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3-08 手机浏览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篇1

一切文学艺术形式都以形象地再现生活为基础特征,笔者认为,诗歌教学要注重诗的形象化,形象化教学方法在诗歌中更为重要。所谓形象化,是指文艺创作中反映生活,描绘形象的方法及运用这种方法所达到的具体、生动的程度。古今诗歌中有许多佳作,既有诗情的亲切抒发,又有对画意的动人展示。如何对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作基本的内涵解释呢?笔者认为这需要形象化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恰当合理并有效地利用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呢?

一、“景语”的形象化

中学语文课本引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该诗是一幅雄伟的落日余晖下的黄河万里入海图;的《沁园春·雪》,该诗展示的是晴日映照时的分外妖娆的北国茫茫雪景。讲解这些诗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画,从而自然地透过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使学生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笔两化。这样的讲述,完全符合这些诗的形象化方法,亦即艺术概括的特点。教师的引导有方,学生的入门有法,不用说这将会是一堂声情并茂、情趣盎然的诗歌欣赏课。

二、“主人公”的形象化

在文学艺术形式领域里,在形象反映生活时,再没有像诗这样活泼多姿的了,所以诗人表情达意的方式无疑是异常自由灵活的。

比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诗人通过具体的物像表现一位镇定神勇、射术超群的将军。一“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突出了将军的高度警惕。又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没有具体描写眼前景物,而是直接打开自己的心扉向读者倾诉,感情完全是迸发式的。再如唐朝诗人秦韬玉的七律《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虽句句写贫女,其实句句是为不得志的贫士而写,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阅读、品析这类诗时,显然不能在脑海里出现情景妙合无间的画面,而是“引弓”的将军、“独怆然而涕下”的诗人或是隐形的不得志的贫士等形象。在这类诗里,不管诗中主人公是诗人自己还是其他人,它们形象化方法的基本共同点都是直接向读者倾吐衷曲。对这类形象化方法显然不同的诗,作者采用的艺术分析方法应有所区别。对这类诗,笔者认为在教学时可以在“作者介绍”这一教学环节上资料更为丰富和翔实。如果诗中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对这一环节的突出强调,无异于对形象分析的最好补充。这对帮助学生理解诗中形象,将会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如果说这类诗中的主人公不是诗人自己,而学生对当时人物的时代又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话,那么适当讲述那个时代的人物的处境就很有必要。总之,在这些诗里,诗中人物心灵的大门是向读者直接敞开的,这些诗的诗意美也就是诗中人物的心灵美,教学者对这些诗作艺术分析,而且只有直接从揭示人物心灵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入手,让学生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想象人物的鲜明形象。

三、“情境”形象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解释境界说时曾有“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无境界”的说法,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诗里没有任何具体的景物描绘,但因为写了真情,形成了特定的“情境”,就能激发读者的形象联想,在读者想象中仍然可以望见一幅诗人远眺时的天地辽阔的邈远之景。也就是说,仍然可以由情引发出意境的整幅图画。这就把意境的外延扩大到包括这类直接抒发真情的诗歌。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这类诗的生活、环境图画,远不如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人物形象更符合这类诗的形象化方法的实际。也有一些诗实际上已具有断篇小说的规模,有情、有景、有人,诗中人物的个性非常鲜明,但它不是用散文的语言,而是用音韵铿锵、凝聚力更强的诗的语言表述。文本里的《木兰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石壕吏》、白居易的《卖炭翁》和《琵琶行》等叙事诗都属于这一类。对这类诗,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借用形象分析的教学方法。以《卖炭翁》为例,虽然字数不多,但对故事情节的交代,对诗的典型环境的渲染,对人物情态的刻画及人物心理状态的揭示,都是非常细致的,都有动人的诗行可以利用。对这类写的有情、有景、有人的诗,教师如果把握形象化方法,那么对艺术形象进行分析就会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四、“寓意”形象化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有些诗通过形象的描绘寓寄深刻的哲理,也有一些以咏物寄意或托事言志。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笔者认为讲这类诗,重点要让学生理会潜藏在形象背后的深刻的哲理,这样才能体现这类诗的艺术价值。课文中选入的老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可以说是一首既有形象概括又包含感情的哲理味很浓的诗。这首诗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里自然闪耀着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光辉形象;但在分析诗中形象时,如果能使学生把超出形象之外的深刻的哲理提炼出来,那么它就更有广泛的概括意义。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沙盘疗法;教学模式;团体培训;自性化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159-02

沙盘疗法是融合西方游戏理论和心理分析理论,吸收东方易经哲学思想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对沙盘疗法的探究可以帮助高校教育工作者加深对大学生自我的产生、人格的发展规律、自性化实现过程的理解,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高校也可以在心理教育实践工作中对沙盘疗法加以具体应用,从课程教学、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入手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沙盘疗法的发展现状及基本设置

瑞士荣格分析心理学家多拉・卡尔夫(DoraKalff)是沙盘疗法的正式创立者,她在1962年的国际分析心理学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沙盘疗法的思想,1985年成立了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标志着沙盘治疗体系的形成。目前,国际上有几十个沙盘游戏治疗组织和专业研究机构,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与作用。沙盘疗法的应用模式也已由个别疗法、长程疗法、独立疗法模式逐渐发展为团体疗法、短程疗法以及整合疗法的多元应用模式,并会向更多的模式研究方向发展。

沙盘疗法的基本设置包含了沙子、沙箱和各种模具,沙箱的规格一般为57cm×72cm×7cm,沙子有干沙和湿沙之分,模具通常包括人物、动物、植物、交通工具、飞行物、建筑物、生活用品、怪兽等。作为一种适应广泛的心理分析技术,沙盘疗法涉及潜意识水平的工作、富有象征性的积极想象、内在儿童式的自然沟通,从而实现感应性的转化、整合的自性化发展,它在心理辅导中的意义和价值也相应地得以呈现。

二、沙盘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优势

1.沙盘疗法可以引导学生接触潜意识,从而进入心理的深层世界

沙盘是意识和潜意识沟通的桥梁,大学生在创造自己的沙盘图画时,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无意识的工作中来,并通过自由且富有创造性的操作将其潜意识在三维图画中赋予形象的呈现。沙画可以帮助学生激活那些大多属于无意识的心灵意象和存在状态,开启其心灵历程,导向个体心灵的治愈和人格的发展。

2.沙盘疗法可以通过象征辅助学生进行自由的积极性想象

通过沙盘,学生有一个机会让那些补偿性的意象进入,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在沙子中塑造这些意象,可以对沙子本身和各种各样的沙具进行积极想象,进行个性化的塑造和变形。在积极想象之中,沙盘成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发生交互作用的场,而沙画即是制作者为这一特殊的交互作用赋予的可见的和具体的形式。

3.在沙盘中手的运用和身体的参与将学生全身心地带入体验

在沙盘治疗中,手可以给无意识中活跃的能量以形状,手可以联结学生的内在和外在,联结精神和物质。沙盘制作的关键也在于借助手以及身体活动的参与,在沙中创造各种各样的三维图画,通过图画将自己的身体、灵魂和精神全都投入到这个体验的过程中。

4.通过沙盘,学生能够沟通内在儿童,从而获得自然的创造力

通过沙盘制作,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小孩”,他不能说出“哪里受伤了”,但可以通过沙盘的三维图画表现出来,教育者则可以运用自身的观察力使用所有感觉来找出制作者隐藏的伤痛。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沙盘来表现与发展儿童本身所拥有的一种完整性,这种完整性是人类自出生起就带有的潜能,它对心灵的治愈会发挥重要作用。

5.在沙盘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中学生可以得到整合的自性化发展

自性化是指个体人格发展的过程,是个体朝着全面、成熟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人最终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沙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与保护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的意识能够得到放松,他的心灵能够走向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实现自性化与整合化的目的。

三、沙盘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那么如何将沙盘疗法融入大学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建立基于沙盘疗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呢?具体而言,高校基于沙盘疗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构建以沙盘教学用具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进展

沙盘制作完全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类课程课堂教学的辅助模式。我们可以构建以沙盘教学用具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融团队合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为一体,通过直观的沙盘模拟现实场景,突出教学的体验性、互动性、分析性,从而强有力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如心理学课程有关人际理论的教学、个性分析的内容就可以以沙盘制作的方式来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沙盘的制作来模拟团队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沙盘制作过程中学会观察个体的言语及非言语行为,分析人际合作中的行为特点,从而进一步分析个体的兴趣、需要、性格等个性特征,体验人际交往中个体的合作倾向、群体的心理特征等。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分享,学会人际交往的具体技巧。

2.运用沙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共性问题解决和团体培训的开展

团体沙盘是运用沙盘疗法对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方式,它融合了沙盘游戏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提供了单纯的沙盘游戏或单纯的团体辅导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团体沙盘辅导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共性心理问题的解决,如个性问题、抑郁倾向、焦虑倾向、人际关系问题等健康性心理问题的系统性团体心理辅导;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团体培训工作的开展,如各种团队合作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管理能力提高等发展性心理问题的团体培训。沙盘可以为这些团体辅导和培训提供很好的载体和依托,让学生在共同制作沙盘这样一个平台上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借助沙盘进行个体咨询,让个体在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内获得自性化成长

个体心理咨询是实施沙盘疗法的主要模式,高校在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咨询方面,可以将沙盘疗法与故事讲述技术(StorytellingTechnique)结合起来,让个体在沙盘制作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完全解放,获得充分的内在体验,并在自己的故事讲述中充分表现与表达自己。学生在完全自由与受保护的沙盘制作过程中进行心理和情感的深层体验,他们在沙盘的制作过程中很快就会知道,每个人都是可以接近整合的,并且这种整合包含了多个方面,它们可以表现为意识与潜意识的整合,也可以表现为躯体与心灵的整合,还可以表现为内我与外我的整合。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沙画找到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沙画会将学生引入一个新的转化过程,并将其转化到现实的生活中来,最终实现自性化发展和人格的整合性发展。

四、沙盘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1.在沙盘疗法中教育者的角色是陪伴者,而不是辅导者

在沙盘疗法中,教育者需要打破原有心理咨询中咨访双方地位不平等的现象,摆正自己在咨询中的角色。教育者们要有这样的意识,在沙盘治疗过程中自己的角色是陪伴者而不是辅导者和专家,要借助于沙盘让自己深入到学生的人生故事中去,在倾听与感受中加深对学生的理解。

2.在沙盘疗法中教育者要特别注意掌握提问的技术

在沙盘疗法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育者不是解决问题的专家,而是提问的专家。沙盘疗法虽然是一种非言语性的疗法,但学生要在潜意识的制作中对内在心理进行充分体悟与感受则需要教育者的适当引导。这时,教育者针对沙盘的提问就显得十分重要,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与感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心理成长。

3.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沙盘表象之下的深层次意义

很多教育者在理解学生制作的沙盘时可能只注意到了表象,其实表象可能很简单,但背后的意义却很丰富。沙盘疗法属于深层心理学的一种心理疗法,需要从人的潜意识层面出发来促进人格的改善。在运用沙盘疗法时教育者需要知道无意识世界的分析法则,综合细致的观察、敏锐的直觉感受、深入的解析等各种方法来挖掘学生的潜意识。

4.在沙盘治疗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过多的主观性参与

沙盘疗法作为一种非言语的、直接与无意识相接触的心理疗法,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果在沙盘疗法中,教育者过多地进行主观性的分析与诠释,可能会产生偏差,也很容易将这种理解性的偏差通过言行在无意间传递给学生,从而产生误导。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沙盘治疗的过程中要避免过多的主观参与,而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体悟与感受沙盘所引入的精神世界。

5.要注意沙盘疗法与其他心理疗法的结合

任何一种心理疗法都有其针对性,孤立地单纯使用一种疗法会有较大的限制,沙盘疗法也是如此。其实沙盘只是以谈话为中心的心理教育的一种辅助方式,我们需要思考沙盘疗法如何更有效地融入整个心理教育领域中来,成为一种适应性更为广泛的心理教育方式。因此,并不是倡导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单纯使用沙盘疗法,恰恰是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将沙盘疗法与其他疗法有效融合、互相补充,实现沙盘疗法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更广阔的应用。

参与文献:

[1]DoraMKalf.IntroductiontoSandplayTherapy[J].Journalof

SandplayTherapy,1991:11-12.

[2]申荷永,高岚.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6-57.

[3]蔡妮娜.叙事疗法在生涯咨询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9).

[4]耿柳娜,张日N,赵会春.箱庭在心理咨询实践和实证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篇3

关键词:产品可用性设计心理学教学模式

引言

设计心理学作为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讲述“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的讲授是主要的教学过程,主要涉及到设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以及设计中的心理学原理[1-3]。学生主要掌握的技能包括掌握用户研究的方法,学会分析用户需求、用户行为、用户心理模型、环境和行为对用户的影响等。由于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课程,因此知识传授过程中,课程内容涵盖的面广,理论知识点多,学生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往往只记得在前期调研中使用访谈、问卷等方式,却忽略了其他设计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灵活运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以建立良好的产品可用性为主线,进行尝试性设计心理学课程思路改革。可用性是交互式产品、系统的重要质量指标,表明用户能否用产品完成其任务、效率如何、主观感受怎样,即从用户角度看产品质量。由于设计心理学所研究的主体是人,通过分析影响人购买、使用、评价一个产品的所有心理现象,为推动产品的创新和优化设计所服务。因此,作为用户所主要关心的产品可用性来说,是产品设计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如何分析用户对产品可用性的心理活动和评价,寻找满足产品可用性的用户心理需求,也是设计心理学需要重点传授的知识。

一、产品可用性与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教学中,消费者问卷调研、用户思维和行为模型构建、情感化设计的易用性原则分析等方法,都是寻找用户对产品的有效性、效率和满意度需求的有效方式。构建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其中,课程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为调查研究,涉及市场、设计、用户和场景等调研。第二部分内容主要为数据分析,涉及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第三部分内容主要为设计分析和实践,涉及基于可用性模型的产品设计和评价。

二、设计心理学教学模式介绍

(一)课题确定:通过第一次课程安排,讲述设计心理学的界定、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研究的意义以及其形成和发展,要求学生分小组选择产品,并准备设计调研细项。(二)基于消费者满意度的可用性因素分析: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一般心理活动过程,对于消费者心理的研究是设计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课程安排要求学生理解消费者行为理论及其需要理论,掌握消费者动机的模式及其特点,掌握基于“消费者满意度CSI”的问题设置方法。由于用户满意度是可用性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本次课程通过让学生调查消费者满意度指数、影响消费者满意度因素及消费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如何通过产品设计优化帮助企业实现成本最小化、提升消费者重复购买率和企业盈利能力等目标。(三)基于用户模型的可用性因素分析:产品的功能主要通过用户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和理解来评价。因此,根据用户任务和思维模型,可以看到用户的意图、计划、实施、评价以及分正常情况中的操作过程。第三次课程安排要求学生学会对用户的任务和思维模型进行分析,通过用户的操作过程,分析用户的使用需求。并综合用户的任务模型和思维模型,提取容错、操作效率、可学习性、可控制性等可用性的行为和认知因素。(四)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可用性因素分析:根据Norman的描述,产品易用性需要满足可视性、匹配性和反馈性三个基本特征。其中,可视性是指让用户明白怎么样操作合理,在审美位置操作以及如何操作。匹配性指控制器、控制器操作及其产生结果之间的关系。反馈性指向用户提供结果信息。本次课程要求学生对于小组产品的可视性、匹配性和反馈性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用户使用中认知中的感知、理解、记忆、判断和决策等问题。(五)基于感性工学的可用性因素分析:基于感性工学的可用性因素分析主要通过主观调查法进行产品的意象词汇提取。本次课程主要讲述感性工学的概念、来源、发展和应用情况,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感性意象词汇的收集和甄选方法。(六)产品可用性模型搭建:第六次课程的产品可用性内容讲授中,主要结合前一次课程的感性工学分析方法,学会可用性模型的搭建方法并选择小组产品进行实践。首先要求学生选取近五年的小组产品的典型代表进行样本的收集和感性语义的评价。然后从评价结果中分析产品的发展趋势,并选取重要的感性词汇对进行产品的设计对应物分析。接着建立产品感性意象与其形态要素之间的映射关系,为后续设计的感性创意提供准确定位支持的同时,也为设计师将消费者的感性需求作为设计对象提供有效的依据。最后根据前五次课程中的消费者满意度、用户模型、易用性设计原则和感性意象认知识别的可用性因素分析,构建小组产品的可用性层次模型。(七)用户体验:第七次课程通过讲述用户体验的概念及其对于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作用。针对用户体验是为了在评价交互系统是否在用户体验层面上满足用户需求时的具有可参照之标准的特点,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需要基于用户体验,进行产品的可用性模型的可靠性验证和设计评估。(八)产品设计和评估:最后一次课程要求每个同学针对小组产品构建的可用性模型,在对产品进行直观、深入和精确的分析,以及探索当前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改良设计,绘制效果图。

三、教学案例

以下基于热水器产品进行教学案例分析。(一)课题确定:要求学生通过文献调查、观察法和用户访谈,确定小组产品选题。(二)基于消费者满意度的可用性因素分析:依据江南大学李彬彬提出的消费者满意度指数[4],选取行为、视听和产品满意进行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基于消费者满意度的热水器可用性因素主要包括功能(性能需求、使用效率)和外观(配色、风格、品位),强调个性化和实用性。(三)基于用户模型的可用性因素分析:根据Norman提出的用户模型概念,产品的功能主要通过用户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和理解来评价。建立用户任务过程,并通过出声思维的方法,对用户思考问题进行概括。根据用户操作和思维过程,发现热水器创新设计需要考虑的用户使用需求包括:对电子显示面板的设置操作和出水阀门的使用过程。提取的可用性因素包括行为(容错、操作效率)和认知(可学性、可控性)因素。(四)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可用性因素分析:根据Norman的描述,产品易用性需要满足可视性、匹配性和反馈性三个基本特征。其中,可视性是指让用户明白怎么样操作合理,在什么位置操作以及如何操作。匹配性指控制器、控制器操作及其产生结果之间的关系。反馈性指向用户提供结果信息。根据市场现有电热水器,分析使用过程中的产品可视性、匹配性、反馈性特征,以及电子显示面板和出水阀门等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对于热水器的可视性、匹配性、反馈性问题,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用户的认知(感知、理解、记忆、判断和决策)方面。(五)基于感性工学的可用性因素分析1.基于感性意象的因素提取:感性意象的认知识别代表着消费者对于热水器的主观印象,反映在对热水器的语义描述和感性词汇上[5-6]。要求用户进行热水器进行感性评价,获取有关热水器的感性词汇共50对。经专家小组讨论,选用被选频次高的词汇,并且从中剔除意义相同的词汇,得到初步筛选出的20对典型词汇。选取30位调查对象(10名设计师,10名制造商,10名消费者)用5级标度法(不重要、勉强重要、重要、较重要、非常重要)对所选20对感性词汇打分,构建新的热水器语义描述集:H2={节能的-耗能的(4.5分),安全的-危险的(4分),舒适的-紧张的(3.9分),经济的-豪华的(3.8分),轻薄的-厚重的(3.7分),易用的-难用的(3.6分),实用的-装饰的(3.6分),互动的-单向的(3.5分),轻松的-严肃的(3.2分)}。以上词对按照语义维度可以分为行为、认知和情感属性3类,分别构建语义维度描述集:H行为维度={易用的-难用的,使用的-装饰的,互动的-单向的},H认知维度={轻松的-紧张的,安全的-危险的,舒适的-紧张的},H情感维度={经济的-豪华的,节能的-耗能的,轻薄的-厚重的}。因此基于热水器感性意象认知识别的可用性因素包括行为、认知和情感特性。2.基于感性意象的因素评价:选取近五年热水器典型产品,基于热水器可用性评价模型对应的10对语义描述感性词汇,请30位调查对象(10名设计师,10名制造商,10名消费者)用5级标度法进行打分。发现在轻薄性方面,热水器除了根据储水量变化了水箱大小外,其圆柱造型外观基本没有变化;在舒适性、互动性、轻松感等方面尚待完善,主要表现为功能单一、不符合人机和结构机械单调等;在节能性和实用性方面,功能较齐全、节能效果较好;在安全方面用户认为这六款热水器呈逐步增强状态;易用性方面有起伏波动的升降变化。根据热水器感性意象评价结果,运用SPSS对9对感性词汇对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安全的”和“实用的”高度正向相关(r>0,且r=0.901)、“舒适的”和“轻松的”高度正向相关(r>0,且r=0.866)、“轻薄的”和“易用的”高度正向相关(r>0,且r=0.877)。分别对三组高度正相关的感性词汇运用SPSS进行多维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热水器使用起来轻松感越强,则舒适感越强;热水器实用性越强,其安全感越好;热水器形态的轻薄感对用户操作的体验感有良好贡献。3.热水器设计对应物归纳:在对热水器可用性的产品设计对应物解析中,去除热水器感性词中的相似概念“轻松的”、“实用的”、“轻薄的”和与技术设计相关的概念“节能的”、“经济的”,保留“舒适的、安全的、易用的、互动的”作为热水器1级感性词,进行产品设计对应物归纳。(六)产品可用性模型搭建:首先根据以上基于消费者满意度、用户模型、易用性设计原则和感性意象认知识别的可用性因素分析,构建热水器的可用性评价模型[7]。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行为特性、认知信息和情感特性,二级指标包括实用性(效率、操作时间)、容错性、可视性(易看见)、可学性(易明白、易记忆)、可控性(语义匹配、空间匹配、反馈性)、节能和个性化。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相关权重值。(七)用户体验:通过问卷调查评价可用性模型。通过可用性评价结果与消费者的整体反应度相符,确定此可用性评价模型有利于发现产品的不足和痛点,帮助设计师和研发人员有针对性进行产品改良和创新设计。(八)产品设计和评估:根据热水器可用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模型,以热水器的操作面板为例进行创新设计和评估的迭代。利用大多数用户认知范围内的符号和投影技术,将功能语意和操作反馈可视化,以求最大程度减少认知负担,增强产品易用性。设计方案中,控制面板造型为壁挂式弧形控制器,其投影界面分为两个功能模块,分别是洗前预热和洗时调节操作界面。其中,洗前预热分为三个功能模块,分别是预热水量、预热时间、预热温度。洗时调节分为两个功能模块,分别是对水温和出水量的调节。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篇4

关键词:意向性;心理活动;意向对象;无意识

1意向性概念

“意向性”这一概念源出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后来这一概念布伦坦诺引入,并把它看成是心理现象的基本特征。其实从严格说来,布伦坦诺本人并没有使用过“意向性”一词,至于“意向”一词,指的不是整个意向行为而是情感的一种形式。但他习惯使用与意向性这个词相关的形容词形式,总是提到一种“意向的关系”和“意向的内存在”,意向性对他而言是一种特定的关系理论,意向关系是一种连结心理行为和其对象的关系理论。在布伦坦诺那里,意向对象是内存在与心灵之中的,它们不必像物理对象那样,不依赖于心灵而存在,即由此区分了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来自于他的老师布伦坦诺。与布伦坦诺不同的是,胡塞尔则用“意向性”来建立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对象在内的一切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意向性”定义为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指向其对象。

2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及其意向对象

精神分析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指出了无意识的存在。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是属于心理活动的一个层次,他提出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这个概念,主要的用意不只是在描述某些缺乏意识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要来做心理解释,企图找出许多心理现象背后的无意识动机。然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这个概念本身,却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主要的反对意见有两种:一是萨特认为如果我们把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那么就破坏了我们对心灵统一性的概念。二是塞尔认为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概念和心理活动本身的特质不相符。

对于萨特的批评,加纳已经有了很好的回答:在精神分析中所做的心灵区隔,像意识、无意识或是原我、自我、超我,都是功能性的区分,都是属于同一个人的心灵运作,并没有危及到心灵统一性的概念。

塞尔认为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概念和心理活动本身的特质不相符,即心理活动的定义特征就是意识,所以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当然就自相矛盾了。那么,争论的问题就变成了:心理活动的定义特征是不是只是意识。我们知道人的一切行为(不管是心理的还是生理的)都受大脑的控制,心理活动当然也是由大脑活动所产生的,是大脑受到由神经传导过来的电讯号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即每个心理现象也都对应了某种神经生理的基础,与生理活动不同的是心理活动具有主观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很容易理解人在处于有意识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切思想、情感、意愿等都属于是具有主观性的心理活动。那么,如果人处于无意识状态下,他的一切无意识的活动是否也是具有主观性的心理活动呢?例如,人在睡觉的时候应该是处于无意识状态下的,在此期间人所做的梦同样是由大脑活动所产生的一系列思想,虽然梦中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但这并不妨碍人在这些思想的主观性,因为它们都是我所产生我的思想;再例如,人在喝酒喝得烂醉如泥的时候也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之下的,在这个状态下人往往会产生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确实是经由其大脑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产生了一系列具有主观性的想法,从而做出一系列的行动,而且在酒醒之后,人们也往往会完全不记得自己在醉酒的时候所想的,所说的和所做的一切,而这一切,也都是人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样来看,人在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下的一切无意识活动也是具有主观性的心理

活动。

人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下,其心理活动也是有指向对象的。这是因为如果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没有对象的话,那么就无法构成人处于无意识状态下的各种心理活动了,当然也不会有各种现实活动,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一些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人群,例如精神病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现实活动就无法成为可能了。而且,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对象也是包括内在的、心理的和外在的、物理的对象在内的一切对象的。例如,处于睡梦中的人,他所进行的心理活动就是做梦,其指向对象大部分都是虚幻的,在现实中不存在的,也就是内在的对象;而喝醉酒的人或者精神病人,他们处于无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都有外在的、物理的对象,尽管对于同一个对象,他们所意向到的可能和有意识的人所以意向到的对象有所不同。

由此,便解决了“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何以可能”,“无意识的心理活动都指向其对象”两大问题,从而也就说明了无意识的意向性是存在的。

3关于无意识意向性的分析

胡塞尔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为完整而又系统地开展意识意向性分析的哲学家。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根据无意识的意向性来建立一门全新的关于无意识的现象学?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心理结构就好像漂浮在大海中的冰山,水面上显露出的一小部分相当于意识,它只是人的表层心理,而潜藏在水面以下的巨大山体相当于无意识,只有它才能决定冰山的漂流去向。这即是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但事实上,我们若是想全面、完整而又系统地对无意识意向性进行分析,则是不可能的,这并不是因为人在处于有意识的状态下无法理解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和现实活动,而是因为一般人处于有意识的状态下是无法全面而又系统地认识到自己处于无意识状态下的一系列心理和现实活动的。例如,人在睡醒之后,往往会忘记自己的梦,就算是还记得,也不是很清楚了;喝醉酒的人在酒醒之后,也通常不知道自己在酒醉之后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当然,精神病人大部分应该也是如此。所以,至少从这个方面看来,我们目前是无法全面而又系统地对无意识的意向性进行分析,建立无意识的现象学的。

参考文献

[1]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1篇5

关键词:学前心理学;教学策略;优化;幼儿师范教育

教学策略是幼儿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种种策略和技术的运用都是教育者对于教学策略的选择,同时也反应出教育者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价值取向。“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前心理学教学既生动活泼又保证质量?”“怎样才能使我的学生发展全面又有幼师特色?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幼教人才?”“有没有可能使我的学生在学习心理学中,学得扎实、实践能力增强、创新精神也发展?”“什么样的教学可以使师生双方都成为主体,协同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中,试图努力寻找一个合适的答案。通过长期不断探索和实践,如何优化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质量,以达到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作者在这方面作了些尝试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仅供大家参考。

一、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优化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

从培养人才的业务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目标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既有总体目标,又有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使每章每节每课时都做到目标明确。作为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前心理学,应做到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的纵向有序及同层次学科的横向结合和有机联系。比如紧密结合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及教法、幼儿园管理、幼儿游戏、儿童心理健教育;以及心理测量、幼教科学研究等学科,丰富充实幼儿心理学的内容,真正能用科学的观念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尽可能把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发现融入到教学中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活思维,紧紧跟随科学时展的潮流,及时触摸心理学领域研究发展的前沿,使学生能领悟到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和价值。转变封闭式的教育观念,转变“重知轻能、重专轻宽、重智轻德”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纳入教学工作的日程中,针对学生个别、群体开展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学生自我修养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教育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优化学科理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

从学前教育专业性和师范性的培养目标出发,幼儿心理学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机会,亲临幼儿园多看、多听、多想、多用,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如学生在观察幼儿“注意”为什么容易分散时,发现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很多,除了来自外界刺激物的影响和自身的兴趣、需要、愿望因素之外,还与“注意”其它品质有关,因为同学们发现有的幼儿“注意”分散时是东张西望,做小动作,而有的幼儿总是发呆,在想其它事情。前者是由于幼儿“注意”不稳定,容易转移所致,而后者是由于“注意”太稳定难以转移所致。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的幼儿“注意”的特点,提出各种建议和措施,以防止幼儿的分心现象,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还懂得了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三、充分利用间接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取决于学习时的使用情境,要使学习者达到对知识深刻理解的目标,就要把知识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通过知识的应用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心理现象分析就是利用现成的“间接知识”,让学生能在真实的或虚构的情境中去认识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一)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进行分析

心理学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心理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它终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许多心理现象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知觉规则?知觉选择性”时,首先把学生分成小组,观察和记录生活周围中哪些事物最容易成为我们知觉对象,通过观察使学生们了解到:凡是与背景差别较大的、运动变化的、排列有规则的事物都容易吸引我们的知觉。又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心不能二用”、“酸葡萄效应”、“及时复习是抗遗忘的良药”等等心理现象。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学习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后不断观察周围和反思自我,举一反三,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能学有所用。

(二)结合心理现象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典型案例中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典型性,它是在比较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心理现象,通常情况下是观察不到的;同时又能科学的解释心理学中最为基本的心理规律和现象。古今中外这样的典型案例很多,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和间接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在学习“环境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影响及儿童早期发展中‘敏感期’的概念”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典型的案例,通常这些案例成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的重要依据,如“狼孩”“野生儿”“儿童在特殊环境中成长的特例”,让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讨论这些特殊儿童心理、行为形成的原因,明白儿童早期一些行为或心理品质的形成在某些时期是非常敏感的,一旦错过这些时期极易造成终身的不良影响。从而更深入的理解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早期身心健全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心理现象和案例进行分析

文学作品是一种间接知识,是经过艺术加工或虚构的“间接知识”,经过选择,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近似的“典型案例”。在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众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为表现进行心理现象分析,具有特殊的效果。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王熙凤;《水浒传》中的李逵、鲁智深;《围城》中的方鸿建、李梅亭等各类人物,他们都具有独特而典型的人格特征,针对这些人物的分析,可更直观的、更生动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格的特质理论、类型理论和层次理论;同样,针对《阿甘正传》、《雨人》、《海伦·凯特》等作品中的人物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内容,最终学生通过讨论,对人的智能结构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真正理解了人的八种智能潜力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特殊结构,以及每个人在智能优势方面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四)结合自我心理现象和心理感受分析

引导学习者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体验或困惑作为心理学教学资料,充分提取过去的认知经验,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都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重要话题,这不仅对学好心理学有帮助,同时对学习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长起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怎样帮助学生解决由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理应成为我们心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综合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态度和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正如巴班斯基所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

(一)发现学习在心理学教学中的探索和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新行为。”发现式学习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巩固了知识,懂得怎样思考、怎样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使之产生更强的学习兴趣;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和对书本的迷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探索和运用。

1.结合教材,运用观察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自然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观察,如幼儿的认知规律、行为特点、语言发展规律等等。帮助学生拟定观察计划,提供观察条件,学习作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总结。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2.结合教材,运用调查的方法

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对幼儿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了解。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即调查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形式,调查问题有哪些,调查步骤如何,结果如何分析等等。如我们让学生针对幼儿的个性、情感、意志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五周的个案追踪调查。同学们拟出计划后,制作出相应的问卷和图片,创设各种情景甚走访家长,最后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结合教材,运用心理测量方法

在心理学教学中,我们尽可能遵循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用事实说话、用科学说话。帮助学生学会选择行为样本,进行客观测量和标准化测量。比如,通过幼儿画人的方式测量和分析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去发现一些有趣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成的量表进行测量,也能根据一定的测试目的和要求设置和编制出简单的心理测试量表,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教材,运用心理小实验的方法

有许多心理现象和规则,必须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才能观测到它们的存在,才能真正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如在学习和了解人的“感知觉”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运用心理测试仪器:重量知觉仪、方位知觉仪、颜色视觉仪等仪器,或用一些简单工具,学生分组在心理实验室进行一些简单的小实验。结果学生们通过实验发现每个人的感知觉水平是有较大差异性的,而每个人的“感觉域限”或“绝对感觉域限”更是各不相同的。

(二)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探索和运用

我们知道真正有价值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材料的刺激因素,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调整、改进的过程”,“问题解决”教学是以“人”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我尽可能在每次上课前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一些“问题”或“问题情境”。每当我向他们提出:“为什么幼儿的记得快也忘得快?”“孩子们为什么总爱听故事?”“孩子们为什么总爱玩游戏?”“幼儿的自我意识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为什么具有相同遗传条件、相同生活背景的双胞胎,甚至是连体人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等问题时,同学们通常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和探索心理,甚至把这些问题看作是一种挑战,这样的挑战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他们的认知兴趣和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激发,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调动,过去的经验被激活。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不仅有成就感和自信心,还会产生增值效应,可推动新的学习,成为教学持续生命力的重要动力源泉。

(三)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优化师生互动关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allport,1924)强调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他认为合作学习创造了学生之间积极的同伴关系,而这种积极的同伴关系对学生又产生了积极而意义深远的影响。

在心理学教学中,合作式学习方法的运用给我的教学来了许多好处。比如学生在掌握了幼儿记忆发展特点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组织他们分组讨论:“同样的学习材料(一首儿歌),如何让幼儿能在最轻松最愉快的情况下记忆较果最好?”,并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出至少四种教学建议和策略。由此带来的效果是,同学们讨论异常激烈,思维活跃,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方法,有的组提出了好几种策略和方法;有的组用文字展示讨论结果,有的组用图画展示;有的学生甚至辅之以动作和表情,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承认和研究他们的假设;有助于学习者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养成合作学习和耐心倾听的习惯;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

关键词:易经,心理分析,中国文化心理学。

ichingandchineseculturalpsychology

abstract:in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ichinghasbeencalledthe“topofallclassics”,and“theoriginofthegreatdao”.psychologyhistorianstodaytakechinaasthefirsthomelandofpsychology.theyrealizethatin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richpsychologicalthoughtsandspecialpsychologicalsystemareembraced.therefore,wewilltakeichingasthefoundation,throughanalyzingthecharacter“heart”(xin)intheiching,themeaningofthechinesecharacterheartinthegreatcommentariesinzhouyi,andthesymbolicmeaningofheartinthehexagrams,toelaboratethemeaningofchineseculturalpsychology,anditsinfluencetocontemporarywesternpsychology.

keywords:iching,analyticalpsychology,chineseculturalpsychology.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既然当代西方心理学史家也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人们也已经逐渐意识到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那么这种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意义,也自然会透过《易经》来传达其消息。在本文中,我们以《易经》为基础,分“易经中的心字”,“易传中的心意”和“易象中的心理”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易经》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同时,我们也将比较与分析《易经》对西方心理学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易经》与分析心理学所建立的关系。

1易经与心之意义

我们将西方的psychology翻译成了“心理学”,其中最大的特色莫过于使用了“心”字。尽管西方心理不的研究对曾以有“灵魂”(soul)、“意识”(consciousness)、或“行为”(behavior)或“认知”(cognition)的不同强调与变化,但是一个汉语的“心”字,却囊括了迄今为止所有心理学家对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易经?系辞上》中有“圣人以此洗心”的描述,基中涉及到了“心”,反映着《易经》之心理学的深刻意蕴。《易经?系辞下》中还有易之“能说诸心,能研诸虑”的总结,《周易折中》释其本义为:“‘说诸心’者,心与理会,乾之事也。‘研诸虑’者,理因虑审,坤之事也。”(李光地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成都:巴蜀书社,1998.955,247,8,3)更是明确地表现出了《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理想。正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卦与象是《易经》的精髓;“意”与“情”都由心构成,属于心理学的最基本范畴(文中所引用《易经》原文,均出自《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我们曾经在“心与心理学”和“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等文中,探讨了汉字“心”的心理学意义。它可以在心身、心理和心灵三种不同的层次上,不同的心理学的意义;但以“心”为整体,却又包容着一种整体性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比如,在汉字或汉语中,思维、情感和意志,都是以心为主体,同时也都包含着“心”的整合性意义。这也正如“思”字的象征,既包容了心与脑,也包容了意识和潜意识。对此,《礼记?大学疏》中有精辟的论断,称之为“总包万虑谓之心”(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1673)。

西方心理学的早期发展,所侧重的是一种生理心理学,如实验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的代表作,便是《生理心理学大纲》(1875)。其后来的发展是以意识和行为为研究的主题,尽管仍然把人的生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生要基础。但是,再后来的发展,如弗洛伊德之后的荣格分析心理学,以人本主义第三势力心理学之后的第四势力心理学(transpersonalpsychology──超个人心理学)等,却明确地要以人的心灵或灵性作为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主题。而作为这后来的发展,作为自称为后现代的西方心理学家,他们却是要在中国文化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营养与支持。即使是作为认知心理学代表的学者如加德纳(h.gardner),以及以其情感智力理论而闻名的学者高尔曼(d.goleman)等,也都直言不讳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心”的心理学的意义与价值。

当我们以“心与心理学”为主题来思考中国文化心理学意义的时候,曾经被《周易?系辞上》的“圣人以此洗心”深深地打动。我们曾经以“psychologyofheart”为论文的韪,参加瑞士爱诺思基金会(eranosfoundation)关于《易经》的国际圆桌研讨会。透过一个“心”字,我们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考察与分析《易经》与心理学。

2易经中的心字内涵

通行本《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卦辞和爻辞组成,易传的部分则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等“十翼”。在《周易》的卦爻辞中,有6个卦直接使用了心字8次,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对心之义和心之理的最初规范,以及其所赋予的原型性的义理和内涵。

这6个卦分别为:坎卦(维心亨),明夷卦(获明夷之心),益卦(有孚惠心;立心勿恒),井卦(为我心恻),艮卦(其心不快;厉薰心),旅卦(我心不快)。属于心部的汉字在上下经的64卦中反复出现,其中如:悔、惕、性、恒、愁、惠、忧、思、憧憧等等。为此,我们以“坎卦”为例,进行如下的分析。

坎卦卦辞的原文是:“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程颐在其《程氏易传》中解释坎卦之卦象时说:“阳实在中,为中有孚信。‘维心亨’,维其心诚一,固能亨通。”这是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维心亨”也正是表达了其朴素至诚的道理。程颐还说,“至诚可以通金石,蹈水火,何险难之不可亨也?”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周易》经卦中出现的心字及其表述方式,如“维心亨”、“为我心恻”、“有孚惠心”等,与尚书和诗经中所使用的心字具有相似性,保留了汉语心字的原始面及其基本蕴涵,并且保留了甲骨文及金文中心字与心词的古朴性。对此我们可以略作比较如下,如早期甲骨所载:“庚戌卜,口贞,王心若”;“午卜,贞,王心亡鼓”;(参见张立文(主编).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5)《诗经?国风?邺?柏舟》之“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以转;我心匪席,不可以卷。”(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296)以及《尚书?商书》中还有“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的描述,实为汉语“心药”的基本原型;而《易经?说卦传》中有:“坎为水,……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实为“心病”的基本原型表现。

《易经》坎卦中的“心”义及其原型性的内涵,为后世发展的心学奠立了基础。李舜臣曾经评注说,“作《易》者,因坎离之中,而寓诚明之用,古圣人之心学也。”章潢说,“六十四卦,独于坎卦指出心峄示人,可见心在身中,真如一阳陷于二阴之内,所谓道心惟微者此也。”《易传》中所发挥的“天地之心”,如复卦之“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彖辞》);所主张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如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彖辞》);所提倡的“君子立心以恒”,如系辞之“君子安其身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便是心学的最初形态。

实际上,《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并不拘泥于“心”字本身;正所谓“言生于象,固可寻言以观象。”并且古有“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的主张。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易经》之卦象的分析,来作进一步的讨论。

3易经卦象之启示

在《易经》的卦爻辞中,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学道理;易传中的评论与解释,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易经》中的卦象,来进行心理学的研究与分析。孔颖达在其《周易注疏》中说,“伏羲初画八卦,万物之象,皆在其中。”(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82,2)这正如《易经?系辞》中所揭示的:“圣人设卦观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

因而,凡是《易经》之64卦,384爻,拟诸形容之间,处处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性,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首先,易中有象,在《周易》之象辞中集中反映着这种象征性的启示,诸如《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坤中包含着一种“君子之道”,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其次,即使是一个单一的卦象,其中六爻的变化,也可象征人生的心理发展。比如,孔子曾经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形容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从中也不难看出乾坤之六爻变化的痕迹。如“四十而不惑”与乾卦第3爻之“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或坤卦第3爻之“含章可贞”。或者说,从乾坤之六爻的变化中,可以来分析真正君子之道或君子之心路历程的演变与发展。再者,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之中,更有着重阐述心理规律的卦象。比如,象坎卦、艮卦、比卦、家人卦等等。在此,我们以咸卦为例,来进行易象的心理分析,以及我们对《易经》中心理象征性的理解。

咸卦由兑与艮组成,《易经?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释其卦象,咸卦以艮兑相配,所表达的是山泽气息相通,万物皆互相感应之道理;但象中亦有情,艮为少男,兑为少女,男女相感之至情,已见于此。启观咸卦六爻,初阴四阳,二阴五阳,三阳六阴,皆阳感而阴应,阴感而阳应之象征。称其为感,所表现的正是交互相感之义。

因而,我们知道,这咸卦是象征“感应”的,揭示了感应之道。我们曾经将“感应”译为英文的“touchingbyheartandresponsefromheart”,因为汉字的感与应,皆有“心”为主体。这可与西方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原理相互比较,两者所揭示的是不同的心理层面,所反映的是不同的心理学理想。感应是超于单纯的刺激反应的,其以心的象征性为主体,强调了这种心理过程的体验与感受性,以及情感的作用。而刺激反应则不然,所侧重的是对心理过程机制的描述。更为可贵的是,《易经》中咸卦的心理学意义,并不完全在于一种“普通心理学”的描述,它是将意识的心理学与无意识的心理学结合了起来。咸卦上兑下艮,乾在坤中,包含了“天地所感”的境界。因而,在“咸卦”之意象中,包含着“无心之感”的本质内涵,揭示了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途径。这正如《易经?系辞》中的介绍:“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朱熹评注说:“无思、无为,言其无心也。寂然者,感之体。感通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动静亦如此。”(朱熹(注).周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45)无心之感,是《易经》中天地之心的呈现,是中国心学的精深境界。

咸卦感应之心理学的意义与象征性,却也并非局限于咸卦本身。从咸卦九四爻以下,复有困三解上,噬嗑之初上,否五鼎四,豫二复初,损三益上等,其义皆统于咸四。因为咸卦之第四爻,正为“心”之象征。对此,《易经?系辞》中有深刻的论述,将咸卦第四爻之意义发得淋漓尽致。如将其形容为“同归殊涂”,“一致百虑”;“精义入神”,“穷神知化”;并且主张“君子易其心而后语”,戒“立心勿恒”。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表现出《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的线索。老子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93.32)而《易经》则正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我们更希望当代的心理学家们,能够从《易经》中获得启迪。对此,我们可以用“易经与心理分析”,以及“爱诺思与易经”,来介绍《易经》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所已经产生的影响。

4易经与分析心理学

在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心理分析和分析心理学发展的初期,便早已与《易经》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卫礼贤(理查德??维尔海姆)在劳乃宣的帮助下,把《周易》翻译成德文的时候,已经通过他们的翻译,传递了其中古老的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信息。这正如卫礼贤的儿子海尔特??维尔海姆在该译本的英文版第三版(1967)序言中所说,“易经中所阐述的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人类心理现象。”(wilhelmr,bayness.theiching.newjerse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7,xvi-xvii)在这第三版的英译《易经》中,同样带有荣格为其德文本所撰写的“前言”,更是增加了《易经》对心理学的意义和影响。

荣格曾经这样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jungcg,wilhelmr.thesecretofthegoldenflower.newyork:causewaybooks,1975.141,144)这是荣格对《易经》的理解,以及其对于《易经》之情感的表达。荣格说,“任何一个象我这样,生而有幸能够与维尔海姆,与《易经》的预见性力量,做直接精神交流的人,都不能够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里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一个‘阿基米德点’,而这一‘阿基米德点’,足以动摇我们西方对于心理态度的基础。”(jungcg,wilhelmr.thesecretofthegoldenflower.newyork:causewaybooks,1975.141,144)这个“阿基米德点”,是荣格对于《易经》的接受和理解,而这个“阿基米德点”,也正是荣格心理学发展的关键。

通过《易经》的帮助和启发,荣格提出了他的“共时性原则”(synchronicity),并将这种“共时性原则”,作为其分析心理学发展的一种内在基石。荣格说,我自己在对无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西方的因果性原则在解释一些无心理活动和过程时,是不充分的;这也促使我寻求另外一种解释的原则。在英国学者保罗??戴维斯的名作《上帝与新物理学》一书的第六章:“精神与灵魂”中,作者将荣格的一段话作为该章的“导引”:“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卡尔??荣格”。(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6)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共时性”原则是荣格为之而奋斗的一种理想。荣格曾经说过,“建立在共时性原则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在《易经》中表现的最为充分,是中国思维方式的最集中的体现。而对于我们西方人来说,这种思维方式,从赫拉克利特之后,便在哲学史上消失,只是在莱布尼兹那里出现过一些低微的回声”。(jungcg,wilhelmr.thesecretofthegoldenflower.newyork:causewaybooks,1975.141,144)在这种意义上,荣格说,《易经》正好适合于分析心理学发展的需要。

从荣格以来,几乎所有的分析心理学家,都对《易经》情有独钟。《易经》与心理分析和分析心理学,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众多的分析心理学家,都从《易经》中获得了深刻的启发;并且将这种深刻的启发,发挥为其心理分析的实践。对此,我们可以用“爱诺思与易经”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易经》对西方心理学所产生的影响。

5爱诺思与《易经》

“爱诺思”这个名字在西方具有东方的象征性意义,因为从其孕育和产生之日起,好象与中国文化,尤其是《易经》,结下了不解的渊缘。爱诺思的创始人奥尔加??弗罗—卡普泰因夫人(olgafroebe-kapteyn),最初正是由于对《易经》的兴趣,邀请一些著名的汉学家或《易经》学者聚会,如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wilhelm)、鲁道夫??奥图(rudolfotto)和卡尔??荣格等,为爱诺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年都要举行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早已成为国际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

正式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开始于1933年,卡普泰因曾邀请荣格在1934年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专门介绍《易经》的心理学意义。从1933年至50年代初,荣格几乎每年都要出席“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并且每次都是该系列圆桌研讨会的核心人物。因此,在瑞士苏黎士荣格研究院建立之前,爱诺思也就成了分析心理学的大本营。同时,《易经》与心理分析,《易经》的心理学意义,以及其深刻的文化意义,一直是爱诺思东西方文化圆桌研讨会的主旋律。

卡普泰因夫人的继承者,担任爱诺思基金会主席近40年的利策玛(r.ritsema)博士,同时花了40余年的心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易经》,完成了影响深远的《周易》——“爱诺思易经版本”,一种独特的易经心理分析。

利策玛博士认为,《易经》充满灵性,充满了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包含着目前西方深度潜意识心理学以及分析心理学的深刻道理。他说,“《易经》中包含着荣格所描述的原型力量。这种力量代表了生命的变化以及其意义的体验,其规律或道。”(ritsemar.ichingtheclassicchineseoracleofchange.london:elementbooksltd,1994.8-15)利策玛曾经这样来介绍他们所翻译和注解的《易经》:“我们这部书是把富有灵性的《易经》,作为一种心理学的工具。”利策玛认为,“《易经》填补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缺口。”(同上)。他们的翻译与工作,是要把《易经》中的心理学根源,复兴为一种活生生的心理学实践;表现与发挥《易经》中的心理学意义,也正是爱诺思《易经》版本的最大特色。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1篇7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认知心理;教学

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完整体系已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思维的方向性、目的性更加明确,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也有较大发展,学习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因此,笔者从高中生的心理认知特征出发,以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为例,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在不同教学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和情感状态的变化,通过“欣赏、分析、运用、评价”四步法来进行教学。

第一步:欣赏――感知活动目的性、持久性和概括性

对新生事物,学生都会保持很强的好奇心,尤其是一些令他们感兴趣的新生事物能够促使他们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保持对新生事物的高度关注。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高中生的感知目的性更为明确,能够做到对新事物感知的自我调控;意志力较强,能够保持持久地观察新事物;对新事物的感知既能整体辨认又能从细节处认识,感知的准确性提高;此外,随着逻辑思维的发展,对于新事物的概括性更强。

针对高中生所表现出的上述特征,笔者在《表格信息加工》一章开讲之前,会设置几个问题,如:“杂乱无序的数据,如何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序?”“如果有不同种类的数据怎么排序呢?”“给出一系列数据,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计算出它们的和、积呢?”然后,将Excel电子表格中的排序、筛选、计算等功能向学生们演示一遍。通过明确观察任务和目的,来提高他们观察的自觉性和重点内容,培养他们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这样就能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欣赏环节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内容,加强感知、思维和语言的协调发展,不宜设置过多教学目标,一般以2~3个为宜,防止一味追求“全”而突出不了主题。

第二步:分析――有意记忆、理解记忆、抽象记忆占据主导

高中生的思维形式主要是以抽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需要学生记住的知识点就要求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时候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尤其是要注重抓住这一阶段的学生在记忆目的上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记忆方法上理解记忆为主要识记方法以及在记忆水平上的抽象记忆占优势的特点。其中,有意记忆是需要通过某一方面完整、系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实现自觉、独立地记忆。

例如,在讲解数据排序时,笔者会从数据排序大/小排序的意义――Excel数据选择范围――执行数据/排序(大小),再到Excel中排序中“主关键词”、“次关键词”、“第三关键词”的作用及运用,来逐渐深入、由易到难地进行有重点的分析。还以数据排序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数据排序,笔者重点分析了一般排序和自定义排序,以及同一类与不同类别数据排序的意义,然后通过实例给学生演示了“递增”、“递减”情形下的数据排序问题,这样,通过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据排序的实用价值,使其很好地记住了不同情况下的数据排序应用问题。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分析这一步骤后,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和掌握,为下一步实际运用打下了理论基础。

第三步:运用――合理复习,培养记忆的目的性、自觉性、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依靠死记硬背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精髓,也不是实现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所在。通过“分析”之后,学生们会对知识点有了理性认知,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学会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在实际中使用。

在《表格信息加工》一课的讲解中,经过详细分析之后,笔者首先会制定一个短期的记忆任务,要求学生将“40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按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有意识地训练他们对Excel工具栏中“数据/排序”的使用,在这一基础上,又让学生将其中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这两项任务既是对学科中已有案例的一种复制或模仿,也是一次教授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他们对这项任务的完成正是基于从第一步欣赏视觉所获取的知识要领,加上通过分析使高中生对原理的大脑记忆进一步增强,最后经过心理运动器官的操练,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在“运用”这个环节,也要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注意方式方法,合理地组织复习,做到及时复习与经常性复习相结合,讲求复习方式的多样化,又要避免复习份量过度,出现疲劳;既要掌握进度,又要合理讲求速度,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任务设置顺序。

第四步:评价――提升有意性想象、创造性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对事物有自己的认知和看法,随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辩证性不断发展,这一阶段也成为他们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期,而且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日益占优势,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注重高中生想象力的培养,通过设置“评价”这一环节来达到预期效果。

以数据的排序为例,在练习了简单的排序之后,为了让他们真正掌握住“主关键词”、“次关键词”、“第三关键词”在排序中的含义。笔者又让两名学生到讲台上亲自演练并解说多条件排序,虽然不同学生所选择的角度不同,但都能得出相同的答案,提升了有意想象,也进一步巩固了教学效果。这时,笔者还会设置一个“评价”环节。先是让同位的学生两两相互评价,分别就对方完成的作业的优点和不足给予点评,由于视角和知识储备不同,完成的质量差异在所难免,通过互评增强了创造性想象。除了学生之间的点评,笔者还会在学生作业中选择1~2份具有代表性的进行演示,边演示边进行点评。当然,教师在点评学生作品时要注意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学生在实际动手中体验信息技术课的快乐所在。

总之,要让承受繁重升学压力的高中生真正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来,掌握一定的信息应用技术,既要传授他们一定的知识,也要结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将心理特征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有机串联、结合起来,采用“四步法”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

关键词:初中学生;科学实验;现象分析;能力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初中学生的科学实验而言,准确地分析实验现象是解决科学问题的关键。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科学实验中的现象,弄清这些现象的具体细节,分析其前因后果、特定条件及其本质特征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对科学现象的分析,其本身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对一个具体的科学现象、过程作出准确、透彻地分析还是科学知识学习当中最困难的一个环节。

对科学实验现象的分析,除了要求学生对科学知识(概念与规律)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外,还要求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去分析科学现象,掌握一些技巧与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科学教学往往只重视对概念、规律本身的教学,而忽略过程的分析以及方法的引导,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出现“老师讲课能听懂,书也能够看明白,就是题目不会做,即使会做也做错”这样一种令人难以理解的情况。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现象在人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人们才能摆脱具体的事物,通过概括、抽象,过渡到思维,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上述的这一切,恰恰说明了对“应用科学知识对科学现象、过程作出正确、透彻的分析”往往要比“掌握科学知识”更为困难。

二、具体案例分析

例(2009中考第28题,6分):用活塞式打气筒给自行车胎打气的过程中,气筒的筒壁通常会发热。筒壁发热的原因是做功和做功。请设计实验证明究竟哪个是主要的发热原因。

2009年富阳市参加中考人数为8251人。所有参加考试人数中,本题全对2人,不得分2423人,成为整张试卷难度系数最大的题目。根据《富阳市2009年中考学科分析及教学建议》,本题失分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就是学生判断发热原因时,未表达清楚是谁对谁做功,如打气筒做功、气体做功、物体做功、气体摩擦做功、打气筒对筒壁做功等。与其说学生没有表达清楚,不如说学生确实不清楚是谁对谁做了功,即学生对打气筒打气做功这一科学现象缺乏分析能力,既找不到研究的对象,又不清楚有两个过程。然而活塞式打气筒给自行车胎打气这一科学现象不仅教材中有,在课堂教学中也被老师例举了无数次。但就这样一个题目,得分情况却如此之低,这其中除了学生的原因,教师是否更应该寻找自身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不完全调查,大多数教师在涉及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仅仅是把它作为做功改变内能的实例,没有仔细分析这一现象的过程,也就没有很好地分析过程中的做功对象。从全市中考本题的得分情况来看,这一问题也不仅仅是部分教师的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三、对科学实验现象分析能力的培养方法

科学现象分析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不是教师通过个别问题的分析,学生就能掌握的。究竟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分析科学现象的能力,笔者认为,首先应给让学生明确科学现象分析的内容及方法,即要明确科学现象究竟要分析什么,如何分析。

一般而言,通过现象,本质不一定都能凸现出来。因此,在研究某个对象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分析研究对象的阶段、状态、特征等,才能帮助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

1.教给学生如何抓住实验对象,培养学生有目标地解读实验现象的能力

在初中科学实验中,研究的对象可能是一个物体,也可能是多个物体,还可能是一个物体的不同部位。确定研究对象是科学现象分析的前提。很显然,如果要分析的对象是什么都不能明确,怎会有后续的分析?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分析科学现象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科学现象中发挥作用的那个对象,特别是在研究对象较多时,或者容易被忽视的时候。

在初中数学“样本分析”中就要求“对象”的确定。如果不能确定样本中的“研究对象”,那么“样本研究”就成了一句空话。同样,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研究对象的分析意识的培养。不论科学现象的复杂程度如何,对科学现象的分析,首先应当分析研究对象,让学生明确现象分析应从“确立研究对象”开始,从而养成“从研究对象开始”的分析意识和思维习惯。

2.教给学生如何划分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将复杂问题阶段化处理的能力

一个较为复杂的科学现象,往往是由几个不同的阶段连接而成的。由于组成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具备不同的特征,且遵循着不同的规律,因此对这类过程的分析,一般需要首先把各个阶段作出合理的划分,以便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中运用不同的规律去反映其不同的特征,从而把整个科学现象分析得清晰、透彻。

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可能是只讨论某一确定状态下各要素间关系,有些复杂问题往往包含几个或多个连续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树立将复杂过程分为若干个不同阶段来处理的意识,对每个阶段始末状态及过程遵循的不同科学规律作深入的分析。

3.教给学生如何把握实验状态,培养学生抓关键进行整体实验分析的能力

科学现象变化发展的过程,与某一段时间相对应,而状态则与某一时刻相对应。虽然这个发展过程是由无数个状态有序地组合而成的,但对于某一个特定的过程来说,往往就是其中的几个状态(通常是所谓的临界状态,或者是构成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交界状态)最为关键,把握住这些关键状态,对于科学现象的分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4.教给学生如何依据实验特征,培养学生由各个量点的分析了解过程的能力

对科学现象以及过程的分析,最终目的是要把握住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不同的的科学过程,在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阶段中的一些不同的特征,一般也将会显现到量与量间的关系上来。因此,在过程的分析中,了解量各阶段的起点和终点间变化关系的特征,是了解过程变化趋势的一个突破口。

所谓特征分析,就是在划分阶段、分析起点和终点的特点的基础之上,根据起点和终点的特点推导出整个阶段的变化趋势即特点。因此,只要阶段划分清楚无误,起点和终点的特征分析准确,则每个阶段的特征自然了然于胸了。但若前期分析不准确,这将前功尽弃。

综上所述,科学现象的分析内容及方法就如图所示:先分析研究对象,有OA、OB和OC,然后选择;如果选择好研究对象OB后,要分析过程,并划分阶段:把OB划分成OF、FH、HB三个阶段;再分析每一阶段的起点和终点状态,即分析O、F、H、B的状态特点;再按照每一阶段O、F、H、B的状态特点推导分析每一阶段的特征。

四、策略实施中应掌握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因为,只有学生认识到分析科学现象对于学习科学的重要性,才会愿意去分析,才能形成分析科学现象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失败案例的分析:为什么看不懂?为什么不会做?为什么会做错?

在实施目的性原则时,主要让学生产生一种“我要分析”的内在情感的驱动,激发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可以结合中考情况,把案例中全市的得分情况以及失分的原因告知学生,让学生体会科学实验现象分析的重要性。同时,教师更加要注意平时教学时引导学生归因分析,因为很多问题不能解决,就是不会分析现象引起的。

2.激励性原则

敢于自我表现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分析科学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事,因此,很多学生会产生“我的分析行吗?”“同学们会笑我吗?”“老师会批评我吗?”等顾虑。这时,教师就应及时地鼓励学生,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敢于分析,敢于自我表现,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促进其探究活动,以此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使用激励性原则,就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一个积极分析科学现象的好习惯。教师要适当进行启发引导,在学生分析前,可根据科学现象的复杂程度、科学现象的分析内容,选择对象、阶段、状态、特征中一个或几个要求提问,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现象的热情。

3.表率性原则

注重目的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师的表率性原则。“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与此相适应,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作用也就显得愈加重要。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科学现象的分析习惯和分析方法的运用,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基于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分析现象的能力;其次要养成分析科学现象的习惯;再次,要注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分析科学现象的习惯和方法。

4.主动性原则

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训练。如果通过训练养成了习惯,人们在运用时就会下意识地把这些技能发挥出来。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实例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足够的训练。科学是以科学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比比皆是,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如何创设机会的问题。

总之,科学现象的分析是解决科学问题的基础,是学好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关键,是培养各种思维能力的前提。科学现象分析的教学策略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概念、规律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掌握科学方法,体悟科学精神,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将科学现象分析融入教学中去,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能够由浅入深地加强过程分析的综合训练,提高思维能力。同时,教学上教师还要注意师生的双向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科学现象分析的掌握程度,及时给予学生帮助指导,使他们形成循序渐进的分析习惯和规范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将现象与科学原理、模型联系起来,最终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傅国亮.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初中科学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2]危辉,潘云鹤.形象思维的视表象基础[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1,(02).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篇9

关键词:药师;药学指导;心理学

本文通过一则调查问卷对药学的临床应用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将心理学应用于药师药学指导中的相关依据及方法,旨在帮助或启迪临床药师合理使用心理学技巧,提升药学服务质量,这对患者掌握正确的服药方式,提升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于2013年04月~12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上述选取对象中,男82例,女58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27.2±5.4)岁;其中内科疾病患者54例,妇科疾病患者42例,呼吸道系统相关疾病患者28例,外科疾病患者16例。另外,抽取我院医师38名为另一组研究对象,上述选取对象在我院就职时间至少为3年。

1.2调查问卷的制定通过对最近几年关于药学的临床应用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依据整理结果制定调查问卷,同时对影响药学的应用因素进行分析,并咨询我院38名医师的意见,对制定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整和审核,最终制定了《影响药学临床应用相关因素的调查问卷表》。

1.3方法本文制定的调查问卷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患者的心理行为对临床药物的影响"和"医师对临床药学应用的看法和影响",依据调查项目和针对对象采取一对一随访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

2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140例患者中,有106例认为抗生素用途广,疗效好,能快速治愈病情,因此临床用药,偏向于盲目乐观使用抗生素,占75.7%;有84例患者认为新药、贵药疗效更加优秀,占60.0%;有121例患者认为国外进口要疗效更加好,更加安全,占86.4%;有67例认为加大药物剂量或重复用药能提升治疗效果,占47.9%;有86例认为中药、补药等药物疗效好,可滋补身体,占61.4%;有72例应担心药物不良反应而擅自停药,占51.4%;见表1。

分析发现,患者自身心理因素产生的主观判断等"想当然"现象会对药物的正常使用产生影响,这会削弱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因此给予必要的药学指导和心理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对38名医师的调查接结果显示:38名医师认为患者的精神情绪和心理因素会对药物的吸收治疗产生影响,占100.0%;35名医师认为患者与医师及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和谐度及信任度会对患者的正常服药产生影响,占92.1%;有21名医师认为语言的刺激及患者对药物的信赖度会直接影响要患者服用药物,占55.3%;另外有34名医师认为通过给予患者正确的药学指导,可提升患者对药物的信任度,进而保证药物服用依从性,占89.5%。这一调查结果也证实了上述分析结果。

3讨论

现代医学关于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心理因素具有很明显致病作用,而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上看,心理因素会导致人体分泌的各种激素受到一定的刺激或抑制,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使得人体的新陈代谢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全身器官的系统功能[1]。因此,药师在临床药学指导中应用心理学引导患者,对于纠正患者不良用药习惯及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心理学应用到药师药学指导中去:①将心理学应用到药物咨询中;患者在入院或门诊接受治疗时,由于患病、身体难受等原因,会产生应激心理,因而滋生抑郁、暴躁、恐惧、紧张、担忧等各种不良情绪,在咨询药物作用或使用方法时,很容易出现反复咨询的现象。药师可通过心理学对患者此时此刻的情绪及影响患者心理的因素进行分析,给予有针对性的药学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要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消除患者对药物治疗的错误认识,这对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药师耐心的药学指导和疑问解答,会让患者更加了解自身疾病,坚定其接受该药物治疗的信心。②在药物治疗中应用心理学;赵海燕研究发现,对观察组30例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心理干预,该组患者抑郁情绪、睡眠质量以及治疗效果明显较对照组提升,都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高亮,高德.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3.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篇10

AbstractHermeneuticsexperiencesDilthey'sHermeneuticsoflife,HeideggerandGadamer'sontologicalhermeneutics,Habermas'scritiqueofPaulLiko'spsychoanalysisofmodernhermeneutics,structuralismHermeneuticsandLacan'safterschool.Asapioneerofthehermeneuticpsychology,FreudandMaxareconnectedwithhermeneutics.MaslowandRolloMaythinkthatpsychologyisthescienceofhumanbeings,anditisnecessarytounderstandtheneedsofpeopleandthemotivesofhumanbeings.Allportemphasizedthestudyofindividualcharacteristics,fromtheperspectiveofhermeneuticstounderstandpersonality.Binswangerputforwardthesignificanceofexistentialmeaningbyabsorbingthepsychologicalthoughtofexistentialism.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hermeneuticsandpsychology,interpretationisthemeaningoflife,thetwoisakindofcomplementarylogic,eitherthisorthat,therealisticfoundationonthebasisofpractice,thetwocantherelationshipmoreclosely,thefutureprospecttobuildfreshpsychology.

KeywordsHermeneutics;psychology;developmentofpsychology

1解释学的历史发展

解释学又名阐释学、释义学,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在解释学的核心的概念是“理解”。解释学与现象学、实证主义作为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的“三大势力”,对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早期的解释学是作为人们来理解和解释《圣经》的方法和技术,是教父对《圣经》的统一解释,以神的旨意为解释对象。解释的目的是通过《圣经》的文字传达中上帝真意。到了十九世纪,受到了近代学科化浪潮的推动,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把解释学从神学、语文学中解脱出来,发展成一门关于文本、人和历史事件的理解的普遍学说,对具体解释经验加以总结,归纳出一般性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了独立学科――一般解释学。狄尔泰强调理解和描述是心理学的基本方法,他主张以同感理解的方式获得的知识,即消除偏见达到理解文本的内涵。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也是哲学解释学的开启人。在海德格尔带领下,解释学由认识论、方法论问题变为了本体论问题。解释学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著作《真理与方法》发表为标志,他把解释学的由方法论转向为本体论,提出了哲学解释学。之后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与伽达默尔之间展开了解释学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争论。他批判了伽达默尔传统主义态度、解释学的普遍性以及伽达默尔解释学本体论倾向的时候,形成了批判的解释学。保罗?利科是一位深受现象学传统影响的解释学,他的解释学也被成为“现象学的解释学”。利科把“文本”作为理解和解释的重心,他认为文本的内在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文本符号并不只是符号的意义,而在于它背后所指的意义和内容。

2解释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2.1解释学心理学的思想的先驱

冯特认为民族心理学研究是人的团体一般的发展和有普遍价值的、共通的精神产物发生为基础的心理过程的。因此,冯特说:“现今心理学所处理的心理、精神,并不是哲学的实体概念,只不过是现实的概念,即实际的精神作用、意识现象。”他认提出低级的心理过程,可以通过实验内省法的方式研究认得心理。而对于高级的心理过程,只能用民族心理学方法。他提出要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神话、宗教、风俗习惯从而来理解民族的高级心理。他也曾强调,人必须融入民族中才能理解心理。这种思想与狄尔泰的同感理解想联系起来,是一种自觉自发的把解释学的思想应用于心理学之中。

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基础是潜意思,潜意识是不被人通过认得感官所能直觉察觉到,也不能通过自我观察而捕捉的。潜意识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诙谐幽默、言语、梦境等解释,潜意思只有以这种表象形式才能被人了解。由此,解释就是澄明潜意思思想的关键。通过不同的表象与象征,以一具体的事物,表达对人内心思想的解答,例如怀孕时候梦到蛇来表达男性,用南瓜来表达女性。

2.2解释学与理解心理学

狄尔泰的理解心理学也被称为生命心理学。理解是人获得生命知识的过程,是由人所有外在感官去认识内在的思想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由一种方式来阐述,因此可以说理解是目的,解释是达成理解的方法。人作为理解心理学的对象,是具有知、情、意的统一整体。理解心理学的任务是完整的分析、阐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即理解就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及价值的解释。狄尔泰把体验、理解和解释作为理解心理学的首要方法,理解就是通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心理活动,他的内心体活动和文本思想的过程。

2.3解释学与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作为解释学思想的前驱,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解释为何物,但是在他对梦的解析等知识的阐述中又蕴含了解释学的思想。弗洛伊德所建立的精神分析在他看来是一个合乎自然科学的学科分支,但实际上他的诸多观点都带有一些人文科学尤其是解释学的观点。实际上,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科受到解释学的影响,因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可避免带有解释学的思想特质,在无意中,弗洛伊德实行着解释学的方法。

荣格认为人心理是一个有价值的文本,对其价值与意义的进行关注和解读,特别是关注梦和它的象征意义,着力于建立原型与代表的潜意识内容,以解释学的角度,通过象征的形式,能更好地表达出荣格的各??原型的意义,这些都可以通过象征性的形式来进行分析。荣格的治疗方法也显示着解释学的特征:他把心理分析分成四阶段――倾诉、阐释、辅导、转化,通过心理分析帮助患者来发现潜意识的意义。解释学方法与荣格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相似之处:(1)重视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2)将心理和行为视为待解释的文本;(3)注重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解和解释的方法。

埃利希?弗洛姆终生的学术宗旨是确立一种“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实现“自为的人”与“健全的社会”。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把正确把握人的本性作为“人学”的根本任务,从而探讨人在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以此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从解释的角度来理解,了解人的价值,来解释人的意义。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明显受到了海德格尔、尤其是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影响。伽达默尔认为人是具有语言的存在,人要想被理解,理解者就必须通过语言与被理解者建立某些关系。拉康受到这一影响,认为潜意识如同语言或文本,潜意识的意义通过隐喻的方式等待着被理解。拉康认为,精神分析学者的任务是挖掘患者潜意识,并将其变成语言表达出来,而解释则是分析治疗方法的最重要步骤,分析者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解释其潜意识的思想,从而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

2.4解释学与人格主义

解释学是关于理解的学科,极大促进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也深受其影响,本文从解释学的角度去理解人格理论,解释学为人格心理学带来新的研究方法,并从解释学的角度理解人格研究的目的。人格心理学为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人格主义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主张,由于每个人的特质存在差异,在研究个人的特质时候对人的理解和解释是不一样的,对人的特质的理解必须通过表面的行为文本发现人的特质。

2.5解释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认为心理学是人的科学,他不同于自然科学。他强调要以健康的人或自我实现人作为研究对象。他反对以人进行静态的、条块分割式的研究,提出了整体动力学的原则来研究人。以整体论强调人的整体的反应,他并不是对单一事或物的理解,而是包括对事或物周围的环境、文化背景等的整体的认识。马斯洛认为需要的性质决定动机的性质,需求的强度决定动机的强度,因此要注重研究人的需要、人的动机。因为需要是人的本性,不同层次需求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从行为来理解人,看到不同的需求人会有不同的特征,从外显行为来解释人的动机和人格。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篇11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普遍感到难学,有一种“害怕”的感觉,不知道怎样来进行学习,这主要是因为初、高中的物理知识在衔接上出现了过大“落差”。

初中物理以“现象”居多,且大多“看得见,摸得着”,而且与日常现象、生活常识联系比较密切。学生的思维活动,大多是直观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有进行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而高中物理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拓展,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不如初中物理那么密切;分析物理问题时要从分析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应用物理规律和数学知识来探究问题。因此,高中物理的学习对学生方法和习惯、思维和能力要求都很高,我们应指导、培养学生,让他们对高中物理有全新的认识并乐于学习。

一、方法指导,落实怎样学习

首先,要切实理解每个知识点。理解的标准是“熟悉,清晰,准确”,对一些相近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并由点到面形成自己的体系。还要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因此,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认真阅读教材:教材知识是前人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准确精练,不是随便看一遍就可理解的,必须反复阅读和揣摩。

2、认真听讲: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一般会比教材更具体、更详细、更贴近学生。认真听讲,一方面,能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学习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因为物理知识都是从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二、树立信心,增强抗挫能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学生都要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肯定有困难,有挫折,但不动摇,不懈怠,不放弃,增强自己抗挫折的能力。只要积极投入,掌握的知识丰富了,解题的方法增多了,有自觉分析问题的习惯了,自己也就进步了。因此,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

三、指导学生,培养物理思维

高一学生最不适应的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分析,尤其是一些喜欢记忆结论的学生,他们忽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感觉“听得懂”,解决一些套用公式的题目也挺简单,但是解决一些实际物理问题时却无从下手,这是大部分学生感觉物理难学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是高中物理学习的核心,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定源于对物理现象的分析与思考,因此要求学生尝试着将教材作为指导我们学习物理的说明书,不要急于去看书上的结论,更不要急于去做练习题,试着将物理现象中的规律寻找出来,找不出来时也要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必然收获较大。复习时则要求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和消化,有些物理问题课堂上没有及时理解的,课后与同学讨论,向教师讨教,或查阅资料。总之物理的学习重在分析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课堂是物理学习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探究物理现象,寻找物理规律的活动过程。因此首先要注意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物理现象,得出物理规律,积极参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构过程,要准确地理解概念和规律,这样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而是科学研究的思维。

其次要在规律的运用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物理规律是在运用中不断深化理解的,不可一味套用公式,要分析用什么规律,为什么要用这条规律,怎样运用,有无限制条件及注意点。当然还要注意解题的规范,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表达题意,提高用物理图形表达题意的能力。

其次,学习物理,要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但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假设法,理想化法,等效替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独立作用原理以及迭加合成原理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篇1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心理学教学;意义;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5-10-16

一、心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分析

1.案例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和自由性选择行为,源于学习者的天赋和潜能,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掘的过程。学习者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够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渴望,产生一种强烈的动力,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学习者只有感到学习对象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能够让自己感兴趣,才会激发他们的观察、分析、探究欲望。心理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很多知识理念不能具体把握,各种心理现象学生现在还没有直接体验,不少学生感到较为困惑。案例教学法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习的基本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特点、认知需求和情感附着规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改传统的被动接受模式,让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

2.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最为重要的能力。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主动学习、高效学习,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全面发展自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直接获取,而是在一定外力的影响下,学生自己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从学习资源中主动获取。学习者只有掌握了有效的方法、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应用效率,才能真正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传统的教学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机械记忆一些思路和方法,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结合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把新的现象与新的知识联系起来,找到分析的方法和解决的思路。

3.案例分析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心理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调控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行为、心理表现分析心理特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调控。传统的灌输教学只能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知识,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现象分析一般规律,更不能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造能力受到抑制,综合分析能力长期得不到培养和锻炼。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心理特点、行为规律,进而找出心理问题,并根据案例得出相应的指导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实施案例分析教学的实践思考

首先,根据心理学教学内容搜集典型案例。案例教学的前提是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对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利用报纸、电视尤其是互联网搜集并选择鲜活典型素材,设计教学案例。其次,灵活引入教学案例。引入案例一定要与教学内容充分融合,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直接展示,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之中,也可以请当事人直接陈述。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为标准。再次,组织学生根据案例做好分析讨论。案例引入以后,重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对案例表现出来的现象从不同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切入,鼓励学生深入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组成兴趣小组,分组讨论,得出不同分析结果和指导方案。最后,形成一般性意见。每个小组通过分析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进行班级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做一定的评价和指导,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更为全面深入地学习。案例教学法是种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能够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尤其适合心理学教学。案例教学法能够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他们的心理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建育.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10):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