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民风作文(6篇)
民俗民风作文篇1
关键词: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习惯法;国家制定法
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出发,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不因为某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歧视或侮辱他们;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或保持,必须让该民族的群众去选择,其他民族或个人不应强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别的民族,更加不能以个人主观的好恶去看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有关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
一
、民族风俗习惯概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是在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在民族生存环境中,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民族长期传承和广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行为方式必然相沿成习、代代相传,必然为众人所用而广泛普及。
只要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标准和宗教观念等。某个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着民族的标志。在民族的相互往来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看待。
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风俗习惯也在变化,然而,风俗习惯的变化常常滞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呈现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经常会滞后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地反映着某个民族的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法律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无论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其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本质上是坚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反映,侵犯民族风俗习惯,就意味着践踏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任何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常常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理解为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蔑视,理解为对本民族的歧视。所以,各种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能够促进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很多民族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多是以讲故事和唱山歌的口头文学形式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而且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还有一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饰、建筑和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万别的民族风俗习惯,才构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民俗民风作文篇2
维吾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信奉伊斯兰教,新中国成立后,也就随之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译为团结”或联合”。
维吾尔族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三十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要穿新衣服,戴新帽子,相互拜节祝贺。肉孜节过后的第七十天是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有经济条件的人家要宰羊,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
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维吾尔族那里,不论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花帽有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花帽可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丽的标志之一。
民俗民风作文篇3
关键词:新疆;旅游资源;民俗旅游;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2-0012-03
新疆幅员辽阔,地貌奇特,少数民族众多,浓郁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构成了极富魅力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民俗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将民俗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充分发挥民俗旅游在促进新疆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提升新疆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最佳途径,也是保护和发展新疆民俗文化资源的有效方式[1]。大力发展新疆民俗风情旅游业对于促进新疆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疆民俗旅游资源分析
1.新疆高品位的文化积淀为民俗旅游提供了可能性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疆形成了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绿洲文化、边塞文化、丝路文化、生态文化为代表的多元交叉文化,浓缩了东西方文明的精华。历史上有众多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共同创造和构筑了独具异彩的西域风情。新疆各族人民在习俗、、民族体育、歌舞艺术等方面各不相同,使得旅游资源具有浓郁而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
各族人民创造的璀璨历史文化,在文学、语言、音乐、建筑上都有经典之作。闻名世界的古典巨著《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是中外学者公认的研究中亚地区政治、历史、经济、文化、语言、文字的重要文献。柯尔克孜族的著名民间史诗《玛纳斯》被誉为民间文学中的奇葩。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吐鲁番的“坎儿井”工程具有很高的水利研究价值,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都对新疆的民俗旅游具有很强的艺术提升性,增加了其历史的厚重感。
2.新疆复杂多样的自然风貌为民俗旅游提供了保障性
新疆具有鲜明的内陆景观和特殊的地理景象,相邻国家众多,国境线绵长,陆路口岸多。由于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大陆干旱区特征:气候干冷,降水稀少,蒸发力强,年温差、日温差极大,降水和气温的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显著。在强烈的风化和漫长的时间的共同作用下,地面沟壑纵横,石层分明,山地波澜起伏,松散砾石色彩艳丽,风蚀风积地貌广布。动植物资源丰富,虽然森林覆盖率较低,只有1.68%,但是草地植被占有优势。拥有许多珍稀物种和特殊动植物,如大肥羊、高鼻羚羊、野骆驼、野驴、罗布麻、枸杞、甘草、雪莲、胡杨林等。
二、新疆民俗旅游现状及问题
新疆的现代旅游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完成“接待型”向“经济产业型”的转变[2]。旅游总收入占新疆GDP的比重逐年递增,已成为新疆非贸易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旅游业正成为新疆重要的支柱产业。
目前,新疆旅行社、旅游星级宾馆饭店、旅游车辆及旅游从业人员显著增加,旅游接待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十二个基本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区,分别是乌鲁木齐民俗风情旅游区、吐鲁番历史民俗文化旅游区、已初具规模的哈密地区风情旅游景区、草原部落特色的那拉提哈萨克草原文化民俗风情旅游景区、多民族相融合的阿勒泰地区民俗风情旅游区、维吾尔族风格为主且最为典型的喀什地区民俗风情旅游区、塔城地区民族风情旅游区、阿克苏地区民族风情旅游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民俗风情旅游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民族风情旅游区、和田地区民俗风情旅游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民族风情旅游区。
虽然新疆的民俗旅游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现阶段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商业化运行过度,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一些旅游区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出现将传统民俗商品化、庸俗化的趋势。以低格调的包装将民俗过度地舞台化或艺术化,失去了原本所拥有的本土气息。一些民间手工艺品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成为批量生产的简单工艺品,丧失了其所蕴涵的民俗文化价值。加之由于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现代文明,都或多或少地对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得一些保护不够完善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遭到破坏甚至逐渐消失。
2.民俗旅游规划相对滞后,缺乏整体性意识,产品雷同性高
表现在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总体规划不足,对民俗旅游相关产业和旅游活动不能提供有效的政策指导,一些地方民俗旅游服务设施不健全。对旅游项目的可行性和竞争力没有实际考察,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严重,民俗旅游产品雷同性高,经济效益低。这些都影响了新疆民俗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3.交通条件落后,制约新疆民俗旅游发展
新疆幅员辽阔,旅游景点分散,交通费用高,旅途颠簸劳累。尽管近年来民航、铁路、公路的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然无法满足新疆民俗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尤其对闲暇时间有限的旅游者而言,计划几天内游完新疆并领略各民族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难度。交通环境已成为制约新疆旅游发展的瓶颈。
4.民俗旅游人才缺乏,旅游业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新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人才出现供小于求的现象,特别是新疆在每年7—11月的旅游旺季,导游人才更是一将难求,而熟悉新疆民俗旅游业的人才更是奇缺。民俗旅游的发展需要一批熟悉民俗文化、懂得旅游经营管理知识的旅游人才,以使旅游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新疆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
三、新疆民俗旅游的发展策略
新疆发展民俗旅游起步较晚,与民俗旅游发展较成熟的云南、广西等省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新疆发展民俗旅游可以借鉴民俗旅游发展较好省区的经验和模式,再结合自身优势,从多方面对新疆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1.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性作用
新疆的民俗旅游业是一个需要众多部门相互联合的跨产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集成产业。自治区各级政府强有力的协调,是新疆民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新疆民间自身发展民俗旅游业的力量还很薄弱,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应从新疆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促进民俗旅游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编制发展战略和规划,引导精品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实现新疆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实现新疆民俗旅游的品牌定位
旅游者造访旅游目的地的最主要动机便是求新、求异地体验异域风情[3]。所以要发展民俗旅游就必须突出当地民俗,深层次挖掘新疆民俗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突出旅游地的独特性,树立相应的品牌意识。新疆地脉、文脉与特色民族差异化旅游资源相对集中,不论是大漠风光、草原景观、绿洲、边塞山川,还是神秘的遗址古国、丝路文化、浓郁淳厚的民族风情、欧亚大陆的中心区位,都体现了“西部奇观”、“西域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要使其成为新疆民俗旅游的主打品牌,必须实现联合开发,以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提升新疆民俗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3.实施区域间协作战略,划分功能区
发展民俗旅游可在新疆各行政区域之间、新疆与邻近省区之间、新疆与周边国家、地区之间采取区域旅游合作的形式,制定整体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不能因行政区域划分而阻断民俗旅游资源的整体性。整体的发展规划可以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避免同类产品的相互竞争,促进各地的民俗旅游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功能区。例如针对新疆资源分布特点,可划分为东疆、南疆和北疆三个民族旅游圈,以期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4]。
4.多渠道筹资,改善投资环境
新疆的自身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然而对一个精品旅游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仅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筹资机制,鼓励个人、集体、企业等各方面参与新疆民俗旅游建设,为改善新疆民俗旅游环境、有效保护新疆优秀民俗旅游资源文化、促进新疆民俗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
5.加大新疆民俗旅游文化宣传
新疆民俗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赏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都很高,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知名度[5]。新疆民俗旅游宣传应充分利用这些知名的民俗文化资源,借助其深厚的历史感来扩大新疆民俗旅游的影响力。对所开发产品的新颖性、独特性和民族文化特色方面要深挖内涵,使所宣传的民俗旅游产品能够让人耳目一新,充分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魅力,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6.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新疆是一个生态承受能力脆弱的地区,荒漠化较为严重,有些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所以在开发民俗旅游时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开展科学考察,合理规划。也可以定期邀请省内外旅游专家考察新疆,让旅游专家和民俗旅游人才结合当地实际,设计规划适合本地民俗旅游发展的合理方案。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中,要使民俗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对民俗旅游资源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民俗文化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中得到保护和发扬。注重从业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民俗旅游文化知识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介绍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了解新疆的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秀兰.大力发展新疆民俗风情旅游之我见[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8,(2).[2]王艳.简析新疆发展民俗旅游的意义及其战略[J].新疆社科论坛,2009,(1).
民俗民风作文篇4
一、桂林市民俗旅游的发展优势
(一)客源优势
桂林市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纷至沓来。根据桂林市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3871.16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3667.84万人次,海外游客203.32万人次。预计2015年桂林市接待旅游人次将超过4000万人次。根据携程旅行网联合中国旅游研究院的2015春节旅游人气排行榜和相关分析报告,桂林入选2015年春节黄金周“国内十大旅游目的地”,排名第十。可见桂林市的旅游业发展在经济下行时期依然有着强劲的吸引力,而大量客源为桂林市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资源优势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桂林市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3.47万人,占总人口的15.47%。桂林市管辖两个民族自治县,15个民族乡,包含壮、回、瑶、苗、侗等28个少数民族。桂林市淳朴的民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成为桂林市发展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
桂林市民俗文化包含市区、各县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俗旅游资源包括民族歌舞游艺、民俗节庆、民族服饰和建筑、社交民俗和民族手工艺六大类。
(三)品牌优势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享誉国内外,桂林山水已成为桂林市的城市名片。桂林市作为我国传统的旅游城市,其旅游发展战略已从传统的山水观光模式转变为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混合多样式发展模式。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及查阅相关文献,认为桂林民俗旅游依托桂林山水的品牌效应,已形成自身独立的旅游品牌,其一是以刘三姐歌仙传说为品牌,以刘三姐相关影视作品风靡全国为契机,逐步发展起来刘三姐大观园、《印象?刘三姐》、大榕树景区(位于大榕树景区的千年榕树曾在电影《刘三姐》中作外景)等旅游产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印象?刘三姐》在国内首创利用山水实景,开辟大场面露天演出晚会的新局面,每晚演出两场,旺季时还会有加演,虽然门票较贵,但几乎场场爆满。另外一个品牌是以龙脊梯田为品牌逐步发展起来的龙脊民俗旅游区。作为旅游品牌的“明星”,龙脊梯田的画面常常出现在电视、报刊和各种广告与宣传品上,成为中国的骄傲。
二、桂林市民俗旅游的发展模式
从民俗文化传承角度,笔者认为桂林市民俗旅游采用了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原生态原真性开发模式,是指直接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民俗村寨或民俗博物馆,将整个村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这种开发模式以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为代表。2011年,该博物馆成为国家文物局命名的首批五个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之一。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村,占地面积289平方米,建筑面积601平方米,展出文物200多件。桂林龙脊建寨自元代始,历史悠久。千百年来,龙脊的壮族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壮观神奇的龙脊梯田风光和古朴独特的民族文化,包括以龙脊梯田景观为代表的山地农耕文化、以干栏民居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寨老制度为代表的民族自治制度文化、以糯米和水酒为代表的壮族饮食文化等,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来桂林旅游的游客。
另一种是文化重构开发模式,包括主题公园、民俗节庆、民俗实景主题剧场三种形式。
主题公园以刘三姐大观园为代表。刘三姐大观园坐落于桃花江畔,占地一百多亩,是初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改建于2001年的主题民俗文化公园。刘三姐大观园于2012年8月10日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西首批民旅风情旅游示范点,是以刘三姐文化、广西壮族文化及民俗民风为主题的休闲游乐场所。
桂林市每个月都有旅游节庆活动,规模较大的民俗节庆旅游活动,主要有资源县河灯歌节、阳朔县漓江渔火节、恭城县桃花旅游节和月柿节。上述的四个节庆民俗旅游活动,除资源县河灯歌节是从传统民俗节日――中元节演变来的外,其它三个节庆活动为加快发展经济,将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或民俗文化活动进行充实、整合而形成的具有本县民俗特色的大型活动。
民俗实景主题剧场以《印象?刘三姐》和《龙脊魂》为代表。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认为《印象?刘三姐》是更为成功的旅游产品。其一在于《印象?刘三姐》是以广西桂林阳朔书童山段漓江两公里水域为舞台,十二座山峰以及天空作为背景,融合刘三姐山歌、广西民族风情与桂林山水等多种元素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而《龙脊魂》是在市区表演,在山水实景上不如《印象?刘三姐》气势宏大。其二《印象?刘三姐》拥有强大的制作团队,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和制作人梅帅元都为业内的领军人物。其三在于《印象?刘三姐》的演职员多为当地居民,他们白天从事日常的农耕、打渔、旅游等活动,晚上参加演出,可以保证演出的原汁原味。
以上两种开发模式并不能截然区分。生态博物馆的民俗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发生着变迁,当地政府、旅游规划单位和居民也会根据游客需求,对民俗文化进行整合重构,探寻民俗旅游新的发展形式;文化重构模式中是以当地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原真性内容为背景进行旅游开发的。纵观桂林民俗旅游的发展历程中,民俗旅游发展使得原本不被当地居民重视的或者是即将消逝的民族文化重又获得勃勃生机,而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也使当地政府和居民更加积极得进行民俗旅游开发,民俗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达到了共赢。
三、对河南民俗旅游发展的启示
第一,桂林目前已形成自然观光旅游与文化旅游相辅相成的局面,因此,河南省民俗旅游亦不可单打独斗,应与河南省的山水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旅游形式相结合,打造丰富多样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第二,不可竭泽而渔,应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始终以民俗文化传承为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民俗文化是根植于普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其传承要依靠民众来完成,因此处理好景区与民众的利益分配问题,旅游收益返于民众,让民众认识到“民俗文化就是金山银山”,促使民众自觉自愿的弘扬甚至重构民俗文化。
民俗民风作文篇5
广西梧州市北环路小学031班冯逸帆
我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我爱广西,爱广西的山、广西的水。
广西有许多处山水城市,有桂林、阳朔、北海、贺州……最能代表这个特点的便是全国闻名、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桂林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便形成了其天然的各种溶洞、清澈见底、水平如镜的漓江、貌似大象的象鼻山。有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激流奔腾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绝的高山梯田……各种天然奇观尽聚桂林,象鼻山,就是桂林的象征,它因山形酷似一头大象。她神奇壮观、形象兼备,鼻脚之间的水月洞就如同一轮临水皓月,构成“象山水月”的奇景,潇潇洒洒。
桂林的山水也是独一无二的。人们常说“人间仙境、梦幻漓江。这话一点也不错。看第一眼漓江,只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清澈而平静。山的倒影再倒映下来,美得无与伦比。漓江是美的,它不会被任何天气影响以至丑陋—晴天,青峰倒影;阴天,漫山云雾;雨天,涟漪圈圈。
我爱广西的景色,也爱广西的食物。
广西有三大名粉:桂林米粉、柳州螺丝粉、南宁老友粉。桂林米粉以爽滑而闻名,桂林米粉入口香,爽滑,细嫩,容易入味;柳州螺丝粉和南宁老友粉都是以辣闻名,辣让食客更有胃口,为食客增加了食欲。
民俗民风作文篇6
马嵬驿坐落于陕西省兴平市,是唐代朝廷用来传送文书和军事情报等来往官员用来饮食、住宿、换马的场所,是古丝绸之路、唐朝古墓旧道、秦国到蜀国通道上的重要驿站。公元756年,安禄山反叛,唐玄宗在万般无奈之下,赐死杨贵妃。从此,贵妃长眠于马嵬坡下。
马嵬驿区域性人文特征及民俗艺术表现形式
1.区域性人文特征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是以汉族居民为主,生活中的主食是以面食为主,大米、大豆等为辅。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古代的民居的屋顶主要以泥土,干草,青瓦等为原材料,屋内有用以防寒保温的土炕,也有人在窑洞栖身。现在民居是以砖墙、瓦房和楼房为主。过去,马拉车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而现在是以公交车、私家车为主。
2.区域性民俗艺术表现形式
马嵬驿民俗艺术产生的根源有:历史典故、传统道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但马嵬驿兵变在这其中传播最为广泛。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包含有关中农民画、剪纸、窗花;表现农忙劳动产生的民俗艺术形式有版画、泥塑;表现风俗习惯的表现形式有陕西十大怪泥塑、剪纸、版画。
马嵬驿民俗图案与现代审美观念
1.马嵬驿民俗图案
马嵬驿民俗图案在马嵬驿风土人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马嵬驿民俗艺术有着他独特的传统文化元素及文化魅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民俗图案反映着该地域不同时代人们流传下来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审美趣味性,它是马嵬驿风土人情的象征,是民俗文化的积淀,是马嵬驿民俗艺术的精华。它也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现代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现代审美观念
大众在创建视觉元素、识别视觉语言、接收视觉信息的过程中受到了现代审美观念的影响。清晰准确的现代视觉识别语言是现代媒介传播的保证。马嵬驿民俗文化艺术有其独特的设计元素,视觉传达形式以及多姿多彩的文化传播途径。而它为推动现代视觉艺术鉴赏的多方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现代化的、民俗化的视觉艺术传播资源。
马嵬驿民俗艺术如何适应现代审美观念
1.马嵬驿民俗艺术的特殊性
马嵬驿民俗艺术以特有的姿态成为了关中文化的一个符号,由关中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特点形成了既包含历史文化古韵的古典文化符号,然而又异于其他地区民俗艺术,它结合了三秦人民的粗犷、豪放与质朴的特点,将古典艺术与创新造型进行了有机结合。马嵬驿民俗艺术高度体现了古代深厚的文化底蕴。马嵬驿风俗艺术创作者通过缔造文化符号来表现其创新观点,通过这些符号用以体现关中风俗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关中历史文化内涵。
2.民俗艺术在传承中需融入现代审美观念
现代审美观念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与新时代人的生活习惯、气候变化、文化传播、经济发展等因素相互撞击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观念。发展中的当代艺术,必须有独特的文化特性,它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这是现代审美所必备的条件。具有传承性的、独特的文化特色演化而来的审美理论,才会具有传播的力度和比较深远的社会影响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具有历史文化的延续性,现代设计应借助民俗艺术的特殊性和延续性,尊重历史、紧跟时代,才能具有促进民俗艺术发展的动力。马嵬驿民俗艺术可以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概括提炼而获取的符号元素进行设计并进行广泛的传播,以产品与其包装承载历史的文化,将产品包装与民俗艺术设计符号紧密结合,演化为民俗化、现代化的形态,成为民俗文化个性推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马嵬驿民俗文化的传承、整合的过程中显示了极强的传递信息功能。马嵬驿民俗文化既有纵向的传播功能,又有横向扩展的功能,与现代文化碰撞,不断的传承、发展、演变。马嵬驿民俗文化产品及商品的包装作为马嵬驿文化传播的一种外部力量,虽然并没有自觉地站在文化和精神高度去认识这种传播作用及其所带来的文化意义,但是却客观上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深层次的进入人们生活,改变其精神文化风貌,甚至有影响整个社会文化建构的作用。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