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范例(3篇)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范文篇1
关键词:自然存在社会存在人化自然
一、自然存在
“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这里“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界――自在自然。
首先,自在自然具有自在性,即自主、独立性,完全受自身内在规律的支配而存在,处于完全自发的运动变化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自在自然的未把握性,即其独立于人类活动之外,尚未成为人类实践对象。人类社会实践这一认识自然界的手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对象、范围和方式都受着认识和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自然界总是存在着人类尚未认识把握,未纳入活动对象的那一部分。因此,自然存在并不包括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而是指在人类社会出现前就已经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后人们尚未认识和实践的自然界。
二、社会存在
马克思称社会存在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即社会存在不能脱离人的存在,需要人这一主体的参与,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
(一)物质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指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是“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的关系,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物质生产的能力,是人这一实践主体对自然界进行物质生产的能力。物质生产方式的构成因素中体现着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和客体(进入主体活动领域的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而“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人口本身的生产,一开始就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并且这一社会关系就是在生a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物质生产方式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体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二)自然环境
“在人类社会产生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例如海洋的石油资源,在人类发现其使用价值前不会对其进行开发后投入市场交换,使其具有交换价值,因此未开发的海洋资源就不属于社会存在。但当人们其施加影响并将这些资源投入社会生产,这时的石油资源就是与人类社会发生一定关系的存在(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存在范畴。由此观之,社会存在概念下的自然环境不包括自在自然,而应是与人类社会发生一定关系、进入人类社会生产领域的自然环境,即马克思说的“打上人类主体意识烙印的自然界”。
(三)人口因素
在理解社会存在下的人口因素的时候,应将其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首先,一定数量的人口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任何物质生活”社会需要最低限度的人口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其次“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人口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人口因素只有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才是“物质生产的基础,是进行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使之成为社会存在的组成部分。
(四)总结
社会存在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展所进行的物质生活过程,因此,社会存在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而对于在社会存在范畴内的物质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应与生产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理解其含义。
三、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一)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相互依赖
1.自然存在无法脱离社会存在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说到:“被抽象地自为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相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即完全脱离社会存在的自然存在对人类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人类社会产生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自然存在只有依赖社会存在才存在意义和价值。
2.社会存在无法脱离自然存在
由于人类的产生出现的社会实践这一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使人这一主体通过不断地认识、改造自然存在使之转化为社会存在。因此,社会存在是在自然存在的基础上改造、发展而来的,没有了自然存在就无所谓社会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自然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存在不是脱离于自然存在的孤立存在物。
(二)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相互转化
1.自然存在转化为社会存在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认识改造自然界,使自在自然逐渐转化成打上人的烙印的人化自然。而实践活动具有无限性,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更多的自然存在不断转化为社会存在,即“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通过人“再生产”这个过程,自然存在转化为社会存在,并随着这个过程的深化,其转化的范围、程度也不断深化。
2.社会存在转化为自然存在
当一种社会存在物的价值已被应用穷尽,无法再满足人类生产发展的需要时,人类则会终止对这种存在物的利用,使之再次转化为自然存在物,获得自然存在的属性。例如,海洋石油资源,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使之转化为社会存在,但随着实践的深入,甚至不顾自然规律对其肆意破坏,资源就会逐渐枯竭,无法再为人类生产带来价值。这时人类就会停止开发利用,使之重新回归自然,成为不与人类社会发生关系的自然存在。
(三)总结
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是紧密联系且相互依赖的关系,二者又可相互转化,甚至相互包含、依赖。因此,在哲学学习中,应认识到二者处于相互依赖和动态转化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M].人民出版社,2014.
[2]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6.
[3]舒远招.评对马克思社会存在概念的多重误解[J].求索,2010,(0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5]斯大林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80.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84.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人类文明;人与自然关系;冲突协调;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32-03
一、人类文明视野下的人与自然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明的基本内容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在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居于基础地位。文明作为展示社会的进步、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产生于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内涵上讲,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改造人和自然关系的实践过程中,围绕着满足人类需要而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从这一角度来看,文明概念本身就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明内涵的必然要义,是文明的内在要素,也是贯穿于所有文明形态始终的一个基本主题。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状况从不同层次制约和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生活于自然界之中,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作为人类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基础,为人类的维持生存和繁衍生息提供了水、阳光、空气等基本的生态资源。离开这些自然资源,人类就难以生存下去,更谈不上繁衍和发展。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那样:“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决定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此外,自然是一个由包括人类在内的众多物种所组成的整体。每一个物种的存在和发展,都和人类一样需要一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会由于人类活动的开展而发生改变,从这一角度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状况,不仅会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还会直接影响自然界的演化历程。这种影响还会由于自然对人的影响而再次作用人类本身。正是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会多层次、多方向地作用于人类自身,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通过人的能动作用得到改变
人依赖于自然,离开自然界,人就不能活。这一点,人和其他物种一样。所不同的是,人类具有理性思维器官——大脑和意识,通过它,人类可以透过对自然的感性认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抽象思维,实现比其他物种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全面得多的理性认识,从而达到对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仅如此,在全面、深刻认识自然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人类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对自然进行主动、深入的改造。这是通过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和实践活动来完成的。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生产的特殊性时,曾指出:“诚然,动物也生产。但是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却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方面的独特能力,使得人类为了满足特有的社会需要,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人为地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改变,成为变革人与自然关系中唯一的能动者、主导者和引导者。
二、不同文明形态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范文
电子商务专业在不同高校里课程设置有很大区别,一些院校计算机相关课程较多,一些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比较多,还有一些院校信息类课程比较多。混乱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以及学科的发展。
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结构
关于电子商务专科的课程设置的探讨,我们可以从电子商务的概念出发。事实上,我们可以把电子商务理解成四个字“电子”和“商务”,电子商务便是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即通过电子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所以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也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商务与电子。即我们可以把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分为两类,一类是商务类课程,另一类是电子技术类课程。
3.商务类课程
所谓商务类课程,便是和企业商务活动与管理活动相关的课程,为了总结出一个有逻辑性的课程体系,我们从企业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企业我们可以从现实中的经济体系去理解,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企业是物品与服务的提供者,同时,在生产要素市场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这样企业的主要活动我们可以认为是采购,生产与销售。同时企业为了组织它的活动,就必须要有人力资源,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支持,所以企业的组成便是人、财、物。总结以上叙述,从静态的看企业是人财物的组合;从动态的看企业从事进销产的活动。所在,以此推论,我们又可以把商务类的课程,分成几类,一、人、财、物的管理类商务活动;二、采购类商务活动;三、生产类企业活动;四、销售类商务活动。同时由于企业的商务活动会产生两个市场间物品与劳务以及货币与信息的流动,这个时候又产生了三类商务活动,即,五、物流管理活动;六、资金流管理活动;七、信息流管理活动。而广义的电子商务便是对以上七类商务活动的电子化,所以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懂得以上七类商务活动的管理,然后再研究通过现代电子手段来实现。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电子商务的商务类课程,细分为如下七类课程:(1)人、财、物的管理及其电子化类课程:《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2)采购管理及其电子化类课程:《供应链管理》《商务谈判》等;(3)生产管理及其电子化类课程:《生产运作管理》等;(4)销售管理及其电子化类课程:《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等;(5)物流管理及其电子化相关课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6)资金流管及其电子化理相关课程:《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等;(7)信息流管理及其电子化相关课程:《电子数据交换实务》等。
4.电子类课程
所谓电子类课程,便是现代通信,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课程。我们可以这类技术分为四类,即一、信息存储技术;二、信息处理技术;三、信息交换技术;四、信息表现技术。其中:(1)信息存储技术相关课程:《数据库技术》等;(2)信息处理技术相关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网页与网站设计》等;(3)信息交换技术相关课程:《计算机网络》等;(4)信息表现技术相关课程:《网页与网站设计》等。
5.课程体系结构图
综上所述,我们把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细分,同时各个类型的课程之间有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是一个的统一整体。为了把这几类课程的相互关系系统化的描述出来,我们总结出了以下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电子商务专业各类课程在企业管理运作过程中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这个使得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从分散且混乱的课程体系统一到了这样一个系统性的体系结构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