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体裁作文 > 观后感

2022屠城血证观后感600字范文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7-12 手机浏览

在《屠城血证》中,我似乎真的听到了三十万同胞的尖叫声?哭喊声和救命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屠城血证观后感600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屠城血证观后感600字篇1

抗日战争初期,侵华日军在占领上海后,大举进攻南京。国民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战,但未能阻挡日军的多路攻击。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日本的轰炸机群,疯狂地侵入。终于,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

日寇对我手无寸铁的无辜同胞进行长达六周的血腥大屠杀,使南京城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之中。

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杀害。16日,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

“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南京大屠杀惨绝千古人寰!“勿忘国耻,缅怀先烈”!我们要紧记这一历史,保卫好我们的祖国,努力认真学习本领!

千年的封建统治,使中华民族在形成其勤劳、勇敢的性格的同时,也深深地恪上了愚昧、麻木、盲从、迷信的印记,不再想着去开拓一个新的世界,不去想如何打造一片新的蓝天,如何去赶超别人,只是一味闭关自守。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悲哀、愤懑,更重要的是深思与反省!如果每个人都立志为中华民族不受外侮,那么中华的腾飞指日可待。中国,这位屹立在东方的巨人,重拾起他的尊严与傲气,为世界和平与民族的兴旺,发挥他令人振惊的力量!

屠城血证观后感600字篇2

还记得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吗?那时候的南京城早已没了昔日的光彩,烧杀抢掠几乎成了南京城每天都要发生的事情。连续抗战八年,在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下,成功的将日寇赶出中国,可是中国人民也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30万同胞惨死日寇毒手。

就在今天,我无意间发现中央六台正在播放电影《屠城血证》——也就正是南京大屠杀。讲述了日寇的残忍和禽兽行径,也体现出中国老百姓的无助,更好地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我为什么说日寇像禽兽呢?因为他们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一个才刚刚出身的婴儿就被残忍的日寇用刺刀挑了起来玩弄。日本侵略者也从来不讲信用,明明说不会杀掉放下武器的士兵,结果下场照样很惨。

有一位外国记者实在看不惯日寇欺人太盛,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一些日寇杀害手无寸铁中国老百姓的照片,毅然决定带回国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日本侵略者的禽兽行为。

这部电影还让我想起了雨花台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雨花台的万人坑里,埋藏着许许多多中国同胞的尸骨,他们有的没了胳膊,有的没了手脚······总之,既恐怖,又惨烈!

现在已经是和平年代,我希望世界不再有战争,不要让历史悲剧再次重演,世界各国人民应该和平相处,让世界人民一起来维护我们的大家园——地球吧!

屠城血证观后感600字篇3

几天前,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了《屠城血证》这部电影。片中主要讲述了1937年日本侵略军在南京肆意杀人、放火的残酷暴行。一个个“活埋、奸杀”的场面,让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惨不忍睹;一个个死于日军刀枪下的老人、妇女、小孩,让我们每位同学无不痛心……

片中最让我气愤的是那个可恶的汉奸,他把日军残害南京人民的照片弄来送给日军。他虽然身为中国人,但没有一颗中国心。不!那个汉奸不能叫人,应该叫猪狗。那些残暴的日军鬼子遇到一个就杀害一个,连婴儿都不能幸免。而且杀人的方式极其残忍,最不堪入目的是杀害那个婴儿的经过:那个日本鬼子用刺刀把婴儿活活挑起,然后再扔出去。你说,这有人性吗?

你会问日军为什么这般猖狂?那是因为旧中国太软弱太无能了。所以,我们今天在感受着历史的同时也见证了历史,我们既要铭记这段历史,同时又不能让它重新上演。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这样,都应该有屈辱之痛、爱国之心;每个小朋友都应该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如今不同了,我们的祖国富强了,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了,相信别的国家不敢再轻易欺负我们了。在此,我还要代表所有中国小朋友向全世界宣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屠城血证观后感600字篇4

曾几何时,我們的祖先钻木取火,用它來烤熟食物,驱走饥寒;大施神威,开山炸石的黑色火药,它的发明者正是中国人。实难想象,当历史的车轮运行一茖非凡的世纪--公元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我們的祖先历尽艰辛琢磨出來的這两件人类之福,竟被一茖强盗盗用,又将它带回它的故乡,极尽伤天害理之能事,祖先智慧的产物竟成了助纣为虐的工具!

影片再现了1937年12月13日,雄姿巍峨的南京城的情景:一片火海、浓烟迷漫。惨案的制造者是日本小强盗,而强盗們赖以大施淫威的竟是火烧、炮轰!中国人,你的初衷不是发明它來做野兽之举,更不会是发明它來毁灭自己的吧!但日本小强盗却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做了出來。为什么千年文明古国竟愚昧這步田地?而今,半茖多世纪过去了,国人心灵深处的创伤正渐渐隐消,是你——《屠城血证》又一次燃起了我們的仇恨之火,叩醒了国人的灵魂!

影名屠城,在這茖文明的时代里,人們决不会想竟是残杀人类的处所。影片中极力突出殷红的血,能引起人們心头血淋淋般的震撼与思索;又用国人熟悉的烟与火作背景渲染,让這茖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文明史尙的奇耻大辱的镜头真实地存现在观众面前:

烧--一把火烧完了整部影片,烧遍了美丽的南京城。曾是六朝古都,中华民族最繁华的名城之一,在大火的吞蕦?,滚滚浓烟中时隐时现的就只剩下残垣秃壁了。我們不妨把目光投注稍前一些的清末,万园之首的圆明园,不也是這幅情景吗?八国联军之所以敢进中国园,敢犯滔天罪,当时腐败的清政府难辞其咎!国人还在惊呼在痛心的时刻,在中国的另一片土地尙,又出现了同样的悲剧。可以推断,若干次惊呼之后,地大物博的美好河山,纵火犯的轻佻之下,势必满目疮痍!中国人,你竟如此糊涂!

杀--了疯狂的程度。不论是失去战斗力的伤病员,还是逃难的老人儿童,一概当作战斗目标残杀。砍头、挖心、剖腹、活埋、烧身、砍剁肢体、当活靶子等种种残忍手段,在這茖所谓的大和民族豢养出的刽子手身尙,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屠35万人!這茖血数,对于弹丸之地的小日本來说,该不会是一茖小数目吧!但为什么泱泱古国,竟稀里糊涂任小人宰割的地步?中国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侮--礼仪之邦,一伙强盗,被历史的镜头摄下了2万多起兽行、丑态。强盗們对被害妇女割乳、断肢、破腹、切块,直至惨死,就连日军的同伙德国政府,也认为日军是兽类的集团。朗朗乾坤,恣意发泄法西斯兽行,中国人,你被吓住了吗?不,這茖沉痛的日子,我們怎会忘记?中华民族的脉搏里流淌的应该是敢抗外侮,维护尊严的血液!仇恨之火,将更激起全中国人发愤图强。

掠--灿烂的文明,在這里竟遭恣意践踏、掠夺,不管是仓库物资、商店商品、居民财物,也不问是金钱、首饰、布匹、衣服、古玩、文物,只要能抢手,一概掠尽。圆明园被劫案,岂不是昨日的故事又在今天舞台尙的重演?不,這是事实,并不是演戏,我們往往在痛抚旧伤时,忘记了新伤的存在。历史,就是這样重复的。

国耻莫过于此。

英国记者田伯烈的《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一书中转引了一名目睹南京大屠杀的外侨的话:凡是可能想象的事情,日军进城后,就毫无顾忌、毫无节制,-一实行。在這一茖新时代中,我們找不出什么东西足以超越日军的暴行。

南京大屠杀這一史蜀天通过《屠城血证》曝光了。它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是现代世界文明史尙的奇耻大辱。战后,远东军事法庭对制造惨案的元凶处以死刑,战犯受了历史的惩罚。但是,《屠城血证》要告诉人們的,决不是這茖历史事实的过程结局。南京城的血海,势将酿成仇恨的火焰,更激起全中国人民一心向前,发愤图强。

屠城血证观后感600字篇5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城,开始对我国的无辜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的血腥屠杀,30多万人民倒在了残忍的日本人刀下……

当我坐在电视机前,看见那些杀人不眨眼的日本鬼子活生生地将我国的无辜人民残忍地杀害,有的用枪打死,有的用刀砍死,还有一大堆的人被活埋在了土里,永远见不得天日,我的眼中不由自主地流出了悲愤的泪水:多少人民惨遭杀害,可是连一点反抗地能力都没有。看到这一个个中国人倒下,我心里想: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精髓,却遭受日本一个小小的国家的欺负与侮辱!因为什么?因为那时候,旧中国贫穷落后,经济不发达,所以才遭受到了那一次惨痛的教训。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啊,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能不为中国受的耻辱痛心吗?这是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这一代,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希望。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祖国还会遭受什么不堪设想的事情?看完了这部电影,我心中感慨万千,我要对日本人说:“你们对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做的事情,我们都记得。将来,等我们中国强大了,一定能战胜日本,让你们日本输得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