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肿瘤临床论文(6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3-06 手机浏览

肿瘤临床论文篇1

【关键词】循证医学肿瘤学教学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教授首先提出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概念,使临床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逐渐成为临床医学的学科发展方向。循证医学的兴起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医学教育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为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结合研究生肿瘤学临床教学实际,有必要在临床教学中应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模式,提高肿瘤学临床教学水平。

一、循证医学及循证医学教育

循证医学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概念和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临床诊疗方法应该遵循科学依据,提倡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最好的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循证医学医学模式反映了世界医学的发展趋势,代表了现代医学的前进方向,已逐渐成为治疗疾病和医疗决策的最新思维方式。

循证医学模式的产生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深更广的要求,带来了医学教育的根本变化,循证医学教育(evidence-basedmedicaleducation.EBME)应运而生。循证医学教育是“一项终身的、自我导向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医学教学产生了有关指导设计、学习、启发、记忆、应用和其他医学教育问题的重要教育信息需求”。因此,如何实践循证医学是循证医学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评价循证医学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作为代表当前医学实践的主流方法学,美国70%以上的医学院校开办了循证医学课程,多数西方国家已将循证医学列入了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其作为制定治疗指南的主要依据。

二、传统教育模式向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1.传统的肿瘤学教育模式的不足

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基本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肿瘤专业临床医师教学一般分为理论教学、临床实践和科研指导三部分。肿瘤学理论教学一般都是以导师、小课室和相关教材为中心,以传授已有知识和共识为目的,讲述最新前沿进展,重单学科系统性教学,轻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重自然科学教育,轻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缺乏引导肿瘤专业临床医师主动参与,培养其交流技能、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等能力的机制。肿瘤学临床实践以科室轮转为主,轮转其他科室与自己专业科室之间精力投入明显不一,对自己专业临床实践热情高,而对其他临床、或者辅助科室轮转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其他科室相关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问题关心程度不够,通常是被动地接受上级医师提供的知识。科室在传授临床医学知识的讲课、查房、病例讨论及大查房多数仍是采用的“灌输式”的方法,临床医师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肿瘤学临床科研设计和科研方法指导缺乏自主创新,重复国内外实验研究多,自己查阅资料提出创新见解少,束缚了医学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对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极其不利。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医学教育模式逐渐显露弊端,运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的医学生,其基本理论较好,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明显不足,缺乏思维的活跃性、深刻性和广泛性。

2.肿瘤学循证医学教育模式

循证医学是一种新型的医疗理念,它代表了现代医学的前进方向。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改革传统临床医学教学理念,在肿瘤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论和方法,提高肿瘤专业医师在临床教学及科研实验中的主动性,对全面提高肿瘤学医学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高素质的肿瘤学专业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循证医学是自觉、公正、慎重、准确和明智地获取与应用研究成果,对前人的经验采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批判”的态度,传统医学中的“经验”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都是产生于具体的医学实践过程中,循证医学模式的引用,并不是对传统医学模式的“经验”进行全盘否认,而是客观地理解、科学地分析引用。

在肿瘤学专业医师的培养中,要充分考虑到临床肿瘤学独有的学科特点及思维模式,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要求肿瘤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包括备课、课堂传授内容与方式,不能总是围绕着教材内容转,而是必须坚持教学内容与方式最新最佳性原则。肿瘤专业临床医师也要通过相关途径自觉检索相关医学科技文献,了解发展动态,搜集最新证据,与导师共同判断评价相关信息内容,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肿瘤学的最新前沿及进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完善的临床肿瘤学专业知识和正确临床思维模式,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科学诊疗方案的高素质的肿瘤学专业临床医师。

三、循证医学教育模式对肿瘤专业临床医师能力的培养

1.培养肿瘤专业临床医师主动学习的意识

主动学习的意识就是在肿瘤学教学与临床实践中认清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肿瘤学教学,培养肿瘤学专业临床医师主动学习的态度。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找出证据、做出诊疗决策。在循证医学指导下的教学特别注重对一个专题的综合考虑,尤其适合于临床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提出问题,并需要寻找一个有指导意义的答案,在这个教学过程开始就将学生带进主动学习的轨道中去。首先让他们去查找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前人认识这个问题的过程以及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通过运用所学过的统计学方法去分析这些结论的可靠性,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将结论进行分级,教导他们使用最好的有循证医学根据的结论来指导某一疾病的治疗。在文献查找过程中,可以提出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使肿瘤专业临床医师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为日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打下基础。相信将目前引领临床实践的循证医学思维融入临床教学中去之后,能很大程度地改变目前临床医师肿瘤学临床学习的被动局面,冲击过时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开创肿瘤临床教学的新局面。

2.培养肿瘤专业临床医师科研创新能力

加强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应用循证医学的原则培养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当自始至终贯穿于临床教学中。循证医学不断发展,为临床科研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肿瘤专业临床科研的各个步骤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肿瘤专业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研究目标,在广泛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ce图书馆、CBMdise等常用数据库后,一般都会发现研究的切入点,然后作出正确的选题。正确的肿瘤专业科研选题直接关系到科研成败和研究水平,在整个科研试验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问题的解答需要科学的设计方案,包括研究目标、观察指标的确定、研究方案、技术线路的设计等。科研设计的优劣不仅关系到科研的科学性、先进性及可靠性,而且决定课题进行速度和是否经济的问题。这就要求肿瘤专业临床医师一定要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设计课题。尽可能采用合理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以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靠性。最后,科研总结要按照循证医学要求,认真科学地对实验结果、观察指标进行整理和分析。要重视研究结果,即使阴性结果或与当前主流学术思想相悖也要尊重事实,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寻找引起差异的原因,避免遗漏或忽视重要发现而前功尽弃。

3.培养肿瘤专业医师临床决策能力

肿瘤临床论文篇2

【关键词】循证;病例讨论;肿瘤治疗;临床带教;医学生;讨论

当下全世界的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是恶性肿瘤,同时伴有最高的死亡率。为培养优秀的肿瘤学专科医学生,临床上对肿瘤学教学也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在临床肿瘤学理论的临床带教中,循证医学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肿瘤带教过程中理应结合循证医学理念,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依照有力证据评估并分析病情,从而制定最佳的临床方案,带动临床诊疗。在信息化的当代,我们可以借助多种渠道获取全世界最先进的医学信息和研究结果,顺应趋势的应该将循证医学理念结合到临床带教的全过程中去。临床肿瘤学的学习应注重实用性,多种方式结合,循证医学理论与临床知识紧密相连,才能使临床医学生在肿瘤学的学习更加全面、更能接近于临床。使得医学生更全面的获得当代医学资源,充分利用医学研究证据。

1指导医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理论

1.1简述循证医学理论

在临床疾病诊疗过程中,医师将多年的临床理论知识和医师临床上诊治多年的患者经验与目前全世界研究的最好成果相结合。一方面照顾到患者的主观意向和需求,另一方面对患者制定出最适合患者本身的治疗方案,此为循证医学理论。目前,循证医学理论被广大医学教育者评为医学教育里的核心理论,在恶性肿瘤的诊治中,离不开循证医学的引导,由此制定恶性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案,如美国NCCN指南,结合了全世界最新的肿瘤临床研究、实际情况及病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同时也强调了多学科综合诊疗的规范化[1]。在临床肿瘤学的教学中应全程伴随循证医学的理论,目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在临床肿瘤学习中的思路,锻炼临床医学生查阅肿瘤学文献及肿瘤学相关研究内容的技能,侧重引导学生对研究依据的解读能力。

1.2医学证据分级管理

在如今的临床诊疗中,多数都是以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结合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来制定患者的治疗方案。而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导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传授的临床经验有限,最重要的是让医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2],学会寻找到真实的医学证据并解读,最后做到评价出证据等级,最后应用在临床。循证医学理论要求每一项临床决策方案都要求得到最有力的医学证据来支持。然而如何让医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识别医学证据的优劣?将医学证据根据分级管理等级分为Ⅰ—Ⅴ级,具体如下:肿瘤学临床带教中,应该鼓励学生善于阅览肿瘤学相关文献,再学会将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正确解读,将其归类为适当的等级,根据证据评价方法对已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评价,针对医学证据不同可信性程度,对证据进一步进行解读。

2在临床肿瘤学教学中结合循证医学

临床医学生在临床肿瘤学期间需要规定一定课时的课程要求进行循证医学的理论学习。将循证医学理念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教授给临床医学生。首先要让医学生得知循证医学的概念、临床肿瘤研究方法和相关文献检索方法等,使得医学生对循证医学有充分的理论认知,使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3]。临床带教老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发达的优势,共同引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让医学生独立做到文献检索追溯循证医学证据并能够解读医学证据,解读其中的各项研究内容成果,并能明确判断医学证据级别。达到以上要求后,进一步带领临床医学生在临床肿瘤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发现临床肿瘤学与循证医学之间的对应性。使得医学生在临床学习到临床诊治这一过程中能有很好的过渡,在后期的临床诊疗中也可以有据可依,精准诊疗。这一阶段的教学是对之前对循证医学理论学习内容的实践与应用,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应带领学生来到实际临床中发现问题,学生合理使用循证医学理论并和自身临床肿瘤学知识相结合进行医学文献检索,对自己可获得的医学证据做出正确评判和解读,并应用在临床中进行具体的诊疗。具体方式以病例讨论为主,以医学生围绕常见病例将展开病例讨论课,将学生之前学到的循证医学理论并结合自身临床肿瘤学经验应用到实际临床中。

3病例讨论课的实施

3.1实施时间

在循证医学理论课每一阶段结束后组织病例讨论课,循证医学课全部结束后,组织规模较大,综合性更强的病例讨论。目的是让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的医学生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杜绝医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模仿[4]。熟练医学生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加深循证医学理论的应用及医学生对肿瘤疾病的认知。

3.2实施形式

肿瘤临床论文篇3

(辽宁省肿瘤医院辽宁沈阳110042)【摘要】目前,病理诊断已成为妇科肿瘤诊治全过程的首要和最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将以卵巢肿瘤为例,由卵巢良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和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相应的治疗策略和方案,论述相关的若干病理问题。关于冰冻病理检查卵巢恶性肿瘤由于组织类型繁多,临床处理各异。卵巢肿瘤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术前常难以进行活检并获得确切的诊断,常需要术中留取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查,以及取局部病变。【关键字】妇科肿瘤;临床处理;病理检查;病理报告;病理诊断【中图分类号】R737.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32-01一、关于冰冻病理检查卵巢恶性肿瘤由于组织类型繁多,临床处理各异。卵巢肿瘤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术前常难以进行活检并获得确切的诊断,常需要术中留取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查,以及取局部病变组织进行冰冻病理检查等。由于冰冻病例检查的结果直接影响临床医生决定手术范围、特别是决定是否保留患者生育功能等重大问题,卵巢肿瘤的病理诊断更要求具有应急性和时效性,以及很高的准确性。在短时间内和有限的切片数量情况下,要做到既快速又准确并不容易。对于临床医师,强调术前在详细复习和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情况下,评估有无恶性肿瘤的可能,并在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的交待,应讲明尽管术中经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但仍存在无法立即确诊是否为恶性或交界性,可能需要二次手术的知情同意。术中临床医师对切下的肿物应进行仔细的肉眼剖视,对高度可疑恶性部分送冰冻病理学检查,并详细地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有时术中发现与冰冻结果矛盾,应多次或多块送检。对于冰冻结果,临床医师也应充分考虑到冰冻病理检查的时效性和复杂性,对病理某些含混不清的报告和涵义予以充分理解,并采取相应的恰当措施,如术中与家属再次沟通和知情同意签字等。平时临床与病理的交流尤为重要,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需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经常的交流和探讨,如临床病理讨论会、共同阅片、讲座、讨论和咨询临床和病理报告中的疑点,必要时进行同级乃至更高级别的会诊等,来达到对肿瘤的共识。术中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往往会出纰漏。二、关于卵巢交界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基本属显微镜下诊断。WHO的最新定义为:在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征方面介于明显良性和恶性的同类肿瘤之间,无损毁性间质浸润,且与同样临床分期的卵巢癌相比预后好得多的卵巢肿瘤。其5年生存率Ⅰ期高达96%,其他各期平均约92%。卵巢交界性肿瘤的诊断近年来的新观点,最重要的是关于微浸润的概念。过去认为,卵巢交界性肿瘤绝对没有间质浸润,这是区分交界和癌的最重要标准之一。目前认为,浆液性肿瘤

肿瘤临床论文篇4

收集2008年8月~2012年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腮腺肿瘤病例412例,检出副腮腺肿瘤8例。对所有副腮腺肿瘤病例进行临床、影像、病理资料、术式及预后等分析。

2结果

2.1临床特征。患者临床特征(表1),所有患者均无面瘫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2.2影像学表现。副腮腺良性肿瘤病例CT表现为面颊部中份肿块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多形性腺瘤轻度强化、基底细胞腺瘤延迟强化;而恶性肿瘤患者病例CT表现为肿块形状不规则、境界不清、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后轻度或中度强化(图2)。2.3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5例,包膜不完整或部分区域肿瘤突破包膜;基底细胞腺瘤1例,包膜完整。多形性腺瘤恶变(高分化非特异性腺癌)1例,恶性成分低于50%,浸润范围超出被膜的距离≤1.5mm;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腮腺内淋巴结阳性(1/2)、腮腺组织及颈部淋巴结阴性,排除口腔、鼻腔及眼睑转移性肿瘤。

2.4治疗。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以放疗。

2.5随访与预后。随访1~5年,良性肿瘤患者术后涎腺功能良好、面神经功能正常且颜面部对称,无复发及恶变;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良好,无复发及转移.

3讨论

副腮腺肿瘤的临床特征如面颊部中份肿块质地中等或偏硬、不随变化而改变等,可与发生于该区域的其他疾病作出初步的鉴别诊断,细针穿刺、影像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的区分。对于副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我们采用临床检查、术前B超和CT检查、术中快速冰冻活检和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相结合的模式。临床上若面颊部中分肿块呈无痛性、缓慢增长,近期内发展迅速,且肿块活动欠佳甚至固定,与周边组织粘连较紧,伴有疼痛等特点,需注意多形性腺瘤恶变的可能性,如本组病例4。当然,病史短、无痛性增长肿块亦不能排除恶性肿瘤可能,如本组病例1。副腮腺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与同性质的腮腺肿瘤相似:良性肿瘤外有包膜、境界清晰、形状规则,恶性肿瘤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对周边组织有侵袭。副腮腺肿瘤的常用治疗方法是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术中需注意保护面神经和腮腺主导管。

手术径路主要有标准腮腺切除切口、口内切口、面颊部肿块表面直接切口等。我们推荐使用标准腮腺切除的类“S”形切口,本组中有5例患者选用了此术式,体会是手术入路简单、操作熟练;切口比较隐蔽,符合美观要求;视野暴露好,不受病变范围及深度限制,且能有效的保护面神经;若快速冰冻活检提示为恶性肿瘤,此切口可完成病灶根治术,向颈部延伸即可完成颈清扫术;不足之处是切口翻瓣范围较大。而口内切口具有视野不清、容易损伤面神经、常伴有术创出血、增加肿瘤种植及复发可能性等弊端,且无法完成恶性肿瘤的根治,故仅适用于病灶较小、偏口腔黏膜侧的良性肿瘤等情况。另外,面颊部肿块表面直接切口的术式容易损伤面神经和腮腺主导管,且在面颊部遗留明显瘢痕,故亦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本组中有3例分别选用了口内切口、面颊部直接切口,与术前误诊及患者强烈意愿有关,虽然均未发生严重的手术相关并发症,但鉴于有上述缺点,作者认为不应列为常规。Xie等报道选择经发际内小切口行内镜下副腮腺肿瘤切除,更符合美学要求,但受技术、设备等因素限制,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副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预后较好,本组6例术后均无复发及恶变,包括3例小病灶单纯肿块切除;恶性肿瘤的处理原则与腮腺恶性肿瘤相似,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手术方式及范围、术后放疗和(或)化疗与否。本组中2例恶性肿瘤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手术及术后放疗,短期内无肿瘤复发与转移,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肿瘤临床论文篇5

1.现代肿瘤放疗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1.1现代肿瘤放疗教学现状

在我国许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探讨了现代肿瘤放疗学的教学方法[3]。殷倩等人探讨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现代肿瘤放疗学的教学中的应用[4]。该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临床问题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它提高了学生学习现代肿瘤放疗学的兴趣,解决了对抽象生涩的内容不易理解吸收的难题。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临床实践中去,提高了学生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查询、阅读和学习现代肿瘤放疗学相关的最新文献资料,了解学科进展前沿,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自我创新,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王若峥等人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现代肿瘤放疗学的教学中的应用[5]。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是由老师在课堂上对临床上的典型案例进行解剖和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讨论讨论,引导学生在实践案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难点。该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拟真性,它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从思维和感性认识两方面入手,达到深刻认知理论知识的目的。李岚等人探讨了导入式教学方法在肿瘤放疗临床教学中的应用[6]。导入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把病例作为中心,逐步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老师根据病例提出相关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学习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临床记忆和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1.2现代肿瘤放疗教学特点

现代肿瘤放疗学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内容抽象复杂,知识面涉及广泛,知识点繁多。现代肿瘤放疗学最早的历史源于19世纪末期X射线的发展及用于肿瘤的治疗,在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和影像诊断学发展的基础上,肿瘤放疗学逐渐发展为一门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学科。当代如光子刀、质子刀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引入和完善,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6]。现代肿瘤放疗学主要包括物理学基础、放射生物学基础和临床肿瘤放疗学三大部分内容组成,内容涉及面广泛且复杂。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任务繁重,学习起来吃力,学习效果较差,并且很多知识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记忆。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肿瘤部分涉及解剖学、内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熟悉,但是物理学基础和放射生物学基础相对而言了解较少,比较生疏,不容理解和吸收。(2)临床实践性强,自我探索性强。现代肿瘤放疗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只有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它需要学生结合临床病例分析探讨,自我探索不同病理的异同点和实际处理办法。(3)技术和理论发展快,前沿性成果更新快。近20年,影像医学、肿瘤生物学、工程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发展速度迅速,在各方面都得到突破性进展,在设备上、技术上、治疗方法上都为现代肿瘤放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方法[7]。特别是生物学方面的发展,日星月异,让人类从分子及微观世界了解肿瘤发病机理,开发分子生物学肿瘤诊断和治疗方法。计算机技术也大量用于肿瘤放疗中,使诊断和治疗过程程序化、模型化、定量化,更加精确。

2现代肿瘤放疗教学存在主要问题

2.1教材未统一化,学科前沿更新不及时

现代肿瘤放疗学是一门发展比较快的新型学科,国内几位专家编写过该学科相关的书籍,如南方医科大学分别在1995年和2005年编写的《放射肿瘤学》[8]。目前全国还没有真正统一编写教材,因此编写一本统一的教材是亟待解决的事情之一。现代肿瘤放疗学涉及知识面广,内容繁杂,各个单位或者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进行教学,这样选取的教学内容不具代表性和普遍接受性。现代肿瘤放疗学技术和理论发展快,前沿性成果更新快,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一些书籍也未及时更新版本,导致理论知识过时,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应用不相符。

2.2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主要采用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9]。该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不足:首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线,缺乏对学生思维发散的引导,枯燥的内容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该教学模式主要以老师为主导。“灌输式”和“填鸭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没有机会主动探索、研究和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的辅助教学设施都逐渐被广泛使用,如多媒体教学、信息化学习平台和模拟教学等。但在现代肿瘤放疗学教学中仍以课堂授课为主,学生可利用的资源少、质量差,缺乏方便的交流方式。因此,在现代肿瘤放疗学教学中也可以借鉴,使知识以多种方式传输给学生,更容易接收和消化,也方便学生交流讨论,增大学生知识面。

2.3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不紧密

现代肿瘤放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往往出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不紧密的现象[10]。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学习时间过长,没有联系实际案例对相关知识进行解剖。在基础实验时,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的意义,只是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操作,没有起到基本的学习效果。在临床实践中,指导老师未能对病人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变化进行深入剖析,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指导老师未能将各个知识综合起来,培养学生从总体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转化医学理念在现代肿瘤放疗教学中的应用

转化医学(translationmedicine),也称为转化研究或者转化科学,在2003年美国的EA.Zerhouni博士提出这一概念,近年在国内外医学领域比较流行[10]。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医学基础科学的研究者和临床实际应用的医生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促进医学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有应用价值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等方面。目前国际范围内医药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不足8%,严重阻碍了基础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和研究工作者的热情。然而,该理念的提出打破了医学基础科学的研究和临床实际应用之间的隔阂,有助于推动医学基础科学的研究和临床实际应用更好、更快的发展,并使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现代肿瘤放疗教学中有望扭转缩小基础知识教育和临床实践学习之间的屏障,是对肿瘤放疗学教学中一次突破性尝试。以下是将转化医学教育理念在现代肿瘤放疗教学中应用的实际实施方法[11]。

3.1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切入点,介绍转化医学理念在肿瘤放疗中应用实例

现代肿瘤放疗学中涉及到大量放射学物理知识,如放射源和放射治疗设备、高能电子束剂量学、电离辐射的剂量测定等。医学专业学生都具有扎实的高中基础物理知识,因此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切入点,介绍转化医学理念在肿瘤放疗中应用实例具有一定优势。主要实施措施为:应用物理学基础知识对肿瘤放疗学涉及的物理原理进行解释,并演示相应放疗仪器和治疗方法,便于学生能够从形象的放疗仪器和治疗方法中理解抽闲的物理学基础知识,这极大的减轻了学生对物理理论理解的负担,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3.2从肿瘤基础知识解释临床现象

现代肿瘤放疗学中对多种肿瘤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了介绍,如颅内肿瘤、头颈部肿瘤、喉癌、鼻咽癌等。各种肿瘤的发病机制有其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内容繁杂,单纯的靠死记硬背很容易混淆、遗忘。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利用转化医学的理念,仅仅孤立的要求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透彻,也谈不上对临床现象的深入思考。虽然各种肿瘤的发病机理、特征、诊断和检测原理都是比较抽象,但是临床现象能比较直观的展现出来。如果从肿瘤基础知识解释临床现象,即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了肿瘤的相关基础知识,也更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其应用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体做法:第一,老师在课堂上围绕肿瘤基础知识,紧密结合临床现象进行讲解;第二,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主要内容是收集肿瘤相关的临床案例,并结合课堂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整理;第三,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分析和整理的案例展示给其他同学,并组织共同讨论,将问题深入化,也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3.3实行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结合的考核方式

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死记硬背、考前抱佛脚和考后抛之脑后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我们需要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我们主要采用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第一,试卷考试。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书本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否知道。我们除了考核一部基础知识外,还增加了肿瘤放疗学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颖、富有创新性科研思路的考核;第二,给学生平时课堂上案例分析打分,记入总成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了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并且增加了学生实际应用和思维拓展的能力,还增加了学生对该学科科学前沿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思维能力。

3.4开展创新性综合实验

在以往的实验课当中,学生只是照方抓药,按部就班的照着实验教材上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训练,并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因此,应用转化医学的教育理念,我们将对实验课进行了改革。主要方向是开展创新性综合实验,培养以研究为目的的学生综合性设计和实施实验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给予实验课题,由学生自己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和书籍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经老师审核通过后学生完成实验。无论实验结果成功与失败,学生需要完成实验报告,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自己的突破点和存在的问题。开展创新性综合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设计、完成实验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论与展望

肿瘤临床论文篇6

关键词小肠肿瘤诊断手术治疗

众所周知,小肠起自幽门,接续盲肠,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长5~7m。小肠肿瘤发病率低,占胃肠道肿瘤的3%左右,但是发病隐匿,伴发疾病多[1]。由于缺乏有效的直观性诊断方法,小肠肿瘤诊断与治疗上比较困难[2]。2007年10月~2010年6月收治小肠肿瘤患者32例,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其提高诊疗水平的体会。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5~72岁,平均50.5岁。多为老年患者。发生于十二指肠20例,空肠7例,回肠5例。腺癌17例,恶性间质瘤10例,平滑肌肉瘤2例,脂肪瘤2例,神经内分泌瘤1例。

临床表现:本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与黄疸程度不同,以隐痛多见;其中十二指肠20例以黄疸为主要症状。还有一些患者表现为便血或黑便、腹部肿块5例,消化道穿孔并腹膜炎。均为恶性肿瘤。

术前诊断:本组术前诊断为小肠肿瘤27例,诊断率84.4%。其余5例中有2例诊断为盆腔肿瘤或腹腔肿瘤,2例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1例诊断为肠梗阻。

手术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20例,病变小肠切除5例,剖腹探查活检术3例,姑息性胃空肠吻合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横结肠切除+空肠造瘘1例,胃大部及十二指肠切除1例。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随访0.5~3年,32例中死亡5例,死亡率15.6%。存活时间3个月~3年,平均30.5±14.5个月。

讨论

小肠肿瘤发病率低,约占胃肠道肿瘤的3%左右。多为恶性患者,本文均选择恶性肿瘤患者。其可能与小肠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有关:小肠腔内的内容物呈流体状态,小肠的蠕动频繁并且排空快,肠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时间短;肠内的细菌较大肠内少,而粪便内的某些物质如胆盐需经细菌作用后才能转化为致癌物质;小肠液呈碱性,浆膜细胞含有一组微粒体酶系统,能减弱或祛除外源性致癌物质的作用。小肠肿瘤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3]。有些学者认为小肠肿瘤与上述某些致癌物质的影响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减退有关;还认为与遗传因素及某些后天性疾患有一定关系。如消化器官的癌,由遗传而发生的癌与非遗传的相比,常常在多脏器内发生;小肠恶性肿瘤常常有第二个原发病灶发生。这说明部分小肠恶性肿瘤的多发病灶或同时伴有胃肠道其他恶性肿瘤与多基因可能有关[4]。还有学者认为小肠癌的发病因素是,某些胆酸如去氧胆酸、原胆酸等及其在细菌作用下的一些降解产物有致癌作用,故在十二指肠慢性炎症的基础上,经过胆汁中某些致癌物质的作用,可导致癌的发生[5]。

小肠肿瘤的临床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并缺少早期体征和有效的诊断方法,其恶性肿瘤一旦出现症状多属晚期。文献报道小肠肿瘤术前确诊率低,纤维内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病变部位、形态、范围、大小,同时可行活组织取材,对小肠肿瘤诊断效果较好。对于严重黄疸且年龄较大的患者应常规行内镜检查。本组术前诊断为小肠肿瘤27例,诊断率84.4%,与相关报道类似,表明还需要提高诊断能力。

小肠肿瘤一旦确诊,手术仍是目前惟一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小肠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方法及手术切除范围依据肿瘤位置大小而定。本组3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0例,病变小肠切除5例,剖腹探查活检术3例,姑息性胃空肠吻合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横结肠切除+空肠造瘘1例,胃大部及十二指肠切除1例。结果显示随访死亡率只有15.6%,显示了比较好的效果。

总之,小肠肿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诊断手段,一般内镜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价值有限,应尽早行剖腹探查与手术切除方法进行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程骏,朝少良,沈贤,等.小肠肿瘤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7,12(5):501-503.

2吴金荣,吴子武.小肠肿瘤28例诊治分析[J].肿瘤学杂志,2008,14(6):505-506.

3张云,吴志勇.小肠肿瘤54例临床分析[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5,10(2):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