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塑料垃圾污染(6篇)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篇1
2016年下半年,广东珠江口海域海上违法倾倒垃圾问题多发,性质恶劣,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针对海上非法倾倒垃圾高发事件,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防治海漂垃圾和打击海上违法倾倒垃圾紧急会议,并作出了工作部署。随后,广东各地相关部门按照“岸上堵、海上查、集中清、从严罚”要求,上下联动,迅速行动,重拳打击海上违法倾倒垃圾行为。
“要求整改企业270家,立案53宗,移送涉嫌污染环境犯罪案件21宗……”
“巡查大小港口码头279个,船舶1884艘。处置垃圾违法倾倒254宗,清理处置各类垃圾2223.1吨……”
“派出舰艇86航次,查获违法倾倒垃圾案件6起……”
“以污染环境罪立刑事案件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0多名,查获涉案船只11艘,涉及生活垃圾、工业垃圾高达8300吨……”
案件现场1:
倾倒现场形成万吨垃圾山
一座硕大的垃圾山出现在了海边的堤围处。这是记者来到中山市横门东出海航道12号灯标堤围时所看到的情形,垃圾山由塑胶制品、废纸等垃圾混合而成,紧邻海面,大量的垃圾也漂浮到了海上。现场不仅肮脏不堪,而且还散发着阵阵恶臭。据初步估算,这座垃圾山的垃圾量至少在数千吨以上。
这座垃圾山又是怎么形成的?据介绍,在2016年8月,这座垃圾山已经被中山市渔政支队横门大队发现。情况反映到民众镇政府后,当地立即组织镇执法分局、公安分局等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
8月25日,“恒辉20”和“贵港怡海168”船在现场倾倒垃圾时,被执法人员当场抓获,此时的“恒辉20”船已经倾倒了半船垃圾(约200吨),而“贵港怡海168”船装载了400吨垃圾也正准备倾倒。现场检查发现,这些垃圾均为废旧塑胶块、废塑料薄膜、废纸等混合垃圾。
现场抓获时,船主袁某和黄某辨称说是听从了他人的安排,从东莞市运垃圾到该区域进行处理。经过讯问,两人交代称,他们是受雇佣于彭某的安排,以每船8000元的价钱,从东莞市运输垃圾到此进行处理。
经调查发现,垃圾倾倒地是冯某原本租赁下来用于经营鱼虾养殖,后因市场不景气,逐步衰退,彭某入股经营后,劝说冯某改变经营策略,并找何某共同谋划倾倒垃圾活动。抓获当时,彭某辩称是用造纸厂废弃胶纸垃圾来提高堤围的高度便于经营养殖和节省成本,顺便种植一些桉树、鸡蛋花树。
随后,中山市公安局以涉嫌污染环境罪立案侦查。9月30日,冯某、彭某因涉嫌污染环境罪被逮捕,犯罪嫌疑人何某也于11月18日在广州被中山市公安局民警抓获,经审讯,何某交代了安排他人运载一船垃圾到上述区域倾倒的事实。目前,全案到案6名犯罪嫌疑人,4人经检察院批准逮捕,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审中。
案件现场2:
废品处理者为节省开支雇人倾倒
2016年8月23日傍晚,一艘神秘的船只停泊在了中山市的横门海域,这艘船的船舱用帐篷覆盖,船舱内却装载着大量的垃圾废物。这艘陌生而诡异的船只马上引起了渔民们的怀疑,很快,十多艘渔船就闻讯赶来将这艘“平南顺辉969”围住,不让该船离开。
中山南朗边防派出所的民警们接到报警后,赶赴现场对该船进行检查,发现该船满载废旧塑料块、废塑料薄膜、废纸等各类混合垃圾约600吨,据警察初步判断,该船极有可能是前来违法倾倒垃圾的船只。
一开始,船主胡某勇及船员胡某恒、胡某栋等人辨称是从东莞市运垃圾到其它地方处理,途径横门水域停靠休息。由于一时无法证明胡某勇等人有在海上倾倒垃圾行为、暂时无法认定船上垃圾是否有危险或是有毒有害物质,于是暂扣留该船及船上垃圾,船上3人被带回派出所做进一步调查。
经过当地公安部门的讯问之后,胡某交代说,自己通过他人的介绍,认识了一名在东莞市经营废品处理的李某,双方商定,由李某提供垃圾并支付资金给胡某,由胡某用船只将垃圾运到海上处理。之后,胡某联系到了中山市的苏某,商定将垃圾作为填土填埋在苏某承包的位于中山市翠亨新区西三围的一处围垦地中。
据调查,2016年8月15日晚,胡某装运了400吨垃圾倾倒在围垦地,并支付了苏某共8000元的费用,而胡某自己,每倾倒一次垃圾,则可从李某处获“垃圾处理费”5万元。
办案民警向记者介绍说,胡某是通过中间人万某认识了李某,而当民警于11月9日在东莞市抓获垃圾源头李某时,李某说自己已经从新闻报道得知案发,正在等着警察上门。
据李某交代,自己之所以要找人将垃圾运到海上倾倒,其原因正是出于私利,如果这批垃圾要移交填埋场,t需要进行打包处理等环节,相比之下,运往海上处理,每一批都可以节省7000元的费用。
9月20日,胡某、苏某因涉嫌污染环境罪,已被批准逮捕,案件已移送检察机关审查。
案件现场3:
合法公司为牟利层层转包
谁能想到,一家拥有合法资质的环保公司,却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将本应按照正常渠道处理的垃圾,层层转包之后,最后被倾倒在了珠海横琴水域中。
2016年8月,珠海市海事部门在横琴中心沟水域查获了货运船只“粤德庆1318”号,在船上发现了约600吨固体垃圾。经过公安机关的侦查,一条通过有资质公司流出垃圾、层层转包后被运往水域进行倾倒的链条浮出了水面。
根据侦查,这批垃圾的来源是东莞市某镇。在2016年3月,当地有关部门与东莞东能保洁公司的负责人潘某签订了垃圾无害处理协议,让其负责东莞某镇部分生活垃圾的处理。双方签订协议之后,东莞市相关部门在移交垃圾给潘某运输处理后,并未对垃圾的去向作进一步的监督。
根据协议,东莞市相关部门支付给潘某每吨170元的处理费用。但是根据正常的处理渠道,潘某的运输处理成本大约在每吨125元,为此潘某感到获利并不大。而就在此时,潘某的朋友吴某(某码头承包者)找到潘某,提出只需每吨100元就可帮他处理所有垃圾。
随后,吴某又找到了拥有船只的谭某,给出了每吨65元的费用,让谭某在其码头进行清运垃圾。从4月份起,谭某多次将垃圾运到中山市海域进行倾倒。但是,到了6月份,中山市开始严查海上倾倒垃圾行为,谭某垃圾多次倾倒未遂。此时,董某主动找到了谭某,答应帮他寻找新的倾倒地点和新的运输船,于是,谭某以每吨60元的费用转包给董某。
董某成功接单后,找到了“粤德庆1318”的船长周某,用他的船装运垃圾。但是当周某装运了600吨垃圾到中山海域准备倾倒时,却因为遭遇当地村民的投诉无法倾倒,等待了一个月。为此,董某不得不通过中间人梁某,联系到了关某和梁某,寻找新的垃圾倾倒地点。经过商定,最后决定将垃圾倾倒在关某非法使用的鱼塘旁边荒地上(横琴中心沟),为此董某向梁某支付了25000元作为倾倒报酬。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2016年8月份,垃圾船到达横琴,由于倾倒地的水深不足,船无法靠岸倾倒垃圾,梁某不得不雇佣了抓斗船和运泥船来疏通河道,而停靠在一边的“粤德庆1318”船也因此被当地海事部门发现,并扣押。倾倒垃圾的行为因执法部门的介入被迫停止。
目前,谭某国等5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周某明被取保候审,案件侦审工作仍在进行中。
案件现场4:
深夜海上倾倒400吨垃圾蔓延数十平方公里
8月25日深夜,广东海警的巡逻船发现珠海海洋区域有一艘可疑的船只(桂藤县货1088),该船只不打开任何照明灯具,依靠着月光,用一台勾机勾起船上的垃圾,向海洋四周挥洒着。
被海警查获时,该船已经向海中倾倒了垃圾400多吨。据当事海警介绍,400多吨垃圾覆盖了数十平方公里的海域,形成了一条浩大的垃圾带,而且很多垃圾随着洋流和潮汐,漂浮到了沿海地区,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根据事后的调查,这艘“桂藤县货1088”船受雇于犯罪嫌疑人崔某强,于8月23日从东莞某码头装运了659吨垃圾抵达珠海高栏附近海域,船主李某指示甘某使用该船自带的勾机将船上的垃圾往海里倾倒,至被海警官兵查获时,该船已经向海中倾倒了垃圾400多吨。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篇2
斯拉特发现,在洋流的作用下,塑料废弃物会在海面上漂浮,集中。世界上最大的绵延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太平洋垃圾岛”,就是由太平洋洋流吸附形成的。如果采用人工清理,需要8万年才能完成。
通过研究,斯拉特脑洞大开:既然塑料能在洋流的作用下漂流,汇集,那么,要清理它们,只需要设计一个收集设备即可,借洋流之力让塑料自己跑进收集设备里不就好了?
进入大学后,斯拉特想把设计变成现实。他开始用零花钱买材料做模型,验证过程中不断试错和论证,持续改良和优化。可光靠自己的200欧元积蓄,只会让自己的梦想远去。他开始想办法筹钱,他花了半年时间到处推销自己的海洋拯救计划,包括去TedX讲演“拯救海洋”。一开始,并没人理会他的计划,最多的一天他曾联系过300家公司,只有一家公司回复他,更多人不相信一脸稚气的他,以及他天方夜谭般的拯救计划。
2013年3月26日,斯拉特把自己“拯救海洋”的演讲放到了网上。短短几天,就有成千上万的人点击他的演讲,他每天会收到1500封电邮――人们申请做志愿者,帮助他圆梦。
高兴之余,斯拉特立即建立了一个众筹平台,15天后就筹到了8万美元。斯拉特率领着一支由科学家和志愿者组成的100人的队伍进行试验。2014年6月,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海洋吸尘器”装置正式拖进海里进行测试。安装好吸附过滤装置后,他向海里扔了一个塑料物,装置成功地将扔弃物吸收。试验终于成功了,斯拉特喜极而泣。
斯拉特选择在日本与韩国之间的马岛海域,部署了一个长约两公里的“海洋吸尘器”装置。他设计的“海洋吸尘器”装置有一组V形的长距离浮栅,浮栅张口面对洋流运动方向。各种塑料垃圾顺着洋流聚集到装置尾部的船形箱子两侧收集口,被拦截收集的废弃塑料将被回收再利用。装置利用的是太阳、潮汐、洋流所产生的动力。因为速度缓慢,洋流带来的各类海洋生物,会从浮栅通过。
目前一切运行正常,设备收集到的垃圾将通过船只运到电厂,转换成清洁电能。这是个良好的开始,斯拉特计划在2016年年初,部署一个长达100公里的设备,开始进行对“太平洋垃圾岛”的清理。据斯拉特估计,用10年时间即可收集7亿吨的塑料垃圾,清理每公斤垃圾的成本是4.53欧元,仅为现有清理海洋漂浮物垃圾成本的3%。20年左右,即可把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岛”消灭干净。
拯救海洋的路相当漫长,因为塑料废弃物不仅漂浮在海洋表面,还广泛存在于水中甚至水底。而斯拉特的“海洋吸尘器”设备目前只针对海面漂浮的垃圾有效,并且设备还不能“抓住”小于两毫米的微型塑料。但无论如何,斯拉特都决心做下去。
当然,除了清理海洋的梦想,斯拉特还打算造出更高级的垃圾清理器,投入污染水域使用。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篇3
【关键词】电子垃圾;倾销
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一个后遗症,就是制造了大量的电子垃圾。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正以18%的速度增长。由于电子产品元器件含有铅、铬镉等几百种高度有害的化学物质,电子垃圾正在成为人类最大的污染源。因此,发达国家视如何处理电子垃圾为一件棘手的事,他们不但不愿意接受和处理电子垃圾,还不断向其他国家倾倒电子垃圾,甚至扬言,
一、电子垃圾的危害
电子垃圾是指废弃的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电池等电子产品。电子产品中含有铅、水银、溴化阻燃剂等有毒有害物质。如制造一台电脑的700多种化学材料中,50%以上对人体有害。电子垃圾的危害性极大,如果处理不当,电子垃圾中的有害有毒物质便会进入土壤,将严重污染水源,最终危害到人类、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尤其值得担忧的是电子垃圾还会对儿童的脑发育造成严重影响。据专家介绍,一节用过的五号电池埋在土壤里,可使数平方米范围的土地在数年内寸草不生,并且对整块土壤的影响将持续半个世纪之久。一个纽扣电池泄漏后,可以污染60万升水,基本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用量。
美国电子产业协会(electronicindustriesassociation)指出,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其铅含量都非常高。而根据硅谷防止有毒物质联盟(svtc)统计,到2004年底前报废的3.15亿部电脑当中,铅的重量便高达12亿磅,镉达到200万磅,汞40万磅,六价铬有120万磅。电子设备中所使用的塑料件也会构成危害,因为塑料中可能含有聚氯乙烯,焚烧时会生成二恶因(dioxin)。另外,还有许多塑料件和某些电路板中含有溴化阻燃剂(bfrs),其中有几种被怀疑会干扰机体的内分泌功能,并在动物和鱼类体内形成生物富积。《臭氧层》(chemosphere)杂志2002年2月刊发表的由加利福尼亚州卫生厅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加利福尼亚州海湾地区的斑海豹的海豹油和哺乳母亲的母乳中溴化阻燃剂含量很高。
在我国,短短几年时间,电子垃圾毁掉了我国汕头贵屿镇,水不能饮用,地产不出粮……汕头大学医学院对贵屿的儿童血铅进行检测的结果是,贵屿镇高达81.8%儿童铅中毒。在洋电子垃圾污染严重的台州水坦村,村民烂手烂脚的现象非常普遍,癌症的发病率也比别的地方高得多。
日前,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等多家机构联合,在中关村电脑节上就宣布了9月7日“电子环保日”,希望“电子垃圾能随科技而来,随科技而去”。这是国内第一个以电子环保主题的活动日,说明电子垃圾问题正成为业内头等关注的问题。
二、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篇4
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垃圾处理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对于清理垃圾,常见的做法是收集后送往堆填区,或是用焚化炉焚化。但两者均会制造环境保护的问题,而终止过度消费可进一步减轻堆填区饱和程度。堆填区中的垃圾处理不当会污染地下水和发出臭味,而且很多城市可供堆填的面积已越来越少。焚化则无可避免会产生有毒气体,危害生物体。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并非一定要大量的扔垃圾。如今的人越来越聪明,我们都可以变废为宝:1、小朋友喝过的奶粉罐四个,用布或纸包住粘好,上面加一块小胶合板,可以做玩耍时用的小桌子,罐里还可以装一些他们的玩具。2、纸制纸巾盒,可以在下面切个口,表面用喜欢的布或者纸粘一下,竖着粘在墙上,里面放上面巾纸,从切口处抽取面巾纸。3、不用的各种塑料瓶,比如洗衣液的、消毒液的,可以做成沙滩玩具。
大家知道“第陆”吗?“第陆”位于美国西海岸和夏威夷之间,面积相当于两个得克萨斯州,是太平洋上一片由400万吨塑料垃圾组成的漩涡。2009年8月,美国非赢利组织“海洋远航机构”启动一项海洋拯救计划—海星项目,在未来18个月,该计划将为“第陆”清除40万吨塑料垃圾,并将其分解制成燃料。据称,“海星计划”不仅仅为了向世人展示这个星球正在遭受的生态污染和破坏,它更希望通过科学家的实地考察,寻找消灭“第陆”的方法。
还好,科学家正在寻找消灭“第陆”的方法,趁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再让“第九大陆”出现!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篇5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一直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国的海岸线较长,滨海资源与海洋环境不容忽视。海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碧海沙滩”是众多游客趋之若鹜的重要自然旅游资源。近年来伴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热潮,海南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大量游客的涌入不仅带动了三亚旅游业的发展,也造成了相应的环境破坏。海南的滨海海域环境及岸线资源已明显退化,局部地区遭到严重破坏,其中以近岸水域及滨海岸线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如何协调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目前关于我国NGO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但针对旅游城市或海洋环境保护为主题的NGO的相关研究仍然相对较少。“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成立于2007年,位于我国国际旅游岛旅游城市的最前沿――三亚,是全国首家以海洋环保为主题的民间公益社会团体。本文以海南“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以下简称为“蓝丝带”)为例,研究环保NGO在旅游城市环境中,海洋环境保护的实践能力与启示,为我国旅游城市环保NGO的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海南滨海海域环境主要问题
海南省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200万km2,海岸线长达1811km(含岛屿岸线),大小港湾有84处。海南的海洋环境、滨海岸线是支撑海南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海南的海洋环境虽然位居我国沿海省份前列,但近年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逐步显现。
(一)近岸海域水质透明度明显下降
同我国其它省份相比,海南近岸海域常规水质检测指标超标现象并不严重,平均浓度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海域水质透明度显著下降。近十年检测结果表明,以三亚地区为例,三亚湾(生活海域)的透明度最低,2010年三亚湾海域的透明度由最高时期的9m,下降到最低值3m。亚龙湾相对较好,也从2003年最高时的21m降低到2010年的7m。
(二)局部海洋生态遭到破坏
2012年,在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监测中(检测地点为:海南岛东部海岸的长圮、铜鼓岭、龙湾、大洲岛、牛奇洲(蜈支洲)、亚龙湾、大小东海、鹿回头和西瑁洲等9个珊瑚礁海域),共监测到珊瑚67种,其中造礁石珊瑚13科52种,软珊瑚15种。珊瑚礁覆盖度最高的是牛奇洲,最低是开放旅游景区之一的小东海。监测结果表明,海南岛东部海岸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已处于亚健康状态。2008年至2012年,海南东海岸珊瑚覆盖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海南东海岸监控海域的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度仅有17.9%。造礁珊瑚的生长必须通过光合作用才能实现,近年来海域水质透明度的降低已给造礁珊瑚的生长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三)海洋垃圾污染严重
根据2010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报告显示,目前海南海洋垃圾污染较为严重。以旅游胜地三亚亚龙湾为例,2010年海南省针对三亚亚龙湾海域岸海域开展海洋垃圾监测,主要监测项目包括海绵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的种类和数量。
海面漂浮垃圾的分类统计结果表明,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50%,其次为其他类和聚苯乙烯塑料泡沫类垃圾,分别占40%和10%。海面漂浮垃圾主要有塑料类垃圾、快餐盒、香烟过滤嘴等。其他类垃圾有游泳圈、椰子等。漂浮的大块和特大块垃圾平均个数为2.667个/100m2,表层水体小块及中块垃圾平均个数为0.67个/100m2。
海滩垃圾主要为香烟过滤嘴、香烟盒、塑料袋和泡沫快餐盒等。海滩垃圾平均个数为36个/100m2;其中塑料类垃圾以香烟过滤嘴最多,占75%,塑料类垃圾快餐盒、塑料袋子等占5.5%;木制品、纸类、金属类、织物类、聚苯乙烯塑料泡沫类和其他垃圾分别占7.5%、7.5%、0.9%、0.9%、0.9%和1.8%。海滩垃圾的总密度高达331.4个/100m2。
三亚亚龙湾海域的海底垃圾监测结果表明:海底垃圾主要为塑料类垃圾和纸类垃圾,塑料类垃圾为1个/100m2,平均密度为164.4g/100m2,纸类垃圾为1个/100m2,平均密度为10.0g/100m2。
导致上述海洋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点。1、海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口的聚集,造成了滨海海域环境压力上升;2、游客及政府对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因此,社会各界已越来越重视旅游城市的环境问题,并积极开展了各项整治活动,其中“NGO”是环境保护的新生力量,其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
三、“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对海南旅游环境保护的实践与作用
近年我国NGO发展速度较快,据统计1998年底,全国性社团达1800多个,地方性社团有16.56万个,到2005年,中国经各级政府合法程序登记民间社会组织已经达到26万多个。但在众多的NGO组织当中,“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是中国唯一的以海洋保护为主题的民间公益组织,且立足于国际旅游岛的前沿示范区――三亚,其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不容小觑。“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已组织各类海洋保护宣传活动300多次,整理其主要代表活动如下。
(一)积极开展活动、创新宣传模式――“蓝丝带海洋保护海南行”活动
2008年3月20日“蓝丝带”开展了“蓝丝带海洋保护行动海南行”的大型活动。活动采用大篷车的方式把“蓝丝带”带进了琼海,带进了万宁、海口、儋州、东方等沿海市县。通过7天的活动及新颖的宣传方式,让更多本地居民意识到海洋保护的重要性,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海洋保护行列中。
(二)开展岸线调研、收集基础信息――“三亚海岸线徒步环保调查”活动
2009年12月26日至2010年3月7日,“蓝丝带”组织50多名海洋环保志愿者,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采用沿海岸线徒步行走的方式,对三亚市辖区内可到达且便于徒步通行的海岸,进行环保生态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海岸垃圾污染、排污口、临海设施、海防林、海岸功能区域5个方面。调查共分13次完成,参加人数达142人次。活动组撰写完成了调查报告,绘制出三亚海岸线环保地图,并形成报告提交政府部门参考。
(三)推进全国性海洋调研活动――“长江校友・蓝丝带海洋环保中国行”
2010年6月8日,“蓝丝带”联合长江商学院校友会、旅游卫视,共同发起“蓝丝带海洋环保中国行”活动。此次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招募3.2万名“海洋卫士”,使中国3.2万千米海岸线每千米都有“海洋卫士”守护。国家海洋局官员认为,这是我国海洋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由民间组织发起的海洋保护宣传活动。该活动历时25天,从我国大陆海岸线西南端的广西东兴(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到东北端的辽宁丹东(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口),共造访三亚、海口、北海、东兴、广州、深圳、厦门、杭州、上海、南京、青岛、天津、大连、丹东14个沿海城市,行程1.8万公里[23]。沿途开展海岸徒步调查,问卷调查,海水、海沙取样,名人、专家访谈等海洋环保活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发动民众参与、践行环保理念――“全民净滩呵护蔚蓝”海滩清洁活动
2011年9月15日,“蓝丝带”主办了“全民净滩呵护蔚蓝”沙滩清洁、海底打捞活动。本次活动聚集了897名环保人士,分别在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西岛、天涯海角、南山、小洞天、蜈支洲岛、牛车湾、梅联村等十多个海滩进行了沙滩清洁及海底垃圾打捞活动。整个活动涉及29.1公里海岸线,清理垃圾总计约合506.42公斤。此次活动所得到的关于垃圾种类与数量的数据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清理数据一同汇总到海滩清洁日发起组织OceanConservancy(美国海洋保护协会),进入全球“垃圾数据库”,警示全球人民认识到海洋垃圾污染现状,号召人们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
除此之外,“蓝丝带”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知识、环境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影响公众的环境意识。例如,“六进活动”(“蓝丝带”进机关、进校园、进旅游区、进军营、进社区、进乡村)、“洞天杯・蓝丝带”海洋保护全国摄影大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加入环保志愿者的队伍。通过活动的开展,“蓝丝带”推动了环境保护领域的公共参与活动。
四、“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对我国NGO发展的启示
(一)着眼当地环境特点、解决本土实际问题
“蓝丝带”创建的目的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及实用性。海南的滨海旅游资源与环境质量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命脉,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海洋环境保护问题已是海南省急需重视与解决的问题。“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便是抓住本地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对象,基于海洋环境保护的视角而成立,重点解决凸显的海洋环境问题。“蓝丝带”以其鲜明的主题特色发动广大民众积极参与,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政、民、产、学”界联合,多方支持合作
“政府引领”、“民间管理”、“企业出资”、“学生推动”是“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运作的模式特点。
最初的“蓝丝带海洋保护计划”是由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海南省旅游局、三亚市人民政府、海南电视台、海南日报主办,三亚市委宣传部、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局与三亚南山大小洞天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公益活动,其业务主管机关是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登记管理机关是三亚市民政局。因此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蓝丝带”为民间公益性海洋环保组织,从体制上保证了“民间”的性质。“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为会员单位,由会长单位、理事单位与个人会员构成。协会设立理事会作为工作执行机构,领导本会开展日常工作,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理事会设会长一人,秘书长一人,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副秘书长由协会理事会选举。第一届会长由三亚大小洞天发展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担任,第二届会长由现任三亚大小洞天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担任,从管理体制上体现了“民间管理”的特点。
“蓝丝带”企业成员已有40多家,覆盖了众多行业领域。其中有著名景区景点,如南山、天涯海角、亚龙湾等;有酒店,如喜来登酒店;有电信公司,如海南网通、三亚移动;另外还有工商银行、海南鲁能置业等。“蓝丝带”的运营资金一部分靠会员会费,另外主要为企业成员的捐款,为此企业在协会资金支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蓝丝带”以本地高校为依托,招募志愿者。在各项活动实施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活动实施的主力军,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扩大高校学生队伍,广泛发动公众参与
“蓝丝带”以宣传贯彻海洋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提高全民海洋保护意识、建立相关海洋保护举措、组建志愿者队伍、促进海洋保护科研为工作目标。为此,“蓝丝带”不仅发动海南本地高校大学生,并号召全国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在三亚的琼州学院、三亚学院、三亚城市学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等高校以及海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共九所大学校园里建立了“蓝丝带志愿者服务社”,已经拥有超过万人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
在短短几年内,“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已组织各类海洋保护宣传活动300多次,发放宣传册20万册,海洋环保腕带30万个,向超过1000万公众进行海洋保护的宣传,有近百万次的志愿者参加蓝丝带海洋保护活动。
(四)环保活动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为决策者提供智力支持
“蓝丝带”开展各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专项活动,并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为政府组织提供基础信息、建言献策。“蓝丝带”参与各类科研及管理项目,例如,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红树林保护项目、“蓝丝带”与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共同合作实施“三亚海岸污染调查及预防治理对策研究”项目、承担三亚重点科研项目“太阳湾珊瑚产卵期调查与人工育苗技术的开发”等,这些管理项目与科研课题的平台,不仅使参与者更具体深入的了解了海洋环境问题,同时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科学详实的基础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
(五)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学习先进管理经验
“蓝丝带”主动开展对外合作,学习先进经验,提高专业人员素质。例如,派工作人员赴意大利学习“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中意可持续发展远程培训计划”;参加由中欧清洁能源中心主办的“清洁能源政策与国际经验”远程培训,学习欧盟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先进经验;参加“珊瑚礁保护和恢复技术学术报告会”,了解珊瑚保护与恢复的前沿理念和技术。对外交流与学习使“蓝丝带”了解国外可持续发展领域前沿理论动态及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知识和经验。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篇6
滩涂、消浪石、护堤石、防波堤――东海的海浪,经过一层一层的屏障、一层一层的减速,才能奔向堤岸。潮头退去时,来自大洋的垃圾,被留在护堤石和消浪石的缝隙间。海滩,由此成为一个海洋垃圾的展览馆。
人们从几十公里外的市区赶来,手持编织袋,巡行在这一层层的屏障之间,将垃圾收集起来。2008年10月,上海的第三次“净滩”行动在南汇海滩举行。
“净滩”,是国际海滩清洁运动的一个中文简称。在上海,这项行动始于2007年9月16日。它的内容和意图绝非仅限于“到海边去捡垃圾”,在特定工作面范围内收集到的垃圾,要经过分类、称量、统计、登记,最终成为研究和观察海洋污染的一个视角,以数据向社会揭示海洋污染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联。
塑料包装袋、渔具、建筑材料,甚至灯泡、牙刷、鞋子、电路板,都曾出现在淤泥或者消浪石的缝隙中。藏污纳垢的海浪,将海滩变成海洋环境的一个透视镜。
“鬼网”与垃圾食品
2007年,净滩志愿者唐小昭最后一个从滩涂上返回。75分钟的净滩时间,她竟然发现了10双鞋子。而在2008年10月的活动中,净滩者们收集到了各种短裤、灯泡和汤匙。
广阔的海洋里漂浮着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令人轻松。
海洋,是人类垃圾处理的主要归宿地。在北太平洋亚热带海域,甚至已经形成一个面积相当于得克萨斯州的“海洋垃圾带”(见本刊2008年6月《重构世界的塑料》)。
在广阔的海面上和海面下,废弃塑料缠绕船只螺旋桨,塑料瓶损坏船身和机器、引起事故和停驶,带来损失与危险因素;沿海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营养盐,可引起海水中某些浮游生物急剧繁殖,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海水中氧气含量减少会使鱼、贝类等生物大量死亡。
废弃鱼网是海洋中最大的“死亡陷阱”,有的长达几英里之巨,被渔民们称为“鬼网”。每年都有数千只海豹、海狮和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在其中被缠住和淹死。而各种塑料垃圾,已经成为海洋中的魔鬼杀手。它们漂浮在海洋中,最直接的一个影响是:被海洋生物误食。曾经有人发现一只海龟的有白色物品,很奇怪,拉出来发现是只白色塑料袋,接着又有一个,就这样,一共拉出了4个。
海龟特别喜欢吃酷似水母的塑料袋;海鸟则偏爱旧打火机和牙刷,因为它们的形状很像小鱼,可是当它们想将这些东西吐出来返哺幼鸟时,弱小的幼鸟往往被噎死。塑料制品在动物体内无法消化和分解,误食后会引起胃部不适、行动异常、生育繁殖能力下降,甚至死亡。海洋生物喜欢附着在塑料容器和打火机等人造垃圾上到处漂浮,成为南极洲、塞舌尔、马达加斯加和一些拥有地方性物种的地区入侵者,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平衡。
纵观世界各大洋面,垃圾侵蚀的现状令人难以乐观。2005年9月,超过45万名志愿者在全球74个国家展开了一次海滩垃圾清理活动,为期一日的活动就在长约2.9万公里的海岸线和水道中清理出约3700吨垃圾,回收的620万件垃圾中,香烟(烟头)就有160万支。
美国海洋保护协会2006年9月~10月在日本、美国和新西兰等68个国家的海岸开展清扫行动,回收了800万件垃圾,重达3000吨。其中包括190万个烟蒂、77万个食品包装和食品容器、70万个各种盖子和69万个塑料袋等。
令全世界人向往的度假游泳圣地地中海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脏的海域。由绿色和平组织和西班牙世界海洋研究联合作出的一项调查显示,地中海每立方米水中包含有33种垃圾。地中海不折不扣地成了一个“海洋垃圾场”。
海水的污染物中,有五分之四来自海岸。人类释放的垃圾,正在改变着海洋,并最终将危害传导回人类自身。
鸟类“加油站”的危机
2008年8月,爱鸟人士在闽江河口发现一只黑嘴端凤头燕鸥,这种濒临绝种的鸟被称为“神话之鸟”,目前全世界发现的数量少于50只。然而这只小鸟的嘴被一只塑料瓶盖卡住,只能半张着。爱鸟人士施救失败,小鸟飞走了,如果塑料瓶盖一直卡住它的嘴,小鸟有可能就这样饿死(见本刊2008年9月《生命树》)。
这并非极端个案。上海所处的长江口区域,在生态上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全球8条最主要的候鸟迁徙路线,有3条经过中国――鹤类路线,雁鸭类路线、东亚-澳大利亚鹬类路线。
其中,亚-澳路线上每年有60种总数500万只以上鹬类经过上海地区,上海距其南端澳大利亚和北端西伯利亚差不多都是5000公里,正好是中点。
这个“中点”意味着最重要的“加油站”:这些长途跋涉的候鸟,只有在这里储备足够的能量,才能完成后半段的飞行,并且在到达目的地之后,顺利地繁殖后代。
位于崇明岛的东滩,是这个“加油站”的腹心区域,目前是重要的鸟类保护区。
志愿者们进行净滩活动的南汇海滩,是另一块重要的滩涂湿地。经过崇明东滩的侯鸟,如果东滩不适合加油了可能会选择邻近的南汇滩涂停留。但如果整个长江口都没有适合它们停留的地方,要偏离很远停留从而根本改变线路走向则是不可能的。
因此,这仅有的可能容纳鸟类的“加油站”,弥足珍贵。
防波堤内侧,一条公路内侧,便是南汇湿地。偶尔能见到大白鹭、小白鹭,如果有黑脸琵鹭出现,已经足以值得人们欢呼了。
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下了堤边公路,志愿者们便来到了最典型的浅海、滩涂湿地。
滩涂的“窒息杀手”
行动在长江口的这些净滩者,来自上海仁渡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上海绿洲生态保护协会、上海市闸北区热爱家园青年社区志愿者协会、东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以及一些企业。
2007年,有70余名志愿者参加。2008年的两次活动,共计300余名志愿者参加。
净滩的工作面,在滨海的潮间带展开。上海滩涂湿地的一大特点,是潮上带大部分被围垦,人类活动影响大。净摊者们身边的互花米草就是明证――接近一人高的互花米草,自1979年引种以来迅速蔓延。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它长势凶猛,因其植株细密,间隙无法容纳滩涂生物的存活,几乎相当于滩涂生态的“窒息杀手”。
然而,它被引入的一大现实功能,便是加快土层固化,从而促进围垦。几十年来,这座国际大都市从海洋滩涂不断获得新的土地和生存空间,却不断付出着生态代价。互花米草的大量繁殖,改变了从光滩到海三棱草、再到芦苇群落的典型植物群落演替模式。
在净摊者们的脚边,寄居蟹迅速地穿行着。螺壳附着在岩石上,弹涂鱼在不远处跳跃。人们不时从消浪石的缝隙中发现渔猎使用的浮子,这是数量最多的垃圾种类。年轻的志愿者们将其中色彩鲜艳的浮球串在一起,感慨着人类的捕鱼活动给大海施加了如此负担。
作为国际海滩清洁活动(ICC活动)的组成部分,净摊活动的要点有二:以垃圾清理的志愿者行动,以行动向社会发出倡导;在净滩过程中进行垃圾构成(来源)的广泛调查,以数据向社会揭示海洋污染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联。
作为一次环保活动,净滩行动的每个环节,都对参与者有环保行为方式的要求,比如:不提倡使用一次性物品,志愿者需自带水杯或水瓶;活动中使用的胶鞋和手套,建议重复利用;奉行“绿色出行”原则,集体坐大客车前往活动地点,不鼓励甚至不赞成志愿者驾驶小车前往;全过程禁止捕杀海洋生物,呼吁保持与周边环境动物的友好关系,观鸟不关鸟,除了垃圾和照片,不带走任何东西;除了美好的记忆,不留下任何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