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学资料 > 试题试卷

2023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历史试卷(真题word版答案解析)

来源: 时间:2024-03-29 手机浏览

2023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胡食”“胡装”在唐代广为流传;佛学、音乐、舞蹈及马球运动等域外文化涌入,为唐人社会生活增添万千风采。材料表明唐代(  )

A.诗歌繁荣发展                                                        B.文化兼容并包      

C.尚武风气盛行                                                        D.政治体制完善

2.(2分)宋朝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这反映了宋朝(  )

A.社会风气开放                                                        B.科学技术领先      

C.都市商业繁荣                                                        D.民族交融加强

3.(2分)明代长城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有屯田区进行生产,在附近的多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这体现长城(  )

A.功能具有多样性                                                   B.旨在抵御外来侵略      

C.象征着皇权至上                                                   D.技术先进质量优异

4.(2分)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与此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2分)185759日《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中说:“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为实现该目标,他们发动了(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2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华战争,其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发生激战,邓世昌及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的战役是(  )

A.丰岛海战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7.(2分)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知(  )

A.顽固势力阻挠变法                                              B.维新力量发展迅速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8.(2分)某学校围绕辛亥革命制定研学旅行计划时,选取了广州、南京、武昌、北京为目的地。你认为武昌一地的研学主题应该是(  )

A.缔造共和                  B.浴血共和                    C.共和梦碎                  D.维护共和

9.(2分)19122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3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封闭走向开放                                                   D.从专制走向民主

10.(2分)1915年末,袁世凯决定第二年登基。蔡锷与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材料表明(  )

A.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B.军阀割据争抢地盘      

C.维新人士领导讨袁                                               D.二次革命武装反袁

11.(2分)1920年,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推动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并创办刊物《机器工人》,用通俗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这反映了(  )

A.中国共产党斗争策略转变        

B.全国工人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         

C.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12.(2分)1926920日中央局报告中指出:“(此役)能迅速的荡平吴军,得力于两湖农民援助之力非常之多,尤其是湖南农会的参战更勇烈。”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长沙会战

13.(2分)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访问南京,在与南京市政府代表团会谈时,公然怀疑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真实性,我方予以驳斥。如果由你提供证据,下列选项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

A.近代学者相关研究成果    

B.“南京大屠杀”相关影视资料  

C.一位中国守军的回忆录    

D.档案馆中保存的相关照片资料

14.(2分)1936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武力逼蒋抗日。后经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由此可知(  )

A.学生爱国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         

D.中华民族全面抗战自此开始

15.(2分)1947年中共中央公布的一份文件中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该文件在当时起到的积极作用是(  )

A.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加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掀起了军民联合大生产运动

16.(2分)根据如图呈现的历史现象,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QQ截图20240329205551.jpg

A.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出现    

B.西欧封建制度彻底瓦解    

C.租地农场逐渐走向衰败    

D.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17.(2分)意大利诗人但丁用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中古时期宗教统治的腐败与愚昧,宣扬自由、个人情感和求知精神。由此可知,但丁歌颂的是(  )

A.封建主义                  B.自由主义                    C.人文主义                  D.理性主义

18.(2分)15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一位西班牙商人说:“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该“心病”的病因是(  )

A.世界联系加强                                                        B.传播宗教的需要 

C.新航路的开辟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9.(2分)在1688年,英国达到了它在1640年所定下的目标,它放弃了革命的任务,而代之以自由。材料表明通过光荣革命(  )

A.国王的权力被全面限制    

B.资产阶级以和平方式掌权         

C.君主立宪政体得以建立    

D.英国完全避免了政治冲突

20.(2分)“(我们)谨庄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材料体现了北美人民(  )

A.倡导天赋人权的努力                                          B.构建三权分立的意愿 

C.推翻殖民统治的决心                                          D.打碎封建枷锁的勇气

21.(2分)1789年的《人权宣言》宣称:“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了在有明显的公共需要、法律上得到确定和先前规定的损失赔偿是公正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应当被剥夺这种权利。”材料表明《人权宣言》(  )

A.反对君主专制                                                        B.主张人人平等      

C.保护私有财产                                                        D.提倡主权在民

22.(2分)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恩格斯预言无产阶级革命必将胜利。但恩格斯在离世前的文章中又承认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是(  )

A.实践的理论                                                            B.人民的理论 

C.科学的理论                                                             D.发展的理论

23.(2分)19世纪上半叶,俄国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中近40%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这表明当时俄国(  )

A.农奴制改革势在必行                                          B.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沙皇专制进一步加强                                          D.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24.(2分)《宅地法》规定:凡年满21岁,没有参加过叛乱,而且获得土地以垦殖为目的的美国公民,只要交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以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不超过160英亩的土地。由此可知,《宅地法》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  )

A.调动了黑人奴隶积极性    

B.增强了北方军队战斗力    

C.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    

D.提高了联邦政府支持率

25.(2分)18683月,日本政府宣布“破除旧有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这表明日本迫切需要(  )

A.加强幕府统治应对危机    

B.改革旧制度向西方学习    

C.利用美国扶植进行变革    

D.全面改革发展军国主义

26.(2分)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材料表明苏维埃政权(  )

A.允许私人经营发展经济    

B.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提出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D.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27.(2分)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国家和人民因此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材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低下    

B.工业发展呈现衰退景象    

C.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28.(2分)罗斯福就职后的国会特别会议持续了100天,国会通过的立法比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相应的时期都要多得多,这就是新政的开始。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完善了美国民主政治        

B.通过立法加强国家干预    

C.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D.颁布法令实行计划经济

29.(2分)美国总统杜鲁门曾说:“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拿破仑等任何一个伟大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材料表明美国的主要目的是(  )

A.干涉他国内政                                                        B.构建和谐世界      

C.全面称霸世界                                                        D.遏制共产主义

30.(2分)《联合国宪章》规定: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这表明联合国的宗旨是(  )

A.促进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        

B.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C.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         

D.积极推动多极化格局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1.(8分)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纷纷开展救亡图存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微臣创设招商局之初意,本是如此。

——李鸿章:《议复梅启照条陈折》(1881110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后期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主张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2)指出材料二涉及的运动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运动的进步意义。

32.(11分)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积聚了数量极为庞大的财富,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以及人们的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到18世纪,手工工场内部有了比较精细的分工,生产工具实行了专门化,但产品仍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的原因。

材料二

QQ截图20240329205601.jpg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之后,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3)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汽车的发明可以带动发展的行业。

33.(11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非洲十分之九的面积已经被占领(到1900年时)、全世界已经瓜分完毕的时候,一个垄断地占有殖民地、因而使瓜分世界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特别尖锐起来的时代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材料一中“斗争特别尖锐起来的时代”具体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代”到来的根源。

材料二 192226日,出席华盛顿会议的九国签订了一个公约,公约在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对于中国向会议提出的关于取消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势力范围、废除外国在华的租借地以及恢复关税自主权等要求,均未得到解决。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公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公约的认识。

材料三 据不完全统计,约900万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民伤亡共8000余万人,参战国物资总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以上。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但大国的军费开支不减反增。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欧洲主导之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之间力量的相对平衡为基础的新的国际秩序。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世界现代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影响。

三、活动与探究:共10分。

34.(10分)如图是某学习小组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绘制的路线图。

 

QQ截图20240329205609.jpg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该学习小组提炼一个探究主题,指出AB对应的地点名称。

2)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选取2个重大历史事件对你提炼的主题进行论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3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胡食”“胡装”在唐代广为流传;佛学、音乐、舞蹈及马球运动等域外文化涌入,为唐人社会生活增添万千风采。材料表明唐代(  )

A.诗歌繁荣发展                                                        B.文化兼容并包      

C.尚武风气盛行                                                        D.政治体制完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胡食”“胡装”在唐代广为流传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汉族和北方民族之间交往密切,互通有无;“佛学、音乐、舞蹈及马球运动等域外文化涌入”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所以“胡食”“胡服……佛学、音乐、舞蹈及马球运动等域外文化涌入”体现了唐朝的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的社会风气,说明唐朝文化兼容并包,故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反映诗歌繁荣发展,排除A;尚武风气盛行和政治体制完善的表述题干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2.(2分)宋朝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这反映了宋朝(  )

A.社会风气开放                                                        B.科学技术领先      

C.都市商业繁荣                                                        D.民族交融加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都市商业繁荣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宋朝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可知,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也繁荣起来,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这反映了宋朝都市商业的繁荣,C项正确;题干反映了宋朝都市商业的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科学技术领先”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B项;“民族交融”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都市商业繁荣的相关史实。

3.(2分)明代长城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有屯田区进行生产,在附近的多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这体现长城(  )

A.功能具有多样性                                                   B.旨在抵御外来侵略      

C.象征着皇权至上                                                   D.技术先进质量优异

【分析】本题考查明长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明代长城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有屯田区进行生产,在附近的多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可知,这说明明长城既有军事防御功能,又兼顾农业和贸易,反映长城功能具有多样性。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体现长城功能具有多样性,不是强调长城旨在抵御外来侵略,排除B;题干材料体现长城功能具有多样性,不能体现长城象征着皇权至上、技术先进质量优异,排除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明长城,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体现长城功能具有多样性。

4.(2分)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与此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南京条约》的内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协定关税;1842年的《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与英国协定关税,属于《南京条约》的内容,与《天津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不符,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南京条约》的内容。

5.(2分)185759日《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中说:“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为实现该目标,他们发动了(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根据“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可知,题干反映了外国列强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大的侵略权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符合题意;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与题干“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不符,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年,与题干时间1857年不符,排除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6.(2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华战争,其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发生激战,邓世昌及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的战役是(  )

A.丰岛海战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丰岛海战是指18947月日本联合舰队袭击中国北洋水师的一场海战,也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开端。排除A

B.1894731日,中国清军将领卫汝贵率领先头部队最先抵达平壤,将日军前哨部队击退,占领了平壤。中日平壤战役拉开序幕。排除B

C.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邓世昌及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的战役是黄海战役,故C正确。

D.18951月,日军两万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偷袭威海卫炮台,并以军舰封锁东、西港口。陆上防备亦未加强,威海卫最后失守。北洋海军困守刘公岛之后,广大士兵仍然积极抵抗。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胁逼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降,于211日自杀。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2分)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知(  )

A.顽固势力阻挠变法                                              B.维新力量发展迅速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根据材料“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可知,题干反映了维新变法时期封建官僚阻碍变法的相关信息,故A正确。

B.材料体现不出维新力量发展迅速的信息,排除B

C.武昌起义爆发后,加速了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的步伐,排除C

D.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分)某学校围绕辛亥革命制定研学旅行计划时,选取了广州、南京、武昌、北京为目的地。你认为武昌一地的研学主题应该是(  )

A.缔造共和                  B.浴血共和                    C.共和梦碎                  D.维护共和

【分析】本题考查武昌起义的知识。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

【解答】191110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起义军占领汉口、汉阳,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获得了成功,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所以以“浴血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武昌,B符合题意;缔造共和发生在南京,排除A;共和梦碎发生在1912年,排除C;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为维护中华民国的成果,1915年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维护共和国的制度,护国战争爆发,排除D

故选:B

【点评】知道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是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9.(2分)19122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3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封闭走向开放                                                   D.从专制走向民主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联系所学、分析材料、结合要求、作出选择。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中的“19122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可以得出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彻底崩溃、封建帝制结束的标志。依据题干材料中的“3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以得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所以题干材料说明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D项正确;A项所述是指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四个王朝从“分”走向了“合”,它们分别是秦朝、西晋、隋朝、元朝,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所述是指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独立,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所述是指新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

10.(2分)1915年末,袁世凯决定第二年登基。蔡锷与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材料表明(  )

A.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B.军阀割据争抢地盘      

C.维新人士领导讨袁                                               D.二次革命武装反袁

【分析】本题考查袁世凯复辟。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答】根据材料“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军阀割据争抢地盘,B排除;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是维新人士,C排除;二次革命武装反袁与题干信息不符,D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袁世凯复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1.(2分)1920年,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推动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并创办刊物《机器工人》,用通俗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这反映了(  )

A.中国共产党斗争策略转变        

B.全国工人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         

C.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等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故D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题干1920年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排除A1923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此后,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故C与题干1920年时间不符,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12.(2分)1926920日中央局报告中指出:“(此役)能迅速的荡平吴军,得力于两湖农民援助之力非常之多,尤其是湖南农会的参战更勇烈。”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长沙会战

【分析】本题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根据材料“1926920日中央局报告中指出:‘(此役)能迅速的荡平吴军,得力于两湖农民援助之力非常之多,尤其是湖南农会的参战更勇烈。’”及所学可知,19267月,北伐战争开始,很快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取得了巨大胜利,故A正确。

B.19278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B

C.1927年毛泽东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排除C

D.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略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北伐战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2分)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访问南京,在与南京市政府代表团会谈时,公然怀疑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真实性,我方予以驳斥。如果由你提供证据,下列选项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

A.近代学者相关研究成果    

B.“南京大屠杀”相关影视资料  

C.一位中国守军的回忆录    

D.档案馆中保存的相关照片资料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难度不大,识别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学者研究成果难免带有主观色彩,不属于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排除。

B.影视资料有艺术加工成分,不属于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排除。

C.回忆录会带有一定主观性,不属于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排除。

D.当时拍摄的照片资料是最客观的证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清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加强训练,灵活应答。

14.(2分)1936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武力逼蒋抗日。后经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由此可知(  )

A.学生爱国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         

D.中华民族全面抗战自此开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的影响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936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武力逼蒋抗日。后经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由此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B项正确;一二•九运动标志着学生爱国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排除A项;1937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排除C项;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自此开始,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安事变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15.(2分)1947年中共中央公布的一份文件中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该文件在当时起到的积极作用是(  )

A.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加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掀起了军民联合大生产运动

【分析】根据时间信息推断,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B项为土地革命时期的事件;CD项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均不符合题意。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这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民支持中国共产党,是解放战争获胜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B项中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是土地革命时期,不符合题意。C项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C项错误;军民联合大生产是抗日战争时期,也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考点。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16.(2分)根据如图呈现的历史现象,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出现    

B.西欧封建制度彻底瓦解    

C.租地农场逐渐走向衰败    

D.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分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萌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在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过程中,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14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自营地,他们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故A符合题意;图片不能说明西欧封建制度彻底瓦解,排除B;图片反映租地农场兴起,排除C;图片反映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削弱,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资产阶级萌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根据图片得出的结论是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出现。

17.(2分)意大利诗人但丁用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中古时期宗教统治的腐败与愚昧,宣扬自由、个人情感和求知精神。由此可知,但丁歌颂的是(  )

A.封建主义                  B.自由主义                    C.人文主义                  D.理性主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文主义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意大利诗人但丁用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中古时期宗教统治的腐败与愚昧,宣扬自由、个人情感和求知精神。”可知,但丁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歌颂的是人文主义,C项正确;但丁歌颂的是人文主义,反对的是封建主义,排除A项;但丁歌颂的是人文主义,与自由主义无关,排除B项;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主义,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文主义的相关史实。

18.(2分)15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一位西班牙商人说:“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该“心病”的病因是(  )

A.世界联系加强                                                        B.传播宗教的需要 

C.新航路的开辟                                                        D.商品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5世纪后期,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D项正确;世界联系加强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A项;传播宗教的需要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排除B;黄金热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C项因果关系颠倒,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9.(2分)在1688年,英国达到了它在1640年所定下的目标,它放弃了革命的任务,而代之以自由。材料表明通过光荣革命(  )

A.国王的权力被全面限制    

B.资产阶级以和平方式掌权         

C.君主立宪政体得以建立    

D.英国完全避免了政治冲突

【分析】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知识。

【解答】A.”国王的权力被全面限制“太过绝对,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A项。

B.根据材料“1688年“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旨在表明英国光荣革命通过不流血的政变实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故B项正确。

C.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性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英国完全避免了政治冲突”太过绝对,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知识。

20.(2分)“(我们)谨庄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材料体现了北美人民(  )

A.倡导天赋人权的努力                                          B.构建三权分立的意愿 

C.推翻殖民统治的决心                                          D.打碎封建枷锁的勇气

【分析】本题考查《独立宣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我们)谨庄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材料体现了北美人民推翻殖民统治的决心。17767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言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体现了北美人民推翻殖民统治的决心,不能体现北美人民倡导天赋人权的努力,排除A1787年宪法体现构建三权分立的意愿,排除B;北美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独立宣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体现了北美人民推翻殖民统治的决心。

21.(2分)1789年的《人权宣言》宣称:“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了在有明显的公共需要、法律上得到确定和先前规定的损失赔偿是公正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应当被剥夺这种权利。”材料表明《人权宣言》(  )

A.反对君主专制                                                        B.主张人人平等      

C.保护私有财产                                                        D.提倡主权在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789年的《人权宣言》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了在有明显的公共需要、法律上得到确定和先前规定的损失赔偿是公正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应当被剥夺这种权利。”可知,材料表明《人权宣言》保护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项正确;题干体现了保护私有财产,“反对君主专制”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题干体现了保护私有财产,“主张人人平等”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题干体现了保护私有财产,“提倡主权在民”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1789年的《人权宣言》的相关史实。

22.(2分)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恩格斯预言无产阶级革命必将胜利。但恩格斯在离世前的文章中又承认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是(  )

A.实践的理论                                                            B.人民的理论 

C.科学的理论                                                             D.发展的理论

【分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承认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表明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是发展的理论,D项正确;人民的理论材料没有体现,B排除;材料信息看不出实践的理论,A排除;科学的理论不符合材料,C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3.(2分)19世纪上半叶,俄国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中近40%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这表明当时俄国(  )

A.农奴制改革势在必行                                          B.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沙皇专制进一步加强                                          D.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分析】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9世纪上半叶,俄国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中近40%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这表明当时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改革势在必行。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表明由于农奴制的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排除B;题干材料表明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改革势在必行,不能表明俄国沙皇专制进一步加强,排除C;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近代化进程,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2分)《宅地法》规定:凡年满21岁,没有参加过叛乱,而且获得土地以垦殖为目的的美国公民,只要交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以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不超过160英亩的土地。由此可知,《宅地法》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  )

A.调动了黑人奴隶积极性    

B.增强了北方军队战斗力    

C.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    

D.提高了联邦政府支持率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南北战争,重点掌握《宅地法》的内容及影响。

【解答】《宅地法》以极低的价格带动美国公民到西部垦殖、开发,可见《宅地法》的颁布有利于促进美国西部开发,C项正确;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调动了黑人奴隶积极性,排除A项;《宅地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与“增强了北方军队战斗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提高了联邦政府的支持率”,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南北战争,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5.(2分)18683月,日本政府宣布“破除旧有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这表明日本迫切需要(  )

A.加强幕府统治应对危机    

B.改革旧制度向西方学习    

C.利用美国扶植进行变革    

D.全面改革发展军国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日本明治维新是在推翻幕府统治的基础上进行的,故A项错误;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实行“文明开化”。依据材料“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可知,日本通过改革旧制度向西方学习,故B项正确;

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并不是在美国扶持下进行,故C项错误;

发展军国主义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D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6.(2分)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材料表明苏维埃政权(  )

A.允许私人经营发展经济    

B.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提出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D.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可知,苏俄政府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旨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故D符合题意;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发展经济,排除A;苏联斯大林时期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并且提出国家工业化的设想,排除B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

27.(2分)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国家和人民因此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材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低下    

B.工业发展呈现衰退景象    

C.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模式的知识。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解答】根据“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可知,之所以出现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是由于当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现,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故D正确;题干这一情况的出现与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低下不符,排除A;工业发展呈现衰退景象,表述不符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排除B;题干材料只是反映部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没有体现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排除C

故选:D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28.(2分)罗斯福就职后的国会特别会议持续了100天,国会通过的立法比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相应的时期都要多得多,这就是新政的开始。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完善了美国民主政治        

B.通过立法加强国家干预    

C.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D.颁布法令实行计划经济

【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罗斯福就职后的国会特别会议持续了100天,国会通过的立法比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相应的时期都要多得多,这就是新政的开始”可知,这说明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加强国家干预。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表明罗斯福新政完善了美国民主政治,排除A;题干材料没涉及社会保障制度,排除C;题干材料说明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加强国家干预,不能说明罗斯福新政颁布法令实行计划经济,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加强国家干预。

29.(2分)美国总统杜鲁门曾说:“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拿破仑等任何一个伟大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材料表明美国的主要目的是(  )

A.干涉他国内政                                                        B.构建和谐世界      

C.全面称霸世界                                                        D.遏制共产主义

【分析】本题以美国总统杜鲁门话语为依托,考查杜鲁门主义。

【解答】A.干涉他国内政是手段,排除A

B.材料与构建和谐世界无关,排除B

C.据“美国总统杜鲁门曾说:‘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拿破仑等任何一个伟大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可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杜鲁门主义。19473月,美国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政策的开始。其实质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因而题干中其中“责任”的实质是称霸世界。C符合题意。

D.遏制共产主义是表象,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记杜鲁门主义相关知识。

30.(2分)《联合国宪章》规定: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这表明联合国的宗旨是(  )

A.促进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        

B.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C.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         

D.积极推动多极化格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联合国的宗旨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联合国宪章》规定: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可知,这表明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以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合作,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B项正确;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合作,促进国际合作,与“促进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无关,排除A项;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排除C项;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与“积极推动多极化格局”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联合国的宗旨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1.(8分)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纷纷开展救亡图存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微臣创设招商局之初意,本是如此。

——李鸿章:《议复梅启照条陈折》(1881110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后期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主张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2)指出材料二涉及的运动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运动的进步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微臣创设招商局之初意,本是如此”可知,洋务派后期的主张是“求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主张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据材料二“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运动的进步意义是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故答案为:

1)“求富”;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相关史实。

32.(11分)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积聚了数量极为庞大的财富,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以及人们的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到18世纪,手工工场内部有了比较精细的分工,生产工具实行了专门化,但产品仍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的原因。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之后,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3)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汽车的发明可以带动发展的行业。

【分析】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英国的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积聚了数量极为庞大的财富”可得出英国的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积聚了数量极为庞大的财富;根据“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以及人们的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可得出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据“到18世纪,手工工场内部有了比较精细的分工,生产工具实行了专门化,但产品仍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可得出英国的海外市场空前扩大。

2)根据材料二可知,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有使城市人口增加,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导致资产阶级和工人收入差距拉大;促进了工业产量的迅速增长。

3)根据材料三“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之后,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汽车的发明可以带动发展的行业有石油、钢铁、机械制造等。

故答案为:

1)原因:英国的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积聚了数量极为庞大的财富;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的海外市场空前扩大。

2)使城市人口增加,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导致资产阶级和工人收入差距拉大;促进了工业产量的迅速增长。

3)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石油、钢铁、机械制造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两次工业革命等相关史实。

33.(11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非洲十分之九的面积已经被占领(到1900年时)、全世界已经瓜分完毕的时候,一个垄断地占有殖民地、因而使瓜分世界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特别尖锐起来的时代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材料一中“斗争特别尖锐起来的时代”具体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代”到来的根源。

材料二 192226日,出席华盛顿会议的九国签订了一个公约,公约在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对于中国向会议提出的关于取消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势力范围、废除外国在华的租借地以及恢复关税自主权等要求,均未得到解决。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公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公约的认识。

材料三 据不完全统计,约900万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民伤亡共8000余万人,参战国物资总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以上。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但大国的军费开支不减反增。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欧洲主导之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之间力量的相对平衡为基础的新的国际秩序。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世界现代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影响。

【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九国公约》。

【解答】1)时代:根据材料“全世界已经瓜分完毕的时候,一个垄断地占有殖民地、因而使瓜分世界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特别尖锐起来的时代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结合所学可知,“斗争特别尖锐起来的时代”具体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源:根据材料“当非洲十分之九的面积已经被占领(到1900年时)、全世界已经瓜分完毕的时候,一个垄断地占有殖民地”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代”到来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名称:根据材料“192226日,出席华盛顿会议的九国签订了一个公约”结合所学可知,“公约”的名称是《九国公约》。认识:根据所学可知,《九国公约》表面上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实质上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3)共同影响:根据材料“约900万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民伤亡共8000余万人,参战国物资总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欧洲主导之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之间力量的相对平衡为基础的新的国际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影响是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改变了国际社会秩序。

故答案为:

1)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源: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名称:《九国公约》。认识:表面上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实质上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3)共同影响: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改变了国际社会秩序。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九国公约》相关知识。

三、活动与探究:共10分。

34.(10分)如图是某学习小组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绘制的路线图。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该学习小组提炼一个探究主题,指出AB对应的地点名称。

2)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选取2个重大历史事件对你提炼的主题进行论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瑞金可以推断出中国共产党对工农武装割据的探索;通过西柏坡可以推断出解放战争时期对中国革命道路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探索。

【解答】1)根据图片中“瑞金”“西柏坡”“北京”等信息,推断图片反映了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变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进而概括出“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方针政策”的主题。A点的地名为遵义;B点的地名为延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瑞金曾经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在这里对工农革命政权建设进行初步探索,壮大了革命力量。西柏坡曾经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革命转向建设的决定,为新政权的建设和新中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

1)主题: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方针政策。地点:A:遵义;B:延安。

2)主题: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方针政策。

说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革命的任务与政策,从而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1927年,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城市中心革命道路遭受挫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决定把军队带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工农革命政权建设进行初步探索,壮大了革命力量。1949年春天,中国共产党已基本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即将接管政权。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革命转向建设的决定,为新政权的建设和新中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以适当的政策应对革命形势的变化,最终带领全国人民赢得解放。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的考点。通过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城等几个重要地点,引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革命道路的探索。综合性较强。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29 19:00:42;用户:攀枝花市大河中学校;邮箱:dahe@xyh.com;学号:4394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