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贸易范例(3篇)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篇1
――编者
尽管中国拥有着其他国家无与伦比的稀有金属资源,但长期盲目而无节制的开采已经让我们开始产生资源大国竭泽而渔的危机;尽管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金属资源出口大国的生猛形象,但贪婪的需求已经让我们强烈感受到资源无限供给所带来的环境重压隐痛。因此,当中国政府试图拨正资源开发与出口的政策罗盘时,也许需要纠正的不只是市场惯,还必须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智慧面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力量博弈。
一、丰饶的金属资源藏量
也许是上苍的慷慨所赐,也许是中华民族厚德载物,广袤的华夏大地之下蕴藏着举世无双的稀有金属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所代表的经济价值、科技价值与军事价值不可限量。
稀土: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供应量占全球总量的80%以上。稀土是一种包括镧、铈、镨、钕等17个元素在内的有色金属元素,在传统产业如钢铁、冶金、机械等各个方面被广泛应用,被称作“当代的工业味精”。与此同时,稀土在高新技术领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新材料的宝库”。稀土的最显著功能在于大幅提高其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比如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的战术性能。美国爱国者导弹的精确制导系统中使用了大约4公斤的钐钴磁体和钕铁硼磁体用于电子束聚焦,钐、钕即是稀土元素。
钨:我国钨资源在世界储量第一,占全球供应量的85%。钨被广泛用于国防工业、航空航天、信息产业,被称为“工业的牙齿”。在坦克装甲车中,钨合金不仅用来制作炮弹,也用来作为复合装甲的成分,提高热强度和耐高温能力。各种导弹武器由行速度极高,必须在外壳应用钨合金,对抗高速飞行中因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包括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航天飞行器,也都离不开钨合金的成分。
铟:铟在我国储量居世界第一,占全球供应量的80%。铟主要用于平板显示器、合金、半导体数据传输、航天产品的制造。铟是一种伴生在铅锌矿中的金属,其在锌精矿里面的含量只用PPM(百万之)计算,非常稀少且不能再生。但据统计,近年来国际铟消费量每年都在以30%的速度递增。
锗:我国锗储量居世界第一,占全球供应量的50%。锗主要用于夜视仪、热成像仪、石油产品催化剂、太阳能电池等生产,并被广泛用于光纤通讯领域。
钼:我国钼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二,占全球供应量的24%。钼用于炼制各类合金钢、不锈钢、耐热钢、超级合金,在军事工业中应用广泛,被称作“战争金属”。
钽:我国钽储量居世界第二,占全球供应量的34%。钽不仅使用于军事枪炮的制造,而且也是宇宙空间探索的必要材料。
此外,锶、锑、镉、铱、铋、铑、钛、镍、锆、铬、钴等等及镍铬、镍铬硅、镍铝、钛铝、铁镍、黄磷等在我国都储量丰富,而且这些资源也被广泛运用于宇宙航空和军事领域。
经济的全球化也铸就了资源利用与配置的国际化,稀有金属储量丰饶的中国上升为左右全球相关贸易棋盘的决定性力量。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黄磷出口国、最大的氟石出口国、最大的镁和镁合金出口国、最大电解锰出口国、最大工业硅出口国,最大的锌出口国……。
也正是基于稀有金属资源的重要价值和未来前景,全球各国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收储战略,而且主要目标对准中国的资源输送与出口。如美国国防部后勤署在最近5年中从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大量收储钽金属,目前其已经成为钽粉的最大拥有者,而且曾一度买断了世界三分之一的钽粉。欧盟委员会在其的一份新的战略文件中建议欧盟针对一些主要工业国和资源富产国展开战略性的“原材料外交”,在所有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议及监管对话中加入有关原材料供应和可持续管理的内容。日本专门制定和出台了“国家能源资源战略规划”,并辅之以相关的法律,规定国家和部分企业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矾、锰、钴、镍、钼、钨、铬等21种稀有金属,且要求储备足够三个月到半年的消耗量。无独有偶。韩国也制定和公布了有色金属资源收储计划,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了储备专项资金,并不惜为进口稀有金属动用了大量的国家预算。二、国际市场上的中国尴尬
我们可以因为拥有稀有金属储量若干个世界第一而骄傲,我们更可以因为创造了金属资源出口的许多记录而沾沾自喜,然而,只要将目光凝聚于资源大国但非资源强国这一残酷的镜像上来,我们感到更多的是无奈与心痛。
物以稀为贵,经济学的最普通原理在无数产品上得到过佐证,但在中国稀有金属身上似乎难以得到应验。人参卖成了萝卜价、金属只卖出纸价钱是人们对于目前中国稀有金属资源价值的形象描述。以稀土为例,储量、产量和出口量的中国绝对优势完全可以造就高价位生态,但从1990年至今,中国稀土出口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在全球高科技电子、激光、通讯、超导等材料对稀土资源呈几何级需求的情况下,中国的稀土价格不但没有水涨船高,而且被无情打到目前的最低位(作为稀土价格风向标的镨钕产品只有8万元/吨)。无独有偶,按照铟资源的本来价值,国际市场上的合理价格应该在3000~5000美元,公斤,但目前中国铟的出口价格只有1000美元上下,甚至有的年份竟然贱卖到50美元一公斤。
按照常理,拥有资源垄断优势的国家势必能主导资源价格的话语权,其最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就是国际市场的铁矿石谈判。在亚洲钢铁企业与巴西、澳大利亚等铁矿石资源商的近五年谈判中,对方始终表现出的强硬态度就在于他们掌控了全球铁矿石70%的储量,进而牢牢掌握住了国际铁矿石价格的发球权。遗憾地是,这一正常的价格决定规律并没有在中国稀有金属之上体现出来,尽管中国很多稀有金属占世界的储量基本都在70%以上,但我们在国际稀有金属的定价权方面依然显得那么地赢弱与被动。
资源“贱卖”与定价权“旁落”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我国稀有金属开采与出口管理的混乱。一种资源的开采,几十家甚至数百家企业蜂拥而入,获得外贸自的企业在出口中竟相压价,内部“抢食”与相互“自残”的结果最终将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压至最低。以稀土行业为例,按照《2009年稀土出口企业名单》,入册企业仍有20家,而此前,中国稀土出口企业竟高达200多家。如杂芜般的出口企业为了各自的眼前小利长期陷入内部之间价格的相互倾轧,结果,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在最近10年中增长了近10倍,但价格
却一路走低,稀土行业利润长时间被抑制在微利状态之中。
令人叹息地是,就在中国企业忍受着价格被打压和利润空间受挤压的折磨时,我们还面临着被国外企业残酷盘剥的痛苦。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是,目前我国稀有金属转化为制成品的核心技术十分匮乏,相关资源的高端产业链被国外控制,因此,我国出口的金属产品多为中间制品或初级产品。市场结果至此已经非常清晰:国外企业廉价购买我国金属资源,加工成制成品后高价出售给中国企业。一个尴尬的例证是,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微型钻头的生产加工企业,中国五矿旗下的南昌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增加钻头的硬度,必须在里面添加钨精矿。然而日本从中国进口低廉的钨矿初级加工产品――钨粉,他们又将这些钨矿初级产品再进行深加工――超微细钨粉末,随即以高价出口到中国工厂进行合作生产微型钻头。民进中央委员、中科联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晏双利曾在向全国人大的提案中这样痛陈:作为多种稀有金属的主产地,中国却不掌握定价权;氧化钕出口价20多万1吨,人家把钕卖给我们,这个价只能买1公斤。
我们还需正视,由于无序的开采和盲目的出口,中国稀有金属的存续周期正在剧烈萎缩。有资料显示,按照目前的开采水平,再过30至50年,中国将从钨矿、锑矿、稀土矿的资源大国变成小国,世界最大稀土矿白云鄂博矿藏将可能在30年内消失,有“世界钨都”之称的江西赣州矿藏也将在20年内开采殆尽。而根据中国有色工业金属协会给出的数据,如按现在的开采速度,钼仅可采16年,锌只可采10年。
三、资源话语权的大国博弈
围绕着消除稀有金属资源开采与出口的乱像,更为了扭转中国在国际市场中资源定价权的被动和尴尬,中国政府调整政策风向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强。前不久,中国国土资源部正式下发《2009年钨矿锑矿和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明确限制钨矿、锑矿及稀土矿3个矿种的年度开采总量。而就在日前,中国政府作出了对焦炭、稀土、硅、滑石、黄磷、锡、钨和锌等资源加征出口关税的决定,其中黄磷出口征收70%的关税,对矾土征收15%,对焦炭征收40%,对氟石征收15%,对镁征收10%,对锰征收15%-20%(依产品而定),对金属硅征收15%,对锌征收25%-35%(依产品而定)。
然而,中国政府的出口管制政策随即招徕了欧盟与美国的极度不满。在他们看来,中国对稀有金属的出口管理实际上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实质上的竞争便利,并使欧美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另外,中国作为主要金属材料的出口国,提高相关产品关税势必直接扰乱国际原材料的正常供应秩序,抬高国际市场价格,从而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美欧为此共同向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提讼。而该案一旦展开,无疑将成为中国加入WTO之后首次收到的关于中国出口政策方面的控诉。
从理论上分析,美欧之所以要将中国推上WTO的被告席位置,其看上去似乎胸有成竹的理由是,中国对金属资源出口的限制不仅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而且大大超出了“入世”所承诺的范围。然而,只要我们仔细研究相关国际进出口贸易的条例,认真检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文件,就会发现中国政府对稀有金属的关税管制既不违法,也不跑理。
第一,中国稀有金属出口管理符合联合国的贸易法则。联合国大会在1974年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第四条(5)款规定:“每个国家对自己的自然资源和一切经济活动拥有充分的永久。为了保卫这些资源,每个国家都有权采取适合于自己情况的手段,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任何一国都不应遭受经济、政治或其它任何形式的胁迫,以致不能自由地和充分地行使这一不容剥夺的权利。”
第二,中国稀有金属出口管理符合WTO的基本准绳。根据《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20条的“例外条款”中明确规定,如果WTO成员认为某一种资源或者某一种资源性产品甚至这种资源性产品的加工性的出口如果过度,带来本国资源的枯竭,或者是环境污染过度的严重,WTO成员国有权对这种资源的生产、销售、出口采取相应的出口管制和出口限制。
第三,中国稀有金属出口管理符合中国“入世”的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附件6为“实行出口税的产品”清单,此清单包括钨、锌、锡、铅、铌、钽、钒、锑等金属矿砂及其精矿、未锻轧金属及其合金、废碎料和粉末,还有铝、铜、镍等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第四,中国的出口管理政策符合各国通行做法。限制资源性产品出口几乎是WTO成员的一致性行动。如美国的森林资源很丰富,但却明确规定联邦绝大多数木材不准砍伐出口,而为了保护本国资源,美国很早就封存了国内最大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同样,加拿大不许出口祖母绿宝石,日本连可再生的木材都禁止出口。
据此,我们认为,美欧联手对中国高调“发难”既是其在国际范围内争夺战略资源的表现,也是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结果。中国政府既不应惊慌,更不值得奇怪。明知性选择是,清楚地认识资源出口权为我所有的垄断优势和中美、中欧之间日趋紧密的贸易利益关系,在与对方进行不卑不亢的抗争中谋求自己在稀有金属国际贸易中的最大话语权。
四、基本的启示与结论
与以往中国政府对于稀有金属资源采取基本放开的管理态度相比,尽管最近几年宏观政策相应加大了收缩的频率与力度,但稀有金属资源的开采与出口无序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好转,战略性资源的价值也没有在国际市场上充分体现出来,而且对出口贸易的管制也引致了贸易的纠纷与摩擦。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应当在对原有管理政策进行系统清理的基础上,进行更长远的战略设计和制度创新。
首先,创建稀有金属资源的国家战略。短期的资源出口管制尽管可以调节产品的贸易量和价值流,但却不能最终张扬中国在国际市场的最终话语权。为此需要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1)国家对稀有金属进行一定规模和周期的收储,达到既调控价格又确保企业利润来源的双重效果;(2)制定出口中长期时间表,在此基础上按照WTO规则,分阶段地实施和逐渐限制稀有金属资源的出口,这样既可以向进口国、消费国发出政策预警,又可以减少贸易摩擦纠纷;(3)建立以中国供货和定价为主导的稀有资源国际期货市场,将稀有矿产纳入更为高端可控的市场化轨道;(4)将稀有资源定价权与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大目标进一步绑定,尽快实现稀有资源交易的人民币化(中国已经提出了“超货币”的国际金融大目标,为此应当以世界上最值钱的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黄金及稀有资源为支撑)。
其次,实施国有化的垄断经营。鉴于稀有金属资源的战略价值,中国应当参照石油、电信等国家控制方式,或参照新的中航大飞机公司的治理方式,推动稀有金属的国家垄断性经营。应当承认,垄断可能会造成国内民众利益的受损,但在国际贸易中却可以为国家创造极大的经济利益,也正是如此,石油资源藏量丰富的国家基本上只有数家公司来经营,铁矿石生产商在全球也只有3家。这种高度垄断的经营模式,已经使得这些资源大国赚得盆满钵盈。为此,中国必须利用产业振兴规划的机会,在拥有绝对自然资源优势的稀有金属行业里加大整合力度,力争每一种战略资源都能形成一个以龙头企业为主的“欧佩克”。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
关键词: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F426
有色金属是铁、锰、铬以外的所有金属的统称,故又称非铁金属。其中,十种常用有色金属是指铜、铝、铅、锌、镍、锡、锑、汞、镁、钛,六种常用有色金属指其中的前六种金属。有色金属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有色金属工业包括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与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两个行业大类。本文主要从有色金属产品进出口的角度研究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变化。
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工业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快速增长,逐步从有色金属工业小国发展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大国。在2002年十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之后几乎每隔4年增加1000万吨,2012年产量达到3670万吨。2002年以来,我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分品种来说,2010年以来十种常用金属我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有的品种已经连续居世界第一长达数年或10多年。
表1显示,我国六种有色金属不仅产量快速增长,而且占世界总产量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毫无疑问,我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有色金属工业大国。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是,我国是不是有色金属工业强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何?
二、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
本文用三个指标来测算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一是国际市场占有率;二是贸易竞争力指数;三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一国或地区某产业i出口总额占世界该产业出口总额的比例,计算公式是:国际市场占有率=某产业出口总额/该产业世界出口总额。图1显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情况。1995-2011年铜、铝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而铅、锌、锡、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六种常用有色金属平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总体上,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曾经的优势金属品种如锡和铅近年来国际市场占有率迅速下降,尽管2011年铝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10%,但总体上有色金属产品2011年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6.1%。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产业i的进出口差额与该产业进出口总额之比,计算公式是:
其中,X、M分别代表出口额与进口额,i表示某产业。该指数取值范围是[-1,1],数值取0表示竞争力等于平均水平,越接近于1(-1)表示竞争力越大(越小)。图2显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始终为负数且呈下降趋势(以六种金属平均代替),表示我国有色金属国际竞争力较差且呈恶化趋势,但近两年稍有好转。分品种来看,铅和铝贸易竞争力指数一般为正(因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为负数除外),其他品种金属的贸易竞争力为负数;从变化趋势看,铝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总体明显呈上升趋势,锡和锌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明显呈下降趋势,其他品种金属呈持平或波动状态。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计算公式是:
其中,xia表示国家或地区i在a产业或产品在t时期的出口额,xwt表示a产业或产品在t时期在世界市场上的总出口额,xit表示国家或地区i在t时期总出口额,表示世界市场在时期的总出口额。RCA值越大,比较优势越明显。按照日本贸易振兴会(JERTO)提出的标准,当RCA数值大于2.50时该产业具有极强比较优势,当RCA在0.80~1.25之间该产业具有中等比较优势,0.8以下则处于比较劣势。
图3显示,我国六种有色金属平均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始终低于1,表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弱。总体上有色金属工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比较稳定,但品种分化明显,铝是唯一上升的品种,铅、锌、锡是下降的,铜、镍总体持平。
三、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位置,这里对主要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和消费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简要比较。本文以六种常用有色金属(铜、铝、铅、锌、锡、镍)为例进行国际比较。另外,需要交代的是,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部分采用的基础数据是进出口贸易中的实物贸易量数据,而非贸易额数据。
(一)精炼铜
据统计,2011年精铜产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智利、日本、美国、俄罗斯、德国、赞比亚、印度、波兰和韩国;精铜消费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意大利、巴西和印度。世界主要铜生产和消费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如表2、表3所示。
综合表2、表3信息,中国铜产业国际竞争力处于下游水平。国际市场上,智利、赞比亚、波兰、俄罗斯等由于资源丰富,处于强有力的竞争地位;在金砖四国(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中,中国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也最差。
(二)未锻铝和铝合金
据统计,2011年铝产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阿联酋、印度、巴西、挪威、巴林;铝消费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印度、韩国、巴西、意大利、土耳其、俄罗斯。世界主要铝生产和消费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如表4、表5所示。
综合表4、表5信息,中国铝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中游水平。国际市场上,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由于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处于强有力的竞争地位;在金砖四国中,中国铝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相对较差,明显逊于俄罗斯和巴西。
(三)精炼铅
据统计,2011年铅产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德国、加拿大、韩国、英国、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亚和意大利;铅消费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德国、韩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英国、巴西和印度。世界主要铅生产和消费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如表6、表7所示。
综合表6、表7信息,中国铅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衰落,现处于下游水平。国际市场上,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较强;但在金砖四国中,中国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相对较好。
(四)锌锭
据统计,2011年锌产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韩国、印度、加拿大、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墨西哥、哈萨克斯坦、秘鲁;锌消费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韩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巴西。世界主要铅生产和消费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如表8、表9所示。
综合表8、表9信息,中国锌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衰落,现处于下游水平。国际市场上,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墨西哥、秘鲁等国产业竞争力较强。在金砖四国中,与中国锌产业国际竞争力表现最差。与中国锌产业呈下降趋势相反,印度的锌产业呈不断增强趋势;巴西、俄罗斯的竞争力表现一般但比较稳定。
(五)精炼锡
据统计,2011年锡产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印尼、马来西亚、秘鲁、泰国、玻利维亚、比利时、印度、巴西;锡消费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印度、比利时、西班牙、巴西。世界主要锡生产和消费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如表10、表11所示。
综合表10、表11信息,中国锡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衰落,现处于下游水平。国际市场上,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秘鲁、玻利维亚等南美国家产业竞争力较强。在金砖国家中,中国锡产业的表现也是最差的。
(六)精炼镍
据统计,2011年镍产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芬兰、新喀里多尼亚、哥伦比亚、古巴;镍消费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意大利、南非、比利时、法国。世界主要镍生产和消费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如表12、表13所示。
综合表12、表13信息,中国镍产业虽然占据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竞争能力很弱,处于下游水平。国际市场上,俄罗斯、加拿大、挪威、芬兰等因资源丰富而使该产业占据有利竞争地位。
四、影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前述分析表明,我国是有色金属工业大国,但不是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现阶段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总体偏弱,一些传统优势品种如铅、锌、锡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则出现明显弱化趋势。从当前形势看,以下三方面因素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将继续发挥重要影响作用。
(一)工业化阶段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推进重化工业阶段,在这个阶段,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住、行消费占据主导地位,拉动着中国经济增长,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重化工业建设投资等大幅度增长,由此导致单位经济增长或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有色金属占比较大,这必然促使我国成为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大国。然而,尽管我国是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大国,国内有色金属生产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求不足部分需要靠进口来弥补,由此导致这种现象,有色金属产品进口大大大于出口。因此,出现现阶段基于进出口贸易量或贸易额衡量的各种国际竞争力指标偏弱或呈恶化趋势。
(二)资源禀赋
有色金属工业是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主(也包括再生资源利用)的产业,同时,也是高能耗产业,因此,增强资源保障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世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一般也是资源丰富的国家,或者是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或者是能源资源丰富。目前,我国有色金属资源保障能力严重不足,铜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70%,铝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铅锌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30%,镍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80%。同时,在境外已形成的有色金属原料权益产能不多,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境外铜矿资源实际权益仅占矿产原料进口量的不足4%;铝资源实际权益仅为矿产原料进口量的3%;锌资源实际权益仅为矿产原料进口量的2.8%。增强资源控制力,突破资源约束,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三)政府政策
长期以来,有色金属工业是我国产业政策重点作用领域之一,产业政策必将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过去的情况来看,产业政策已涉及有色金属工业的产业组织调整、企业兼并重组、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这些政策对提升有色金属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有弊,且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并不一致,需要具体讨论。
“十二五”期间对有色金属产业竞争力产生最大影响的政策主要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铝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这些政策的核心要点是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控制总量。“十二五”时期,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控制在460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率为8%,其中精炼铜、电解铝、铅、锌产量分别控制在650万吨、2400万吨、550万吨和720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3%、8.8%、5.2%和6.9%,均明显低于“十一五”时期。
二是节能减排。总体上,“十二五”期间将比“十一五”时期实行更严格的淘汰落后工作,包括淘汰落后铜冶炼产能30万吨;淘汰落后电解铝产能80万吨;淘汰落后铅冶炼产能120万吨;淘汰落后锌冶炼产能40万吨。铜、铅、镁、电锌冶炼综合能耗分别降到300千克标煤/吨、320千克标煤/吨、4吨标煤/吨和900千克标煤/吨及以下,电解铝直流电耗、全流程海绵钛电耗分别降到12500千瓦时/吨和25000千瓦时/吨及以下。
三是技术创新。重点大中型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精深加工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低碳等自主创新工艺技术取得进展,绿色高效工艺和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产品品种和质量基本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
四是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前10家企业的冶炼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为铜90%、电解铝90%、铅60%、锌60%。
五是环境保护。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均降低1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0%。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防控,2015年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减少15%。
六是资源保障。加快境外铜、铝、铅、锌、镍、钛等原料供应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境外资源勘探;进一步加强国内重点成矿地带的普查与勘探,增加资源储量,提高查明资源储量利用率,积极开展现有矿山深部边部找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参考文献:
[1]林黎明.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市场,2010,(19).
[2]工业和信息化部.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Z/OL].工业和信息化部网,,2011-12-04.
[3]工业和信息化部.《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J].有色金属工程,2012,(1).
[4]《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规划>解读——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政策研究部副主任赵武壮[J].中国有色金属,2012,(5).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出口贸易,工业分行业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占据进出口贸易规模较大比重的各轻工业和重工业行业部门对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滞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出口产品以高能耗、高排放及低附加值的商品居多,可以知道我国的贸易增长是以国内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从而导致了出口贸易中的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减排压力加大。我国作为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尽可能的在保持经济增长,出口贸易规模稳步上升的同时,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刻不容缓的目标与任务。我国作为第一出口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对于在进出口贸易过程中,一方面出口商品的生产导致中国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进口商品又起到了节约碳排放的作用。这两种相反方向的碳排放效应,是出口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关系变得复杂。以因素分解模型,通过对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对工业各行业出口碳排放量的因素分解分析,得到我国贸易各行业对于碳排放的影响分析,有助于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长期面临的严峻的环境与资源制约,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潮流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减少对能源等重点资源的消耗,为全球减排行动作出贡献。
二、文献综述
经济发展对于碳排放的效用已经被大量的学者研究。而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的贸易对于碳排放效用也同样被大量学者作为研究重点。谷祖莎(2013)认为贸易开放程度对碳排放有着区域性的影响效应。一些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分我国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中碳排放的现状及问题。Peters等(2007)运用结构分析法研究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并特别研究了我国的CO2排放量,结果发现总量呈迅速上升趋势。朱启荣(2009)认为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强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加工制造业,而碳排放强度较低的农业、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较低。闫云凤和杨来科等(2009)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建立经济模型,计算了1997-2007年中美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魏本勇等(2009)、孟祺(2010)各自采用投入产出法进行分析,得出相似的结论,即对总出口碳排放贡献最大的部门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进口再出口排放对部门总出口碳排放"贡献"最显著的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水的生产供应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徐盈之和邹芳(2010)通过投入产出模型从27个产业层面分析,分析认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的生产者碳减排责任和建筑业的消费者碳减排责任最大。闫云凤、赵忠秀(2013)等基于OECD投入产出表构建MRIO模型测算了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及其排放责任。以上这些学者分别采取不同的实证模型和经验方法测算研究了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具体关系。而本文通过对工业分行业数据碳排放强度的分解计算和与占出口贸易比重关系的比较分析,通过图表的变化分析,得到我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相应提出政策结论,实现工业行业节能减排。
三、我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一)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分行业工业产值数据为基础数据,计算工业经济出口碳排放相关数据,并以各类能源对标准煤的折算系数进行处理换算成标准煤。同时,工业主要消费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来源于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原始数据以J为单位,为与统计数据单位一致,将能量单位转化成标准煤。这里电力与热力行业因其碳排放是按火力发电和供热投入的能源计算,为避免重复,没有单独计算其碳排放。根据统计年鉴对行业的划分,将行业划分为36个行业部门。计算过程如下:
(1)碳排放估算采用如下模型:
式中为碳排放量(万t),为第i种能源碳排放系数,为每个行业中第i种能源能消费量。
本文采用的能源种类有原煤、原油、汽油、煤油、燃料油、天然气及柴油。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采用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原始数据以J为单位,为与统计数据单位一致,将能量单位转化成标准煤,转化系数为1×104t标准煤等于2193×105GJ。先将所有数据统一折算成吨标准煤后,再计算碳排放强度。
(二)计算各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强度
采用公式计算各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强度
其中,为产业部门的碳排放量,为产业部门的总产出。
(三)出口贸易排放量:用碳排放强度乘以工业出口产值所占比重算出工业出口碳排放比重。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上述年鉴基础数据,经过上列公式之后,得出我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如下表
可以看出,随着年份增长,我国整体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强度基本属于下降过程,但中间略有波动。从右边的迷你柱状图可以看出,除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燃气开采业、其他采矿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橡料和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这七个行业2005-2011年的碳排放强度中间有波动之外,其余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均在减少。图一为碳排放强度折线图,本文由于部门众多,所以主要分析碳排放强度最大的部门,他们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他采矿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其中除了其他采矿业的碳排放强度处于升高趋势之外,其余都处于下降趋势,尤其是煤炭开采的碳排放强度降低幅度最大,这也和煤炭开采的规范化和技术效率的提高有重要联系。其他采矿业的碳排放强度增大可能是由于非主流采矿业处于兴起阶段,各方面的不规范和技术水平较低所导致。
下面分析对外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本文先将工业行业出口所占比例求出,然后乘以各行业碳排放强度,得出各部门出口碳排放所占比例,单位%
首先,可以看出,除了其他采矿业、石油化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几个行业的出口碳排放有个别较大波动,黑色金属冶炼及有色金属冶炼有较小波动之外,其他行业的出口碳排放额趋势都是越来越小的。通过图4折线图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出各行业出口碳排放的多少。首先,出口碳排放最多的行业分别是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也及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其中峰值是在2009年的橡胶和塑料制品业,2010年又迅速回落。这些行业与之前图1分析的结果不一样的原因,还要从这些行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说起。
如图三所示,出口占比最多的几个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这些行业稳居出口前几位,在2008年前,他们对外出口占比在40%以上,在2008年之后稍有降低但还是占领导优势。至于2009年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突然占比升高,是由于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以橡胶鞋、塑料鞋为最大的出口品种的中小民营企业蓬勃发展,达到了顶峰,可是随之而来的是巴西、加拿大、阿根廷3个国家对我国出口鞋进行反倾销或反补贴立案,因此2010年又快速下降。
结合上面三组折线图来说,对于出口占比平均高达60%以上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来说,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碳排放强度仅仅1%左右,所以对外出口碳排放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虽然碳排放强度变化不大,也由于出口规模大,碳排放的规模和所占比例也并不是最低;碳排放强度最大的部门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他采矿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出口碳排放最多的行业分别是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也及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但是这些产业随着年份的推移,出口碳排放的强度逐年减弱,这说明了我国在2005年后逐步限制高能耗和高排放的行业并且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尤其是在煤炭等重点重工业,加强规制,这对这些产业出口碳排放的降低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受技术效应影响最大的行业如化学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均属于高碳产业,随着国家扶持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这些高碳产业的碳排放也逐渐降低,所以要实现地碳排放,实现清洁、经济的发展道路,必须通过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来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根据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各产业部门工业产值和出口情况,分析对外贸易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规模上分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虽然碳排放强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出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规模还是较大;从结构上分析,黑色金属压延制造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由于其碳排放强度较高,导致资源性产品出口的二氧化碳排放所占比例较高。其它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占比例处于下降趋势。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下列政策建议:
(一)、发展本国低碳经济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保证能源安全、提升本国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中地位的重要手段,制定发展低碳经济总战略是我国成功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本文研究对外贸易中产业的碳排放,对于我国产品应对征收碳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和的低碳之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外贸易应该不断降低资源类产品的出口比例。
(二)、调整产业结构
对外贸易应该不断降低资源类产品的出口比例,降低传统出口部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抑制化石能源的超额需求,限制和淘汰高耗能产业和产品。由此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逐步降低高碳排产业的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同时,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高技术产业等节能环保产业来替代能源依赖型产业,利用技术创新来降低低碳产业的生产成本,制定发展低碳产业的支持政策和优惠政策,逐步扩大和提高新兴低碳产业在出口贸易中的地位。
(三)、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应用
我国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提出,"要发挥科技进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步伐","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大力开发洁净煤、智能电网等清洁能源技术来加快构建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道路,以低碳或无碳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着力点,制定长远的规划,抢占高端、先进低碳技术的制高点。
(四)、完善建设机制,建立合理碳排放交易体系
碳排放交易在我国目前是蓬勃发展的产业,完善机制建设,鼓励企业使用和投资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促成可再生能源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同时降低节能成本,为减排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造了完善的供求、竞争、价格等市场机制,才能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促进国家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利用。
参考文献
[1]陈红蕾,翟婷婷.中澳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测算及失衡度分析.国际经贸探索(07)[J].2013
[2]丛晓男,王铮,郭晓飞.全球贸易隐含碳的核算及其地缘结构分析.财经研究(1)[J]..2013
[3]李健,周慧.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J].2012
[4]王媛,魏本勇,方修琦,和夏冰,杨会民.基于LMDI方法的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分解.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J].2011.
[5]鲁海帆.2011.我国出口产品能耗CO2排放及其对出口结构的影响.国际经贸探索(12)[J].
[6]王丽丽,王媛,毛国柱,赵鹏.2012.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SDA分析.资源科学(12)[J].
[1]LiY.,HewittC.N.2008.TheEffectofTradebetweenChinaandtheUKonNationalandGlobalCarbonDioxideEmissions.EnergyPolicy36:1907-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