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养生范例(3篇)
秋冬季养生范文
一年当中有四个“季”,八个“节”,也就是四季八节。四季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再加上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这是八个节,每个季节都有他们自身的特点,下面主要介绍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这里所说的季节不仅仅是时令的概念,还是哲学的概念,因为“季”与很多东西有关,尤其是与哲学,并且与猪的饲养管理也有很大关系。
那么一年四季究竟是怎么界定的?“春”是指2月4日到5月4日,夏是指5月5日-8月6日,秋是指8月7日-11月7日,冬是指11月8日到2月3日,前后不差一天。一天也分为四季,冬是夜晚,春是早晨,夏是上午,秋是下午。猪的一生也分为四季,后备猪是冬季,保育猪是春季,青年猪是夏季,公猪、母猪是秋季。
“季”也有物理属性,就是所说的温寒凉热。“季”除了有物理属性外,还有文化属性,冬相当于道家,春相当于佛家,夏相当于儒家,秋相当于法家。“季”与生态也有关系,春季意味着生机盎然,生生不息,夏季意味着万物长极,秋季意味着清静肃杀,冬季意味着万簌倶寂。“季”与人的意识形态也有关系,冬季意味着无为而治,春季意味着生而勿杀,夏季意味着多生快长,秋季意味着收获成果。“季”还与五行相关,其中冬与水相关,春与木相关,夏与火相关,秋与金有关。“季”与颜色也有关,冬象征黑色,春象征青色,夏象征红色,秋象征白色。“季”与五脏有关,春代表肝,冬代表肾,夏代表心,秋代表肺。“季”还与方向有关,冬与北、春与东、夏与南、秋与西有关系,这就牵扯到了文化上。
在中国文化中“季”的概念比比皆是,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季”来指导养猪呢,其实,“季”与猪的生产也密切相关。
按照“季”来分,猪病也可分为冬病、春病、夏病和秋病。冬病主要是免疫抑制病;春病主要是营养不足,因为过去春天容易闹饥荒,所以春病一般是营养不甩引起的;夏病是过敏性炎症;秋病是中毒病,我们经常说的霉菌毒素中毒其实就是秋病当中的一种。
冬病
冬病主要有猪瘟、腹泻、副伤寒、风寒性的流感。冬病的主要特点就是免疫抑制。目前猪场的风寒性流感非常严重。另外,猪副伤寒的发病率也不低,只是被其他病掩盖了。
春病
春病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和圆环病毒病。春病常表现为胸膜肺炎、腹膜炎等症状。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猪解剖后可见体内有积液或发生黏连,对这样的猪进行检测后,会发现其营养指数非常低。也许会有人会说,现在猪的饲料营养已经非常好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营养不足呢?其实,这种病发生的机理是由于猪在胚胎时所用药物含重金属非常多,严重的损伤了肝脏,由于奶水相对容易消化,在断奶前一般不会表现临床症状,断奶后因为所食的饲料难以消化,就容易出现营养物质缺乏,这是一种内源性的营养缺乏,所以说,这种病的发生不是断奶引起的,而是在怀孕时就埋下了祸根。尤其是最近这两年,这个病增加的趋势非常明显。
对于这种情况,如果去补液或者补葡萄糖水的话往往能救活仔猪,因为它就是缺乏营养。发生这种问题的猪以阉割的小公猪为多,为什么呢?因为蛋白质不够时,一旦出现伤口就很难愈合,后面的问题也就多了。我10年前就在倡导小猪不要再剪尾巴了,现在有些猪场已经开始这么做了,猪群也很好。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伤口,减少春病的发生。
夏病
猪丹毒、猪链球菌病、猪肺疫、猪伪狂犬病都属于夏病,春病有可能发展为夏病。典型的夏病就是2006年发生的那场高热病,提到高热病,全国的专家都说是蓝耳病,我认为就是夏病。另外,像这几年发病率有所增加的猪丹毒、猪肺疫等热性疾病也都是夏病,在夏季容易发生。夏病怎么治?夏病一定要冬治,当然用水治了,比如人发烧的时候去医院就需要补水、输液。今年的猪价非常低,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很多猪场的管理就会放松,饲料营养等很多问题就会出现,这样就非常容易发生夏病,养殖场一定要提高警惕。
秋病
现在养猪业最严重的问题不是春病、不是夏病,而是秋病。秋病是一种中毒性疾病,主要有口蹄疫、蓝耳病、腹泄(据樊福好介绍,腹泄在此指中毒性腹泻)等,根据这些年对猪场的检测情况发现,很多猪场中毒的情况非常常严重。由此引起的问题也特别多,比如说流产、产死胎等。如果你的猪群发生流产,而没有发烧,就有可能是发生了秋病。我们曾经对一个产死胎的猪场和一个没有产死胎的猪场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产死胎的猪场中毒指数要比不产死胎的指数高很多。所以说,中毒与流产、产死胎有很大关系。母猪的子宫内膜炎也是一样,饲料中的成分对这个病的贡献非常大,这也是一种中毒病。
近两年来猪场的腹泄特别多,猪为什么会发生腹泄,这其实是一种中毒的表现,当猪场出现这种病的时候是因为它的肝脏受损严重,奶水中的蛋白质消化不了,就在肠道中腐败、发酵,从而引起腹泻、呕吐,这其实是中毒的表现。对发生腹泄的小猪的母猪进行检测,会发现中毒指数非常高,而且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如果母猪有冬病,再加上秋病,饲喂小猪肯定容易出现问题。这个病秋天发生的比例比较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母猪着手。
我们把猪病归类的目的是为了采取一些措施,得了春病应该怎么办?应该补充营养,但是肝脏受损了怎么补营养都无法吸收,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护猪的肝脏。发生夏病后应该消除过敏状态,发烧时进行退烧,这时候就需要补水、补液;秋病是中毒,因此,应该防止中毒或解除中毒状态;如果是冬病就是要提高免疫状态,因为冬病的特点是免疫力低下。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就是说明猪本身的健康状态要比平时研究的细菌、病毒重要很多,猪本身健康了,病毒变异也不怕了,比如人天天接触很多病毒,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比较健康的,所以说提高免疫力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季”也对应不同的饲料,春季对应的是纤维饲料,如纤维素、青草、青菜类;夏季对应的是能量饲料,如淀粉类的玉米、小麦、稻谷以及油脂;秋季对应的是蛋白饲料,如蛋白质类的豆粕、鱼粉、瘦肉和矿物质;冬季对应的是矿物质饲料,如无机盐、葡萄糖、水。在营养方面,猪得了春病要用秋天的原料来饲喂,如果发生春病就应该补充蛋白质;发生秋病应该补春天的饲料,如木薯粉、麸皮等;发生冬病时,如猪群发生免疫抑制就要补充能量饲料;如果有过敏性炎症反应,就应该补充葡萄糖、无机盐和水。总之,发生春病后要补秋天的饲料,发生秋病后要补春天的饲料,发生冬病后要补夏天的饲料,发生夏病后要补冬天的饲料。
季节和饲料形态也是有关系的,比如春季对应的是湿拌料,夏季对应的是颗粒料,秋季对应的是粉料,冬季对应的是水料。按照春对应秋,夏对应冬的原则,猪中毒了应该怎么办?就在饲料中加点水用湿拌料,让猪只尽快排出体内的毒素;假如猪群营养不足,此时应该补充蛋白质加上矿物质,但是如果猪群是中毒的话就只能用营养不足的方案来解决它的中毒状态。同样,通过炎症可以解除猪群的免疫状态,而通过免疫抑制可以解除猪群的炎症反应。
那么这些病通过营养应该怎么解决?淀粉、油脂应对免疫抑制;蛋白质、无机盐、葡萄糖应对营养不足;无机盐、葡萄糖应对过敏性炎症;纤维素性饲料应对中毒。比如夏天发生的高热病就是以过敏性疾病为主,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应该干燥、通风,同时用补液盐加葡萄糖饮水,其他不需要做,做也白做,如果用安乃近退烧,会越用越麻烦;当猪群中毒的时候,可以给猪买点青菜吃,慢慢就好了,但是不要长期喂,长期喂会引起春病,出现营养不良。
秋冬季养生范文篇2
[摘要]因时制宜,即根据时间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或治疗疾病的措施。其理论体系在《内经》时代就已形成,这一理论强调时间因素在养生与医疗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结合《内经》原著与后世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成果,对《内经》中因季节、昼夜变化进行治疗、养生的理论及其具体运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内经;因时制宜;治疗;养生
因时制宜,即根据时间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或治疗疾病的措施,是中医理论中独具特色和优势的部分,其理论体系在《内经》时代就已形成。《内经》中论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十分重视人体生命的时间属性,主张应“因天时而调血气”(《素问・八正神明论》),强调时间因素在养生与医疗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告诫医者,“谨侯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灵枢・卫气行》)。本文在此仅就《内经》中因季节、昼夜变化进行治疗、养生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进行简要论述。
1因季节变化制宜
1.1因季节变化制宜的理论根据春夏秋冬的交替,寒热温凉气候的更迭,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使人体阴阳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正如《素问・厥论》所说“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脉象应四时也有不同的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五脏之气的盛衰亦随四时的变化而变化。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心者,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素问・六节藏象论》),且“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素问・水热穴论》)。均论述了五脏各有所主之时: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且于所主之季功能旺盛。四季变化还会导致人体经气所处位置的不同,例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春气在经脉……冬气在骨髓中”,即人体经气春夏位置浅表,秋冬位置较深。
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同样受四时变化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金匮真言论》“春善病鼽衄,……冬善病痹厥”。说明四时变化影响着疾病的发生,而使疾病表现出季节多发性和时令流行性。《素问・脏气法时论》还论述了五脏疾病在不同季节中的病情变化。
正因为四时的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故《内经》认为,“圣人治病,必知天之阴阳,四时之经纪”(《素问・五常政大论》),“因天时而调气血也”(《素问・八正神明论》)。
1.2因季节变化制宜的具体运用
1.2.1因季节变化治疗四时寒温的变化影响着人体阴阳的消长及疾病的病情变化,疾病在春夏季节因阳长而易于热化,在秋冬季节则因阴长而易于寒化。为了顺应四时而防止疾病易热易寒之变,《内经》提出了“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以及“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等治疗原则。主张寒凉之气主令之时,当慎用寒凉性药物;温热之气主令之时,则当慎用温热性药物。当然,这仅就一般情况而言。《内经》中又提到“有假者反之”(同上),即气候若有反常,例如,夏当热而反寒,冬当寒而反热的情况下,则不必拘泥于此原则。后世医家既重视“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原则,又结合中医“有是证则用是药”的一贯主张,在临床治疗中十分注重四时加减用药。例如,李东垣在治疗伤食症时说:“假令夏月大热之时,伤生冷硬物,当用热药木香见丸治之,须少加三黄丸,谓天时不可伐,故加寒药以顺时令”[1],此即夏季用热药而佐以寒剂的一个实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这在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指导意义,例如,阳虚之人可于春、夏季服用助阳药,借助此时人体阳气的欲盛之势而增强温阳的效果;阴虚之人则可在秋冬之时服用滋阴剂,以借助人体阴气欲旺之势而收到良好的滋阴效果。其中尤以“春夏养阳”在临床运用广泛。清代《张氏医通》中记载了夏月三伏以辛温之白芥子捣烂外搽治宿痰冷哮的方法[2],这一方法已发展为“冬病夏治”法,主要用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证属阳气不足的病症。
《内经》中还记载了许多因四季寒温施以针刺的内容。《素问・诊要经终论》“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即四季经气所在部位不同,针刺也应有深浅之别。如果违背这一原则,就会出现“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等不良后果。《灵枢・四时气》、《灵枢・寒热病》具体论述了针刺应根据四时人体经气所在部位的不同而采取春夏浅刺,秋冬深刺,以使针刺“毋伐天和”。《素问・通评虚实论》还谈到“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提示在寒冷的季节进行针刺治疗,一定要注意病人的保暖以确保疗效。
1.2.2因季节变化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经典的养生原则,其原意为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变化,通过情致与起居调摄,在春夏季保养肝、心以促进阳气的生、长,在秋、冬季保养肺、肾以促进阳气的收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具体论述了通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例如,在春季应早睡早起,舒畅情志,“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以顺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等。《素问・厥论》还有违背“秋冬养阴”原则,“秋冬夺于所用”,即在秋冬阳气偏衰的季节纵欲、过劳,以致寒厥的论述。目前也有研究表明,健康成年男性尿睾酮水平存在季节性变化,在冬季处于较低水平[3],提示在此季节如违背人体这一生理节律纵欲,有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
秋冬季养生范文
一、《黄帝内经》论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专门论述了依据四时气候变化调摄精神、起居与食饮的方法。认为一年四季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与冬三月各有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气候变化,因而万物有生长敛藏的特点。人和万事万物一样是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其每时每刻都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而变化。因此,顺应四时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起居,使之与自然界协调一致,是实现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与四时养生重点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阴阳变化产生了四季天气变化,并由此而产生寒热、温、凉及昼夜温差等诸多气候的变化。这一切,无疑会对人的生理、心理、病理都会产生影响,显然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
情志
在养生时如《黄帝内经素问直解》所云:“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气血
春夏阳气升发,气血易趋向于体表,故皮肤腠理舒张,开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体内,表现为皮肤腠理致密,少汗多尿等。
脏腑
《黄帝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论。因此,我们在养生时就要求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保养五脏,以达到保健的目的。
发病
不仅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疾病,即使是同一疾病,也会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有轻重之别。一些慢性宿疾,往往也会在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时发作或加剧,如冠心病、气管炎、肺气肿等就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时发作,精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发作,青光眼则好发于冬季等。
脉象
春季阳气生长,脉象与之相合,表现为圆活滑动;夏季阳气盛长,脉象则方正盛大;秋季阴气始生,气主敛降,脉象则轻虚似浮;冬季阴气大盛,脉象则深沉内伏。
为此,四时养生的重点也各不相同。
春季重在养肝
我国传统养生观认为,肝对春天的气候变化最敏感,而肝气宜解不宜结。因此,春季养生重在养肝,即要注意疏肝理气,调养七情、五志,回避六淫邪气以顺应气候变化的规律。
夏季重在养心
夏季起于立夏,止于立秋。“暑易伤气”、“暑易伤心”。因此,在夏季,尤其要注意精神调养。
秋季重在养肺
秋风劲急,万物色变,肃杀之气容易使人悲愁伤感。因此,秋季养生首先就要培养乐观的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减弱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秋季天气转凉、气候干燥,主管呼吸功能的肺稍有不慎,便会引起病变。因此,秋季养生重点在肺。调养时多作腹式呼吸,并配合打太极拳。
冬季重在养肾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易伤肾阳。因此,严冬养生重在养肾。除了适当采用补肾食养以外,冬天应经常叩齿,有益肾、坚肾的功效。同时,因肾之经脉起于足部,足底涌泉穴为其主穴,因此冬夜睡前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有助于养肾。
三、大雪养生经
大雪在今年公历12月7日。大雪后天气寒冷,阳气潜伏,阴气旺盛,可多食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以抵御寒气,增强机体抗寒能力。大雪虽是“进补”的最佳时节,但不可太过或乱补,否则会影响健康。最好以温补为宜,同时也要注意保暖,重点保暖部位是“头、胸、脚”。
大雪饮食调养
饮食上宜选用高热量、高蛋白、高脂类的食物,做到“少而精”。宜食温补食物,如枸杞、萝卜、胡萝卜、海参、山药、核桃、猪肉、羊肉、牛肉、鸡肉、鹌鹑、鲫鱼、橙子等。
以下推荐一些大雪的食疗方:
萝卜牛腱煲
原料:胡萝卜50克,白萝卜100克,牛腱300克,蜜枣30克,杏仁15克,精盐、酱油各适量。
制作:牛腱焯水,切块。白萝卜和胡萝卜切块。炒锅上火,加适量清水,放入牛腱,大火煮开,再加入其他的材料及酱油和盐,转小火煲3小时即可。
作用:益气养胃,强筋健骨。
栗子猪肉汤
原料:栗子肉200克,瘦猪肉250克,精盐、酱油各适量。
制作:先将猪肉切小块,入锅稍炒片刻后倒入砂锅,放入栗肉,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后改文火慢炖,熟烂后加精盐、酱油调味即成。
作用:补脾肺、益肾气。
四、冬至养生经
冬至在今年公历12月22日。冬至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生的时刻,此时进补,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使闭藏之中蕴含活泼生机,有助阳气的升发,增强体质,御寒抗病,为来年春阳之生打下坚实基础。
冬至饮食调养
冬至以固肾、健脾为重点,进补以下食物:如白菜、豆腐、萝卜、枸杞、山药、核桃、莲子、羊肉、猪肉、鸡肉、鸽肉、牛肉、海带、虾、木耳、金橘、橙子、龙眼肉、牛奶等。
以下推荐一些冬至的食疗方:
猪肾粥
原料:猪肾100克,粳米50克,生姜3片,细葱、精盐适量。
制作:先将猪肾剖开,去掉内膜,洗净后切细丁,与粳米同入砂锅,加水适量,以文火煮熟;等猪肾熟烂粥将熟时,加入葱、姜、精盐,搅匀稍煮片刻即可。
作用:补肾、强腰、固涩。
清汤羊腿肉
原料:羊腿肉1000克,白萝卜块200克,黄油50克,葱、姜、清水、精盐、蒜、胡椒粉各适量。
制作:羊腿肉洗净、切块,放入沸水中汆3分钟取出。另加适量水后放入羊肉块,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加入白萝卜块、葱、姜、黄油,烧至酥烂。调味后即可。
作用:益气补虚,温中暖下。
滑蛋虾仁
原料:虾仁300克,鸡蛋3只,精盐、葱、姜、料酒、湿淀粉、高汤、花生油各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