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安全总结范例(3篇)
消费与安全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理论模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88
0引言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厂商的经济利益。从目前的国内形势来看,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评价并不理想,甚至有些消费者并不认同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改善。在某种程度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情况反映了大众对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满意度,也直接成为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总而言之,许多消费者对现有食品的供给产生了安全风险认知的偏差。Hornibrook等通过建立感知风险理论计算模型,研究了购买超市高级牛肉消费者的风险认知的情况和规律。高艳等构建了食品安全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理论模型,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模型的相关假设进行检验实证。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国内外文献中有关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及测量方法和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措施,并重点分析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理论,为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1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和测量方法
风险认知是心理学中的概念,周应恒等将风险认知定义为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时感知到所购买产品性能达不到预期的可能性,外界环境中的复杂多样性会造成个体风险认知产生较大差异。个体主义的风险认知理论亦称为风险的心理测量理论,在主观情况下,运用多种心理测量标度的方式进行定量分析,具有表达明确、成熟、影响力的特征。通过个人的经验数据概括出社会公众特征。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主要可以分为双因素模型和多维度模型两种,下面对两种模型进行详细介绍。
1.1双因素模型
双因素模型又称不确定性后果法,它将消费者的风险认知划分为两个维度:即认知到的风险作为购买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利的购买所带来后果的严重性。两个维度可用来预测消费者风险认知的大小。对两个维度该相加还是相乘,学者们持不同的意见。
1.2多维度模型
利用风险要素法,可将风险认知分为多个维度来研究。而国内外学者对感知风险维度的划分方法可以总结如表1所示。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六维度风险构面,即包括心理风险、财务风险、性能风险、身体风险、社会风险和时间风险。
1.3风险认知的测量方法
测量风险认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心理学测量范式和实验法。心理学测量范式是由Slovic等人提出来的,是目前多数风险认知研究中采用的测量方法。该方法是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询问被访者相关问题,并利用李克特量表进行量化,最后通过赋值评分得出被测试者对风险认知大小。在心理测量范式中常运用揭示优先法和表达优先法两种方法。揭示优先法是从历史的角度,利用统计数据以及损益比等分析材料,对风险进行判断。表达优先法是假设公众自动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并直接要求被测试者表述其看法,但这一方法的主要困难是样本的确定。国内研究比较倾向于心理学测量范式,但是该方法也有不足,例如在调研时往往描述的是被访者之前的经历,而不是对未来的描述,且风险感知是动态的,不利于调查者收集。实验法是以实验控制的方式,探讨风险认知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Liu等基于多层次方法,提出了定性、半定量、定量三种层次的危险评估框架,指出风险危害的可能性和风险的交互作用。
2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措施
基于前人研究结果可以得到消费者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产品信息、风险态度、参与程度和信任等五个方面因素。
2.1个体特征因素
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家庭结构、收入、居住地等。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是影响消费者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杨柳等研究得出农户性别、年龄等个体特征显著地影响农户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担忧程度。曾寅初等研究表明女性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高于男性,于铁山却指出在食品安全本身风险认知方面,男性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要高于女性。周萍入等则认为性别、年龄影响不大,职业有一定影响。
2.2产品信息因素
从信息来源角度来看,食品的质量安全信息包括政府、社会中间组织、企业和消费者这四类主体的信息。电视和报纸是当前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的主要途径。周萍入等认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渠道的获取显著影响消费者安全风险认知。积累、补充和搜索产品知识可以降低消费者对风险后果评估的不确定性和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但由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容易产生偏差。消费者食品安全感知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对购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提品风险信息的不完全性、媒体报道的偏差、竞争激烈的加剧程度等因素造成消费者不能客观地感知产品风险水平,不利于做出科学的购买决策。新闻和娱乐媒体对塑造个体上的风险认知和社会层面的风险认知影响很大。减少风险认知偏差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消费者对超市的忠诚度,让消费者了解零售商在供应链方面的政策和投资策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认知属于主观的判断,这给政府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3风险态度因素
风险态度是消费者面对不同风险水平的一贯选择趋向或消费者接受风险的意愿程度。大量涉及食品安全事件的实证研究表明,消费者的风险态度与风险认知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消费者的风险认知与风险偏好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偏好风险的人往往形成低水平的感知风险,而厌恶风险的人则反之。消费者的态度又与人口社会特征相联系。周萍入等认为风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风险认知有影响,其中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较显著。赵俊晔等对受访者进行调查,有99%的人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水果或多或少存在农药残留,表明绝大多数人对水果安全持消极的态度。稳定其风险偏好,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水平,具体措施有:提供差异化与多样化的商品、保持风险信息渠道的畅通、优化产品的质量控制系统、提高产品结构的差异化程度、培育核心竞争力及提高供应链的协调程度。
2.4参与程度因素
参与程度又称为“卷入程度”,指消费者与所购买产品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表现为对产品的兴趣、关心程度等,是影响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商品的价格很高时,消费者感受到损失金钱的风险水平会越高。消费者对奶制品的感知风险显著地受到阶段性因素的影响,比如消费的频率、个人经历。如果公众的关注程度越高、安全意识越强,那么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认知越高。
2.5信任因素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信任因素包括对信息主体、信息途径和信息本身的信任。实证结果得出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对政府和企业所采取的措施的信任程度显著地影响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例如对于消费者而言,食品安全的信任属性是与高水平的感知风险相联系的。人们对绿色食品信息了解越多,信任程度越高。张文胜等人通过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发现,通过朋友和家人的信息途径传播的乳制品安全信息,受到信任程度较高。另外,消费者对政策部门信息、专家意见以及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疑虑,企业盲目进行品牌宣传及规模扩张可能会增加消费者对乳制品安全的不信任。
3结论与展望
国外在研究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时考虑了消费者一些复杂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研究对象为蔬菜、饮品、牛肉等食品,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模型有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普通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模型、分层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然而,笔者还发现了已有研究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第一,有关风险认知的实证研究方法较多,但是国内许多学者只是简单地将国外的理论应用,而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第二,研究的影响因素过于集中,基本上都是从人口统计学的特征入手,很少有文献是从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观角度进行研究;第三,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对二、三线城市研究较少。综上所述,应该进一步研究更为准确的测量方法,以测量消费者安全风险认知水平,深入探索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地引导消费者的安全风险认知,减少消费者的认知偏差。
参考文献
[1]赵俊晔,武婕,张峭.北京市草莓农药残留超标风险事件中消费者风险认知和消费意愿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12):35-39.
[2]王常伟,顾海英.消费者食品安全感知、监管满意度与支付意愿[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89-95.
[3]杨柳,邱力生.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河南的案例研究[J].经济经纬,2014,(06):41-45.
[4]MartinWE,MartinIM,KentB.Theroleofriskperceptionsintheriskmitigationprocess:thecaseofwildfireinhighriskcommunities[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9,91(2):489-498.
[5]PenneyU.Exploringtheurbanconsumersperceptionoflocalfood[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tail&DistributionManagement,2014,42(7):580-594.
[6]HornibrookSA,MccarthyM,FearneA.Consumersperceptionofrisk:ThecaseofbeefpurchasesinIrishsupermarke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tail&DistributionManagement,2005,33(10):701-715.
[7]高艳,石岿然.感知信息不对称、透明度及购买意愿――基于“食品安全”问题背景下城镇居民的实证分析[J].食品工业,2015,(01):226-231.
[8]周应恒,卓佳.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基于三聚氰胺事件下南京消费者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0,(02):89-96.
[9]于铁山.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对武汉市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101-108.
[10]OhSH,PaekHJ,HoveT.Cognitiveandemotionaldimensionsofperceivedriskcharacteristics,genre-specificmediaeffects,andriskperceptions:thecaseofH1N1influenzainSouthKorea[J].AsianJournalofCommunication,2015,25(1):14-32.
[11]CunninghamSM.TheMajorDimensionsofPerceivedRisk[J].RiskTakingandInformationHandlinginConsumerBehavior,1967.
[12]YeungRMW,MorrisJ.Foodsafetyrisk:Consumerperceptionandpurchasebehaviour[J].BritishFoodJournal,2001,103(3):170-187.
[13]RoseliusT.ConsumerRankingsofRiskReductionMethods[J].JournalofMarketing,1971,35:56-61.
[14]JacobyJ,KaplanLB.TheComponentsofPerceivedRisk[J].Proceedingsofthe3rdAnnualConventionoftheAssociationforConsumerResearch,1972.
[15]StoneRN,GronhaugK.Perceivedrisk:Furtherconsiderationsforthemarketingdiscipline[J].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1993,27(3):39-50.
[16]刘燕,纪成君.口传视角的消费者食品安全负面信息感知风险――维度与测量[J].经济体制改革,2013,(06):36-40.
[17]周萍入,齐振宏.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健康风险与生态风险认知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5-10.
[18]SlovicP.Perceptionofrisk:Reflectionsonthepsychometricparadigm[J].SocialTheoriesofRisk,1992,236(3):112-112.
[19]LiuZ,NadimF,GarciaaristizabalA,etal.Athree-levelframeworkformulti-riskassessment[J].GeoriskAssessment&ManagementofRiskforEngineeredSystems&Geohazards,2015,(9):1-16.
[20]曾寅初,夏薇,黄波.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与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消费者调查的分析[J].消费经济,2007,(01):38-42.
[21]全世文,曾寅初,刘媛媛.消费者对国内外品牌奶制品的感知风险与风险态度――基于三聚氰胺事件后的消费者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1,(02):2-15,25.
消费与安全总结范文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足迹;汉江流域
0引言
生态安全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概念,通常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1],生态安全所表征的是一种存在于人类与其生存和发展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及不受胁迫的状态,其最终落脚点是人类安全[2]。由于流域生态安全对流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明确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对与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流域的生态安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包括自然的因素,也包括人为的影响。对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不同的学者基于特定的研究尝试了不同的方法,但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是类在景观尺度上基于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的评价[4];一类是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构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的乘数模型来进行评价,其框架常参照联合国经济开发署(OECD)建立的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即P-S-R)框架模型[5]。然而,适用于区域和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的生态模型则并不多。生态足迹法因其能够较好地将生态学原理和数学模型、资源承载力相结合,以此来分析某地区的资源和能源生态性消费,并与其所拥有的资源和能源相比较,从而判断其生态性消费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及其安全性,同时由于其引入了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使得不同地区间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是作为生态安全评价中一种原理简单、方法明确的具有生命力的评价方法[2,6,7]。
生态足迹是指,现有的生活水平下人类占用的能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空间[8]。生态足迹分析法引入了“生态生产性土地”这一概念为各类自然资本提供了统一的度量基础,所谓生态生产性土地这一概念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9]。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将全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分为六类,即:化石能源用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成地、水面。生态足迹分析法通过划分消费项目,计算人均年消费量,并将其消费量折算为人均占用的生态生产性用地的面积,再通过相应的均衡因子将人均占用的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汇总为区域总的生态足迹,以此来衡量某一区域内人口的生态性消费。
在生态足迹分析中通过引入了生态生产性面积的概念,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统一性描述,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使用联系起来,并引入均衡因子和生产力系数,进一步实现各国各个地区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可比性和可加性,此方法在是目前较为科学、并简单易行的生态模型[6]。然而传统生态足迹方法,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传统的生态足迹方法评价模型的静态性、贸易调整方法上的缺陷、生态足迹帐户涵盖不全、参数取值的片面性、忽略不同类型土地在功能上的兼容性、忽略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等[10-12],广为学者们所诟病,对此相关学者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和模型的改进[13]。自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被引入我国,相关的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相关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12-13]。已有学者将其应用于区域和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的尝试[14,15]。
1本研究的思路和目标
汉江流域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集中度大,已经对区域生态演变构成巨大压力,流域的生态安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在选择汉江流域(湖北范围内)作为研究区域,参照生态足迹的方法构建生态性消费指标,并综合统计学分析方法和GIS可视化分析方法,探究研究区的生态安全空间差异和分布特征,为相关研究决策和决策研究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2.1资料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人口、居民食品消费量等统计资料来源于《湖北统计年鉴(2014)》,《湖北农村统计年鉴(2014)》,《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4)》等统计资料;所用研究区边界及行政界限等图件来源于1:100万《长江流域地图册》。
2.2数据处理与计算
传统的生态足迹方法由于在国能的地区间和城市尺度的研究上,缺乏类似于国家尺度的贸易类型和数量的统计,使得在该尺度上的研究中很难进行合理地贸易调整[11]。因此本研究综合进行了统计资料和研究目标的分析,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比照生态足迹方法,在全省人均消费量的指标基础上选取了12种生态性食品消费量综合构建了生态性消费量的指标。这里只讨论生态性生物资源的消费,并未将能源消费纳入讨论范围。具体而言,就是依据全省年人均消费(原始数据为乡村居民)的12种食品消费量(kg),除以世界平均生产力(kg/ha),将其对生物生态性消费量转化为提供这些消费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ha)。然后再通过均衡因子加以汇总,并乘以行政区内的年末人口数量,由此得到县市总生态足迹(ha)。并以此为基础,求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生态足迹压力。并对求得的指标进行了基于最大距离法聚类分析(见图1)和GIS空间可视化表达与分析(见图2)。
表12013年湖北省农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
注:因统计数据在统计上缺少湖北省城市居民主要食品消费量的数据,所以通过综合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和消费特点,将湖北省城镇居民的主要食品消费量按照农村居民的1.5倍计算.
表2均衡因子及汇总农民人均生态足迹消费
注:均衡因子的选取引自世界各国生态足迹计算研究报告,受数据收集所限结合本研究的特点,本研究不讨论基于产量因子与生态承载力.
表3县市地均生态性消费压力
注:为了数据表示和分析的方便需要,将生态性消费压力在总的生态足迹除以行政区面积的基础上乘以104,这并不妨碍本研究的结论.
2.3结果与分析
图1汉江流域各县市地均生态消费压力聚类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汉江流域各县市对生态性土地的需求压力呈现明显的差异,为了进一步研究这种差异,通过用统计软件R软件对生态性消费压力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见图1)。从聚类结果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汉江流域各县市的生态压力区域差异明显。武汉市的地均生态性消费压力8.59994,显著高于整个区域其它县市。处于中等水平的县市分别为老河口市、枣阳市、襄阳区、襄樊市辖区、荆门市辖区、应城市、天门市、汉川市、潜江市、仙桃市等县市。受到较小地均生态性消费压力的县市为谷城县、南漳县、保康县、房县、宜城县、神农架林区、钟祥市、京山县等县市。通过GIS的可视化表达(见图2),更加可以看出各个县市的这种生态消费压力在空间上差异。地均压力较小的地区为中部和西北部地区,而武汉市及其周边的潜江、仙桃等县市,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所受的生态消费压力较大。结合相关学者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双向动态变化度和土地利用强度的研究[16],也可以看出武汉、仙桃等地,在这种压力胁迫之下,不断提高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强度,其生态安全的格局在空间上与本研究有较强的一致性。
图2汉江流域地均生态消费压力分异
3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汉江流域各县市由于各自的发展状况、资源禀赋和人口压力不同,所受到的生态性消费的压力也有着较大差异。并在空间上呈现出特定的分布格局。研究区域的生态消费压力,并将其差异性在用GIS的可视化手段在空间上加以定位和表达,有利于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为维护流域生态安全提供政策参考,促进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通过使用全省统一的生态性产品的人均消费量作为讨论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生态足迹方法在研究不同发达程度地区在消费结构上的差异,因为贫困地区的消费能力和水平比较低,反而得出越贫困的地区,其发展越合乎可持续的要求的结论。
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流域能不同地区之间在生态性产品消费的压力上的关系,并在空间上阐释了这种分异规律。从而为具体的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更加确定的执行政策措施的空间定位参考。
由于受到数据收集的限制,本研究并未量化流域内各县市的生态承载力的差异,而是采取了统一的单位行政区面积上的生态消费进行讨论,不能够很好地刻画各个县市实际自然资源禀赋上的差别,而可能对生态消费压力产生的不同响应。此外,流域的生态安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就汉江流域而言,除了生态性消费的直接压力之外,还受到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起的流域的水资源异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只是从自然资源消费的空间测度这个侧面来探讨了流域生态安全,有待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左伟,周慧珍,王桥.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概念框架研究[J].土壤,2003(1):2-7.
[2]刘红,王慧,刘康.我国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述评[J].环境保护,2005(8):34-37.
[3]黄妮,刘殿伟,王宗明.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J].资源科学,2008,30(8):1243-1251.
[4]郭明,肖笃宁,李新.黑河流域酒泉绿洲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2006,26(2):457-466.
[5]刘明,刘淳,王克林.洞庭湖流域生态安全状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7,26(8):1271-1276.
[6]任志远,黄青,李晶.陕西省生态安全及空间差异定量分析[J].地理学报,2005,60(4):597-606.
[7]姚猛,韦保仁.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资源与产业,2008,10(3):70-74.
[8]王丽霞,任志远,薛亮.区域生态安全与生态足迹对比研究――以陕北延安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5):108-111.
[9]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30-636.
[10]章锦河,张捷.国外生态足迹模型修正与前沿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6,28(6):197-203.
[11]白钰,曾辉,魏建兵.关于生态足迹分析若干理论与方法论问题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2008,44(3):493-500.
[12]金书秦,王军霞,宋国君.生态足迹法研究述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4):26-29.
[13]陈成忠,林振山.生态足迹模型的争论与发展[J].生态学报,2008,28(12):6252-6263.
[14]武翠芳,徐中民.黑河流域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8,31(6):799-806.
消费与安全总结范文
一、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的产生
1.农产品质量的较大差异性
在一般情况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大径相同,各个加工者所提供的食品质量也是相差无几,所以,同一种类的农副产品具有相同的质量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代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从而在两个方面出现了差异性:一方面是传统的农产品因为大量的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消费者的强烈排斥,另一个方面是各种诱导因素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从而使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绿色产品的市场供求量越来越大,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指的是在产品质量上能够保证基本安全,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残留符合国家所规定的最低标准;绿色食品对化学合成物质残留的最低标准要更高于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是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绿色产品的要求也越来也越严格,因此,我国在目前的农产品供给上主要存在着常规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四个质量层次。
2.消费者具有绿色产品费用支付能力
就目前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来看,已经达到了消费者在选择食品中转向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条件,并且中等以上的城市已经实现了完全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消费。由于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绿色消费水平,我国还处在最低层次,因为在发达国家的食品消费对绿色食品已经是最低的标准。现阶段我国无公害农产品逐渐达到了绿色食品的最低标准,所以,无公害农产品已经能够满足中等以上城市中绝大多数的居民,并且其已经具备了完全绿色消费水平的能力。
3.农产品四个质量层次的实物总量结构与地位的不相称
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一般农产品的质量都应该达到无公害的水平,但是,据相关数据统计,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就目前来看,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约5000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40%左右,所生产的产品总量为30000万吨左右;绿色产品的年生产总量达到1亿吨,每年国内的销售额度已经达到3500亿元,出口总额大约是25亿美元,种植面积达到了2亿亩左右,其总量要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0%左右。从这一数据显示中就可以看出,国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主要热衷于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导致无公害农产品所占比例逐渐下滑,进一步加大了食品质量安全的差别程度。
二、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的主要表现
1.城乡食品质量安全存在差别
由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存在的地区差异与人文差异,农村居民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理解和认识明显的低于城市居民,相对消费观念落后,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匮乏,即表现为城乡食品质量安全存在差别。由于收入水平的制约,决定了农村居民消费层次的低下,所以质量低档的农产品成为了农村市场的主流食品消费产品。
2.同一消费者在不同消费方式下获得的食品质量安全存在差异
在城市里中上等以上的居民已经具有绿色食品消费的支付能力,但是从不同的消费途径下考虑,就会表现出不同消费方式下的食品质量安全差异。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开始选择在外就餐或者购买现成食品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并且对许多居民来说,这已经成为他们主要的食品消费方式。但是由于农产品质量的隐藏性较大,市场上又有大量的低等常规农产品的供应,这样在保证新鲜、不变质的前提条件下,在即时食品的选择中使用低价的低等常规农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制作食品,从而使同一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在不同消费途径下呈现出安全差异。
3.具有不同生产和消费特征的食品给消费者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存在差异
同样是为了获取绿色食品而采取自行制作的方式进行绿色消费,但是由于在购买期间对绿色产品选择的程度不同,其选择的结果表现为不同的食品消费有着不同的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蔬菜类产品的产出和交易频率往往大于一般的食品交易量,而且在交易过程中数量往往小于一般的食品,所以,其具有着量小、频繁的交易特点,所以,这样的就会给蔬菜类农产品的包装等形式进行销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生产过程上来看,蔬菜、水果等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最容易得病虫害的,所以就需要进行农药的使用,这样植物上的农药残留量就会增大。因此,目前从消费者的整体食品消费来讲,蔬菜类农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跟低一些。
三、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的治理
1.扩大无公害弄农产品生产规模
无公害农产品由于已经达到了绿色产品的最低标准,所以能够保证基本的食品质量安全,而且,无公害弄产品如果达到了全面覆盖的程度,那么对于大多数的居民来说,就已经具备了绿色产品消费的水平,从而能够消除城乡之间的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这样就需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鼓励农民采用联合企业、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的生产形式,进行组织化和产业化生产,有效的促进无公害农业发展。
2.激励生产商自觉的显示真实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由于食品质量的隐藏性,需要生产商自觉的显示真实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有效的把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对于一些大中型饭店可以申请绿色食品或者无公害农产品原料挂牌经营,从而保证原料和成品的绿色食品品质,对于政府的管理可以采取“抵押”的申请制度,如果出现问题严惩不贷,从而保证质量信号的真实性等等各种形式来激励生产商自觉的显示真实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四、总结
总之,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是一项需要解决的重要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认真进行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只有将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形成食品质量安全上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刘畅,张浩,安玉发.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本质原因及关键控制点研究――基于1460个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1,(01).
[2]王华书,林光华,韩纪琴.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构想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