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生态学的原理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3-04 手机浏览

生态学的原理范文篇1

原生态音乐一直在民间滋长和生存着,以原始古老的自娱自乐方式和自己民族独特的节奏、曲调与语言表达着对自然、对劳动、对生活的情感,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千百年来的口口相传使它具有难以逾越的经典性,如古老的下坡调、孤独调、砍柴调、欢喜调、敬酒歌、哄娃娃调、哭嫁歌、哭丧调等,经过漫长时间的积淀,锻造出沁入心扉的情感表达,感染无数人的心。其中的湖南桑植山歌“韭菜开花细绒绒,有心恋郎不怕穷;只要二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是贫穷夫妻质朴深厚情谊的细腻写照,非常动人。原生态音乐在历史及生产生活知识的教育与传承、人生礼仪的养成、祭祀与驱邪的寄托、人际之间的交流沟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生活价值、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使其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由于各民族生活环境和习性的不同,原生态音乐有多种不同的演唱类型。

但就其体裁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劳动中的号子,如拉船、捕鱼、车水等等;二是地域风情浓厚的山歌,悠扬婉转,与湖光山色相辉映。如西北的花儿、旋律舒张悠长的蒙古长调与短调、藏族的酒歌等;三是产生于城镇反映城镇生活的小调,如卖货郎、锯大缸之类;四是结构较大、内容繁杂,包含若干乐段的乐曲、叙事曲,如侗族的大歌、傣族的阿诗玛等。【1】它们是各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浓缩着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非物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态音乐的演唱者土生土长于与之匹配的生态环境中,对民歌的神韵、风格、演唱技巧有准确的把握和定位,同时作为原生态音乐的传播者与传承人,又能随着社会与声乐艺术的发展对之进行完善,使其更好地展示艺术魅力。“可以说现在的原生态唱法完全是一种有价值、可能独立的声乐门类。”[1】随着原生态音乐进入央视舞台,特别是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青歌赛中新增了原生态唱法,让人们耳目一新。不仅使我们欣赏到了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还领略到了其中的本真和质朴,看到了原生态音乐的丰富的表现力,受到群众一致的赞赏与好评,并在音乐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原生态音乐以其独特性深深感染了我们,它应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应成为我们音乐教育的一部分,使之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二、引入原生态音乐的意义

就原生态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来说,高校声乐专业教育是较好的方式。原生态音乐由于其地处较为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内,而且很多都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生于民间又长于民间,一直以口传身授的形式流传。而今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即构成原生态民歌独立自足的传承形态;和与之相切合的“生态需求”,即构成属地民众接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正遭受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激烈挑战。【2】作为一种非物资文化遗产,它的精神文化价值与丰富的艺术价值使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保护它、发展它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高校,应当举起原生态音乐教育的大旗,以高等教育科研优势为后盾,搜集、整理和研究原生态音乐;以专业教育为手段,继承与发展,培养原生态音乐人才。就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的现状来说,全国700多所音乐学院或者音乐院系基本上进行的都是统一规范的教学,加之曾有过的“用西洋音乐的唱腔改造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认识误区,传统的民族音乐淹没在主流音乐的喧嚣之下。现今的音乐教育强调技术的学习,学生对于音乐美的体验日趋模式化。而高校音乐教育在学科设置、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大体上相同,缺乏互补的优势,这种千人一面没有特色的高校音乐教育也期待着改革。音乐教育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需要有调动人、感染人、打动人的力量,原生态音乐就是这种新鲜的素材。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在保护与传承原生态音乐的浪潮中,高校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主要阵地,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责任。就学科理论而言,高校声乐教育引入原生态音乐,“以原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来分析音乐艺术,同时也用音乐学的视野来体证原生态音乐文化,使音乐艺术与原生态音乐文化得到跨学科的沟通与融合,相得益彰。”【3】而且原生态音乐内容精深博大,包含社会、历史、民族、宗教等多学科的知识,高校声乐教育中原生态音乐的引入,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音乐素养,体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多元化素质要求。

三、怎样在高校声乐专业实施原生态音乐教育

(一)引入原生态音乐的原则。说到原生态音乐,很多人就会想起“老大娘纳鞋底子时的哼哼,老大爷在大山里晒太阳时唱的小曲儿”,作为一种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原汁原味儿的演唱形式,歌曲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高校在引入时应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有选择地采用具有民族代表性的积极的乐曲,这是首先应坚持的原则——选择性。

(二)其次是宽容性。各民族生活环境、习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原生态音乐也具有多种演唱形式和体裁,对于这些异彩纷呈、形式各异的原生态音乐,在引入中应兼容并蓄,允许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存在。

(三)招收有特色的原生态学生与引进原生态教师音乐院校实施原生态音乐教育也是依据地域优势展现教育特色的一种手段,对学生和教师的选择关系到院系特色专业教育和原生态音乐的长远发展。很多声音条件好的学生地处偏远落后的民族地区,文化和艺术教育比较落后,通过高考进入高校学习的很少。高校有义务发现与挑选这部分学生,区别对待,特殊招收。让这些对本民族的音乐和唱法有深厚技能与理解的有特殊天分的孩子能进入高校学习,一是能使传统的民族艺术得以保存,二是使他们有机会带动其他的学生学习和了解原生态音乐和唱法,更能使他们经过专业的学习具有依据技能生存并同时发展原生态音乐的能力。特殊招收的学生一般来自民族地区农村,对家乡与原生态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培养中就需要针对“服务本土”的定位“量身”培养,毕业后回到本民族地区,以专业的身份搜集、整理、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这种来源于地方又服务于地方的招生就业方式能形成民族地方高校教学特色,增强民族地方高校竞争力,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而言,原生态音乐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需要喜爱原生态音乐、能演唱原生态音乐并具备教育能力的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原生态音乐的爱与理解、充满激情而又陶醉的授课方式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感染学生。也可以聘请一些民间艺人到高校任教,通过他们把原生态音乐的根种在学生心里。

(四)建构原生态的课程实施方式

1.课堂教学是实施原生态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我国高校音乐院系的教学中,民问民族唱法的学习与欣赏向来不是重点学习内容,长期以来培养的学生民族唱法的知识与技能较低,缺乏民族传承能力的音乐教育对于发展民族音乐是极为不利的。在原生态音乐教学中,首先我们要摈弃用西洋唱腔改变原生态唱法的思想,原生态音乐并不是落后的东西,而且原生态唱法一旦改变,就没有地域与民族特色了。但保持原生态性也不是意味着应墨守成规,我们可以在在润色上、音域的扩展上、气息的运用上有所调节和运用,这样能让他们的歌声越来越美,越来越有特色。在声乐专业原生态音乐课堂教学中,还必须注意:其一,要深入了解和体会原创者的思想感情。不能以书生气、演员腔取代原创者的纯朴气质。更不能以媚俗、油滑的情调来歪曲原创者的形象。其二,要了解民歌的音乐体系特征,包括音、音律、调式、节奏、节拍、织体思维、结构原则等特征。我们还要了解原生态民歌的唱法,认识它的发声法,掌握它的润腔法。其三,了解和表现原生态民歌的体裁特征。包括原生态民歌所处的环境、场合、生活方式、宗教观念、劳动方式等,让学生知晓不同民族民歌之间的同异关系,并由以上的梳理使学生摸透该民族的“心”,进而把握民歌的个性、精神与气质。

2.课外活动是做好原生态音乐传播与推广的辅助手段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原生态音乐在高校的传承除了实施专业的教育外,对其他专业学生的影响就要靠课外活动进行。可以成立原生态音乐社团,做原生态音乐的宣传、学习和推广工作;可以联系音乐系部深入民族地区采风,体验和搜集素材;学校也可以制定相关的制度,鼓励教师、学生参与到原生态音乐文化活动中,做整理和理论上的探讨工作;还可以聘请少数民族优秀歌手和采风卓有成效的学生演唱、请音乐专家和学者举办讲座等等。在校园刮起清新的原生态音乐之风,增强学生保护原生态音乐文化的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原生态音乐文化素质。

生态学的原理范文篇2

关键词:人性化;持续化;整体化;多样化

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进行后,改革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实施的情况,而对实施过程的监控与评价是考察课程实施状况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生态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同样也关乎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得失。以往的课程评价多采取目标评价手段,学生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到评价中来。因此,新的评价体系应注意规避这些短板,实行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原则。

一、人性化

人性化原则首先是指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原则。“传统语文课程评价,以语文教科书为本,以语文教科书为标准,所以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少数,轻多数;重理性,轻情感。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和语文课程评价标准要求,必须以学生为本,这也是生态理念所倡导的。所以,语文课程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是怎样获得的,语文能力是怎样形成的,语文素质是怎样养成的”。其次,人性化原则还指人从本质上具有生态性。在对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中,需要注重将人的发展与周围环境结合起来考量,将学生的发展与教师、学校、社区发展联系起来思考。

二、持续化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动态化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套用、复制。持续化原则就是要针对小学语文课程开发的这一特性来进行评价,既要关注现状,又要着眼长远。更重要的是,可持续性也是生态学家所孜孜追求的,即追求人类在地球的可持续、永久性发展。生态教育的宗旨在于创造一个可持续性未来的动态过程,其标准是:(1)社区和人自身的运行机制和特定地区的生态体系相和谐。(2)以长远的眼光来维护土地和资源。(3)理解周围的人并被其所理解。(4)节俭,没有浪费,没有贪婪。(5)提升民主和参与意识。因而,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也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即将人的因素纳入到生态圈中去考量,不仅要强调意识,关注当下的世界及周遭的人与事,培养节俭、适度的生活原则,而且要用生态的思维来考虑语文学习与学生周围事物的关系,

提高学生对事情的参与热情和表达诉求。

三、整体化

所谓整体化,就是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强调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性培养。从内容要求看,要认识到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对语文课程内容的整体关联,包括对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能力培养的全面重视,避免仅限于只重视阅读与写作能力考查的平面化思维。从评价要求看,它的范围不能仅限于认知领域知识和能力的显性内容考查,还要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隐性内容考查。所以,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评价中都要重视整体化原则的贯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生态教育所倡导的使师生在“乐学、求真、笃行”中共同走向高远博大、臻于至善的人生境界。

四、多样化

生态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其评价是多样化的,评价主体除了教育行政人员之外,还有学生和社会,并且它们之间共同构成一种彼此对话的状态。该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生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课程开发本身亦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的。因此,课程开发是否适应学生的能力、性向、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来自学生的评价是最有价值的。第二,学校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基于学校、立足于学校,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学校有权利从学校的师资水准、办学条件、办学模式、办学宗旨等实际出发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第三,社会评价。家长通过参与校本课题,或与孩子有效的交流来认识学校教育,进而做出相应的评价。

总之,生态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原则既要符合自身的人性化、持续化、整体化、多样化要求,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以科学的评价积极推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促进学校教育改革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胡金木,王云.试论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学生评价[J].校本教研之窗,2006(2).

生态学的原理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2102

1相关概念界定

1.1生态旅游

从生态旅游概念被提出,距今已经有31年了,就目前其概念界定还是模糊。国际生态旅游学会提出生态旅游是游客有意识的到目的地旅游,实现了解当地文化、自然等知识,这种旅游活动除了尽可能维持当地生态系统、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对当地自然游憩环境负有责任之外,还肩负着使当地经济繁荣、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同时尊重并维护当地居民群体的传统文化使其保持完整性。这个定义在传统定义上增加了居民收益内容,而当地居民是旅游规划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对象,本文也采取此定义。

1.2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作为旅游规划的分支之一,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运用旅游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它要求从整体出发对生态旅游活动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是生态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是生态旅游区社会、经济、环境效应和谐的指挥官。

2国内研究进展

相比较国外,我国的生态旅游规规划起步较晚,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紧接着1995年与1996年分别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湖北武汉召开了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后又有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这时生态旅游正式成为了被广泛倡导的一种旅游形式。

2.1生态旅游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具有协调性,即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决定了生态旅游规划必须以生态原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为指导思想,而规划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保护,影响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规划是否合理,决定了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刘玉安(2006)以典型生态旅游区石河子为研究对象,认为实现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突出旅游特色、营造良好的交通等服务环境、旅游宣传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保护游客利益。

2.2生态旅游规划原则、理论与方法研究

旅游规划中要遵循市场导向、资源依托、法律监督、宏微观相结合等原则,生态旅游规划除了要遵守这些一般原则外,还要充分考虑生态旅游本身的特点,遵循保护先行与适度开发原则、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原则、各方利益共享原则、环境教育原则。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规划原则的研究大体差不多。康宏成(2010)对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也进行了总结,认为要遵循适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性原则、自然与文化的原汁原味原则、各方参与原则、服务设施生态化原则、环境教育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旅游规划除了一般旅游规划基本理论外还有众多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理论来指导,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生态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是最为重要的。申利(2004)阐明景观生态学是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理论之一,分析了在景观生态学指导下旅游规划的过程,肯定了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旅游规划的景观生态学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科学技术方法被运用到生态旅游规划中,典型的如GIS(地理信息系统)因具有强大的图形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为生态旅游规划中提高工作效率与其科学性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受到广泛的应用。刘芳(2009)认为GIS的应用必将给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开发空间规划以及当地环境保护监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薛达元(2014)采用GIS对黔西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黔西南州旅游资源特征,规划该州生态旅游发展方向和特色。

2.3生态旅游规划实证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证研究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地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的规划研究方面。刘佳静(2008)以福建莱溪岩风景名胜区为例,将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贯彻到风景游赏规划的实践中。王志臣(2012)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面临的管理体制不顺、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布局不平衡、缺少规划等问题,并就宏观层面国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对单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建设规划的编制进行了探讨。张念萍(2014)概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几个基本类型,并分析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内容和发展战略。刘晓明等(2013)对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对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原则作了归纳和总结,同时讨论了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要点。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学者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旅游规划进行了研究,李吉来(2013)认为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生态环境的建设很重要,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做到既尊重当地生态环境,又提高城市与乡村生活品质。魏文波从文化与生态结合的视角出发,以生态学旅游理念为基础,以民俗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吴妍(2008)认为民族旅游规划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要以保护为前提,在此前提下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同时注重民族旅游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

生态学的原理范文篇4

[关键词]态度理论;德育内涵;德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2―0054―02

态度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态度的形成及改变与德育有着相似的过程,因而将态度理论运用于德育的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德育原则,对于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态度理论

态度是主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它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因素构成。这三个因素是相互协调一致的,但有的时候,它们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当三者发生矛盾时,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价值是态度的核心。价值是指态度对象对人的意义。同一事物对人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人的需要、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人们的价值观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态度形成之后是比较持久稳定的,但在某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可以转变为新的态度。态度对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对他人的行为或社会环境的解释,或多或少都与其自身所持有的态度有关,它是预测行为的重要标志之一。

态度的形成过程具有阶段性。1961年,凯尔曼(A、C、kelman)提出态度形成过程要经过模仿或服从、同化与内化三个阶段:(1)模仿或服从阶段。态度的形成一方面是出于自愿,从模仿开始;另一方面是产生于一定压力后的服从。长时间的被迫服从形成习惯后,也会产生相应的态度。(2)同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态度发展为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行为或新的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所形成的态度相接近。但这时新的态度还没有同自己原有的全部态度体系融为一体。(3)内化阶段。这一阶段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人们的内心发生了真正的变化,接受了新的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打算,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成为其态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态度改变这一课题在社会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之后,也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态度改变是指个体在已有态度的基础上,接受新的信息或行为改变的影响而引起的相应变化。态度改变理论主要较有影响的有学习理论、认知说服理论、社会判断理论、功能理论。这些理论试图从态度改变的过程、影响因素及功能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对态度改变的原因作出各自的解释。本文主要结合认知说服的理论进行分析。

对态度研究最多的是说服过程。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德(hovland)提出认知说服理论。他认为态度改变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受各种因素影响。他提出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如下图:

在这个模型中,说服者、说服对象、传递的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影响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因素。说服者所具有的特征(是否具有专业性、可靠性和吸引力)、传递信息(信息的差异性、情绪性、组织性)以及客观情境(强化、预警、分心的因素)都影响说服的效果。其中说服者、传递的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说服对象本身的特点也影响说服效果。说服对象已有的态度及其心理特质将影响其对有关说服信息的接受程度。这一模型使人们认识到态度改变的复杂性,要充分利用各种相关因素来进行态度改变的工作。

二、态度理论视野下的德育内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对比态度理论,可以发现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德育过程具有相似的心理机制。从态度形成理论看,态度形成需要经过模仿与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态度形成的标志是主体新的观念内化为主体自身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德育过程实际上是受教育者内心自愿接受外在社会要求,并把社会要求与自身原有价值体系相结合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的过程。由此可见,态度的形成过程与德育过程是一致的,如同化(认同)和内化。

从态度改变理论看,态度改变的过程与德育也具有类似性。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是说服者传递信息被说服者周围情境。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德育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相统一的过程。影响德育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和教育环境。由此可以看出,态度改变过程与德育过程具有类似性和相互联系之处,如说服者与教育者、传递信息与教育内容和方法、周围情境与教育环境。

综上分析,在态度理论的视野下,德育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社会影响,改变个体的旧态度、不正确态度,形成新的正确的态度,从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态度理论探索德育的新原则、新方法,从而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三、基于态度理论的德育原则

依据态度理论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德育原则。

(一)增强教育者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原则

态度理论认为,说服者的说服效果取决于说服者本人的可靠性和可信性。专家权威以及可以信任的人的影响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是从信服教育者的人品、学识开始的,逐渐相信他所说的道理,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全面的文化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权威性,还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处理问题公平、公正,投入真诚实感,与受教育者产生共鸣,以增强自身的说服力。

(二)教育内容具有层次性与新颖性相统一的原则

依态度改变理论,人们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态度发生改变,相应的接受性也增大的现象,称为“登门槛效应”。同时,心理学家认为,新颖性的期望会使一种沟通更有吸引力。因为人们心目中的“新”总蕴含有“较好”和“更有趣”的意思。在德育过程中,教育内容具有层次性和新颖性,能使学生对高要求产生“心理屏障”逐渐消除,使教育内容能充分为学生所接受,转化为其思想、观念,从而指导其行为。

(三)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的原则

霍夫兰德的认知说服理论认为,被说服者本身的特点影响说服效果。被说服者对有关说服信息的接受程度受其已有的态度及其心理特质影响。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才能了解和调动受教育者本身的心理需求,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产生积极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发挥主导作用,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就是使受教育者转变消极态度,主动参与教育过程,使接受灌输变成一种自觉需要,从而促成受教育者态度的转变,增加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灌输,那么,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思想受到压制,甚至产生对抗心理。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有效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性得以发挥,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教育方式多样,使受教育者乐意接受的原则

认知说服理论认为,信息的传递方式及其安排影响态度改变的效果。因此,德育须选择适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并且注意多样化,使受教育者乐意接受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首先,信息传递的方式,应使信息内容易于为人们所理解。研究表明,对于简单、易于掌握的信息,用图片、录像等生动形象的视觉形式传播的效果较好;而对于较复杂、难于掌握的信息,采用书面文字传播的信息具有较好的劝说效果。其次,一种观点在论证过程中,是单方面提供赞成的材料来证明观点正确,还是提供反面材料,然后驳倒反面观点更有利于说服学生接受某一观点呢?研究表明,宣传效果好坏取决于学生的年龄、智力、知识水平高低和学生原有的态度。如果学生的年龄小、智力和知识水平低,原有的态度和教师的传授要求相一致,则单方面正面宣传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容易相信所传授的观点。如果学生的年龄大、智力和知识水平较高,原有态度与教师传授的要求不相一致,则正反两面的论证效果更佳。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并且相信是正确的,教师忽视反面观点的驳论,会使他们对讲授内容的真实性怀疑,从而降低了说服力。再次,教育者要注意更新教育方式,开发和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其感染力。在德育过程中,要多注意利用大众媒介、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使教育内容生动形象,为学生所乐意接受,促使学生的思想向好的积极的方面转变。

(五)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接受影响得以加强的原则

研究表明。一定的情境条件对劝说效果会产生影响。首先,环境中某些因素对信息传达产生强化,会使说服增加影响力。这种效应称为强化作用。其次,预先警告也起一定的作用。预先警告是指人们预先知道他将受到不同观点的说服,他就可能抗拒这个说服。再次,令人分心的情境会使信息的劝说被削弱和降低,而注意力的轻微分散会增强信息的劝说力。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注意创设良好环境,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转变。首先,学校应注意美化校园,通过各种活动创设良好氛围,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容易沟通,形成共识,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在说服时,预先不让学生知道其目的,把思想教育内容融入在活动过程中,也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再次,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善于利用情景中各种因素,劝说时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或只有轻微的分散,也能增强说服的感染力。

(六)通过集体规定,有效影响学生思想转变的原则

研究表明,集体规定比个人劝说更有助于人的态度转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并接受集体的影响,使该影响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态度改变就比较明显。学生越是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这种改变就越明显。因此,在进行德育时,可以通过制定集体纪律来要求学生执行,使他们改变态度,与集体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等方式,使集体纪律对学生的影响更加容易实现。

〔参考文献〕

〔1〕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版社,2006.

〔3〕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生态学的原理范文

1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原则

在1998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中,明确地将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战略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3个阶段:2010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9.4%,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要得到初步遏制;203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4%,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并保持在26%以上,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生态环境面貌。同时,该通知还对园林城市提出了新的标准:即在城市中,人均绿地面积必须超过8m2且城市绿化覆盖率必须达到35%以上[1]。因此,如何在城市绿化建设中达到生态和谐,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基于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的基础上,生态和谐的园林景观设计是当前该项工程中的指导方向。

1.1遵循建设地域的自然条件原则

气候差异是导致地域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地域的生物种类、水文分布,还直接影响地域的地形地貌,且这些差异也直接影响人文环境以及生活方式,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这些因素对特定地域的园林风格产生巨大的影响。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自然条件因素,制定最适宜的设计方案;尊重地域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不同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保持地域的自然特点和原始面貌,遵循建设地域的自然条件,这是生态园林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1.2人文关怀与园林景观设计

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因此在设计中,始终要体现园林社会化和人性化的基本要求,满足人们的交流活动、休息娱乐的生活需求。任何园林景观设计都应该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其最终落脚点。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设计时遵循特定地域的人类生活习惯以及生活规律,充分考虑场地特色和日常需求,将有益于人类生活舒适健康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标准,满足人类生活的自然回归需求。打造一个环境舒适,亲切自然的园林景观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满足自然生态的心理需求。

1.3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的良好素材

地域特色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者的良好素材和灵感来源,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必然会对地域文化进行充分融合。一项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应该考虑的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对该地域的建材植物、建筑文化进行充分利用,达到“入乡随俗”的效果。例如,著名的苏州园林,在园林中的上百种植物中,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培植的乡土植物,不能算作是新颖奇特。但事实证明,尊重和利用地域特色文化不仅可以适当减少经济支出,还更容易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学原理

2.1园林景观植物引发的生态效应

园林景观中植物群落的设置可以对周边环境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且外界的生态环境变化也会通过植物群落表现出来。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2]。可以运用植物对大气污染和土地污染的不同反应,来了解空气和土地的污染程度。例如:不同植物对于二氧化硫、氟污染和粉尘等都有不同的监测和净化效果。另外,研究植物根部所富集的重金属元素,可以得知土地污染状况。特别是在住宅区内的园林景观植物,监测污染和净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2原有建设场地生态植被的保留

保留建设地原有的生态植被,这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常常忽视的问题,因为保留原始植被可以更好地观察当地的生态环境,如果一味大力人工开发建设,园林中就只会存在植物次生群落以及人工植被群落,缺少正确判断当地生态的重要标尺。因此,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应适当地留下原有的植物群落。

2.3保持园林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活动群落,并形成的一个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其中既包含了植物、动物也包含了微生物种,在上文中提到的保留建设地的原始植被,它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保证生物多样性。因此,要实现园林设计中的生态平衡,针阔混交林可以取代单一树种以及选择本土的优秀植物种群作为园林中的主要种群。此外,引进一些适宜当地环境的新型植物品种,驯化观赏价值高的野生植物群落,来丰富园林中的生物品种。丰富的物种群落可以让园林生态圈更加牢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并且多样性的生物景观可以营造良好的观赏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多样性是指种类多样,而并非数量多。如果一味的叠加单一物种群落,这样的生态环境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在现实中,为在园林景观中突出生物新奇,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引发生物入侵的惨痛案

2.4生态性和艺术性的高度融合

园林生物景观的生态美学完美的园林生物景观设计应该是生态性和艺术性的高度融合,既要满足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又要考虑生物所展现的美感,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在实际运用中,植物形态的调整和组合是最常见的例子,而动物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园林中水景中饲养的观赏鱼类。

3园林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1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在园林景观中的利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生态型园林景观建设离不开一个可持续使用的水循环系统。特别是在生活住宅区,涉及到生活用水,因此对水环境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园林景观建设中降水的合理使用是重点。同时,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提升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率。

3.2园林建材资源的使用

园林中的景观建设材料主要包括铺装和建筑物,利用更加环保的建材可以降低景观建设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并尽可能使用本地建材减轻资源浪费,这也是园林景观建设的生态要求。

4结语

生态学的原理范文1篇6

论文摘要:阐述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的关系,介绍了生态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生态系统自设计与自我恢复原则;景观尺度与整体修复原则;反馈和调整设计原则。

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4]mitschw.j.,jorgensense..ecologicalengineeringand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byjohn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r.v.,d.l.deangelis,j.b.waide,etal.ahierarchicalcon-ceptofecosystem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j.g.landscapeconservationinaforestedwetland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生态学的原理范文1篇7

关键词: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生态水工学发展沿革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河流治理中出现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某些负面影响问题,欧洲的工程界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河流治理不但要符合工程设计原理,也要符合自然原理。特别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河流治理工程还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也就是说把河流湖泊当作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不能把河流系统从自然生态系统中割裂开来进行人工化设计。在欧洲陆续有一批河流生态治理工程获得成功,同时相应出现了一些河流治理生态工程理论和技术。这些理论、经验和技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欧洲的河流生态工程实践

河流生态工程是从欧洲对山区溪流生态治理开始的。早在19世纪中期欧洲工业蓬勃发展,阿尔卑斯山区成为中欧的工业基地。由于开矿山、修公路、建电站,大规模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山洪、泥石流、雪崩等频繁发生,引起了地区各国的关注,1846~1884年间制定了森林法及水资源利用法。为了与山洪和山地灾害斗争,兴建了大规模的河流整治工程。经过近百年的治理,大批工程设施发挥了作用,对山洪和山地灾害有所遏制。但是随着水利工程的兴建,伴随出现了许多负面效应。特别是随着大量移民迁入,山区旅游事业激增,这些负面效应愈显突出。主要是传统水利工程兴建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人居环境质量有所恶化。社会舆论要求保护阿尔卑斯山区,呼吁回归自然。这使传统的河流治理工程设计理念受到挑战。工程师开始反思,认为传统的设计方法主要侧重考虑利用水土资源,防止自然灾害,但是忽视了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和谐的问题,忽视了河流本身具备的自净功能,也忽视了河流是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是大量生物的物种库这些重要事实。另外,从资源开发角度看,山区溪流地区还有登山、滑雪、休闲等功能,保护生态系统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

至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

阿尔卑斯山区相关国家,诸如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在河川治理方面的生态工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国家制定的河川治理方案,注重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注重河流在三维空间内植物分布、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中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的作用;注重河流作为生态景观和基因库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近自然河流治理”工程,至今虽然仅20多年,但是成效斐然。与传统工程方法比较,其突出特点是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明显增长,生物生产力提高,生物种群的品种、密度都成倍增加。比如Oichtenbach流域“近自然治理”前后动物种类由44种增加到133种,Melk流域在治理前的1987年每百米河段鱼类个体数量150条,生物量19kg,治理后的1990年分别提高到410条和55kg。治理后另一个特点是河流自净能力明显提高,水质得到大幅度改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河流自净能力治污,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技术。

20世纪80年代开始莱茵河的治理,又为河流的生态工程技术提供了新的经验。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流域面积18.5万km2,河流总长1320km。流域内有瑞士、德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等9国。二次大战以后莱茵河沿岸国家工业急剧发展,造成污染不断蔓延,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到20世纪70年代污染风险加大,大量未经处理的有机废水倾入莱茵河,导致莱茵河水的氧气含量不断降低,生物物种减少,标志生物——鲑鱼开始死亡。1986年,在莱茵河上游史威查豪尔(Schweizerhalle)发生了一场大火,有10t杀虫剂随水流进入莱茵河,造成鲑鱼和小型动物大量死亡,其影响达500多km,直达莱茵河下游。事故如此突然和巨大,欧洲社会舆论哗然。成立于1950年的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1CPR)于1987年提出了莱茵河行动计划,得到了莱茵河流域各国和欧共体的一致支持。这个计划的鲜明特点是以生态系统恢复作为莱茵河重建的主要指标。主攻目标是:到2000年鲑鱼重返莱茵河,所以将这个河流治理的长远规划命名为:“鲑鱼一2000计划”。这个规划详细提出了要使生物群落重返莱茵河及其支流所需要提供的条件,治理总目标是莱茵河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骨干”。沿岸各国投入了数百亿美元用于治污和生态系统建设。到2000年莱茵河全面实现了预定目标,沿河森林茂密,湿地发育,水质清澈洁净。鲑鱼已经从河口洄游到上游——瑞士一带产卵,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重返莱茵河。2各种生态工程理论及其评价

追溯河流治理的自然工程理论的形成历史,当推1938年德国Seifert首先提出“亲河川整治”概念。他指出工程设施首先要具备河流传统治理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同时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亲河川工程即经济又可保持自然景观。使人类从物质文明进步到精神文明、从工程技术进步到工程艺术、从实用价值进步到美学价值。他特别强调河溪治理工程中美学的成分。

如上述,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河流治理的生态工程理论逐渐走上科学的轨道,还是在现代生态学形成和发展之后的事。现代生态学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一系列国际研究计划极大促进了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其中著名的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生物学计划”,70年代“人与生物圈计划”,80年代“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等。现代生态学的特点,首先是向宏观研究发展,采用系统方法及多变量和非线性模型。其次,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一些分支学科如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相继出现,扩大了生态学的领域。从应用方面看,为应对20世纪中开始出现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危机,促进了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及融合。不少科学家认为,生态学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的科学基础之一。这些新的交叉学科可以归类称为“应用生态学”。比如始于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与人类环境问题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环境生态学,其后保护生物学、经济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应运而生。而生态学与各类工程学的结合,主要是在工程设计理念中吸收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改变传统的工程理念和技术方法,又形成了不少新的工程理论。

1962年H.T.Odum提出将生态系统自组织行为(Self-organizingactivities)运用到工程之中。他首次提出“生态工程”(Ecologicalengineering)一词,旨在促进生态学与工程学相结合。

受生态学的启发,人们对于河流治理有了新的认识,河流治理除了要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以外,还要满足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的需求,同时把河流的自然状态或原始状态作为河流整治及人类干预的尺度,相应发展了生态工程技术和理论。

1971年Schlueter认为近自然治理(nearnaturecontr01)的目标,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利用的要求,同时要维护或创造河流的生态多样性。1983年Bidner提出河道整治首先要考虑河道的水力学特性、地貌学特点与河流的自然状况,以权衡河道整治与对生态系统胁迫之间的尺度。1985年Holzmann把河岸植被视为具有多种小生态环境的多层结构,强调生态多样性在生态治理的重要性,注重工程治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性。同年,Rossoll指出,近自然治理的思想应该以维护河流中尽可能高的生物生产力为基础。到了1989年Pabst则强调溪流的自然特性要依靠自然力去恢复。1992年Hohmann从维护河溪生态系平衡的观点出发,认为近自然河流治理要减轻人为活动对河流的压力,维持河流环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其河流生态系统平衡,并逐渐恢复自然状况。

河川的生态工程在德国称为“河川生态自然工程”,日本称为“近自然工事”,或“多自然型建设工法”。美国称为“自然河道设计技术”(naturalchanneldesigntechniques)。一些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1989年Mitsch等对于“生态工程学”(Ecologicalengineering)给出定义,Mitsch有时也使用“生态技术”(Ecotechnology)一词。1993年美国科学院所主办的生态工程研讨会中根据Mitsch的建议,对“生态工程学”定义为:“将人类社会与其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达到双方受益的可持续生态系统的设计方法。”生态工程学的范围很广,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矿山、森林、土地及海岸等的生态建设问题。

从以上简单介绍可以看出,有关河流的生态工程理论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可以归纳以下观点是共同的:(1)在学科的科学基础方面,强调工程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在河流整治方面,工程设计理论要吸收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2)新型的工程设施既要满足人类社会的种种需求,也要满足生态系统健康性的需求,实现双赢是理想的目标。(3)河流生态工程以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在治河工程中,尊重河流流域的自然状况,尊重各类生物种群的生存权利。水利工程设施要为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栖息提供条件。(4)认识和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充分发挥自然界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生态恢复工程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功能(self-design)。(5)依据人文学理论,强调河流自然美学价值。在治河工程中,要设法保存河流的自然美,以满足人类在长期自然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情感的心理依赖。

3生态水工学的内涵

具有各种不同目标和内容的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是人们摒弃了“征服自然”的观念以后,更为理智的工程科学。它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是水利工程理论和其他相关工程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

河流治理生态工程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包括水土保持、河流泥沙治理、水污染防治、地下水保护、河口治理等诸多方面。与此相对应,目前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宽阔。发达国家近一、二十年的工程实践,其理论和技术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但是毕竟是新兴的工程理论,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也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生态水利工程学(Eco-HydraulicEngineering)简称“生态水工学”,是从减轻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负面影响的一个侧面,探讨水利工程新的工程理念和技术方法。

笔者认为,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发展生态水工学的目的,是促进人类与自然相和谐,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生态水工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的工程学。它是立足于水利工程学,吸收、融合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用以改善水利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方法的工程学。其内涵似应包括两部分:生态水工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水工技术。

生态水工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研究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不同区域水文与水质因子与生物群落的相关关系;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生态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补偿的原理和机制等。生态水工学的原理是遵循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的规律。

生态水工技术的任务是水利工程在满足人对水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为保持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提供必要的生境条件。生态水工技术具体包括:河道整治、水库工程、人工湿地及生态景观的生态水工技术等。

我国发展生态水工学及开发生态水工技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是不可能照搬。原因是自然条件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解决生态建设技术问题。同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制定生态恢复目标方面也会有所不同。从工程规划角度看,在开发利用水流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织在一起共生共存,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规划中要考虑这一重要因素。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仅仅要解决濒危生物或“明星生物”的栖息问题,还要从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性考虑问题。从工程建设角度看,水利工程设施首先要保证结构物的安全,达到强度、稳定和耐久性的技术要求,具备完善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吸收生态学原理,为维持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

如同任何工程建设一样,生态型的水利工程也要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保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的合理性。生态恢复工程的经济分析,似应根据客观需要和实际经济支付能力,确定合理的生态恢复目标。在生态恢复工程中,开发廉价、实用的技术最合理的技术路线就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修复的功能。实际上,自然界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能够有序地运行和演进,全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自我设计和自我修复功能。我们现在说的生态修复工程,也是遵循这些基本规律。自然界并不需要人类的“恩赐”,需要的是少一点“干预”。我们的任务是深入认识生态系统的规律,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而不需要创造什么规律。

生态水工学的发展需要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得到发展。生态水工学将是一门实用的工程学,通过不同类型的示范工程,摸索经验,总结提高,逐步推广,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规范和标准。

参考文献:

[1]MitschWJ.Ecologicalengineering[M].JohnWiley&SonsLtd.,1989.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

生态学的原理范文篇8

关键词:液压技术工作原理教学方法

随着液压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社会对掌握液压技术原理和实践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液压技术》就是为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高级工班及技师班的学生学习掌握液压技术原理和实践而编写的教材。这门课程的液压基本回路工作原理和典型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很抽象的内容,学生要理解、掌握这些工作原理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钻研教学方法,在讲课时采用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教学方法是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

一、画图分析对比法

对于采用二位换向阀的换向回路,教师在利用挂图讲完换向阀常态位的工作原理即油路进油、回油情况及执行元件的运动状态后,在黑板上再将换向阀的非常态位的工作原理图画出来并对其进行分析,然后将两个图进行对比,就可加深学生对执行元件两个行程工作原理的理解。

对于采用三位换向阀的换向、锁紧、制动回路,教师利用挂图讲完换向阀常态位(中位)的油路情况及执行元件的工作状态后,可在黑板上将换向阀左位、右位的工作原理图分别画在挂图的左侧和右侧,然后一一分析换向阀左位、右位油路的进油、回油情况及执行元件的运动状态,然后将3个图进行对比,同样能收到使学生深刻理解三位换向阀换向、锁紧、制动的工作原理的效果。

课前画出二位换向阀的非常态位或三位换向阀的左位、右位工作原理图。教师讲课时将原有的二位、三位换向阀的常态位的工作原理图和画的这些图样一起挂在黑板上,然后一一分析并对比讲解,同样能达到上述在黑板上画图分析对比的教学效果。这样相对在黑板上画图而言,节省了课堂画图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难度较大的双泵供油多缸互不干扰回路工作原理的分析,可采用在黑板上将两缸的同时快进、一缸工进另一缸快进、两缸同时工进、一缸快退另一缸工进、两缸同时快退的进油、回油情况用5个图在黑板上画出来,然后一一分析,并说明两缸的工作状态不要求同步,能做到互不干扰,这样的讲解将化难为易。如果将两缸的快进、工进、快退的进油、回油情况分别用6张图纸画出来,然后进行组合挂在黑板上,就可将两缸同时快进、一缸工进另一缸快进、两缸同时工进、一缸快退另一缸工进、两缸同时快退的工作原理在图上一目了然地展示出来,接着一一分析,就能起到在黑板上画出5个图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也能深刻理解双泵供油多缸互不干扰回路的工作原理。

对于典型液压系统工作原理的分析,教师要选一个突破口,重点讲1~2个典型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让学生理解深、理解透,那么再讨论其他的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有基础了。可选择分析YT4543型动力滑台液压系统作为突破口。教学时将该系统中的快进、第一次工作进给、第二次工作进给、止挡块停留、快退、原位停止这6个工作状态的进油、回油情况都画在黑板上,或将事先画出的挂图在黑板上挂出来,然后一一分析,并进行对比,达到使学生深刻理解该系统工作原理的目的。

在黑板上画图花费时间多,课堂教学效率低,而利用事先画好的挂图在课堂上讲解,不仅课堂教学效率高,而且可以多次重复利用。

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1~2个图引导学生分析,然后选1~2个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其他工作状态的工作原理图,并让其他学生在纸上画出,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液压基本回路、液压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学生画图的过程,就是给油液找出路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掌握液压基本回路和液压系统工作原理的过程。学生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去领悟,使所学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卡片教学法

前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都要花费一定的画图时间,为了减少画图时间,充分利用已有挂图,可采用卡片教学的方法。

应用二位换向阀的换向回路,用硬纸板画上换向阀非常态位的连接图。分析换向阀非常态位接入回路的工作原理时,将该卡片用磁铁固定在挂图上换向阀的常态位即可。

应用三位换向阀的换向、锁紧、制动回路,用硬纸板画上换向阀左位、右位的连接图,在分析换向阀左位、右位接入回路的工作原理时,分别将换向阀左位、右位的对应卡片用磁铁固定在挂图上换向阀的常态位即可。

对于双泵供油多缸互不干扰回路,在用硬纸板画上回路中每个换向阀的非常态位的连接图,分析两缸同时快进、一缸工进另一缸快进、两缸同时工进、一缸快退另一缸工进、两缸同时快退的工作原理时,只要把各个卡片组合起来用磁铁固定在挂图上各个换向阀的常态位即可。

在分析YT4543型动力滑台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时,教师用硬纸板画出二位换向阀的非常态位的连接图和三位换向阀的左位、右位的连接图,授课时将这些卡片分别组合,并用磁铁固定在挂图上各个换向阀的常态位,这样就可以很简便地分析系统的快进、第一次工作进给、第二次工作进给、止挡块停留、快退、原位停止这6个工作状态的进油、回油情况,使学生深刻理解该系统的工作原理。

这种卡片教学法的使用,节省了画图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果也进一步提高,值得推广使用。

三、比喻教学法

为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还可采用比喻教学法。

在讲解锁紧回路和制动回路时,将普通单向阀与液控单向阀的图形符号及其在回路中的作用进行对比,将两种单向阀比喻为一个家庭中的老大和老二,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能力有大有小,从而加深学生对两种单向阀图形符号及其在回路中所起作用的记忆,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回路的工作原理。

在分析YT4543型动力滑台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时,可将调速阀与节流阀的图形符号进行对比,调速阀的图形符号可看作是在节流阀图形符号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矩形框,可以比喻为冬天天冷多穿了一件外套,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两种阀的图形符号的记忆。对于油路中的两个调速阀,教师可将控制流量大在油路中靠前的调速阀比喻为大哥哥,将控制流量小在油路中靠后的调速阀比喻为小弟弟,第一次工作进给时“大哥哥”起作用,第二次工作进给时“小弟弟”起作用,二者的位置不能互换,否则起不到二次工作进给的作用。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记牢了两个调速阀的作用,加深了对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善教的教师贵在钻研教法。教师应依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毛祖格.液压技术(3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生态学的原理范文篇9

【关键词】农村学校;物理校本课程;构建;“原生态”学习平台

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正成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经济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的城市中学组织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然而,在师资短缺、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学校,课改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很多,农村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新课改大多只能说说而已,无法真正落实。农村学校要推行新课程改革,笔者认为构建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是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重要突破口。

1.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表现为理论层面的探讨多,教育部门的倡导多,谈个人的见解多,但反映教学实践的少,能够反映农村学校特色的更是缺乏。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我们深感农村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具体的教育内容,而具体的教育内容又无法脱离农村学校所处的地域实际。构建“原生态”学习平台,充分整合农村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出具有农村特色的物理校本课程,对于满足农村中学的学生发展需求,同时提升农村中学物理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2.“原生态”学习平台的概念界定

“原生态”是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一种形态。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原生态”学习平台是指有选择地整合这些社会资源而创设的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的一种开放式学习环境。构建高中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则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多渠道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获取有关物理现象的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基于课程建设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的实践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关心社会发展、关注民生,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能拉近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的物理校本课程。

3.“原生态”学习平台的特点

“原生态”学习平台的构建依托于农村丰富的课程资源,由于农村课程资源的独特性,使得“原生态”学习平台与其他学习平台相比较,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是亲历性。农村的社会资源就是农村孩子每天生活于其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物。在以农村课程资源搭建的学习平台下,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丰富的话题可谈,这种平台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讲弹力时,我们引入弹弓的例子,讲平抛时引入石子打水漂的例子,农村的孩子都有很多经验可谈。

二是实践性。“原生态”学习平台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调查、访问、感受、体味周围的世界。例如在讲“节电小常识”的知识后,可以要求学生调查家里和附近村民的不必要的耗能现象,并从自身做起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投入节电节能的行列。

4.如何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

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是我们开发物理校本课程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在实践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分三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一是确定利用农村本土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策略。这一部分研究我们首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师生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师生的需求,本次问卷共投放问卷230份,有效问卷223份。其次全课题组教师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了多次研讨,最终制定出以下几个策略:(1)立足课堂,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2)关注生活,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课程资源;(3)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周边的课程资源;(4)充分利用教师、学生、家长这一重要的“人本资源”。

二是研究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的途径和方法。经过查阅大量书籍资料,最终我们确定采用分层的方式构建我们的学习平台。主要是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问卷的结果显示有的学生希望校本课程能够弥补他书本知识的不足,有的学生希望校本课程能让他学到一些有实际用途的技能,有的学生希望能在上物理校本课时进行一些科技小制作等等,本着服务于学生的理念,我们精心设计了“原生态”学习平台几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构建目标。

三是研究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的模块设计。在明确了分层构建“原生态”学习平台的方案后,学习平台应该涉及哪些内容成为了我们思考的重点。经过课题组半年的调查、研究论证,以及学生的需求,最终商定构建的学习平台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物理学史模块;(2)生活中的物理模块;(3)小发明模块;(4)科技与物理模块。

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只是我们开发和利用农村社会资源推进校本课程发展的第一步。我们坚信,虽然农村学校的课程建设面临着不少问题,但是农村学校只要立足本地,放开手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利用好身边的资源,便可以将自身劣势转化为优势,推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改进,实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军,黄益辉.湘西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探究[J].商情,2009(10)

[2]郭文良,付翠玲.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校长阅刊,2006(9)

生态学的原理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原生态民歌;保护与传承

一、原生态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镜像

(一)传统文化根基与现代文明间的冲突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原生态民歌的文化根基正在逐渐丧失,有学者指出,“原生态民歌本是为‘用’而唱,它与为表演而唱的民歌,在文化意义上是完全不一样的。“用”,即实用,我国原生态民歌主要为农业社会的各种民俗生活所用,用于生产、信仰、节令岁时、人生礼仪、商业贸易、文艺游艺等各种民俗事项中,具有促生产、促婚配、促交往、促娱乐、促教育等实用功能。”[1]然而随着各种现代科技不断介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原生态民歌赖以依存的生产与生活秩序正在逐步被打乱,“一定的民俗文化模式形成于相对稳定的生活形态,归根是受制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主要体现在国家的经济结构上,如果经济结构根本改变,引起的传统民俗文化的突变和原生态民歌的衰落,更具无可挽回的颠覆性。”

(二)多样化的需要与价值选择的无奈

从理想的角度而言,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是多样化的,但是现实的做法却是一种选择性的保护和传承。2005年以来我国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一批原生态民歌,如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蒙古族长调等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也相继播出原生态音乐元素的节目,这一切很是令人欣慰和振奋。

但不管是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还是经主流媒体的展示也好,这其中都涉及到一个选择的问题,有入选的就有被淘汰的,这其中的标准是什么?论历史,大部分的原生态音乐都有着悠久历史,历经时间的洗礼;论内涵,无论哪种原生态音乐都含有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论表演技艺,恐怕很难说,那一种民歌的唱法就更好一些,原生态民歌因其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差异,是具有独立的价值体系的。由此看来,不管怎样选择,都是不甚公平的。

(三)“传人”的需求扩大与现实供给的日渐衰微

原生态民歌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传人,但是,目前原生态民歌的“传人”整体呈现逐渐衰微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是老一辈“传人”的逝去。老一辈的传人经历了那个封闭保守的年代,他们是原生态民歌最忠实的护卫者和最精湛的表演者,但他们终究敌不过岁月的流逝,已步入迟暮之年。其二,是中年“传人”的离去。中年“传人”经历了新旧时代的更迭,他们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美好,并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在这样一种迁移、奋斗的过程中,他们的角色开始向多样化转换。其三,是青年“准传人”的不屑。青年传人是原生态民歌得以传承的关键因素,但现代化社会所影响青年人的价值观与原生态民歌所传递的似乎格格不入,他们不喜欢听也不愿意学,因此,民歌传承的代际障碍无法避免。

(四)理论与实践间的相互漠然

在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中,理论与实践应该达成一种理想的沟通状态,即科学的思索来源于艺术实践,而艺术实践又进一步受益于科学研究成果,将研究中所发掘音乐文化的内涵恰当地反映到表演中来,将研究中所探索的关于音乐表演的创新型发展,在实践中予以尝试,并加以革新,使原生态民歌获得创新性可持续发展。但遗憾的是,当前的研究和实践基本上是脱节的,研究虽来源于实践,却并没有很好的地回馈实践。“20世纪以来我们所开展的各种规模的传统文化收集、记录、整理工作,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它们都属于文献的记录整理,且带有很强烈的中国古代整理文化的特征。从文化保存的角度看,也以“静态”的、“博物馆式”的保存为主要取向。”理论研究被束之高阁,实践却日渐衰微,无疑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实际上研究无论如何攀爬到理论的高峰,没有实践的依托,终是海市蜃楼。

在专业的音乐教育中,面对强势的西方音乐,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常常被专业音乐教育所怠慢。“专业的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起到了资源的保护作用,但是西方的体系是非常顽固的,由于传统音乐的内容在不断萎缩,因此现在有了恢复的观念但基础还是薄弱的”。实际上,专业音乐院校除了受到西方体系的桎梏之外,还有很无奈的一点是相对于多元的原生态民歌而言,真正有所作为或者愿意有所作为的高等学府实在太少。

二、职业院校何以保护与传承原生态民歌的应然分析

(一)职业教育“实用性”与原生态民歌的“情景性”的耦合

职业院校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旨在培养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在教学中重视职业情境的介入,让学生在模拟的职业场景中获得实践操作的能力,这种方法恰好满足了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的要求。

相对于学院派的音乐而言,原生态民歌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它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概念用于传授,没有系统的发声训练以做基础,它的歌与舞完全来源于对生活情境、生命体验的一种自然抒发,舞蹈家杨丽萍就说:“原生态的东西是无法教的,只能去体会。”这句话虽有点绝对,但道出了原生态音乐中的精髓,唯有在实践中去体会和顿悟,仅靠课堂的理论讲述和机械的重复训练,恐难以学有所成。另外,除了表演要从实践中学习以外,深入实践的田野调查也是保护原生态民歌资源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式。

(二)职业教育的“地方性”与原生态民歌的“本土性”相契合

职业院校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地方性办学定位。职业院校大部分分布在不同的地级市,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立足地方是学校基本的定位;其二是培养对象的地方性价值取向。学校要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其三是学生来源的本土性。

我国灿烂而丰富的原生态民歌艺术,具有巨大的地域差异性和明显的本土性的特征。“我国原生态民歌构建的绚烂多姿的传统文化景观,实际上大多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文化孤岛”拼接组成的。这里所说的‘文化孤岛’就是指的由于封闭而形成的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封闭文化现象。长期以来生活在这个‘孤岛’上的人们把其视为音乐图腾,成为获得音乐美感的惟一来源,它以其厚重的文化积淀,成为本地区或本民族的一种象征和相互亲善的纽带。

由此可见,封闭的地域性特质,反而成就了原生态民歌的独特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它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生命力要得以延续,唯有保持它的本土性特质。

由此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推论,本土化的特质使原生态民歌能持久拥有瑰丽的色彩,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标识,也是当地的一种地域标示,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而这种文化的力量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一个重要驱动力。也理应成为当地职业院校“本土化”专业设置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职业院校教师结构的“多元性”与原生态民歌传人的“草根性”的融合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在用人机制上相比普通院校显得更为灵活,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和艺术的传授,必须特聘一些民间艺人来校授艺。

原生态民歌在传承上有别于其他的音乐形式,即“口传心授”——“人民性和民间性,决定了她的传播方式要显现出较为突出的口头性和非物质性的‘无形文化’特征。凡是具备‘口头性和非物质性的无形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都必然会选择与之适应的‘口头文化传播’方式,这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与相关文化类型对应而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最佳选择。”而这种口头文化传播的方式,决定了当地的原生态民歌的“传人”是传授原生态民歌最好的老师,无疑,立足于当地的职业院校在聘用原生态民歌的“草根”传人较之其他专业音乐院校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职业院校如何保护与传承原生态民歌的策略分析

(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方面,诉诸于实践的教学,并非不重视理论学习,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也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在其文化语境逐渐隐退的时候,它更需要一种能够对其文化内涵有所阐释的理论,来保证其传承的完整性和原样性。另一方面,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职业院校要培养的,主要还是实践层面的人才,能将理论切实运用于实践,而不是专门进行理论研究的人才,我们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扎根于实践的大地。

(二)保守与开放的关系

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一种保守的态度,这是原生态民歌传承正宗性的基本保证。原生态民歌在演唱方法、伴奏和表现形式等等方面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这是职业院校原生态民歌表演专业设置相关课程,进行有针对性教学的依据,也是其有别于其他院校音乐专业的重要特征。

学生在坚守原生态音乐正宗性的同时,还要以一种开放的眼界,吸纳多元的音乐文化。能够更睿智地处理原生态民歌与其他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到不盲目追从迷失自我,既彰显所有音乐诉诸于人类感觉体验的审美共性,又能保证以其独立的个性价值成为多元音乐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职业教育秉承“实用主义”原则,以服务地方经济为要旨之一,故而原生态民歌表演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也要能准确地把握经济与原生态民歌之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经济的发展和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构成了天平的两端,一端是原生态民歌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可以促进当地特色经济的大力发展,另一端是经济的大力发展促成了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之所以这两端要保持平衡,是因为这两个要素无论哪一个被破坏,都会造成另一个发展遭遇阻滞。

事实上,经济的发展终归是为了人的幸福,而人类的幸福终归来源于精神的极大满足,人们听原生态音乐终归会从直观的听觉满足中走向更深入。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尊重市场机制,熟悉市场的运作方式,依托新的良好的经济基础,保护和传承一种原始的、丰富的、整体的、富有文化语境的原生态民歌,这样的原生态民歌,才能更好地反作用于经济,两者产生一种长效持久的互动。

(四)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原生态民歌表演专业旨在培养合格的“传人”,切忌急功近利,因为相对于数量而言,质量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生态学的原理范文篇11

一、生态工程的几个原理

二、几个基本原理的理解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生态工程的建设应遵循以上五个原理,但不同的生态系统遵循的原理可以不同。

2.整体性原理和系统整体性原理的比较

整体性原理指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协调统一,保障整个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例如林业建设中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即种树的同时考虑经济收入、粮食、燃料等问题。

系统整体性原理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1+1>2。目的是保持系统有很高的生产力,具体是指互利共生的生物体现系统整体性原理,如藻类和珊瑚虫、大豆和根瘤菌、地衣植物中藻类和真菌等。

3.一些生态工程具体实例所用的原理见下表:

例1下图为某综合发展生态工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____

________、协调与平衡、___________和_____

_______、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等原理。该工程主要运用到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整体性原理。

(2)蓝绿萍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__________。

(3)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问题。以上做法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是______。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的稳定性低,容易遭受害虫危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

_______原理。

解析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物质循环再生和物种多样性、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等原理。

窦店村农村综合发展生态工程是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作物秸秆用来生产食用菌和饲料;饲料喂养家禽;人、畜粪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液用于水产养殖业;沼渣为蔬菜施肥和喂养畜禽,从而达到了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缓解了农村“三料”的缺乏问题,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同时一些加工品和农产品可以输出到市场出售。因此该生态工程主要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该生态工程以沼气工程为核心,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又降低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答案(1)整体性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

(2)自养需氧型生产者

(3)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环境)

(4)整体性原理物种多样性

巩固训练

1.澳洲草原广阔,天然牧草资源十分丰富。自1925年起,从印度和马来西亚引入当地没有的牛、羊等家畜,大力发展畜牧业。几年后,千万头牛的粪便覆盖了草场,牧草大量枯死,同时苍蝇蔓延,使澳洲草原生态系统处于崩溃的边缘。后来从亚洲引进蜣螂,它们把牛粪滚成团堆运到地下,既消除了牛粪又肥沃了土壤,还控制了苍蝇,有效地解决了生态危机问题,使澳洲草原又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1)上述事实表明,在引进牛、羊前,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呈现___________状态。

(2)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们引进牛、羊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进牛、羊后导致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蜣螂是这个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

____(功能类群)的重要成分。

(5)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引进牛、羊发生生态危机这一事实给人们的启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要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最后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下图为“秸秆的多级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秸秆的多级利用”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原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减轻了燃烧秸秆造成的_____

________效应。

(2)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__;消费者是__________;分解者是__________。

(3)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提高了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功能上的动态平衡

(2)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破坏了原有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4)分解者

(5)一定限度的,如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6)遵循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与平衡原理

(7)人类活动只有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及整体性原理,在原有平衡基础上,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才能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同发展

2.(1)物质循环再生温室

生态学的原理范文篇12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应该多些自然、真实和朴素,少些喧闹、花哨和浮躁。根据地域、自然环境、民族特点及教学条件,将原生态”的价值理念和体育教学内容融入现代体育教学中,追求一种和谐动态的平衡,使原生态”体育教学充满自然性和生命性。一原生态”体育教学的内涵与价值取向1原生态”体育教学的内涵原生态”这个名词的来源追溯起来,是自然科学中生态学研究的领域,是指原初的或原本的形态,也指原初的或原本的生态。体育教学的原生态”是它的外延及其所揭示的丰富内涵,是指原生体育教学下的环境系统,关注的是体育教学的真实性,强调的是体育教学发生、存在、实施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体育课程的本原、学生学习主体的本身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本质。2原生态”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1)自然性。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学校体育强调与自然保持内外和谐的统一,在运动过程中处于人与自然良性发展之中,从自然界发现并创造美。现代学校体育教学虽然在寻找原生态”的本源支柱,但真正的原生态”自然属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校体育教学急需要加强原生态”的实施力度。日本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现的是在简单中包含伟大,包含更多的人性关怀和自然属性,有些学校没有复杂昂贵的体育设施,但却能真正体现出原始的游戏活动与精神,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体育模式,这才是真正的自然和人文交汇统一的原生态”体育。(2)地域性。中国地域的多元性决定了学校体育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学校体育自身产生和发展原生态”历史环境,与其所属地域、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差别,体现出各地域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艺术的强烈自我意识。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和地域,就背离与抛弃了学校体育原生态”的本质属性。中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必要要求一致的同一性和现代性。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更不需要用现代化”标准来衡量学校体育的标准。如果人为刻意将学校体育进行无条件的移植与改良,极有可能违背原生态”所要求的自然属性。(3)传承性。原生态”体育蕴涵着复杂的科学与人文理念,具有丰富的优秀文化思想,是学校体育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被广泛地传承下来,保证了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其走向世界。因此,原生态”体育也具有传承性,正是原生态”的体育文化思想得以创新和传承,保证了原生态”的体育运动在学校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如果原生态”的体育文化不能得以更好地保证传承和发展,就会使得在与现代强势体育文化相抗衡的过程中,失去自身的光芒和本质属性,学校体育终将只剩一个躯壳,必然将昙花一现。二原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和目标1.构建原则原生态”是人类社会最真实、最朴素、最生动、最广泛的形态,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为”的客观依据、资源宝库和动力源泉。现代社会的急剧发展给原生态”体育教学带来了严峻考验,原生态”体育教学正在逐渐被异化、被取代,甚至诸多原生态”体育教学已经消失。为了维护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应该遵循原生态”本真性原则。本真性原则指是否真实”,根据其习俗和传统来制造或表现是本真性原则的衡量标准。本真性意味着一种纯真与独特,每个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其真实的本源,真实的本源往往处于濒危状态,因此,体育教学中的每一运动项目需要回归它的本来面目,回到真实自然的状态中去。2.构建目标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新课改的全新理念的指导下,体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都随之发生了全新的转变。在新课改全新理念的指引下,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不断得到创新与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模式和多元评价教学模式等。但是,理性地分析当前体育教学过程,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创设情境”形式化、合作学习”表面化、多元评价”复杂化、常态课”示范化、公开课”表演化、评价结果”一元化等现象。以上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体育教学还普遍地流于形式,忽视体育学科的实质本原。因此,体育教学要符合体育科学本身的特点和精神实质,体育教学应该淡化形式,重视质量,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内容的质点,探索体育学科的本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自然本质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把体育教学理念,体育的本原属性传递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主导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三原生态”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策略1.渗透原生态”文化精神在尊重自然性、地方性、传承性的价值特征的基础上,渗透原生态”文化精神,以人为本,营造原生态”课堂氛围。(1)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打破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建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突破传统的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体育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学生体育知识、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为此,教师应该更多的将原生态”文化精神渗透到体育课堂中,避免过多的计划性,善于利用教学采取机智灵活的教学方法。#p#分页标题#e#(2)重视体育课内和课外的互补作用。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原生态”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的设计更应该重视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建设,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锻炼思想的实施。学生将在体育课学到的知识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得以实践,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与社会和自然更加紧密地接触,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标。2.挖掘原生态”体育项目(1)选择原生态”体育项目。以所处地域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当地自然体育资源,调查和掌握当地原生态”体育内容和开展形式,如高脚马、欺石子、打沙包、抽陀螺、叼幼羊等传统原生态”体育项目。并与主管体育教学领导讨论协商,确定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前期实验研究,并充分考虑地域环境和名族特征等因素进行筛选,以确定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可能性。(2)将原生态”体育项目进行分类。根据所选项目的特点,可将体育项目分为技巧类、抛打类、智能类、体能类等。根据不同的练习方式可分为小组类、双人类和个人类等。这样不仅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内部资源,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参与的积极性。3.运用原生态”教学方式(1)合理改进原生态”体育项目规则。原生态”体育项目进入课堂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为素质教育开拓了新的领域。但是,原生态”项目由于来自于民间,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会遇到很多障碍,因此,必须要对原生态”体育项目加以改进。原生态”体育项目一般没有严格的规则,或即使有规则也非常简单,在实施起来不容易操作和掌控局面,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的局面,甚至会发生危险的情况。因此,教师在遵循原生态”体育项目的原理的基础上,对规则进行合理的修改和补充,这样既保证了运动项目的原生态”本质,又保证了体育教学效果。(2)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提高原生态”体育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落后地区的学校来说,他们的体育教学是最原生态”状态的,而这样原生态”的体育课程更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力支持。落后地区的学校体育设施极度缺乏,体育教师想顺利开展体育探索课很困难,如果能够利用学校的有限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无疑向学生开辟了体育知识的大门。例如,一些原生态”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将现代体育理念融入当中去,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会极大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