲率半径水平井、连续油管钻井、自动化钻井等。

技术创新引起的油气开发核心技术的发展和成果的取得往往作用于采收率,间接影响石油年生产量,或者由于新的技术是原来不易开采的储量得以开采,由此直接影响实际年生产量,比如仿生井技术。当然技术和成果不能立刻就转化为产量,期间可能需要逐步的实验逐步的普及,因此需要一定的延滞才能发挥作用。

技术创新带来的尤其勘探核心技术和成果的出现,比如地球科学物理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兴的千兆级网络模拟技术都将使探明的储量有所增加。

技术创新还能促进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如前文所述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往往存在于复杂特殊的地质条件下,开发技术落后,开发成本高,综合利用率差,而我国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又十分丰富。因此技术创新引领下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技术进步必然能够为非常规油气资源大规模开发铺平道路,立竿见影的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年产量的快速增加。

总之,相关关键技术、基础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或者设备上的创造改进都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到石油产量。

现考虑技术创新的对石油工业的影响后,在Hubbert曲线系统动力学流程图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可建立如下所示的关系图。

图上容易看出这里新增加了若干指标,从而将技术创新对产量的影响引入了石油产量系统。结合上文分析,简单列举技术创新影响石油产量的几条因果反馈回路。

(1)技术创新资金――各类科研机构、研究中心、高校研究院科研强度――基础理论突破――最终可采储量――年油产量――收入――技术创新资金;

(2)技术创新资金――各类科研机构、研究中心、高校研究院科研强度――油气开发核心技术和成果――采收率――实际年生产量――年油产量――收入――技术创新资金;

(3)技术创新资金――各类科研机构、研究中心、高校研究院科研强度――油气勘探核心技术及成果――年探明储量――已探明储量;

(4)技术创新资金――各类科研机构、研究中心、高校研究院科研强度――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及成果――非常规油气年产量――实际年生产量――年油产量――收入――技术创新资金。

从图中还可以清晰看到石油产量被各种技术创新及其成果所决定,而技术创新则被社会需求,企业意愿以及国家意志等多种力量所决定。可以说,正是这多种力量的存在迫使石油工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保证石油工业稳定发展。

模型的程序请参见Tao的论文[13]。对图1的流图输入我国石油工业的相关参数,运行后得出下图。

从图中看出在这个模型(成长率a=0.057,最终可采储量ur=140亿吨)下我国石油峰值将在2022年左右达到,且峰值产量不超过2亿吨。

从图中所显示的关系看到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我国石油峰值绝对不是2亿吨,应该远高于此,而且在技术进步,非常规油气等联合影响下,峰值到来时间也绝不是图3所显示的2022年。且可以预见我国的石油产量应呈现下图所示趋势。

由图4可以看到在技术创新作用下石油峰值并不是简单的钟形曲线,也不简单只是发生――发展――兴盛――衰减――消失的过程,而将是一个发生――发展――兴盛――开始衰减――再发展――再兴盛的波浪式反复过程,其形状将是类似于若干个小钟型曲线叠加在一起波浪。虽然不否认以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最终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本文看法仍与传统的峰值理论有显著不同。

传统的“石油峰值”理论是用静态的片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忽略了事物的动态发展的规律,忽略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的飞跃,忽略了人们对事物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创新,人类对化石能源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完善,石油峰值会尽可能晚的到来而且处于峰值的时间会很长而不是到达峰值后就迅速显著的下降。曾经有学者认为,中国将在2015年迎来石油峰值,峰值产量为每年1.9x108t[14]。但是国家统计局1月20日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天然原油产量为2.03亿吨,同比增6.9%[15]。这一产量远高于所谓的“峰值产量”,而且可以预见的是产量会进一步增加。

四、结论

诚然事物一般会经历孕育、生长、成熟、衰老及消亡的过程,本文也不否认以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是无限的,纵观世界石油工业发展,技术创新多次打破了石油储量短缺石油工业穷途末路的预言。目前石油工业所面临的困境在于技术和理论瓶颈的限制,一旦打破又是一番新的天地。

因此本文认为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石油峰值并不会很快到来,石油产量在社会需求、企业意愿、政府意志等多方力量的作用下呈波浪式的向前发展,石油峰值的到来是需要过程的。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1:1-13.

[2]李明玉,李凯,郁培丽.Hubbert曲线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能力分析.系统工程,2009.2,2:102-108.

[3]张映红,路保平,尹秀琳.修正Hubbert模型及世界石油产量临界点预测,石油学报,2009.1,30(1):108-112.

[4]熊倩,冯连勇,唐旭,胡燕.全球变暖认识历程对石油峰值研究的启示.学术探讨,2008.8:47-49.

[5]汪孝宗.“石油峰值”之争.中国经济周刊,2009,34:27-28.

[6]董秀成,刘炳义,高建.中国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1-10.

[7]翟光明.关于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几点思考[J].天然气工业,2008,28(12):1-3.

[8]胡文瑞.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业务发展与展望[J].天然气工业,2008,28(7):5-7.

[9]胡文瑞,翟光明,李景明.中国非常规油气的潜力和发展.中国工程科学,2010,12(5):25-29.

[10]张杰,金之钧,张金川.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及分布.当代石油石化,2004.10,12(10):17-20.

[11]李明玉,李凯,郁培丽.hubbert曲线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能力分析.系统工程,2009.2,27(2):102-108.

[12]关德范.油气勘探,从“洗脑”开始.石油科技,2000.8:48―19.

[13]TaoZP,LiMY.SystemdynamicsmodelofHubbertPeakforChina’soil[J].EnergyPolicy,2007,35(4):2281-2286.

[14]钱伯章.我国将在2015年迎来石油峰值产量.26(2):4.

[15]凤凰网.中国2010年天然气原油产量2.03亿吨.finance.省略/news/20110120/3263088.shtml,2011-1-20.

作者简介:

石油技术论文篇2

1.1测井技术方面

测井技术也是石油地质勘察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技术,在石油地质勘察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测井技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主要应用的测井仪器是数控测井仪器。尽管这种测井仪器得到了很长时间的应用,却存在着很大的缺点和不足,其测量的数据在精确性方面还有待提高,且测量的数据没有较为宽泛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成像设备、传感设备以及数字信息采集设备逐渐在石油测井技术中得到了重要的应用。使测井技术可以通过图像的方式直观的将所测得的地质信息表现出来,并且可以直接传输大量的数据。如果测量的情况较为复杂,在进行测井时,可以将不同的下井仪器和不同的探测器结合起来一起应用,这样就可以获得准确又全面的有关信息,并且还可以提高井眼的精度和探查范围。

1.2钻井技术方面

钻井技术极为重要,其特点是难度大,成本高。地质勘探的成本与钻井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不断的进行钻井技术创新,从而有效的降低石油地质勘探的成本。钻井技术并不是在我国最先得到应用的,而是在国外企业最开始掌握并进行应用的。根据不同的应用情况,钻井技术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比如测井技术可以分为欠平衡钻井技术、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小井眼钻井技术和高温高压钻井技术等。其中欠平衡钻井技术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钻井技术,不但可以减少对地层的伤害,提升设备的效率,还可以提高开发枯竭油层的效果。当然,欠平衡技术也有不足的地方,其在防腐蚀性和安全性这两方面还不够完善。

2结语

石油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石油炼制教学研究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54-02

石油炼制技术课程是我院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高职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石油及石油产品的组成、石油加工方法确定和石油加工方法三大部分。本课程教学目的为掌握石油炼制的基本原理和生产工艺,使学生具备高素质石油化工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石油炼制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及生产技术。由于石油组成和加工过程复杂,学生普遍觉得课程难学,不宜掌握。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炼油职业技能,在教学上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本课程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

一、教学内容选择

(一)教材的选择

关于石油加工的特色高职教材较少,而且实践性教学内容篇幅较少,不能满足高职教学中对实践教学课时的要求。本课程选择陈长生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石油加工生产技术》教材。课程组教师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随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正在编写石油化工实训指导书。理论教学与各种实习及综合训练环节相结合,完成培养石油化工操作工的基本训练,为毕业后从事石油化工操作与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精选

所选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组成和性质、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和规格指标、原油评价方法及加工方案确定、原油加工典型工艺和主要生产操作技术以及介绍国内外石油化学加工技术状况及发展动向。在石油化工行业就业岗位群中该课程主要对应工艺操作岗位、工艺控制岗位、管理调度岗位等。讲授各岗位所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和应遵守的岗位职责,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

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坚持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操作同等的原则,在实践教学中补充了与炼厂实际生产相关的实践知识。一方面,我们把石油炼制技术分为石油及其石油产品的组成与性质、原油加工方法的确定、石油加工方法三个部分。在教学中注重介绍与实际工程相关的方法、过程、装备和系统,以及介绍实际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际应用的阶梯。另一方面,我们将基本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对每个部分设计了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使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例如,在催化裂化部分,设计了催化裂化装置的开停车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在实践操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讨论

随着石化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多样性要求,使职业院校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面临严重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生源素质较差,表现为:学生知识基础差,厌学、不自信、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职业院校教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缺乏职教特色,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与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质量不高。

(一)教学资源库的运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图片和讲解来完成对设备、生产的认识,因此出现了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导致学生感觉课程枯燥,学习兴致不高。为此课程组教师们通过《石油炼制技术》院级精品课的建设,搜集了大量的视频、动漫、图片、录像等教学资料,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将工厂一些实例和生产设备运行搬到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车用汽油的性能要求时首先通过动漫展示汽油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对发动机工作时汽油的运行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掌握汽油的性能要求。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以及对抽象事物的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任务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学习的实践教学法。它有为目标性和教学情境而创建的“任务”,使学生根据真实的任务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并逐步通过操作、演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例如:教师介绍粘度概念,提出“测定90号汽油的粘度”,由学生分组讨论,查找测定方案,再由教师指导确定测定方案后按组实施测定,最后通过报告方式完成任务。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适合本课程学生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学习特点。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三步曲”,即:老师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学生听、练习、作业。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则采用“四重奏”,即: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在“石油炼制技术”课程授课中,授课教师将授课内容变为任务,下达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共同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自学讨论、完成任务、汇报任务、互评交流等方式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教师首先将一个班级学生进行角色定位,然后分成由6~8人组成的小组,所下达的任务要求每小组共同完成。学生在查阅资料、研究讨论、方案汇报等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内容与课堂教学进度的配合使实践丰富了理论,增加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除了教学实验装置为基础外,课题组教师还应积极开展不同种类石油产品的实验教学研究,进一步完善石油炼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当中坚持预习、提问、实验、报告等环节的工作,以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

三、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的调整

传统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是以期末书面考试为主(占据了总分的60%),强调了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很难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炼油企业往往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较强的操作技能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因此,本课程采用了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扩展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期末考试分=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材料整理及书写报告成绩+课堂讨论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每项各占20%。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上课态度、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及完成情况;材料整理及书写报告成绩则考核文献查阅、报告书写规范情况,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写作能力;课堂讨论成绩考核针对于实践操作过程的问题、课堂设问中学生的能力,反映学生的快速反应、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能力;期末考试成绩则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根本上避免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有力地达到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对石油炼制技术这样一门最能体现生产与操作特点的学科,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它是很不容易的。在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的习惯。只有紧跟时展的步伐,改革创新,才能使石油化工教学适应时代变化,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石油技术论文篇4

在进行原油的勘探及采集的过程中,根据产油区域的不同作用,可以将石油的地质层划分为储集层、生油层以及盖层等的结构,分析产油区域的地层结构和走向对于做好石油的勘探以及采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1国内石油地质层中的储集层

在石油地质层中我们把能够储集石油的岩层成为储集层,在储集层中具有大量的孔隙,孔隙是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占据,能够储存一定液体的空间,孔隙包含孔洞和裂隙,岩石中具有彼此相连的孔隙和独立的孔隙。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就储存在岩层的连通孔隙空间之中,其储存方式就像水充满在海绵中的方式一样,因此,我们称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且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为储集层,如果在储集层中储存了油气称为含油气层,而已经开采的含油气层成为产层,在现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含油气层是沉积岩,另一部分的油气层是岩浆岩和变质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石油地质理论的完善,人们在火山岩、变质岩与泥页岩中找到油气藏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储集层是石油公司所能拥有的最有价值的地质实体之一,如果地下没有储集层则无法找出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做好储集层的特征的了解与利用而不是忽略储集层之间的差异是地质学所需学习的重要内容。

1.2生油层

在地层中具有良好的油气源岩是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藏聚集的首要条件。通常我们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气)岩。由生油(气)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气)层。

1.3盖层

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总的来说,盖层主要起着封闭的作用,它对于油气的封盖性是相对于其下伏的储集层而言的,其中,天然气藏对于盖层要求比油藏更为严格,盖层对于圈闭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的盖层岩石类型有,盐岩、泥页岩、致密灰岩、膏岩等。

2国内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2.1国内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中的可膨胀套管技术

可膨胀套管技术开发与20世纪80年代,而后在90年代初由壳牌公司提出,可膨胀套管是一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金属钢管,其具有良好的塑性,其在井下可通过机械或者液压的方式使可膨胀套管在直径方向上膨胀10%-30%,同时,在冷做硬化效应下提高自身刚性,可膨胀套管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使用同一尺寸套管代替原来的多层套管成为可能,实现一种小尺寸套管钻到底的目标,是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最大限度的降低钻井工作量,从而降低钻井成本,可膨胀套管技术应用将使传统的井身结构发生重大的变革,实现钻更深的直井和更长的大位移井,从而更经济的达到储层,可膨胀套管的优点是可以封堵任意一个复杂的地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多个复杂地层与有限套管程序的矛盾,使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尺寸井眼钻速慢的问题。

2.2做好石油地质勘探新技术的研究工作

加强对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复杂构造及非均质速度建模及成像新技术、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储层及流体地球物理识别技术、非均质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模拟和表征分析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井地联合勘探技术、时移地震技术、深海拖缆及OBC勘探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微地震监测技术等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同时,需要将石油地质勘探的技术链从勘探技术研究向研发、应用一体化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从而极大的提高我国石油勘探研发能力的提高。现今,石油勘探新技术主要有物探技术、测井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中遥测技术与光纤传感技术等方面。其中,物探技术主要包括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和三位地震技术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新的高分辨油藏地震技术四维监测技术被发现与应用,很高的促进了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提高,在勘探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生产、勘探的成本。而测井技术在极大的得益于电子、机械与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测井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井下勘探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使得勘探过程中测井的精度与深度以及测量的效率大幅的提升,更好的为石油勘探服务。虚拟现实技术则是指使用计算机建模技术来将勘探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使用三维动态模拟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能够极大的降低勘探的成本,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空中遥测技术与成像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通过飞机在低空飞行时对于地下地层的测量能够使勘探更为快捷、方便。石油勘探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可靠性以及能耗等,极大的促进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发展。其中石油地质类型是石油勘探的基础。

3结语

石油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展望;未来发展

Pickto:

Asthelackoftheworld'senergy,aboutoilwaralsomoreandmoreserious,inacountry'sstrategicblueprint,oilisrelatedtonationaleconomicandsocialsecurityofimportantstrategicmaterial.IntermsofoildemandinChina,foralongtimedependenceonforeignimports.Andtheworldpriceofoilrising,alsobroughtseriouschallengestoChina'soilsupply.Thisseriesofreasons,aredemandingwefaceuptotheoil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tothebestofthemaximumimproveitsoilexplorationtechnology,improvetheoiloutput,forthegrowingconsumerdemand.,ontheotherhand,withtheriseanddevelopmentofhighandnewtechnology,oilexplorationtechnologyisalsoinconstantupdatesandcreation,thisarticleistothroughtheintroductioninthefutureChinapetroleum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technology,andcarriesontheanalysistoacertainextent,makesChina'spetroleumtechnologyintothenewstepofpetroleum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inthefuture.

Keywords:oil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Technology;Lookforwardto;Thefuturedevelopment

中途分类号:F407.22文献标识码:A

一、石油的勘探开发

(一)石油勘探开发的含义

顾名思义,石油的勘探开发就是利用一切可能使用的勘探开发技术手段来进行有关的地质调查,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可以进行评估选择,选择出适合勘探开发的有利地方,最终寻找出适合开采利用的油气田,作为石油开发的资源基地,以供后期的开发利用。

(二)我国石油能源的产油现状

石油的勘探开发技术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本国的石油产出量。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的石油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国产石油量再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中国渐渐的开始依赖于进口石油。而我国目前的石油产出现状是中国大陆上的大多数的主力油田已经进入了中后期的开采阶段。我国东部地区的油田的产量目前正在面临递减的现状,累计减产量越来越高,照这样下去,未来的石油产量减幅也将会越来越大,实现东部石油稳定产油的原始目标的实现将会越来越困难。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吗,如果我国未来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继续落后,勘探开发再无新的发现的话,我国石油的采储量也不会有更大的增加。这一切的条件,都在要求中国未来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要发展,中国未来有的勘探开发技术将会被重点关注,而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投资资金也将会越来越多。关于讨论中国未来石油的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与展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我国未来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展望

我们都知道科技进步始终是推进技术改革进步的最大动力。当石油产量较高时,资金大量投入用于推进技术的进步创新,而在现在石油产量较低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最小成本范围内,创造出最新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使我国的石油产业能够保持持续的盈利。而现在,由于国家的大量投入支持和相关的科学技术人才的精心研究,大大的推进了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尽管目前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还刚刚起步,有的还只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们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

微地震监测技术

微地震监测技术出现于上世纪的80年代。无源地震技术能够对天然或者是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微弱的地震,一般来说是一到二级的地震或者说是更小的地震进行分析,实现考量监测生产活动的影响及其效果的地球物理技术。微弱地震一般并不会造成什么实质性的破坏,这些地震的信号很难用常规方法记录下来。无源地震监测能够在油藏位置记录这种微地震的地震强度(通常称为微震活动性),从而识别井筒周围断层和裂缝的分布,勘测远离井位的流体通道。这项技术无需振荡器或炸药等震源即可完成监测。无源地震技术通过设置检波仪来接有地震信号以及地震信息,记录由于生产活动诱发的微小地震。

无源地震监测技术不会像四维地震一样发生延时,能够实时监测油藏,且为分析和监测油藏流体运移引入了一种潜在的新技术,将油藏开发效率推向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无源地震监测技术主要用于油田开发的油田的动态监测,出游层的断裂面监测,可以有效的识别出断层裂缝,识别油田中的潜在的不稳定的区域,确定新的有效开采点。尽管现在无源地震技术在油田勘探开发上还未得到有效的应用,但是它以其较突出的优点,渐渐地引起相关专家的重视,相信未来无源勘探技术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广,监测的结果将会越来越精确。

(二)全自动智能控制技术

随着劳动者价值和成本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生活的高要求使得未来的石油的勘探开发技术必然会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无需人工看守与操作。

虽然现在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智能化的水平,但现在的智能化程度远远是不够的,现在的智能化仅仅能做到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或者是根据实际信息对油田进行相关的管理,实现油田的整体监控。

而未来的全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将会变得更加复杂,是自动化更加全面化和综合化。新型的全自动化不仅能够将地下油田信息进行监控,还可以通过有关软件对油田的油藏进行模拟演练,通过预演,可以得到最佳的注采比,然后根据最佳注采比,通过控制装置,对每个油井发送有关,实现油井的自动化生产。自动化的智能控制技术,不仅可以降低人工成本,降低人工风险,还可以石油开发更趋精准化。

(三)可以深入到储藏层的纳米侦探测量技术

该技术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微型纳米机器人来实现的,该种机器人十分微小,总体积估计只有人体发丝的百分之一,肉眼很难看到。在实际的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每次将会有大量的机器人注入地下,进入油田储存层,实施侦探开发。在下行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感应到油田的流体压力,油田温度,油田形态等,他们可以将信息储存在安装在在他们身上的芯片中,在它们完成整个的勘探测量过程之后,经过对芯片进行分析,筛选,得到有关油田的相关重要信息,科技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信息画出整个的油藏图。

纳米机器人可以取代现在的地质导向一,在实施钻井前,经纳米机器人放在钻头中,在钻头下行的过程中,这些机器人可以被送入油井中,通过地面的远程信息连接装置,来了解钻井的下行位置以及下行的具体情形,可以以此来确定油井的边界和油井的油水分隔层。

纳米机器人以及纳米传感技术现在正在快速的发展,将纳米机器人实现工业化生产,已经被很多的国家的技术人员所重视,相关的实验和开发工作也在实施。在世界石油储量大国沙特,这项技术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构想,相关的设计构想工作也已经开始着手办理,相信不久的将来,微型机器人技术将会越来越成熟,中国在这一块领域上也能占据一席之位。

(四)数字化油田勘探开发技术

这种概念的提出是根据数字地球而来的。数字勘探开发技术所要求的科学信息众多,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由于数字化技术比较的困难,而且概念的提出非常新颖,现阶段很难将数字化技术完全实现。而这种假象目前也仅处于理论阶段。

结语:

石油工业的未来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也有很多构想来充分的实现技术上的更大变革。本文所介绍的几种技术仅仅占众多技术构想或者说还不成熟的但已经进入了实验阶段的技术中的一小部分,每一项技术都在起步,而且都被工作人员所关注,但是现阶段的技术开发工作最困难的是很多技术问题在现阶段都是无法实现的,我相信,随着未来科学技术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完善,中国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也将会发展的越来越好,现在的很多假象也都将会变成事实,因为我们始终相信未来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必定是高科技信息的渗透为前提的,没有技术信息的带动,根本无法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晶玫.数字油田:现状与趋势[J].石油科技论坛,.2007(02).

[2]李剑锋,李恕中,张志檩.数字油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07).

[3]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编.石油名词.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06).

石油技术论文篇6

英文名称:Techno-economicsInPetrochemicals

主管单位: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1099

国内刊号:31-2004/TE

邮发代号:4-62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