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分析范例(3篇)
老龄化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新疆;人口老龄化;消费效应;平稳性检验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008-02
一、新疆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一)新疆人口老龄化的总体水平较低,但人口老龄化进程较快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全国相比,新疆60岁和65岁及以上总人口的比例仍低于全国,可见,当前新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滞后于全国;但在发展速度方面,新疆人口老龄化进程还是较快的,在1990年到2010年这两个十年间,新疆60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新疆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城乡和民族差异比较明显
从统计资料看,新疆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东疆、北疆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快于南疆;城镇和汉族人口聚集区已率先进入老龄化的行列,同时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和新疆贫困的高发区,南疆三地州农村少数民族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也不断加快。
(三)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乐观,相关医护措施不完善
由于城乡卫生条件的限制,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南疆地区,以及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文化水平低,人口素质不高,加上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相关配套的医疗保护措施不完善,健康状况更不乐观。
二、新疆人口老龄化的消费效应
(一)理论框架
本文采用简单计量经济模型,根据2002-2013年新疆老年人口抚养比(ODC)、人均可支配收入(AI)、居民消费水平(XFS)这些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做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
(二)模型构建
消费水平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选用简单计量经济模型,将老年人口抚养比(ODC)、人均可支配收入(AI)两项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居民消费水平(XFS)作为被解释变量,模型设定为: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2000-2013年新疆老年人口抚养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数据作为研究变量。
由表1可知,从长期看,老龄人口抚养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居民消费水平都具有增长趋势,为防止出现“伪回归”的情形,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序列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由以上的ADF检验可知,当变量取对数二阶差分后三个变量均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说明三个变量取对数后经过二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因此三个变量均为二阶单整即I(2)。因此变换模型为:
其中,X1代表对老年人口抚养比取对数并二阶差分的变量,X2代表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取对数并二阶差分后的变量,Y代表对居民消费水平取对数并二阶差分的变量。利用调整后的模型,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多元回归,模型中所有变量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最终方程为:
(-1.485135)(22.88370)
R2=0.988040DW=1.115259
最终模型显示,老年人口抚养比(ODC)的系数为负,表明人口老龄化与居民人均消费反向变动,其平均每增长1%,居民的消费水平将平均减少约2.89,说明人口老龄化给居民消费带来了消极影响;而人均可支配收入(AI)与居民人均消费呈现正相关关系,两者同向变动,其每增长1%,居民的人均消费将平均增长0.69%,表明收入的增长能明显带动人们的消费需求。
三、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提高会抑制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且影响程度较大,说明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存在影响,且这些影响是负面的,人口增长率不断降低,而劳动人口总量在减少,因此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给消费带来的不利影响将会继续增长。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与现今整个大环境有关:老年人对未来存在忧患意识,并相信只有自己的钱才能给自己保障,由于对疾病的担忧,老年人常常选择自己勤俭节约,增加储蓄,尽量减少消费;另外,老年人还存在遗赠动机,更愿意把自己的钱留给子孙。
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较大,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人们因为预期收入的提高,对自身的消费能力更有信心,消费行为也更加大胆。因此不断提高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提高全疆老龄人口及其家庭的消费能力及消费信心,从内激发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最终促进老年消费市场向着更加合理、有序的方向。
(二)对策建议
1.完善养老制度,构建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应建立制定并颁布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法》,通过法律手段为养老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创造稳定的法律环境;更好地发挥包括公共养老金制度、企业补充养老金制度、个人储蓄保险制度和个人年金保险制度等多个支柱的优势,从而能在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情况下分散养老金风险,提高待遇给付的效率;同时,也要发挥社会互助保障、慈善组织、家庭养老保障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目前新疆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情况下老年人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2.借鉴国际实践经验,建设养老保障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新疆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不相协调。应尽快完善基本的养老保障体系,首先应建立健全城乡的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老年人口提供良好的服务,并在城乡之间、不同养老金计划之间建立“一站式”社会化服务体系。其次,要加快建立健全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扩大城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发展社区医疗服务,解好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最后,可以采用多层次的养老保障方式,更好地体现国家、企业、个人的责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各主体的积极性。
3.注重新疆的老龄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老年市场
随着新疆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的增加,新疆的老年市场也逐渐扩大,老年人口在物质、精神生活以及服务都有相应的一些需求,这为新疆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更好地将老年人的健康资源和能力资源进行生产性的转化,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贡献出新的力量,利用好“银发资源”这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注重新疆老龄产业的发展,为老年群体提供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发展适宜的老年产业。同时,也要不断开发适宜老年群体需求的新产品,引导企业生产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的门类齐全、经济适用的老年产品,最终拉动老年消费市场的增长。
四、结语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共同的社会问题,新疆的人口老龄化也不容小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研究新疆人口老龄化特殊进程对消费的影响效应极具现实意义。随着新疆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退休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寿命的延长以及“少子化”已使劳动力短缺,加重了劳动人口与整个社会的负担,但老年消费市场不仅庞大且极具潜力,如何增强老年人口消费的能力与信心,促进老年消费市场向着更加合理、有序方向发展值得无疑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参考文献:
[1]童玉芬.新疆人口老龄化的形势、特点和对策[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2).
老龄化分析范文
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少子老龄化背景下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与房价变化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少子老龄化现象所导致的房价波动滞后于少子老龄化进程;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和家庭结构微型化是推动我国房价持续上涨的重要人口结构因子;但从人口结构层面看,未来我国房价并不具备快速上涨的基础,恐面临较强持续性的下行压力。
【关键词】房价波动VAR模型少子老龄化家庭规模微型化
一、引言
目前,中国已处于“少子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少子老龄化”,即少子化与老龄化的统称。截至2013年末,中国0―14岁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7%,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9.7%。伴随着少子老龄化现象,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日益微型化,而这三者的发展态势竟与我国房价的波动呈现高关联度。据世界官方统计经验,我国并不具备少子化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的社会背景下,以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房价与人口子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课题,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然而国内外关于人口“少子老龄化”与房价关系的研究甚少,大多仅从老龄化单一角度考察与房价关系。大体来说,国外研究综述可概括为老龄化“悲观论”和“乐观论”。“悲观论”认为老龄化可能会造成房价下跌,导致房市奔溃。代表者有Modiglianni和Bergantino。而“乐观论”认为经济体制自身的调节可以熨平老龄化对房价的冲击。代表者有BrooksWalker和Lefort。
由于我国少子老龄化等人口结构的转变现象出现较晚等原因,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起步迟。费方域等基于代际交叠局部均衡模型,论证房地产投资到期收益率与人口增长率无关。邹瑾深入剖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但未考虑少子化对房价的影响。陈国进等分析了中国人口抚养比与房价的关联性,但其研究未基于我国人口少子老龄化的现状、所构建模型未设置控制变量,稍显欠缺。
因此,本文基于VAR动态模型,采用Grange因果检验、面板协整检验等实证方法深入探究少子化、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微型化对房价的动态影响,从而深化少子老龄化背景下对我国房价变动趋势的认识。
二、模型构建
考虑到本文所选人口结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动态联系等不利因子。笔者特选取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令模型不含外生变量,构建非限制性向量自回归模型如下:
式中yt是n维列向量,T是样本数,w是滞后阶数,At为n×n维待估系数矩阵,?着t是白噪声向量。综合分析全国住宅销售均价及人口结构变化规律及动态联系,令yt=(LnPt,LnCDRt,LnODRt,LnHJt,LnYt,LnCNt)。其中P为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CDR为少儿抚养比,ODR为老年抚养比,HJ为平均家庭户规模,Y为人均可支配收入,CN为非农业人口比。且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非农业人口变量为控制变量。
三、实证检验
为消除异方差,对数化各组数据,分别记为LnP,LnCDR,LnODR,LnHJ,LnCN,LnY。
1、面板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通常经济时间序列为非平稳,须对变量时间序列做平稳性检验。LLC检验和IPS检验结果显示:一阶差分后少儿抚养比等六个序列均平稳。而本文重点关注我国少子老龄化背景下人口年龄结构分布与家庭结构微型化对房价的影响,故以下将对其着重进行分析。
因LnP,LnCDR,LnODR,LnHJ序列是同阶单整序列,故采用基于回归系数的Johansen协整检验(表1)。结果表明:LnP、LnCDR、LnODR、LnHJ序列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即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对房价具有长期稳定的影响。
2、Granger因果检验
由检验结果可知,少儿抚养比(LnCDR)与老年抚养比(LnODR)相互引导;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单方面引导平均家庭户规模(LnHJ),且人口结构变量对房价的具有单向影响。
3、VAR模型估计
通过对VAR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发现VAR模型系统稳定。然后对其残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其服从正态分布、无异方差性、无自相关性。
4、脉冲响应分析
因格兰杰检验无法显示三变量对于房价的动态影响及相关程度。以下将引入脉冲响应方程进行动态分析。如图1。
在给少儿抚养比(LnCDR)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正向冲击后,对房价产生了负效应,且长期来看这种效应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当给老年抚养比(LnODR)一个正的冲击后,房价呈上升趋势,虽于第3期有所下降但之后迅速反弹并达到最高点,之后长期趋于稳定;从第4期到第8期,正效应最大。说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有助于提升房价。平均家庭户规模(LnHJ)给予房价冲击后,房价迅速下降,在第2期达到最低点,且从长期来看房价呈现下降态势,说明房价与平均家庭户规模存在反向变动关系。对此,可分别从以下三点进行解释:第一,曾经的“婴儿潮”转变为“婴儿荒”。第二,“三重动机”施压。首先,老年人改善自身住房的需求随社会进步不断强化;其次,福利分房制度和计划生育的实行强化了老年人帮助下一代购房的动机;最后,老年人群投资渠道匮乏,而房产投资热吸引了大量资本。第三,家庭规模微型化下持续增加的住房需求,推动房价上涨。
由脉冲响应图进一步分析,可得出少儿抚养比等三变量对房价的影响伴随期数的推进而逐渐减弱。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首先,国家生育政策不断调整与完善。如2013年末国务院出台“单独两孩”政策,将通过减少家庭购房需求给予房价下行压力。其次,伴随老龄化程度的深化,由于高额的医疗保健费、老年人投资问题得到解决等因素,老龄化对房价的推动将减弱。5、方差分解
为进一步完善VAR模型分析,以下将运用方差分解方法,探讨人口结构各变量的冲击对房价变动的贡献程度。如表3。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Johansen协整和Grange因果检验表明: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平均家
庭户规模是房价的格兰杰因,且对房价具有长期稳定的影响。同时,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也是家庭户规模的格兰杰因。一方面,少儿数量减少、老年人追求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是导致家庭结构微型化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家庭结构微型化通过对住房需求的改变进而直接影响房价。
第二,借助VAR模型估计和脉冲响应函数,动态地分析少儿抚养比等三个人口子结构变量对房价的动态影响。综合以上结果可得:一方面,受到福利分房制度、计划生育政策、金融发展程度及住房多样化需求等多因素的影响,少儿抚养比及平均家庭户规模的下降、老年抚养比的上升是推动房价持续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少子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未来我国房价快速上涨的趋势可能发生逆转。
老龄化分析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全龄宜居社区
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在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必然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严重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性问题。目前不仅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整个世界的老龄化趋势都不容乐观。根据联合国的统计预测,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1%,而在2002年这一数据仅为10%。预计到2050年,世界经济发达地区的老龄人口数量将由现在的2.36亿增加到3.95亿人,占该地区总人口数量的比例将由目前的20%增加到33%。[1]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错综复杂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必须面对的共性课题。中国的老龄化是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必然结果。早在1999年老龄人口达到10.1%,我过就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虽然较之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要晚,但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大、增长快、高龄人口比例大等特点,并且有与经济发展严重不相适应的特殊性。[3]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必将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极具挑战的错综复杂的问题。
一、德国养老模式
由于进入人口老龄化的节奏和各国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各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模式也不同。德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十分健全,无论从制度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养老模式也很成熟,并且非常注重人文关怀。德国养老服务体系中独具特色的“多代屋”对中国更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多代屋”项目旨在打破家庭界限,让年轻人和老年人能够聚会,给不同代际的人们创造见面和交流的机会。老人在“多代屋”中能够免费得到日常的照料,但他们不是单向的被照顾者,他们会把多年以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小技能、带孩子的经验等,传授给年轻人,甚至可以做义工。
二、中国的养老模式
中国在前些年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相较于医疗、教育、就业等现实问题还显得不够凸出和紧迫,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进入老龄化时间较晚,老龄化人口基数巨大,老龄化发展速度极快,“未富先老”等因素使得中国到目前为止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养老模式尚在探索中并不成熟,整个养老产业的发展也停留在起步阶段。当然,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在10年前甚至更早就开始研究、探讨和尝试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探索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并付诸实践,已经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一批有代表性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模式,例如,上海亲和源模式,北京太阳城模式,鄂尔多斯颐和城模式,郑州爱馨养老集团模式,九久夕阳红集团模式等。
三、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全龄宜居社区建设
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基数大、增长快等特殊性,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现实,以及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缓慢等因素,决定了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必须致力于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政府应该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其中,尤其是要积极鼓励和吸引房地产企业加入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来,积极推动房地产业向养老产业转型,社会的积极参与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探讨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参与全龄社区建设这一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础条件问题。
全龄宜居社区既具有普通社区的功能同时应该具有适老的功能设计和设施配套,且重视环保和精神养老的问题。使老年人、青年人分散在同一社区中,使老年人有机会与社会和不同年龄的人群充分接触,使子女时常得到父母的关爱,两者既能相互交流又相对独立。由于老年人与青年人群合居,因此从景观设计到室外设施的设置都要以老年人和青年人能够更好相互融合的目的进行设计。同时,也注意老人由于生理、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年轻人存在差异,合居时造成相互不适应和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在设计时加强了老年人群的活动区和青年人群的活动区域的分离,以及两代人交流区域的规划问题。青老两代或多代人生活在同个居住社区,但又各自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除了住宅注重生态、安全、健康、舒适、私密等共同的要求外,小区的配套设施及管理服务也是我们着重注意的。服务设施要照顾老年人和年轻人由于年龄差异造成的不同需要。根据不同居住者的居住需求,提供专业的社区服务设施。
全龄宜居社区是一种新型合居模式,社区融合了普通社区的优点和老年建筑专业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在项目选址、建筑设计、环境规划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社区规模的形成,对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丰富社区硬件功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规模化更有利于社区活动的开展和组织,有助于形成健康有益的社区大家庭生活氛围。该社区也不同于养老院、敬老院,或是普通社区,不仅集聚老年人群、青年人群,而是一个社会,是一个特别适宜于青老年两代或多代家庭通过居住空间相互融合的小型社会,可以在设计中针对老年人和青年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创造出多种满足多代人各自不同的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惯的规划设计形式。
全龄宜居社区是专业化与年轻化的社区,在设计上有别于一般的住宅产品,主要表现在对老年人使用的专业性和促进两代家庭融合的规划设计上。设计规划基础包括多代人生理、心理特点、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惯等等方面,以实现两代、多代家庭更好的和睦共处,社区环境更为人性化、科学化。由于年轻的一辈的入住,从单纯的老年居住群转变为“家庭式”社区,所以为了增添社区生活气氛,在景观设计、建筑规划,乃至色彩设计上,在保证和谐素雅的前提下,不过于沉闷,而多于变化,稳重中体现出一种生气与活力,营造一种充满生机的、健康的生活环境。
四、结论
全龄宜居社区解决的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场所问题。全龄宜居社区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最优基础选择,其成功建设、运营和推广还需要各方面支持。政府高度重视和创新管理。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尽快出台具体政策的操作细则,改变目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避免失误、重复和浪费是当务之急。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宣传、监督、指导和协调管理作用。我国养老模式的实践不但缺乏政府的统筹,也缺乏中介组织的指导和协调。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加大养老产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力度。高度重视房地产业与养老产业的结合发展问题,积极推动房地产业向养老产业转型是全龄宜居社区和养老产业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快制定养老产业相关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大力发展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和全龄宜居社区。高度重视物业管理服务与养老服务业的融合问题。人文关怀是全龄宜居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而小区的物业通过创新服务能够成为实现为老服务、彰显人文关怀的重要主体。(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奚志勇.至尊老人的家―――亲和源模式[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