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首页 > 字数作文 > 600字作文 > 同一种力量作文600字

同一种力量作文600字

作者:第一作文 来源:未知 时间:2020-12-26 字体: 手机浏览

同一种力量

同一种力量催人奋进,共筑伟大的中国梦!

题记

也许,从穿上绿色迷彩服的那一刻起,我们便依稀感知到了什么是同一种力量。

清晨,我睁开蒙胧的睡眼,怀着激动而喜悦的心情穿上军装,勒紧腰带,跨上单车直奔学校。一到学校,军训的号角便在耳边激荡,它激活了我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我甚至能清晰地觉察出它们的跳动。

烈日下,教官首先让我们站军姿。一开始,我们都感觉不难,不就是抬头挺胸、两肩后张、双手夹紧、脚跟靠拢嘛!可站了几分钟,我便双腿发麻,脚下不稳。再后来,太阳像是故意考验我们这一批新生,发了疯似的发出炽热的光芒,连平时不爱出汗的我也汗流成河,细细的汗珠在我的脸上疯狂舞蹈,在我的鼻梁上倒挂金钩,弄得我痒痒的。我真想擦一把汗,但只能忍着。

练习踢正步时,分解后的动作如同影视剧里的慢镜头,起初我们都觉得很新鲜,有意思。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都重复同一个训练内容,让人甚感厌倦和疲惫。偶尔用余光瞟一眼左邻右舍,发现同学们都认真地做着每一个动作,于是,我也只能咬咬牙,继续坚持。

规范化叠被,短时间集合,顶着正午的骄阳列队,踩着整齐的节奏跑步几天的军训生活,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军队铁一般的纪律。在教官响亮而有力的号令下,我们发出同一种声音,迈出同一种步伐,生出同一种信心,最后汇聚成同一种力量。这种力量,鼓舞了自己,强大了集体。

军训生活结束了,但我们青春的绿色梦还在,同一种力量的感召还在。它让我们不忘往昔的峥嵘岁月,更激励我们众志成城,共筑伟大的中国梦!

同一种力量

我家旁边有一家传统发糕店。每天早晨,发糕店里都热气腾腾,白雾缕缕升起,那是热乎的发糕要出炉了。掀开蒸笼,里面整齐地排着小圆发糕。与普通发糕不同的是,这种发糕是扁圆形的,一大口便能吃下一整个,尝尽整个发糕的滋味:甜而不腻,似乎还能感觉到稻米的香味。

从我记事起,发糕店便是一位妇人在经营。小伙伴们总是欣喜地排着长队,两块钱能买上六个,外加赠送的一杯豆浆,这便是儿时早餐了;如今,还是两块钱六个,咬上一口,仍能依稀想起童年时的那种满足。然而,在时间这位画手的涂抹下,妇人渐渐变成了老妇人。尽管如此,她用指尖挑起细腻的圆形白糕时,动作依旧是那么熟稔。

有人曾提醒她,物价涨了,你的发糕也该涨价了。她淡淡一笑:价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能够尝到传统手艺的滋味。为此,她收了好几个徒弟,希望用这门手艺温热人心,让传统发糕香远益清。

无独有偶,离我家不远处,还有一个不到3平方米的老店。店主是一位头发灰白的老爷爷,他在这里至少待了十几年,替人们补鞋、修钟表。

皮鞋、布鞋、运动鞋,老爷爷都能补,补得不露痕迹,但收费从不超过两块钱。小时候,我们常在黄昏时候去他那里玩耍,看他补鞋,或者参观堆满柜子的各式各样的鞋。

老爷爷愈加老了,手却仿佛愈加稳了。如今补鞋子的人不太多了(当然,收费仍旧是两元),老爷爷更多的时间花在修钟表上。给手表换电池,别的店收费五十上百,他只收个二三十:不亏就行,我可是个工匠。每天打开店面,他常常先望望那些各就各位的老朋友各式各样的工具,然后坐下来细细打磨其中的几位。

旁边的门面不知改头换面了多少回,这家老店却从不曾做过装修,一如老爷爷总是低着头,琢磨老花镜下的精细活儿。

传统发糕也好,百年工匠也罢,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同一种力量:对传统手艺的坚守与传承,为人们的记忆留住往昔的美好。

同一种力量

世间存在着一种力量,它让人们意识到苦难是人生的常态,并支撑着人们无畏、坚定地面对苦难,活下去。这种力量,源于人们对生命的责任与担负。

小说《活着》的韩文版自序里有一句话:‘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里的忍受一词,意义即在于此。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毅然决然地背负起命运带给他的贫瘠,并且以此成就达观的自己。所以,在他的文章中,你是看不到一丝半点的苦味的。1958年,文人汪曾祺被下放到农村改造。面对命运的巨大不公,他默默地下地劳动,默默地一边吃着马铃薯,一边画马铃薯图谱,还用毛笔写出了近2万字的小说《四个孩子和一个夜晚》。对生命的责任与担负,让汪曾祺在忍耐中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二战期间,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被关入奥斯维辛集中营,每天饱受非人的摧残,看着身边的亲人朋友一个个死去,弗兰克尔在承受饥饿、折磨等各种痛苦之后,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负担起生命的责任,想着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他心中存着希望,背上有着担负,不沉溺于眼前苦难,每天挺直腰板走路。最后,他挺直腰板走出了集中营,写下了著名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一个能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驮住了无数次的日落。懂得担负的维克多·弗兰克尔唤起了生命中面对苦难的坚定力量。

这样的力量更体现在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曾经饱受折磨与屈辱,但一直默默坚强地担负着。当新冠疫情的至暗时刻来临时,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挺立肩膀,默默分担起时代和命运施加的磨难。我们从不惧怕苦难,因为我们深知:苦难是暂时的人生常态,但它终究会成为过去式。于是,我们的生命沿着苦难的纹理,从一个世纪走向另一个世纪,从一个个苦难的今天走向一个个美好的明天。

无论是个体的人在绝望中活下去,还是一个民族从苦难中崛起,这都源于同一种力量:对生命的责任与担负。正是这一种力量,让我们找到了俯瞰历史长河的上帝视角。

回望高三

高三在夏日补课中启幕,也是夏日时在决战中落幕。忘不了第一个晚自习时王老师略显严肃的神情,也忘不了高考结束后在车棚道别时王老师充满期盼与祝福的笑容。

高三是一个梦想与汗水交织的时期,是学习生涯中的一座高峰,人生中再没有哪个时期能让我们像高三时一样心无旁骛、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付出的汗水越多,迈出的步伐越扎实,心中理想的大学才会更加清晰的浮现在我们眼前。

高三的学习生活单调却充实,繁忙却有意义。从白天到黑夜,从上课到刷题。笔袋里往往放着七八根笔芯,没几天又要再抓一把来用。就这样,我从盛夏走到寒冬,迎来了让人惴惴不安的百日誓师,看着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一天天地减少。但是,每当考试有所进步时,我知道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有价值。

除了自身的刻苦努力,老师的帮助也是高三路上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老师既是我们领路人,也是我们的朋友。王老师的文采,陈老师的幽默,周老师的和善,陆老师的高深,陶老师的豪放,铸就五种鲜明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管怎样,高三已经悄悄地溜到我身后,对于新高三的学子,我想简要说几句:

一是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前提是不与老师的教学方式冲突,两者可以相辅相成。

二是要内心坚定,不因外界的影响而犹豫不前,即程颢说的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

三是要及时反思,不一定要吾日三省吾身,但一定要在学习出现问题时及时反思,理性分析后才可以适当调整学习策略。

四是要善于请教老师,要自己先思考后带着疑问去请教老师,而不是一遇到不会做的题就往老师。办公室跑。我们关键是要掌握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不是问题本身的答案。

五是要树立自信,要有豪气。我当时写了一句话激励自己:以梦为钟,声震四海;以笔为刃,剑扫八荒。

我相信做到这些优秀的你们一定会在高考中不留遗憾。

回望高三,一切历历在目,如在昨日。校园的风景、老师同学们的身影,将伴随那段高三时光,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现在的我忆苦思甜,思绪万千。

有趣的课堂

因为这次的新冠肺炎,我们推迟了开学时间,为了不耽误学习进度,学校让我们在苏州线上教育中心这个平台上课。

开始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我有许多疑问:是怎样上课的呢?是我们自己的老师给我们上课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入睡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在捣鼓电脑,好不容易进入了学习网页,一个个十分漂亮的课程标题映入眼帘,我按照老师给的课程表打开了我的第一节课。嗨,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老师。哦!这是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在给我们打招呼呢!我对这种学习方式十分感兴趣,便认认真真地完成了当天所有的课程。接下去的几天,我对线上教育越来越感兴趣。在一节英语课前,我看到有一节直播课。直播?是不是会比录播更有趣呢?我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打开了这一课程。哇!直播课堂中可以举手发言,还可以在交流区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真是新奇极了!这以后,每当我看到有直播课都会毫不犹豫地点进去。

所有学科中,我最喜欢语文和劳技课。语文课上,老师们经常会讲各种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让我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劳技课上,老师教我们制作糍饭糕,我也试着做了一盘。首先,淘好米放入电饭锅煮熟,把煮熟的米饭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冷藏4小时,再放入锅中油炸,一盘香喷喷的糍饭糕就出锅了。我一次就做成功了,又香又美味。

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我知道了许多故事: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诸葛亮草船借箭、贾宝玉放风筝、武松景阳冈打虎不仅如此,我还学到了许多英语知识和数学知识。

我始终相信,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也没有一个严冬不会过去。我们马上会回到自己的学校,可以见到自己的老师,也可以与亲爱的同学们相见。我要谢谢空中课堂的老师们,你们辛苦了!

蝉的一生

蝉的一生就像囚禁在监狱里,受尽种种磨难后,从潮湿阴暗的地下重见光明,得到的回报,却是只能活7到30天,而它在地下居然要呆3到7年。

知了,知了哎呀,烦死了,我不满地嘟囔着,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呀?臭蝉!我把脸蒙在被子里,继续睡。

很多人想必都曾经对蝉有所反感吧,其实蝉是一种很乐观的动物,一生短暂,但却依然放声歌唱,一句怨言都没有。小小一只蝉,生命历程却不简单,唐代还有一位大诗人为蝉写了一首诗呢: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诗,下面是诗的大意:蝉垂着触须吸吮着甘甜的露水,持续不断的蝉鸣声从稀疏的梧桐树中传出。因为蝉站在高枝上,声音就自然传得远了,而不是靠秋风来助力。

你看,这首诗多有意思呀,听完这首诗,了解了蝉的一生,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一种很传奇的昆虫呢?你是不是不再讨厌蝉了?反正,我是不讨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