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气候变化的含义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1-23 手机浏览

气候变化的含义范文篇1

关键词:从化;中医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05-1060-02

“从化”学说,一般认为是研究病情随患者体质而发生相应变化的学说。[1]它对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匡调元所说“从化是一种新的发病机理,是迄今为止西方医学还没有发现和尚未深入研究过的新原理。”[2]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和研究从化和体质的关系,使“从化”学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然而“从化”并不仅指病情随体质而发生变化。除此以外,“从化”尚有多种认识。为使对“从化”学说的认识更臻完备,现对“从化”学说研讨如下。

1“从化”学说肇端《内经》

“从化”学说之渊源可溯及《内经》,该书所论“从化”内涵颇多,简言之在《内经》中,“从化”有六气生化、五星运化、同化、六气标本中气从化等含义。

1.1“从化”系指万物的生化由气化而产生《内经》认为“从化”的一种含义为万物的生化是由于六气生化作用而产生。《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中云:“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原文指出六气生化决定万物生长、化生。六气升降出入运动正常,则气候正常,万物得以正常生化。若六气运动失常,则气候异常,万物遭受灾害则发生变化。

1.2“从化”系指五星的运行变化决定气候和物候现象古人通过长期观察、积累经验后发现,自然界气候变化及生物各种物化现象的发生均与木、火、土、金、水五星变化有关。正因为有了天体星辰在运行上的变化,才有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以及因之而来的各种物化现象。《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云:“夫子之言岁候,而上应五星……各从其气化也。”又云:“其灾应亦各从其化也。”此处“从化”是在论述五星与自然界气候及物化现象的对应关系。不过前者是指正常的相应变化,而后者指灾变的相应变化而已。

1.3“从化”指在岁运不及之年其气候物候病候变化的特点为五行所胜者被所不胜者所同化

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运动变化即为五运,五运变化不外3种情况,即“平气”、“不及”、“太过”。《内经》中对“从化”的另一种表述主要介绍了岁运不及之年中气候、物候和人体疾病的变化规律。

关于此“从化”,《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共有5处论及。如:“委和之纪……从金化也。”此处“从金化”指木运不及,金来乘之,木被金同化而表现为金的特性。就气候而言,春在五行属木而秋属金,木运不及则春行秋令,春天里应温不温,出现清凉的现象。

它如原文:“……从水化也。”、“……从木化也。”、“……从火化也。”、“……从土化也。”其意均同“从金化”,指岁运不及之年,五行所胜者要被所不胜者同化。

1.4“从化”系指六气标本中气的从化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属运气学说的内容,在《内经》中居重要地位。《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六气标本,所从不同。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对上述原文的理解,方药中[3]所注切中肯綮,其意为:少阳本火标阳,太阴本湿标阴,标本阴阳属性一致,以少阳、太阴为标志分析其气候时,重点在本气方面。少阴本热标阴,太阳本寒标阳,标本阴阳属性不一致,以二者为标志分析其气候变化时,要考虑它们的本气和标气。阳明本燥标阳,中见太阴湿土,厥阴本风标阴,中见少阳相火。由于燥常向湿转化,风常向火转化,故以阳明、厥阴为标志来分析气候时,必须注意到六气之间的转化问题。

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原是用来分析气候变化的,但由于人与天地相应,人体的各种变化也可以六气的变化加以归类并以三阴三阳六经标志之。因而也就可以运用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来分析疾病和总结疾病的变化规律,人感受邪气后,疾病的变化也有从本、从标从本和从乎中气之区别。上述所论为后世“从化”学说奠定了基础。

2战国以降代有发展

战国到清代,众多医家对“从化”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内容也更切合临床。

2.1“从化”指邪气自身性质的转化战国之后,部分医家认为“从化”系指六淫邪气或内生五邪性质的转化。

(1)六淫邪气性质的转化。刘完素在其著作中虽未明确提出“从化”学说,但其提出的“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积湿生热,寒邪可使阳气怫郁,不能宣散而生热”等观点为后世所说之六气皆从火化奠定了基础。后人鉴于刘完素论述风、寒、湿、燥四气皆能产生火热病证而提出的六气皆从火化,概括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如叶天士云:“考内经诸痛,皆主寒客,但经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热,故六气皆从火化,河间特补病机一十九条亦然[4]。”可见,六气皆从火化即六气皆能化火,实指六淫邪气性质的转化。

(2)内生五邪性质的转化。张从正提出:“夫乳者,血从金化而大寒,小儿食之,肌肉充实。然其体为水,故伤乳过多,反从湿化。湿热相兼,吐痢之病作矣[5]。”患儿伤乳,本属宿食之类,乳者,性本寒,但其体如水,属湿之类,伤乳过多,内伤脾胃,则寒化为湿。日久,湿亦化为热,则湿热乃成而发为吐、痢之病。上述“从湿化”实指“化湿”,属内生五邪性质的转化。

2.2从化指六经气化《内经》六气标本中气“从化”理论原为运气学说,自清代张志聪始,这一理论被用来阐释伤寒之理,形成了《伤寒论》六经病证“从化”学说。即以六气标本中气理论来论述疾病的病机变化、症状表现及六经辨证,认为外邪伤人之六经,或从标、或从本或从中气之化。张志聪、陈修园、黄元御等均是运用运气学说研究《伤寒论》的代表人物。

《伤寒论》中虽未明确提出从化一词,但六经辨证论治始终贯穿着这一思想,如张志聪[6]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此少阴之病标也。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少阴之病本也。”此即《内经》所云:“少阴从本从标”。少阴本火标阴,标本异气,邪入少阴从标化寒则形成少阴寒化证,出现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无热恶寒、脉沉等阳虚之象;从本化热则形成少阴热化证,出现口渴、心烦不得卧、舌红、脉细数等阴虚火旺之象。

2.3“从化”系指邪气或病情随体质而发生变化一些医家认为用《内经》标本中气从化学说已不足以解释发病机理,而应将标本气“从化”理论加以扩展、延伸。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提出了“从化”新见解,即病情从体质而化。清代诸多医家的论述为此“从化”学说开创了一个全新时期。

吴谦指出:“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7]。”“形藏”即体质,吴谦认为感受同一邪气后,由于素体有寒、热、虚、实之不同,邪气性质或病情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章楠亦云:“邪气伤人,随人禀体而化。禀体多火,暑随火化燥;多寒,暑随寒化湿[8]。”同为感受暑邪,阳盛体质患者则从阳化燥,阴盛体质则从阴化湿。说明邪气性质的转化与体质有密切关系。由于体质有阴阳强弱之不同,因而邪气侵入人体后有化寒、化热、化湿、化燥等区别。概括以上论述,其“从化”的一般规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热化。若气虚寒湿偏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寒化。

2.4“从化”指由于治疗不当所引起的病情的转化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正确辨证是正确施治的前提,但若治疗不当同样可引起病情转化。

陈修园指出:“寒热二气,盛则从化。何谓误药而变?凡汗下失宜,过之则伤正而虚其阳,不及则热炽而伤其阴。虚其阳,则从少阴阴化之证多;伤其阴,则从阳明阳化之证多。所谓寒化、热化,由误治而变者也[9]。”陈修园以误汗、误下为例说明误治伤阳则邪从阴化寒,伤阴则邪从阳化热。如《伤寒论》181条:“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太阳病误用汗、下法,致津液亏损,胃肠干燥,外邪入里化热成实,则形成阳明病。此属误治伤阴,邪从阳化热。

3现代研究渐臻完备

现代对于“从化”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4方面新进展。

3.1阳明经从化《内经》原文中提到的阳明“从化”规律为“阳明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从乎中”即指阳明从湿化气。但对阳明经“从化”的现代研究表明:阳明经并非完全符合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因为阳明系两阳合而为明,又是多气多血之经,阳气充盛,故邪入阳明易从燥化或热化。

3.2体质从化体质从化是人们最为熟知和重视的“从化”学说之一,后世主要有以下两方面新认识。

(1)杂病从化。匡调元认为:“从化现象也可以体现在杂病中。如妇女崩漏患者出现的临床类型与体质有关:燥红质者口干咽燥,便秘尿赤,经色红而量多;迟冷质者形寒怕冷,便溏而尿清长,经色偏暗而淋漏不止[10]。”

(2)诸邪从化。从化邪气已不仅局限于外感六淫,如王琦说“食积所伤,阴虚之体易从火化,阳虚之体则易从寒化[11]。”

3.3脏腑从化指邪气随脏腑属性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

邪气侵入人体后发生性质转化往往与侵入的部位有关。刘家义[12]认为“脏腑属阳者,邪入多从阳化热化燥,属阴者,邪入多从阴化寒化湿。”如心为火脏,主君火,病邪入心则易从阳化火以致神昏谵语、躁扰心烦等症状。

3.4六气从化指六气之间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代对六气从化的认识已较深入,匡调元总结了六气从化有“风从寒化、风从热化、湿从寒化、湿从热化、寒从热化、燥从热化、燥从寒化”[13]6种形式。并指出导致六气从化的原因有体质因素、用药不当、饮食不节等,从而使六气从化学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4小结

提到“从化”,人们很自然地会和体质联系在一起,认为“从化”就是病情随体质发生变化之意,实际上,“从化”具有多种涵义。后世更有六气从化、六经从化、脏腑从化、误治从化等论述。这些论述不但使中医“从化”学说内容更趋丰富,而且对于指导诊疗工作均有益。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余瀛鳌.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95.

[2]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3.

[3]方药中,许家松.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0:497.

[4]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9.

[5]张从正.儒门事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300.

[6]郑林.张志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37.

[7]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59.

[8]章楠.医门棒喝[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8.

[9]林慧光.陈园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77.

[10]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5.

[11]王琦.辨体-辨病-辩证诊疗模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6.

气候变化的含义范文1篇2

通过对中学生地理读图技能的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面对一个地理图像时,不知从何入手,不能快速、有效地判读出有用信息。对于一些隐含信息不能很好地挖掘出来。本文意在从学生实际思维过程出发,归纳常见图像的读图技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地理图像判读技巧。

一、读图技能培养的标准

1.由文字知识点落实到地理图像上。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纯文字的描述不够形象、具体,有些知识甚至不易理解,当把文字描述性的知识转化到地理空间图像上时,就能够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另外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地理思维。这样地理知识的增长是以空间概念的形成为依赖的。而空间概念的形成又是以知识点的掌握为基础的,二者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作为地理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层次,就是使学生从知识点的记忆到空间概念的形成,完成由文字到图像空间分布的迁移。

2.从地理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地图是对抽象事物的一种形象化描述。地理图像所包含的信息是十分丰富的,有气候、水文、地质、地貌、植被等,还有工业、农业等区域信息。因此,读图技能的培养要达到从复杂的地理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从而掌握地理规律的目标。如能够从气温、降水的特点入手判断出气候类型;从工业布局的地理位置判断出影响该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从河流所处环境概括出河流的水文特征。

3.从图像认知向图像绘制。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培养中学生地理读图的最高要求,就是学生能够动手绘制地图,从而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会用有用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学生会对地图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常见图像读图技巧

在日常地理考试中,有大量的地理图像,几乎是每题一图。因此,掌握各类图像的判读程序与技术对于提高学生读图能力至关重要。一般的读图程序为:①阅读图号、图名,确定主题。②阅读图例、比例尺及方向。③阅读一些补充材料。以往各种资料都是以统一概括性,即共性分类。笔者从共性出发,结合特殊性,分类更明确,举出更具代表性的例子,以便有更强的针对性,更具体、更详实。

1.等值线图判读。针对等值线图的判读,首先应该读图名,其次读图例和注记,看清楚图是说的等值线中哪一种。以等高线为例,等高线的弯曲反映了地势的起伏变化,如等高线凸向数值大的方向为山谷,凸向数值小的方向为山脊。要计算等高线两点间的高差,只需找出图中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利用公式(n-1)*d≤H(n+1)*d即可。

注意:等值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不同的地理现象,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若有河流发育,表明水流越快;等温线越密集,表明温差越大;等压线越密集,表明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越大。在做有关等值线图时,一要看等值线的弯曲方向,二要看等值线的疏密程度。

2.气候类型图。每年的地理考试中,对于气候类型图的考查经常出现,和区域图结合起来考分析题,对于气候的考查,一要学会判断,二要学会描绘气候。

(1)判断。打破传统的判断气候三步走。传统的方法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在做题过程中,考虑到思维的习惯,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进行:①看清坐标所表示的含义,分清哪边是降水量线,哪边是气温曲线,并观察降水量、气温的数值大小。②看最低气温及降水量

如果最低气温>15℃,则是热带类型中的一种。下一步看降水量,若全年降水都较多则是热带雨林气候;若全年降水很少则是热带沙漠气候;若全年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差异,需进一步讨论,主要是根据最多月的降水量,若超过400毫米则是热带季风气候,没有超过400毫米则是热带草原气候。

如果0℃

如果最低气温

注意:对于南北半球的判断,热带的气候类型是无法在气候图上判断出来的,因为全年高温,年较差较小,变化不明显。除热带以外的其他气候类型可以根据:若7、8月份气温高于1、2月份则是北半球,反之就是南半球。

(2)描述。对于气温的描述,不仅要看到各月对应的气温高低,而且要从整体上看气温的变化,即年较差大还是小。对于降水的描述主要抓住各月的降水特点进行描述即可。

3.景观图。景观图主要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要从景物、颜色、形态、文字、注记等方面比较,分辨出同类景观图的不同特点。以地质构造图判读为例,记住三大构造地貌:断层、背斜、向斜。一定要明白判断岩层是背斜还是向斜看的是岩层的弯曲方向而不是地表形态。比如,2011年广东卷,分析:乙和丙在地表形态上都是山地,但是要判断地质构造就必须看岩层的弯曲的方向,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凹的是向斜。

4.线状图判读。线状图的判读,有一个共性的地方,曲线的变化反映了地理现象的变化趋势,那么在读图时就要抓住这个变化,主要看它的曲线的坡度变化,有明显转折的地方。以2009年山东卷为例说明,线状图的判读,首先,要读图例,明白各条线所代表的含义,其次,带着问题看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尤其强调有转折点的地方。最后,要综合比较,要和其他几条曲线做一下对比,找出差距。那么,就可以这样说:2001~2006年持续增长,2007、2008年略有下降,低于浙江和广东,但高于全国。

日照图的判读,高考对于日照图的考查,大多数是以简单的几条线出现。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和指导学生作图、图图转化、图文转化。重点在于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图作图能力。以2010年全国卷I,9~11题为例说明。这幅图很抽象,关键在于把这幅很抽象的图立体化,画出立体图就会一目了然。

5.区域图的判读。区域图是每年地理考试中的必考试题,区域图的考查方式主要以综合题的方式,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读区域图,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在夯实地理基础知识、提高读图能力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锻炼地理思维能力,特别是要一边读图一边画出思维导图。这是因为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能力立意”,试题的设问方式不仅形式多样,而且知识跨度大。以2008年全国卷I为例说明:第三问,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思维导图如下:

沉积物来源的推导过程(逆向思维―由果溯因)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1.

[2]赫兴无.地理读图学习的有效指导[J].地理教育.2011,(3):57-58.

气候变化的含义范文篇3

1研究区概况

选取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峰气象站(35°44′N,107°38′E)为代表站进行研究。该站位于陇东黄土高原东部的董志塬。董志塬面积910km2,由塬地、川地和河流滩地组成,海拔高度1421m,是黄土高原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块塬面。该塬黄土层深厚,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区,农业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年平均降水量527.1mm,年平均温度8.7℃,平均日照2457.8h,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地理和气候特征。西峰区气象站是陇东地区较为重要的农业气象试验站,其所测土壤湿度数据是甘肃东部黄土高原土壤含水状况的典型代表,故本文选取西峰区气象站为代表站进行研究。

2资料来源

2.1土壤湿度数据本研究所采用的土壤湿度资料分为两部分,前者来源于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共享网的《中国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农田土壤湿度旬值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了1991年9月至2010年12月中国778个农业气象站逐旬观测记录的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报告,具体内容包括:作物名称;发育期名称;发育期日期;发育程度;发育期距平;干土层厚度;10,20,50,70,100cm土壤相对湿度(用百分数表示)。另外,分层土壤湿度数据来源于国际土壤湿度网络共享数据(http:∥www.ipf.tuwien.ac.at/insitu/),该数据集包括中国境内40个农业气象站1981—1999年每年3—11月每旬第8d利用土钻法人工取土得到的分层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占干土质量百分比)观测记录。取土深度为1m,每10cm为一层,共分11层(0—5,5—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70—80,80—90,90—100cm),每个点取1次,共4个重复。然后利用烘箱烘干,称重后计算土壤含水量,4次重复的平均即土壤的平均含水量。观测结果已转化为体积含水量。土壤水文与物理特性常数来自于1980年和1998年的测定值。在土壤湿度观测的固定测定地段内,土壤、耕作制度等变化相对较小,因此,年际间非气象因子的影响较小。

2.2气象数据本研究所采用的气象数据同样来源于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共享网(http:∥cdc.cma.gov.cn/)的《中国地面气候资料年值数据集》和《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中国752个基本、基准地面气象观测站及自动站1951年以来气候资料年值、月值数据集。本文主要选取该数据集中西峰区站的温度和降水要素进行分析。

3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采用线性趋势法分析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以及土壤湿度的变化趋势,线性趋势变化可用一元方程描述和建立变量y(x)与其所对应的时间x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x)=ax+b。式中:a为斜率,亦即趋势倾向率或变化率;b为截距,a,b可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趋势显著性检验采用F检验[8-9]。在分析土壤相对湿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时使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其计算公式如下:式中:n———样本数;珡X———变量x的均值;珚Y———变量y的均值;rxy———变量x和变量y的相关系数。通过该系数可以确定,如果r值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p<0.05),则认为土壤湿度与气象要素变化紧密相关。本研究采用非参数检验法[10]对气温、降水资料序列进行突变检测,该方法为无母数检定法,不需要遵从一定的分布,也不受少数异常值干扰,适用于类型变量和顺序变量,计算方便简单。在气候序列平稳前提下对于具有n个样本量的时间序列x,构造一秩序列:式中:ri———第i个样本xi大于xj(2≤j≤i)的累计值。在时间序列随机独立的假设下,定义统计量:当│UFk│≥Ua时(Ua为显著水平的临界值),表明序列存在明显的增长或减少趋势。所有UFk将组成一条曲线UF。把同样的方法引用到反序列中,得到另一条曲线UB,UF或UB的值超过临界直线时,表明增长或减少趋势显著,超出临界线的区域为出现突变的区域,两条曲线的交点若在临界线之间,则对应的便是突变开始时间。潜在蒸散量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11-12]计算。

4结果与分析

4.1近50a气温、降水变化主要特征

1961—2010年的50a间西峰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5℃/10a的速度增加,其中春、夏、秋、冬各季的平均气温分别以0.5,0.2,0.4,0.6℃/10a的速度增加,冬季增温最明显。年代际间的增温幅度以21世纪初的10a最为明显(表1),80年代增温最小。50a来气温呈波动上升,20世纪80年代后期前气温降低,之后逐渐上升。这与陈隆勋等[13]研究得出的全国平均气温变化特征相似。50a来年降水量以平均20.9mm/10a的速度下降,季节降水量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春、秋季降水量分别以5.4和19.2mm/10a的速度下降,而夏、冬季降水分别以2.7和1.6mm/10a速度增加。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差异也较大,21世纪初10a平均年降水量为546.3mm,较20世纪90年代增加了72.6mm,是降水量增加幅度最大的年代。20世纪9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仅为473.7mm,较80年代减少了89.2mm,是降水量最少,减少幅度最大的年代(表1)。50a来年降水量呈波动式减少,80年代初前后降水量增加,之后一直呈降低趋势。1995年是降减少最大的年份,年降水量仅为333.8mm,21世纪初的几年有所增加。

4.2近20a土壤湿度变化规律

4.2.1土壤湿度年代、季节变化不同年份气候、环境等条件变化使土壤湿度条件存在年际间差异[14]。从图1可以看出,20a来各层土壤湿度总体上均呈现出下降趋势。1992年以后土壤湿度在1997年和1995年降到最低值,21世纪初10a略有增加。为进一步分析土壤湿度的变化规律,分别计算出不同层次各季土壤湿度变化率(表2)。总体来看,近20a春季不论浅层还是较深层土壤湿度呈下降趋势,是各季中土壤湿度减少最明显的季节,且表层土壤湿度更易受到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20a来夏季土壤湿度变化趋势与春季具有类似规律,但变化率明显低于春季。秋季土壤湿度变化与春季和夏季稍有不同,10—50cm土壤湿度呈下降趋势,70cm和100cm呈上升趋势。对20a间西峰区逐年平均土壤湿度和降水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由其时间演变曲线(图1)可以看出,土壤湿度及降水量年际变化振荡比较明显,呈多波动分布,两者达到显著相关水平,且降水变化较土壤湿度变化更剧烈。年平均湿度最小值出现在1995年,为55%。最大值出现在2003年,为74%,是最小年的1.35倍。而年降水量最小值出现在1995年,为333.8mm,最大值出现在2003年,为828.2mm,是最小年的2.49倍。1997—2003年土壤湿度持续增加,1992—1995年不断下降。而年降水量波动变化较大。1992—1995年降水量持续降低,1999—2003年持续升高。所测土壤湿度的变化与降水量变化并不完全一致,是因为土壤湿度的变化除了受作物消耗及蒸发作用影响外,还与降水时段出现在测墒前与测墒后有很大关系。

4.2.2土壤湿度的月变化为了分析西峰区麦田土壤湿度在小麦生长期对时间的敏感变化,分别研究了土壤湿度的月、旬变化。其中旬、月变化总趋势是8—11月为土壤蓄墒期,3—7月为土壤失墒期。为了分析土壤湿度的月变化,对西峰区8—11月与次年3—7月0—100cm土壤湿度进行了分析。由土壤湿度月变化图(图2)可以看出,8—11月与次年3—7月的土壤湿度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再减少,高峰期在10,11月。土壤湿度最低值出现在6,7月,可将这2个阶段分为秋季增墒期和春末夏初失墒期。(1)秋季增墒期。根据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季节变化[7],陇东地区年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降水充足,期间麦田正处于休闲期,是土壤蓄水的关键时期,9—11月是冬小麦播种、出苗至停止生长阶段。期间作物耗水量和蒸发量都很少,有利于土壤冬前水分储备,以至于到11月土壤湿度达到最大值。(2)春末夏初失墒期。3—4月为春季少雨期以及冬小麦的返青拔节期。该期耗水量大,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求,土壤湿度下降。5—6月为春末夏初阶段。该期间冬小麦处于抽穗至乳熟期,耗水量大增,气温升高,蒸发量变大,使土壤水分损失较大,失墒严重,为一年之中土壤湿度的最低值期。

4.2.3土壤湿度的旬变化为了进一步分析西峰区土壤湿度对时间的敏感变化,分析了西峰区7月中旬至11月上旬及次年3月上旬至7月上旬逐旬0—100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由图2可以看出,7月中旬至8月下旬该区处于降水高峰期,土壤水分得到补充,土壤墒情得到不断改善;9月上旬至10月上旬,降水量急剧减少。由于期间作物消耗水量较少,加之秋季多连阴雨天气,蒸发量较少,土壤湿度持续增长。3月上旬至4月中旬为冬小麦返青至拔节期。该期耗水量增加,平均降水量略有增加,含水量有小波动变化。4月下旬至6月下旬,小麦处于孕穗期、腊熟期。该期间西峰区处于春末夏初阶段,作物耗水量远大于降水量,土壤湿度不断降低。7月上旬,降水量增加,冬小麦处于成熟至收获期。该期需水量大减,土壤湿度略有增加。

4.3气候变化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自然降水是陇东土壤水分最主要的来源,气温通过蒸发影响土壤湿度。计算1991—2010年西峰区春、夏、秋季10,20,50,70,100cm土壤湿度百分率与不同季节平均气温、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表3)。可以看出,就表层土壤而言,各季土壤湿度与本季气温均为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春季土壤湿度与上年夏、秋季平均气温负相关;夏季土壤湿度与春季平均气温、降水相关显著;秋季土壤湿度与夏季降水呈正相关。就较深层土壤而言,春季土壤湿度与上年夏、秋季气温、降水呈显著相关;夏季则与春季气温、降水及该季气温显著相关;秋季雨水丰沛,较深层土壤湿度与各季气温、降水相关均不显著。可见雨季的气候条件不仅影响到该季土壤湿度条件,而且影响到次年春季的土壤湿度,尤其是深层的土壤湿度条件,即所谓的“秋雨春用”。

4.4蒸散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潜在蒸散量(E0)包括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在内的土壤水分散失,综合反映了气温、水汽压、日照和风速等气象要素对土壤水分散失的影响。作为土壤水分循环的一个重要方面,蒸散对土壤湿度有明显制约作用。由潜在蒸发与土壤湿度季节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3—4)可以看出,潜在蒸发与土壤湿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反,蒸发强烈导致土壤水分支出增加。图3—4反映了西峰地区潜在蒸散量和土壤湿度的月份和年际变化。可以看出,潜在蒸散量对土壤湿度的影响月份和年际变化均呈现出反位相的特点。在月变化上,蒸散量峰值出现在7月,对应的土壤湿度谷值出现在6,7月份,基本呈同步变化趋势。年际变化上,3—11月蒸散量峰、谷值出现在1997年和2003年,与之对应的土壤湿度的谷、峰值也位于1997年和2003年,蒸散量与土壤湿度的反位关系表现得较为明显。5结论

(1)50a来陇东气温呈波动上升,降水量呈波动减少。20世纪80年代后期气温以上升为主,降水以下降为主,与王飞等[15]的“1985—1993年为暖湿期,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均较高”的结论比较接近。陇东气温在1993年发生暖突变,降水突变点并不明显。1995年是降水负距平最大的年份。

(2)20a来陇东各层土壤湿度总体上均呈现出下降趋势,21世纪初10a略有增加。春季各层土壤湿度呈下降趋势,是各季中土壤湿度减少最明显的季节,表层土壤湿度更易受到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夏季土壤湿度变化趋势与春季具有类似规律,但变化率明显低于春季。秋季土壤湿度变化与春季和夏季稍有不同。10—50cm土壤湿度呈下降趋势,70cm和100cm呈上升趋势。西峰区土壤湿度年际变化振荡明显,呈多波动变化,其变化较年降水量相对迟缓。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相对变化除了受作物消耗及蒸发作用影响外,还与降水时段出现在测墒前与测墒后有很大关系。土壤湿度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逐月、逐旬土壤湿度变化曲线基本呈V形分布,土壤湿度低谷在6,7月,可分为春末夏初失墒期与秋季增墒期。以上结论与王劲松等[16],王润元等[17]在西峰15第3期严丽等:陇东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湿度演变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区和陇东地区开展的土壤湿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较为接近,与王锡稳等[18]在黄土高原或西北地区对土壤水分所进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气候变化的含义范文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那么霜降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霜降节气的含义,欢迎阅读!

霜降节气的含义是什么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天。

霜降和降霜是一个意思吗“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秋燥明显、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在气象学上没有“霜降”的概念,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霜”通常出现在秋、冬、春这三个季节。“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为什么霜降后的苹果更甜因为霜降要在气温很低的情况下发生,苹果为了抵抗寒冷,会将淀粉类物质被淀粉磷酸化酶催化而转化成糖分,这样苹果中的细胞液就不容易破坏,也就不容易被霜打坏,这是植物自我保护、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办法。苹果经过这样变化,就会变得比之前更甜了。

另外,其他的植物果实、块根、块茎等贮藏淀粉多的器官,在冬天低温环境下也会变甜,这也是淀粉磷酸化酶作用的结果。

霜降后苹果还长吗苹果收获的季节,应该是每年的霜降到小雪期间,即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等到霜降后再摘苹果,那时的苹果才是成熟的。

苹果还未成熟前,果内含有大量的淀粉,苹果会发甜是因为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其中,淀粉降解为葡萄糖有两种形式:淀粉的水解和磷酸解。淀粉的水解是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然后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而淀粉的磷酸解是淀粉在淀粉磷酸化酶的催化下,生成葡萄糖。淀粉酶水解淀粉需要较高的温度,而淀粉磷酸化酶要求温度较低,所以霜降时苹果内的淀粉在淀粉磷酸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提高了苹果甜度。另外,植物果实、块根、块茎等贮藏淀粉多的器官,在冬天低温环境下也会变甜,这也是淀粉磷酸化酶作用的结果。

霜降的传统习俗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柿子虽然美味,但一定注意不要空腹吃;吃的时候也要适量,每次最好不要超过100克;未熟的柿子不要吃;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排空延缓、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用。

绿色植物柿子树-

登高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但也要有所讲究。

登高的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时,要沉着,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伤;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登高过程中,应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扣,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

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带根手杖,这样既省体力,又有利于安全。在爬山时要注意力集中,并注意脚下石头是否活动,以免踏空。在陡坡行走时,最好采取“之”字形路线攀登,这样可缓解坡度。

大山里的自然风光

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花卉乒乓菊

送芋鬼

霜降送芋鬼是广东高明地区地区流行的习俗。每年在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扫墓祭祖

气候变化的含义范文篇5

大家知道,化石燃料的燃烧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般人们不认为是污染物,不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这是因为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能力,并阻止地球表面热量向空间散发。

据估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全球年平均气温就会升高2℃~3℃。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大量地燃烧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多,从而使世界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

气象记录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增温大约0.6℃。有人认为,全球变暖将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许多城市。世界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千米范围以内,35座最大城市中有20座地处沿海,因此海平面升高无疑将对人类构成巨大的威胁。

地球表面气温升高,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现在温带的农业发达地区,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炎热,农业区会退化成“草原”,干旱区会变得更加干旱,土地沙漠化加重,农业减产。

但是,也有人认为大气中的水蒸气、云量、颗粒物有可能抵消“温室效应”。另外,森林的多少、水利工程的有无和灌溉面积的大小都会对气温产生影响,因而对未来全球气候的总趋势还不能作出推断。还有人认为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将有利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世界会变得更绿。

虽然目前还不能对未来全球气候总趋势作出推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已明显表露出来,至少是引起近年来世界气候异常的原因之一。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含量不断增加的确是个事实,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复杂课题。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人类共同防止温室效应的意识必须进一步增强。比方说,我们必须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必须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还要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使温室效应得到有效的控制。

(选自《科学24小时》2011年第10期)

【阅读训练】

1.这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文章为什么要从“温室”写起呢?

3.地球上为什么会形成“温室效应”呢?

4.文中的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5.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将为防止温室效应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呢?

(周俊根设计)

气候变化的含义范文篇6

其特点是可证实所假设的先验关系成立与否;可将隐变量和直接测量变量一并考虑;可对变量测量误差及方差做出估计。谢世平等[3]使用结构方程模型从1303例HIV/AIDS病例的45个辨证相关指标中提取了6个潜变量(因子),分别对应于中医的6个证型:痰热蕴肺、肺脾气虚、湿热内蕴、湿热蕴毒、气阴两虚、邪结皮肤,代表着HIV/AIDS的常见临床证型。用于研究HIV/AIDS中医症状、证候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是:列出了各证型的主症及次症,显示了各个证型的特征;合理解释了HIV/AIDS的中医证候分型和诊断规律。隐结构模型法是一种基于数据本身的特征、从各种角度对人群进行多维划分的方法,其反映的是蕴含在数据中的规律,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定量性。赵燕[4]研究了104例抑郁症病人的临床资料,将100个显变量参与隐结构模型构建,寻到隐变量34个,分为79个隐类,得出结果是抑郁症主要体现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有:肝、心、胆、脾、胃、肾;主要体现的病性类证候要素有:气滞、气虚、湿、阳虚、痰、火。因子分析即用少数几个公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李得民等[5]采用该方法对112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超早期脑梗死中医证候可分为4类,分别为气虚血瘀证、热结腑实证、肝肾阴虚证、风痰阻络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超早期脑梗死中医证型特点。

其各自的局限性在于:聚类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且存在聚类的单分配问题,比较适合应用于单一疾病的证候分类。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的估计的方法决定其要求有较大的样本量,且需要专业知识与数理知识的紧密结合。既使结构方程模型的数据能很好的拟合,也不代表模型完全正确,只能说明不拒绝该假设模型。王利敏等[6]研究2807例亚健康病人的临床资料,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在反复拟合之下,排除了肝火证下重要意义的变量,对全面分析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有一定的影响。在使用无监督数据分析方法时,一定要深入理解各方法运用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条件,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可一定程度上减弱其局限性的影响。

粗糙集理论是处理不精确,不一致,不完整等各种不完备信息的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数学工具,主要应用于研究不完整数据、不确定知识的表达、学习及归纳。该理论数学基础成熟,不需要提供问题所需处理集合之外的任何先验知识,避免了专家的主观经验。而且该理论与处理其他不确定问题的理论有很强的互补性。吴昊[7]认为,中医诊断实际上也是一种知识模型,它是把机体看成黑箱,直接找出输入、输出的关系。这些关系不是凭空臆造,而是从大量的实践总结出来,能反映一定的客观规律性,在实践中行之有效,其存在的缺点就是缺乏对黑箱的具体分析。而粗糙集理论则是这种黑箱系统的有利分析工具,它利用临床症状进行辨证,从中抽取出确定与可能的规则。粗糙集理论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得到很好的解决:1)粗糙集理论中对错误判断的决定性机制非常简单。因此,由粗糙集产生的决策规则很不稳定而且有较差的分类精确性;[8]2)约简的有效计算问题。如何处理数据中的噪音和丢失值问题,连续属性离散化等仍未找到令人满意的方法;3)粗糙集理论所处理的分类必须是完全正确或肯定的,因而它的分类是精确的,只考虑完全“包含”与“不包含”而没有某种程度上的“包含”与“属于”,不能处理模糊分类的问题。[9]4)粗糙集理论只有和专业判断结合才有实际意义。郭建文等[10]采用粗糙集方法研究4077例脑卒中病“阴阳类证”患者的临床资料,得出在粗糙集分析中,健忘与阴虚、火热、气虚的诊断相关,但从中医专业判断来说,健忘跟火热、阴虚、气虚都无必然联系,对证候判断的意义均很有限。要想更好的应用粗糙集理论,要得到精确的决策规则,必须把粗糙集理论和其他数据挖掘方法结合起来。王璐[11]在对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方法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现有的属性约简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属性作用集差异度的属性约简算法,经过数据集上的实验和测试比较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该方法不仅能得到较小的约简子集,而且在执行效率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模糊数学是研究和处理模糊性现象的一种数学理论和方法。它引用了模糊矩阵复合运算方法,首先对各单项参数进行评价,然后考虑各项参数在总体中的地位,配以适当的权重,再用模糊概念进行推理,经过模糊矩阵复合运算,得出综合评价结果。中医学理论体系普遍存在着的模糊概念,导致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等问题的存在,模糊数学的出现,使得这类概念的量化成为可能。谢杰[12]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7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证型进行研究,得到了PMOP患者诸症证型总体的病情情况,并构建了一个较好的PMOP证型诊断的模糊模式识别数学模型。其局限性在于:模糊集的隶属函数多数是凭经验给出的,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在确定分类组数和分类原则时,需要人为引进判别参数和分类标准临界值,在数学理论和实际应用上显得不够严谨,并且不能同时考虑到各个指标对分类的影响权重。[13]目前除了采取联合运用其他数理统计方法外,还未有其他有效的解决方法。

气候变化的含义范文篇7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国旗可以体现出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民族特点,宗教传统等。如冰岛、丹麦、芬兰、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的国旗图案中都有十字形图案,这个共同点说明冰岛等北欧国家关系十分密切,尤其在宗教信仰上基本是相同的。更为重要的是国旗图案反映出的许多地理信息对学习国家历史地理是很有帮助的。

一、利用国旗变化原因,揭示国家地理变迁状况

美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国旗,探索其变化原因,能展示其国土扩展变化状况,帮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交融的文化特点及形成原因。美国国旗被称作星条旗,旗面由13道红白相间的宽条构成,左上角还有一个包含了50颗白色小五角星的蓝色长方形。50颗小星代表了美国的50个州,而13条宽带则象征着美国最早建国时的13个州。红色象征勇气,白色象征真理,蓝色则象征正义。美国国旗变化的历史原因:1776年7月4日,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777年7月14日,国会决议制定美国国旗,由于当时参加合众国的只有13个州,因此,国旗由13个红白相间的横条和13颗衬以蓝底的白色星星组成。以后又规定“每当合众国接受一个州,一颗新星将于下一年的7月4日添入国旗”。1863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加入合众国的已有35个州,所以国旗上的小白星为35个。结合引导学生看图册美国本土的历史发展图及地形图完成对美国地理位置等地理知识的学习。

二、国旗图案能帮助学习某个国家的气候特征

加拿大的国旗图案是横向长方形,旗面的正中是一块白色的正方形。之所以选用白颜色是因为加拿大很大面积的国土全年积雪期都在100天以上,气候寒冷。学习加拿大时,教师指导学生看加拿大的国旗图案,说明加拿大国旗图案中白颜色代表的含义,然后提问:“为什么加拿大气候寒冷?”接着再指导学生看加拿大的地图,观察加拿大的纬度位置,可以看出,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是在北纬50度以北,北极圈横穿加拿大的北部地区,所以加拿大纬度位置很高,使得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气温低。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气候非常寒冷是加拿大气候特征之一。可见,使用国旗图案帮助学习国家气候的作用是很大的。

三、解读国旗含义,理解国家地理概况

气候变化的含义范文1篇8

关键字:冻土区;铁路路基;工程

1引言

近40多年来,全球气候出现转暖趋势,在这种气候条件影响下,我国多年冻土也出现了年平均地温升高,季节融化层厚度加大,多年冻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衰变和退化。多年冻土的这些变化对铁路路基工程的稳定是极不利的。多年冻土的退化和融化将伴随铁路路基的下沉和破坏,而较厚的季节融化层的冻结又将出现较大的冻胀变形。

2影响冻土区铁路路基的潜在因素

铁路路基是承受并传递轨道重力及列车动态作用的结构,是轨道的基础,是保证列车运行的重要建筑物。路基是一种土石结构,处于各种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和气候环境中,有时还遭受各种灾害,如洪水、泥石流、崩塌、地震等。铁路路基是承受并传递轨道重力及列车动态作用的结构,是轨道的基础,是保证列车运行的重要建筑物。路基是一种土石结构,处于各种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和气候环境中,有时还遭受各种灾害,如洪水、泥石流、崩塌、地震等。

2.1几何不对称性

修筑于斜坡上的冻土铁路路基,由于地势的限制,路堤两侧边坡及天然地表在几何上表现为强烈的不对称,由此导致路堤两侧受太阳直接辐射的面积和与大气直接接触的面积均存在很大的差异,铁路路基温度场呈强烈的不对称。青藏铁路存在许多这种斜坡路堤,其铁路路基温度场的不对称状态十分典型。根据过去的研究,路堤在上坡侧的冻土人为上限埋深小于路面中轴线上人为上限的埋深,而路堤在下坡侧的冻土人为上限埋深大于路面中轴线上人为上限的埋深。融化季节路堤下冻融分界面为一倾斜的滑动面,融化状态持续的时间较长,这很容易引起路堤滑动或突陷。过去的研究工作表明,在年平均气温低于-4.5℃的冻土区,若忽略气候持续变暖对地表及冻土地温的影响,则计算所得斜坡不对称铁路路基温度场逐年变化很小,但当气候变暖时这种变化将加大,需要通过增加地基冷储量的方式(如使用遮阳棚路基结构,片石气冷路基结构和热棒路基结构等,并调整其结构设计参数来抵御和防治.

2.2温度场

铁路路基南坡与北坡或东坡与西坡接收太阳辐射和传热的差异导致路堤两侧融化深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铁路路基温度场表现为明显的不对称。事实上,任意走向的冻土铁路路基两侧表面温度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是差异的大小不同而己,严格意义上的对称铁路路基是不存在的,对青藏铁路已经先期施工的试验段路基地温场的观测资料说明了这种不对称温度场的存在。当铁路路基温度场呈强烈的不对称时,冬季由于未冻水的不等量迁移作用,路基阴阳坡两侧的含水量和冻结深度都将产生差异,使铁路路基产生明显的不均匀冻胀,而暖季融化开始时,冻土路基中将形成倾斜的冻融滑动面,在填土荷载作用下(运营过程中还将受到列车的振动荷载作用)下,融化后含水量较大甚至处于饱和状态的粘性土易沿冻结面挤出,造成铁路路基阳坡侧路肩及边坡开裂、下滑,影响铁路路基的稳定性。为此,工程结构应该以增加土层冷储量、提高冻土上限,减少发生沉降土层厚度,减少坡向因素造成的横向变形不均匀(主要由不对称温度场造成),加强融化深度较深的坡脚处的保护性措施为主要方向。片石气冷路基、片石护坡路基、通风管路基、热棒路基都是这类工程结构。除了上述作用,他们还能够不同程度地减小土层温度较差、降低土层温度、减少水分迁移,从而减少寒冻裂缝的发生。

冻土区铁路路基工程状态变化是一个综合的热学和力学过程,冻土区工程施工和运营的不同阶段,铁路路基和多年冻土之间的热交换特征和热平衡结果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影响着铁路路基工程状态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影响其最终结果。铁路路基工程状态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是由铁路路基结构形式(主动降温或被动保温)和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主导的冷生过程及其冷生结果(铁路路基冻融交界面形态和多年冻土上限形态);其次是拉动裂缝发展的铁路路基周围水热环境。

3冻土铁路路基破坏原理

区域气候特点影响下的浅层土体地温和较差,填土性质和含水量;对典型地段所作的填土力学性质试验和对比铁路路基工程状态变化说明,无论是由于铁路路基横向融沉变形不均匀造成的错位剪切力,还是因为寒冻风化产生的张拉力,都通过填土施加,因此填土的性质尤其是抗剪、抗张拉力学强度性质成为一定条件下的决定性因素。

气温升高将对上述病害产生起到催化、加剧的作用。年平均气温反映了各地区地表辐射、热量平衡和大气环流的特点,是影响土体温度的主要因素,当前在温室气体的影响下全球气温正在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据IPCC估计,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约2.5℃,可能的变化范围为1.4-5.8℃。

冻土铁路路基稳定状态的破坏与冻土本身的温度、含冰量性质有关。地下冰最为集中分布在多年冻土上限附近,修筑路堤后引起多年冻土上限变化,其结果就会造成地下冰融化,导致路堤产生融化下沉破坏。由于地下冰受多因素控制,在空间上形成不均匀的和不同的含冰状态。这种不同的含冰状态直接影响着冻土铁路路基的稳定,而富冰、饱冰冻土和含土冰层一旦融化就会对工程产生巨大的破坏。对于其他类型工程建筑物(比如桥涵、路堑、高边坡等)来说,高含冰量冻土的影响同样是极为关键的问题。

在铁路路基稳定性方面,还必须同时面临冻融灾害问题,即不良冻土现象。这些与冻融过程有关的不良地质现象,当它们威胁到铁路安全运营和工程稳定性时,就演变为一种工程灾害。这种工程灾害主要与地下冰、冻融过程和冻土温度有关。特别是在高含冰量、高温多年冻土的斜坡地段,微弱的工程热扰动可能就会引起冻土区斜坡稳定性变化,对于这样一些地表敏感性极强的多年冻土地段,工程勘测、设计和施工都应给予极大的重视。对于斜坡地段出现的冰椎、冻胀丘,对工程的危害非常大,常会导致铁路的破坏和运营的中断。对于铁路路基附近出现的冰椎、冻胀丘,常会引起铁路路基产生冻胀问题,也应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针对具体情况给出其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吴紫汪,程国栋,朱林楠等,冻土路基工程,1988

气候变化的含义范文篇9

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雪节气的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大雪节气的风俗文化和气候特点,欢迎阅读!

大雪节气吃什么蔬菜?大雪节气到来,天气变得更加寒冷了,这个时候要注意养生保健,调整饮食,日常饮食少不了蔬菜,在寒冷的大雪节气更要多吃蔬菜来补充营养、防止上火。到底大雪节气吃什么蔬菜呢?

1、莲藕

由于冬季天气干燥、饮食过热常造成人体燥热上火,莲藕无污染,清热润燥,深受欢迎。中医认为,生藕性寒,有清热除烦之功,煮熟后由凉变温,有养胃滋阴、健脾益气的功效。莲藕与芸豆熬汤,可改善睡眠质量,和排骨一起煲汤能健脾开胃,适合脾胃虚弱的人滋补养生。需要提醒的是,长时间炖莲藕,最好选用陶瓷或不锈钢的器皿,避免用铁锅,也尽量别用铁刀切莲藕,以避免其氧化变黑。

2、西葫芦

天冷时,人们容易饮食过量。美国巴斯帝尔大学研究发现,多摄入膳食纤维有助于防止身体发胖。西葫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含热量相对较低,消化速度较慢,饱腹时间也较长,因而可以防止冬日过量饮食。西葫芦中还含有胡萝卜素,有益抗击癌症和心脏病等疾病。生吃西葫芦比熟食效果更好,也可以用它做菜汤吃。

3、马蹄

荸荠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称之为“江南人参”,既可做水果生吃,又可做蔬菜食用,是大众喜爱的时令之品。荸荠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生津、利尿通便、化湿祛痰、消食除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黄疸、痢疾、小儿麻痹、便秘等疾病,尤其适合饭后食用。

在清洗时,可以先将马蹄泡入温水中,泡约10-20分钟后换水,大力搓揉,这样反复淘洗数遍后即可洗净泥沙。但由于马蹄是水生植物,马蹄头部仍藏有部分细菌,不少人在洗净马蹄后喜欢用嘴啃着去皮,这样是很危险的,最好用刀子削皮,然后再食用更安全。

4、甘蔗

冬季是很需要补水的季节,甘蔗中含有丰富的糖分、水分,此外,还含有对人体新陈代谢非常有益的各种维生素、脂肪、蛋白质、有机酸、钙、铁等物质。甘蔗不但能给食物增添甜味,而且还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和热量。

甘蔗含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铁的含量特别多,素有“补血果”的美称,拥有滋补清热、通便解结的作用。作为清凉的补剂,它可治疗因热病引起的伤津,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引发的咳嗽气喘。甘蔗汁还可缓解酒精中毒。甘蔗含糖量高,应控制食用量,睡前不宜吃。

大雪节气的风俗文化大雪腌肉

大雪节气习俗之一就是腌肉。无论是家禽还是海鲜,用传统的制造办法,将新颖的原料加工成香气逼人的美食,以迎接行将到来的新年。

吃红薯粥

大雪当前气温逐步变冷,人们屋里屋外都非常留意保暖,鲁北地方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门,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度日。秋冬吃红薯还有防燥的成效,但不能多吃。

欣赏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诱人图画。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冰都冻住了,人们可以纵情地滑冰嬉戏。

大雪进补

“冬天羊肉劲补,可以上山打虎。”老南京大雪进补最爱羊肉。羊肉驱寒滋补,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御寒才能。

兑糖儿

“糖儿客,渐渐担,小息儿跟着一大班。”每当“大雪”节气前后,温州街头就会呈现一种“兑糖儿”的局面。

大雪节气的气候特点大雪节气气候特点:华北及黄河流域气温降至0℃以下

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见,大雪节气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还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有“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10℃,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在气候正常年份,黄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区已有积雪出现,冬小麦已停止生长。大雪以后,江南进入隆冬时节,各地气温显著下降,常出现冰冻现象,“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就是这个时间的真实写照,但是有的年也不尽然,气温较高,无冻结现象,往往造成后期雨水多。

大雪节气气候特点:南方干燥偶有降雪

但在南方,特别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却依然草木葱茏,干燥的感觉还是很明显,与北方的气候相差很大。南方地区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平均气温较长江中下游地区约高2℃至4℃,雨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现在1、2月份;地面积雪三、五年难见到一次。

大雪节气气候特点:华南多雾午后温暖

气候变化的含义范文

1粘土矿物用于古气候分析的依据

大量的粘土矿物是在地表风化作用中形成的,在沉积作用和埋藏过程中可发生转变。它的形成和转化与其所处的环境关系密切。控制粘土矿物形成和转化的因素可能有多种,但最重要的是气候条件。温度和湿度差异使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各气候带内风化作用的类型和程度明显不同,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风化复合体和土壤类型,其中所含的粘土矿物组合及其结构特点等也有明显差异。

一般认为,高岭石是在潮湿气候、酸性介质中由长石、云母和辉石经强烈淋滤形成(汤艳杰,2002),因此,气候温暖潮湿有利于高岭石的形成和保存。当气候转为干燥时,粘土很可能保存形成高岭石的气候信息特征。地层中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并含伊利石和绿泥石,可反映气候变冷的环境,而碎屑高岭石则指示临区的多雨热带气候。

绿泥石中的主要阳离子为Si4+、Al4+、Fe2+、Mg2+,形成环境为碱性。发现绿泥石在风化剖面上部的氧化条件下不稳定,这是由于在风化作用期间,水镁石层内的二价铁容易被氧化,所以绿泥石一般只能在化学风化作用受抑制的地区(像如冰川或干旱的地表)幸存下来。一般认为,绿泥石和伊利石含量增加代表逐渐变为干旱的气候条件。

在纵向分布的地层中,单一粘土矿物很少出现,一般为几种粘土矿物的组合,并常含有混层矿物。因此,一般应用粘土矿物的成分、组合和含量的综合信息来判断古气候环境。Singer(1980,1984)在研究了全球不同气候带各种沉积类型中的粘土矿物组合后指出,地表土壤、风化剖面和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与气候条件及风化强度有密切的联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其组合类型不同,因而粘土矿物组合特征是解释古气候的主要指征。

2粘土矿物对古气候解释的分析

沉积岩中粘土矿物组合及含量变化用于气候环境的解释目前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自生和碎屑粘土矿物之间的差异及判别尚存在疑问,尤其是对蒙脱石。气候与粘土矿物之间的关系由于非气候因素的影响,如地形、地势、源区岩石以及时间的介入,而变得错综复杂,搬运过程的粒度分级、凝聚差异以及搬运介质的不同都将影响粘土矿物的分布和含量的变化。

2.1母源区

陆源沉积岩中粘土矿物的气候环境解释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早已引起注意。Ataman提出沉积岩中不同的粘土矿物组合并不只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至少还有两个经常变化的因素影响粘土矿物成分:源区物质在不同沉积区的母源可能不一样;风化阶段母源区的地形可能完全不同。

另外,粘土矿物在形成过程中受母源区不同水介质的PH值、EH值和盐度等因素的影响,可形成晶体结构、形态及类型各异的矿物(鲁春霞,1997)。这些非气候因素对粘土矿物及其组合的形成都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2.2自生和碎屑粘土矿物

当用土壤和风化剖面中粘土矿物的特性对古气候进行解释时,只有形成于该地区的自生矿物才应该被考虑。然而在沉积岩中粘土矿物组合通常既含有自生矿物也含有碎屑矿物,并且后者往往占大多数。

2.3沉积搬运环境

通过对南大西洋新生代沉积岩的粘土矿物数据的分析,Robert(1980)认为碎屑粘土矿物的成分和分布除了受气候的影响外,还受非气候影响因素主要有搬运介质水、冰、风,不同地区的侵蚀作用、粒度分异和凝聚作用等也都是影响粘土矿物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粘土矿物的粒度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搬运过程中的粒度沉积分异可以作为沉积岩中粘土矿物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种因颗粒大小造成的机械分异作用在一些河口地区更明显。悬浮粘土粒级的颗粒受凝聚作用的影响而沉淀。凝聚的程度依赖于矿物的种类和环境因素,主要是电解质的成分和浓度。粘土矿物凝聚和沉积在盐溶液中具有不同速度,颗粒凝聚的速率不同,伊利石比高岭石稳定,高岭石比蒙脱石稳定。凝聚作用对粘土矿物沉积分布方式的影响可能是最重要的。

综上所述,提出粘土矿物组合对古气候的正确解释基于以下几点:1所用粘土矿物是由岩屑形成的并且在从源区到最后的沉积环境的搬运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改变;2碎屑源区已经知道,并且源区在沉积过程中仍保持稳定3作用于沉积后的热成岩作用没有改变初始的粘土矿物组合。

3小结

由于粘土矿物成分、结构和成因的复杂性及多变化特点,在恢复古气候时出现了不确定性和多解性。但是,粘土矿物组合反映了物源区气候冷、暖周期性变化,记录了沉积区域古环境演化的重要信息,为古环境再造提供了有力证据。可以预见,随着粘土学科的不断发展,将粘土矿物用于重建古气候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鲁春霞.粘土矿物在古环境研究中的指示作用[J].中国沙漠,17(4):456-460,1997

[2]汤艳杰,贾建业,谢先德.EIIE.粘土矿物的环境意义[J].地学前缘,9(2):337-334

气候变化的含义范文篇11

小雪节气的含义是天气渐渐的变的寒冷,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到零摄氏度,只不过这个时候大地尚未过于寒冷,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雪节气的由来含义,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雪节气的由来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气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面温度没有足够低,雪量还不算很大,所以称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有描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农历十月中下旬,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这时候已经开始下雪,但是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意思是说:由于气温降低,北方以下雪为多,不再下雨了,雨虹也就看不见了;又因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所以万物失去生机;所以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吃什么传统食物1、吃鱼干

俗话说:十月豆,肥到不见头。

小雪节气时,温度降低,渔民们为了获取口粮和经济利益,会开始做冬捕,在沿海地区,人们会捕捉旗鱼、乌鱼、还有其他小鱼,宰杀后撒盐腌制、晾晒,做成小鱼干,小鱼干经久耐烦,可以一直吃到冬天结束。

2、吃糍粑

糍粑是南方地区在小雪节气时必吃的传统食物,糍粑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糯米在秋季收获,人们会在小雪的时候,邀请亲朋好友来到自己家里,将当季的新鲜糯米煮熟,合众人之力将糯米捣烂,做成糍粑食用。

3、吃刨汤

刨汤的说法是土家族所独有的小雪节气饮食文化,每当小雪节气这天,土家族的同胞们,就会举行盛大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所谓刨汤就是用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

小雪节气晒鱼干的做法1、剖割

剖割有三种形式,即背剖、腹剖和腹边。主要是依据所选鱼类的大小来决定用哪种方法的。背剖适用于肉厚的大鱼,剖割时从鱼背鳍下第二鳞片进刀,刀快要到鱼头骨时,使刀柄微斜在头骨正中切开。除去鱼内的内脏及牙墩,把脊骨的血污及多余部分除去。如果鱼身较大,则采用另一种下刀方式,应在脊背骨下及另一边的肉厚处,进行剖割,这样有利于盐水浸透。而对于小鱼,人们则选择腹剖的方法。

2、洗涤

特别要注意必须在鱼的血液凝固前,进行清洗血污、粘液。清洗过后让鱼的水分流干,之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卤液中,浸泡3—5个小时。

3、盐腌

根据不同重量的鱼来选择盐的分量,一般每100千克鱼用盐18—24千克。也要根据季节不同分量也不一样,冬、春季偏少,夏、秋季节要多一些。腌制的时候,将盐均匀的敷在鱼身上,这样做有利于味道的均匀。然后置于腌池内,肉面向上,鱼鳞要向下,鱼头要稍放低,鱼尾轻斜向上。

4、晒干

气候变化的含义范文篇12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相信大家都对立冬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为了方便大家,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4节气立冬的含义介绍最新,欢迎阅读!

立冬是什么意思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粮入仓,菜入窖”,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了。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字面上来说是这样的,但是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不一样,所以即使立冬了,有些地区气温依然很高。

狭义:立冬节气后就是冬天了。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到了立冬节气就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建立。

广义:低于10°以下的气温

我国国境区域跨度大,就算除开华南沿海、青藏高原,其他地区也不是一同入冬的,古代以中原为尊,各种习俗也是由此传承,而二十四节气主要是根据黄淮地区设立,所以,入冬主要也是符合黄河、淮海一带的气候规律。而南方地区入冬稍晚。

立冬当天吃什么立冬当天可以吃饺子、咸肉菜饭、膏滋、甘蔗、糍粑等食物。

吃饺子

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

吃咸肉菜饭

立冬日吃上一碗咸肉菜饭,是老苏州们的特定习俗。用霜打后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米醋为原料,使用砖砌的炉灶,以稻草为燃料,烧出来的饭又香又糯。咸肉菜饭虽然没有载入苏州的名食谱,但它从来不缺少喜爱它的食客。

其实,吃咸肉菜饭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即吃咸补肾。咸味自古被列为五味之首,立冬后天气逐渐寒冷,最易伤害肾的阳气。咸味食物入肾,能起到补肾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不宜过多吃盐。

吃膏滋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

通常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需要提醒的是,膏方千万不可“跟风”吃,讲究“一人一方”,先吃“开路方”试探性调补,做适当调整后再开正式药方。

喝草根汤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

吃糍粑

这一天,漳州的乡村人家要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韧韧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细细地揉成团;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细细的,与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滚以白糖花生粉,摆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时用筷子一口气串上几粒,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的给予。

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立冬吃什么水果1、苹果

苹果熟吃可止泻,生吃可治便秘,饭后吃能助消化。研究人员还发现,—天吃一个苹果,对肺大有好处,可以减轻污染物引起的肺功能恶化。

2、柿子

柿子的营养价值很高。成熟的柿子中含糖15%,蛋白质1.36%,脂肪0.57%,以及粗纤维、胡萝卜素、钙、磷、铁等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比一般水果高1-2倍。生柿能清热解毒,是降压止血的良药,对治疗高血压、痔疮出血、便秘有良好的疗效。

3、菱角

菱角的营养价值可与栗相媲美,每百克鲜菱肉含蛋白质3.6克,脂肪0.5克,糖类24克,并含有尼克酸、核黄素、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物质,含有多种氨基酸,被视为养生之果和秋冬进补的药膳佳品。

4、冬枣

冬枣是VC含量非常惊人的食品,每100克果肉当中,维生素C含量可以高达380~600毫克,是苹果的70倍之多,是柑橘的16倍之多,就连同样是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山楂也要甘拜下风。

5、柚子

中医认为柚子味甘酸、性寒,具有理气化痰、润肺清肠、补血健脾等功效,是冬季养肺和缓解感冒后咳嗽的良好水果。柚肉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类胰岛素成分,能降血糖、降血脂、瘦身健体、美肤养容,是医学界公认的最具食疗效益的水果。

6、吃甘蔗

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立冬三候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冻

水已经能结成冰。

二候地始冻

土地也开始冻结。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雉即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三候具体解释

一候,水始冰

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冰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二候,地始冻

立冬之后五日,地始冻,冰壮曰冻,地冬为凝结。“霭霭野浮阳,晖晖水披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