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简介_梁实秋的个人资料
梁实秋是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出生于清末,早年在美国留学,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从事教育活动,解放前夕奔赴台湾省,病逝于台北,他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也是出色的散文家,留下众多的散文著作!
梁实秋
1903年出生学名冶华,字实秋,笔名秋郎。原籍浙江余杭,生于北京。作家、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校期间组织“小说研究社”,后与闻一多等将之扩大为“清华文学社”。
1923年毕业,同年赴美留学,先入科罗拉多大学英文系
1924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深受保守派文艺评论家白壁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192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进修。
1926年回国,任南京东南大学教授
1927年到上海,任《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与徐志摩、闻一多等创办新月书店,不久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
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
1930年赴青岛,任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1932年到天津《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
1934年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后兼任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同时主持重庆编译馆翻译委员会,担任教科书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中央日报》副刊《平明》。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北平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1949年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同年到台湾,任代理台湾编译馆馆长
1950年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先后兼系英语系主任、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台湾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
1987年去世
文学贡献
梁实秋一生主要从事英国文学研究和翻译,散文创作,英语教育和英语工具书、读物的编纂。从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年,完成全集的翻译。散文既具浪漫的情怀,又具广博的内蕴,崇尚简洁自然,文笔典雅机智,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散文深沉凝重,充满思乡之情。
在文学上主张文学与人生是密不可分的,思想和情感是文学的主要内容,文学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价值,描写永恒普遍的人性是一切文学的根本。英语教学之外,与台湾远东图书公司长期合作,各种英文读本和工具书,对台湾地区学生的英文学习影响很大。
主要著作
《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文学因缘》、《文学批评论》、《雅舍小品》、《雅舍散文》、《实秋杂文》、《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咆哮山庄》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另有《梁实秋自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