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设计

《画》教学设计(整理10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2-23 手机浏览

《画》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认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读文,了解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高尚的生活情趣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3,认识"斟,酌,怔,敝,宗"5个字。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同学们,你们知道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这三位杰出的人物吗请你们介绍有关他们的资料。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争画》,亲自体验发生在这三个人物之间的一件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4,学生质疑:这三个人为什么争画争的是什么画争画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1,扫清文字障碍。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课文中遇到的生字词语。

宣纸:安徽省宣城,泾县生产的一种纸张,用于写毛笔字或画国画。

浅斟慢酌:斟,在这里指往杯子里倒酒;酌,在这里指喝酒。

其乐融融:形容气氛和谐,非常高兴。

怔:发愣。

金绫:黄色的像缎子,但比缎子薄的丝织品。

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风格。

失敬:客套话,向对方表示歉意,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匠心独运:巧妙的心思独特的运用。

墨宝:指珍贵的字画。也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或画的画。

良久:很久。

怡然自得:愉快自在的心情

敝人:对人谦称自己。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

以壮行色:本课指齐白石希望毛,郭的题字为这幅画增添光彩。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大家:这里指著名的专家。

非白石莫属:意思是此画只能归我齐白石了。

示人:给别人看。

2,再次朗读课文,巩固字音。

3,围绕着"争画",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第一段:(第一,二小节)齐白石亲自为主席刻了两枚印章用宣纸包好,以示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主席在家设宴答谢,并请郭沫若作陪。

第二段:(第三小节——"三人对视,又是一阵会心的大笑。")席间,三人争抢"废画",表现出主席极高的艺术造诣,郭老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齐白石老先生谦逊的风格。

第三段:(最后一节)齐白石老人得到这件珍品后经常拿出来,深深沉思。

4,再试着给课文第二段分层,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从"酒席间,三人浅斟慢酌"——"毛主席竟然把它装裱得如此精美")毛主席把齐白石老人用来包刻章的"废画"装裱得异常精美。

第二层:(从"老人有些不好意思了"——"我可要下手抢了!")听了主席的赞扬,白石老人坐立不安,一定要重画一张。

第三层:(从"郭沫若见状"——"把它带走了")郭沫若看了画作,因与"尚武"音近,所以想把画带走。

第四层:(从"且慢"——"又带进了北京)毛主席陈述了画作属于自己的理由。

第五层:(从"郭沫若这一番说明"——"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齐白石请郭沫若,毛主席为画作题字,两人欣然应允。

第六层:(从"这时,白石老人喜出望外"——"又一阵会心的大笑")拿着题好字的画轴,白石老人由衷地赞叹毛泽东与郭沫若的艺术造诣。

三,再次感知课文的内容,分析人物的特点。

(一)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毛主席,郭沫若与齐白石老人争着要齐白石的一幅被毛主席装裱过的"废画"的事。)

(二)读了这个故事,你最敬佩谁为什么请你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中,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1,分析齐白石

学生可能会找到的句子:

(1)秘书遵命将画轴打开,只见这是一幅金绫装裱的纵幅国画,上面画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李子树,树上落着几只形态各异的小鸟,树下伫立着一头摇头摆尾的老牛。那老牛正侧着头,望着树上的小鸟出神。这幅画构思别具一格,栩栩如生,颇有意境。(表现了这幅画构思巧妙,别具一格,栩栩如生,颇有意境,可见齐白石不愧为艺术大师。)

(2)都怪我疏忽大意,用这"废画"做了包装,这画说什么也不能给您,如果您喜欢这种笔墨,我可以回去,再给您重画。(可见齐白石老先生精益求精的艺术作风。)

(3)说罢,他双手捧起画轴,对毛泽东和郭沫若说:"那么,就请二位再在上面赏赐几个字,以壮行色,如何"(可见齐白石大师谦逊的为人。)

(4)白石老人得到这件珍品后,喜不自胜,视若瑰宝,轻易不肯示人。只是自己不时地拿出来,默默凝视,深深沉思……(齐白石大师由衷地敬佩主席,郭沫若先生的艺术造诣以及对艺术的尊重。)

2,分析毛泽东

(1)这时毛泽东指着画有对郭老说:"此画颇有气势,出笔不凡。你看,这一笔,从牛头至牛背再到牛尾,一笔勾出,匠心独运,天衣无缝,足见画家功力过人啊!"(不难看出主席对国画艺术有极高的鉴赏力。)

(2)"且慢!"毛泽东大手一挥,扯着画轴的另一边,也微微一笑,说:"诗人不要夺人所爱,请你再仔细看看。那上面明明标的是本人的名字,怎么能说是你的呢快请放下吧!

(3)郭老一定要毛主席先写,毛泽东便不再推迟,接过郭老递上的毛笔,笔走龙蛇,如行云流水,"丹青意造本无法"七个大字一挥而就。3,分析郭沫若

(1)"树上画了五只鸟,这不就是我的名字吗"郭沫若说到"上"和"五"两个字的时候,特意加重了语气。(可见郭沫若想象力异常丰富。)

(2)郭老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含蓄的作家。他的含蓄表现在他轻易不说话,而在争画的关键时刻却"据理力争"。他的才华出众表现在与毛泽东对诗这一段。"对仗极为工整,可谓一丝不苟,巧夺天工!"足以表现他的才华。

四,总结课文。谈出自己的感受。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感受呢

懂得应该珍惜朋友间的感情,朋友之间要相互尊重,尊重他人从尊重他人的物品做起。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画》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懂得在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2、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宝宝,现在我们来比比看谁都认识:

出示:玲详催奖幅叭脏筋

(2)咦,生字宝宝哪去了?找一找,是不是跑到你们的座位上了?哦,原来是跑到词语姐姐那里去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出示:玲玲端详评奖催人一幅画叭的一下弄脏动脑筋

(3)顽皮的生字宝宝最喜欢捉迷藏了,它们藏在了句子里,你们能找到它们吗?

a、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b、“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c、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d、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4)你们平时是怎么表扬自己的?那你们认为你们刚才的表现怎么样?那就表扬一下自己吧。

2、检查读课文:句子读得这么好,我相信课文一定读得非常棒,谁愿意读?(五名学生分段朗读)

二、理解课文

1、课件出示玲玲的画。同学们的表现太好了,我奖励你们欣赏一下玲玲的画,玲玲画的是什么?

2、是啊,这幅画画的是玲玲家里的一角,玲玲画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的.,所以,玲玲自己觉得怎么样?你从哪里知道的?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玲玲的心情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

(2)“端详”是什么意思?那怎样的看才是端详呢?现在你们就是玲玲,请你仔细地端详端详这幅画。用“端详”说一句话。

(3)谁能读好这句话?

3、就在这时候,爸爸催玲玲睡觉,可是,意外发生了?(出示弄脏的画)自己读课文,看看这时候玲玲是什么表现?爸爸又是什么表现?(请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爸爸和玲玲的对话)

(1)这时候,玲玲的心情又会怎么样呢?(难受、着急)

(2)现在你们是玲玲,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让我从你的语气里和你的表情里读出你的难受和着急。(请2-3名学生读、齐读)

(3)“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听了爸爸的话,玲玲是怎么做的?

请你们读第八自然段。

(4)谁来说说,玲玲是怎么做的?

a、出示图,看,这就是玲玲修改后的画,你觉得怎么样?这只小花狗真是可爱呀!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b、出示: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了什么?

(5)出示幻灯片,玲玲的心情跟刚画好的心情一样吗?

4、出示爸爸的话。爸爸又是怎么说的呢?现在,谁来当爸爸,跟玲玲说说话?指读。爸爸这时是什么心情?为什么?

三、总结

1、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获得了一等奖,玲玲多高兴呀!你是玲玲,你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2、是啊,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谁来说说课文里的坏事指的是什么事?好事指的是什么事?那爸爸的话有道理吗?我们要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现在我们就认认真真抄一遍吧。

四、扩展,小组讨论

我们知道了遇到困难要动脑筋解决,那么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画》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来、不”两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会正确书写汉字“来、不”。

2、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借助诗的语境来认读生字。

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运用“摘果子”游戏,认读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远方、没有、色彩、近郊、听见、无论、声音、还是、流水、离去、未来、不是。

2、反义词我知道。

远→近有→无去→来

二、朗读诗句,领会诗意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

2、全班齐读古诗,学生之间指名读古诗。

同学们再读这首古诗时,要注意重音和停顿,这样才能读出诗的韵味。下面大家来试一试吧!注意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3、配合动作表演,感悟诗意。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边朗读边想象,根据个人对诗句的感受配上动作进行表演。

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倾听的样子,当读到“人来鸟不惊”时,要做出摆手的样子。

三、理解课文

1、你从哪些地方知道这是一幅画呢?说一说原因。

2、在画中,山、水、花、鸟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画中“山、水、花、鸟”景象的特点。)

教师总结:在远处看画上的山,山的颜色很清楚,站在近处听,却听不见流水的声音。虽然春天过去了,可画上的花依然开着。尽管人走近了,画上的鸟一点儿也不害怕,也不飞走。

3、在现实生活中,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山、水、花、鸟”景象的特点。)

教师总结:在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有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儿也就谢了,人走过来,鸟儿会惊吓得飞走。

同学们,结合生活中见到的'情景,我们能改一改这首诗吗?(教师适时板书)

预设: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4、根据交流情况,与《画》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感悟画的特点。(教师适时板书)

四、教师示范,学生练写

1、学生观察范字“来、不”,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横

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

2、教师逐笔范写“来、不”,让学生观察字的笔顺、笔画特点,提示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①“来”的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距离适中,撇、捺要舒

展。

②注意“不”的竖从撇的上部起笔,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是长点。

3、学生在本上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每写完一个字教师反馈点评,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再书写。

4、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描红与独立书写不同之处。

(写字指导不仅要看教师的范写,还要看看是如何对学生写的字进行反馈的。

要引导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找到改进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5、学生在本上再书写,班级展示。

五、布置作业

1、说一说

“水”的第一笔是(),“不”的第二笔是()。

2、请你说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来——()大——()多——()

远——()有——()上——()

3、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

6、画

山有色,水无声,花还在,鸟不惊

《画》教学设计篇4

教材分析:这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儿童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故事。在美术课上,老师让全班同学集体绘画《海洋世界》。同学们在长长的画卷上,画满了大鱼,经老师提示,同学们认识到这不是海洋世界,真正的海洋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通过讨论,同学们还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只有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才能画好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会写7个生字,会认读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了解画里少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少了大家的分工、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懂得分工、合作的道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真正做到分工、合作。

教学重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通过讨论明白如何才能画好海洋世界,并体会其中道理,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真正做到分工、合作。

教学方法:

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学过的道理能得以运用,指导行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言:同学们,你们欣赏过海洋世界的美景吗?那里都有什么?(学生汇报资料)

2、同学们了解到的海洋世界真是美丽极了,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也画了幅《海洋世界》,可他们画里好像少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画里少了什么”。(板书)

3、请一个同学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老师已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下面我们来交流预习情况。

2、(课件出示生词)

争先恐后、绘画、珊瑚、显眼、剩余、其中、除了、画卷、联合

3、在小组内读一读、考一考生字。

4、刚才,我看你们合作得很融洽。现在我们全班交流一下,看你们是不是真正会读这些生字词了?(学生认读生词)

5、通过预习,那谁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

师:看来,课文写了什么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发散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读课文时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梳理问题:

1、海洋世界里都有什么?

2、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奇怪的画?

3、为什么只画大鱼?

4、画里到底少了什么?

过渡:通过检查,我知道你们预习得不错。这些问题你们说应怎么解决?(通过读书解决)

四、深入理解,解决问题。

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读书解决,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那就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吧。

1、学生欣赏课件《海底世界》解决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说一说海洋世界里都有些什么?

2、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课件展示这幅奇怪的画)

引导:

(1)是同学们的绘画水平不高吗?还是不愿意画?

(2)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Α、理解词语“争先恐后”。

В、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画,说明他们非常热爱绘画。但是却画了一幅不符合要求的画。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谁来试试?

3、那同学们的画里少了什么呢?请学生读一读6—16自然段,把读懂的句子划下来。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经过讨论,三年级一班的'同学知道自己的画里少了什么吗?

A、少了丰富的海洋生物。结合你看到的海洋世界的画面说一说海洋里都有些什么样的生物。

B、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6-15自然段,读出海洋生物之多来。

(3)教师小结:我们知道了这幅奇怪的画里少了丰富的海洋生物,我们也知道海洋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板书:海洋生物。

(4)难道画里仅仅是少了这些生物吗?还少了什么?请同学们再读书,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5)学生自读第16自然段。

小组交流:

A、少的是合作的精神。

B、少的是奉献精神。大家都愿意干大事,不愿干小事,那样就干不好工作。需要有一种奉献精神。

,《画里少了什么》教学设计

师小结:对,要画好画大家首先要有合作精神,还要有奉献精神。画画是这样,干其它的事也是如此。(板书:分工合作)

4、你在生活学习中,有过与他人分工合作的经历吗?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自悟自得中,真正体会到集体要做好一件事,需要大家分工合作的道理。)

学到这里,我知道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课文中的同学们和你们一样,也弄明白了。大家一起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画一幅真正的《海洋世界》吧!

(以8人为一组,比一比,赛一赛。把各组的画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自评、互评,选出一幅最好的,并说说为什么好?好在哪儿?请获胜组说说他们组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本节课,你们自己提出了问题,又自己独立地解决了问题,这是很一种很好地自主学习的方法。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阅读有关的书。

七、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画里少了什么

合作精神奉献精神

海洋生物

《画》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认识8个会认字和4个生字,并能组词。

3、引导学生学会书写“上、月、日、马”,并掌握出现的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

4、教学重难点:能正确书写4个会认字并掌握它们的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

内容分析:

《看画识字真有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一)第二课。本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儿歌,第二部分是会认字和会写字的书写内容。儿歌分别写了红日、月牙、河水、火苗、鸟儿、小、马儿。此外,文中还印有一些图和有关象形字。教材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借助图与字的关系帮助识字。

学生分析:

学生刚学完汉语拼音,急切需要接触汉字。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努力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兴趣,使学生热爱语文课学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设计思路: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是由形象向抽象发展的规律,本课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看画识字,在情境中识字。课堂教学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激发兴趣。

1、播放课件,出示太阳、月亮、马、鱼的静态画面,让学生说说:图上出现的是什么?

2、出示课件:出示日、月、马、鱼的象形字及相应的画面让学生猜一猜,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师讲解;这是古代人用于记录事物的符号,是一种象形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文字很多都是象形字。

3、导入新课。

点评: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课件出示的图画、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看拼音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拼读音节。

2、用“○”和“△”。分别找出这课中的会认字和生字,再反复拼读。

3、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互相纠正读音。

4、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5、让学生遮住拼音,自己自由读课文:看看是否能读准字音。

6、出示课文(去掉拼音部分),老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1)让学生读句子。

(2)读错字音时要及时出示拼音让学生再读。

7、小结表扬。

点评: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读音。学生在反复的读,合作的读中基本上能掌握生字,会认字的读音。

三、指导学生识字。

贴出8个会认字和4个生字。

1、师: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些字是最容易读?你能不能读一读?

2、学生选择自己能认读的字读读,读得正确的,请他当小老师给同学们带读。

例:当学生选择读“火”字时,先出示课件:火(图)再出示huo、火,让学生先看实物图后再读。

3、学生找出课文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

师:同学们把这些字都读得非常准确,下面老师向同学们挑战,你们能找出课文中出现这些字的词语或句子来读一读吗?谁能有信心读好?

4、学生选择一个字来组词。(可组两个或三词语)

点评:容易掌握的字,让学生互教互学,争当小老师;难掌握的.字,通过图画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形象记忆,教法灵活。

四、指导学生学习会写字的笔画、笔顺和学会书写。

1、出示四个生字,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2、师导:谁能帮助他(她)把这个字记好?(从中指导学生说出字的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

3、指导书写。

(1)教师示范写(正确讲述难写字的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

(2)学生书写,每个字写二至四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巡视学生的写字情况,包括笔画是否写对、笔顺是否正确、写字姿态是否规范等)。

(3)师生互评共赏。(写得好的给予表扬、奖励,不足之处要及时指出、纠正)

点评:教师重视示范书写,并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学生书写的正确、端正、整齐,注意调动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

五、做游戏,巩固学会的字。

游戏:摘果子

1、出示画:“苹果树”,树上的“苹果”是一个个字。

2、让学生摘果子:你会读哪个字就摘哪个“果子”,并带大家读一读。

3、总结。

通过活动和游戏,巩固识字,生动有趣,学生乐学乐记。

《画》教学设计篇6

一、导入

快到寒假了,有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些旅游景点。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相关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后,我有点拿不定主意了,去哪好呢?想请同学们帮我拿个主意,看看到底去哪好。

(出示图片,让学生讨论)

有一位桂林的朋友也给我发来了邮件,说你看看这一篇文章吧。看了这一篇文章后,我决定,放假就直奔桂林。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文章有如此的魅力,让老师一下子就拿定主意了吗?

这篇文章的作者可是比较有名的,同学们想了解他吗?(出示杨朔的相关资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二、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攒聚()圩子()褒贬()贮藏()

崭新()怠慢()精髓()恍惚()

(二)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现代散文家。原名,山东蓬莱人。青年时期曾在哈尔滨学习外国文学和从事翻译工作,同时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大都收入。

(三)解释下列词语:

1神游:

2玲珑剔透:

(四)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三、朗读课文,品味诗意。

杨朔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它当诗一样写。”所以杨朔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说说这篇文章的诗情画意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文章的标题是画山绣水

说明:a.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如画如绣,妙不可言。

b.互文的手法使自然的山水更充满诗情画意。

②文章中有些景及故事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

桂林山水(第二段)

漓江水色图(第四段)

鱼鹰捕鱼图(第五段)

四、小组合作进行赏析和仿写。

四人一组有感情地朗读所选文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再用文字的形式为这段话写几句评语,并仿照例句描写一处景物?

例:写桂林的水时,作者说:“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作者先用一组叠词,突出水的碧绿,然后抓住水绿的特点,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并在此基础上将比喻伸展开去,不用去尝,只要看一眼也会醉人。

仿写:瞧瞧那满地堆积的棉花,洁白洁白的,白得像冬天覆盖大地的积雪,叫人实在不忍心玷污它。

(学生朗读,赏析并进行仿写,师生共评)

五、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并分析作者引用这些传说的目的。

桂林不仅有如诗如画的景色,还有优美动人的传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

(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

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几个故事吗?

(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

(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

六、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桂林如诗如画的景色,也倾听了不少优美动人的传说。对桂林,你还了解多少呢?能不能再给老师推荐一些值得一游的景点呢?

(如:大象汲水的“象鼻山”,碧水潆回的“漓江源头”,刘三姐对歌的大榕树,桂海的碑林,千古灵渠,奇峰镇等)

七、拓展思维,丰富积累,学习如何运用间接材料。

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

(学生说)

如果需要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你准备如何去使用这些材料呢?

(学生出谋划策)

是啊,祖国有着如此神奇而美丽的自然风光,有着如此动人而凄美的传说故事,让我们用双眼去观赏,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悟,用笔去描绘祖国这些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吧。

八、作业

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

九、教学探讨与反思:

散文是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重在让学生学会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美。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两个重点:①让学生在诵读中领会作者是怎样把景物描写的如此生动的,并学会这种写法。②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并知道如何使间接材料合理而恰当地为自己的作文而服务。

十、教学反馈:

阅读文章12—13段回答问题:

1.说说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效果。

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凤尾竹,清风一锤,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歌音吧?

比喻。增强了环境的美感和情韵,引人遐思。

2.下列对故事中老婆婆的评价,那一项不太恰当(C)

A热心助人B不辞劳苦

C苦守贞节D心地善良

3.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桥虽然被山水冲垮,但老婆婆并没有丧失信心,还是坚持让大家一年一年地不断修造着,这种精神实在太让人感动了。

B.刘三姐一边亲自参加劳动,一边唱歌,可见她其实不是一个神仙,而是被大家神化了的一位劳动者。她的神通其实来自于她手中的扇子,这和济公有点相似。

C.从故事中看,刘三姐之所以被大家神化为歌仙,并不仅仅是因为她善唱山歌,而是由于她能够为民造福,是百姓心中真善美的化身。

D、一个情节生动内涵丰富的故事,作者以不到三百字的笔墨就把它陈述清楚,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文笔精炼诗意化的特点。

《画》教学设计篇7

教材分析:

《书戴嵩画牛》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短文,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3、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4、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读懂文意,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2、想象故事细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识题跋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22课《文言文二则》。上次课《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了音乐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围绕这幅画,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

(1)指名生读课题,注意停顿:书/戴嵩画牛

(2)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呢?

相机理解:“书”就是“书写”的意思。

3、介绍题跋:题跋指写在书画、书籍、碑帖前后有关品评、鉴赏等的文字,写在前的叫“题”,写在后的叫“跋”。这则文言文就是苏轼为戴嵩的画作《斗牛图》所做的题跋。

4、简要介绍戴嵩。

二、初读古文,明节奏

(一)整体感知,读准读顺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正音。

(1)相机指导:结合字义读准“处、好、数、曝”四个多音字的读音。

(2)引导学生看偏旁猜“曝”的意思,介绍古人“曝晒节”曝晒习俗,相机指导书写“曝”字。

3、同桌相互检查读音是否准确。

4、全班齐读课文。

(二)感知节奏,读出韵律

1、提示:文言文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2、指名朗诵(师生合作读,齐读等)

三、精读古文,知文意

(一)积累方法,疏通文意

1、回顾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否有那些好方法?

2、指名交流

(1)看注释

(2)联系上下文

(3)看插图

(4)结合生活经验

(5)查阅资料

(6)问老师、问同学……

3、四人小组合作,用上这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看看你们能读懂这则文言文吗?

(二)情景再现,品读人物

过渡:老师要来检查检查大家的学习成效了,敢接受挑战吗?

1、故事里都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相机板书:杜处士小牧童

2、面对同一副画,杜处士和牧童都有什么表现?

杜处士:尤所爱

小牧童:谬矣(板书并指导书写“矣”字)

3、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杜处士尤所爱这幅《斗牛图》呢?

(1)“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想象一下他的表现,他可能怎么珍爱这幅画,说说具体表现。

说话练习:他可能会这样夸耀这幅画:

他可能会这样爱惜这幅画:

他还可能……

(4)你能通过朗读把杜处士对这幅画的“尤所爱”表现出来吗?

(5)朗读指导。

4、面对杜处士爱不释手的《斗牛图》,小牧童却说“谬矣”,为什么呢?

(1)“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2)什么是“拊掌大笑”?表演“抚掌大笑”,要体现牧童的神态和动作。

(3)指导朗读

(4)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什么反应?

对比“拊掌大笑”与“笑而然之”,体会人物形象。

5、扮演角色,指导朗读。

6、检查最后一个问题:文章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语言拓展:看病当问()

做饭当问()

()当问()

教师小结:是呀,术业有专攻,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向有经验的内行人请教。这就是题跋的写作特色一事一理,有叙事有感悟。文章寥寥93字讲述了一个丰富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把画作之美、语言之美融为一体。

四、展开想象,讲故事

1、真不愧是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了,通过你们的自学已经读懂了这则文言文,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故事就是真本事了。要讲好故事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2、指名交流。

完整讲述故事,符合原文,不要遗漏情节,注意语言、动作、神态……

3、提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在讲故事时,加入合理的想象,故事内容会更丰富有趣。

4、加入想象,同桌互讲。

5、展示、评价、交流。

五、思辨题跋,享阅读

1、出示斗牛画作、红牛广告等图片,老师这有几幅斗牛图,请你仔细观察,“学贵有思,学贵有疑”,你有什么疑问?

2、其实、两牛相斗时,尾巴可能有两种情形,既有“尾搐入两股间”,也有“掉尾而斗”,但这并不意味着牧童的意见是错的,其实牧童的观察是细致的,他的意见源于与牛朝夕相处,只不过他并没有见到两牛相斗的不同情景罢了。

3、推荐阅读《书吴道子画后》,和同学分享你的体会。

4、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分享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2、文言文二则

书戴嵩画牛

杜处士→《斗牛图》→小牧童

尤所爱谬矣

《画》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字归类等方法,认识10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来、去”2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有—无”“远—近”“来—去”3组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谜语。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再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出示课文,教师范读。让学生猜猜谜底是什么。

3.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正音,感知课文

1.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在插图的相应位置出示“山、水、花、鸟”4个字。

【设计意图】通过画和文的结合,帮助学生提取诗中的信息。

2.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来认一认。

3.引导学生看插图,读古诗,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4.同桌互读诗句。相互指出不正确的读音,互相教一教,读一读。

5.指名分行读,其余同学反馈评价,有错及时纠正。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使教师了解学生生字的认识情况,找准不认识的、读不准的生字,教学时可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

三、认读生字,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1)出示:远、近、还。

请学生带读这3个字。引导学生寻找这3个字的相同点。

认识偏旁走之。

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一记这3个字。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远、近”。

引导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在教室里,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远?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近?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近?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远?

(3)出示本课其余生字。提问:还有哪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

2.指导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出示:米—来、无—天、爸—色、近—听,

指导学生找找每组字的不同,在反馈的过程中认识斜刀头。

3.指导学生用反义词来识字。

(1)出示:远、无、来。让请学生说说和这些字意思相反的字。

(2)课间操“说反话”。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巩固生字,增强生字识记的效果。体现了“一字带一串”和“同一个字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的思想。

4.复习巩固。

(1)在新语言情境中认字。学生认读:“远山、白色、远近、听说、无声、还是、还有、走来、走去。”

(2)发给学生字形相近的字卡,引导学生认读。

(3)发给学生意思相反的字卡,引导学生认读。

5.出示没有拼音的课文,学生齐读。

四、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1.学生观察范字“水、去”,注意田字格里的关键笔画。

2.教师示范“水、去”,提示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3.学生书写,写完一个反馈点评。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再书写,写得不好的字可以多写几个,争取一个比一个好。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不仅要看教师范写,还要看是如何对学生写的字进行反馈的。要引导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找到改进的方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10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来、不”。

2.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运用“摘果子”游戏,认读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全班齐读古诗,男女生赛读。

二、朗读诗句,领会诗意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大自然里看到的景色是怎样的.,感受大自然的美。

2.学生读课文。

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找出画中的景物与生活中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3.师生交流: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有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儿也就谢了,人走过来,鸟儿会惊吓得飞走。但画中,远看山还是有明亮的颜色,近听水却没有流动的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不会凋谢,人走来鸟儿也不会惊吓得飞走。

根据交流情况,可以相机改写诗句,与《画》形成对比,

帮助学生感悟画的特点。

《画》中描述:生活所见: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采用画中景物和生活中的景物相对比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差异性,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帮助他们感悟画的特点,领悟诗句和画之间的关系。

4.熟读成诵。

(1)采用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2)老师指画中内容,学生读出相应的诗句。

(3)熟读成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诵。

三、教师示范,学生练写

1.学生观察范字“来、不”,注意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

2.教师示范“来、不”,提示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3.学生书写。写完一个反馈点评,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再书写,写得不好的字可以多写几个。

四、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让学生读一读下面两首歌谣,猜猜是什么,根据谜面说说理由。

头戴小红帽,千条线,身穿大白袍。走路摇摇摆。(鹅)

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雨)

《画》教学设计篇9

一、教材分析

大家一起画是本学期的第一课,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学生对工具和材料的掌握,是在涂涂画画的实践中完成的。为使学生绘画时枯燥乏味,本课加入了游戏环节,让每一位同学都因自己画下的形象和涂出的颜色而感到兴奋和愉悦,对美术课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和对美术的喜爱之情。

学生分析: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喜欢在一起玩玩画画,更喜欢活跃的绘画方式,他们对美术不同材质的花材充满好奇。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几种常用的绘画、作色工具,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胆画画。

学生能大胆自由地表现,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绘画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在画线和涂色中了解各种工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主题有目的的进行绘画

五、教学准备:

大张白纸6张,教学课件,学生作品,排列桌椅成长方形

各种画笔、涂色工具(学生)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儿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小朋友,爱画画。

大彩笔,手中拿。

画个小鸭,叫嘎嘎。

画个小马,骑回家。

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生:喜欢)那让我们大家一起画吧!

展示课题:大家一起画

找一找,画一画。

你能找出身边的绘画工具吗?并举起来说出它们的名字。

生:水彩笔,油画棒,彩铅,荧光笔,画纸,尺子等

感受不同材质的画笔画出来的质感

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前用不同的画笔在纸上画出波浪线,让学生自己总结每一种画笔的质感。

图片欣赏各种画笔的.种类和绘画的效果

彩铅笔+彩铅画

水彩笔+水彩画

油画棒+油画棒画

水粉笔+水粉画

看一看,连一连

教师出示三种不同画笔绘制的范画,打乱顺序,让学生进行连线。

图片欣赏各种绘画工具:橡皮,卷笔刀,画纸

绘画主题:(水果、动物、植物和季节等主题)

本节课以春天为主题

引导学生联想春天的景象。

生:小树发芽了,小燕子飞回来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小朋友们放风筝等

图片展示春天的美景,激发创作欲望。

课堂绘画:旋转绘画游戏

游戏规则:绘画5分钟后,大家起立排队旋转,老师喊停,学生就坐在面前的座位上,接着其他同学的绘画进行添画。

比一比,评一评

展示两组绘画作品,每组由一位学生介绍本组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最后教师总结。

教师提问学生:

1、这幅作品中,那些部分是你画的?

2、你在游戏中使用了哪几种画笔,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种画笔?

3、你喜欢今天的美术课吗?

二、伴随着儿歌结束课程

小朋友,爱画画。

大彩笔,手中拿。

画个小鸭,叫嘎嘎。

画个小马,骑回家。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本想通过旋转添画游戏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材质的画笔可以画出来不同的画面,也可以增加孩子们的添画想象力,可是课堂纪律会有些乱,打扰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希望在以后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画》教学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把名人名作用水墨画的方式加上自己的想像画出来。

操作目标:学生通过欣赏学习和自己的想像力,参照艺术家的原作,用水墨画进行表现。

情感目标:借助于名画的形式画出对生活用品的回忆和感受。

学生状态解读:

四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是具有着好奇心并且乐于去体验的。水墨变体画是一种新颖的绘画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应该比较有乐趣。

教材文本解读(含教学重难点):

变体画就是把艺术家原有的作品,加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出面目一新的作品。本课我们利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工具,把中外优秀的作品,加入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运用水墨画的技法,合理构图,有层次地表现水墨画的质感,画出新奇的水墨变体画。

学重点:通过学习,用水墨工具临摹改编名画。

教学难点:运用毛笔的中锋、侧锋以及水墨的浓淡表现画面。

教学准备:

水墨画工具;名画投影片;补充的名画;范画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中外著名画家和他们的作品。

2、欣赏:

方案一: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中外名画,引导学生欣赏。

提问:在欣赏时思考画面的主题内容和构图。

方案二:欣赏课本上高更的画《高更你早》。思考画面上的主题内容。

3、讨论:

师:什么是变体画学生自学,相互讨论,全班交流。

4、作品评析:

欣赏书上的学生作品,与高更原作进行分析比较(主体物,构图的表现方式)。

讨论:怎样才能完成变体画。

5、尝试练习:

教师提出具体要求。请学生代表上黑板试画,其他学生在草稿纸上试画。

6、创作水墨变体画:教师示范水墨变体画。

水墨画的技法要求:

a、用毛笔的中锋勾画主要的形状。

b、用毛笔的侧锋做大面积的渲染。

c、墨色的运用:焦、重、浓、淡、清。

7、学生作业练习:

a、选择《高更你早》或《故乡的梦》进行改编。

b、可选择横或竖的构图方式进行创作。

c、勾线后染墨。

8、作业展评: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讲评。

9、课后拓展:选择自己喜欢的水墨名画改画成水彩画或油画。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将上一课时的作业展评。讨论作业的创作表现效果。

2、欣赏;欣赏中国汉代画像石和木版年画。

3、讨论交流:

讨论;汉代画像石、木版年画上画面内容。让学生联系我们的平常生活情景一谈

4、创作构思:

a、欣赏书上的.儿童画作品。

b、在草稿纸上用铅笔参照书上提供的三幅画进行变体画的创作。

c、教师点评:构图和内容提要丰富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d、老师用线描的方法创作《老鼠娶亲》,画出结婚时的热闹场景。

5、创作练习:

师:在宣纸上模仿汉代画像石或年画的形式共青团一幅水墨变体画。

6、作业要求:

水墨要求:注意水墨的浓淡,用中锋勾线,粗细匀称,线条流畅。用侧锋渲染时注意墨色的焦、重、浓、淡、清的运用。

构图要求:合理安排画面,主次清楚,层次分明。

7、评价:让学生针对作业成绩的内容题材、画面构图的表现力进行自评和互评。

8、拓展:将传说中的八仙和门神创作成水墨变体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