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麻醉学方向(6篇)

来源: 时间:2024-07-24 手机浏览

麻醉学方向篇1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6)06(b)-0076-0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differentanesthesiamethodsin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inelderlypatientswithhypertension.MethodsCroupselection104casesofelderlypatientswithhypertensionweredividedinto2groupsfromAugust2013toMay2015inourhospital,whoweretreatedwith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inourhospitalfromto.Thecontrolgroupwasgivengeneralanesthesia,theobservationgroupadoptedgeneralanesthesiacombinedwithepiduralanesthesia,comparedtheeffectoftwogroups.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wascompared,90.38%intheobservationgroupthaninthecontrolgroup42.31%,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observationgroupofbreathingrecoverytime,eyeopeningtime,orientationrecoverytimeandextubationtimewereless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Generalanesthesiacombinedwithepiduralanesthesiainelderlyhypertensionpatientsundergoing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canreducethepainresponseofpatientsandshortenthepostoperativerecoverytimesignificantly.

[Keywords]Elderlyhypertension;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Generalanesthesia;Epiduralanesthesia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在给予老年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1-2]。该研究整群选择104例于2013年8月―2015年5月期间该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8月―2015年5月收治的104例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104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52例患者中,有男32例,女20例,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64.56±3.45)岁。观察组52例患者中,有男40例,女12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3.24±4.32)岁。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获取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取得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符合研究程序。

1.2方法

在术前0.5h采用10mg的安定与0.5~1mg的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1948)进行肌内注射,随后把患者送进手术室内。观察组患者接受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选择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操作,在T8~9间隙,还可以是T9~10的间隙进行穿刺,患者选择平卧位,选择60~80mg的2%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43020263),将全脊麻充分排除,随后实施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并与静脉全麻相联合。采用舒芬太尼(国药准字H20054256)予以诱导,根据0.4~0.6μg/kg进行推注,随后采用丙泊酚(国药准字H19990282),根据1.5~2mg/kg剂量进行推注。术中选择瑞芬太尼(国药准字H20123421)0.08~0.15μg/(kg・min)予以泵注。气腹充分建立后,硬膜外选择浓度0.25%的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090271)予以辅助镇痛。对照组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具体用药情况与观察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拔管时间观察比较。

1.4疗效判定

根据疼痛评分表对两组患者术中与术后疼痛情况予以评定,疼痛标准分为50分,超过50分说明患者有疼痛感;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显效表现为术中没有出现疼痛反应,患者的生命体征较平稳;有效表现为术中没有疼痛反应出现,生命体征相对较平稳;无效表现为术中存在疼痛反应,生命体征不够稳定。

1.5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数据选择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量资料利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选择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38%,高于对照组的4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7.81±3.20)min、睁眼时间(14.70±4.32)min、定向力恢复时间(19.52±5.22)min以及拔管时间(9.23±3.26)min,对照组的呼吸恢复时间(12.30±3.84)min、睁眼时间(21.52±4.54)min、定向力恢复时间(23.37±5.41)min以及拔管时间(12.54±3.84)min,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胆囊炎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此,可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切除胆囊方式治疗。而在这个过程中,采取麻醉效果不同,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3-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的具有较小的身体影响,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此种术式对麻醉具有较高的要求,以此保证患者的手术的安全、有效。全身麻醉作为临床手术中十分常见的麻醉方法在诱导期的气管插管以及术中腹腔镜器械置入等过程中,对机体的刺激作用较强,还可能引发心肌梗死等相关不良事件的出现。硬膜外麻醉可以对交感神经传入低级中枢的不同非生理性影响有效阻止,使机体应激反应有效减低。因此,患者接受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后,不仅可以将预期的麻醉效果有效实现,还可以使患者的手术风险有效降低[6-7]。

该文研究结果表明,与全身麻醉相比,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术后疼痛反应的发生,缩短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能够对患者的呼吸进行有效严控,使气腹的影响充分消除,使肌肉松弛效果较理想,并且可以减少全麻药与肌松药的用药剂量。在手术完成后,每一项生命体征较稳定,拔管过程中患者的血压与心率也没有显著的变化,治疗效果确切。

孙光梅等[8]关于老年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方式选择研究中,研究全身麻醉与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睁眼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回复时间分别为(12.56±3.86)、(12.32±3.86)、(21.54±4.56)、(26.39±5.43)min;对照组睁眼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回复时间分别为(9.25±3.28)、(7.83±3.22)、(14.72±4.34)、(19.54±5.24)min。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方式效果更好,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38%,高于对照组的42.31%,与该次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效果更优。

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选择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能够使患者的疼痛反应有效降低,使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曹德钧,祖存.不同全麻方式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行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9):98-101.

[2]庞刚,张勇.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18(4):403-406.

[3]曾洪.老年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方式选择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6):19.

[4]姚志学.老年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5):53-54.

[5]覃子宇.老年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6):75-76.

[6]朱克锡.高血压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5):61-62.

[7]曹德钧,祖存.不同全麻方式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行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9):98-101.

麻醉学方向篇2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髋关节置换术

腰硬联合麻醉(CSEA)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椎管内阻滞技术,通过临床观察CSEA效果确切,可控性大,并发症少,可极大地减低术中的牵拉反应,对手术患者来说是一种可信赖的麻醉方法。以往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EA),存在诱导时间长及麻醉效果不确切的缺点[1]。我科近年来采用CSEA技术,避免了上述缺点,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对我院12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比较了CSEA组和EA组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样本为2008年1月~2011年3月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共64例,其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66~85岁,;ASAI~Ⅲ级,合并高血压者17例,术前均用药物控制,心电图示心律失常13例,合并慢支、肺气肿9例。把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32例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Ⅱ组32例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

1.2麻醉方法所有病例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钠100mg,阿托品0.5mg。入室后常规监测血压、脉搏及心电图,建立静脉通路。Ⅰ组:在L2~3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腰穿针穿破蛛网膜,见有清亮脑脊液后注射0.5%布比卡因(10~12.5)mg,而后退出,再置入硬膜外导管,头端向上置入3cm,以针刺法测定腰麻阻滞范围。腰麻10min后,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5%布比卡因5~8ml。Ⅱ组:经T12~L1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头置管3cm,平卧后经硬膜外导管注试验量2%利多卡因5ml,观察5min无不良反应,测平面后追加0.5%布比卡(8~12)ml。术中每间隔1h追加0.5%布比卡因5ml。全部患者记录阻滞平面,每3min记录1次血压、心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麻醉及手术中出现低血压(低于入室基础值20%)时,经静脉给予麻黄素每次10~15mg纠正;脉搏低于50次/min时,经静脉给予阿托品每次0.2~0.5mg纠正。

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计量资料统计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随访结果显示,在麻醉起效时间和局麻药用药量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Ⅰ组和Ⅱ组麻醉效果比较

注:Ⅰ组与Ⅱ组比较,×P

2.2麻醉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影响两组患者心率(HR)值麻醉前后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后10′20′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值与麻醉前比明显降低(P<0.01)。Ⅰ组患者麻醉后10′20′SBP、DBP值与麻醉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血氧饱和度SpO2因持续低流量吸氧,麻醉后10′20′值均高于麻醉前。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血液动力学比较

3讨论

硬膜外麻醉由于其阻滞的不完全性,麻醉效果常不满意,造成手术牵拉反应重等,术者往往不满意。国内报道硬膜外麻醉的失败率为9.55%[2]。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常常因效果欠佳、腹肌紧张等造成手术操作困难,甚至需改全麻才能完成手术。CSEA效果确切,CSEA通过蛛网膜下腔阻滞作用迅速,牵拉反应少,阻滞完善,利于手术操作。

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完善,肌肉松弛,注药后3min左右可出现麻醉平面,10~15min麻醉平面固定。Dirkesu等[3]通过电刺激检测麻醉区域的感觉阈值发现,腰硬联合增加了对传人神经的阻滞,这种完全的肌松是单独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无法比拟的。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大,术前并发症多,术中需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证心肌氧的供需平衡。腰硬联合起效快,止痛完善,注药后下肢疼痛立刻消失,短时间内完全阻断交感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有效抑制了创伤性刺激向中枢的传导,减少了机体的应激反应,使老年人的血压、心率维持在一较稳定的状态,此外,采用小剂量局麻药向头端扩散少,并发症发生少,因老年人心血管代偿功能差,所以应重视调节患者的及注药的速度等。使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虽注药后患者的血压较麻醉前有所下降,但经静脉输入血定安或平衡液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脉搏血氧饱和度因持续吸氧较麻醉前提高。CSEA组病人硬膜外给药后易出现较广泛的阻滞范围,其原因有学者认为是由于局麻药通过脊麻针在硬膜上留下的小孔进入蛛网膜下腔以及在腰麻给药后使硬膜外腔容积减少压力升高之故[4]。

老年病人对麻醉手术耐受力降低,麻醉和手术期间的危险性普遍高于青壮年病人,故术前必须充分估计病人全身情况,术中严密细致观察生命体征非常重要。髋关节置换手术具有创伤大的缺点,老年人可能会出现骨水泥反应[5],许多患者还有潜在的并发症,大大增加了麻醉的风险,如选用全麻,其术后易发生呼吸系统及血栓等并发症。腰硬联合麻醉完全可以满足手术要求的麻醉范围,因血管扩张改善了下肢血流,阻断了因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从而减少了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老年人肺泡弹性、动脉血氧分压随增龄而降低,老年人重要脏器氧供可能已达到临界状态,并且常合并慢性肺部疾患,麻醉手术期间更易发生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故麻醉平面一定要严格控制在T10以下,术中持续低流量吸氧,连续监测SpO2,这样有利于及时发现呼吸功能的改变,提高麻醉手术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CSEA可为老年病人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提供快速满意的麻醉效果,是临床上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郑靖.硬膜外复合全麻在中上腹部手术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5):173―174.

[2]李一亮,彭章龙.甲磺酸罗比卡因与盐酸罗比卡因用于硬膜外阻滞效应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10):590―592.

[3]BethanyFlemingBABS,MaureenMcColloughMD,SeanOHenderson

麻醉学方向篇3

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重庆市402160

【摘要】目的:对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展开对比分析。方法:对58例锁骨骨折患者进行探讨,并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29例,对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麻醉后HR为(96±8)min/次、MAP为(89±10)mmHg、麻醉优良率为96.55%同对照组患者的(105±9)min/次、(97±11)mmHg和82.76%相比,具有一定差异性,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为满意。

关键词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临床效果

临床上,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为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基于该手术部位的特殊性,因此,麻醉要求较高。基于单纯的麻醉效果不能满足患者手术的需要,为进一步了解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展开对比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8例患者,其中,治疗组29例,男21例,女8例;患者年龄为35—70岁,平均年龄(52.53±1.16)岁;分析患者受伤原因:14例为交通伤,8例为跌伤,7例为重物砸伤;对照组29例,男20例,女9例;患者年龄为36—71岁,平均年龄(53.02±1.24)岁;分析患者受伤原因:13例为交通伤,7例为跌伤,9例为重物砸伤。对本次研究选取患者的基本资料展开对比分析,P>0.05,可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通过臂丛麻醉方法麻醉,患者去枕选取平卧位,头部偏向健侧,手臂紧贴身旁。在患者前斜角肌、中斜角肌触及肌间沟,其下部有肩胛舌骨肌通过,选取肌间沟靠近肩胛舌骨肌处为穿刺点,穿刺前实施常规消毒和铺无菌巾。操作者用7G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向骶尾方向缓慢进入,在患者诉说指尖出现异感时,且回吸无血和脑脊液,注入1%利多卡因、0.375%甲磺酸罗哌卡因和15—20mL0.9%氯化钠溶液,对其麻醉效果进行5—10分钟的观察,成功后再实施颈丛浅支阻滞,选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做穿刺点,通过7G穿刺针向下内方进针,穿过颈前筋膜时出现一个突破感,再进针少许,回抽无血和脑脊液后,注入同样的麻醉药品,剂量为3—5mL。

1.2.2治疗组

患者通过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措施麻醉,首先对患者实施臂丛麻醉,10分钟后对患者实施颈浅丛麻醉,患者选取仰卧位,头部偏向对侧,将患侧颈外静脉和胸锁乳突肌交点做穿刺点,颈浅筋膜下注药6mL。

1.3疗效判定[1]

优:患者阻滞范围和深度均完全符合手术要求;良:患者阻滞范围和深度不能达到手术要求,需通过镇痛、镇静药等辅助完成手术;差:患者阻滞范围和深度均完全不能满足手术要求。临床麻醉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00%。

1.4观察指标[2]

对两组患者麻醉后HR和MAP进行密切观察。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麻醉后HR和MAP展开对比分析

治疗组患者麻醉后,其HR为(96±8)min/次,MAP为(89±10)mmHg;对照组患者麻醉后,其HR为(105±9)min/次,MAP为(97±11)mmHg。对两组患者麻醉后HR和MAP展开对比分析,具有一定差异性,P<0.05。

2.2对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展开对比分析治疗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96.55%(28/29),其中,25例为优,占86.21%,3例为良,占10.34%,1例为差,占3.45%;对照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82.76%(24/29),其中,10例为优,占34.48%,14例为良,占48.28%,5例为差,占17.24%。对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展开对比分析,治疗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

3讨论

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区域全部被阻滞区域覆盖,在对患者进行骨折复位时,单纯臂丛神经麻醉措施极易出现局部不适和疼痛等感觉,部分患者会出现胀痛症状。此时,应通过相应镇痛药物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才能顺利完成手术。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理想麻醉效果,不仅可减轻患者出现的不适感,还可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促使患者顺利完成手术[3]。因此,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较为理想,本次研究选取患者中,通过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措施麻醉患者HR、MAP和麻醉优良率均同通过臂丛麻醉措施麻醉患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P<0.05。综上所述,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提高麻醉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庆明.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20):15-16.

麻醉学方向篇4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间,足月妊娠急诊剖宫产术患者600例,年龄为20~39岁,体重为52~90kg,身高146~165cm,ASA分级为Ⅰ~Ⅱ级,均无明显的心、肺、肝、肾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病史,无腰麻禁忌证。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150例,B组150例,C组150例,D组150例。

1.2麻醉方法麻醉实施手术前均未予术前用药,入室常规监测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同时给予所有患者静脉滴注乳酸林格氏液8~20ml/(kg·h)。常规腰硬联合麻醉操作,注入药物均为0.5%布比卡因1.5ml,注入药物时穿刺针斜口方朝向头侧。A组穿刺点选择L2~3,注药速度为20s/ml以上;B组穿刺点选择L3~4,注药速度为20s/ml以上。C组穿刺点选择L2~3,注药速度为20s/ml以内。D组穿刺点选择L3~4,注药速度为20s/ml以内。所有患者在腰麻注入药物后均予头端置管3.5cm后立即取平卧位,效果不佳或失败者给予硬膜外麻醉。若SBP30%时,视为低血压,均静脉注射麻黄碱6~12mg/次,心率慢于60次/min则给予阿托品(0.5~1.0mg)静脉注射。所有患者均不调整。

采用针刺法评估感觉阻滞情况,采用Bromage改良法评价运动阻滞情况。记录阻滞完善(手术区域无痛及Bromage评分达到3分)时间,麻醉平面。评价术中麻醉质量(优良:无痛不需硬膜外腔注药加深麻醉;满意:可忍受的疼痛,不需硬膜外腔注药加深麻醉;不满意:不可忍受的疼痛,需硬膜外腔注药加深麻醉)和肌松效果(优良:无肌张力干扰;满意:出现可接受的肌张力干扰;不满意:出现不可接受的肌张力干扰);新生儿娩出后进行口腔清理,然后进行Apgar评分。麻醉平面:以针刺的方法确定,麻醉平面超过胸(T)6为麻醉平面过高,T6~8为适度,T10以下为过低。记录阻滞后血压变化、镇痛效果、腹肌松弛、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新生儿评分等表现。

1.3观察指标阻滞完善时间、麻醉平面、镇痛效果、腹肌松弛;并发症: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呼吸抑制、麻黄碱使用次数。

1.4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2.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

2.1麻醉效果由表1可见,A、C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均佳,B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其次,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B、D组患者麻醉平面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并发症由表2可见,A、C、B、D组患者麻黄碱使用例数、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率依次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剖宫产手术多为急诊,常需快速安全、疗效确切的麻醉。一般而言腰麻的肌肉松驰作用明显优于连续硬膜外阻滞,且镇痛效果确切,失败率低,已得到临床广泛共识。剖宫产的麻醉感觉阻滞平面达到T8,即能达到满意的阻滞效果,可以解除宫缩痛,不抑制宫缩,松弛腹部肌肉,对胎儿无影响[1]。腰硬联合麻醉影响阻滞平面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药液比重,注射时和注射后即刻的患者,药物剂量和注射部位,其他影响阻滞平面的因素包括年龄、脑脊液(CSF)、脊柱弯曲程度、药物容积、腹内压、妊娠、患者身高和穿刺针方向。总体来说,剂量越大,注射部位越高,所获得的麻醉平面越高。穿刺针斜面或注射口的方向也具有重要作用,向头侧注射药物可比向一侧或尾侧注射药物获得更高的麻醉平面。妊娠CSF容积与麻醉平面呈负相关。腹内压升高或致硬脊膜外静脉充血时,可减少CSF容积,导致阻滞平面上升。这些情况包括妊娠、腹水和腹腔巨大肿瘤等。此时特定剂量的局部可以产生超出预料的麻醉平面。足月产妇蛛网腹下隙麻醉所需的局部剂量比非妊振患者减少1/3[2],这可能是腰硬联合麻醉除用于剖宫产术外,在其他下腹部及下肢手术中常很少出现麻醉平面过高及低血压的重要原因。单纯高浓度局麻药物所达到的麻醉平面越高,交感神经阻滞范围越大,低血压发生率越高[3],麻黄碱的使用可治疗低血压,但常引起心动过速和快速耐受,另外麻黄碱还可引起子宫动脉收缩使子宫的血供减少,造成脐带血流量减少,有导致胎儿酸中毒的可能[4]。腰硬联合麻醉常用布比卡因剂量为8~12mg,穿刺部位常为L2~3或L3~4。在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手术中,选择L3~4穿刺,通过调整麻醉平面使麻醉过程维持平稳,效果理想,不良反应少[5]。

在临床麻醉工作中,我们使用腰硬联合麻醉0.5%布比卡因6mg,常致麻醉平面、镇痛及肌肉松驰不能满足手术要求,而0.5%布比卡因10mg又多致低血压、高麻醉平面等问题均未予广泛运用。我们认为剖宫产术采用小剂量布比卡因(7.5mg)实施麻醉[6],可明显减少血压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且麻醉效果确切;剖宫产手术L2~3腰麻注药速度过快,常导致麻醉平面较高,通常可达T2水平,术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慢,给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低血压发生率高,麻黄碱使用多,循环波动明显;通过减慢注药速度常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剖宫产手术L3~4腰麻注药速度过慢,常导致麻醉平面较低,麻醉效果差,通过加快注药速度常可达到满意麻醉效果。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以0.5%布比卡因1.5ml,速度为20s/ml以内,L2~3蛛网膜下腔注药麻醉效果最优;0.5%布比卡因1.5ml,速度为20s/ml以上,L3~4蛛网膜下腔注药麻醉效果其次。麻醉平面适度,一般在T8左右,血压下降幅度小,术中只需快速输注乳酸林格氏液1000~1500ml,不需要使用升压药或使用升压药很少,不需调整或调整很少,尤其对妊高症患者维持循环稳定效果显著,术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快,对患者心理影响明显减轻微。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131315.

[2]原著:G.EdwardMorgan,Jr,MagedS.Mikhail,MichaelJ.Murray.主译:岳云,吴新民,罗爱伦.摩根临床麻醉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6268.

[3]BograJ,AroraN,SrivastavaP.SynergisticeffectofintrathecalfentanylandbupivacaineinspinalanesthesiaforCesareansection.BMCanesthesiology,2005,5:5.

[4]CooperDW,CarpenterM,MowbrayP,etal.FetalandmaternaleffectsofphenylephrineandephedrineduringspinalanesthesiaforCesareandelivery.Anesthesiology,2002,97:15821590.

麻醉学方向篇5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侧孔;剖宫产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5)31-0068-02

doi:10.14033/ki.cfmr.2015.31.033

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孕妇选择通过剖宫产产下新生儿,2010年WHO的调查显示,中国的剖宫产率达46.2%[1]。剖宫产要求麻醉迅速、肌肉松弛、母婴安全[2]。腰-硬联合麻醉有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间隙的双重特点,起效快,镇痛确切,因此被广泛用于剖宫产术中[3]。收集2013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断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给予患者腰硬联合麻醉,见脑脊液回流后,分别在不同注药速度下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下、向上给药,探讨几种给药方法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断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0例。A组平均年龄(23.9±5.8)岁,平均孕龄(37.2±0.7)周;B组平均年龄(24.9±6.7)岁,平均孕龄(37.8±0.5)周;C组平均年龄(25.9±4.3)岁,平均孕龄(38.3±0.3)周;D组平均年龄(24.8±2.9)岁,平均孕龄(37.9±0.4)。四组孕妇年龄、孕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每个研究对象能配合医务人员,ASA分级Ⅰ~Ⅱ级,身体健康,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排除指标

(1)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或其他遗传性疾病者;(2)肝炎病毒携带者,活动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者;(3)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腰麻禁忌者。

1.4术前准备

产妇禁食8h,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接监护仪,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样饱和度等指标,输入林格液。

1.5术中麻醉

右侧屈膝位,取L2~3间隙腰硬联合穿刺,见无色透明脑脊液后,给予0.5%布比卡因。A组注射方法: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下,注药速度控制在20s左右;B组注射方法: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下,注药速度控制在60~80s;C组注射方法: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上,注药速度控制在20s;D组注射方法: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上,注药速度控制在60~80s。布比卡因注射完毕后,头端置管。患者转为平卧,左侧倾床。患者术中出现低血压后,给予麻黄素,根据手术追加利多卡因。

1.6观察指标

对比A组、B组、C组、D组在使用布比卡因前、使用后血压及心率,A组、B组、C组、D组阻滞作用完全时间及麻醉不良反应率。

1.7统计学处理

将资料录入EconometricsViews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四组在使用布比卡因前、后血压及心率比较

使用布比卡因前A组、B组、C组、D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布比卡因1、3、5、10min后A组、B组、C组、D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四组阻滞作用完全时间及麻醉不良反应率比较

A组、B组、C组、D组阻滞作用完全时间及麻醉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相对于硬膜外麻醉和单纯腰麻,腰硬联合麻醉具有操作简便、起效快、神经阻滞完全的优点,但是在使用腰硬联合麻醉时会造成患者血压下降的不良反应[4]。本次研究中使用带有侧孔的穿刺套针,优点是套针直径小,对肌肉和组织的损伤小,对血压稳定,能明显减少术后患者的头痛。但是研究指出当使用侧孔向上注药时,药液容易向胸、颈段扩散,由于麻醉阻滞平面宽,因此会导致患者血压下降[5]。本次研究中笔者同样发现接受侧孔向上注药的C组和D组,在使用药物后,血压明显出现波动,可能与交感神经被阻滞,外周血管阻力下降有关。明显的生命体征较多发生在阻滞平面高和范围广的情况下,主要表现在循环功能,尤其在麻醉后1min内[6]。然而,当使用侧孔向下注药时,药液则会更易向腰、骶段扩散,对于生命体征的影响则会减小。

还有研究指出术中低血压会导致胎盘灌注降低,造成胎儿宫内窘迫[7]。虽然可以减少局麻药用量和减少低血压的发生,但是会引起阻滞平面降低,导致麻醉效果不彻底[8-9]。本研究中笔者发现A组麻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其余三组(P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下,注药速度控制在20秒左右行腰硬联合麻醉时,麻醉效果好,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不良反应小。

参考文献

[1]邱桂菊.剖宫产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147-148.

[2]ChenSY,FanSZ,ChenLK.Ultralowdosecombinedspinal-epiduralanesthesiaforcesareansectioninritodrine-relatedseverepulmonaryhypertension[J].TaiwaneseJournal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2013,52(4):617.

[3]任海雪.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2,33(6):1179.

[4]吕洁,陈霞,刘秀芳,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术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2(8):474-475.

[5]钱燕宁.妇产科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7.

[6]耿雪梅,张惠芳,姜子全.剖宫产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腰麻针开口方向的比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32(1):149-151.

[7]郭晓昱,徐铭军.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预防及治疗策略[J].中国医刊,2012,47(12):17-19.

[8]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87.

[9]鲍瑞军.氯普鲁卡因复合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阻滞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4(8):721.

麻醉学方向篇6

关键词:麻醉;护理;配合

随着现代护理与麻醉学科的不断发展,对手术室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术室护理不仅仅是配合手术为主的单纯技术操作,麻醉过程中和谐的护理配合同样重要,对提高临床麻醉安全与麻醉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将临床麻醉过程中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的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实践参与护理的全身麻醉患者136例,年龄2~78岁,其中12岁以下患儿5例,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患者41例,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患者50例,神经阻滞麻醉患者16例,其中急诊手术麻醉37例,择期手术麻醉99例。

2麻醉前护理

2.1术前防视及心理护理:患者对手术麻醉陌生,多有紧张恐惧心理。术前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病情、体质及心理状态和护理需求,向患者介绍手术麻醉的重要性、基本过程、在手术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及应该怎样做好配合,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得到患者的理解和支持[1]。

2.2饮食护理:择期手术麻醉前应禁食禁水,以免术中发生呕吐、反流和误吸。成人应禁食12h,禁水4~6h,儿童也应禁食8h[2]。急诊手术、饱胃、昏迷患者应下粗胃管排出胃内容物,清醒患者也可催吐,尤其是需要做全身麻醉插管的患者。

2.3麻醉前用药护理:麻醉前可适当应用抗胆碱药、镇静药、镇痛药,有反流、误吸危险的患者可用抗酸药,以提高胃液的pH值,抗高血压药物应用至术晨。麻醉前用药后注意观察,并用平车接送,避免引起意外。

2.4麻醉前准备:保持手术室温度22~25℃,相对湿度40%~50%。在粗大的静脉上建立一条或多条可靠的静脉通路,要便于给药,根据手术需要考虑是否需要留置胃管、尿管,中心静脉导管等,并检查各管路的通畅。无论何种麻醉均应常规备好麻醉机、氧源、气管插管相关器械、监护设备、吸引设备以及麻醉、抢救药物。严格执行安全核查制度,与麻醉医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术前用药、皮试结果、禁食禁水情况、是否有义齿、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手术标记、术术野备皮及皮肤完整情况、手术设备、器械是否齐全可用、电刀负极板是否接好以及是否需要交叉配备等,并取下佩带的饰物。

3麻醉中护理

3.1体位:协助麻醉医生摆好并维持麻醉操作所需体位,并向患者说明如何配合麻醉操作,以利于麻醉操作的顺利进行。手术时按需要摆好手术体位并用约束带固定,注意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和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避免神经损伤和腹部、眼部、耳廓、鼻翼等及骨突部位受压,必要时放置头圈、软垫等。需要术中变换体位时,注意保护患者肢体,搬动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患者坠床或引起关节脱位、体位性低血压等,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各种管路,勿使拔出或受压。骨折、脱位、脊柱损伤等特殊患者摆放体位时应有手术医生指导操作,避免加重损伤。

3.2维持静脉通路:建立和保持静脉通道通畅不仅是手术麻醉成功的重要保障,术中至少保持一路或以上可靠的静脉通路,在麻醉医生的指导下输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和血容量稳定,输液速度的视患者病情调节,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渗漏现象及患者有无输血、输液反应,同时注意监护仪各参数的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麻醉医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3.3严密观察术中变化,随时做好抢救准备: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出血量、引流液体量、输液量、尿量及监护仪参数变化等,及时发现异常状况,迅速报告麻醉医生采取有效的处理。手术室护士应熟悉麻醉的基本知识、原理,熟练掌握相关急救技术,做到紧张有序而不慌乱,掌握各种急救药物的特点、使用剂量、方法,以便在急救过程中快速、准确地用药。

3.4术后护理:术后将患者体位轻轻复原,全身麻醉苏醒拔管后,吸净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并使患者头偏向一侧,鼓励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误吸。术后与麻醉医生一同护送患者回病房或监护室,途中注意保暖,术后躁动患者注意保护其肢体,适当约束,注意各种管路是否在位和通畅,并向病房护士详细交代实施手术的名称、部位、麻醉方式、麻醉用药、液体出入量及麻醉过程中患者的基本情况、麻醉、术后的注意事项等,待病房护士监测完患者生命体征后返回,并定时到病房查看患者的术后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小结

手术室护理配合直接关系到麻醉安全,手术室护士的操作技能和临床经验对提高麻醉质量和麻醉工作效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护理配合在临床麻醉过程中至关重要。如急诊饱胃及有反流、误吸危险的患者行全身麻醉插管诱导时,将手术床头调高至30,并在患者入睡后持续向脊柱方向按压环状软骨直至套囊充气完成,可减少反流、误吸的发生[3];在麻醉医生气管插管操作的过程中,适当的按压或移动患者喉结,可改善声门的暴露,缩短插管时间,提高插管成功率;实施椎管内麻醉时协助患者维持正确的体位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也减少了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等等。在手术室护理工作过程中,掌握护理技能的同时,应该积极地学习临床麻醉的相关知识,有预见性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就可能降低麻醉意外的发生率,同时,在临床麻醉过程中,护理配合贯穿始终,取得了患者的信任,提高了麻醉满意度,从而减少了医疗纠纷。

5参考文献

[1]杨显绿.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51.

[2]吕学正.外科护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