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培训总结范例(3篇)
突发事件培训总结范文
根据《关于做好200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现将局200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200年,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狠抓落实,成立教育了局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完成了《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院校共完成2356个专项应急预案,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和预警体系。预案体系和预警体系基本覆盖了我市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方面,教育局保障公共安全和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200年教育系统并未发生自然灾害、校园卫生事件、校园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为200年教育年”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二、总体应对工作及分析评估
(一)组织领导体系方面。各县(市)区、市直各院校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均建立了突发事件等信息沟通和联动机制。总体来看,应急管理组织领导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工作机制的日益完善,为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应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三)预防预警方面。一是健全监测网络体系。二是加强预警信息。三是认真落实防范措施。通过预防预警工作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当地和萌芽状态。总体来看,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预测预警能力的有效提高,为及时制订实施相关防范措施提供了准确依据。
突发事件培训总结范文
苏州市解放军第一00医院江苏省苏州市215000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中容易发生的差错,对突发事件专业知识培训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理论授课与操作现场演练的方法对本科室护士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培训前后对护士进行理论操作的考核,进行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知识的宣传与培训。结果:对应急预案的知识有所提高,急救理论与操作成绩提高,认真分析容易发生差错事故的几个环节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可有效杜绝手术差错事故的发生,满意度提高。结论:手术室护士应对突发事件专业知识培训有利于适应科室环境,强化急救意识,提高巩固急救理论与操作成绩。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突发事件;知识;培训;效果;评价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预见性差、来势凶猛、起冈复杂、抢救难度大、死亡率高,严茕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而综合性医院及时组织人力和物力进行有效的医疗急救是应急处理成功的关键。具体培训知识如下:
1突发事件专业知识培训
(1)根据自编的《手术室护士应急预案》教材,PPT,演讲进行教育培训,提高手术室护士对紧急事件。预防知识的普及率,提高手术室护士急诊意识,适应科室环境,不断提高操作理论成绩。
(2)注重实效,改进培训方法。在不断实践中不断探讨手术室护士对紧急事件的应对,一边工作,一边讲解,一边提问.
(3)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形成向上的学习氛围。对考试成绩公布,做到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做的好的人员进行表扬和奖励。
2狠抓护理安全管理和护理质量管理,注意环节质量控制,进行持续性改进。
(1)制定应急预案建立突发事件处理的工作流程根据实践经验及相关经验或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并在应急工作中不断完善。经常组织学习,提高大家的应急意识。每天除有值班人员外,并安排有24小时“备班”人员,所有的人员保持通讯畅通,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当班人员立即通知“备班”人员、相关科室医生和麻醉师赶赴科室,参加抢救工作。如果发生重大群体突发事件则立即报告急诊科主任、护士长及医院总值班到现场指挥。
(2)物晶管理做到常备不懈,保证供给,又不浪费。因为手术种类多,日常备足手术常规器械包,并常规高腻灭菌备用,对一些少用的特殊器械、急救器械进行纸颦袋高压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保存期半年),避免了一直重复高压灭菌对器械的损耗,对一次性的急救物品如胸腔闭式引流瓶等科室也常备。对急救仪器、设备保持备用状态。日常手术结束后,要求护士补充手术问各类物晶,恢复待用状态,以备急诊使用。各类物品、仪器等定点、定位、定人管理。针对突发事件的紧迫性、复杂性的特点,应急物资一般不外借,确保性能完好。
(3)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做好院内感染管理科室设有质控小组,院感监控人员,并定人、定时对手术室无菌技术进行监测(空气、无菌物品、手及手术间物品等)。日常经常组织学习院感的各相关内容,检企督促各级人员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以及标准预防措施落实情况。对急诊手术使用的所有器械进行初步消毒处理后,再进行清洗、打包灭菌,突发事件中伤员集中,病情危急,往往来不及做相关检验,对高度怀疑具有传染病的患者使用的器械、物品等全部按传染病处理(如吸毒引起血管感染损伤患者),防止交叉感染。抢救结束后对手术问进行彻底的消毒。
(4)培养适应合作能力加强医护问的沟通、谦让、理解,培养同志问相互照顾、协同工作、分享经验、共同对付难题的能力,针对临床出现的问题,护士长应及时调整,充分发挥“交班本”的作用。
3小结
手术室工作是一个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风险高的岗位,在繁忙的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安全的隐患,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安全质量是患者选择就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之一,通过对手术室易出现的护理差错进行分析,我们体会到健全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增强法制观念、加强专业技术教育是防范差错事故的关键。通过以上防范措施以及护理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来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方便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护士的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也是随着医学科学发展不断改进的教育工程。手术室护理有特殊性,岗前适应期较长,训模式合理的利用了人力资源,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对护士进行了系统、规范、全面的培训,降低了管理难度,使培训效果更符合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突发事件培训总结范文篇3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力争用2年时间,全面推进我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在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医疗救治工作做到反映迅速、指挥有力、科学规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医疗应急救治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部署、分步实施。坚持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原则,按照我市医疗机构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科学部署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所包含的各项目采取分步制定方案和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二)整合资源、提升档次。在我市现有省级(包括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区(市)县三级医疗资源和部队、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医疗专科齐全和技术密集的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和应急救治基地、应急培训基地,逐步加强应急装备配备,提升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治能力,使我市成为西部医疗应急救治实力最强、应急反应最迅速的城市。
(三)统筹安排、强化管理。在加强我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强医疗应急救治的管理工作;强化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的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治管理,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服从市政府统一指挥。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我市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到2010年底,重点制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生物、化学、核辐射和恐怖袭击事件卫生应急预案》、《放射污染和辐照事故事件卫生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治和灾后防病应急预案》、《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等。各区(市)县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疾病应急预案。各医疗机构要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医疗救援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预案以及各操作流程和职责分工。
(二)加强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1.建立*市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到20*年底,依托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军区总医院组建一支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的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全面提高我市在面临各类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生化辐射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应急救援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市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所需培训和装备配置等费用,由市卫生局向市财政局专题报告安排;需配置的救护车辆,纳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救护车配置中,统一调度和使用。
2.加强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建设。在现有市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基础上,采取补充、更新的方式加快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建设。各区(市)县也要加快各自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建设。
3.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市卫生局牵头,聘请我市范围内包括部、省、部队医疗、教学机构在内的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专家组成,负责对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处理工作提出咨询和建议;指导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制定和修订;指导市卫生局开展预测、预警工作;对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估;承担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机构和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机构安排的其他技术工作。
4.加强区(市)县和医疗机构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建设。各区(市)县要依托辖区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配置必要装备和救援设备,加强培训、演练,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医疗应急救治。
各医疗机构要组建一支由分管业务院长为队长的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做到组织、人员、车辆、通讯、必要设备及救援药品“六落实”。平时积极开展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演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服从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统一指挥。
(三)加强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建设。依托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建立一批具有专科优势的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员进行集中收治;对非基地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1.依托市第二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军区总医院建立烧伤救治基地;
2.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建立核辐射救治基地;
3.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建立脑外伤救治基地;
4.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中毒救治基地。
(四)加强医疗应急救治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各医疗机构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的培训。建立市级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培训基地,力争用3年时间对急诊科医生和从事急救人员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培训,培训面达到90%;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重点传染病培训。以市传染病医院为基地,开展重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的培训。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军区总医院为基地,开展全市院前紧急救援能力培训,培训结束后发给院前培训证书。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卫生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目督办、市卫生局、市监察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政府目督办、市红十字会等组成。
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负责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和实施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各项目方案。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担任,副主任由市卫生局局长担任。
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由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通知。