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培训(6篇)
辐射防护培训篇1
关键词:X射线检测装置环境影响评价辐射防护
中图分类号:X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046-04
EnvironmentImpactAssessmentforX-rayDetectionDeviceinanEnterprise
LiYuan
(SuzhouNuclearPowerResearchInstitute,SuzhouJiangsu,215004,China)
Abstract:ForacompanyX-raydetectiondeviceradiationenvironmentimpactassessment,calculatingthedetectiondeviceoperateaccordingtotheshieldparameterssurroundingradiationdoserate,predicttheradiationimpactingreatestconditionsonradiationworkersandthepublic.EvaluationresultsshowedthattheX-raydetectiondeviceprotectiveequipmentfulfiltherequirementsofradiationprotection,professionalsandthepublicannualeffectivedoseswerelowerthanthecorrespondingdoseconstraintvalue,enterpriseradiationsafetymanagementinstructiontomeetregulatoryrequirements.
KeyWords:X-raydetector;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Radiationprotection
某企业新增1台X射线检测装置,用于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无损检测。其最大管电压为160kV,最大管电流为3mA,主射线方向固定朝向右侧壁。依据相关规定该X射线检测装置在正式运行前须对辐射防护设施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满足相关法规要求。
1项目概况
1.1设备概况
新增1台X射线检测装置安置在厂房X-RAY室,其最大管电压为160kV,最大管电流为3mA,具体情况见表1。
1.2周围环境
X-RAY室位于厂房西北侧,厂房共二层,无地下建筑。X-RAY室北侧和西侧均为工具间,南侧为化学实验室,东侧为操作车间,二层为办公区。周围50m范围内没有居民点、学校和医院等敏感点。
2评价标准
2.1人员年受照剂量管理目标
职业人员年有效剂量不超过5mSv,公众年有效剂量不超过0.25mSv。我们取限值的1/4作为个人剂量约束值,即职业人员5mSv/a,公众0.25mSv/a[1]。
2.2环境剂量率限值
X射线检测装置(铅房)四周、顶部和防护门外30cm处,检测装置周围公众居留等区域辐射剂量率不超过2.5μSv/h[2]。
3工程分析
3.1设备参数和运行工况
X射线检测装置内置1个X射线发生器,额定管电压为160kV,额定管电流为3mA。设备运行时保持功率恒定,出束时管电压达到最大160kV时,管电流可调0~3mA。设备正常运行后年开机时间不超过600h,每周开机时间不超过10h(每天2h)。企业配备4名辐射工作人员,实行双班运行,年辐射工作时间按300h计算。
1600mm(宽)×2100mm(高);分体式控制台尺寸为1200mm(长)×1200mm(宽)×1800mm(高);X射线主射线方向固定朝向右侧壁。
检测装置的操作台位于铅房一侧,通过电缆与检测装置铅房相连。操作台与铅房距离约1m(距X射线发生器约1.5m)。
3.2工艺流程和产污环节
该项目X射线检测装置属于II类射线装置,非工作状态时不产生X射线,进行检测工作时接通设备高压,发射X射线。
X射线检测装置由铅房(包括铅房内部固定的X射线发生器及影像接受器、连接电缆等)、显示器、控制台等组成,利用金属材料对X射线吸收并成像的原理,采用X射线进行透照,并在设备外部连接的工业电视显示器上观察、分析被检测件的内部缺陷。
3.3污染源项
该项目检测装置主要污染源为X射线发生器产生的X射线,除此之外还有X射线电离空气产生的少量臭氧和氮氧化物。辐射剂量率计算过程中需已知X射线输出量,通过查表得到160kV管电压工况下主射线方向X射线输出量保守取28.7×6×104μSv・m2/(mA・h)。同时得到距靶点1m处X射线管组装体的泄露辐射剂量率为2.5×103μSv/h[3]。
4辐射安全与防护
4.1辐射工作场所分区管理
企业将辐射工作场所进行分区管理,以铅房边界作为控制区边界,以X-RAY室建筑边界作为监督区边界,管理措施如下。
控制区边界(铅房)采用门机联锁装置,设备上显著位置设置电离辐射标志,操作台顶部设置工作指示灯,检测期间任何人不能打开铅房防护门及检修门。人员进入检测室工作期间必须佩戴合格的报警仪。
监督区边界加强X-RAY室入口管理,入口处设置电离辐射标志,设置门锁,辐射工作人员经授权许可才能进入,禁止公众进入等管理措施。
企业对于辐射工作场所的分区管理措施是合理可行的,可有效加强辐射安全管理。
4.2辐射安全场所屏蔽设计方案
X射线检测装置位于独立的X-RAY室内,设备为自屏蔽的铅房结构,设备内部X射线出束方向固定朝向右侧壁(不可调)。铅房前、后侧壁,左侧壁、顶部铅板厚度均为6mm,右侧壁铅板厚度为8mm,底部铅板厚度为4mm。上述厚度的铅板防护结构,能有效屏蔽和降低铅房四周、顶部的辐射水平。
4.3辐射安全设施描述及评价
门机联锁:X射线检测装置(铅房)正面有1扇防护门,左侧面有一扇检修门,防护门和检修门均与X射线发生器设置门机联锁。防护门、检修门未完全关闭时,铅房内部X射线发生器不能接通高压出束。操作期间误打开防护门或检修门,可以立即实现X射线停止出束。
设备正面醒目位置处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操作台顶部安装工作状态指示灯,设备出束期间工作指示灯亮。
设备操作台上安装急停开关。发生紧急状况时,按下急停开关,立即终止X射线出束。急停开关使用后,需复位后方可进行下一次检测工作。
X射线检测装置上述辐射安全设计,符合《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防护要求》(GBZ117-2015)中有关安全联锁、工作指示灯、警示标志、急停开关等安全设施的要求。
5环境影响分析
5.1环境影响评价思路
该项目X射线检测装置额定管电压和管电流分别为160kV和3mA。对该新增的1台X射线检测装置进行理论计算。计算选取X射线检测装置最大工况条件(电压160kV,电流3mA)进行辐射环境水平和人员受照剂量的理论预测。
该项目检测装置射线方向固定朝向右侧壁,该方向作为主射线考虑,设备铅房(正面)前部、后侧壁、顶部和底部考虑泄露辐射及散射辐射防护,左侧壁考虑泄露辐射防护。
5.2环境辐射水平预测
对各点位分别计算有用线束、散射辐射、泄露辐射可知,X射线检测装置在最大工况下运行,检测装置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率在2×10-4~0.351μSv/h之间,满足《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防护要求》(GBZ117-2015)中关注点最高周围剂量当量率参考控制水平不大于2.5μSv/h要求。具体计算点位示意图及计算结果见图1和表2。
5.3人员受照剂量预测评价
评价中所用的辐射剂量率数据,是依据该项目X射线检测装置最大工况下,X射线检测装置周围30cm处辐射水平预测值。
估算模式:P=D×T×W×10-3,式中,P为年受照剂量,mSv/a;D为辐射剂量率,μSv/h;T为居留因子,无量纲;W为年受照时间,h。
估算结果表明X射线检测装置运行后,预计职业人员年最大受照剂量为0.026mSv/a,公众年最大受照剂量为0.009mSv/a,均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对个人年有效受照剂量(职业人员20mSv/a,公众1mSv/a)的要求,并低于该项目剂量约束值:职业人员5mSv/a,公众0.25mSv/a。具体估算结果见表3。
5.4其他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X射线装置设备每天累积开机时间不超过2h,连续开机时间较短,单次检测开机在10min以内,臭氧和氮氧化物废气产量很小。设备为整体封闭式铅房结构,检测结束后打开防护门,通过检测室自然通风排放,臭氧50min后自动降解为氧气,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
6辐射安全管理
6.1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
企业已建立了辐射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配备1名专职辐射安全管理人员,参加环保部门培训后持证上岗,负责企业辐射安全管理工作。企业为该项目1台X射线检测装置配备4名辐射工作人员,双班运行,不兼职其他辐射工作。
6.2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根据相关法规要求,使用射线装置的单位要健全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设备使用登记制度、人员培训计划、检测方案等,并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措施。企业已建立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岗位职责”“维护与安全防护”“人员培训与健康管理”“台账管理”“岗位操作规程”“环境与人员剂量监测方案”和“事故应急预案”。
6.3个人剂量和环境监测
企业开展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每3个月将个人剂量计收集后统一送有资质的单位检测。企业内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检测报告)统一管理,建立档案,长期保存至离岗30年。
企业每年委托有监测资质的单位对辐射工作场所进行年度监测,定期将监测报告送交环保部门。企业每月用辐射巡检仪对工作场所进行环境自检,保存相关记录。设备出现故障维修后,委托开展环境检测达到国家标准后再次启用。
辐射工作人员每人均配备个人剂量计,工作时随身佩戴。X-RAY室配备2台有效的个人报警仪,当设备剂量率超出限值时,报警仪报警提醒工作人员采取紧急措施。
7结语
企业新增的1台X射线检测装置在最大工况下,按职业人员年受照300h,公众年受照600h考虑,职业人员和公众的最大年受照剂量分别为0.026mSv/a和0.009mSv/a,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对个人年有效受照剂量(职业人员20mSv/a,公众1mSv/a)的要求,并低于个人剂量约束限值(职业人员5mSv/a,公众0.25mSv/a)。检测装置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率最大为0.351μSv/h,满足《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防护要求》(GBZ117-2015)中关注点最高周围剂量当量参考控制水平不大于2.5μSv/h的要求。因此,在实施了辐射污染防治措施各项要求后,人员受照剂量和环境辐射剂量率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角度看,该项目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辐射防护培训篇2
尽管刘惠亮教授十分繁忙,但在这次会议间隙,本刊记者仍就心脏介入医生如何有效进行放射防护、本次大会的举办背景和会议情况,以及研究型医院的学科建设等话题,对他做了深入采访。多学科融合,多领域联合采访一开始,刘惠亮教授首先向记者介绍了本次大会的背景。他说:多年以来,在众多新老朋友和医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中国研究型医院心脏大会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心血管病领域的学术盛会。今年是大会十周年。今年的大会邀请了国内近200名专家参与授课,参会代表突破了1000人。大会继续以精准、创新、转化为主题,以健康心脏,美好生活为目的,秉承既往重基础、学基础、用基础的会议精神,持续深入地进行多学科融合、多领域联合,内容涉及冠心病、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并发症、糖尿病、脑卒中、心肾相关疾病、社区医疗、心理健康、急诊医学、护理技术、心电图学、心脏影像学和临床科研等热点。同时,会议继续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实现一对多的交流模式,为每位参会者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
刘惠亮教授进一步介绍说,9月2日举行的大会开幕式由李明教授主持。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刘希华、占有明、霍勇、狄森、李宗浩、郭积勇、吕鹏、郭建平、姚军、丁升、王亨、黄岚、陈绍良、王斌、徐亚伟、刘现亮、张伟华、张福春、李运田、张建军、季福绥、唐熠达、郭军、马东星等业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病内科主任霍勇教授、北京医师协会郭积勇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希华教授、武警总医院占有明政委分别致开幕辞。
会中,霍勇教授带来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现状与未来》的精彩演讲。霍勇教授强调:因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流行和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我国在未来15年内将额外增加7500万例心肌梗死患者,这是目前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在过去10年间,我国STEMI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却无明显变化,因此救治效率亟待改进。北京安贞医院的周玉杰教授就《左主干病变经桡动脉治疗策略》这一课题做了精彩阐述。周玉杰教授认为:左主干病变作为一类较为严重的冠脉疾病,在治疗时需要仔细评价患者病变情况并作出最优的治疗策略。目前尚需更多关于左主干病变的大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确定最佳血运重建的方案,且指南中关于心肌血运重建策略的循证医学证据大多集中在第一代DES临床研究中。预计未来随着更多新型支架产品的问世和介入技术的进步,将会极大地促进对于复杂严重冠脉病变的治疗效果的提升。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徐亚伟教授以《生物可降解支架国内研究进展》为题做了详细的工作报告。徐亚伟教在报告中主要关注了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安全性,并以前瞻性,单组,开放性研究为关键词,简要介绍了囊括512例患者的生物可降解支架临床研究情况。距离、时间、屏蔽,放射防护一个不能少在这次大会上,刘惠亮教授作__了题为《心脏介入医生放射防护重要吗?》的专场总结报告。这场报告的内容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与赞赏。
谈及这方面的话题,刘惠亮教授首先说:在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中,无论是术者还是患者,常常要接受高剂量的电离辐射,并且这种辐射剂量的增加会对他们的健康造成重要影响。但是,心血管病介入工作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放射防护方面的培训,工作中缺乏必要的防护意识,其剂量水平是常规X线诊断工作人员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随着我国心血管病介入事业的发展和从业人员的增加,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辐射防护问题,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随后,刘惠亮教授首先分析了心血管介入诊疗中术者的辐射风险。他指出,心血管介入诊疗中术者接受的辐射主要是散射辐射,多数是由放射线在患者皮肤入射处散射而来,小部分来源于X线球管和影像增强器或者平板探测器。其产生的辐射效应主要以随机效应为主;随机效应的产生与累积效应相关,不存在阈值剂量,分多次接受相同剂量的电离辐射可减少确定效应,但不能减少随机效应。在介入操作中,术者的头部和四肢很少受到保护,因此常常接受高剂量的辐射。虽然在介入操作时,术者一般不会直接暴露在有用射线下,因此一般不会出现确定性损伤。然而,随着介入器械和技术的发展,手术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所需的辐射时间也大大延长。关于介入工作人员因严重辐射造成手部皮肤损伤和眼晶状体白内障发生的案例已有报道,因此必须受到广大同行的高度重视。
谈及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术者辐射剂量的影响时,刘惠亮教授认为,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相比,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因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术后不需要卧床,患者痛苦小,已经越来越被国内广大介入医生所采用,目前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绝大多数也都是经桡动脉途径完成的。但是,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由于其操作路径的解剖变异可导致透视时间延长,以及更加靠近射线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使用该入路具有导致术者放射剂量增加的潜在可能性,这也引起了国内外介入相关人员的广泛关注。刘惠亮教授还认为,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影响术者辐射剂量的因素,例如造影机曝光参数、患者解剖变异、手术复杂程度以及术者经验等。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术者,其接受的辐射剂量在不同术者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变异性。这就提示不同术者间采取的辐射防护策略不同对术者间辐射剂量的比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另外,采取一些专门用于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辐射防护的专用防护器材,对术者剂量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国外报道可减少大约30%的术者剂量;同时,近期报道发现正确使用铅屏进行防护可以减少至少80%的术者剂量。因此,采用优化的辐射防护措施后,经桡动脉途径较经股动脉途径是否仍然增加术者剂量,已经成为大家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刘惠亮教授表示,采用拟人模体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则可以避免上述对术者剂量的各种影响,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答案。由武警总医院心内科进行的一项关于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时对术者放射剂量影响的模体研究发现,在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时使用经桡动脉途径专用防护装置可显著减少术者放射剂量,尽管采用了优化的放射防护措施,经桡动脉冠脉造影较经股动脉仍然显著增加术者放射剂量。该研究还提示:在临床实践中,术者应当根据具体的投射角度采取不同的放射防护策略,以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
关于心脏介入治疗术者辐射防护问题,刘惠亮教授首先说,出于对职业照射放射防护问题的关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曾要求所有介入相关人员必须进行放射防护培训,并提出了放射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即正当性、最优化和剂量限值的应用。其中,最优化原则为放射防护体系的核心。正当性原则,即任何改变照射情况的决定都应当是利大于弊。最优化原则,即遭受照射的可能性、受照人员数量以及个人所受剂量的大小均需控制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剂量限值的应用,即除了患者的医疗照射外,任何个人受到照射的剂量总和不应超过放射防护委员会确定的相应限值。多数患者一生中只经历几次心血管介入诊断和治疗,而心血管介入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接受辐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与术者剂量密切相关,因此把患者辐射剂量减少到最小,是减少术者剂量的根本。
刘惠亮教授认为,减少术者剂量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尽量减少X线曝光时间,辐射剂量与个人和射线接触时间成正比。接触辐射源的时间越短,接受的总剂量就越少。在满足临床需要的情况下,把透视次数、透视时间和电影时间减到最少,这对于时间较长的介入操作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增加患者和术者与射线源的距离。距离防护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防护措施。距放射源的距离和剂量率的关系遵循平方反比定律。把到放射源的距离增加2倍能使剂量率减少4倍。一般要求患者皮肤与放射源之间的最小距离是38cm,不直接参加手术的人员应站在距射线管至少2m以外。三是合理应用屏蔽措施。根据射线的类型和用途选择适当的屏蔽具有重要意义。屏蔽措施主要包括铅屏、铅衣、铅围脖、铅眼镜、铅帽以及移动式铅屏等。导管室中必须配备必要的防护器具。同时还应熟悉这些防护器具的使用,正确使用这些防护器具以达到最佳防护效果。另外有研究表明,介入人员的辐射剂量主要是由未防护器官如甲状腺,部分活跃的骨髓等的剂量决定的。因此,防护服的屏蔽系数和有效剂量之间无线性关系,而增加甲状腺保护围脖则可使有效剂量减少3倍。
总之,随着介入治疗医学的发展和介入从业人员队伍的壮大,介入工作人员应增强辐射风险及防护意识,时刻牢记辐射防护。切记,保护患者就是保护自己,保护自己就是保护患者。在结束这个话题时,刘惠亮教授归结说。研究型医院更要建立研究型胸痛中心采访前记者了解到,武警总医院作为近年来新崛起的一所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在刘惠亮教授的带领下,于2013年正式成立并于2014年通过了中华医学会认证的胸痛中心。谈及该中心的学科建设情况,刘惠亮教授首先说:建设研究型医院,更要建立研究型的胸痛中心。
随后他进一步介绍说,武警总医院胸痛中心成立以后开展了多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他们首先完善和落实了各项胸痛中心的规章制度,定期召开包括急救体系(120和999)、急诊科、医院管理机关以及心内科、心外科等相关科室的联席会议。在原有基础上,急诊胸痛、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模式更加成熟完善,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入门到球囊扩张时间(D2B)进一步缩短,目前可以达到70分钟左右,FMC-B时间130分钟左右,极大改进急救效率和效果。其次加强和EMS以及区域内非PCI医院协作,争取更多病例可以采取绕行急诊方式。目前绕行急诊的比例为40%左右,显著改进了治疗效果;同时也采取一定措施,保证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包括培训急救医生和家属谈话、导管室护士和技师全员培训、术者到位后再次和病人家属交待病情等方式。最后全面改进胸痛中心建设,尤其是开发倍肯远程医疗系统并投入使用,建立了完善的胸痛数据库。胸痛数据库不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也包括一般的胸痛病例。加强所涉及区域医院和社区的健康教育,让更多的医生和患者理解胸痛治疗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同时开展多次医护人员的全员培训,贯彻和落实最新的指南和治疗策略实。同时,武警总医院胸痛中心也和其他医院胸痛中心协作,争取构成多个胸痛中心的协同模式,进一步改进治疗效率。
可以这么说,在通过中华医学会认证后,我们医院的胸痛中心在不断调整和改进中发展壮大。刘惠亮教授坦言,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胸痛中心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医疗资源紧张、人员配置不足,很多医护人员身兼数职,面临繁重的医疗工作和压力,下一步可能会在人员配置和协作上进一步优化。而且,我们的胸痛中心数据库还有改进的空间,主要是各个关键时间节点的记录和统计分析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区域协同的医院还需要加强合作,保证转诊病例顺利交接。未来,我们会在建设研究型胸痛中心的路子上,继续努力,争取越做越好,不辜负广大患者的殷切信任采访临结束时,刘惠亮教授的话题又回到了这次大会上,他寄语所有的专家学者和参会代表:愿金秋的北京能够给大家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也衷心希望参会代表们能够学有所得。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心血管病学的发展,努力呵护与实现健康心脏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景!
辐射防护培训篇3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辐射防护;实习生;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5(c)-0150-03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CT、ECT、数字减影、核磁共振、超声、放射治疗、医用加速器以及介入性诊断治疗等放射技术已深入到医学诊疗的各个领域[1]。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从种类、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发展,与此同时患者接受放射诊断和治疗的频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医学利益,同时也给放射工作人员带来了潜在的辐射危害[2]。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已成为辐射防护领域影响面最广的重要课题。美国密西根大学已将医学辐射防护课程作为学生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并成立医学辐射防护工程学系来研究和开设相关课程[3]。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辐射对医务人员的影响研究,《放射性肿瘤判断标准》(GBZ97-2002)等标准的颁布,对放射工作人员中发生的恶性肿瘤源自辐射的病因做出的判断具有法律效力[4]。但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对射线的危害意识薄弱,没有严格按照放射防护规章制度操作,在辐射源操作过程中怕麻烦而不佩戴或少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从而受到过量照射等情况时有发生,放射工作人员存在比较严重的健康隐患[5]。为此,本次研究探讨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提高辐射防护意识,为促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2011~2012年在西双版纳州某医院实习的218名医学影像学实习生,平均年龄(23.8±9.7)岁,其中男生104名,占47.71%;女性114名,占52.29%;本科99名,占45.41%;专科119名,占54.59%。
1.2研究方法
对该院全体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进行普查,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学历等基本人口学信息和辐射防护知识来源、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等调查项目。问卷设计后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修改,在现场调查前进行预调查,调查员经过专家统一培训,统一标准和认识。现场调查时问卷由研究对象填写,共发放问卷224份,回收问卷224份,问卷回收率100.00%,有效问卷218份,问卷有效率97.32%。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二人平行录入有效数据,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有效数据导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α=0.05的检验水准进行统计推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辐射防护知识来源
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有56.42%(123/218)来源于带教老师,55.05%(120/218)来源于课堂学习,31.19%(68/218)来源于课本,20.18%(44/218)来源于同学。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67.68%,67/99),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66.39%,79/119),二者在课堂学习(χ2=11.300,P=0.021)和带教老师(χ2=9.117,P=0.037)这两种知识来源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以回答正确5个问题及以上为知晓,回答正确不足5个为不知晓,本次研究中本科和专科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专科学历实习生,本科学历实习生在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学历实习生,但在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P<0.05)。见表2。
2.3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分析
以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为因变量(不知晓=1,知晓=0),以性别、学历、民族、知识来源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生(OR=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本科学历(OR=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0.663)是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见表3。
3讨论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对其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规定新参加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要进行放射防护的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放射工作证才可从事放射性工作。所以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师不仅要懂得自身的安全防护,而且还要懂得对患者的防护[6]。本次研究提示,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56.42%)和课堂学习(55.05%),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带教老师的讲解和课堂学习是影像医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的主要来源,课堂学习是理论知识的来源,带教老师在医学实践中的讲解是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研究显示,放射防护课程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存在着内容繁多、学时少的特点,这在无形中使医学生产生“非主科”意识,认为放射防护课程是教学大纲“要我学”,而非“我要学”,在潜意识中影响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就更需要带教老师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加强辐射防护的健康教育[7]。
本科实习生和专科实习生的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说明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对辐射防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习生对诊断、治疗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等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原则知晓率高于专科生。同时,本科实习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辐射防护专业的知识掌握程度比专科生全面,需要加强专科学历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但在操作前穿铅衣,戴铅帽、口罩、橡皮手套,穿专用鞋,防止污染日常衣物和头发以及吸收放射性气体,严禁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物和存放食物,以及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认真准备,熟练操作,合理应用时间、距离、屏蔽三种防护手段、降低辐射量等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实践操作中基本的、常规的辐射防护知识有所忽略,需要带教老师强调。二者在辐射来源、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4792-84)以及人体接受过量辐射可以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或畸形变不可逆的辐射损害等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三方面的知晓率均不高,也需要加强学习。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说明男生与女生相比对自身健康不够关注,对辐射防护的意识有待提高。本科学历(OR=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0.663)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说明本科生相对专科生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的更为全面,需要加强专科生的健康教育,同时说明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的健康教育对实习生加强辐射防护知识有重要的作用,每一位带教老师都要积极主动地对实习生进行辐射防护教育,增强辐射防护意识,促进健康[8-10]。
[参考文献]
[1]强永刚.医学辐射防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3.
[2]陈福华,袁建华.放射科减少X射线辐射的措施[J].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7-418.
[3]廖永华.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4]汪莹.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广东科技,2009,(16):101-102.
[5]何祥金,陈劲,魏江涛,等.内江市放射工作人员过量照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9-420.
[6]强永刚,林伟,廖永华,等.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J].2005,4(2):113-115.
[7]陈渝,高加蓉,郎朗.临床放射物理与防护的教学难点及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99-113.
[8]邬仁会.临床核医学辐射的防护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935-936.
[9]李明,李新明,李玲,等.某医院核医学影像检查医护人员的辐射评价与对策[J].中国辐射卫生,2009,18(2):177-178.
辐射防护培训篇4
一、核子秤装置概况
我公司目前拥有核技术应用项目1台DF5500型核子秤,安装于一期选矿厂磨选车间,主要用来对皮带输送带上的铁矿入磨量进行计量。此台核子秤由丹东东方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其中含有1枚铯-137放射源,源的出厂活度为1.48GBq(2018年8月22日出厂)。该项目的总投资为25万元,于2018年9月13日通过福建省环保局审批,项目于2018年12月投产试运行,2018年2月13日取得福建省环保局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证书编号:闽环辐证[00036]).
二、辐射安全防护设施方面
137Cs属于密封放射源,放射源安放在铅罐内,使用方式为非接触式测量,放射源(包壳)没有与被测物料直接接触,也不会造成放射源损伤。在铅罐表面和磨选车间传输带均已放置了醒目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三、管理措施方面
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1号令)的要求,公司已配备一名具有本科学历的安全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核子秤工作人员均参加了省环保厅举办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并持证上岗;定期监测辐射防护效果,确保核子秤安全运行。对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上岗前健康体检,上岗后定期体检。
与此同时,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核子秤安全管理制度,其中包含了《放射防护人员岗位职责》、《核子秤维修制度》、《核子秤安全操作规程》、《环保标准、放射性同位素装置安全防范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四、应急救援方面
为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放射事故,确保有序地组织开展事故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事故和紧急情况造成的影响,避免事故蔓延和扩大,制订了《核子秤放射源泄漏应急预案》,明确了可能发生事故应急处理的职责、组织指挥、工作程序,做好各项预防措施,做到安全与操作并行。
五、档案管理方面
辐射防护培训篇5
关键词:X射线;探伤机;危害;防护;管理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与影响下,现代工业产业的生产形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被应用到了工业生产当中,这显著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但任何的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例如X射线探伤机虽然能够提高缺陷和故障诊断的效率与准确性,但是X射线辐射却会对人的健康、安全带来影响和危害,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要做好对X射线探伤机的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
一、工业X射线探伤机的工作原理与危害
(一)工业X射线探伤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目前,工业生产过程当中所使用的X射线探伤机主要由高压电源以及X射线管两个部分组成,而X射线管的组成也包括两个部分,它们分别是被安装在真空玻璃壳中的阴极和阳极。阴极是灯丝,材质是钨,具体的安装位置在聚集杯中。在通电的情况下,阴极灯丝便会被加热,这个时候就会“蒸发”出电子,在聚焦杯的作用下,电子被聚集成束,并直接射击嵌在铜阳极的靶体,由于高电压的作用,所以此电子的射击速度非常之快。被射击的靶体主要由钽、金、铂、钨等材质制成,这些材质原子序数较高、难熔,在电子的高速射击之下,便会产生X射线,用X射线来对被检件进行照射,便可使胶片感光,最后在胶片上显示出被检件的具体内部情况,如缺陷和故障的分布、大小、种类等等。
(二)工业X射线探伤机的危害
X射线探伤机在工作过程当中会发出X射线辐射,少量和短时间的X射线辐射并不会对人的健康、安全带来多大的影响,甚至可以用来临床诊断疾病。但如果长时间暴露在X射线的辐射当中,人的健康、安全就会受到严重的危害。人类机体暴露在X射线下,不论是组织细胞还是体液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并发生明显的变化,如在电离辐射的作用影响下,组织中的细胞会被灭活,发生造血组织损伤。具体来讲,X射线对人体所带来的危害,与其照射的具体部位、面积、剂量以及组织细胞对X射线的敏感率等诸多的因素有关,一般来讲可能造成放射反应、非照射急慢性放射病,主要的症状包括血象异常、头痛、皮肤损伤以及恶心、呕吐等,如果情况严重的话,甚至还可能会出现皮肤癌、放射性白内障以及白血病,这对人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危害是相当大的,因此做好对X射线探伤机的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工业X射线探伤机的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
(一)工业X射线探伤机的辐射防护
1、固定式探伤作业时的辐射防护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当中,X射线探伤机只有在工作运行状态下,才会真正产生X射线,所以只要在其工作运行中,它就会给作为的人造成X射线外照射。在固定式的探伤作业当中,如果如果有人员误入、滞留在探伤室内,或是探伤室的门-机联锁失灵,均可能带来严重的大剂量受照事故[1]。一般情况下,要在固定式探伤作业当中进行辐射防护,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遮挡屏蔽物、增大防护距离以及缩短接触时间等,其中最为理想的措施便是建造一个安全的探伤室,以抵御探伤机在运行过程当中所产生的X射线辐射。在探伤室的建造过程当中,必须要确保探伤室防护门、屋顶以及四周屏蔽墙的厚度达到防辐射的基本要求,同时要贴示相关的辐射警告标志,在室内外门口安装工作状态指示灯,为工作人员提示探伤机的工作状态。最后,探伤室的防护门应当采用门-机联锁安全装置进行控制,即只能在工作人员进入探伤室并关闭防护门之后,探伤机才能开始运行,一旦防护门打开,探伤机便立即自动停止运作。
2、移动式探伤作业时的辐射防护
开展移动式探伤作业时,应根据现场情况使用X-γ剂量率巡检仪进行辐射防护“三区”的设置。将探伤机周围辐射剂量率大于15μGy/h的区域设为控制区,辐射剂量率小于15μGy/h,大于1.5μGy/h的区域设为监督区,监督区以外的区域为“非限制区”[2]。在控制区和监督区边界设置清晰可见的“禁止进入放射性工作场所”或“当心,电离辐射”等警示标识。探伤作业前,工作人员应进行清场,确保没有人员在探伤作业控制区内。探伤作业过程中还应安排人员在监督区警戒线四周进行巡视警戒,以防公众误闯入警戒区内发生人员受照事件。探伤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应佩戴个人剂量计接受剂量监测,并且应随身携带便携式报警仪。探伤作业期间禁止非放射工作人员进入探伤控制室内或监督区内。
(二)工业X射线探伤机的辐射安全管理
企业方面,应当加强对X射线探伤机的辐射安全管理,具体的管理措施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操作规程”,明确X射线探伤机的安全操作方式,并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够清楚的掌握并落实;第二,要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除了要对一线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予以明确之外,同时还要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予以明确,要从上至下在企业中形成明确的责任体系,确保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得以落实;第三,制定科学的“检查与维护制度”,对探伤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维护,确保探伤机的状态良好;第四,制定合理的“保卫制度”,对设备的保管和存放作出具体规定,禁止射线装置与易燃、易爆和强腐蚀物质混放,并设有专职仓库保管员,实行出入库登记制度等;第五,制定“人员培训计划”,从事探伤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辐射防护培训,经考核合格和体检合格后,方才能持证上岗;第六,制定“辐射事故应急措施”,包括应急组织、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三个部分。在应急组织中明确企业法人是辐射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明确事故时组织机构中各成员的姓名和24小时联系电话以及环保、公安等管理机构中事故报告部门的负责人和24小时联系电话,在应急准备中建立工作人员日常培训和演习制度,在应急响应程序中根据X射线探伤机在工作状态时可能产生的事故,规定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理措施[4]。
三、结语
目前,X射线探伤机已经在机械、化工、石油、造船等工业行业及对应的质检工作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但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健康、安全方面的危害,为此我们必须要做好X射线探伤机的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工作,增强其在使用运行过程当中的健康性、安全性,实现健康生产、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黄德强.工业探伤机在野外作业中的辐射防护距离探讨[J].干旱环境监测,2011,03:178-180.
[2]刘保杰,王思力.无损检测用探伤机厂房辐射防护计算软件的开发[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1,00:165.
辐射防护培训篇6
[关键词]高校;核专业;辐射安全;管理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170
[中图分类号]X322;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239-02
近年来,由于中国核电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内高校核专业开始复苏。原有核专业的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原先没有核专业的高校也纷纷开设与核能核技术交叉的新专业或专业方向。作为核专业基础实验条件的放射源与射线装置,越来越多地进入各大高校的核专业实验室。多数核专业实验室面临放射源与射线装置数量多、射线种类复杂、放射源使用频繁、管理人员(教师)组织性弱、使用人员(学生)流动性强等问题。同时,环保部门近年来对于辐射安全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高校核专业实验室的辐射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要确保实验室的辐射安全管理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降低辐射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辐射安全管理体系。一个完整有效的核专业实验室辐射安全管理体系应当包含以下九个方面内容。
1良好的实验室规划设计
1.1实验室布局规划
核专业实验室应当从辐射安全的角度,对所有存放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房间布局做一个合理的规划。从使用方式的角度可以将核专业的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分为“固定式”和“可移动式”两大类,如表1所示。“固定式”放射源与射线装置通常体积较大、射线较强或者有特殊的屏蔽要求,使用时无法移动,一般放置在不同的房间。这些房间的布局在规划时应当相对集中,这样方便统一配备安防系统例如监控、门禁、防盗系统等。“可移动式”放射源与射线装置通常体积较小、射线较弱、屏蔽要求不高,可以移动使用。这一类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可以建设一个专门的“源库”统一存放,便于管理。无论是存放“固定式”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房间或是存放“可移动式”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源库”,在做布局规划时都应选择整个建筑中公众滞留时间相对较少的区域。“源库”的选址同时应考虑靠近放射源的使用场所,以降低放射源运输的安全风险。
1.2屏蔽设计
在采购放射源与射线装置时严格履行环保部门的环评和验收手续,可以保证其屏蔽设计达到要求。但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源库”中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种类和数量会随着专业发展不断增加,在进行“源库”的屏蔽设计时应考虑到将来可能采购的所有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种类以及最大活度。在此基础上还应余留一定空间,用于不可预料的“源库”屏蔽改造。
1.3安防系统设计
所有存放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房间应当有完整的安防系统,包括“人防”、“物防”和“技防”。“人防”指所有房间应处于安保人员的巡视范围内,并且做到定时巡视。“物防”指符合安全标准的防盗门、防盗窗。“技防”指监控、门禁、红外报警、安全联锁等技术安全手段。
2专门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
核专业应当建立系一级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例如,辐射安全领导小组。辐射安全领导小组应由系主任担任组长,实验室主任担任副组长,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一线操作人员或管理人员为组员。辐射安全领导小组的职责主要为以下三点:制定系一级的辐射安全规章制度并保证实施;定期组织辐射安全检查并确保整改要求的落实;负责辐射事故的应急处置。
3专业的人员资质及培训
3.1人员资质
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一线操作人员或管理人员应当为教师或专职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并具备一定的核专业知识背景及工作背景。本科生或研究生因其流动性大且与学校不存在雇佣关系,只能协助管理,不适合作为唯一的管理责任人。
3.2外部培训
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一线操作人员或管理人员上岗前应参加环保部门组织的放射性操作人员培训并取得证书,做到持证上岗。证书到期前应参加复训,保证证书在有效期内。
3.3内部培训
核专业实验室应定期组织辐射安全相关人员进行内部培训,以掌握最新的辐射安全法规和要求。内部培训应当有培训内容记录、培训后考核记录及培训效果反馈。
4严格的使用申请与登记制度
4.1“固定式”放射源与射线装置
每一个“固定式”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应指定专门的教师或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学生需要使用时应提供由导师签字批准的申请单,申请单的内容应包括“样品名称”“样品数量”“用途”“预计使用时间”“学生姓名”等信息。简单仪器可以由学生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复杂仪器应由管理人员进行操作。“固定式”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使用应有使用记录,使用记录应包括“使用人姓名”“导师姓名”“样品名称”“样品数量”“开始使用时间”“结束使用时间”等信息。每一次使用记录需有使用人和管理人员签字确认。
4.2“可移动式”放射源与射线装置
所有“可移动式”放射源与射线装置未使用时均存放于“源库”。“源库”由专门的教师或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管理,遵循双人双钥匙的管理原则。学生需要使用时应提供由导师签字批准的申请单,申请单的内容应包括“核素名称”“领用数量”“用途”“预计使用时间”等信息。“可移动式”放射源与射线装置进出“源库”时应有领用与归还记录,记录应包括“领用时间”“核素名称”“领用数量”“编号”“用途”“归还时间”等信息。每一次领用和归还需有领用人和保管人签字确认。
4.2.1完备的辐射防护用品
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一线操作人员或管理人员应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防护用品包括辐射监测仪、报警仪、个人累积剂量计、工作服、手套、防护服等。
4.2.2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
应对所有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一线操作人员或管理人员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应包括个人信息(如“姓名”“岗位”“工作年限”等)、个人累积剂量值、体检报告以及职业健康评估报告。其中,个人累积剂量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测。体检为每年度卫生部门组织的放射性操作人员专门体检。职业健康评估报告为核专业内部根据个人累积剂量值和体检报告结果做出的综合性年度评估。
4.2.3定期的辐射环境监测
对“固定式”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存放地点以及“源库”应当定期进行辐射环境监测。辐射环境监测分为外部监测和内部监测。
4.3外部监测
外部监测即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环境监测,包括辐射环境、土壤及可能涉及的三废排放,监测结果必须有正式的书面报告。
4.4内部监测
内部监测由核专业内部的辐射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对辐射环境进行监测。一般根据监测方案使用辐射监测仪器检测各个监控点的辐射剂量。内部监测所使用的仪器应当经过计量部门校准并在有效期内。内部监测应做好记录并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
5充分的事故应急准备
5.1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
应估计核专业实验室所有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针对每一种可能性制定出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应急行动小组成员的联系方式及分工、应急行动的步骤、上级主管部门及外部救援的联系方式等。应急预案内容应定期进行修订,以更新应急联系方式以及加入新的法规要求。
5.2应急物资
应将应急物资存放于专门的储物柜。应急物资应包括应急预案的副本、伤员急救药品、应急需要的工具、事故报告的表格、文具等等。
5.3应急预案的演练
应定期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演练方案及报告应做记录。
6多层次的辐射安全检查
核专业实验室内部的辐射安全检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日检、月检和半年检。日检即每天一次由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一线操作人员或管理人员对所管理的放射源或仪器进行检查。日检项目应包括“台账”“使用记录”和“安保设施的工作状态”等。月检即每月一次由辐射安全领导小组副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对所有放射源与射线装置进行检查。月检项目应包括“上一次整改的落实情况”“台账”“使用记录”“安保设施有效性测试”等。半年检与月检项目相同,区别是由辐射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带队进行检查。所有检查以及后期的整改情况应有记录。
对照以上九个方面内容可以初步建立起一套高校核专业实验室的辐射安全管理体系。辐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运行和改进的具体方法可以参照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ISO9001中各项要素的具体内容。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辐射安全管理体系必然有助于提高高校核专业的辐射安全管理水平,有利于核专业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S].2003-1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S].2005-12-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S].2011-05-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