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二氧化碳排放方式(6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2-25 手机浏览

二氧化碳排放方式篇1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我国在发展未来经济时,积极发展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共同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困扰。当前,能源问题和气候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能源和气候变化成为威胁经济发展的因素,而这两个因素都与高碳排放密切相关:一方面,碳密集的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给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导致能源使用短缺。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的短缺将造成能源的不可持续。另一方面,高碳排放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威胁,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出现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威胁。2012年1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通知,我国以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为目标,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其中要求各地区也应充分认识并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到2015年吉林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10年下降17%。

综上所述,研究吉林省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吉林省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应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实出发,发展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低的低碳经济,适合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所以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二、文献综述

1991年美国两位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ger首先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并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后很多学者纷纷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2004年Martines-Zarzoso等发现人均收入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存在N型关系。

近些年,国内许多的学者也纷纷置身于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2009年林伯强、蒋竺钧,运用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拐点,并进行了预测。2009年韩玉军、陆旸在文章中认为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类型的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010年许广月、宋德勇在论文中认为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人均碳排放的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西部地区不存在。还有许多例如陆虹(2009)吕志鹏(2012)邵锋祥、屈小娥、席瑶(2012)等学者都运用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了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但对吉林省的具体研究相对其他地区较少。

三、吉林省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近几年全球化问题得到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也置身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库兹涅茨曲线慢慢应用于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的关系。本文利用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分析,描述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收入的关系。并分析推算碳排放时候存在拐点及达到观点的时间路径。

(一)模型、指标与数据

1.二氧化碳排放EKC曲线模型构建

模型以人均收入作为解释变量,设三次方程式并采用对数形式。

模型的表达式为:

LNPC=α+β1LNPY+β2LNPY2+β3LNPY3(1)

表达式中:α为截距项,β1、β2和β3分别为LNPY、LNPY2、LNPY3的估计系数

2.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数据样本区间为1993-2011年,研究这一区间中吉林省人均二氧化碳排放(PC)和人均收入(PY)的关系。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历年吉林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吉林省总人口数之比;人均收入则为历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与吉林省总人口数之比表示。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数据来源于《2012年吉林省统计年鉴》,地区生产总值以1993年不变价格计算。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对模型进行拟合,结果得出:

LNPC=0.022233512-58.1950848734LNPY+7.68173747313LNPY2-0.333824991434LLNPY3

该模型经检验合格,所以运用该模型。

Ekc曲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线的判定标准为

模型结果分析β1<0,β2>0,β3<0,LNPY和LNPC是倒N型关系

根据表一所示本文模型结果分析β1<0,β2>0,β3<0,LNPY和LNPC是倒N型关系,说明吉林省人均收入和吉林省人均碳排放呈倒N型关系。

计算吉林省EKC曲线的拐点,可根据公式

拐点=exp(-β1/2β2)

得出两个拐点分别为43.28859(元)和99289.68823(元),其中拐点一43.28859(元)不具经济学意义,故不做分析,拐点二为99289.68823(元)当吉林省人均收入小于99289.68823(元)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反之,当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减少。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吉林省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与未来。

四、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及其存在问题

(一)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选取

现如今存在着许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本文我们选取产业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和制度因素等五项因素来分析。

1.产业结构(CY),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着二氧化碳碳排放,优化产业结构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本文选取三大产业中对二氧化碳排放最具影响的第二产业,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与吉林省生产总值之比表示产业结构。

2.能源强度(ENG),能源强度的大小影响着二氧化碳的排放,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时期,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但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时期,能源消耗量虽大,但能源利用率得到提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会相对减轻。本文以1993~2012年历年吉林省能源消耗量与吉林省生产总值之比表示能源强度。

3.经济发展水平(PGDP),经济发展水平低时,环境的质量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下降,但经过某一拐点后,环境质量就会有上升的迹象,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很好地的衡量二氧化碳排放。本文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人均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

4.技术的发展(R&D),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对对减少碳排放的技术等环保科技的投入和研发,可以很好地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本文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R&D即发展经费支出表示技术进步。

5.制度因素(SYS),政府对外开放的程度高,对环境监管力度的加强,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降低,本文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表示制度因素。

6.二氧化碳排放总量(CO2),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表示。

(二)模型设定与分析

1.模型的设定

根据变量的选取,所构建的模型如下。

CO2=α+β1CY+β2ENG+β3PGDP+β4R&D+β5SYS(4-1)

其中对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变量CO2、R&D各取对数,分别记为LNCO2、LNR&D,模型最终为

LNCO2=α+β1CY+β2EN

G+β3PGDP+β4LNR&D+β5S

YS(4-2)

1993-2012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被解释变量,其与影响二氧化碳碳排放的因素为解释变量,运用EVIEWS6.0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LNCO2=7.8721-1.490955CY+1285.1

52ENG+3.87PGDP+0.47854LNR&D+1.1

05797SYS(4-2)

2.模型的分析

产业结构(CY)是由第二产业的增加值表示的,产业结构的回归系数为-1.490955,在1%水平下为正态分布,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吉林省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碳排放也是由第二产业排放量占很大的比重,说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随着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增加而加剧。

能源强度(ENG)的增加会使二氧化碳排放有这相应增加,表格中能源强度的回归系数为1285.152,系数检验值在1%水平线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从1993~2012年的能源强度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一区间的能源强度在逐渐减小,说明按照这一趋势,能源强度的逐步下降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使二氧化碳排放速度逐步放缓,从而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经济发展水平(PGDP)的回归系数为3.87,系数检验值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示人均收入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就会上升,说明二氧化碳排放还未经过拐点,二氧碳排放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人们的思想还为提升到对高环境质量的渴望。

技术的进步(R&D)加强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表格中回归系数为0.478542,表示技术进步rd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就能够相应的下降,但技术进步rd的系数检验并不显著,说明技术的进步虽然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吉林省的技术发展相对落后,并不能很好地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应当加强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制度因素(SYS)是由对外开放度表示的,制度因素的回归系数为1.105797,表示制度因素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会加大。这说明吉林省对外开放力度较低,政府对环境监管的执行力度不够。所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增大。

(三)吉林省二氧化碳排放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因素影响的分析,我们分析目前吉林省二氧碳排放所存在的问题。

1.重型产业结构,导致碳排放强度大

吉林省以重工业为主,电力、机械设备、汽车、化工、建材等重工业成为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重工业具有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碳排放强度大的经济发展特点,在重工业发展中对资源的需求量必然会增大,而吉林省又是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大省,所以在高度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碳排放量的增大,排放强度大,会成为制约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阻碍因素。在未来,吉林省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考虑使用清洁能源来代替煤炭能源,降低碳排放量。

2.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清洁能源发展水平低

受能源资源的限制,吉林省的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以煤炭和石油为主,而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却只占很少的比例。吉林省有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是天然气的使用率很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境内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目前基本尚未开发;吉林省有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但是对煤层气资源的利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使用时存在着排空浪费现象。可以这样说,吉林省有着各种各样的清洁能源,但是目前仍以煤炭资源为主,清洁能源的开发程度低,使用效率低。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人民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加大。

随着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民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加大,但对节能减排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的意识并没有普及。比如吉林省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冬季寒冷且时间漫长,煤炭成为居民冬季御寒的主要能源。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房面积大幅提高,居民对煤炭的需求量大增,人均煤炭消费量增加,煤炭消费量的增加必然导致碳排放的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排入空气中,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不光是对住房的需求,人们对生活的物质需求和消耗都使得二氧化碳碳排放的增加,严重制约了吉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3.吉林省环保技术水平低,节能减排效果不明显

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吉林省的技术进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我们从中也发现了这种影响十分微弱,这说明吉林省在环境保护上的科技投入并不充足,环保技术水平低。技术的进步发展可以充分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轻,而吉林省节能减排的效果并不明显。

4.政府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环境制度不完善

吉林省属于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的东北部地区,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还未形成于经济活动中,政府对环境监管力度薄弱,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升高。

五、对策

(一)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低碳产业

技术进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吉林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吉林省可以采取加大科技投入的措施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通过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低碳产业来降低碳排放量。

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产业,该产业的主要特点是能耗低、物耗低,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煤炭资源,能耗高导致碳排放量高,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影响吉林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吉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通过投入资金加大科技投入来转变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结构,逐步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低碳产业,通过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耗能低的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吉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二)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煤炭的过度依赖

目前,从我国的能源结构来看,煤炭占70%左右的比重,远远高于世界30%左右的比重。吉林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以重工业为主,对煤炭的依赖程度非常大,已经成为我国煤炭消费的主要省份,由于煤炭的碳排放量非常高,因此吉林省近几年的碳排放量非常高,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吉林省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优化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增加经济发展中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充分利用。

吉林省在经济发展中要重视对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的利用,通过能源的替代,来降低碳的排放量,从而保护生态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将可再生资源提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吉林省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来进行能源的替代,利用低碳能源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利用中的比重,减少对煤炭的过度依赖,最终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一般来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比,对能源的消耗量大,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比较高。从吉林省的经济结构来看,重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导致吉林省碳排放量高的主要原因。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技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吉林省来说,必须转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降低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实现低碳经济的顺利转变,减少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逐渐降低碳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吉林省经济的长远发展。

(四)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

随着国家对低碳经济重视程度的提高,吉林省对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逐步发展能耗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食品、医药、新型能源化工等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机构,但是从吉林省目前的经济发展结构来看,仍然是以汽车制造、机械、化工和建筑等国际公认的高碳产业为主,高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大,面对日益增加的碳排放量,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吉林省要维持经济的长远发展,应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科技来降低生产企业的碳排放量,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环保产业,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的利用结构,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而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

吉林省在发展低碳环保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吉林省科学研究院的优势来为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培养低碳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政策扶持等来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既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也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减轻吉林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五)改变工业品出口结构,实现吉林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吉林省工业品出口结构中,仍然以能耗高、排放量高的工业品为主导,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导致碳排放量较高。为实现吉林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吉林省应该通过改变工业品的出口结构来降低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吉林省政府可以通过贸易政策调整来改变工业品的出口结构,近年来,随着吉林省产品出口的迅速发展,为了促进工业品的出口,国家通过关税调整政策来降低出口工业品的能耗和排放量,对高耗能、高排放量的出口产品征收高出口关税;对低耗能、低排放量的出口产品征收较低的出口关税。

这些措施的实施,既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达到节能降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工业品出口结构的完善,来增加出口工业品的产品附加值,促进出口工业的深加工,提高出口工业品的技术含量,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提高吉林省出口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与竞争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吉林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发展科技含量低、无污染的第三产业,促进吉林省整体经济的发展,促进吉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改善吉林省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林伯强,蒋竺钧.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04).

[2]韩玉军,陆旸.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基于对CO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03).

[3]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05).

[4]吕志鹏.辽宁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J].调研世界,2012(04).

[5]邵锋祥,屈小娥,席瑶.陕西省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级影响因素——基于1978~2008年的实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08).

[6]刘华军,闫庆悦,孙曰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于时间序列与版面数据的经验估计[J].中国科技论坛,2011(04).

[7]陆红.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10).

[8]张亚欣,张平宇.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06).

[9]张丽峰.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05).

[10]GrossmanG.M.,KruegerA.B..EnvironmentalImpactsofa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N].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WorkingPaper,1991.

[11]MartinWagner.TheCarbonKuzne

tsCurve:ACloudyPictureEmittedbyBadEconometrics?[J].ResourceandEnergyEconomics,2008(30).

[12]GaleottiM.,LanzaA.,Pauli,F..Reasse

ssingthe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forCO2Emissions:ARobustnessExercise[J].EcologicalEconomics,2006(57).

[13]Martinez-ZarzosoI.,Bengochea-M

二氧化碳排放方式篇2

关键词:减排必要性方式GDP影响

一、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当人类正在享受着工业革命的成果,过着与以前相比极端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此时的地球,有多少冰川在融化,有多少岛屿被淹没,有多少动物被迫迁徙,又有多少物种正在灭绝的边缘挣扎。而这种种,都将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把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提上历史进程,已经刻不容缓。

1、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生存面临严重威胁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透光、阻热的气体。当太阳光能量以光线形态射进地球时,因为二氧化碳会透光,便透过二氧化碳射到地球表面;当地球表面吸收光线产生热能时,因为二氧化碳会阻热,便无法将热散到太空中。如果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太多,地球就变成一个大温室,温度会因为二氧化碳的效应而升高,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发生会导致海平面升高,预计从1900年至2100年地球的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将介于0.09米至0.88米之间。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导致5600万发展中国家人民沦为难民。全球变暖的发生还会导致病虫害的增加。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另外,全球变暖还会造成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人们若连生存环境都失去了,还谈经济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

2、大国的责任,哥本哈根会议的承诺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以一个负责人的大国形象,承诺在2012年前共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并帮助脆弱地区应对变暖带来的灾害。国务院总理在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表明中国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1990至200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中国又提出,到202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如此一来,从国际责任与义务的角度来看,中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是必须的。

3、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来自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巨大挑战,并逐渐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瓶颈。调整产业结构,抓住机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真正实现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通过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式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正是如今与中国经济形势相适应的一种发展方式。

二、适应经济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减排方式

当我们意识到肆无忌惮地排放二氧化碳将会给整个地球和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影响的时候,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的携手并进,能够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减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若是方式选择不当,比如操之过急或是持一种科学决定论(认为人类陷入生态灾难时,科学大军将会及时解救我们),不仅不能起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还会使我国GDP的增长陷入窘境,甚至倒退。相反,若是选择了科学、合理的减排方式,不仅能够遏制过多的二氧化碳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威胁,而且还会给我国GDP增长带来契机。

1、“循序渐进式”减排

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如果片面强调减排的绝对数量,将会给正在处于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使中国经济陷入困境,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更为明智的做法,便正如中国政府于哥本哈根会议上所作出的承诺:争取到2022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单位GDP”意味着减排质的提高而非单纯依靠绝对量的增长,这便为中国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时发展相关低碳产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前景。

2、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淘汰能源利用率低的企业

中国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是两方面:第一,工业结构内部存在重工业发展速度很快,重工业比重也很高,加快推动产能过剩行业调整主要都是重工业领域;第二,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快,服务业比重与发达国家,甚至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服务业比重都是偏低的。而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巡视员陈世海2月26日介绍说,目前中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达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的有效措施。

二氧化碳排放方式篇3

[关键词]低碳汽车税制;低碳经济;二氧化碳税;燃油税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这一经济模式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加以保障,其中税收政策是最为重要的手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汽车产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这一产业的发展也主要是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的。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低碳汽车税制有其深刻的必要性和深远的意义。

一、低碳汽车税制的涵义及建立低碳汽车税制的意义

本文所阐述的汽车税制并非是把与汽车有关的税种进行简单的集合,而是专门针对汽车产品开征的税,具体包括对汽车的生产、购买、保有、使用、养护、转让和报废开征的税。有些国家将汽车税制按照三个阶段设立:一是汽车购置阶段,如汽车购置税、消费税、增值税等;二是汽车保有阶段,如汽车重量税、汽车税、车船税等;三是汽车的使用阶段,如燃料税、燃油税等。由此可见,汽车税制是指在汽车产品(包括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和流通的不同阶段征收,彼此间又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税种构成的体系。低碳汽车税制则是指在汽车税制的构建中,应当出于低碳经济之考虑,设立相应的税种或者做出相关的规定,以达到节能减排、提高燃料的经济性、鼓励新能源研发和使用之功效。

我国当前的汽车税制主要是由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等税种构成。在以上税种中,仅有汽车消费税考虑到了低碳的因素,即依据乘用车不同的排量征收不同的汽车消费税,同时对汽油、柴油、汽车轮胎征收消费税。除此之外,鲜有考虑低碳因素的。笔者认为,设立低碳汽车税制具有如下意义:首先是促进汽车的生产者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提高能源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率。低碳的汽车税制可以鼓励汽车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减少污染,加大研发投入;对使用新能源的税收优惠,更能够促进汽车产业转变增长方式,提升技术,加快节能环保汽车产品的开发。其次是增加财政收入,专款专用,用于环境的治理。在现有的汽车税制中,如车船税、汽车消费税本身还属于环境税的范畴;在将来可能新增的一些税种中,如汽车企业的排污税(费)、固体废弃物税、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税等亦属于环境税。征收环境税所获得的收入有两种使用方式:一是专款专用,用于特定的环境保护活动,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二是纳入一般预算收入,制订补偿计划,用于抵消环境税可能带来的累退性,或者补偿对其他税的削减,即用环境税代替那些影响劳动所得和劳动成本的税种。第三是有助于人们养成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汽车税制的建立,新的汽车税种如二氧化碳税、燃油税的开征,以及鼓励购买使用新能源和小排量车的税收政策的出台,必然会影响到人们购车的选择和汽车的使用,尽可能减少私家车的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更加节能环保的交通运输工具,养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低碳汽车税制的构建

构建低碳汽车税制既要立足于当前经济和汽车产业发展的实际,又要考虑到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同时开征过多的新税种,或课以较重的税赋,脱离了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的实际,给汽车企业和汽车使用者造成过多的责任和过重的负担,则会欲速不达,甚至抑制汽车产业的发展。基于这一原则,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构建我国的低碳汽车税制。

1.取消排污费,开征排污税。对汽车生产企业(含零部件的生产)而言,应取消排污费,设立排污税;同时通过税收优惠,鼓励汽车生产企业进行清洁生产,鼓励对新能源车和节能小排量车的生产。当前我国主要对污水、废渣、废气、噪音、放射等5大类113项污染环境行为进行排污收费。由于排污费以“费”的形式征收,法律效力不高,随意性大,征收成本高,征收效率低,存在较多问题。如征收资金管理不严,普遍存在挤占、挪用情况;排污费与企业利润不挂钩,企业可将排污费计入生产成本作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转嫁给消费者承担,无法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由于污染收费标准低于污染防治费用,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积极治理污染;排污费的返还制度也不利于环保资金的统筹与合理安排,排污费中不高于80%的一部分要返还给企业用于重点污染源的治理,返还的资金大部分被用做生产发展资金,只有少部分被用作污染治理。长此以往,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依然不减。目前,将排污费改为排污税已刻不容缓,它也是我国环境税构建面临的重要课题。国内有的学者虽未提出新建排污税,但是对排污收费要进行规范的要求却是一致的,这其中包括改超标收费为排放收费,收费收入纳入国家预算,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成,收费收入全部用于环保项目,引入当量的概念,适当提高收费标准等。笔者认为,以上对排污费的改革措施,将排

污费改为排污税在实质上是一致的。由于税有更高的权威性,将当前的排污费改为排污税更加妥当。当然,征收的主体、征收的环节、征收的办法也要随之变化,会涉及众多具体的操作事宜。

在当前的税收体制中,如企业所得税关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的税收优惠、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税收优惠、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税收优惠同样适用于汽车企业,但是缺乏专门针对汽车企业开发、使用新能源的税收优惠。虽然,国家给予了新能源车的生产企业以财政补贴,但是关于专门鼓励和扶持新能源车的税收政策基本没有建立。税收优惠和鼓励政策至少应该给予新能源车生产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增值税的抵扣优惠、消费税的减免优惠等。在鼓励小排量车方面,国家已出台政策对1.6升以下排量的乘用车享受车辆购置税减半的优惠,汽车下乡政策还规定对小排量的微型客车、微型载货车、轻型载货车给予财政补贴。这些措施的出台虽然只是针对小排量车的购买者,非及于小排量车生产企业自身,但也极大促进了小排量车的生产和销售。笔者认为,应当继续保持关于小排量车的税收优惠和补贴的政策措施,同时鼓励小排量车生产企业提升技术,降低小排量车的油耗,提高小排量车燃油的经济性,进一步推广小排量车的使用范围。

2.修订现行汽车消费税。当前,我国的汽车消费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征税对象过窄,没有将载货车纳入其中。殊不知,载货车对能源的消耗和对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占有相当的比重。据统计,我国重型汽车保有量仅占机动车保有总量的5%,但其nox和pm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74%和86%。2008年我国汽车总保有量超过6400万辆,其中黄标车1800万辆,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28.1%,但黄标车排放的污染物却占汽车大气污染排放物的75%。载货车虽然不是消费品,大多属于生产资料范畴,但是出于对节能环保的考虑,应将其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畴。二是税率设计不合理。首先对排量在1.0l以下的乘用车征收消费税实则没有必要,为体现对小排量车的鼓励可以取消这一消费税;其次是2.0l~3.0l排量水平的消费税率较低,因为这一排量水平的乘用车数量多,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不低,应当提升这一区间汽车消费税的税率。三是对消费税的征收仅考虑排量是不够的,还应当考虑汽车的实际油耗和碳的排放因素。当然,这一因素的考虑在操作上将面临困难,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才可以实施。据此,可从以下方面改革汽车消费税:扩大汽车消费税的征税对象,将载货车纳入其中;取消1.0l以下乘用车的消费税,提升2.0l~3.0l排量之间的汽车消费税税率;在征收汽车消费税的同时考虑汽车的实际油耗和碳的排放量是否超出相应的汽车排量要求,对超出者应当加成征收。

3.设立汽车二氧化碳税。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燃料消耗量成正比。在各汽车大国,城市交通领域中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城市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0%以上。一些工业化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汽车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或燃效标准,并出台根据整车二氧化碳排放量或燃效征收汽车税的“低碳清洁税收制度”。如欧盟于2008年11月末颁布了分阶段实施的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从2012年开始将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30g/km的m1类新车进行惩罚。德国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按发动机排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征收汽车税的政策。按照这项新税政,所有总质量小于3.5吨的m1类汽车,均按以下标准缴纳汽车税:汽油车根据其发动机排量,每100cm3征收2欧元;柴油车根据其发动机排量,每100cm3征收9.5欧元。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20g/km(基准值)的汽车,直至2011年每年均可免征汽车税;对于超过基准值部分,则按每g/km加征2欧元。排放量符合欧ⅵ标准的柴油车,从2011~2013年每年可免汽车税150欧元。日本也抬高了排放标准,颁布了分别于2010年和2015年要实施的燃效标准。目前,世界各国都把二氧化碳的排放作为燃油经济性的重要度量。欧盟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指令限制新车的排放,到2015年,欧洲新车平均排放将降至130g/公里,到2022年为95昏/公里。美国的目标是到2016年平均二氧化碳排放155g/公里。日本的目标是2015年155g/公里、2022年115g/公里。我国在2009年8月环保部门下发的《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轻型汽车(征求意见稿)》中指出,手动档汽车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控制在219克内。自动档汽车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控制在233克内。令人遗憾的是此标准是推荐标准而非国家强制标准。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对汽车污染物排放的标准正随之提升,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北京将在2012年前后,将机动车排放标准升级为国v,国v排放标准相当于欧v标准。欧洲在2009年9月1日已正式实施最新的欧v标准,首先在新上市车型上使用,逐步推广到所有的市场车型。北京一旦全面实施国v排放标准,则意味着达不到此排放标准的车型不得进京销售。

笔者认为,应考虑设立汽车二氧化碳税,对达不到标准的汽车征收此税种。可根据城乡的差异将全国分成几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区适用不同的排放标准,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汽车征收二氧化碳税。同时颁布不同地区排放标准提高的时间表,使得汽车的使用者提前知晓。汽车二氧化碳税的纳税主体是达不到排放标准的汽车使用者,而且征收额度与是否使用、使用多少有关,即汽车二氧化碳税可按照每公里超过基准值多少克进行征收。汽车二氧化碳税的征收可以促使达不到排放标准的汽车尽早淘汰或尽可能减少使用,最终达到降低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或许有人会担心,汽车二氧化碳税的征收会影响到汽车产业的发展。其实不然,因为汽车二氧化碳税主要是针对保有的汽车征收,新车在出厂之时就应当满足新的排放标准,否则不准许销售。汽车二氧化碳税的征收能够促使旧车的淘汰和更新,从而促进新车的销售,有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有一些国家开征了二氧化碳税,其纳税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不仅限于汽车的使用者。还有一些国家也要开征二氧化碳税,如法国从2010年1月开征二氧化碳排放税,征税标准初步定为每吨二氧化碳14欧元。在我国大面积开征二氧化碳税时机尚不够成熟,且操作起来困难众多,择机先行开征汽车二氧化碳税不仅可行,而且将为进一步深化二氧化碳税的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4.酌情取消或者降低车辆购置税。当前我国的车辆购置税税率为10%,2009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规定自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2009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将减征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政策延长至2010年底,减按7.5%征收。这些政策的出台固然是利好消息,但毕竟是一项临时政策而非税收法规。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车辆购置税的税率过高,征收的对象范围过宽,几乎囊括所有类型的汽车。日本的汽车购置税只对私家车征收,在2018年以前执行如下暂定税率:对私家车按购置价格的5%征收;对营运车和微型车按购置价格的3%征收;对售价低于5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3.7万元)的微型车免征购置税。从促进汽车的销售和汽车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我国应当借鉴日本的做法,取消作为生产资料并进人生产和运输领域的商用车购置税,仅对作为消费资料使用的私家车和公务用车征收购置税,且购置税的税率应在5%左右为宜,对采用清洁能源的汽车可考虑免征购置税。汽车税制改革的原则之一应当是尽量减少车辆购置阶段和保有阶段的税赋,适度加大车辆使用阶段的税赋。遵循这一原则将能够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同时,又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况且依照我国当前的经济实力,因税率降低和征税范围的缩小导致车辆购置税收入的降低对国家的财政收入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5.改革现行燃油税。我国自2009年取消了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6项收费,同时,将价内征收的汽油消费税的单位税额每升提高了0.8元,即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提高0.7元,即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其他成品油消费税的单位税额也相应提高了。由此人们期待的“燃油税”变成了“消费税”,而且是在生产环节征收。这一改革的实质是用消费税而非燃油税替代养路费。应当继续推进燃油税改革。就世界上开征燃油税的国家而言,燃油税的税率普遍较高,美国为30%,德国为360%,法国为300%,日本为120%,俄罗斯为70%,英国达80%,加拿大为33%左右,新加坡为每升0.41新元。燃油税的负担者主要为燃油的消耗者,而汽车则是燃油的主要消耗者,因此,燃油税的纳税主体主要是汽车的使用者。设立燃油税不仅可以减少对汽车的使用,减轻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节约能源,改善城市交通状况,还可以引导汽车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促进新能源车的研发和生产。

二氧化碳排放方式篇4

与低碳相对应的是高碳。那么,碳排放多少算高,多少算低呢?

很多人早晨起来,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吃了一个汉堡,喝了一碗牛奶,然后穿上外套,坐上公交车去上班;坐着电梯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本是平凡人的一天,没有摄像机在旁拍摄,但是,温室气体却记录下了全部过程。电视机搜索信号和播放节目,是用工厂烧煤发的电。在中国,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52克;汉堡和牛奶离不开养牛场,而畜牧业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衣服生产,公交车行驶,电梯升降,无一不和能源打交道。像这样,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每个工厂的每一道工序,都伴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称之为“碳足迹”。

碳足迹(oarDonfootprint),也被称为碳指纹,是衡量的标准。维基百科的解释是:一个人,或一个产品或装置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这个概念以“足迹”为喻,说明我们每个人在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所留下的痕迹。碳足迹是用来衡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排放二氧化碳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开车上班、乘飞机旅行,还是使用电灯、电脑等,都将间接消耗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目前大气层中98%的二氧化碳都是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总的来说,“碳足迹”就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

那么,一个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会因为上述活动导致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呢?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可能无法一概而论,但是,按照人们的消费习惯,可以作一个粗略的估计。

“保护国际”中国项目组及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启动一个新项目:碳计算器。该计算器将“公众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碳补偿”这一链条直观而简洁地呈现出来: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度数×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公升数×0.785;

乘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200公里以内=公里数×0.275;

200-1000公里=55+0.105×(公里数-200);

1000公里以-=公里数×0.139。

那么,按照30年冷杉吸收111千克二氧化碳来计算,需要种几棵树来补偿呢?

例如: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3棵树来抵消碳排放;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1棵树来抵消: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3棵树来抵消。

二氧化碳排放方式篇5

【关键词】河北省碳排放量三次产业产值EKC产业结构调整

一、引言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部署及有关立场。河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8%(比2005年下降34.49%),单位GDP二氧化碳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9%,实现节能66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排放量1.65亿吨,能耗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因此研究河北省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具体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国内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碳排放的关联研究已经有了不少成果。如李健等关于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碳排放强度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得出第二产业是影响地区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王梁雨生等关于河北沿海产业集群的低碳发展路径研究,提出应充分发挥政府行政作用,积极引入河北省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即新能源等低碳产业。运用库兹涅茨曲线研究经济发展的环境效应也有不少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如梁志扬通过分析广西工业“三废”排放量数据,构建了广西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刘华军等关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于时间序列与面板数据的经验估计,指出单位GDP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支持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人均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倒N型关系。

总体来说,二氧化碳排放与三次产业产值的关系呈现EKC形状。本文通过引入EKC理论建立三次产业产值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EKC模型,寻找相应的EKC特征,分别分析三次产业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贡献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河北省碳排放量与三次产业产值的相关性分析

1、二氧化碳碳排放量的计算

按照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全球CO2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因此,根据河北省能源消费实际情况和数据可获性,本文所指的碳排放量主要是指燃烧一次能源中的化石能源(原煤、原油和天然气)所排放的CO2数量。通过综合比较,考虑算法公认程度和变量数据来源,碳排放量采用以下公式进行估算:

C=■E×Si×Fi

其中,C为碳排放总量,E为消费标准煤的总量,Si为第i类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Fi为第i类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化石能源消费数据来自于《河北经济年鉴(2012)》;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采用的是美国能源部、日本能源研究所、中国工程院、全球气候变化基金会(GEF)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的平均数:煤炭(coal)折0.7224kg-c/kgce(每千克标煤的CO2排放量),石油(oil)折0.554kg-c/kgce,天然气(gas)折0.4202kg-c/kgce。

2、河北省三次产业能源消费情况

在河北省总的能源消费中,第一产业的能源消费比重最小,能源消费主要源于农田灌溉、大棚种植、农副食品简单加工等用电和农作物收、耕等用成品油等等。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占总消费量的一半以上,2011年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为29498.29万吨标准煤,工业消费量为23275.37万吨标准煤,占78.9%。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和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3、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三次产业产值相关性分析

本文选取1981―2011年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来源于《河北经济年鉴(2012)》,以1978年为基年消除价格变动因素,回归得到1981―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三次产业产值的三次方程拟合关系,建立三次产业EKC模型。首先通过前面所述的方法计算得出1981―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与1981―2011年平减完的三次产业产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Y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量,X1表示第一产业产值,X2表示第二产业产值,X3表示第三产业产值。

从表1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第一产业产值的相关关系为0.985,与第二产业产值的相关关系为0.986,与第三产业产值的相关关系为0.981,而且相关系数的显著水平(0.000

三、河北省三次产业环境经济模型分析

1、三次产业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基本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生产水平低、资源无序开发等使环境污染严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创新,以科技进步为标志的产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显著,人们控制环境污染的意识和投入的提高,环境逐渐变好。

本文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与所使用数据情况,以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为因变量,分别以三次产业产值为自变量,构建非线性环境经济模型:

Y=C0+C1Xi+C2X■■+C3X■■

参数C2、C3和解释变量X■■、X■■的出现,说明随着三次产业产值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减少的可能性,也说明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三次产业产值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运用SPSS软件进行curveestimation分析可得:

河北省碳排放量与第一产业产值的二次函数模型拟合结果和三次函数模型拟合结果比一次函数模型拟合结果更理想,拟合度(R2)为0.991,sig值0.000,回归结果极显著。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与第一产业产值的函数关系为:

Y=-8.014X1+0.296X■■-5.762E-5X■■+2.256E3

河北省碳排放量与第二产业产值的一次函数模型拟合度为0.980,二次函数模型拟合度为0.989,三次函数模型拟合结果更理想,拟合度(R2)为0.992,sig值0.000,回归结果极显著。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与第二产业产值的函数关系为:

Y=4.915X2+0.001X■■-2.863E-7X■■+2.696E3

河北省碳排放量与第三产业产值的一次函数模型拟合度为0.981,二次函数模型拟合度为0.986,三次函数模型拟合度(R2)为0.992,sig值0.000,回归结果极显著。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与第三产业产值的函数关系为:

Y=7.138X3+0.006X■■-2.683E-6X■■+2.759E3

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三次产业产值拟合的库兹涅茨曲线如图1、图2、图3所示。

2、模拟结果分析

由图1、图2和图3可以看出河北省1981―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三次产业产值之间的非线性三次多项式拟合结果比较理想(R2大于等于0.990),三条曲线线性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有较充分的解释。

从图1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拟合曲线呈现为U型曲线的右侧部分。1981―199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呈现缓慢增加的态势,1999―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第一产业产值增加而迅速增加。从图2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拟合曲线已经到了U+倒U的倒U型曲线部分,由拐点时第二产业产值对应的年份可以看出在2002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而增加的增速开始递减,即在2002年之前f'(y)递增,2002年之后f'(y)开始递减。而极大值点对应的第二产业产值是3844亿元,2011年产值是3774亿元,目前还未达到。从图3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第三产业产值之间的拟合曲线呈现U+倒U的倒U型曲线部分,由拐点时第三产业产值对应的年份可以看出在2003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而增加的增速开始递减,即在2003年之前f'(y)递增,2003年之后f'(y)开始递减。极大值点对应的产值是1937亿元,2011年的产值是1978亿元,因此,2011年已经达到极大值,开始进入倒U曲线的后半部分。河北省三次产业产值EKC曲线拐点及极值点数据见表2。

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第一产业产值的拟合关系呈现U型曲线,即根据现在的数据,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不存在极大值,不存在随产值增加而减少的趋势。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还未形成集约型、科技水平高的现代农业体系,仍以粗放型、科技水平低的原始农业为主。

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河北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效益。由2012年《河北经济年鉴》的数据看出,河北省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模式,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但由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第二产业产值之间的拟合关系看出,第二产业即将进入倒U型曲线的后半部分。“十五”以来,河北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在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初见成效。依据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三次产业变动理论,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先从重工业到轻工业,然后再到高加工重工业,直到当前的高科技、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工业。鉴于河北经济的地区优势,现在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以重工业为主,短时间不能改变河北经济对重工业的路径依赖,所以现在应该大力发展精加工重工业,降低第二产业产值的能耗量及二氧化碳排放量。

由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第三产业产值之间的三次非线性关系看出,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河北省在优化传统服务业、交通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开始推进出租车“油改气”工作,并在2003年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社区服务和会计、律师、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就从这一年开始,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第三产业产值增加而增加的增速开始出现递减。

四、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1、加强人才引进,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推进第二产业的清洁生产

长期以来,河北省就是一个重工业大省,第二产业在生产总值拉动方面起着一半以上的作用,相应的能源消费量所占比重也较大。由2012《河北经济年鉴》数据计算显示,河北省煤炭采选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六大高耗能行业的产值所占比重较大,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52.76%。所以降低第二产业能耗,应该注重六大耗能行业产业集中和优化,以及管理和技术改进,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其能源消耗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尽早达到第二产业倒U型曲线的极大值。同时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指导的产业集群。立足“十二五”时期环首都经济圈、沿海经济带和冀中南经济区建设新增长极,打破一直以来的基础生产状态,吸收在科研、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的人才,形成产业集群的核心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和循环配套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速第二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2、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突出新兴服务业低碳排放的优势

由前面的分析结果显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第三产业产值拟合的非线性关系已经到达倒U型曲线的后半部分,也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在河北省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仍占据主体地位,现代新兴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服务业、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规模较小。应该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培养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调整第三产业内部投资结构,进一步降低第三产业产值能耗,加快河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益

河北省是北方的农业大省,但对第一产业的投入不足,生产率低下。前面的分析结果显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第一产业产值拟合的非线性关系还处在U型曲线的前半部分,即随着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递增的趋势。也就是说,第一产的发展还没带来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现有的承包经营方式不能够降低农田灌溉用电和农作物收、耕等用成品油的使用量;另一方面现有的技术水平低,先进的灌溉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和收耕技术不能很好的普及。因此,降低第一产业能耗必须全面考虑,放宽与农业有关的上下游产业政策,提高农业相关技术,完善农业发展制度。加快第一产业由粗放型、科技水平低的传统农业向集约型、科技水平高的现代农业转变,尽快实现第一产业发展带来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的效果。

4、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作用,有重点地出台低碳减排规制政策

环境作为一种共享资源,有着共享资源的基本特征:资源的共享性、供给的不可分性、利用的外部性问题及拥挤性和管理的必要性。在经济发展中存在产生污染源的部门A,也存在生产成本随污染增加而增加的部门B,如果不加以管制,污染源部门虽然带来了负的外部效应,但自身生产成本不受影响,其仍会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政府应出台一定的激励政策让部门A与部门B合并,将外部效应转变成内部效应,使合并后的部门衡量总体利润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能源消耗和相应气体的排放。

五、结语

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经济发展的环境效益,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最现实有效的出发点就是节能减排,立足三次产业各自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应抓住环首都经济圈等新的发展机会,在低碳背景下调整产业结构,加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省域经济发展。

(注: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能源矿产资源参与低碳基金建设的宏观调控战略机制研究》(编号:HB12YJ052)。)

【参考文献】

[1]李健、周慧: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

[2]车:发展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梁志扬:广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J].科学之友,2010(9).

[4]王梁雨生、庞晓洁:河北沿海产业集群的低碳发展路径研究[J].河北学刊,2012(5).

二氧化碳排放方式篇6

关键词:低碳;大众生活;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71-02

首先从碳足迹说起,“碳足迹”本源于一个英语单词“CarbonFootprint”,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具体来讲就是某个人或某个团体的碳耗费量,它是测量某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日耗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两种。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例如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常乘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例如喝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其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可以总结为一点,低碳生活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减少碳足迹的行为方式,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评估碳足迹可以用特定的方法计算,例如,某人的车耗油1kl,就等于排放了2.7kg二氧化碳;某人用电100度,就等于排放了约78.5kg二氧化碳。碳足迹大,证明你是高碳一族,对全球变暖要负的责任就相应变大;碳足迹小,证明你已经进入了低碳生活,对环境保护做出的贡献也变大。

低碳并不是单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而是处处体现,其中包括人类的各项生产活动。一句话总结起来,人类的所有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使全球变暖加快,我们一直也没有重视起来。所以说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一切温室气体,而不单纯是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仔细分析,我们在生活中,都无时无刻不在制造着温室气体。不夸张地说就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气体排放就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以水稻生产为例,在作物生长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氮,每千克相当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农作物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从而危及环境,尽管这样却不能因噎废食就禁用化石燃料,更不能禁止农业生产,如此一来,就只能从其他方面对环境进行改善。例如,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可以节约资源和较少温室气体排放。

每个人都应该从自我做起,细节决定成败,人人低碳就可以为减少全球变暖做出贡献。从细节做起,少开一天车,少用一次性筷子,少食一顿肉餐,少开一盏灯等,都是在为减缓全球变暖出力。当然还有许多方式可以采纳。例如,减少不必要的家电消耗;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就以最平常的土豆为例,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就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吃牛肉也要比吃猪肉排放的碳多,因此应适当减少吃牛肉。除了饮食方面,比如棉布衣服、爬楼梯,步行等属低碳生活,而化纤衣服,坐电梯,开车等属高碳生活。

个人的低碳生活还有下面一些简易的计算和选择。

1.家居用电。根据发电过程中碳排放的均值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kg)=0.785×耗电度数(kwh)。据此可以计算个人的碳排放量并节约用电。

2.家用自来水。生产1吨自来水要耗电0.67~1.15kwh。根据耗电的平均值,二氧化碳排放量(kg)=0.91×自来水量(t)。勿庸置疑,节约用水也是低碳生活。

3.交通出行。根据车耗油情况将距离转化为耗油量才能计算碳排放量,小排放量汽车在相同距离碳排放量较少。二氧化碳排放量(kg)=2.7×油耗公升数。公式表明,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生产厂家,或者是个人消费,都应该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4.家用燃气。液化石油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0.12(碳强度系数)×液化石油气使用度数。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0.19(碳强度系数)×天然气使用度数。要尽量使用天然气和节约燃气式低碳生活。

我们在提倡低碳生活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实际需要,人们会因为某种原因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这种高碳生活进行补偿,也叫作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