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热点作文

苏格拉底名言收集(4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3-12-18 手机浏览

苏格拉底的作文篇1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清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酷暑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

“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

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叫去,命令他带领四个人去逮捕一个富人,要霸占他的财产。苏格拉底拒不从命,拂袖而去。

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恼怒地把他叫去,不准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说:“你小心点,不要叫我们不得不再减少羊群中的一只羊。”苏格拉底对他根本就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三十僭王”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判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判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拚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作文篇2

他死了。酒杯仍摇曳在他的手中,酒沿杯壁缓缓地流下来,滴滴答答……时间似乎屏住了呼吸,伴着那颗最闪亮的星的陨落,破旧又颓败的牢房里响起了几声抽泣声……

他的死是一个谜,困扰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他的信仰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苏格拉底死了,抱着自己的信仰奔赴黄泉。

他不是国王,不是朝臣,它无需挥舞权杖。作为思想志士,他用唯一拥有的人格与思想,征服了大批的有志青年。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把思想都致力于改造旧思想。他的身躯虽染了世俗,但他的灵魂永远是最纯洁的。是他的灵魂造就了他的伟大,亦是他的灵魂成就了他的死亡。一个人,可以由此得生,又由此得死,堪称伟人。

苏格拉底死了,执着自己的思想饮鸩而死。

他的死是在抗拒整个时代啊,他想以死来批判现实,以死来做最后一次抵抗。在那个专制的时代,在那个思想教育界,没有一个人能像他一样遭受如此多的荆棘和风霜,没有一个人能像他一样宁愿折断翅膀,舍弃生命,也要扞卫自己的思想,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能像他一样取得如此非比寻常的功勋。他仅凭着一支仅有的“金不换”,就在那个无比险恶的战场,建立了超人一等的功勋。

苏格拉底死了,怀着自己的人格飞向极乐西天。

他虽然死了,甚至连一本书也没有留下,但他的思想、他的灵魂,却成为千千万万知识者精神追求的火光。正像精忠报国的岳飞一样,他有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正像深味人间苦辛的鲁迅一样,他有着对理性的渴求;正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一样,他有着对信仰的忠诚。

星星陨落了,但明日的太阳会更灿烂。

苏格拉底就是我们明日的太阳。

本文语言极其精炼,如“正像精忠报国的岳飞一样,他有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一组排比句的运用,用类比写出了苏格拉底虽死犹生;“星星陨落了,但明日的太阳会更灿烂。苏格拉底就是我们明日的太阳。”意境深远。

苏格拉底的作文篇3

人生如梦,是漫长的,也是简短的。当这场梦醒来,人的一生将成为永远的回忆。回过头来,只有在这场梦中努力拚搏。

人生哲理故事:苏格拉底关于人生的教诲几个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苹果树林,要求大家从树林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挑选一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苹果。不许走回头路,不许选择两次。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等大家来到苹果林的另一端,苏格拉底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了。他笑着问学生:“你们挑到了自己最满意的果子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回答。苏格拉底见状,又问:“怎么啦,难道你们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苹果,但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

当我走到果林尽头时,才发现第一次看到的那个就是最大最好的。”另一个接着说:“我和他恰好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一个我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后来我又发现了更好的。所以,我有点后悔。”“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也不约而同地请求。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的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苏格拉底名言篇4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如果一个男人娶了个贤妻,他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如果取了个悍妇,他会成为哲学家。

所以,哲学家们终其一生在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带着我们保护灵魂,追求更加完满的自我。

假如你问我该不该结婚,我会回答你:无论如何,你都会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