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体裁作文 > 观后感

关于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精选7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9-26 手机浏览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篇1

党,是使我们从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是使校园从破烂向优美发展,是使我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我相信只有靠您才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今天,我回忆起以前的生活,那个时候,只有靠自己才能够做一些事。而现在不同了,如果你想问候远方的亲人,只要通一个电话或者发信息就行了,而以前就不行,这些都是您的功劳啊!

现在,每户人口都有自己的私房钱,有些人都买上了车和高楼大厦,但是马路不好走,全部都是泥土路。可就近几年来,国家拨出大量的钱给我们修水泥马路,现在就方便多了

每一所学校,都是党的支持和党的无私奉献才建得美好,校园的每一件东西和每一件事物都是您的,教室里现在老师不用在黑板上写字,而是多媒体教室,这样就减轻老师的负担,而且不会耽误时间,这样真是一举两得啊!

祖国现在富裕起来了,老百姓也跟着富裕起来,这就表明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当今世界与以前真是改变了许多。

在今年的某一天,我回到自己的家乡,看看我眼前的风景,再看看田里。正在这个时候,令我惊讶的是,新进的机器在田里,而且没有许多的人在那儿。以前,许多人都在田里忙碌,割的割,打的打。而现在不同,只有一台收割机和几个人在田里。现在祖国发展起来了,把新进的设备带进农村,使农村的生活富裕起来。而且现在农村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钱可以领,真是太好了。

党是我们心中的光辉,要不是您,我真不敢想象我们会成为什麽样;要不是您,我们不会快乐的成长;要不是您,我们会是个文盲,也许在某个角落里。您就像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世界上,对人来说母亲是伟大的,无私奉献的,而你就是她,总是无时无刻地关注着我们和使社会变得和平。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篇2

《周恩来回延安》展现出周总理为了让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而鞠躬尽瘁的伟大人格,让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在重温历史的同时,深情细腻地讴歌出老一辈领导人与广大人民群众连成一线,以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

看完后,最让我泪目的就是周总理和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场景,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好久,又快又急。周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他们很少能吃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水。

周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给自己留下的小米,又放回到给总理的袋子中,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得感动连连,泣不成声。

总理的和蔼亲切,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

周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

周总理看望曹奶奶时帮她穿针,把自己的眼镜给曹奶奶带上......

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细节,在这部影片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了周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人民的好儿子,人民的好总理。就像习近平主席在周恩来诞辰120周年的讲话上说的一样: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周总理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他虽然已逝世,但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灵魂将与长存不朽。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普通的地质人事工作人员,我感到是很光荣的,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无论工作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也要努力坚持,兢兢业业,不负革命先烈的热血。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篇3

他常说:一个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坚,力量也有限。我要让更多学生成长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大批学生被他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

在这种手把手、肩并肩的实践教育中,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

学生汤轶伟,在读研究生阶段进行了核桃树枝条伤流规律研究。以前核桃树都是冬季修剪,但这样刀口容易流失养分。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汤轶伟经过上千次实验,颠覆了冬季修剪的传统做法,将剪枝时间确定在春季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营养流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学生史薪钰,在平山县葫芦峪的山地开发中,从事坡面结构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在李保国的指导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当年治理、当年坡面稳定的效果。目前,史薪钰的研究成果已在全省推广。

保国是跟随河北农大‘太行山道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深深懂得实践对科研和教学的重要性。李保国的大学同学、河北农大校长王志刚说。

为了让李保国拿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服务太行山区,河北农大为他的课题组建设了3个专用实验室,并配备了全新的科研设备,学院的综合实验室也优先保证他的研究生使用。

只有深入生产一线,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李保国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指导性强,倍受学生推崇。

他一直都上着本科生的课,我说你实在忙不过来就象征性地上几次课,剩下的给年轻老师分分。他坚决不同意,说要从本科阶段开始引导,使学生热爱农林专业。河北农大林学院党委书记卢振启说。

李保国带的硕士研究生,七成以上考上了博士,而且全部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在学生眼里,李老师的严是出了名的。

李保国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一入学,就会收到一张学习任务清单:第一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和开题报告;第二学期开始在实践基地实习一年,完成实验并写出研究报告每一项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表。2013年他的一个硕士生因为前期准备不认真,被要求寒假留在学校写毕业论文,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学生赵志磊记得,2000年那会儿,刚开始使用电脑,一些学生写论文时在电脑上复制抄袭。李老师严厉地批评他们说,要走正道,不要耍小聪明。

学生郝梁丞记得,跟李保国做课题时,很多硕士生、博士生都被他训哭过。写实验记录、计划的笔,李老师一直要求我们必须用铅笔。因为相比中性笔,铅笔字保存时间更长。一旦发现我们没用铅笔写,他会马上撕掉。

学生李迎超记得,实习期间,李保国带他们学习核桃嫁接,有一次李保国问李迎超你今天嫁接了多少棵?李迎超回答说嫁接了100棵。李保国摇摇头说农民们每天都能嫁接500棵!在李保国的督促下,后来李迎超每天嫁接核桃树能达到1000棵。

在学生眼里,李老师的慈也是出了名的。

学生顾玉红忘不了,2002年,为了方便她写毕业论文,李保国专门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借给她用。那时候笔记本电脑还不普及,李保国的儿子李东奇当时还小,自己想玩电脑,对此还挺有意见,觉得爸爸太偏心了。

学生郭芳忘不了,4月4日见了李保国最后一面。吃饭的时候,李老师特意把我拉到身边坐,悄悄问我找对象了没有,鼓励我遇到喜欢的就去追。

斯人虽逝,李保国却用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本最有价值的教科书,诠释了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担当和追求,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学好本领、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太行山作证--他甘当拼命三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前几天我还劝他说,苹果树正开花,要不在岗底村住几天,指导指导果农,捎带休息休息。他一口回绝‘我哪有时间?

面对我们,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泪水涟涟。如果知道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我一定不会这么由着他、顺着他。

年前的一次采访中,李保国曾说,他有三个家,一个是永久的,在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临时的,在几个主要帮扶基地;一个是流动的,在他那辆越野车上。

三个家,三重情,三份爱。

教师观看李保国电影观后感三篇

5月19日,省会河北会堂内气氛庄严肃穆,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一名普通教授。他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把课堂搬进山沟,把实验室放在果园,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他见不得百姓受穷,一头扎进穷山沟,10多万农民因他而脱贫,被誉为太行新愚公。4月10日凌晨,年仅58岁的他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

报告会现场,2300多名干部群众齐聚一堂,用心聆听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缅怀他的奋斗历程,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李保国把一生献给了太行山,献给了太行山人民,他的死比太行山还重!河北日报驻邢台记者站原站长刘秀礼跟踪报道李保国20年,他永远忘不了今年4月2日中午和李保国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当时李保国气色不好,却还是没日没夜地忙碌着,大家责问他是不是不要命了?李保国回答:那么多农民在等着我,我脱不开啊!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回忆起李保国带领群众种苹果的往事:自掏腰包推广苹果套袋技术、手把手教村民管果树杨双牛流着泪说,岗底村原来是贫困村,今天人均收入超过31000元。岗底的穷帽子,是李保国帮我们摘掉的;村民的好日子,是李保国用命换来的,李保国是我们岗底人的大恩人啊!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为什么一年200多天扎在山里?因为他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跟随李保国20年,助手齐国辉见证了李老师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您走了,但您的精神已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把您未完成的事业做得更好。齐国辉含泪许下诺言。

报告会上,学生陈利英哭着追忆——老师是严师,会因为学生写论文不认真,罚他在学校写到大年三十才回家;老师更是慈父,会想着帮学生凑钱买房、帮学生找对象。我们早就把您当成‘父亲,只是还没尽一天孝心,您怎么就突然走了呢!

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既是李保国的人生伴侣,也是他的工作搭档。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他是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扶贫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报告过程中,郭素萍几度哽咽,泣不成声,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和你再吃一顿团圆饭。保国,我想你!

整理李保国的遗物,一张行程表让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深受震撼:从今年1月到4月10日去世,101天时间里,李保国62天在出差、行程7860公里。我为学校有这样一位好老师而自豪。饶桂生表示:全校师生将以李老师为榜样,弘扬太行山精神,拓展太行山道路,让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的旗帜高高飘扬在燕赵大地。

聆听饱含真情的讲述,感受李保国的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台下听众热泪盈眶,会场内多次爆发热烈的掌声。掌声和泪水背后,是大家对李保国的思念和敬仰,是凝聚在心中的信念和力量。

听了报告会,省纪委驻省委办公厅纪检组副组长王春河对李保国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哀思之后,我们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他甘于奉献、不为名利的精神追求,传承他待百姓似亲人的为民情怀,弘扬他让荒山披绿、穷岭生金的责任担当。

李老师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传承李老师的精神,是我们弟子唯一能做的。非常感动,一辈子学习的榜样!报告会刚刚结束,几位报告人的微信朋友圈已经被来自四面八方的留言和点赞刷屏。

报告会后,观众表示,李保国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不会走,他的事业不会走,燕赵大地一定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李保国,汇聚起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磅礴力量。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篇4

电影的名字是巜迟来的告白》,一下子勾起我的扩句,谁对谁迟来的告白?要告白什么呢?

新落成的学校大礼堂,灯光效果很炫,坐椅N多排,在我有限的认知里,除了无锡市大会堂,这必须是NO1。全校58位中共党员散落在礼堂中央,暖气压根感受不到,我强忍着全身冷嗖嗖,两次深深被电影感动到泪目两行。家国情怀,岂是一句两句言语能表达?军人老余镇守海岛边疆守国家舍小家,扶贫志愿者老余帮别人家舍自己家。全影贯穿了父欠女之陪伴之情,子欠母之孝敬之情,村干部与村民的乡里之情,扶贫与被扶贫的误解之情

第一次噙泪的场景,是老余为扶贫工作人员做好鸡蛋面,城里姑娘突然放下手中的碗筷,立在窗前垂泪,她说:我爸爸生前也是这样子做面给我吃,也是放一个水泡蛋一下子拉开了我思念我父亲的闸门!印象最深的是我读初二的时候,我天天半走读,中午回父亲单位吃午饭,饭菜是父亲自己亲手做的。

做的最多的菜就是红烧豆腐。父亲在前面柜台卖供销社的农用品,后面有一间没有窗户的小卧室,父亲买了一个电磁炉灶做菜。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开灯,每每看到的是小桌子上摆好的碗筷和冒着热气的满满一大碗菜。父亲总是让我先自己一个人先吃,尽我一个人吃够。没有陪伴,没有絮叨,吃好立即去学校。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真希望我把那一大碗红烧豆腐端到柜前,盛好两碗米饭,我和父亲那怕站着,一起有说有笑吃完。

如今父亲已不在了,我才慢慢体会到为什么他老人家总是买豆腐,为什么难见笑容。有一天炒菜的小锅烧坏了,父亲问我是不是开灯忘关了?我当时沒承认这事,父亲也没责骂我。如今想起,必是有一回灯绳拉了,灯沒亮,当时停电了忘再拉一下关。后来电来了,电磁炉就自动工作了起来真想送一套最顺手的锅灶,做一桌最好的酒菜,陪父亲慢慢喝两杯,讲讲农村医保能报销一半了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真希望我把那一大碗红烧豆腐端到柜前,盛好两碗米饭,我和父亲那怕站着,一起有说有笑吃完。如今父亲已不在了,我才慢慢体会到为什么他老人家总是买豆腐,为什么难见笑容。有一天炒菜的小锅烧坏了,父亲问我是不是开灯忘关了?我当时沒承认这事,父亲也没责骂我。如今想起,必是有一回灯绳拉了,灯沒亮,当时停电了忘再拉一下关。后来电来了,电磁炉就自动工作了起来真想送一套最顺手的锅灶,做一桌最好的酒菜,陪父亲慢慢喝两杯,讲讲农村医保能报销一半了

第二次落泪是老余曾经的战友,拉开胸前衣衫,露出"纹身",这就是被老百姓误以为黑社会的标志!真真黑白不分,忠奸不辨啊!孤岛守疆,气候条件恶劣,要死也要做中国人!这就是中囯军人!安宁的日子,是多么来之不易,让人崇敬的中国军人!

电影后期,老余终于帮助邓氏村脱贫致富了,完成了亡妻的遗愿,告白了一个丈夫对爱人的深情!地方政府对老余高度表彰,党和国家告白了对人民子弟兵的关爱!扶贫攻坚和新农村的建设,党和国家告白了对基层群众的关怀!

泪目中老余对老母亲失智后的伤悲,久久让人心痛一切深情,都不应该迟到!胸前"我是中国人"的纹身,让我们所有人清醒的认识到:家囯一体!为国为家,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一起努力!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篇5

除了与西南联大同宗同源的三校,《九零后》还陆续走进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与正青春的大学学子通过这部关于中国最传奇大学的纪录电影,探讨何为大学精神。在浙江工业大学这所工科学校,同学们在映后就当代年轻人究竟为什么而读书展开激烈交锋;复旦大学的一位同学则在观影后默默写下:愿摒杂念,胸有天下,潜心向学。

深圳中学站是《九零后》唯一一场面向中学生群体的特别放映。这一次,银幕上璀璨的九零后撞见了正青葱的00后。近200名初高中生和家长观影,走出教室的小课堂,体验一堂电影人生课。

有几场路演在文化气息浓郁的上海图书馆和方所书店举行,收获了一批情怀满满的观众:做纪录片导演是需要情怀的,我们也想成为有情怀的观众。在影迷路演场,令人感动的故事不断出现。在被称为广州纪录片之家的豆园,几位中学生观影全程坐得笔直,边听导演映后发言边做笔记;一位武汉的观众路演当天生日,他推掉了所有的饭局,特意来看这部电影。

一位发起人在5月4日百城首映礼首日就组织了一场点映,听说有路演后再次前来观影,这部电影越看越有味道。路演过程中,已经出现多位在影片全国公映前就达成二刷成就的观众,影片丰富的细节和隽永的影像魅力,激起观众反复品味的兴趣。

16位联大学子非凡魅力折服观众年轻观众称影片成为我人生的动力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在了解西南联大结茅立舍、弦歌不辍的光荣历史后,他深有感触地说,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在联大精神的感召下,各地高校校友会、联大后代纷纷组织《九零后》观影,在电影中重温弦歌不辍的联大历史,影片中的联大学子之一、103岁的吴大昌先生更是惊喜空降北京路演场,令全场观众为之沸腾。

而济南、无锡等多地的首映礼,清华、北大、南开三校校友会因《九零后》难得再聚首,影片无意间促成了这三所大学当地校友的首次历史性团体交流活动。而影片中关于教育、大学和读书的思考,更是带动了许多中学、大学教师、家长及各地书店、读书会的点映发起人。百城首映礼及路演开启半个月以来,目前已举办了100余场,超过8000名观众走进影院,提前观看了这部珍贵的人文纪录电影。

《九零后》迎来的第一波观众口碑堪称万花筒,大家不仅纷纷为影片中16位眼中有火,心中有梦的九零后折服,还从不同视角给出了相当丰富、多元的观感。有家国情怀,百废待兴的年代的知识分子总是有一种危机感和使命感。有青春感叹,这是一群眼中有光、心中有信念的‘年轻人。九十岁,仍然年轻,永远年轻。

可爱成为观众提及片中人物时,出现频率极高的描述,虽然是群像,但看得到每个采访对象的个性,因为他们真诚、可爱、说真话。邓稼先先生的口头禅pure深入人心,甚至因电影心生惭愧,却也从中获取力量,虽然身处时代不同,但是感受却是可以相通的,看着纪录片中这些‘九零后依旧保持着青年般的热忱,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努力下去呢?

如同一位年轻观众观影后激动而真诚的心声:我觉得人生早点看这部纪录片,应该会更坚定找好自己的方向,然后一如既往。这部纪录片好像可以成为我人生的动力,或许有一天迷茫之际,可以好好想想这些九零后,他们对待人生的那份坦然豁达、怡然自得,会减少一些负面情绪。相信《九零后》这部刻录西南联大历史记忆,同时解读青春这个永恒话题的纪录电影,将给无数观众带来激励与鼓舞。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篇6

今天院里组织集中观看了一部革命电影《刘胡兰》,是讲述烈士刘胡兰不顾自我,奋勇抗日的故事,让我看后感触良多。在英烈的故乡,刘胡兰烈士的英明与事迹深深铭刻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心中,她信念坚定、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动了几代人,并同毛主席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励精图治,奋勇前进。1945年11月,刘胡兰参加了文水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推翻地主、送公粮、做军鞋,动员青年报名参军。1946年6月,她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1947年1月12日,国民党阎锡山军和地主武装复仇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将群众赶到场地上,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敌人问她:你给八路做过什么工作?刘胡兰大声说:我什么都做过!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敌人恼羞成怒: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你就不怕死?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残忍的敌人为了使她屈服,在她面前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用铡刀杀害。刘胡兰毫无惧色,从容走向铡刀,壮烈牺牲,年仅15岁。1947年3月,毛主席得知刘胡兰牺牲的消息,当即挥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大字,对刘胡兰短暂的一生作了崇高的评价。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负不屈,视死如归,彰显了一名共产党人信仰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贵品质,是反抗侵略、反抗奴役,争取自由的精灵,也是胸怀家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党员。坚守实践和初心不是空洞、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践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如既往、一以贯之的坚守,是自己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刘胡兰,这位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孕育的堪称民族脊梁的民族英雄,以她那可歌可泣的高贵品格、革命气节和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慷慨就义歌,铸就了光照千钬、激励后人的胡兰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艰险的情况下,都要像她那样始终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要时刻做到坚定信仰、严守纪律、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新时代刘胡兰精神。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篇7

就在七月一日这天我们来到影院缅怀革命先烈的伟大功绩。

李大钊,这个名字对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他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党的创始人之一,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今天我们陪着大家一起观看李大钊的故事,给我们很深的教育启发,激励了我们树立奋发图强、立志报国的崇高目标。

为了寻找救国之路,他孤身前往日本留学,结识了章士钊,吴弱男等革命朋友,寻找救国之路,献出除了他38岁的伟大生命。六年后,为了给李大钊烈士的葬墓,鲁迅、李田光等一百多个知名人士捐款在墓前立起墓碑,人民永远记着—这就是革命史上的丰碑。

我们在这幸福的今天,不愁吃穿,但是我们中间能有多少像李大钊烈士那样的精神。我们应该发奋图强。不应该浪费光阴。在我们身边,爱国也许不需要像李大钊烈士那样奉献一生,但我们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尽自身所能报效国家。我们身边像这样的烈士很多,也有许多人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也许没有多少人了解他们的历史,但是,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活在我们烈士的丰碑上,爱国者有很多表现方式,我们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就是爱国。长大了,奉献我们的成绩,报效祖国也是爱国。也许你默默无闻,也许你没有什么功绩让人纪念,但从现在开始,勤奋学习,奋发向上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敬仰的爱国人士。

现在大钊精神就铸了民族之魂,大钊形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大钊先生一生光辉的写照,李大钊同志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一页,而且以他大公无私、坚贞不屈、艰苦朴实,大义凛然的品质为后人树立的光辉的榜样,大钊精神作为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

让大钊精神在我们身边永远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