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英汉互译(6篇)

来源: 时间:2024-07-26 手机浏览

英汉互译篇1

摘要转喻是在表达中借某一事物指代另一事物,从原域到目的域所建立起来的转喻链,所涉及的事物在内涵和外延方面的传承关系,是转喻实现的客观基础。使用者为了取得某种语用效果,从自己的认知域中的类层级结构中建立指代链接。读者对于转喻的理解程度,取决于读者是否已具有或能否建立相应的指代链。因此,转喻在两种语言中的互译,应随两种文化中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的同异程度而灵活变化。转喻的英汉互译可采用保留喻体的直接译法、保留喻体加解释、丢弃喻体和转换喻体这四种基本策略。

关键词:转喻转喻链传承认知方式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

转喻(Metonymy)最早是作为一种修辞格名称提出的。《韦氏新世界词典》(第3版)是这样定义的:转喻是一种修辞格,其实质在于使用一种事物的名称替代另一种与之相关的事物的名称。转喻又称换喻,借喻或借代:一种一个词或词组被另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词或词组替换的修辞方法。也有学者把转喻称为隐性隐喻,并分为三级。认知语言学家们对于转喻的研究则更加层层深入。

从转喻的认知特点来分析,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不然翻译就无法完成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翻译转喻最根本的要求是要保留本体,即转喻所表达的含义。能否保留喻体形象,则要视文化与语言的差异而定。本文试图以英汉两种语言中转喻的互译为例说明,转喻的翻译要根据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的认知结构的同异程度决定其法和度,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

1、保留喻体的直接译法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存在着一些差异,却更多的是令人惊讶的相通。当两种语言中某种转喻的运用和人们的认知模式相同或相通时,转喻的翻译就可以采用保留喻体(用于指代另一事物的事物)的直接译法。

例1:Thepenismightierthanthesword.在这句话中,用“pen”(钢笔)这个喻体转喻语言(language),而用“sword”(宝剑)这个喻体转喻武力(militaryforce)。

具体的指代链如下:

Penanywritingtool(partforwhole)article(toolforresultorproduction)language(partforwhole)Swordanyfightingtool(partforwhole)militaryforce(partforwhole)

恰好,在汉语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指代链,或者说这种对应的指代链完全可以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即:钢笔任何书写工具文章语言//宝剑任何武器武力。于是,这句英语转喻可以采用保留喻体的直接译法而又毫不改变转喻的喻意,即译成“钢笔要比宝剑更锋利”,或更简单化一点,“笔比剑更锋利”。中国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指语言文字的力量比武力更有影响力,更能最终解决问题,这也正是英文原句的喻意所在。

2、保留喻体加解释

翻译的目的除了让目的语文化读者了解原语所表的含义之外,应该起到介绍外国文化,让读者了解外语语言的魅力及外国人们认知事物的方式的作用。如果保留转喻中的喻体不能直接让目的语读者明白其含义,可以采用保留喻体加解释的翻译方法。

例2:IamreadingLuHsun.这句话中是用LuHsun代指LuHsun"sworks。这是一种常见的英语表达方式,已经形成了常规。但是在汉语中这种用法却还没有被人们认可。除了翻译出于喻体之外,还得加上解释,即可翻译成:我在读鲁迅的作品。

例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是一句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谚语。其实,在英语中也有表达相似意义的谚语:

Twoheadsarebetterthanone(二人智慧胜一人)。但是,在翻译例3时,如果采用“归化”翻译方法,就可以直接翻译成Twoheadsarebetterthanone,也能表达同样的交际效果。但是这样并不利于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但是如果采用保留喻体的直接翻译方法,对于大多数外国人来讲,可能会困惑不解,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诸葛亮是何许人,和臭皮匠又有何关联。所以最好还是采用保留喻体加解释的方法来处理,对诸葛亮的特点进行说明,并指出所比较的内容是智慧。从而,例3就可以翻译成:Three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equalZhugeLiangthemastermind.

3、丢弃喻体

由于两种语言文化中的差异,对于同一件事物不同文化中人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知,因而在人们的认知域中形成了不同的指代链,在一种语言中的某种单体对应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或者可能有不同的对应,或者也存在着相同的单体对应关系,但不具备合适的语境。这种情况就可以采用丢弃喻体,保留本体的方法进行转喻的翻译。

例4:Heisfondofthebottle.在这句英语中用“bottle”这个装酒的瓶子(容器)指代瓶中的酒“wine”(内容),已经在英语中形成了常规用法,人们会毫无困难的理解为“Heisfondofdrinkingwine/alcohol”。如果直接翻译成:“他喜欢瓶子。”中国人就不会理解其真实含义,也就不是忠实的翻译。所以还是采用丢弃喻体,保留本体的译法更合理,即译成:他喜欢喝酒。

在中国,人们对酒也有常见的转喻用法。

例5:“劲酒虽好,可不能贪杯!”(广告词)

例6:“他每餐都要喝两杯。”

这种用“杯”(盛酒的容器)指代容器中的内容“酒”的形式在汉语中已经形成了常规。如直接翻译成:“Jinliquorisfine,butdon’tbegreedyforglasses”那就令人费解了,因为在英语中用“glass”指代“liquor”的用法并不常见。所以还是采用丢弃喻体,保留本体翻译为好――“Jinliquorisfine,butdon’tdrinktoomuch.”但是,如果把例6翻译成“Hewouldhaveafewglasseswitheverymeal”也是可以被人理解的。虽然用杯子指代酒的转喻用法没有在英语中形成常规,但是英汉语言中都有用容器指代内容的认知方式,而且又有具体的语境参照,所以这一句采用了保留喻体的直接译法也是可行的。这就是常规与语境对转语翻译策略的影响。

4、转换喻体

由于不同文化中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可能有不同,或者因有不同的文化起源,有些在一种语言中常见的或已形成常规的转喻用法在另一语言中不存在而用了另外的喻体来表现同一个本体。在这种情况下,则可以采用转换喻体的翻译方法。

例7:Thefilmhasastrongcastthatincludesseveralbignames.本句中用“bignames”指代“famousactors”,表示名气很大的演员。在中国,人们常称名气很大的演员为“大腕”,因此,可以把此句翻译成:“该影片演员整容强大,包括好几位大腕。”这样,虽然喻体变了,但是它既保存了完整的喻意,又再现了原句的修辞风格。

例8:那个害群之马,又让公司遭受了巨大损失。这里用“害群之马”指代为某个集体带来不良影响的人。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的一个古老传说。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帝王――黄帝,在向一个小男孩问路时发觉小孩很聪明,就问他:“你知道该怎样治理国家吗?”男孩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和看守一群马差不多。只要把野马从马群里赶出去就行了。”皇帝离开时一直想着小男孩的话,后来就有了“害群之马”这个成语了。

在英语中,也有表达同样意思的转喻用法,即“blacksheep”。这个表达法来源于谚语Thereisablacksheepineveryflock.(每个羊群里混有一只黑羊)原来,在西方国家中,人们认为黑绵羊的毛不如白绵羊毛珍贵。同时,黑绵羊混杂在白羊之间容易使白羊害怕。所以人们就用“ablacksheep”来指代一个给他周围的人带来耻辱的人,或给某个集体带来坏影响的人。所以,例8的翻译就可以采用转换喻体的方法,既可传达相同喻意,又可保存原语文体风格,即:Thatblacksheepcausedgreatlosstothecompanyagain.

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思维方式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社会生活背景和语言长期的发展,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很大差距,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在思维中所建立的认知结构也就既有重合,也有错位。在语言的转喻用法中事物的指代关系中彼此相符、此有彼无、此无彼有或彼此都有但指代错位的情况是常见的。在翻译转喻时可根据语言和文化的同异程度,而采用上述四种不同的策略,以实现信息和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云:《三级隐性隐喻理论》,《修辞学习》,2006年第5期。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3]Langacker,R,1987,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I,Theoretical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

[4]徐盛桓:《心理模型和类层级结构》,《认知语言学讲习班讲课提纲》,2007年。

英汉互译篇2

【关键词】语境;翻译;关系

语境,简单来说就是“言语环境”,是指“言说者生存与活动的现实环境,它决定着言说者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意义”。据索振羽在其所编《语用学教程》一书所归纳,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上下文语境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场景语境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交际参与者(身份、职业、思想、教养、心态);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

翻译与语境的关系

1.上下文语境

话语方式是语言交际的形式,或者语言活动的媒介,有语言学家称它为“渠道”。语言表达方式不外是口语和书面两种,译者翻译时应加以区别。例如戏剧。口语化是戏剧语言的基本特点;不同角色因其不同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特质等影响具有不同语言含义。如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William’s)的剧作《玻璃动物园》中一段对话的两种译文:

LAURA(rising):Mother,letmeclearthetable.

AMANDA:No,dear,yougoinfrontandstudyyourtypewriterchart.Orpracticeyourshorthandalittle.

a.罗拉(站起来):母亲,让我来收拾桌子。

阿曼达:亲爱的,你到前面去研究你的打字机键盘吧。或是练习一会儿速记。

b.罗拉(站起身来):妈,让我拾掇桌子。

阿曼达:不,亲爱的,你到前面去学打字机键盘图,要不就练一会速记。

显然译文更符合戏剧的口语体风格,利于演员表演和观众欣赏。此例表明作为一种修辞方法,话语方式决定语篇意义(textualmeaning)的范围。所以,译者应当注重与语言相关联的媒介,即源语用来表达意义,传达信息的方式。

2.场景语境

场景语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交际参与者的身份、职业、思想、教养、心态等方面,这要求译者在拥有双语能力之外还需了解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如杨益宪夫妇《红楼梦》译文中一段:

元妃又向其父说道:“田舍之家......”。

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芥寒门,鸩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之瑞,今贵人上赐天恩,下照祖德,锺于一人,幸及政夫妇。......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

Withtearsshetoldhim,“Simplefarmers...”.

Withtearstoohereplied,“YourSubject,poorandobscure.Littledreamedthatourflockofcommonpigeonsandcrowswouldevenbeblessedwithaphoenix.ThankstotheImperialfavorandthevirtueofourancestors,yourNobleHighnessembodiesthefinestessencesofnatureandtheaccumulatedmeritofourforbears---suchfortunehasattendedmywifeandmyself….YourNobleHighnessmustnotgrieveyourpreciousheartinconcernforyouragingparents.Webegyoutotakebettercareofyourownhealth...”

《红楼梦》中,贾政作为封建制度的卫道士,深谙当时社会的尊卑贵贱。所以以当时场合,他在自己的女儿即元妃面前称自己和夫人为“臣”,“鸩群鸦属”,和“政夫妇”,称其女儿为“贵人”,“贵妃”和“凤”,译者相应地译成“YourSubject”,“Ourflockofcommonpigeonsandcrows”,“mywifeandmyself”,“YourNobleHighness”和“phoenix”。

3.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汉语中说“一贫如洗”,英语中是“aspoorasachurchmouse”,“水”和“教堂老鼠”的使用表达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再如“蟋蟀”在汉语中常表达哀婉与凄凉的情绪:“独申旦而不寂兮,哀蟋蟀之宵征”,而英语中“cricket”却象征温馨、快乐:“asmerryasacricket,fromthestovetherethrillsthecricket’ssong,inwarmthincreasingever”。这都是民族文化传统差异所致。再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西方人不太可能知道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美人,因此不可能理解这句习语中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喻义。在翻译中译为“情人眼里出美人”为宜。又如英语习语中的“DoastheRomansdo.”只有译为“入乡随俗”才能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语境,页18,21,28

[2]杨宪益等译.ADreamofRedMansion.Peking:ForeignLanguagesPress,1978.

英汉互译篇3

关键词:英汉互译词汇空缺产生原因解决对策

引言

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我们应明白这样的事实,由生活经验、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而引发的英汉两种语言成分在意义上不完全对应的情形,也就是有时彼此不能在对方的语言里找到相应的对等词,即所谓的词汇空缺现象。通俗地说,就是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个圈子才能表达。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就会给交际和翻译带来困难和障碍。因此,研究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是寻求词汇空缺问题解决策略的前提。

一、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

1.因生存环境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汉语的谚语、典故、成语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作为基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历史渊源。如:“隔墙有耳”、“四面楚歌”、“东山再起”、“名落孙山”、“胸有成竹”等,若直译只会令英美读者费解。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是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饭了吗?”则他的第一反应是“怎么,没吃过饭你会请我吃?”有的还会对问话人产生反感。

2.因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如paintthelily,从《圣经》天使报春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百合花在基督教艺术中被当做贞洁、清白、纯正的象征,显得格外高贵和美丽。因此为百合花饰粉抹彩是徒劳无益的事。如果仅译成“多此一举”、“徒劳无益”等汉语习语,则文化差异丧失殆尽。汉语习语“锦上添花”比喻好上加好,含有褒义,而原意略带贬义,二者修辞色彩不一致。“画蛇添足”又令人联想起中国文化中有关蛇的传说故事,与原文文化背景不符。又如把中国的玉皇大帝译为Jadeemperor,或把佛教里的“观音”、“四大金刚”之类的词直译过来,都会令西方人困惑。

3.因风俗习惯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如汉语里用“张三”、“李四”、“王麻子”来指普通人,而英语则用Tom,Jack,Mary表达同一个意思。我们常见的“油漆未干”说成英语也变成了“湿油漆”(wetpaint)。女生宿舍门口常见的“男士止步”警示语,多被误译做Don’tcomeinboys!或Noadmissionforgentlemen!这是最为典型的直译。国外习惯性的称法为Girlsonly.我们考虑的是别人的立场,总是客气地说:“您先请!”而一般在国外却常说自己怎样,一句Afteryou也传达了不少思维过程的差异。

4.同一人或事在两种语言中各有所指。如即翻译专有名词时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否则会造成混乱。如你把“张曼玉”译成ZhangManyu,英语读者多会不知所云,但是你若说MaggieCheung他们就会啧啧称赞,因为他们在影片中所熟悉的美女是MaggieCheung而不是ZhangManyu。

5.英汉两种语言里,有不少修辞格利用了各自语言的特点,要把它们译成另一种语言相当困难,有的甚至是不可译的,因为它们的语法、语音语言形式或文化背景不为译文读者所了解和熟悉。如:

人曾为僧,人弗能成佛(拆字)

外甥打灯笼——照舅(歇后语)

民国万税,天下太贫(双关)

女卑为蜱,女又可为奴(拆字)

上述方面是英汉互译中产生词汇空缺的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需要明确的是,语言之间存在词汇空缺,完全属于正常现象,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

二、英汉互译时词汇空缺现象的处理

在英汉互译中,针对词汇空缺现象,在词汇的借用、引用方面通常采取三种对策:音译、直译、意译。

1.音译

音译对策主要适用于人名、地名及一些表示新概念而本族语里又找不到对应词来表示的情况,如汉译英的例子有:磕头(kowtow)、荔枝(litchi);英译汉的例子有:engine(引擎)、motor(马达)、sofa(沙发)、logic(逻辑)。

2.直译

由于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素质不同,两种语言的一对成语即使词义相近或相似,因潜在的背景因素引起的心理联想不同,二者的确切词义与情感色彩也不会完全等值。直译加注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不会歪曲中文形象,二是有益于文化交流,三是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选集》第956页)

Theoldsaying,Three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wouldequalzhugeliang,themastermind,simplymeansthemasseshavegreatcreativepower.

3.意译

填补语言中的词汇、语义空缺,采用“并行对策”即意译对策非常有效。如果某一语言现象,在译文语言中只用意义相同的不同语言形式即“并行”的词汇来翻译,那么译文语言的形式中存在一个“空缺。有些汉语在字面上就内含中国古代的人名、地名,有的出自寓言或历史典故。对这部分词汇不能按字面意思直译,加上解释性的文字又失去了成语精粹的特点。这时最好避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内含意义即可。如将“毛遂自荐”译成tovolunteerone’sservice,“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说成Alossmayturnouttobeagain,“不管三七二十一”译为regardlessconsequences,粗枝大叶仅说成careless或crude均较妥帖。

4.套译成英语习语

有些汉语惯用语所具有的民族性、民俗性和地方色彩很浓厚,直接把它们的字面意思译成英语,无法使英美读者接受,我们可用对等的英语习语进行套译。一方面可使译文读上去更通顺,另一方面能给英美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如“说曹操,曹操到”可译成Talkaboutthedevilandhewillappear.“惺惺惜惺惺”套译为Likeattractslik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Nothingventure,nothinggain.

结语

我们只有深入研究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解决它给交流和翻译造成的障碍。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繁杂,只有把握好源语言的真正含义,才能取得良好的翻译效果。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原本难以翻译的词汇已经被直接借用,这给翻译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新的词汇空缺仍会不断出现。深入学习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翻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必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译英教学之我见[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2]范仲英.使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杨佳.翻译处处皆学问[J].英语学习,1999.

[4]冯庆华.辞格与翻译[J].英语自学,1992.

[5]邱懋如.翻译纵横谈[J].英语自学,1999.

[6]沈志莉.谈英语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J].英语自学,1997.

英汉互译篇4

【关键词】隐喻视角英汉成语互译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其合著的MetaphorsWeLiveBy中提出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由此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语言观及隐喻观。隐喻理论并不主张提倡孤立地理解语言,而是将语言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思维既适用于对一种语言系统的宏观认识,也适用于语言成分的微观研究。英汉成语互译时中可运用隐喻思维,从文化、修辞及情感三方面影响因素加以具体分析。

一、英汉成语互译的影响因素

1.文化背景知R。一个成语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如果脱离这一文化,人们就很难甚至无法理解其意义。比如:

(1)这个美女朝秦暮楚,在爱情上拿不定主意。

中国读者一看到“朝秦暮楚”就知道其含义,可即刻理解作者所提及“女人”的特点。因为言语双方都承载共同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知识。即战国时期除秦楚两国之外的其他小国为了不开罪这两大国,在秦楚两大国经常开战时,哪个国家打仗占上风就跟着哪个国家打这一行为。脱离这个文化背景的英语本族语者理解“朝秦暮楚”却很困难,因为他们不太了解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更不懂秦楚所指,不知将两国并列时所意为何。因此,翻译例(1)时,会有这样的译文:

Thebeautyisfickle,inastateofdriftshouldlovewhichpersonal.

译文直接取“朝秦暮楚”的隐喻意义――善变的,使英语本族语者一看就能理解其含义。

反之,在下例中:

(2)Ittakestwototango!

如果根据字面意思理解,汉语译者可能会译为:探戈舞是要两个人一起跳的!

然而这一习语暗指西方国家社交场合的交谊舞文化中探戈的特点。也就是探戈必须一对舞者步调一致,配合默契,才能展示出其高贵优雅的特点。因此,这一习语的隐喻意义可对应于汉语译文“孤掌难鸣”。

2.英汉成语中的修辞。有时,成语的构成本身就是一种修辞手法。比如汉语中有成语“挥汗如雨”。其运用的即是类比推理及夸张的表现手法。其义为一个人的汗多,人们把它和雨水联起起来,该词应用夸张的方法。英文中也有类似情形。比如:

(3)IwillpaintevenwhenIhaveonefootinmygrave.

如果按照“haveonefootinmygrave”的字面意思,可译为“一只脚在坟墓里”。这样读者可能根本无法理解例(3)的含义。如果将其放到语境下,就能理解这句话的夸张手法。“一只脚在坟墓里”可以形象地表现老者因年龄较大,身体、心理等各方面机能都有所衰退的特点。此时,英汉语共享有关年老者的文化及丧葬形式,并理解其所用的修辞手法。汉语里有两个成语可与之对应,即“风烛残年”,或“行将就木”。因此,例(3)可译为:即便我已是风烛残年,我依然要坚持作画。

3.英汉成语所蕴含的情感。有时英语成语表达的是一种情感,译者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理解词句含义。比如:

(4)LuckilyIdidnotbuyit.It'snotmypigeon.

该句中“It'snotmypigeon”可直译为“它不是我的鸽子”。如果放到(4)的语境中,读者可理解为“反正我没买过它家的,倒就倒了吧。”其中所含的读者之情感此时应接什么情感合适呢?这句话的意思应为“与我无关”,结合中国成语可理解为“置身事外”。即我不会对这件事产生感情,也不必负责。

二、隐喻视角下的英汉成语互译

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应尽可能隐身于原作者后,深刻理解原作者在写作时所及文化、修辞及相关情感三方面因素,并将这三种因素内化为自身的隐喻思维框架,传达于译文读者。

译者应深刻理解中英文化的差异,解读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并结合文化语义找出与之最接近的译文成语。如果成语含有修辞用法,可以将其放在原文语境中,并以修辞为连接点,找到与其所述语境最相近的译文成语。成语也可传递一种情感,在从表层无法理解词句含义时,可以尽量深入体会原语文本语境传达的情感,从情感的角度揣摩成语要表达的含义,进而以情感为连接,找到原语成语表达的语义,并选择相对适当的译文成语。

三、结语

在英汉成语互译过程中,隐喻思维不仅可引导译者结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认知成语后传达的内容,理解语词含义。还可指导译者将这一思维传递给读者,引导读者从文化、修辞手法、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理解成语,进而尽可能准确理解英汉成语的深层含义。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英汉互译篇5

关键词:姓名;语言;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307-01

姓名是人类为区别个体,给每个个体给定的特定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由于有了姓名,人类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以便交际正常进行。人名是在语言产生以后才出现的。各个民族对人的命名都有很多习惯。这种习惯受到历史、社会、民族等很多文化因素的制约,一个人的姓名通常都有一定的含义。因此英汉姓名的互译,值得探讨。

一、英文名字翻译成汉语的技巧

1.借助工具书查询。英语人名、地名,很多是有工具书可查的,十分方便。我国出版的《新英汉词典》附录里有常见英美姓名表;近年出版的《辞海》后面附有“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此外,还可以借助《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世界人名翻译大词典》、《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词典》等工具书查询。如仍然查不到,可以借用上述工具书中含有相同音节的词条中的汉词拼组。

2.使用音译法。音译就是使用原始语言中单词的发音,把它翻译成与其发音接近的汉字。英语中的姓名通常在译成汉语时,会使用音译法。如Edward译成汉语“爱德华”,Smith译成“史密斯”Snow译为“斯诺”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英文的发音在很多方面与汉语的发音不同,因此找近似的汉字来表达,并非易事。在音译时,还要注意遵循保持姓名在原文中的排列顺序。中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恰好相反。因此在翻译时,要保持西方人特定的习惯,名在前,姓在后。如WinstonChurchill译成“温斯顿·丘吉尔”而不是“丘吉尔·温斯顿”。

3.使用约定俗称的惯用译法。英语中的许多译名都已经约定俗称,不必更改了。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只要使用惯用的译法即可。比如著名侦探小说中的大侦探Holmes,译成“福尔摩斯”,总人皆知。如果按照音译法译成“霍姆斯”,反而不知所云了。再如Stubbs译为“斯塔布斯”而不是“司图拔”。此外,一些知名人物的姓名,也需按照惯常的译法,否则会引起误会。如著名美国女作家PearlBuck,译为中文名字“赛珍珠”,历史上著名的英国首相Churchill应译为“丘吉尔”等。

4.注意英语中从职业、头衔、动植物等得来的姓或名。英语中有一些姓名,尤其是姓,是从职业、头衔、称呼得来的。例如英语Mason,译为梅森,而不是石匠、泥瓦匠,Smith,译为史密斯,而不是铁匠;此外,还有取自于动植物,颜色等的名字。如Lamb,Hill,White等,分别译为“拉姆”“希尔”“怀特”,而不是直译为“羔羊”“山”“白色”等。

5.典故中人名翻译。英语中含有很多典故中的词汇,这其中包括了一些姓名。翻译这些姓名时,如果是大家较熟知的名字,有时可以照译,按照约定俗成的惯用译法。但对大多数人不熟悉的人名,翻译时可以加上简单的说明或注解,或避开不译,使译文更为简洁利索。如《圣经》中出现的一些人名,Enoch以诺、Noah挪亚、Abraham亚伯拉罕、Jacob雅各等,直接按照惯用译法即可。如果典故或概念化的人名不为人知,就不能简单地照音直译,可以加注,也可以进行解释性翻译。

二、中文名字翻译成英语的技巧

1.使用汉语拼音。中文名字英译一般采用汉语拼音,姓译成一个词,名译成一个词,双名的两个字的英译中间不加连字符。同时注意姓和名的首字母要大写,名字的拼音写在一起。如ZhuDe,MaoZedong,ZhouEnlai。

2.少数民族的人名的特殊译法。在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不少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少数民族不仅使用的语言(文字)不同于汉语文字,他们的姓名体制也多与汉族不同。少数民族的人名通常很长,很难按照所有汉字的发音去音译。因此要根据原来的民族文字来翻译。如维吾尔族的司马义·艾马提,译为IsmailAmat。蒙古族人名朝格泰译为Chogtai、朝格吉乐译为Chogjil等。

3.使用约定俗称的惯用译法。已有固定译法的中国科学家、华裔外籍科学家、作家、政治家等知名人士,应使用其固定的英文名字。如华裔科学家李政道译成TDLee,孙中山译成SunYat-sen,译成ChiangKai-shek。

4.自起的英文名的译法。在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人中,或者是我们熟知的演艺界明星,很多都有自己的英文名。通常是起个英文名字,然后加上自己的姓,就变成了自己的英文名。如成龙的英文名是JackyChan,周杰伦的英文名是JayChou。搜狐总裁张朝阳的英文名是CharlesZhang.在英语普及比较早的地区,如我国的港澳地区,小孩子一出生爸妈就给起了英文名,比如谢霆锋,生下来就叫Nicholas,而谢的广东话发音按照英语音标来就是Tse,即谢霆锋英文全名叫NicholasTse。

随着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国际不同文化间的交往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经常与异文化的人们进行面对面的交际或需要到异文化环境中去生活或工作,姓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使交流畅通,在特定的环境中使用某种文字的姓名是一个交际策略问题。因此,在英汉人名互译时,一定要考虑到英语国家和中国不同的历史、社会、民族等文化的制约。从而使日常交流、文化交流得以流利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吴卫.人名的翻译技巧[J].英语知识,2007(5)

[2]岳静,付吟璐.浅析外国人名汉译的规范化问题[J].文学界(理论版),2012(5)

英汉互译篇6

关键词:宗教文化差异翻译

中图分类号:H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207-01

不同民族通过语言沟通的深度,更多地取决于人们对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因此,翻译已成为一种转换各民族间文化模式的手段。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由民族的、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从英汉互译的一些个例分析中,我们也能对两种语言所依托的宗教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一、的差异

在文化策略上,宗教文化团结人群、增强思想凝聚力和行为一致性;在政治作用上,宗教文化帮助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维护秩序;在宗教意义上,宗教文化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幻想性的安慰。在目的论上,中西宗教是一致的;不同在于,西方人多数信仰基督教,中国人则以信佛为主。现代英语的形成与宗教改革运动和《圣经》的英译密切相关,"Beingateacherisbeinga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sbegintobreathe",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来自尘土,因此"creation"被译作上帝的创造而"clay"指人;汉语中的"谢天谢地"经常被译为"Thankgoodness","天地"对应"goodness(上帝)"。

二、宗教概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玉帝"、"阎王"、"龙王"和"老天爷"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存在,西方人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从某种层面看,"老天爷"和"God"并不对等,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时,译为"Manproposes,Goddisposes",似乎神形兼备,但由于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层的文化差异,译文就有使刘姥姥由信佛变成基督教徒之嫌,从受众的角度看,译文称不上原汁原味。为了如实地传达原文反映的宗教文化,杨宪益将"天"直译为"Heaven",再现了原作的文化特色,保存了其道教概念。

再之,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许多中国译者都把"afterlife"理解为"来世"或"来生"。"来世"或"来生"为佛教用语,指人的生死轮回,基督教义中并无此概念,而是认为人死后灵魂仍在,或升入天堂,或堕入地狱,没有轮回之说,因此"afterlife"应被译为"人死后的那段时光。"

三、宗教意识的差异

在宗教文化方面,某些词汇虽然历来在汉语和英语中被视为相互对应,但有时候它们所体现的宗教意识不尽相同。比如"龙"与"dragon",虽然本义(denotation)相同,但引申义(connotation)和所体现的宗教意识则大相径庭。"Dragon"原意为"有翼巨兽、恶魔、悍妇",是恶的象征;而"龙"自古以来就神圣高贵,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可转换喻体,转译为"fourAsiantigers",成语"望子成龙"可译为"tohopethatone’ssonwillbecomesomebody"。

近年来,公众逐渐提升了对于"dragon"负面含义的意识,获选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的并非事前为海内外华人普遍看好的中国龙,北京奥组委对此的解释就是"龙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龙与西方dragon在来源、神性、意蕴和功能等方面多有不同"。更有专家提议,可将"dragon"直译为"劫更",将龙译为"loong",以便在发音和字形上更准确贴切地展现中国龙的积极内涵。事实上,此前英文中对华人姓名中的"龙"字也多音译为"loong",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名字就被译成"LeeHsienLoong"。

中西不同宗教文化浸透在两种语言的表达之中,只有深刻了解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理解语言中的宗教文化内涵,寻求合适的译法,使译文在意义和韵味上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才能避免错译、误译,发挥翻译巧妙的文化交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锦萍.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6):101-102

[2]曹湘萍.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5):128-129

[3]柴亚萍,楚红燕,屈小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9(4):143-144

[4]高翠红.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2):153-155

[5]黄律环.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等值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9(2):98-99

[6]李小园.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4):12-14[7]钱伟红.谈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职教与成教:37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