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风俗作文()(10篇)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篇1
逛花街,是广州市民过年的传统习俗。今年大年三十,我们吃完了团圆饭后,一家三口来到了越秀区的西湖路花市逛花街,体验一下热闹的过年气氛。
走进花市,通往花市的大牌坊已经让人眼前一亮!两边牌坊有一对对联。顶上横写着”越秀西湖花市”几个醒目的大字,上面还挂着很多大红灯笼,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光芒透过灯笼罩着灯笼的红纱,射出昏暗的红色灯光,射到了地面上,成了不经意间的“投射灯”。灯笼上面还有几条拱形光柱,光柱里面还有水在不停的流动呢!牌坊前面还有两只大大的幸福兔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呢!
走入牌坊内,人来人往、人声鼎沸的西湖路花市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很快就融入到欢乐的人群中。我们看见路边有许多花档,鲜花鲜艳夺目,美丽极了,那里简直就是花的海洋,各式各样的鲜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你看,水仙花正含苞欲放;各色菊花仰着灿烂的笑脸;百合花在低头私语;一阵阵芳香味扑鼻而来,吸引了许多顾客来买花,花市除了鲜花外,还有许多盆桔,桃花和工艺品等,多么艳丽;多么魅力四射!周围许多人的手里都举着漂亮的风车。我也不落后呀,也赶快去买了一个大风车,风车的页片五颜六色的,可漂亮了!一阵风吹过,风车开始转动,发出“呼呼”的声音,寓言在新的一年里,它会给我们带来好运气的!
不知不觉已经是一点多钟了,于是我们一家依依不舍地回家了,今夜花市中我所看见的鲜花令我难忘,我真高兴,因为逛花市既让我大开了眼界。我要把买回来的花布置在家里的客厅里,使它生机勃勃,多么有新年的气氛啊!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篇2
从战国始,除夕吃饺子的习俗,大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灯前,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天山地下,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共享天伦、其乐无穷之趣。
《燕京岁时记》记载过年吃饺子的情形:“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面做饺而食之,谓之‘煮饽’,全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示顺利,
家人吃得者,则终岁大吉。”如今,人们已不信这些了。不过,还有人家在饺子里放上糖块、花生仁等,吃到糖块象征生活甜蜜,吃到花生仁祝愿长寿(花生名长生果)。除夕之夜这顿饺子全家都要吃,谓之曰“岁饺子”、又叫“团圆饺子”。
古时,称饺子为“馄饨”、“水角”、“角子”、“扁食”、“煮饽”、“银元宝”等等。
《广雅》记载:那时的饺子叫“馄饨”,形状如饼,到了北齐,形状与以前的就不同了。颜之推谈到:“今之馄邬,形如偃月,形状与现时无异。”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书中,也有记述:“凡御宴至第二盏,多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那时御宴上的饺子是“双峰”的,形状与现时的不同,可能是宫中的特制,与民间的形状不一。经过2000多年的变革,形成了今天这个样儿。
据近年考古发现,在新疆吐蕃的塔那北地区发掘出的唐代墓葬里,发现木碗里有饺子的遗存,其形状与现在的一样,这表明,在当时人们食用的饺子已经传到了中国的边疆地区。
北方人都爱吃饺子,把饺子当做佳肴,多有敬人之意,逢年过节,迎宾送亲,总要包饺子。春节、除夕、初一、初五、全家吃饺子,喜庆团圆。辞旧迎新,预祝新的一年幸福、快乐、平安、顺利。北风东渐,上海街上开了许多饺子店,上海人对饺子也感兴趣了。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篇3
每年过年,爸妈都会带我和妹妹回老家云浮,——。在我的印象中,我父亲经常回他的家乡,他谈论他家乡的各种事情。在父亲的耳目下,我开始对云浮风俗产生浓厚的兴趣。
今年春节,我们再次踏上了回老家的旅程。前些年回家的路上,我睡在车里。今年不行,因为我想看看家乡有没有变化。回到家,我找了个机会问爷爷奶奶老家的情况。奶奶告诉我,老房子没有现在这么现代化。这是一套老式的四居室公寓,门口有两个房间,一个用于厨房和餐厅,另一个用于浴室,一个用于杂物室,最后一个用于房间。中间是客厅,大厅的地板上有一个方形槽。屋顶上有一个方形的开口,让阳光投射进来,而在雨天,雨水被带进来,用水槽排到地上。外墙为青砖,耐用美观,屋顶铺瓷砖,整个小屋温暖结实。
第二天,我们一家人去老家以前的小屋祭祖。我发现老房子中间也有个槽。抬头看,正好和屋顶上的嘴相连。除此之外,我还听了奶奶的其他风俗习惯。比如广州端午节的时候,总有人做粽子,云浮也不例外。家人朋友互相送粽子,家家打扫卫生。把艾蒿和菖蒲挂在门边,可以驱邪灭蚊。
云浮每年都举行盛大的佛教大会,纪念禅宗六祖慧能。每年2月8日、8月3日都会举行大型纪念活动。“为什么一定是这两天?”我问奶奶。奶奶笑着回答我:“二月初八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生日,八月初三是六祖慧能大师的忌日。”听了奶奶的话,我恍然大悟。
爷爷奶奶讲了很多云浮的故事和习俗,我越听越感兴趣。在感叹云浮变化的同时,也觉得家乡的乡亲们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大家都自觉遵守家乡的习俗。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篇4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如《山东民俗·重阳节》介绍,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九九重阳,阳气旺盛才酿得出好酒。每当烤出初酒时,老板在贴“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香烛,摆供品祈祷酿酒顺利(见《中国民俗采英录》)。在湖南宁远,每于九月九日“竞造酒,日重阳酒”。这些风俗说明,重阳与酒的关系极深。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篇5
中国地大物博,在这山川海势的阻隔中,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我知道的风俗是我家乡最热闹的一种风俗,即庙会。
每年到这个时候,人们都往这一个地方赶去,庙会的形式很多,里面的活动也很多。去年的时候,那一条街道上都挂上了热闹的彩灯。晚上的时候也是人最多的时候,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是最正确不过的了。
在庙会上,会有唱大戏的,很小的时候,我就听不太明白,他们唱出来的戏词是什么,但是这到也不妨碍我去看大戏。因为我看大戏,看的主要还是他们的装扮,以及他们脸上的表情还有动作。现在很多年过去了,庙会上唱的大戏依旧没变,但我变了,我能够从中听出一种文化的'底蕴来,那是一种在历史的光流中磨砺出来的魄力,有着吸引着人本事。这时的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就算我以前听不懂,却依旧觉得很有趣。
庙会上,还有玩杂耍的,这些杂耍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只有有杂耍的地方,保准就会围上一堆人。人群推攘着,人们伸长脑袋观望着,光这一幕就能知道这有多受欢迎了。
我参加过庙会好些次,不过要说起印象让我最深刻的一次还是在前年。这次让我印象深刻不是因为庙会有多么的精彩,而是因为,我一家子人居然将时间给记错了。
那一天,我们兴高采烈的往目的地而去,可是到达的时候街道上一点都不热闹,只有偶尔的几个行人。当我们疑惑着向别人询问的时候,才知晓,原来庙会还在几天后呢。虽然有些失望,但是这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感情。我们这儿的庙会是一种传承,庙会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了大众。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篇6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大风大雨,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的节日,随之变成了习俗。
下面我就谈谈中国的春节、中秋节。
春节在中国人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它也是所有节日中规模最大、礼仪最多的一个节日。
春节又叫做过年,是新一年的开始,都说新年新气象,而且形容新年的词语也是举不胜数,新年更是新目标实现的开始。
过年的时候,即使是在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回来跟家人团聚,过一个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年。
那时候过年,小孩子是最开心的,因为不但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还可以穿到漂亮的衣服,更重要的是可以拿到压岁钱。
我记得小时候,我是最愿意过年的了,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每天都是过年那该有多好啊。
在过年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打扫卫生,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收拾的整整齐齐。到了晚饭的时候,是很丰富的,一家老少就围在桌子旁吃饭,晚饭过后,大家就出来放烟花,一起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片祥和的景象。
当然除了这些,过年包饺子是不可缺少的了。过年的时候,我们都会包饺子,还会将洗干净的硬币放在饺子里面,谁吃到了,谁这一年就有福气了。一边包饺子,一边聊着这一年发生的一切喜事。我们小孩子不会包,就在旁边看着。等不及就拿烟花到外面去放,那时候天还没有黑,我们就在等,天一黑,我们就开始放烟花。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希望中国的春节会越来越好。
中秋节也是中国比较重要的节日,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中秋节是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前几天,爸爸妈妈都会去买各种各样的月饼,有莲蓉的、蛋黄的、五仁的,我最喜欢吃五仁了。
中秋节晚上,全家人就会出来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的,圆就代表着团团圆圆。中秋节还会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比如说玩花灯,那时候玩花灯没有元宵节那么热闹,那时就在邻居之间、儿童之间玩的。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篇7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各种传统节日和风俗已经开始逐步淡化,到现在为止,已经在很难找到某种典型的社会风俗了,唯一保留健全的恐怕就是新年前后的那些事儿了。
家乡的人们似乎早就对新年有了一个默认的法则:一到新年,无论身在何处都要想方设法与家人团聚。这很好,也很对。终日忙于工作而忽略亲情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我们毕竟还是有这么一个新年,它给了我们一个放松自己的理由、给了我们一个回家看看亲人的理由、给了我们一个回家让亲人看看的理由……
等到亲人们都回得差不多了,也就正好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就是“祭灶”,又俗称“小年”。我们那儿有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因为“祭灶”与“鸡罩”谐音,所以在家过这个节日据意味着自己被“罩”住了,永远也不回离开这个家。
接着就是腊月二十七普通话考试。我们那儿有一句谚语有道:“二十七,越洗越精气!”因此这一天最主要的就是卫生工作:洗澡、刷完洗盘子,当然,还要对整个居室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
前面所有的仪式都在等待着一个结果,那就是――除夕!中午简单地吃过午饭后全家就开始忙了起来,大人们在张罗着年夜饭,孩子们则兴高采烈地贴起了春联、玩起了鞭炮……忙活了大半天终于到了点炮的时间,一阵电光雷鸣之后全家老少纷纷进屋入座。上至爷爷奶奶,下至孙儿孙女都是这一天的主角,好一派三世同堂的景象!
除夕之后就是新年了。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家都纷纷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恭贺新春。我们那儿在新年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在新年期间不能说脏话、更不能动手打人。这可把孩子们乐坏了,接受了父母一年的“压制”,现在终于可以“释放”一下了!而此时的父母对孩子只能是和颜悦色,即使孩子的行为过激,做父母的也不能太过严厉。我想,这可能是孩子们喜欢新年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吧。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篇8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过年了……除夕之夜,好热闹啊!人们忙得不亦乐乎,贴了对联又挂年画;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像在锅里炒芝麻似的接连不断;“啪啪啪”的焰火声就像天安门举行盛大的庆祝会似的。它们穿过了大街小巷,穿过了高楼大厦,把漆黑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昼,到处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景象。盼呀盼,重要把春节给盼到了。那么春节有什么习俗呢?赶紧去找一找吧!“哇,好香啊!”我刚想走出去,却被香味吸引了回来。一瞧,原先是奶奶在煮馄饨,我赶紧跑进厨房,问道:“奶奶。这天我们为什么要吃馄饨?”奶奶说:“在除夕夜10点的时候都要吃馄饨,就叫“饺子”(交子)。庆祝新旧交替,子时来临!还有,就是馄饨和“馄囤”谐音。浴室五谷丰登!”哦,我明白了,找到了一个习俗——“吃饺子”!走出家门,我看见了一条金龙在不断翻滚,原先是舞龙大拜年呀!瞧,金色的巨龙在舞龙队员手中不断变换造型:滚龙、盘龙,龙身随着龙头起伏,摇头摆尾漂亮极了!呵呵,这么重要的习俗,怎样能忘记?又找到一个习俗——“舞龙”。
捏糖人儿是民间传统的绝技,已很少见了。这玩意儿不仅仅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小朋友见了都喜欢,因为平时见不到,一旦见着了就不肯走了,不是缠着大人买就是跑回去要钱,实在没有钱了就眼巴巴的围在一边,手指含在嘴里,盯着这糖人是怎样变出来的。这时捏糖人的师傅用一个小铲取出一点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迅速捏出要做的人物大体形态,然后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里,再用力一吹,稍过一会儿打开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出来了。晚上,原本寂静的天空一下子明亮热闹了起来。一道道托尾巴的火光冲上了天空,轰鸣的响声中,一朵朵绚丽、迷人的花儿盛开在夜幕中。四下里鞭炮声此起彼伏、龙腾虎跃,令人兴奋。一家人团聚在桌子旁吃着丰盛的晚餐。我们心中都荡出一份温暖、甜美。在这红红火火的大年中,我们很开心的吃着、玩着、乐着。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篇9
结婚是人生中最大的一件事。古时候结婚要坐花轿,而如今改坐轿车了。而且我们家乡的结婚习俗又与众不同,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我们这里结婚一般要四天。在头一天,男方家要准备好菜到女方家吃一顿饭,必须要有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这一天,新娘要等姑妈把酒盖打开,方能倒酒招待客人。晚饭后,男方代表和女方代表要商量结婚的事,等女方长辈同意了,新郎才能做好娶新娘的准备。
要准备迎娶时,新郎要在下午两三点钟,并且是别人家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地去新娘家接新娘。在新娘出家门时要盖盖头,还要打一把红色的伞或黑色的伞,同时,新郎胸前要戴大红花,头上要戴绿帽子。出发了,路远的就坐车,路近的就走路,但有桥的地方不能过。当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前时,要放鞭炮迎娶新娘。
第二天,新郎家就派人到新娘家接新娘的亲戚朋友。而且新郎家要等新娘家的人来了,并且安排在上席入座后才能吃饭。另外,新娘家的人在来的路上要准备好喜糖和香烟,在路上遇到人要分给路人。到了晚上,就是新郎和新娘入洞房的时候了,这时,如果谁拿走了新郎头上的帽子,那么新郎必须要用一包香烟和一包糖才能把帽子换回来。
第三天吃早饭的时候,新娘的姑爹、姑妈、舅舅、舅妈要给客人敬酒和敬烟。新娘家敬几次,新郎家就要敬几次,这样才算尊重。早饭吃完后,就准备回门,回门就是去新娘家热热闹闹地办一次酒席招待亲朋好友。结婚的礼俗结束后,新娘必须在新郎家住够三天,才能回家看望父母。
这就是我们彝家人结婚的习俗,是不是也有一定的特点?要是有机会到彝家做客,请不要错过了。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篇10
一枝红杏沾春雨,两贴春联喷墨香。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一个重要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有许多习俗,例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
扫尘。“腊月二十四,弹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人们还要倒贴“福字”,表示“福气已到”它指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守岁。除夕守岁是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唐太宗李世民曾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着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汗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出门去走访亲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一支红杏沾春雨,两贴春联喷墨香。今后,我要努力学习,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扬名海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