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法医学研究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2-08 手机浏览

法医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医事法学;审美研究;若干问题;探讨

医事法学是一门集医学和法学为一体的新兴复合型学科,国内一些高校以及开设医事法学专业,天津医科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都开设了医事法学的专业,由相关部门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可得,医事法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好。随着国内医疗体制改革和法律建设步伐的加快,医院和公民对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在不断提高,近年来医疗纠纷案件数目在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医事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一些相关行业,解决国家法律建设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医事法学审美要从审美本质、审美形式、审美现象和审美表现等方面入手,达到丰富医事法学理论内涵和提高医事法学工作效率的目的。

1法美学的发展史

1.1西方法美学发展史

法和美都有悠久的历史,法学作为完整的理论学科出现的要比美学更早一些,美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是由鲍姆加登提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法典出现于古希腊,且法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时间都早于美学。人类的实践过程中,法与美总是有密切的联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将“法律和社会组织的美”称为居于较高层次的“美”,他认为一个城市建立一部法律要美于创造一部悲剧,最伟大的悲剧需要凭借真正的法律才能实现,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伟大的立法者,例如索伦和莱库古等人才是最伟大的“诗人”,这里所说的“诗”就是这些伟人所建立的法律。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是德国著名的法学家,《法哲学》是其非常有名的一本著作,书中为认识法律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从文学创作和艺术作品的角度入手,他还提出建立一个法美学学科的设想,他提到随着文化的特定化发展,法和艺术开始出现分化的现象,更有甚者两者处于相互对立的局面,法也一种文化构体,但是法相对于艺术比较僵化,而艺术则以灵动的表达方式表现时代精神,因此很多浪漫诗人对法会产生严重的厌恶心理,认为法是拘禁折磨心灵的恶魔。人们在对学术史发展的研究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像歌德、马克思等伟人们都是很有才华的法学院学生,由于无法承受法律带来的“心灵伤害”,最后都放弃了法学专业,去从事其他行业。

近代以来,人们的法律活动逐渐向职业化发展,法律专家将法学与法律的语言进行提炼和加工,形成了一套有别于日常用语的专业语言,其在法学行业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雅克布・格林是德国非常有名的童话作家,他的《格林童话》家喻户晓,而他在《论法之诗》的论文中通过对法律语言、法律象征、诗歌形式进行研究分析,论证了诗歌与法之间的关系,并对德意志古法中法律的韵律也进行了考察研究。他指出法和诗的起源都建立在两个共同的基础之上,即惊奇和信奉之上,诗和法有相互交汇的内容,此后很多法与诗有关的论题得到很多人的讨论,促进了西方法美学的发展。西方很多理论家很早已经对法与美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探索,这对我国法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我国法美学的发展

虽然我国关于法美学的研究几乎没有,由于西方法美学的发展和两者内部存在的逻辑关系,国内法学行业和实物界很多专家已经对法美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苏籽提出了构建法美学的初步思路,法学博士姚建宗将美学意境和审美旨趣元素加入到法学中去,舒国滢以美学为视角,对法学中的很多审美要素和作用进行了探索,李庚香博士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法美学的相关理论构架,该理论构架是比较系统地体现了法学与美学交叉的研究内容。我国对医事法学领域与审美有关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论证起步比较晚、尝试研究的人也不多,因此国内医事法学审美研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关人员要对国内外医事法学审美研究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对法美学相关理论进行广泛的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扩展自己的思路,为医事法学审美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2医事法学审美研究中的论题

2.1医事法学审美研究的必要性

法律是被高度理性化的意识所掌控的,人们就会提出疑惑:从事法律行业的人员具有审美文化有必要吗?能从法律中发现美吗?人是医事法学的主体,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要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还应拥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解决相关问题。医事法学审美研究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对法律人进行训练,培养出具有法律知识和审美素养的人才,使法律人身心健康成长,凸显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人品之美和人格之美,法律人自身拥有很强的法治审美意识和道德情感对其工作效率有很多的促进作用。医事法学的工作流程中会展现出一些形式美,从业人员的语言、肢体动作等表达手段都能凸显自身的魅力。

2.2医事法学审美研究的可行性

医事法学主要的任务就是协调医患关系,核心要素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已经实施很多年了,解决好医患关系对和谐社会的创建有重要的意义,审美最终目的就是达到一种和谐美,因此医事法学从事者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工作思路,以审美为视角,解决好医患关系。医事法学过程中还要求医生对生命的珍爱,这就体现了生命美学的要素内容,在处理医患纠纷时,会涉及到一些情感、情绪人品等因素,审美伦理等要素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医事法学审美研究包含的内容

3.1价值性要素

进行医事法学审美研究可以丰富医事法学的内容,可以提出医事法学审美研究的定义,对国内外关于医事法学审美的研究内容进行整合,提出医事法学审美研究内容,还在医事法学中可以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即建立医事法学审美学科。医事法学审美研究同时也可以丰富审美学的内容,在大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包含的审美类型也会在医事法学中找到具体的实例,例如生命美学、伦理美学、人品美学等。

3.2技术性要素

医事法学审美研究可以对医事法学过程中与审美有关的现象进行定义和研究,例如在处理医患关系中,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人际关系、沟通协调等现象,可以从美学的视角对其从新定义。医事法学过程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等物质条件的支撑,法律人的语言和动作等展现出形式美的内容,因此可以对医事法学中审美的产生和开展进行研究,为其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3.3特殊性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患关系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医学模式,医生对病人更加的关怀,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给病人进行治疗,凸显出人文关怀要素内容,医事法学过程中增加了道德、人性等因素,包含许多的审美要素,医事法学审美研究包括医学、法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内容,以上内容都体现出医事法学审美研究的特殊性。

4结束语

t事法学审美研究是法律发展建设和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必然会进行的内容,其对审美文化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关于医事法学审美研究的内容还很少,因此相关法学和医学的专家要结合国外研究现状和国内实际情况,以美学为视角,深入剖析医事法学中的审美要素,促进我国医事法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介平,叶学良.试论医事法学审美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10):765-767.

法医学研究范文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1-0223-03

Research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ntologyBasedonProtégé

YIGang

(DepartmentofComputer,Hu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Changsha410208,China)

Abstract:Inrecentyears,ontologyhasbeenwidelyusedinthefieldofcomputerknowledgetoexpressalotofsharingandreuseofdomesticandforeignuniversitiesandresearchinstitutionslaunchedalargebodyofresearch,inordertointegratethemedicalresourcestoachieveinthefieldofinformationsharingandreuseofmedicalknowledgetousetechnologytobuildtheontologymedicalknowledgebase,throughontologylanguages,ontologyconstructiontools,anddomainontologyconstructionmethodofresearch,theuseofChineseherbsskeletonmethodtobuildthebody,asanexampl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ntologyconstructionmethod.Keywords:ontology;knowledgebase;OWL;skeletonmethod;stomachdisease

信息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积累,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热潮涌动,在发展数字医疗的过成中则面临着医疗信息的标着化、统一化、一体化等问题。中医作为传统医学,在经历了几千年长期形成了大量的数据,独特的中医理论和中医诊断技术。中医学在信息化阶段还有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它的数据多建立在人的经验基础上,其规律受自身理论的支配,其客观性与科学实验数据不在一个层面上。若果用科学实验数据的获取方法和标准衡量中医数据,即便是实证数据仍不可避免带有主观因素。

本体(Ontology)的概念实际上是哲学上的一个概念,近二十年来,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大量使用本体概念。形象的描述,本体就像个位于人和机器之间智能的中间构件,通过这个中间构件使得人和机器的交流变得通畅,它能帮助机器理解自然语言,自然语言的不断扩充,能导致机器做出相应的变化和修改。本体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并且能够和自然语言同步。那么本体是怎么学习的呢?它也和人一样必须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则”,它利用一套推理机制从已知出发“推理”要学的新东西。所以一个本体是一个自我完善的系统,它通过自己的一套公理和推理规则达到人类类似的智能学习,并且它的运行准确无误。因此,本文尝试使用本体编辑工具Protégé作为知识库建立工具,以建立中医方药本体为例,利用中医药历史文献及公认的中医药知识和中药专家对方药进行全面诠释,讨论构建中医药本体的方法。

1Protégé工具

Protégé工具是一个斯坦福大学开发的本体编辑和知识获取软件,第一本版本是1987年推出,开发语言是Java,属于开放源码软件。由于该软件设计优秀并且包含众多的插件,使得Protégé成为最常见的本体论编辑器之一。

2中医方药本体的建立

目前本体的研究包括领域知识本体、通用本体、方法本体、元数据本体等。知识库系统提供基本词汇以及词汇之间的关系,设计相应的本体是建立大型知识库系统的第一步,这对于知识库系统的组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本体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本体到目前为止,构建原则归纳为满足后建本体必须逐条参考先建本体,沿用其合理条目,若弃用先建本体,必须阐明实质性分歧,此原则也适用于任何本体的自身修改过程[5]。但构建本体并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构建方法,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构建方法,我们选择的是MikeUschold&King的“骨架”法,具体流程见图1[2]。

1)确定本体的应用目的与应用范围:确定本体的研究目的和用户的范围(如管理者、技术员、程序员);比对本体应用环境和目的;建立本体用户文档;确定本体的形式化程度。

2)本体的分析:根据本体应用目的和形式化程度,确定本体知识范围,通过该领域专家的研究探讨,定义本体所有术语的意义及其之间的相关关系。

3)本体的表示:是确定本体形式化的东西,可以用语义模型表示本体。

4)本体的检验:构建相应本体后,通过相关专家对本体做最后论证,包括检查本体各元素间的语法上清晰性、一致性、完整性、可扩展性。

5)本体的建立:建立本体表示知识,这是一个知识概念话和形式化的过程,首先通过设计知识本体概念结构,确定本体结构,其次利用函数、类、公理、关系等组织和表示概念知识,最后选择合适工具和语言构建具体本体。

本体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反复、不断推敲和完善的过程。通常领域本体的建立不是一撮而就的,我们需要在应用中不断的修改、完善与扩充。

2.2中医方药本体的定义

不同的本体应用环境,需要不同的领域知识范围,我们构建中医方药本体目的是能够根据中医方药知识库中的现有知识,对中医医师临床用药意见做出提示,也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依据确立的法治,选择适当的药物和配伍组成。并根据系统中的知识判断出用药的合理性和相应的疗效。我们构建本体的应用范围是中医临床医师或者中医在校学生,作为学生学习的相关指导。

以本文的领域本体建模的范围就是严格按照Gruber本体约定最小(MinimalOntologicalcommitment)原则将涉及中医方剂知识利用本体表达,集中体现为方药组成、功用、用法、加减、主治[3]。

中医用药过程中,准确的辨证乃是采取“有的放矢”治疗措施的前提。只有通过对症状的全面分析,仔细鉴别、认真判断等获得病人状况,然后根据确立的法治选择相关方药,并进行药味、药量加减,组方结构充分表明了方中药物配伍之间的主从关系。因此,进一步了中医方药的概念和意义、熟悉方药的君药、臣药、佐药、使药之间的关系,掌握中医用药原则与方法等非常重要。

2.3利用Protégé构建中医方药本体模型

通过相应的中医药专家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中医方药本体,并需要借助Protégé本体编辑工具来具体实施。

2.3.1定义类和属性

本体中最基本的组织单元就是类,类是创建对象实例的模板,是同种对象的集合和抽象,类是一种层次结构的组织形式。子类继承父类,子类也是一种概念模型,是父类更具体的概念。如”方药”是中医方药本体的最高层次类而方药组成、方药功用等是其子类它们会继承方药的所有特性。

定义类和类层次的基本方法是:从所有概念中选取顶层概念,作为本体类中的基类,以及其它类与基类的继承关系作为本体类中类层次结构中的锚点。类的层次关系通过它们之间类的关系来确定。如解表剂类的实例是全部治疗表症的实例,则解表剂类为方药类的子类,以下就中医方药本体的类和类层次划分具体说明。在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中,中医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方剂,如麻烦汤、小青龙汤等,不同方剂反映了由中医独特的哲学或世界观出发的对疾病滋生形成,形态构成,变化转归,治疗控制的特有的视角和思考。在辩证过程中,各种辩证方法互相参照、补充、演绎,

形成中医特有的错综复杂的中医诊断学。

本文方剂本体设计过程中,在保留中医辨证特色的原则下,将不同的辩证方法下形成的方剂,如解表剂、泻下剂、清热剂、温里剂、安神剂、消食剂、驱虫剂等作为为方剂类下的基本的锚点,进行类与类层次划分[3]。

1)建立并保存项目

打开Protégé,点击“新建(CreateNewOwlOntology)”按钮,然后点击Continue,选择保存位置。然后选择“selectaprojecttype”。为了便于本体和系统的交互,笔者建议将新建项目存为“OWL/XML”格式。然后点击“Finish”按钮,新的项目即被成功地建立。

2)创建并命名类

创建类及类的命名在Protégé主界面中。

3)创建类的属性(Properties)

4)本体定义的逻辑检验

本体定义的逻辑检验实际上是对本体概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常用的方法有直接利用Protégé中检验模块进行,也可以利用DIG接口编程调用Racer推理引擎来解决,推理引擎支持下的本体检验和本体推理,通过对本体概念的一致性检验来达到本体检验的目的,本文通过Protégé和Racer的接口,使用Racer推理来检验本体建立的逻辑是否有误。

例如:解表剂即是表症的下位词,也是方药的下位词,如果我们将解表剂改为里症的下位词,这显然是矛盾的,因为里症与表症是互斥的概念。

5)本体实例的建立

在Protégé中,通过individuals标签的三个面板达到添加实例的目的。内容包括实例名称和附加在该类上的属性。当大量的实例被赋予相应的属性及属性值时,就形成了相关领域的知识库[4]。

实例建立分为两步:首先选择类,创建该类的实例;然后添加各实例的值。下面是解表剂中得具体实例。

①选择方剂类->解表剂类,添加“麻黄汤”。

②在Memberslist窗口中点击Addindividuals,输入实例名称,并编辑实例的各种属性。分别添加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加减。

实例例子:

Defframe麻黄汤:中医方剂类

{

组成:麻黄9g,桂枝6g,杏仁9g,炙甘草3g。

用法:水煎温服,服后加盖衣被,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症。

加减:无。

}

3总结

本文介绍领域知识本体的构造原则、构造过程及注意事项,并用Protégé工具构造了一个具体的知识本体――中医方药本体。知识本体能够较好地描述领域知识中的概念属性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实现基于领域知识语义的资源检索,大大提高检索结果之间的相关度。由此可见,构造合适规模的领域知识本体是中医药学知识库系统分析的第一块基石。

参考文献:

[1]冯志勇,李文杰,李晓红.本体论工程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钟伶.基于本体的益气健脾方的知识表示与应用初探[D].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5.

[3]高红艳,,包含飞.以肺瘩病为例探讨中医证候本体的构建[J].医学信息,2007,20(11):1876-1882.

[4]侯玉,张昌林,,等.Protégé在构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中的运用[J].医学信息,2007,20(11):1566-1871.

法医学研究范文篇3

1建立规范化、定量化证候诊断标准是证候深入研究和多中心协作研究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的研究,探讨了一些疾病证候量化诊断的方法,对指导临床,促进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86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订了《中风病中医证候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简称《标准》),使证候诊断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但是《标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标准》是非定量化的,可重复性、可交流性较差。受到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病人在不同单位、个人处理时,辨证可能随个人主观倾向而偏倚,使多中心协作研究缺乏共同的基础。②《标准》把中风病中经络分为5个证类,中脏腑分为4个证类,基本上是2个证候和3个证候的组合,如气虚血瘀证、风火痰上扰清窍证等。受证类诊断术语的约束,临床工作中对有些病人难于进行证类的归属。1988年1月~1991年6月我们曾应用电子计算机中风病证候诊断软件对210例中风病人进行了追踪调查[2],平均每个病人进入调查时发生3.16个基本证候,急性期平均每例变化4.9个证次,共出现58种组合形态。说明不可能用少数固定的证类概括多数中风病人,也不可能用一个证类概括一个病人的全过程。③《标准》缺乏等级可分辨性,不可能客观地记述证候的增减、进退,难以进行证候动态演变的研究分析。因此对中风病证候进行深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规范化、定量化的证候诊断标准。

应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述,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应用量表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并要求量表具有特异性、可靠性、敏感性、可行性、规范性、可计量性、可推广性等特点。本次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和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首先由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提出了一个中风病证候诊断专家经验量表。然后应用多元回归、对应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线性映射等多种数学方法,对3026例中风病人、200例假中风病人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筛选出——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建立了每个证候的量化诊断标准和数学模型。应用电子计算机可以迅速作出6个基本证候的量化诊断,并进行基本证候之间的随机组合。经过对1663例中风病人进行前瞻性检验,证候可辨率为95.79%,达不到证候诊断标准的70例也均有相应的分值。同时应用基本证候随机组合的方法能够准确地、动态地反映中风病人的真实病机,为中风病证候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2证候具有疾病本身所决定的特异性、阶段性、动态演变性3个基本特征。

2.1以病统证、提高证候诊断的特异性

每个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和病理,有一定的发展演变规律,包括了邪正斗争的全过程,是由不同的阶段,也就是不同的证候组成的。证候是呈现于外的综合性、特征性的总结,是邪正斗争在特定阶段总的形式,是认识疾病的途径和方法。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一方面是研究证候的共性,如探讨气虚、阳虚、阴虚等证候的实质,这对认识和发展中医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是探讨不同疾病证候的特异性,这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次研究对1663例经CT或MRI确诊的脑出血、脑梗塞患者,进行了影像学诊断和证候诊断同步调查,研究分析了证候得分均值、发生概率、证候组合形式、组合形态与出血、梗塞等病变性质,左、右、双侧等病变侧位,脑出血区域、脑梗塞血管系统等病变部位,出血量、梗塞范围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病变性质、范围对证候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病变部位对证候有一定的影响。脑出血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显著高于脑梗塞,以3证及其以上组合形式为主,风、火、痰在各种组合形式中的地位高于脑梗塞。脑梗塞阴虚阳亢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显著高于脑出血,证候组合形式以两证组合及单证存在为主,在组合形态中痰瘀互阻的地位高于脑出血。混合中风介于两者之间。左侧病变气虚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显著高于右侧。跨区出血风证,原发脑室出血火热证、血瘀证、阴虚阳亢证,脑干出血气虚证,丘脑出血痰湿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梗塞血管系统对证候无显著影响。脑出血的出血量与风证、气虚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脑梗塞的梗塞范围与痰湿证、气虚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过探讨证候与脑病理改变的相关关系,提高了中风病证候的病理诊断水平和特异性,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2.2对证候阶段性的横断时限界定是保证证候研究科学性、准确性的基本条件之一

证候是动态变化的,与疾病的不同阶段有显著的关系,选择研究对象时所处的病程阶段不同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特别是中风病的证候变化多端,比如,风证在中风病发病时得分均值和发生概率分别为11.24%、80.76%,1周后则变为4.27%、21.30%。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没有人对研究对象作病程阶段的限定,这无疑是造成对中风病因病机认识不一致和一些很好的经验在其他单位不能得到重复验证的原因之一。本研究首次限定发病至进入调查时间≤72h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1663例患者中≤24h的951例,占57.19%,平均(25.91±20.1)h,基本上可以反映中风病始发态的证候特征。通过证候得分均值、发生概率、组合形式、组合形态、证候组合阵形图、证候相关关系矩阵,分析了中风病证候的发生组合规律,为深入认识中风病的病因学、发病学,客观评价病因病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2.3研究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才能全面地、完整地认识一个疾病的证候特点

疾病的病理基础决定了它有一定的传变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疾病的病能和病势,把握其发生和发展规律,截断其恶化趋势,是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治疗思想的体现。病能和病势是由疾病各个阶段的证候体现的,所以研究疾病的发展规律实际上就是研究证候的演变规律。过去由于缺乏客观的、定量化的证候诊断标准,使追踪研究证候的动态变化受到限制。本次研究在建立了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对733例中风病始发态患者进行了为期4周的7次追踪调查。结果显示:证候的得分均值、发生概率、组合形式、组合形态是动态变化的,随时间序列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并受到病变性质的影响;求得了不同时间序列6个基本证候逐阶转移概率和高阶转移概率。研究分析了6个基本证候在急性期各个阶段的地位和意义,为预测证候由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或由始发态一步进入各个时间序列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深入认识中风病急性期的病因病机提供了依据。

3证候深入研究要注意对影响因素的质量控制

中医学认为,体质与发病,体质与病证的变化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同一邪气致病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可以导致疾病的多变性和证候的多态性。所以在辨证论治时十分注意整体观念和素体、新感、宿疾等因素对辨证的影响。在中风病证候研究时,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一方面对证候影响因素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研究对象均为未用药或未正规用药的患者,伴发疾病评分和既往史评分均控制在5分以内,排除了药物、并发症对中风证候的干扰。另一方面,研究分析了年龄、性别、职业、伴发疾病、既往史对证候得分均值、发生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男性患者痰湿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显著高于女性;气虚证、痰湿证、血瘀证得分均值和发生概率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风证、火热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中青年组显著高于高龄组,提示中风病高龄患者在辨证治疗中要高度重视气虚证和痰瘀互阻的病因病机,而在中青年组要重视风火相煽;职业对中风病证候无规律性影响;伴发疾病和既往史对证候的均值和发生概率有显著的影响,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在进行证候的深入研究和新药开发评价时,要注意这些影响因素的质量控制。

4证候研究在方法学上与国际临床研究的要求接轨问题

近年来,国际上对临床研究的要求更严格。可信的结论必须是覆盖面大、大样本、多中心协作的,设计周密,观察指标明确,研究对象选择严格合理的前瞻性研究,且资料需经电子计算机进行科学的统计学处理。进入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立

神经精神疾病研究所作了两个特别报告[3,4],对国际脑血管病研究现状做了总结,除在流行病学部分摘录了中国的资料外,没有中医药的内容。这固然和我国的一些研究资料未能进入国际资料库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研究方法学的缺陷,作为中医诊断治疗疾病基础的辨证诊断未能得到承认,中医疾病诊断也还没有列入CCD、ICD。因此,从中医药学术走向世界的需要出发,中医证候学的研究在方法学上,亟待与国际临床研究的要求接轨。本研究在前瞻性科研设计下组织了12个省市的23家医疗单位、大专院校协作攻关,样本数量达到6763个。应用DME的方法统一标准、统一研前培训、填写统一的调研表,并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统一的资料处理,基本符合了国际临床研究的要求,这在中风病证候学研究上尚属首次,对中医证候学研究也是一种探索和尝试。中医证候学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精髓,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难度很大。现在一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和检测手段有了相当程度的普及,具备了组织联合攻关的基础和条件。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医证候学研究必然会出现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国医药学报,1986,1(2):56~57

2王顺道.中风病证候的研究.医学理论与实践.1991,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