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超声医学专业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2-06 手机浏览

超声医学专业范文篇1

工业探伤仪进入医学殿堂

1956年,瑞典的LLeksell教授首先将工业超声引入医学殿堂。

在国内,1958年,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归国华侨安适先生在国外资料中看到,可用工业探伤仪作医学超声诊断的报道,就向医院领导提出进行超声诊断研究的设想,得到当时的朱瑞镛院长的支持,向江南造船厂借来一台工业用A型超声探伤仪,同时请来有关的工程师,并在医院内积极组织有关各科医师参与超声的研究工作。

研究获得初步成功,引起医学界的重视,朱瑞镛院长成立了上海市超声医学会应用研究小组(后改为上海市超声医学研究组),自任组长,定期开会开展研究工作,并发表多篇论文,先后举办了4期超声诊断学习班,编写了国内第一本超声诊断专业书籍《超声诊断学》。至此,中国超声界也奠定了坚实的第一步,上海六院因此成为“中国超声诊断发源地”。

国内以及世界超声仪器的发展

早期中国超声医学发展的速度几乎与国际水平持平,1961年,上海第一医学院仪器修配厂就研制成功60-1型A、BP超声诊断仪,就是现在最常用的B型超声的雏形。不久该厂就和中山医院徐智章教授合作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M型超声,这为心脏疾病的超声诊断开创了先河。之后,上海宇宙医疗仪器厂也和仁济医院一起开发出了D型(Doppler,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至此,目前常规超声诊断所涉及的“基本武器”均已齐备。

国际上,1952年美国DHHowry和Bilss最早开始使用静态B型超声做肝脏标本的显像。到了20世纪60年代,就有了类似现在的实时显示人体内情况的各类B型超声显像仪,期间代表人物多多,不胜枚举。超声也成为了各大国际大型医疗厂商重点研发的项目,纷纷投入巨额资金研发。至20世纪80年代,彩色多普勒技术终于大放异彩,使大家第一次在银幕上亲眼看到了人体内血液流动的状况,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彩超了。

说到这里,有一个人值得一提,那就是日本著名超声医学专家和贺井敏夫教授。1978年,他随日本医学代表团来我国访问,携来一台Aloka202型超声诊断仪,帮助国内由于10年浩劫中断研究的中国超声学界重新回到了世界超声医学大家庭,此后全国各家医院分别引进超声仪器,超声诊断开始在全国普及。

超声医学专业范文

1.1超声诊断学课程设置不足

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门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诊断方法,也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必备部分[4]。但是由于医学界乃至社会上对超声重要性的误解或观念的落后,导致超声诊断学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像诊断技术或物理诊断学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中涉及超声的课程只有4-6个学时,往往在诊断学中一带而过;有些院校临床医学生课程内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声诊断学,或者将其纳入考查课、选修课,导致学生认为其“可学可不学”;更不要说安排见习、实习课。而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上机观摩或实践课,学生会觉得超声诊断非常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基本上达不到学习效果。

1.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知识掌握现状

由于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培训,导致年轻的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声检查适应证及用途,不清楚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优势,甚至看不懂超声报告单,认为其只是辅助诊断,更不用说了解超声诊断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和趋势。殊不知超声诊断目前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产科、浅表组织器官、心脏、肌腱韧带、关节、神经、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据统计,所有的临床学科都与超声医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有研究者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针对超声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4%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其对超声知识的掌握,73.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的了解差,仅2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了解一般;在问及对超声报告的认识上,38.7%学生认为他会关注超声报告中描述内容,32%学生会关注部分与自己专业相关较强的报告内容,仅17.5%学生认为自己能读懂描述内容,46.5%学生表示完全不能读懂报告描述内容[6]。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1.3超声诊断学教学师资现状分析

由于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年轻的、但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尤其缺乏高学历、高年资、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一些医学院校从事超声诊断学理论授课的教师仍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缺乏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有些甚至是技术员转行,其学历层次、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尚有待提高。同时,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带教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临床超声医师队伍整体偏年轻,缺乏超声诊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加之带教医师一般都缺乏技术规范化培训,带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带教过程中常夹杂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策略

为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实现现代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弥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超声诊断学专业教育上的不足。

2.1结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发展的需要,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超声诊断技术由于其发展迅速、易于普及、实用性佳,不仅成为各大医院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人群健康检查中更是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价廉、无放射性、应用广泛,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虽然具有分辨率高、诊断价值大等优势,但由于其昂贵的价格或有放射性等缺点难以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普及。随着近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的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易于推广的影像学技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因而改变超声诊断是辅助诊断的陈旧观念,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超声诊断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2组织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目前的超声诊断学教材主要是面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因而编写一本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至关重要。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主要为:第一,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发展方向、前沿技术,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第二,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第三,能正确分析超声诊断报告。第四,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这就要求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超声诊断的成像原理、类型、技术优势、常见病诊断要点、临床应用,并结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临床表现等内容,将基础、临床、影像学科相结合,同时将高频超声、腔内超声、三维超声成像、超声造影等当前临床应用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加入教材中,广征博引,力求知识的先进性[5]。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实践课超声诊断既是一门独立的技术,也是一种公共的、通用的、临床多学科涉及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应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合理分配教学课时,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的学时数应不少于30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超声技术的原理、类型、优势、临床应用范围及当前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更好地为日后开展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技术。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医、理、工交叉结合的专业课,基础理论较抽象;相比于X线、CT等影像学方法,图像是实时动态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图像千变万化,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超声诊断学的见习、实习课程显得尤为必要[5,8];临床医学专业该课程见习课不少于8学时,实习时间不少于2周。开展好实践教学,有助于加强影像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培养横向思维,避免基础、临床、影像学科之间的知识脱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特点、优势,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理论,有助于临床医生读懂超声报告。

超声医学专业范文

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临床桥梁学科,因此我们希望超声诊断学的专业课英语教学主要以实践训练为主,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应用英语的能力。我们采用以中文超声诊断学为基础,英文原版超声诊断学为主要参考,结合当前超声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为超声医学专业英文授课内容,同时侧重于临床实践活动和案例式授课[3]。

二、目前中国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

1.全英语教学

中国不是传统的英语系国家,大部分中国教师还不具备全英语授课带教的能力,对于年纪较大的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尽管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但在全英文教学中却不能完全发挥作用[4]。虽然我校专业课英语教学主要由中青年教师承担,即便如此,首先教师对知识的表达远不如用中文那样准确,对机理的阐述也不如用中文那样清晰,学生的提问也难以得到有针对性地回答。因此教学很难达到准确传授知识、随心所欲地交流思想的境界;更难以像学习基础英语那样生动有趣。而就学生而言,由于目前中国教育对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视,大部分大学生英语水平都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是在英语听说方面,都不能够达到自如交流的水平,而影像专业术语单词多较长,突然面对大量生僻的专业英语词汇和大量的缩略语,再加上部分词组看似熟悉却猜不出关键含义,学生很容易跟不上教学节奏,从心理上容易产生恐惧和厌恶。常见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沉默寡言,反应平平;更谈不上与教师沟通与交流。所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如对中文那样容易,也就更不容易发现学习中的存在问题和难点,也很难提出有针对性问题。由于语言表达和交流障碍,教师一般借助多媒体和幻灯片教学,或多或少存在照本宣科,教师对课件的依赖性特别大;这些都导致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减少,影响教学效果[5]。尽管学校采取了很多措施,教师英语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在短期内要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2.双语教学

双语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6]。“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的目的。著名教育家奥苏伯尔指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竭力设法避免学习者本族语言的中介作用,这既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7]。因而,“双语教学”不是简单的母语加第二语言,而是要从听说读写上培养学生第二语言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用第二语言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用教学语言来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8]。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教师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讲解,但又不绝对地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还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目前适用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是加强模式和双语协助模式[9]。其中加强模式以英语教学为主,对其中无法表述清楚或难以阐述的部分,再由母语教学来弥补,以防学科自身目标的偏差,对学生来讲,这种模式增加了掌握所学知识的难度。而双语协助模式是指在课堂上较为平衡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该模式有利于学生两套符号的交叉利用。自由切换,但常常导致语言输入有限,影响学生使用任何一种语言进行自如表达。这种模式在我国双语教学中最为常见。当然,实现双语教学还有一些重要问题有待解决。如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师资。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一个瓶颈。但对我校来说这却不是问题。因我校及医院每年都有数批青年骨干赴国外学习和深造,其中大部分人的英语水平都能够胜任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而我院超声科教学师资不仅是多年从事超声诊断学临床工作的高年资医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及专业科教学经验,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在超声诊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显著。若是双语教学经验丰富之后,不仅仅适合对我国学生的教学,同时也可能适用于对留学生的教学[10]。

3.情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