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对大学语文的建议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3-02 手机浏览

对大学语文的建议范文

从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角度讲,2011年版课标与实验稿课标的主要区别在于:实验稿课标重在引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听讲、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以及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方式;2011年版课标则是在总结十年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重在根据时代需求和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教学,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民族精神、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2011年版课标就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分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使教与学更具有操作性。

2011年版课标从“前言”到“附录”很多地方都作了修订,与实验稿课标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突出的特点。

第一,2011年版语文课标坚持德育为先,强调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注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11年版课标在“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等部分20余次提到“民族文化”,如:“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把“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原来的120篇增加到现在的136篇;还增加了“书法课”,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并规定了每天练字的时间。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在写好硬笔汉字的同时,要“兼修毛笔”的新要求:三到四年级的学生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2011年版课标强调学生“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要“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些体现了2011年版课标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2011年版语文课标注意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恰当的教学建议,强调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011版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多次强调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并“加强平时练笔指导”。

2011年版课标强调指出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以上内容的修改和增加,都说明2011年版课标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不是让学生仅仅掌握一些“死的”语文知识。

第三,2011年版课标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教学建议,操作性更强。

2011年版课标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如:针对阅读教学中仍有教师“模式化”讲解或教师不敢大胆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以及学生小组讨论“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2011年版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针对学生朗读时唱读、拖腔的问题,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针对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两张皮”和作文书写潦草的现象,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

2011年版课标与“实验稿”课标相比,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更加明确、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如:对于识字、写字教学,2011年版课标规定了不同学段的识字、写字量,还提供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常用字表”;对于写作教学,明确指出: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第四学段是“写作”,并建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对于口语交际教学,指出“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

对大学语文的建议范文

出席此次会议的有: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谢孝荣,福建省社科联学会部张文光,福建省教育学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主编、“闽派教育研究所”所长邹开煌,《福建基础教育研究》副主编赖一郎,福建省教育厅关工委德育中心副主任黄山仁,浙江《语文新圃》副主编金新,福建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室主任成知辛,福建省语文学会顾问孙绍振、陈日亮,福建省语文学会王立根会长以及副会长、常务理事、省内各地中学校长、小学校长等,近60人。

会议由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福州中语会会长、福州屏东中学校长朱之琳主持。

王立根作2009年工作报告及2010年学会工作计划报告。王立根说,2004年,福建省语文学会就提出建设具有海西特色的“闽派语文”,近年来,其“求实、去蔽、创新、兼容”的特色已得到全国语文界的认可。“闽派语文”在八闽语文教坛上已深入人心。2009年,福建省语文学会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创建开发《书香校园》刊物,不断扩大我省读书活动的影响和水平,促进文化强省的建设。(2)成立“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3)与全国中语会在泉州一中联合举办“全国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4)组织名师百校行公益讲座。(5)在新课程背景下大力开展评课活动。(6)编辑出版《福建省第二届“闽派语文论坛”论文选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学会首次在省社联领导下表彰了100名优秀语文教师和优秀语文教育工作者。

关于2010年福建省语文学会的工作思路,王立根归结了如下4项:(1)举办“闽派语文”第四届论坛。(2)“闽派语文”系列图书出版与推广活动。(3)开展“书香校园”活动。(4)举办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学生演讲大赛。

孙绍振在会上作专家发言。他说,“闽派语文”在全国已形成影响,全国中语会对闽派语文的工作充分肯定,给予很高的评价。“闽派语文”通过举办会议,教学研讨,影响很大。福建省语文学会能紧密团结广大教育工作者,形成理论体系,有系统地展开活动。他指出,语文教学要做好“文本解读、写作、口语交流”这三方面工作。将“闽派语文”发扬,真正深入下去,语文教师需要做好扎实的基层工作,一是上课,二是研读闽派名师的著作。

谢孝荣在会上代表福建省社科联致辞。他说,福建省语文学会成立以来,在编撰语文教材、推进语文改革、开展语文宣传、探讨语文教育、总结教学经验、推动两岸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已形成阵容强大、特色明显的学科优势,希望省语文学会继续学习科学发展观,通过理事会和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续写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全文另发)

邹开煌就如何进一步建设“闽派语文”作专题讲话。他对《福建基础教育研究》在2010年做强做优“闽派语文”提出了设想和建议:(1)充分与全面解读“闽派语文”,包括“求实、去蔽、创新、兼容”内涵、形成、实践和发展、系列研究等。(2)刊登“‘闽派语文’人物谱介绍”,介绍与宣传“闽派语文”领军人物的主要业绩、贡献、教育思想。(3)对孙绍振主编的福建省首套“国标”中学教材――教育部初中实验语文课本,做全方位解读,宣传“闽派语文”教材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优点。(4)充分总结闽派教育教学经验,提炼、提升闽派教育思想,宣传闽派名师名校,探讨闽派教育教学理论,弘扬闽派教育风格,做强做大“闽派语文”。

黄山仁受吴永禄主任委托,代表福建省教育厅关工委德育中心、福建省读书援助协会致辞。他说,福建省教育厅关工委德育中心、福建省读书援助协会自2005年起,向社会各界倡议开展“捐书助学献爱心”活动,5年多来,我省已有3000多所中小学校得到图书援助,建立了“爱心图书室”,有十几个县(市)建立了“读书援助示范县”。2010年,福建省教育厅关工委将在全省中小学继续开展创建“书香校园”和评选“阅读之星”活动,编辑出版《福建教育系列丛书》,组织“书香校园”大讲坛活动,继续开展援助“爱心示范图书馆”等。(全文另发)

陈日亮作专家发言。他提出,福建省的广大教师是“闽派语文”的共同建设者、参与者,众人拾柴火焰高,涓涓细流汇流成派。广大语文教师应当以“求实、去蔽、创新、兼容”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积极关注福建的语文教育,积极投入课程改革,以自己的教学特色丰富“闽派语文”,共同繁荣发展福建省的语文教育事业。

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海峡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林玉平向与会者汇报了小语会成立与发展情况。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福州实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钱本股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就福建省小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问题、小学作文教学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教学心得。

对大学语文的建议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学校;群文教学;指导经验

所谓“群文教学”,指的是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根据这组文章展开阅读,师生充分利用个体智慧优势,围绕共同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在学生不同意见的基础之上逐步建构文本最终意义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群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新形式,预示着一场语文教学革命正在悄悄到来。在农村地区开展“群文教学”,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阅读缺乏指导等问题,教师必须要有策略地进行教学指导。下面谈谈农村地区语文“群文教学”指导策略。

一、议题的选择策略

语文“群文教学”活动的基础就是议题的确立。整个“群文教学”都是围绕着议题展开讨论的,科学合理的议题对于提升“群文教学”指导工作质量、实现课程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议题的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学生阅读资源有限等问题,因地制宜确定可操作性强、具有实践意义的议题。

农村地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资源相对较少,教师不妨以教材为依托,选择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的探究议题,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群文教学”中来。事实上,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现在人教版教材每单元的文章基本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例如,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都是描写祖国风光的文章;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都是说明文;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都是新闻体文章。教师可任意选择某一单元,围绕本单元几篇文章的主题展开“群文教学”,这样就不需担心学生难以获得阅读资源的问题了。

二、集体建构的策略

在“群文教学”过程中,议题和文本确定之后,教学就要进入集体建构阶段了。在集体建构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就议题和文本展开讨论,最终在立足个人观点的基础之上吸纳集体智慧,就该议题达成共识。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相比起城镇学校,农村学校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升学压力,农村语文课堂笼罩于应试教育阴霾之下,学生鲜有机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上课时,教师急于向学生灌输考试重点,学生并没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受过科学系统的集体建构训练。集体建构过程应当是高效、有目的、有方向的,切忌胡思乱想、漫天胡侃,学生在集体建构过程中可以就议题自由表达想法,但教师应为学生给出方向,使学生的讨论能契合议题,和文本进行心灵火花的碰撞。

教师应当针对“群文教学”集体建构,为学生提供问题和方法,使学生围绕议题将多组文本横向联合、纵向分析,学会在群文中提取、整合对集体建构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主题升华。

问题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设计,应力求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会重整、伸展、评鉴。蒋军晶教授教学《创世神话》之后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神话传说是先人的想

象,并不是真实科学的,为什么现今仍要学习?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可以学会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神话传说对于研究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结晶的重要意义。

比较是“群文教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内容比较、形式比较、主题比较、粗略比较、精细比较等多种方式,以供学生鉴别思考。例如,在“抓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家借景抒情”的群文阅读指导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的三篇文章《春》

《济南的冬天》《秋天》,让学生了解作者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常常与周边景区结合起来进行表达的写作手法。

“群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学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旧面临着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农村地区开展语文“群文教学”也遭遇了诸多挑战。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以期完美实现“群文教学”目标,推动语文课程教学研究进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