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热点作文

三国时期的历史趋势总结分析

来源: 时间:2024-02-17 手机浏览

三国时期的历史趋势二


蜀汉之亡让人不解,它拥有天险却为何成为三国之中最早亡国的国家?首先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蜀汉之亡。

公元262年,姜维得知魏国权臣司马昭积极准备伐蜀。上表后主刘禅此事其公文竟被扣下(前一文中提到过)。

公元263年8月(一说262年冬天),十八万魏军兵分三路大举南下。主将钟会率兵十二万,分别从子午道、斜谷、骆谷南下进攻蜀汉。邓艾率领西路三万魏军,牵制姜维。诸葛绪率领东路三万魏军,包抄姜维后路。姜维率领蜀军主力及时撤入剑阁,挡住钟会南下蜀地的道路。

公元263年10月,司马昭接受邓艾的建议,令其率1万精兵偷渡阴平古道。

公元263年11月(一说10月),邓艾大军通过延绵700余里的阴平古道,到达江油,蜀汉守将马邈投降。刘禅令诸葛亮之子,卫将军诸葛瞻率众军于涪县阻击魏军,诸葛瞻战败,锦竹失守。

同年11月(一说10月),刘禅面对兵临城下的魏军,率太子、群臣投降,邓艾大军进入成都,蜀汉灭亡。

以上即为蜀汉灭亡的过程,自魏军伐蜀到刘禅投降,从长算不过不到一年,从短算仅有两月。那蜀汉速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人为原因主要是四条:刘禅昏庸,黄皓弄权,陈祗乱政,谯周误国。刘禅昏庸与黄皓弄权已经在《三国时期的历史趋势(一)》(以后简称“文一”)中分析过了。至于陈祗乱政,则首先要知道陈祗是谁。

诸葛亮最初任命“四英”之一的董允为侍中,掌管宫中大小事物。正如《出师表》中所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董允也不负众望,把黄皓看的死死的,令其不敢胡作非为。但董允于公元246年去世后,接任董宇担任世中的陈祗和黄皓狼狈为奸,还要撤销姜维的大将军一职,自然要加上陈祗乱政。

但我认为,上述三条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谯周误国。

我在“文一”提到过,黄皓让刘禅扣下了姜维的公文,朝廷上下皆不知曹魏要派遣大军伐蜀,自然毫无准备。没想到邓艾率一万精兵跨越700余里的阴平古道,突然出现在成都城下。诸葛瞻率军抵挡也战死,刘禅召集群臣会议。

讨论出两个方案,一个是投奔东吴,因为蜀吴两国本为盟友。一个是南逃至南中,因为那里地势曲折,或可自守。朝廷之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结果这时,身为益州集团领袖的谯周表示既不能“奔吴”也不能“奔南”。

首先说“奔吴”,都知道一山不容二虎,到了东吴,陛下只能称臣。既然是称臣,为何不挑大国,而要挑小国呢?再说历史发展的规律,总是大国可吞并小国,而小国不能吞并大国。魏国终将吞并吴国,那时我们就要跟着再投降一次。如果投降一次是莫大的屈辱,那投降两次不是更屈辱吗?

再说“奔南”,敌人很快就会兵临城下。山中数郡皆为夷人,曾经七反朝廷,后由诸葛亮七伐他们才臣服。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把我们抓起来献给曹魏,以博取荣华富贵呢?

谯周的意思,既不能“奔吴”,也不能“奔南”。那就只能投降了,有人说邓艾都要打到成都了,他不接受投降的。谯周就说现在东吴尚未臣服,他肯定会接受投降的。结果刘禅就这样被劝降了,“文一”中提到过,刘禅的儿子极力反对也无效。

由此可见,刘禅的投降与谯周的关系极大。谯周投降后,被司马昭封为阳城亭侯,拜骑都尉,后又被封为散骑常侍。投降之后赚的体钵满盈,他是为了博取荣华富贵而主张投降的吗?

这就不得不看谯周的生平了。他是一个孤儿,从小跟母亲和兄长生活,长大之后研究古籍成为博学之人。他家庭贫困,但不影响他对学术的热爱,《三国志•谯周转》说他“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固然,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而陈寿是谯周的学生,写《三国志》时谯周还在世,难免有所回护。但陈寿作为一个严谨的史学家,说的话自然有一定的可信度。“家贫”肯定是事实,“诵读典籍”也是事实,这些在《四川通志》、《华阳国志》、《西充县志》均有记载。即使什么“以忘寝食”是假的,如此安平乐道也不是小人。谯周任太子家令之时多次劝说刘禅节俭这也表明他不是小人。诸葛亮去世时,刘禅下达禁令,任何人不得出成都城,只有谯周在禁令发布之前,就已出城祭奠诸葛亮。这又怎么是贪图荣华富贵的小人呢?

既然不是小人,也不贪图荣华富贵,那他为什么要主张投降呢?


三国时期的历史趋势(一)


三国时期风云莫测,又有众多野史干扰,真相在何方?让我们从最早灭亡的蜀汉后主刘禅切入庞大而又浩渺的历史。

一提起刘禅,人们第一时间往往想到的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实在是无能。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这“四英”前仆后继的辅佐他,可还是当上了亡国之君。不是刘禅无能又是什么呢?

那么他到底怎么无能呢?无非就是下面几条理由。

第一,没有心肝。其实就是已经成为成语的“乐不思蜀”。刘禅投降之后被邓艾送到洛阳,司马昭将其封为安乐公。一次,司马昭专门给他带来了一群来自益州的舞伎,来表演蜀地舞蹈。蜀汉旧臣们心中的悲戚就像沉于湖底的淤泥全浮起了一般,只有刘禅喜乐自若。司马昭问他:“你思念蜀国吗?”刘禅笑嘻嘻的说:“洛阳比成都繁华多了,我早就记不得蜀汉是什么样子了。”这是不是没有心肝?刘禅有一个很有骨气的旧臣叫郤正,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教刘禅当下次司马昭再问他想不想蜀国的时候,就要一边流泪一边说:“先人的陵墓还在陇蜀,虽然我不能前去祭拜,但没有一天不想念的。”然后把眼睛闭上。几个月后,刘禅与司马昭参加朝会。司马昭又问了这个问题。刘禅就按照郤正的指导表演了一番,只是流不出眼泪,未免有些美中不足。司马昭很是奇怪,说刘禅的言行和神态怎么那么像郤正的呢?结果刘禅立刻睁开眼睛,说就是郤正教的呀,还问司马昭是怎么猜到的。结果周围包括司马昭在内的所有人都笑了。这不是没心肝又是什么呢?

第二,不战而降。在刘禅准备投降前,他的第五个儿子刘谌表示极力反对,说我们只有君臣父子齐心协力,背水一战,以身殉国,不然哪对得起先帝呀?刘禅硬是不听,刘谌就跑到先帝的庙里痛哭了一场,然后自杀。与他的儿子做比较,刘禅不也显得窝囊吗?

第三,忘恩负义。公元260年,刘禅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皆被封侯。关羽追谥为壮缪侯,张飞追谥为桓侯,马超追谥为威侯,黄忠追谥为刚喉,却唯独没有赵云。后来蒋维等人多次劝说才使刘禅在第二年追谥赵云为顺平侯。赵云是刘备集团的大功臣,早在公元200年就投奔刘备,先后攻下桂阳、汉中之战救黄忠。还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际,便自带一只偏师,吸引曹军主力……贡献如此之大,却不追谥,不是忘恩负义么?

第四,轻信小人。公元262年姜维得知魏国将伐蜀的消息。立刻上表刘禅说“钟会在关中治军,企图南下,应当派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结果刘禅指定黄皓的,黄皓又只听巫师的。巫师说魏国不会打过来,黄皓就让刘禅这份公文扣了下来。结果蜀国未做准备,在邓艾、钟会等人的攻击下最终灭亡。

但这些无能的表现也都可以进行商量。

首先,刘禅在司马昭的面前的表现确实人恶心。刘禅降魏13年后,东吴末代皇帝孙皓降晋,被封为了“归命侯”,比刘禅的爵位低一等。他到了洛阳之后拜见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让他坐下,并说自己在这里等孙皓很久了。结果,孙皓有骨气的说他在南方也设此座以等待陛下!同是亡国之君,孙皓有骨气得多,但刘禅他只是没有骨气,并非没有心眼,他就是在装疯卖傻。他知道身为亡国之君,他是肯定再也无法回到故地了,当下首要的是保住性命。既然要保住性命,就不能让别人,尤其是司马昭觉得自己想复辟,连思念蜀国也不行。所以,他还要表现出即使有了思蜀之心也是别人教的,自己学不会。而当司马昭那一笑的时候,他这个“安乐公”就安乐定了。

第二,不战而降。在历史上不战而降的并非只有刘禅。刘禅之外,刘樟、于禁也都是如此,于禁还是曹操五子良将之一。固然他的不战而降,是没有可取之处的。但蜀汉的灭亡也不是他一人之责,不能因为他是亡国之君而把他说的一无是处。

第三,忘恩负义。根据汉制,武将中大将军为最高,骠骑将军次之,在后为车骑将军、卫将军。后面是前后左右四大名号将军。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三公。车骑将军、卫将军为次九卿。刘备称王之时就只封了四员大将。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没有封赵云为名号将军。即使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死后,赵云依旧未能做到名号将军。在刘备逝世前他是翊军将军,这还是刘备为赵云专门而设置的官职。后来他又为征南将军、镇东将军,再后来因第一次北伐失利贬为镇军将军。总之他的地位一直不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人。按照四员大将的名单来追谥已故将军,也不是无法解释。这当然是委屈了赵云,忘记了他的大恩人。但这也有刘备封大将的原因,就不能只骂刘禅一人,何况刘禅最后还是追谥了赵云为顺平侯。

第四,轻信小人。历朝历代的皇帝身边都有小人,齐桓公身为春秋五霸之首霸,身边也有三个小人:竖刁、易牙、卫开方。导致齐桓公自己饿死在病榻之上,苍蝇云集,尸体腐烂生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乾隆……谁的身边没有小人?

刘禅只是平庸,只是他的父辈与敌人太强,(曹操、诸葛亮、孙权、司马懿……)他其实并非“扶不起的阿斗”。那拥有天险的蜀汉又为何最早灭亡呢?



注:参考书目主要为《品三国(下)》、《中国历史(系列)》、《中国人史纲》与《二千年间》。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