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护理论文(6篇)
供应室护理论文篇1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细节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35-0149-02
消毒供应室是避免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1],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涉及诸多的细节,因此,有必要加强细节管理的运用[2]。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将细节管理模式运用于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实施细节管理模式前的一般情况,包括消毒供应室中心的回收满意度、发放满意度、包装满意度、服务满意度、安全识别能力、风险防范意识、服务意识等。
1.2管理方法
1.2.1加强质量监管切实加强质量监管,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在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对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价,通过细化的质量监管及时发现供应室运行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并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不断减少安全隐患,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1.2.2规范消毒灭菌流程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规范对物品进行回收和分类,并根据物品的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完成消毒灭菌后,要及时递交包装室,并根据物品实际性能选择合适的包装。在进行包装的同时,还要对清洁度、干燥度、数量等进行检查,做好质量监督工作以及灭菌时间、有效时间等标明。对于不合格的包装,要及时进行处理,并分析原因。
1.2.3规范发放流程发放是消毒供应室与临床科室联系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核查和交接等制度。在有关的标签粘贴中,要做到准确无误,避免发放混乱。对回收车辆、发放车辆进行分类安排,物品发放坚决不能使用回收车,物品回收坚决不能使用发放车,同时,做好回收人员和发放人员的分类。此外,还要做好与临床科室的联系,做好彼此之间的交接,确保物品发放。
1.3评价指标
使用临床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所有评价均由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获得结果(发放问卷32篇,收回32篇,有效32篇),其中:临床满意度包括回收满意度、发放满意度、包装满意度、服务满意度共4项,每项满分10分。护理质量包括安全识别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服务意识共3项,每项满分同样为10分。
1.4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临床满意度
实施细节化管理模式后,回收满意度、发放满意度、包装满意度、服务满意度评分与实施前比较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临床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2.2护理质量
实施细节化管理模式后,供应室的安全识别能力、风险防范意识、服务意识评分与实施前比较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消毒供应室作为避免医院感染的重要科室,对于提升患者医疗质量、避免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消毒供应室又是一个病原微生物大量聚集的场所,因此有必要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以更好的服务患者[3]。
细节化管理模式作为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理念和方法,秉承了“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原则,将管理从小处、细处入手,可以有效的避免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因素,提升管理效率[4-5]。就笔者所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细节管理模式来看,实施后,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满意度评分明显提升,护理质量显著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本研究有关的指标比较中,实施细节化管理模式后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细节化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可以提高临床科室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是一种值得运用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可以更好的提高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质量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连秋宜.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9):23-24.
[2]谭美红.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9):134,137.
[3]张文华.细节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当代护士,2013,10(1):181-182.
供应室护理论文篇2
关键词:基层医院供应室;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医院供应室是关于供应临床各种无菌设备的一个核心部门,每一项工作都密切关联着医院感染的情况、医疗护理的质量和患者安全与否。但是对于基层医疗单位的供应室来说,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等影响,使得供应室在质量上和安全性上隐藏了很多方面的危险因素。本文对基层医院的供应室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就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报告如下。
1基层医院供应室常见安全隐患分析
①大部分基层医院供应室与临床科室的配合缺乏可追溯性,无法有效地约束、控制员工的行为,出现物品质量问题很难追究其责任,从而难以约束提高工作质量。②工作主要靠手工完成,在管理数据化、文档化、强制化方面缺乏有效工具来防止出现质量问题。③物品的质量在物品种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多种多样的传送工具,不稳定的储存环境的影响下不能在完全的控制之下。④基层医院劳保用具相对简单,加上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工作时不按要求着装或不规范操作,非常容易就会造成暴露在外的皮肤受到伤害。⑤使用存在机械故障危险的灭菌容器进行,或者不上报维修就使用,会造成隐藏的蒸汽烫伤或者高压爆炸的危险。
2基层医院供应室防范事故对策
2.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护士长应积极配合《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要求尽可能改建供应室,最低要求应保证做到三分开,供应室人、物流分开;三区严格划分,污染、清洁、无菌及洁污物的线路分开;洁车、污车分开并分区存放,及无菌储藏室合格。
2.2管理人员方面
以提高业务质量为要求,以一切为了达到满意的临床服务为工作目标,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加强和服务理念的改变为方法,争取做到对待自己的岗位积极进取,提供给热情周到的服务,使用文明的语言。
2.3加强再生物品各操作流程监控管理
2.3.1物品的回收
保障医疗器械质量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回收的医疗器械其性能是不是符合相应标准。所以在进行医疗器械的回收过程中,需要当面检查核对的要保证有名称、数量、规格、第一次清洗的效果和是否存在缺损这几个项目,还要让临床科室使用器械的护士进行校对,最后签上自己的名字。
2.3.2清洗质量
供应室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清洗医疗器械,要贯彻“清洁时不灭菌可以,但是灭菌时必须要清洁”的理念。清洗要按照回收器械的污染程度、不同类型来分类,清洗步骤为:首先定期常水冲洗,其次用含氯的消毒剂进行浸泡、常水漂洗后用纯化水精确的洗,最后对器械上油并烘干,进行洗涤质量的检查,保证是个有程序的、科学的过程。
2.3.3包装质量
要确保包装质量,应该在各类物品包装前进行全面的检查,化学指示卡放在包内、化学指示胶带贴在包外,并在胶带上标示器械名称、哪天灭菌、哪天灭菌失效、责任人、检查质量的人等等,另外还要让包装包有适中的松紧度、齐全的规格、准确的器械数量和规范的包装包尺寸。
2.3.4灭菌方法
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灵活应用灭菌的三大法宝:杀菌温度、时间、饱和蒸汽。每日的常规检查和卫生灭菌的标准要符合:灭菌在排完管道内的冷凝水后进行,时间为≥10min;灭菌后的物品手感干燥度达到水分≤3%;灭菌应达到100%的合格率。
2.3.5加强灭菌后无菌物品的质量管理
所有经灭菌后合格的物品,应该标明灭菌日期、有效期、合格标志、灭菌日期和操作者,并标记规定的序号,按照灭菌物品的种类、数量、灭菌温度、反应时间等分类存档,并按有效期的先后放在在无菌间的柜内,以备后续检查。针对已经发出去的物品,无论有没有使用,都被认为是污染过的物品,应重新进行灭菌,也不可再直接放进无菌室内。
2.4供应室专业人员工作安全管理
①消毒员上岗必须有上岗证,发现有问题的灭菌器,及时的上报维修,禁用有隐患的器械,避免蒸汽烫伤或者高温爆炸等事故发生,若有应冷静沉着的向上级报告,并严格按照指示和操作规范对伤者的伤口进行处理。②供应室各级人员必须熟练的掌握准确的各式各样的防护标准,能够正确的使用不同的物品或者器械设备,以确保防护效果。
综上所述,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前提,供应室质量安全与普通临床科组安全问题相比,其医疗安全性质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发生前不一定给人感官上的预兆,而且一旦发生多为群发,影响面广。但只要我们在供应室工作中善于发现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绝大部分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邢晓芳;齐波;杨微微;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管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5届全国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9
[2]沈丽;邹燕;供应室消毒灭菌的质量控制[A];中华护理学会第5届全国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9
供应室护理论文篇3
【关键词】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安全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462-02
每个医院的消毒供应室都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科室,是医院中集中处理各种医疗垃圾的场所,包括处理临床各科室使用的所有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及器械,由消毒供应室专业人员进行的回收、清洗以及消毒处理。消毒供应室医护人员长期暴露在各种消毒灭菌因子及污染物品下,受到化学和生物等多因素的威胁,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和措施保护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健康及安全。本文探究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分析危险因素,探讨保护与处理对策,现报到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我院消毒供应室于2011年6月-2012年1月间对医护人员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消毒供应室危险因素预防教育,同时强各种防控力度及配套设施,分别对教育及措施执行前6个月(2011年1月-2011年6月)及教育及措施执行后6个月医护人员经历危险因素及预防情况进行统计。
1.2危险因素预防及处理方法
1.2.1标准的隔离措施
回收物品时须戴双层手套,戴口罩,穿一次性隔离衣和鞋套,如果上述物品发生破损时应立即更换;对供应室采取区划管理,分为无菌区、清洁区和污染区。工作人员离开污染区时,脱掉鞋套、口罩、手套和隔离衣后应重新洗手,回到污染区时要再次穿戴未污染的防护用品。
1.2.2作好清洗消毒
消毒清洗感染性污染物品时,须采取正确的使用方法来使用消毒剂,使用的同时要对眼睛、呼吸道和皮肤做好防护。若医护人员不慎被锐利的器械刺伤,应及时将伤口淤血排除干净,并用大量无菌水冲洗伤口,之后使用碘酊消毒;必要时应接种免疫球蛋白。应对定期跟踪检查刺伤的人员,供应室全体人员都应接种乙肝疫苗。
1.2.3人体消毒防护
医护人员应坚持经常洗手,并对皮肤和手进行消毒。即使操作时戴着手套,每次操作完成时也应该洗手。洗手时应按照六步法认真清洗双手,这样才可有效的清除掉手上所携带的大部分微生物;医护人员要同时明确所接触过的污染物品,需要用碘伏等皮肤消毒剂对皮肤进行消毒。每次洗手后使用一次性纸巾擦手。
1.2.4预防及防护措施及教育
一切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在于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要让医护人员接受职业安全的防护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因为在基层医院的消毒供应室人员中,存在部分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低,缺乏相关知识和医学教育,自我防范意识较差。因此须定期组织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供应室工作的危险性,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考核,使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自觉主动地执行防护措施,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1]。
2结果
全部消毒供应室医护人员经过消毒供应室危险因素预防教育,同时强各种防控力度及配套设施后,6个月时间内未发生因危险因素预防不到位而产生的人员损伤。
3讨论
消毒供应室医护人员常见的危险因素
3.1物理因素
消毒供应室中的物理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消毒供应室常用到的各种物理灭菌设备,如日常消毒工作中常用到的远红外干热灭菌,紫外线照射灭菌和压力蒸汽高温灭菌等,无论是红外线、紫外线还是高温蒸汽,这些灭菌条件对于暴露在其中的工作人员都是危险因素,其中紫外线和红外线会损害人体的眼睛、皮肤;而高温蒸汽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人体健康。
3.2化学因素
在日常临床医疗活动中常用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均存在一定的刺激性、毒性和腐蚀性,有些实际不仅存在毒性还有一定的腐蚀性,例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经常操作使用这些消毒剂,难免会有直接接触或吸入,接触后可能会对呼吸道产生刺激,接触到皮肤或黏膜会产生相应的皮肤黏膜损伤。
3.3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消毒供应室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污染器械的回收及清洗过程中,有可能被剪刀或针头等锐器刺伤。而医用注射针头是造成医护人员刺伤的最常见的锐器。据报道显示,全国有80%的护士曾受过针刺伤[2]。针刺伤本身并不可怕,但在消毒供应室回收的各种污染器械通常带有病人的血迹和分泌排泄物等,这些物质可能会存在大量致病的微生物,如果每天接触,会使医护人员受到感染的可能,有报道称,健康的医务人员所患的80%-90%血液传播疾病都是由针刺伤所致,其中主要包括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疟疾等。
供应室护理论文篇4
[关键词]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质量;减少感染;提高服务质量
前言:医院的供应室是整个医疗系统的储备库,是手术质量的最基础的保障,供应室只有通过对手术室器械、后勤人员、物资等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把配合手术以外的繁琐工作交给受过专业培训的后勤人员处理的方法。使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前移。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了解放手术室护士,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的目的。
1.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供应室的工作是复杂而多样的,只有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才能使工作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规程可操作,有流程可实施。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供应室的工作效率。建立健全给我责任制,落实到人,奖罚分明医院供应室工作流程。供应室是医院内各种无菌物品的供应单位,它担负着医疗器材的清洗、包装、消毒和供应工作。现代化的医院供应品种繁多,涉及科室广,使用周转快,每项工作均关系到医疗、教学、科研的质量。如果消毒不彻底会引起全院性的感染,供应物品不完善可影响诊断与治疗,因此做好供应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医院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布局合理,符合供应流程,职责分明,制度完善等手段,是确保供应质量的前提。供应室主要任务是对重复使用的器械进行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要求中心供应室对所提供的无菌物品必须具有可追溯性,如在灭菌过程中,详细记录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以及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在记录过程中,必须遵循写你所做,做你所写的原则,积极、客观、准确地反应问题,做好档案管理,避免随意涂改、签字不清、档案丢失而引发的护理风险。
2.提高工作质量,减少误操作。
加强工作人员的护理安全和法制教育。定期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方面的培训,使工作人员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培训部门要在工作中,多举些实例,做到居安思危,提高警惕性,时刻以法律为准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对风险能积极识别、衡量和控制,强化风险管理,树立风险意识,提高护士抵御风险能力,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护理风险。工作人员加强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培训部门要每月组织专科业务学习,加强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工作人员要每月进行自学并做好自学笔记。科室成立由护士长、护士组长组成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掌握护理质量管理量化标准与检查方法,对日常工作加强督查力度,全面真实地了解科室存在的风险因素和薄弱环节,尽早识别和发现危机,有效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快速果断地进行处理,对工作流程和管理漏洞,进行流程再造或流程重建,不断完善科室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强调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将质量意识纳入工作人员的思维之中。积极听取质量管理方面的合理化建议,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3.减少风险因素,提高器械的合格率。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保障医疗护理安全,对供应室的相关风险事件进行分析,探讨风险防范措施。对供应室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和要求。定期召开风险管理例会,每月进行工作小结。及时将结果反馈到相关科室,把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加强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组织全科工作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相关的风险管理理论及技术操作。使其明确供应室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明确器械物品的处理程序及要求,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重视风险管理的防范,增强其责任感,提高其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消毒灭菌不合格等因素,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加强环节质量控制,保证灭菌物品质量,规范清洗流程,严格分类,规范清洗,合理使用多酶洗涤剂。严把包装质量关,坚持一人检查器械清洗质量性能及数量,另一人认真核对包内物品齐全,无误后才能包装并双方签字,以保证包内物品齐全、功能完好、物标符合,确保临床科室的正常使用。
加强灭菌监测质量管理,加强消毒员的培训,避免因操作不当,技术因素原因影响物品的灭菌质量,建立科学的监控体系严格执行各项监测制度,认真做好灭菌过程中各项监测以保证灭菌质量,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
规范无菌物品的贮存和运送,灭菌后的物品要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湿包或有明显水渍则不能使用。无菌物品存放在洁净室内并规范分类按顺序摆放,标志明显。每天核对清点无菌物品。发放无菌物品时要查对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期等,按顺序发放。运送灭菌物品时必须用密闭专用车,防止差错事故和医院感染的发生。
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的的风险管理,设专人管理,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验收、贮存、发放,必须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按产品的有效期先后顺序进行发放,定期清点,防止产品积压、过期失效,对包装不规范、破损、失效、霉变的物品应杜绝发放。
4.结束语
医院的供应室是已经整个医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手术室的粮草库,做好供应室的管理工作是保证手术正常进行的必要环节,只有院方充分重视供应室的管理工作,定期培训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积极学习,精心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文化素养,爱岗敬业,增强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在工作中认真负责,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尽最大努力把供应室的风险因素降到最低,就一定能够做好供应室的工作,给医院的其他工作以强有力的支持,达到救死扶伤的医疗宗旨。
参考文献:
[1]朱雅芳.人本原理在手术室工人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6,1.
[2]梁飞凤.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的探讨[J].现代医院,2007,3.
[3]梁玉芳.再生医疗器械的集中式消毒管理[J].现代医院,2008,1.
供应室护理论文篇5
关键词:院内感染;护理;质量;供应室;消毒管理;预防
护理质量管理(Nursingqualitymanagement)是指按照客观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对护理工作各要素质量进行计划、统筹、组织、改进、协调和控制,最终达到护理服务标准和满足病患合理需要的管理过程。医院供应室(Hospitalsupplyroom)是各临床科室所需无菌物品的供应中心,其主要任务为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包装和运送工作,是防范院内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进一步验证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管理对预防院内感染的作用,进行此次临床实验,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本研究组2014年6月~12月诊治的住院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100例。选择科室为:普外科、神经外科。干预组100例次,其中男性60例次,女性40例次,年龄12~84岁,平均年龄(47.69±17.23)岁,住院时间7~31d,平均住院时间(16.38±7.23)d。对照组100例次,其中男性57例次,女性43例次,年龄12~83岁,平均年龄(48.61±18.26)岁,住院时间7~31d,平均住院时间(15.98±8.29)d。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方面数据相近,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1.2.1实验前准备:在供应室举行动员会,讲解实验目的和意义,认真解答疑问,确保每一名供应室护理人员均自愿参加此次临床实验。将供应室护理成员随机分为两组,任命2名技术专业能力强的主管护师分别担任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工作负责人。全部供应室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后上岗。两组独立运行,供应科室、供应室工作人员、供应室作业项目等互不干扰。实验期间另成立质控小组,定期检查两组工作质量。
1.2.2对照组护理质量管理:采取常规、一般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对工作质量采用本地区卫生部门标准要求。
1.2.3干预组护理质量管理: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改良后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主要包括:①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标准,制作作业手册,保证人手一本。②提高思想认识,定期进行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③布局合理,整改危险因素,消除安全隐患和工作漏洞。④改良供应流程,确保环环相扣,无死角,无盲区。⑤职责分明,每个环节和任务都设置负责人,一旦出现问题及时汇报、分析、整改。⑥人文关怀:强调护理人员价值,鼓励主动参与质量管理和整改中;尊重供应室护理人员主体性,定期倾听和接受其提出的合理诉求、建议和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进护理质量管理干预方法。⑦关心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需求,定期查找安全隐患。
1.3评价指标记录研究期间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应医疗区发生院内感染的例次,进而计算出院内感染发生率,列表比较。同时记录供应室护理工作人员发生院内感染情况。
1.4数据处理所涉及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对比行χ2检验,组间差异的标准为P
2结果
2.1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情况比较实验期间,干预组患者中共发生院内感染2例次(2.0%),显著低于对照组6例次(6.0%),P
2.2工作人员发生院内感染情况比较:实验期间干预组和对照组所有供应室护理人员均未发生院内感染。
3讨论
借鉴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医疗系统形成了很多卓有成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改革,护理质量管理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护理质量管理强调确立标准、依据标准、执行标准,进而形成护理工作改进、提高护理技术、降低护理成本和时间、提供优良服务。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目标是把握管理重点、确保质量提升,最终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病痛、提高病患满意度。官庆妮[1]等认为流程管理的应用可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护理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服务品质。黄玉桃[2]等发现应用控制理论的三个阶段进行护理质量管理后,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提高。谢红艳[3]发现:护理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有利于护理质量、满意度、护士整体素质及病区管理质量的提高。
院内感染,又称医院感染(nosocomialinfection),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增加患者病痛、造成疾病迁延不愈、使死亡率升高、给患者及社会增加经济负担、造成医疗矛盾、激化医患关系等。故防范、控制院内感染是各级医疗机构的中心任务之一。孙述霞[4]认为:防止院内感染的必要措施包括规范护理操作,强化各项操作流程,严格消毒隔离措施。陶喜玲[5]指出:加强护理管理、改善环境因素和治疗操作中易导致污染和感染的环节,可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王颖[6]指出:护理措施的管理已成为控制和预防医源性感染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在供应室实施改良后护理质量管理有助于减少院内感染发生。但本研究存在时间短、样本量小、未能全医疗体系覆盖等不足之处,故有待进一步探索分析。
参考文献:
[1]官庆妮,梁桂仙.流程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4,28(29):3597-3599.
[2]黄玉桃,徐玲芬,顾菊观等.控制理论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4,13(3):257-259.
[3]谢红艳.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病区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3):99-100.
[4]孙述霞.规范护理操作预防院内感染[J].医药前沿,2014,(5):308-309.
供应室护理论文篇6
[关键词]6Sigma管理模式;手术室一体化;器械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61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2)10(a)-0150-02
随着医院感染管理的加强,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随之有了更高的要求,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器械管理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手术室器械管理也由传统的器械管理模式向手术室与供应室手术器械一体化管理模式转变[2]。我院于2009年12月在手术室与供应室手术器械一体化管理中运用6Sigma管理模式,手术器械管理质量明显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得到改进,现将6Sigma管理模式在手术室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1设备与方法
1.1设备配置
根据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供应室购置全自动器械清洗机、超声机、干燥设备等,全自动手术器械清洗机(DS500),由意大利Steelco公司提供,可以对各种手术器械进行完整的清洗、消毒和干燥。手术室购置超声机(PRD-S-49DHT,深圳市普瑞登有限公司生产)、专用不锈钢自动感应洗手池、空气消毒机、不锈钢手术包传递双通柜、不锈钢器械柜等。
1.2管理方法
护理管理模式采用扩展整合六西格玛管理系统-6Sigma管理模式,具体分定义、评估、分析、改进、控制5个步骤管理。①定义(明确问题,define):定义阶段主要是明确问题、目标和流程。由护理部主任负责6Sigma管理,组成6Sigma管理小组,经过6Sigma知识系统的培训,针对如何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制订目标,通过6Sigma管理改进的流程进行质控。②评估(明确问题,measure):评估阶段主要是分析问题的原因,借助关键数据缩小问题的范围,找到导致问题产生的关键原因,从而明确问题的核心[3]。对手术器械管理过程准确评估,对手术器械数量、无菌包合格率以及耗损率等指标进行核对,进行分析讨论,寻找需要解决的问题。③分析(确认问题,analyze)通过采用逻辑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已评估出来的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确认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根据改进前的操作流程,列出影响手术器械管理的相关因素,如手术室护理人员防护意识差、人力成本高等,制订下阶段目标。④改进(实施改进,improve):实施拟订的改进方案,通过讨论并多方面征求意见实施6Sigma改进,可以对原有流程进行局部的改进,挑选出最理想的改进方案[4-5]。对手术器械清洗流程进行改进,将供应室护理人员重新调配分工,合理分解手术室器械高峰时的工作量,做到人性化管理。启用供应中心信息系统管理,实现消毒供应室各环节的无缝管理,执行消毒物品的追溯制度,对消毒物品的有效期以及灭菌质量进行数据跟踪与检测,保证消毒物品的灭菌质量。⑤控制(控制标准,control):根据改进方案中预先确定的控制标准,在改进过程中,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改进过程不至于偏离预先确定的轨道,发生较大的失误。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修订操作流程,明确护理人员职责,加强监督机制及环节控制,做到质量持续改进,保证手术器械质量的达标[6]。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1.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改进前后锐器损伤发生率、无菌物品合格率、物品包装合格率比较
采用6Sigma管理模式后物品包装合格率、无菌物品合格率、锐器伤发生率显著低于改进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改进前后器械遗失损耗量、更换频次以及医生满意度比较
采用6Sigma管理模式后护士责任意识增强,器械遗失损耗量、更换频次以及医生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6Sigma管理又称“六西格玛管理”是一个追求世界级水平的质量评价过程,不仅为企业提供必须的管理工具和操作技巧,更为企业培养具备组织能力、激励能力、项目管理技术和数理统计诊断能力的领导者[7-8]。近年来已经引起医疗质量管理的高度重视,建立手术室管理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和管理流程,严格执行器械回收、清洗、保养、灭菌、发送操作规程,合理配置设备和人员,对降低手术室护士劳动强度,保证器械清洗质量以及加强手术器械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9]。袁小玲等[10]报道,在手术室器械处理中,消毒供应室一体化管理可以明显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提高护理效果。为完善和提高手术室器械管理,我院自2009年12月实现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并采用6Sigma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在手术器械管理中完善和改进各项目标和措施,调查结果显示6Sigma护理管理模式改进后手术室器械更换频次、遗失损耗量、锐器伤发生率显著低于改进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医生满意度达(99.77±1.26)%,满意度明显提高,护士责任意识增强,充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6Sigma护理管理模式改进后物品包装合格率、无菌包合格率分别为(99.91±0.98)%、(99.42±1.58)%,与改进前相比较,合格率明显提高(均P<0.05),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的运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确保了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使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形成良性循环,明显提高了手术室护士工作效率,是加强手术器械管理的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值得临床借鉴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先锋,魏先,秦超,等.手术室与供应室清洗器械一体化管理体会[J].护理学报,2006,13(8):85-86.
[2]KurtV.清洗、消毒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性[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1):95-96.
[3]徐宇红,戴小明,李小娜.6Sigma管理模式在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13(10):927-929.
[4]钱黎明,钱倩健,王雪晖.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运作的探讨[J].上海护理,2003,3(2):54-55.
[5]周晓丽,谢自茂,曾维渝.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运作初探[J].华西医学,2006,21(1):155.
[6]黄建昭.临床妇科腹腔镜诊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10-13.
[7]路文.浅谈细节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临床护理杂志,2008,7(2):75-76.
[8]黄波,何玲,周毅,等.可再生使用医疗器械清洗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59-60.
[9]谢莉萍.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运作中器械管理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