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6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1-27 手机浏览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篇1

关键词:矿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盈利能力主成分分析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大多数有关资本结构的研究,都是以盈利能力作为自变量,而资本结构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且一般以销售毛利率等单一指标衡量盈利能力。实际上,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很多,以某一单一指标表示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并且目前的研究很少以资本结构作为解释变量,盈利能力作为被解释变量。而矿业这一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本结构具有高负债率、内源融资少等特点,并且因矿产品的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等特点,矿业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和一般行业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对矿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进行研究,探讨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反作用力。目前用于评价多重指标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层次分析法、平衡计分卡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为了对盈利能力综合指标进行评价,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盈利能力综合得分。

二、研究假设

(一)样本来源

本文的样本对象是矿业上市公司,由于我国目前对矿业尚没有具体的分类,首先根据2012年证监会修订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参照主营业务收入大于等于50%及是否属于B采矿业和C制造业这两条标准,参照首创证券的证监会板块,选取了六大行业板块共155家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样本。其次,为了保证财务数据的可靠性及可比性,本文剔除了ST股和*ST股等财务数据异常的公司、发行B股的上市公司、发行H股的上市公司、创业板和中小板股票上市公司,即将研究数据只局限于沪深主板A股。最终得出了共104家矿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其中煤炭采选业27家,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家,黑色金属矿采选业5家,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8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1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1家。

(二)研究假设及指标选取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我国矿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相关关系,即矿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则盈利能力越差。

反映矿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很多,各个指标都侧重于不同方面衡量其盈利能力。因此,单一的指标很难全面反映盈利能力。为了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盈利能力,本文以公布的2013年度矿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为依据,选取7个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通过进行主成分分析降维并计算综合得分以评价矿业上市公司的综合盈利能力。这7个指标分别是基本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经营性现金流、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销售毛利率,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为了分析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选取资产负债率衡量资本结构,并以其为解释变量,因子分析所得的盈利能力综合得分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研究矿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从表2描述性统计量可以看出,每股净资产均值最高,达4.0294,而营业利润率的均值较低,均值只有0.0792,其余变量的均值均在0.2左右;每股净资产的离散程度也最大,标准差为2.08875,其次是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其标准差接近1,其余变量的标准差都远小于1,并维持在0.5左右。另外,每股净资产和销售毛利率的极大值也较大,其余变量的极大值也维持在2左右。除此以外,样本指标差异较小。

(二)主成分分析

为了使数据更加具有可比性,消除数据间的量纲关系,首先将相关指标进行Z标准化,可得ZX1、ZX2、ZX3、ZX4、ZX5、ZX6、ZX7。之后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依次可得表3、表4、表5和表6。

(1)KMO和Bartlett的检验。由表3可以得出,KMO的统计量取值为0.553>0.5,意味着变量之间具有相关性,选取的反映盈利能力的7个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Sig.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即拒绝原假设,证明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综上所述,KMO和Bartlett的检验均验证了7个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2)相关性矩阵。由表4相关矩阵可得,ZX1基本每股收益和ZX4成本费用利润率的相关性为0.369,ZX4成本费用利润率和ZX5营业利润率的相关性系数为0.779,相关性较为显著。ZX7和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较差,均维持在0.1左右,除此以外,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性系数都接近于0.3,因此选取某单一指标表达盈利能力具有片面性,需要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运用因子得分法综合计算盈利能力的综合指标。

(3)提取主成分。由表5可知,特征值大于1对应的主成分有三个,可得特征值分别为λ1=2.090,λ2=1.257,λ3=1.075,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r1=29.864%,r2=17.959%,r3=15.362%,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3.184%。

(4)计算特征向量矩阵及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由下页表6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可得相应主成分与对应变量的相关系数V1、V2、V3,之后点击SPSS19.0统计软件的转换、计算变量按钮,输入公式F1=V1/SQRT(λ1)可得特征向量F1=0.425,-0.101,0.078,0.622,0.577,0.257,

0.132;同理可得,F2=0.412,0.414,0.551,

-1.614,-0.271,0.441,0.248;F3=0.048,

0.713,0.173,0.107,0.187,-0.591,0.258。将得到的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可得各个主成分的得分,即Z1=F11×ZX1+F12×ZX2+F13×ZX3+F14×ZX4+F15×ZX5+F16×ZX6+F17×ZX7,同理可得Z2、Z3。最后,用各主成分得分乘以其各自贡献率,可得综合主成分得分,即Z=r1×Z1+r2×Z2+r3×Z3,Z即盈利能力综合得分。

(三)回归分析与相关性检验

由上文已经得出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以盈利能力为因变量,资产负债率为自变量,提出研究模型Z=α+βX+ε,其中Z代表矿业上市公司综合盈利能力的指标,α是常数项,β是回归系数,X代表资产负债率,ε表示随机误差项。由下页表7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表可知,F值为8.154>0,P值≈0.004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了104家沪深主板A股的矿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象,对其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进行实证研究。为了更全面地评价盈利能力,选取影响盈利能力的7个因素,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进而算出盈利能力综合得分。实证结果表明,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关系。由实证结果可知,资本结构是影响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矿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矿业上市公司应该从两方面着手提高盈利能力。

(一)优化矿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为了优化矿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上市公司应该实现资本结构的内部优化和外部优化。

(1)资本结构的内部优化。矿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内部优化主要是希望矿业上市公司能够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目标,即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及每股收益最大化,矿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优化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这也是目前业界较为认可的方式。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资本结构的优化,上市公司一方面应该通过提高有形资产的比例,减少无形资产在变现时的损失,适当扩大资产数量和提高其质量,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进而提高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应当优化矿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完善治理结构,改善目前其国有股持股过多的现状,适当增加大众持股比例,进行股权分散化,并且应该通过发行可转化公司债券以改善目前融资方式。

(2)资本结构的外部优化。良好的资本结构离不开完善的资本市场,也离不开国家对资本市场各方面的支持。矿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外部的优化主要是指宏观经济的优化及国家等对金融市场、债券市场进行进一步完善,以促使矿业上市公司的融资来源多元化。因此为了实现资本结构的外部优化,我国应当完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逐步实现债券利率市场化、债券品种多样化和债券法规完善化,以改善目前矿业上市公司单一依靠发行股票的融资方式;同时应当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机构,使矿业上市公司融资渠道多样化,推动矿业上市公司的发展。

(二)优化影响盈利能力的其他因素

提高矿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在优化资本结构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通过建立良好的矿业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现有员工的效率;同时应当建立适当的内部激励制度,吸引优秀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以人才取胜。矿业上市公司还应当处理好股东、债权人和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同时制定良好的内部员工考核制度,不断促进矿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提高其盈利能力。Z

参考文献:

1.江琴.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雷曦.我国矿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3.王长江,林晨.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江苏省上市公司的因子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5-18.

4.付秋颖.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实证研究[D].沈阳大学,2012.

5.王斌,毛晓菲.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实证分析[C].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2008.

6.罗翔,刘婷.资产结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相关性研究――基于我国稀土类上市公司经验数据[J].财务与金融,2014,(01):76-80.

7.张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相关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8.张帆.我国有色金属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1.

作者简介: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篇2

【关键词】市盈率每股收益盈利增长潜力投资者预期

一、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1.基于的理论模型

根据传统的金融理论市盈率与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R成反比,和公司未来各年的每股收益增长率GRt+i(i=1、2、3……)成正比。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如果投资者对某一个公司未来的业绩具有较好的预期,那么它的股价会反映出这个预期,其相应的市盈率也应该较高。在同一个证券市场上,在风险水平无差异的情况下,具有高盈利增长率的企业股票能享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相对价格(即市盈率)。

按照这个理论,我们提出有关市盈率的两个假设:

假设I:市盈率和未来公司的盈利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即如果公司未来的盈利增长率越高,那么股票的市盈率也应该越高。

假设II:从市盈率中最能够看出次年的公司盈利增长水平,次年和以后各年相比,应该更能解释股票当期的市盈率。

2.研究方法

本文的数据囊括了2000-2007年的上市交易的所有股票的大部分数据。EPS和P等均来自天相证券投资分析系统软件。按照P/E的高低将每年的公司分成五个股票组合,即P1、P2、P3、P4和P5,各组包含了各年20%的上市公司。

二、分析过程及其结果

1.分组样本市盈率分析

2000年~2006年我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42.62倍)。和世界其它比较发达的证券市场相比我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稍稍偏高。

其原因主要为:(1)中国有全民炒股的热情,而在美国是极为罕见的。(2)美国公司上市所采取的是注册制,而中国是核准制,在注册制下的美国例如高盛摩根之类的大上市公司,市盈率虽然低至十几倍,其增长前景仍然不是很高。

2.对EPS增长率从两个角度的分析

将t期以后各年的EPS增长率GR做平均,然后选择其中位数。

(8)

EPS增长率中位数的数据具有下面四个特征:

第一,我国证券市场的每股收益(EPS)的增长率普遍比较低。这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不是非常好,那些上市公司在上市以后,其公司未来的盈利增长并不可观,虽然偶尔年份增长率超过1%但是,大多数处于负增长或在0左右徘徊。

第二,按照前面的理论,高市盈率的股票组合和低市盈率的相比应该具有相对较高的EPS增长率中位数。但2001年至2006年从P1组到P5组之间的次年增长潜力是并没有明显的递减规律(说明市盈率和EPS增长率之间没有严格正的相关关系),而平均的GRt+1也是呈现随机的增长率现象。

第三,市盈率最高的20%组合相对于最低的20%组合而言,其增长率是呈现较高增长趋势,而相对于中间P2、P3组合则不具有这种规律。P2明显要低于以上所有组合,其增长不稳定导致了平均值较低。

第四,假设二认为从市盈率中最能够看出次年的公司盈利增长水平,次年和以后各年相比,应该更能解释股票当期的市盈率。按照假设二,从P1到P5,各个股票组合之间的平均EPS增长率中位数在次年相差最大,其次是第三年、第四年……但数据显示,P1、P4组合在次年的相差最小,在t+2―t+4相差逐渐加大,P3、P5组合平均EPS增长率中位数在次年相差最大,其次是第三年、第四年……而P2组合呈现一定的随机性,这说明实证与假设并不完全相符。

三、基本结论及原因分析

1.基本结论

市盈率和未来公司的盈利增长率并不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甚至出现一定的负相关性,股票的市盈率源于市场本身的自发行为。

以后各期的公司盈利增长对市盈率都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次年和以后各年相比,并没有非常显著的解释股票当期的市盈率。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假设在中国均不能得到很好的证明。这意味着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较晚,还不完善(每股收益增长率对市盈率的解释能力较低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还未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来进行判断。此外,我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总体偏高。

2.原因分析

在本文的最后,我们将中国市盈率总体偏高的现实给予了以下几点解释。

(1)中国存在资本管制,投资渠道窄,投资工具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单一,低利率导致投资者追逐股市。

中国存在资本管制。尽管QFII和QDII为海内外资金转移打开了小小的缝隙,但资本的跨境流动渠道并不顺畅,中国投资者的回报标杆,是中国的利率水平,而不是全球的PE。尽管目前银行不断加息,但是考虑到中国现在的物价上涨,中国的利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拥有低的资金成本。

(2)管理层出于各种考虑保护股市,希望市盈率维持在一个高位。在这种超强的官本位的信心支持下,股市越炒越高。

社会主义国家大量的国有资产走向私有化是加速向市场经济跨越的必然。而如何使国有资产私有化却是一个大难题。我们国家前期搞的中小国有企业私有化也很不理想,很多国有资产被贱卖。目前,国家手里所剩的多是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如果再采取这样的方式,势必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不利于社会稳定。采取在股市上出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不仅可以卖个更好的价钱,而且,可以实现利益均沾,相对比较合理。

(3)中国上市公司的分红政策导致投资者多进行短线投资,急功近利。

中国股市是典型的“快牛”。“快牛”总是表现为急不可耐、过度投机,投资者急功近利,无心长期投资,快牛必然“抵消”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并会严重透支股票投资价值。因此,过度投机的市场氛围是走不出“慢牛”格局来的,相反,它会让人们“一年炒完四年的股”。

(4)我国证券市场上市主体单一,上市主体资格具有垄断地位。

美国公司上市所采取的是注册制,而中国是核准制,尤其是在1992年股市刚建立初期采取的是额度制,这种相对稀缺的上市额度使我国证券市场上市主体单一,基本上都是具有垄断资源或规模,技术具有优势的企业,中小企业往往不能获得上市的资格。即使目前给出的市盈率已经很高,之后仍然会有较好的增长前景。中国上市门槛的高使得投资者往往相信上市公司,并不管它现在的盈利水平。投资者的追逐又使得中国整体的市盈率走高。

参考文献:

[1]Fama,E.F.&French,K.R.1992,Thecrosssectionofexpectedstockreturns,JournalofFinance,vol.47,no.2,pp.42765.

[2]Fuller,R.J.,Huberts,L.C.&Levinson,M.1992,It’snothiggledy-piggledygrowth!TheJournalofPortfolioManagement,vol.18,no.2,pp.3845.

[3]吴明礼.我国股市的市盈率结构分布和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5).

[4]李洪刚,付茜.中国股票市盈率合理范围探析[J].改革,2002,(2).

[5]宋剑锋.净资产倍率、市盈率与公司的成长性[J].经济研究,2000,(8).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篇3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体会

入学年月___2012春_____

姓名______张妮_____

学号__[1**********]__

专业____会计学_____

联系方式__[1**********]__

学习中心山西运城学习中心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融入世界范围的经济大潮中。企业已经或正在步入战略经营管理时代,而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力、发展力、创新力、应变力、凝聚力和承载力的基础和综合体现,也是竞争力强弱的首要标志。因此,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盈利状况以及未来的盈利潜力做出的一种判断。盈利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首要标志,所以不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都日益重视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本文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为论述对象,从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两方面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满足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关键词:盈利能力分析;财务因素;盈利质量

目录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概述…………………………………………1(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1

(三)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2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3

二、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3

(一)企业盈利能力的概念………………………………………3

(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分析…………………………3

(三)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因素分析…………………………4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5

(一)企业盈利能力利润指标的选择与分析………………………5

(二)企业盈利能力质量指标的选择与分析………………………8

四、结合实例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综合分析………………………9

(一)A公司的情况概述…………………………………………9

(二)A公司盈利能力综合分析……………………………………10

五、结束语………………………………………………………………11参考文献………………………………………………………………12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概述

(一)研究背景

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财务分析体系中,盈利能力不仅是核心指标而且影响着财务分析的其他方面。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力量,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衡量企业经营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的经济效益好,盈利能力强,则这个企业一定充满生机和活力,企业发展前途必然广阔。如今,国家经济发展迅速,金融市场日益完善和成熟,但同时也都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尤其是盈利能力分析工作,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财务分析尤其是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各种因素影响,通常只注重企业的财务指标,而忽视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分析,即盈利质量的分析。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盈利能力分析工作,采取各项措施提升分析质量,将盈利能力分析作为改善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意义

盈利是指公司获取利润的大小,是公司价值的根本性来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获利能力情况的分析,是正确评价公司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稳定地经营和发展是企业盈利的基础。而最大限度的盈利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和保证。只有在不断盈利的基础上,企业才可能发展;同样,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发展前景会更好。因此,无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1.对于债权人来讲,利润是企业偿还债务的最终来源,只有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稳定的现金流入量,才能保证偿还到期债务。企业发生债务关系时,债权人只有在审查债务企业的偿债能力,而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偿债能力的强弱。因此,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对债权人是非常重要的。

2.对于投资人来讲,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更是至关重要。投资人关心企业赚取利润的多少并重视对利润率的分析,是因为利润是其股利收入的唯一来源,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会使股票价格上升,从而使投资人获得较高的资本收益。

3.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盈利的结果,而且包括盈利的原因及过程。所以,我们利用有关指标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不仅能反映和衡量企业经营

业绩,又可以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使公司不仅利用现有的资源更多地盈利,而且使公司盈利能力保持持续增长,最大化公司价值。

(三)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西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西方的盈利能力分析大体上也经历了四个阶段:观察性的盈利能力分析、统计性的盈利能力分析、财务性的盈利能力分析、以及战略性的盈利能力分析。

19世纪以前,西方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合伙制,进而逐渐成为了家族产业。这些企业规模很小,对其进行盈利能力分析的意义不大,主要是以观察为主。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企业管理者为了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和公司内部控制,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需要大大增加,但这一时期的分析指标是统计性的,如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单个统计指标。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沃尔提出采用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值报酬率、应收账款周转比率和存货周转率等五个指标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其后,英国管理专家罗斯、彼得·德鲁克等在此基础上对其深化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企业盈利能力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分析,向更加注重有机结合与互动影响的战略性的盈利能力分析方向发展。

2.我国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研究起步较晚,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70年代以前的以实物产量为主的盈利能力分析;80年代以产值和利润为主的盈利能力分析;90年代以来的综合性的盈利能力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高度集中,政企不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分析不重视价值和成本的考核,只从实物和产出的角度分析。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开始实施放权让利式改革,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国家从价值的角度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方面,开始注重企业的利润、成本、产值等价值指标的考核。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以后,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更加注重效益指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也有以利润为主向综合性分析过渡。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的理论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从单个的统计财务指标,到多个财务指标,再到综合性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构建盈利能力的指标体系的理论发展,我们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也更加全面化、合理化。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

本文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为论述对象,从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两方面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更加科学化。

第一部分结合自己实习过程中的体会,指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又从国内外两方面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不同要求,论述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对不同利益主体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多角度分析了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从而对合理构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选取主要指标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深入分析每一个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从而构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使指标体系更加合理化。

第四部分综合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对所实习企业的调查分析,结合企业实例,详细分析影响企业的各项指标。

二、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盈利能力的概念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也称为企业的资金或资本增值能力体现着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的销售收入实现水平和资产的运营效率,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成果的具体体现,预示着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可能。

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目的,是了解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发展趋势。利润率的高低对我们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不仅要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分析,从生产经营、资产、所有者角度选取指标进行总量分析,还要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因素进行分析,把握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分析

1.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

生产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是指在企业实现一定营业收入或消耗一定资金而取得的利润额,它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赚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最基本的盈利能力,是其他盈利能力的基础。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包含的企业规模、产品结构、营销能力等,都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1)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企业规模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它表明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商品在企业内集中的程度,反映企业生产和经营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凡是构成企业规模的要素都可作为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企业规模直接影响产品的各项成本和费用,最终影响利润额。规模经济产生利润的来源可分为生产的规模经济、交易的规模经济、储藏的规模经济、专业分工的效益四个方面。

(2)企业的产品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产品结构是指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中各类产品的比例关系。产品结构的变动影响企业的全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是围绕着产品展开的。产品结构反映了企业生产要素的利用状况及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企业的产品只有得到社会需求的认可,才能实现产品的销售收入。

(3)企业营销能力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营销能力还取决于企业根据其内部和外部环境所制定的营销策略。如果企业能以适当的产品、适当的价格,采用适当的分销渠道、适当的方式销售给尽可能多的买者,并使之较为满意,则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会随之增强。

2.资产盈利能力的分析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资产,企业要盈利,必须对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有效运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就是对资产不断运用的过程。公司在一定时期占用和耗费的资产越少,获得的利润越大,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经济效益越好。也就是说,资产的运转效率越高,盈利能力就越强。只有资产的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企业才能够吸收投资,获得长远发展。

3.所有者投资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所有者投资是企业总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投资报酬,一个公司投资报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有投资者是否继续投资,以及潜在的投资者是否追加或重新投资。这就要考虑净资产报酬是否满足投资者的利益要求。

(三)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因素分析

企业披露的数据与实际利润会存在差距,这就反映了盈利质量。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时,应结合经营现金净流量来分析。经营现金净流量分析可视为对盈利能力的补充分析,反映了盈利质量。同时,还要关注在连续几个会计期间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盈利质量实质上是广义的盈利能力分析的一部分,对盈利质量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更准确地分析公司盈利的稳定性、持续性及企业现金保证程度。

1.企业现金的保证程度

会计利润表中的会计收益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收益,它仅仅代表的是企业的账面价值,而不是企业可自由支配的资产的增加,企业的生存、盈利和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现金而不只是报表中账面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商业信用成为企业之间购销的主要方式。企业的销售额越大,涉及的赊销业务就可能越多,这就要注重收现能力的提高。现金周转不畅,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认为,会计盈利的现金保证性越强,其未来不确定性就越低,会计盈利的质量也就越高。

2.盈利的持续性

盈利的持续性越强,盈利质量就越高。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获得利润的最主要、最稳定的来源是营业利润,而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的主营业务,由于企业的主营业务具有重复性、经常性的特点,因此由主营业务产生的营业利润具有相对的持续性。因此,主营业务突出的公司,其盈利质量较高。

3.盈利的稳定性

盈利的稳定性是企业盈利水平变动的基本态势,影响盈利稳定程度的主要因素是盈利结构,盈利结构与会计确认原则对公司盈利质量的分析评价具有关键作用。盈利结构是指收益组成项目的搭配及其排列、盈利的业务结构与盈利的地区结构。剖析公司的盈利结构,可以得知公司盈利的主要项目是什么,分析盈利质量如何,盈利总额发生增减变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从而帮助公司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使其提高盈利质量,并对未来的盈利能力做出预测。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

(一)企业盈利能力利润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销售净利润率

销售净利率是指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表明企业在一定时期销售收入获取利润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净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100%

该公式可以理解为每一元营业收人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表示营业收人的收益水平。净利润额与销售净利率成正比关系,销售净利率低,表明企业净利润额低。销售净利率与营业收入成反比关系,营业收入的增加并不能使销售净利润提高,净利润必须同时增加,才能使销售净利率提高。总之,该指标数值越高越好,数值越高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通过分析销售净利率这一指标,可以促使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注意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2)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是指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表明企业经营活动的获利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其中,营业利润是指正常生产经营业务所带来的、未扣除利息和所得税前的利润。营业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销售商品的营业利润越多,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此比率越低,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弱。

(3)息税前利润率

息税前利润率是指息税前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息税前利润是利润总额与利息支出之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息税前利润率=息税前利润/营业收入×100%=(利润总额+利息支出)/营业收入×100%该指标反映企业总体的获利能力。息税前利润率的分子是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分母一般为产品销售净收入。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整体的盈利能力越强。息税前利润率这一指标会对短期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收益产生直接影响。

2.资产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总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收益率是公司一定时期内实现的收益总额与该时期公司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它是评价公司资产综合利用效果、公司总资产盈利能力以及公司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总资产收益率高,说明公司资产的运用效率好,也意味着公司的资产盈利能力强,所以,这个比率越高越好。评价总资产收益率时,需要与公司前期的总资产收益率、同行业其他公司或先进公司的这一比率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找出影响该指标的不利因素,以利于公司加强经营管理。

(2)长期资本收益率

它是收益总额与长期资本平均占用额之比,可以说明公司运用长期资本赚取利润的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长期资本收益率=收益总额/(平均长期负债+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其中,收益总额=息税前利润-短期利息=税前利润+长期资本利息。该公式可以理

解为运用每百元长期资金可以赚取多少利润,体现了公司吸引未来资金提供者的能力。长期资本收益率是从长期、稳定的资本投入角度,考察该部分资本的回报,以此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

(3)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它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式中成本费用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该公式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该项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获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企业经济效益越好,盈利能力越强。

3.所有者投资盈利能力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与平均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率。表明公司股东权益投入所获得的投资报酬。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其中,净利润是指税后净利。所有者权益是指公司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净资产收益率既可直接反映资本的增值能力,又影响着公司股东价值的大小。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企业盈利能力越好;反之,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弱。

(2)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表达了企业资本即所有者权益的保全和积累增加比率,反映的是企业规模扩大及资本的运营效益与安全状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该指标表示企业当年资本在企业自身的努力下的实际增减变动情况,是评价企业财务效益状况的辅助指标。反映了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债权人的债务越有保障,企业发展后劲越强。该指标通常应大于100%。

(二)企业盈利能力质量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企业现金的保证程度(1)净资产现金回收率

净资产现金回收率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平均净资产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平均净资产×100%

该指标是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有效补充,对那些提前确认收益而长期未收现的公司,可以用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对比,从而补充观察净资产收益率的盈利质量。

(2)盈利现金比率

盈利现金比率,也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这一比率反映公司本期经营活动产生是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之间的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盈利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100%

在一般情况下,盈利现金比率越大,公司盈利质量就越高。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公司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

2.盈利的持续性

盈利持续性是企业拥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外在表现。不同的利润来源及其各自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往往能反映出企业不同的经营业绩和经营风险。

(1)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率=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

该指标客观地公司的经营业绩,代表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性利润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是持续性利润。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越高,公司利润的持续性就越强,盈利质量就越高。反之,盈利质量就越低。

(2)营业外收入净额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营业外收入净额比率=营业外收入净额/利润总额×100%

营业外收入是企业在非生产经营中取得的,具有极大的暂时性和偶然性。虽然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并不能说明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好,盈利持续性强。

3.盈利的稳定性

利润的稳定性是指公司连续几个会计年度利润水平变动的波幅及趋势,取决于公司业务结构、商品结构等稳定性。

(1)营业利润增长率

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额*100

该指标反映了营业利润的变化趋势。该指标值如果连续几年大于0,说明企业的营业利润逐年增长,主营业务发展良好。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的主营业务发展越快,企业的未来收益就越具有良好的预期。

(2)经营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

经营现金净流入量结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总额*100%现金径流量总量包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以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该指标比率越高,说明公司通过自身经营实现现金能力越强,利润的稳定性较强、盈利质量较好。

四、结合实例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一)A公司情况概述

下面案例是结合自己实习经历,通过对实习企业的盈利能力调查,采用真实数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简单深入的分析。

A公司是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成立于2003年,公司资金雄厚,生产经营能力强大。公司主营房地产投资、开发、销售、经营。目前已发展成为山西省内一家较具实力的房地产企业。下面表格是近两年的一些基本数据:表一:基本数据

(二)A公司盈利能力综合分析

1.A公司财务因素分析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A公司2012年销售净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息税前利润率较上年相比,都有所提高。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营业收入与不同利润的关系。但最终都说明了公司的经营盈利能力增强。

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总资产平均余额×100%=(营业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息税前利润/营业收入)×100%

=总资产周转率×息税前利润率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影响总资产收益率的因素有两个:总资产周转率和息税前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与资产结构有关,资产结构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息税前利润率反映了公司产品生产经营的盈利能力。

根据上表,可以分析总资产周转率和息税前利润率变动对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分析对象:总资产收益率的变化=21.29%-12.47%=8.82%

因素分析:总资产周转率变动的影响=(1.19-0.92)×13.55%=3.66%息税前利润率变动的影响=(17.89%-13.55%)×1.19=5.16%

分析表明,A公司2012年总资产收益率比上年提高了8.82%,主要是由于总资产周转率速度的加快和息税前利润率的提高,总资产周转率的加快使总资产收益率提高了3.66%,息税前利润率的提高使总资产收益率提高了5.16%。总之。A公司资产运用效率好,资产周转率较快,息税前利润率高,总资产收益率就高,公司盈利能力则比

较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平均总资产/平均净资产)×100%=销售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A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从2011年的15.79%增加至2012年的29.48%,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3.69%。前面已经分析了总资产净利率,知道一是由总资产周转率提高带来的,说明资产利用效果好于上年,该公司利用其总资产产生营业收入的效率提高了。二是由销售净利润率提高带来的,说明该公司盈利能力增强。而2012年的权益乘数较2011年有所降低,权益乘数小,则说明A公司负债程度低,偿还债务能力强,财务风险低,公司的盈利质量就高。

2.A公司盈利质量因素分析表三:

从表三可以看出,A公司2012年净资产现金回收率较2011年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2.18%,但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比上年提高了13.69%,表明该公司增加的收益能力并没有反映在经营现金流量的增加上,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的盈利质量相对降低。

而该公司2012年的盈利现金比率小于1,且较2011年相比下降了62.89%,可见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盈利质量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A公司这几年发展较好,各项财务状况都有所增长,盈利能力比上年有所提高,但盈利质量还有待增强。

五、结束语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企业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经营业务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企业的结构也日趋复杂化。企业面临着信息、知识经济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企业已经或正在步入战略经营管理时代。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以及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保持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我们在对企业进行盈利能力分析时,不能仅仅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对财务指标的简单分析,最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盈利质量的分析。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盈利能力分析工作,采取各项措施提升分析质量,将盈利能力分析作为改善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孙银英.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2:62.[3]田俊敏.改进盈利能力指标评价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7:34-36.[4]周晓燕.对现行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1,01:155-156.[5]任小平袁纵云.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商业会计,2006,04:37-38

[6]张冬梅.浅议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J].考试周刊,2011,(80):238-240[7]岳虹.财务报表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3-159

[8]卢根发.如何进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04:38-39.[9]曹春焕.企业盈利能力财务分析刍议[J].现代商业,2012,07:258-259.[10]宋冠东.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D].吉林财经大学,2011.[11]赵银芬.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改进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1,16:38.[12]刘颖.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现代商业,2011,30:242+241.[13]王芳.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探索[J].中国总会计师,2009,06:88-89.[14]王婷.浅议盈利能力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28:102.[15]倪燕.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20:41-42.[16]王鑫淼.电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篇4

关键词:证券分析师信息解读盈利预测实证研究

1导语

证券分析师即作为信息中介,在信息的筛选、分析和传递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盈利预测,是分析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目前最受关注的预测类信息,盈利预测信息通过反映企业在预测期间内可能达到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水平等,帮助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相关使用者评价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不确定性,从而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相比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的证券机构及其分析师行业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着显著的“板块联动”现象、“指标股效应”和“同涨同跌”现象,在预测准确度、选股能力、撰写的研究报告质量上还有待提高。而证券市场频现证券分析师的丑闻,也给证券业蒙上阴影。

本论文主要通过研究影响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度的两大因素——公司因素、分析师个人因素,更深层次地理解信息透明度对信息使用的专业人士行为影响,证券分析师获取、解读、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影响投资者及市场效率的程度。

2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鉴于证券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进行了研究,并通常被分为三种观点:①理性分析,认为分析师会迅速地、毫无偏差地将信息融进预测中。②分析师往往系统性地反应不足。③分析师对新信息反应过度或系统地乐观。在我国,随着证券分析师作用不断地发挥,针对其行为的研究也不断全面和深入。在盈利预测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信息来源(胡奕明、林文雄、王玮璐,2003)、预测方法(方军雄,2007)、预测精度及影响因素(姜国华,2004;石桂峰、苏力勇、齐伟山,2007)、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关系(方军雄,2007)、市场有效性(白晓宇、钟震、宋常,2007,吴东辉、薛祖云,2005)以及与其他国际资本市场对比(胡奕明、孙聪颍,2005)等方面展开。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新兴资本市场,我国的股票市场虽然其股票价格反映了已公开的信息,但并没有达到fama(1970)所定义的“完全反映”程度,即未达到半强式有效(吴东辉、薛祖云,2005)。其预测误差的原因,主要与上市公司和分析师因素有关。公司特征和公司行为会在分析师预测过程中产生公司效应(firmeffect),而分析师的个人经验、工作环境也会影响其预测手段和能力。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并结合相应理论,我们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1: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上市公司的盈余可预测性正相关。

假说1-1: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公司盈余管理负相关。

假说1-2: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公司盈余波动程度负相关。

假说2: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公司规模正相关,但相关程度不明显。

假说3: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预测机构家数正相关。

假说4: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预测时间负相关。

3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以所有上证a股作为研究样本。考虑到目前已有对2005年之前盈利预测数据的研究,我们将本研究所涉及的时间范围限定于2007年,样本期为2007年的年报。又由于存在多个分析师分析同一家公司的情况,我们取其盈利预测平均值。最终确定355家符合条件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4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的检验

在考察分析师盈利预测影响因素之前,我们先对其预测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检验分析。主要通过以下指标对其测量:

误差率=(实际盈利值-盈利预测值)/实际盈利值

当误差率小于0,分析师的预测为乐观预期;大于0,是悲观预期。

为了数据分析的需要,我们也采用绝对误差率指标,排除正负误差的影响:

绝对误差率=┃实际盈利值-盈利预测值┃/实际盈利值

一般认为绝对误差率越小,可靠性越高。误差率分析

将证券机构的盈利预测与公司实际的盈利预测进行比较,我们计算汇总了盈利预测的误差率。356家样本公司中,有165家公司误差率大于零,184家公司误差率小于零,6家相同。可以看到,误差率小于零的公司比大于零的公司多。因而,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预测倾向于高估,或者说预测偏于乐观。

进一步分析绝对误差率,可以看到,有68.45%的预测误差在20%范围内,其中小于10%的比例为41.13%;有19.15%落在20%-40%的误差范围中,预测可靠性较

低;12.39%的预测误差超过40%,盈利预测误差较大。根据该数据可以看到,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良好准确性的比重并不高,并且超过十分之一的预测存在较大误差,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5回归分析

5.1研究设计为了验证上文提出的假说,探究怎样的公司和分析师影响预测准确度,我们使用以下回归方程作进一步分析。

模型一:

afe=α+β1scale+β2pc+β3leverage+β4ev+β5number+ε

模型一用以考察样本整体情况。其中因变量afe为绝对误差率,即┃实际盈利值-盈利预测值┃/实际盈利值。

在各自变量中,公司规模(scale)以其总资产反映,同时为了消除量纲的差异取自然对数。盈余的可预测性(pc)参照利润构成,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利润总额比值的绝对值来计量利润构成情况。财务杠杆(leverage)我们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来衡量公司的财务风险和流动。盈余的波动程度(ev)是利用近3年每股收益的标准差来计量,在计算此指标时,如果公司的实际上市时间不足6年的,以实际上市年限计算,但最少不得小于3年。预测机构家数(number)为年度内做出盈利预测的分析师人数。

5.2描述性统计分析在原有样本中,我们剔除了6个eps不足3年的公司,故新样本数量为353。从描述性统计(表5-1)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样本公司来说,平均的分析师人数在9人左右,在分布上则较为分散,标准差达到了6人。财务分析师预测误差的平均数为29.8%,而中位数为12.8%,故存在部分预测误差较大的情况,其标准差同样体现出了分布较为分散的特点。但结合石桂峰、苏力勇、齐伟山(2007)对2004、2005年ape描述性结果我们仍然发现,相比于2004和2005年,07年分析师预测绝对误差的均值、中位数和标准差均明显减小,说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能力和准确度均在不断提高之中。

5.3回归分析从这一模型回归方程的p-value值来看,只有盈余的可预测性(pc)在5%水平上显著,且估计系数大于零(0.2881),说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越大,可预测性越高,预测的误差越小,预测精确度越高。证实了假说1。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从1999年开始强制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年报中没有单独披露非经常性损益,因而上市公司往往利用非正常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故pc值越大,非正常损益所占比重越小,降低了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因而间接证明了假说1-1。规模变量(scale)的估计系数小于零(-0.0345),但根据p-value并不显著,说明大公司能提高预测精确度,但影响程度很小。与假说2相同。盈余的波动程度(ev)系数和预测机构家数(number)的回归结果显著性不高,故对盈利预测影响程度不大,无法证实假说1-2和假说3。

6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7年的上证a股数据为样本,分析了目前我国证券分析师在预测上市公司未来盈余时预测精确度及影响因素,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水平较不均衡,依然存在较大误差。同时,分析师对过去的信息有其事负面信息的关注和反映程度在加强。此外,同一家公司的预测机构数对分析师的预测并不明显,而分析师所在机构对其职业判断的影响也较小,反映出目前我国分析师“羊群效应”有一定减弱,分析师倾向于拥有更多私人信息进行独立、客观地判断。

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信息来源很大一部分集中于公司正常经营活动,也反映出在预计非正常损益带来的不确定性上,我国证券分析师的能力尚有不足。

分析师在盈利预测时,能较准确地收集、筛选和利用信息。

根据本次研究可以预见,随着分析师信息解读能力的不断提高,个人经验和行业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我国资本市场不断成熟、稳定和发展,分析师对证券市场的分析活动还将不断深入,使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作用更加显著,并进一步提高证券市场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白晓宇,钟震,宋常.分析师盈利预测之于股价的影响研究.审计研究.2007年第1期.

[2]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证券分析师预测.金融研究.2007.6.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篇5

【关键词】盈利指标;有用性;灰色关联

一、引言

针对股价波动的研究也成为理论界、投资界、决策层探讨的热点问题。目前对股价波动的研究体现在一些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理论中,其中作为主流的基本面学派认为,股票价格围绕公司内在价值上下波动,即公司内在价值是公司股价波动的决定因素。对公司内在价值的评估,主要应用的是收益法,而收益法是基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因此,理论上股票当前的价格与其盈利存在相关性。因此本文对盈利能力指标投资有用性问题的研究实证也是对股价波动理论的探讨。

自Ball等[1]在1968年的开创性工作以来,研究者们就一直致力于揭示盈利能力与股价间的相关性以及二者间的作用机理。Beaver[2]认为,由于公司当前的收益是未来收益的合理预期,而股票当前的价格是未来收益的折现。Soliman[3]在Nissin等[4]的工作基础上,探讨了杜邦分析指标对当期和未来一期证券价格的影响。结果发现,若以年为时间单位,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在解释股票收益时,在净资产收益率的基础上有信息增量提供能力,能显著地提高模型的拟合效果。在国内蒋贤品[5],鲁爱民等[6]从定性的角度加以介绍和分析,直接利用杜邦分析体系和指标来评价和预测公司的价值。朱宏泉,舒兰等[7]仅用回归的方法分析了盈利指标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并且没有分行业进行研究。因此分行并且对财务指标投资有用性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是本文的创新与研究内容所在。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本文样本为具备2008-2012年五年完整年报数据的沪深两市14家主营业务为化纤的上市公司。2008-2012年我国证券市场经历过牛市熊市,将5年的股价涨跌幅和财务数据平均值作为分析对象可以较大程度避免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对分析的干扰。同时就某一行业做分析可以避免行业特征对分析的干扰。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以及股价数据自于CSMAR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四、结论

综合上述对14家上市化纤公司股价涨跌幅与权益乘数、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率的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股价波动与公司的权益乘数,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率存在相关关系,这符合内在价值评估理论。

(二)权益乘数和销售净利率的相关性比较强,总资产周转率相关性较弱。这说明股价能较好的反映公司的风险程度,以及盈利能力,但对企业资产运营能力反映较弱。这符合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理论,证券投资主要考虑企业的风险和收益,而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不是关注重点。

(三)在一个行业内,五年的公司股价波动与其公司财务指标呈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一定程度说明我国证券市场正趋向成熟并起到价值发现的职能。作为投资者应当践行价值投资的理念,深入分析企业的财务数据后再进行投资配置。

参考文献

[1]Ball.R.&P.Brown.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Number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Autumn),1968,6(2):159-177.

[2]Beaver.FinancialReporting:AnAccountingRevolution.3rdEdition[M].UpperSaddleRiver,NJ:PrenticeHall,1998.

[3]Soliman,M.TheUseofDupontAnalysisbyMarketParticipants[J].TheAccountingReview,2008,83(3):823-853.

[4]Nissim,D.,S.Penman.RatioAnalysisandEquityValuation:FromResearchtoPractice[J].ReviewofAccountingStudies,2001,6(1):109-154.

[5]蒋贤品,祝锡萍.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扩展形式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6(5):65-66.

[6]鲁爱民,陈锦辉.实践中对杜邦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修改和运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17(7):73-75.

[7]朱宏泉,舒兰,王鸿,范露萍.杜邦分析与价值判断——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1,23(10):152-160.

[8]邓聚龙.灰色系统的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85-100.

[9]严若森.公司治理评价及其灰色关联分析[J].技术经济,2009,28(7):114-120.

[10]沈永跃.河南省经济增长和教育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技术经济,2009,28(7):105-108.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篇6

关键词:盈利预测;季度盈利模型;预测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2

一、引言

一般而言,企业盈利预测研究主要运用于三个重要领域:证券估价与投资决策;获得“更准确”的市场预期盈利;解释管理当局的会计政策选择(WattsandZimmerman,1986)。因此,盈利预测研究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目前,国内许多研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随机游走模型,并根据企业的历史年度盈利数据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年度盈利(李丽青,2012;岳衡,林小驰,2008)。随着上市公司普遍规范地季报,我们得以在时间序列模型中进一步深入地利用历史季度盈利数据,获得更为准确的年度盈利预测。基于这一考虑,笔者首先分析季度盈利模型的预测能力,然后通过比较季节盈利模型估计下的年度盈利预测与随机游走模型(利用历史年度盈利数据)估计下的年度盈利预测,分析它们预测能力的差异。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为研究人员和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提供更为准确的盈利预测和更为合理的预测模型。

二、研究背景

在实证研究中,很多早期文献研究了企业年度盈利的时间序列性质。尽管盈利的均值回归性质具有很强的经济理论基础(Kothari,2001),但是大量实证结果却显示年度盈利遵循随机游走特征。此外,体现均值回归特征的模型并没有比随机游走(naive)模型表现出更好的预测能力――即使有些实证结果表明年度盈利遵循均值回归特征,这一结论也仍然成立。

随着实证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逐渐采用季度盈利数据研究季度盈利的性质。Kothari(2001)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第一,许多行业中的企业核心经营活动具有季节性,这导致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季度盈利也具有季节性。第二,鉴于季度盈利的及时性,基于季度盈利预测的市场预期盈利有可能比基于年度盈利预测的市场预期盈利更为准确。第三,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编制季报时在不同季度之间合理分配费用。在此过程中,管理当局可能故意在前三个季度多分配或者少分配费用,并利用第四个季度加以冲回或者补足。这不仅导致前三个季度与第四季度之间的盈利性质的差异,而且为验证实证会计理论和资本市场研究假设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第四,季度盈利观测值的数量四倍于年度盈利观测值,因而在保持同等预测准确性的条件下,季度盈利数据比年度盈利数据更容易获取,这有助于研究人员扩大样本公司数量和减少生存偏误;此外,将季度盈利合并为年度盈利显然还损失了部分信息。综上所述,以季度盈利预测为基础形成的年度盈利预测应该比以年度盈利为基础形成的年度盈利预测更为准确。WattsandZimmerman(1986)也指出,若要预测年度盈利,最有效的办法是运用季度盈利预测模型来预测未来年度四个季度的盈利,然后将其加总。

与有关年度盈利的实证研究结果不同,关于季度盈利的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盈利数据具有均值回归性质,且体现均值回归特征的模型比随机游走模型表现出更好的预测能力(BrownandRozeff,1978)。

三、模型与数据

本部分主要分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时间序列模型

本部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年度盈利模型

国内许多研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随机游走模型,并根据企业的历史年度盈利数据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年度盈利(李丽青,2012;岳衡,林小驰,2008)。本文中,这一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作为季度盈利模型的对比参照模型,其具体形式如下:

F(Xt)=Xt-1

下标t表示时间(年),Xt表示实际盈利,F(Xt)表示预测盈利

2.季度盈利模型

WattsandZimmerman(1986)指出,对年度盈利的最佳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可能形成于对季节盈利数据的运用,而非对年度盈利数据的运用,即预测年度盈利最有效的办法是运用季度盈利预测模型来预测未来年度四个季度的盈利,然后将其加总。因此,笔者采用了下列季度盈利模型:SeasonalMartingale、SeasonalSub-martingale和随机游走模型(季度盈利)。

①SeasonalMartingaleModel

F(Xt)=Xt-4

下标t表示时间(季度),Xt表示实际盈利,F(Xt)表示预测盈利。

②SeasonalSub-martingaleModel

下标t表示时间(季度),Xt表示实际盈利,F(Xt)表示预测盈利。

③随机游走模型(季度盈利)

F(Xt)=Xt-1

下标t表示时间(季度),Xt表示实际盈利,F(Xt)表示预测盈利。

(二)预测误差指标

Eijkt=(Xit-Fijkt)/|Xit|

其中i代表公司,j代表预测模型,k代表预测区间,t代表年度或者季度。Xit代表i公司t年度(季度)实际盈利,|Xit|代表i公司t年度(季度)实际盈利的绝对值。Fijkt代表用j模型对i公司t年度(季度)盈利提前K个季度的预测,Eijkt代表用j模型对i公司t年度(季度)盈利提前K个季度的预测值的预测误差。预测误差取绝对值之后的指标|Eijkt|则代表预测能力。为了检验不同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差异,本文采用了Friedman检验(针对两个以上预测模型之间的比较)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针对两个预测模型之间的比较),因为它们较不容易受到预测误差定义和极端值的影响(BrownandRozeff,1978)。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文采用每股收益作为盈利指标,而A股上市公司2002―2005年的年度每股收益和季节每股收益来自Wind数据库。取得数据之后,笔者首先在“提前一个季度”的预测区间内,比较不同季度盈利模型的季度盈利预测。然后,根据季节盈利模型,按照不同的预测区间分别形成年度盈利预测,并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的年度盈利预测相比较。其中,预测区间分别为:“提前四个季度”,即上一年度年报公布后,当年第一季度季报公布前;“提前三个季度”,即第一季度季报公布后,中报公布前;“提前二个季度”,即中报公布后,第三季度季报公布前;“提前一个季度”,即第三季度季报公布后,当年年报公布前。在各个不同的预测区间,对于季度盈利模型而言,年度盈利预测是已经公布的实际季度盈利与未来季度预测盈利之和,对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而言,年度盈利预测始终是上一年实际盈利。

为构建研究样本,笔者遵循以下要求:(1)存在2002―2005年共16个季度的每股收益;(2)2003―2005年共12个季度的每股收益以及年度的每股收益不为零①;(3)2002年4月~2006年4月,未发生送股、转股和红股等变动总股本的事项②。据此要求,样本包括635家上市公司。

四、实证结果分析

本部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季度盈利模型之间的比较

表1分析了三种季度盈利模型的季度盈利预测能力。其中,RWB在所有季度中都显著优于SSM,在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中优于或至少不显著劣于SM,但是在一季度中明显劣于SM;而SM在所有季度中优于或至少不显著劣于SSM。因此,SSM是最差的预测模型,而SM和RWB则互有优劣。根据这一实证结果,笔者挑选SM和RWB这两个模型预测年度盈利,并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的年度盈利预测相比较。

(二)季度盈利模型与年度盈利模型的比较

表2分析了三种模型的年度盈利预测能力。其中,SM在所有区间都显著优于RWA或至少与其同样准确;RWB在较远的预测区间显著劣于RWA,但在较近的预测区间显著优于后者。可见,由季度盈利模型(SM)所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优于或至少不劣于由年度盈利模型(随机游走模型)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这一结论与WattsandZimmerman(1986)和Kothari(2001)的分析也一致,即以季度盈利模型为基础形成的年度盈利预测比以年度盈利模型为基础的年度盈利预测更有效。

与此同时,随着预测区间逐渐缩短,季度盈利模型的预测能力得到显著改善,从而更加优于年度盈利模型。这是因为,随着预测区间逐渐缩短,由季度盈利模型所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中包含越来越多的已经公布的当年实际季度盈利,而年度盈利模型却只能利用截至上年度的盈利信息。因此,季度盈利模型预测包含了更为及时的信息,具有相当的信息优势(尤其是在预测日期日益接近年底的情况下),从而使得季度盈利模型的预测优于年度盈利模型的预测。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经研究发现,季度盈利模型之中,SeasonalSub-martingale是最差的预测模型,而SeasonalMartingale和随机游走模型(季度盈利)则互有优劣。根据这一结果,笔者挑选SeasonalMartingale和随机游走模型(季度盈利)形成年度盈利预测,并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的年度盈利预测相比较。SeasonalMartingale在所有预测区间都优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或至少与其一样准确。随机游走模型(季度盈利)在较远的预测区间劣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和SeasonalMartingale,但在较近的预测区间优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和SeasonalMartingale。

基于以上实证结果,本文结论如下:由季度盈利模型估计的年度盈利预测优于或不劣于由年度盈利模型(随机游走模型)估计的年度盈利预测。此外,随着预测区间逐渐缩短,季度盈利模型预测涵盖了更为丰富、及时的信息,信息优势逐渐增强,从而使得季度盈利模型的预测得以显著改善并更加优于年度盈利模型的预测。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上市公司普遍规范地提供季报之后,以往研究中通过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预测未来盈利的方法有待改善。如本文所述,季度盈利模型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年度盈利预测。随着广大投资者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取上市公司的季报信息,投资者对未来盈利的预测必定会因季报信息而有所改善。因此,从理论上讲,较之年度盈利模型的预测,市场预期盈利会更接近于季度盈利模型的预测。综上,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研究人员和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获取更加准确的盈利预测和市场预期盈利。

注释:

①笔者以2003―2005年作为预测期,而预测期的实际盈利用于调整预测误差,因而不能为零。

②由于上市公司会发生送股、转股和红股等变动总股本的事项,而这导致总股本变动前后的年度及季度每股收益数据不可比,因为总股本变动前计算每股收益所依据的总股本数与总股本变动后计算每股收益所依据的总股本数不一样。因此,根据研究惯例,笔者剔除发生这些事项的公司。

参考文献:

[1]徐跃.关于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实证研究――预测准确性与作为市场预期盈利的替代变量[M].厦门:厦门大学,2007.

[2]岳衡,林小驰.证券分析师VS统计模型: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相对准确性及其决定因素[J].会计研究,2008(8):40-49.

[3]李丽青.分析师盈利预测能表征“市场预期盈利”吗[J].南开管理评,2012(15):44-50.

[4]安青松.我国上市公司影响力研究[J].中国市场,2014(23).

[5]Brown,L.,Rozeff,M.1978.Thesuperiorityofanalystforecastsasmeasuresofexpectations:Evidencefromearnings[J].JournalofFinance3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